这样的人让我感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1 12:42:33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1)

这本名为《大山深处》的书,是由一个青年志愿者李广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叙了他在贵州盘县(全国极贫县之一)四百多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里的所见所闻和真切的感悟。在我讲到那里的贫困时,这些信息还不能让平时锦衣足食的他们心生惭愧,随后我只是讲了两个情景,而这两个情境,起到了预想的效果,让他们变得默不作声,感受着贫穷与富有的反差。在那里上学的小学生每天走两三个小时是平常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了赶上上课时间,天没亮就带着自制的油灯上山,走到山腰上时,天亮了就把油灯藏在某处,等着晚上回来天黑时再用。而为了节省时间中午通常不回来,因此中午不吃饭便又成为了他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我还告诉学生他们的希望是用稚嫩的双脚一步步量出来的。另一个是吃土豆的情形,一个大点的男孩拿到了别人送的土豆,把它给了较小的孩子,而那个孩子竟拿着好久都没吃,有的学生便说他们不爱吃,可当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美味的时候,又没了声音。我告诉学生,在他们的世界里,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于是我的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感动中重新来认识和品味学习的苦与乐,而且我相信这个瞬间在他们以后的岁月当中即使是像火花一样偶尔闪过,但仍能让他们的情感为之一颤,而这样的效果对于我们教育者就足够了。

实施感动教育是让政治课走进学生心灵的一条通道,而这种教育是不漏痕迹的教育,教育者不是老师,是学生——学生自己通过老师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自己感动着自己,教育着自己,从而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看法。正像苏霍姆斯基说过的一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着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而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是要借助别人的指导,这个人可以是他们自己,可以是同学,也可能是一些陌生人,但更多的是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家长。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了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学生身上投入是很大的,他们满心的期待和希望就是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而会忽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的其他关爱,而这里也包括孩子对自己父母的理解和对父母生活的体验,因为感受不到,所以才会让他们意识不到优越的条件同样包含了父母的艰辛,因此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认知自己学习的重要。因此我主张,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做什么,从而让他们感受父母的付出;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让他们懂得好的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在这些感动中开始了解父母,并懂得努力和感激;让感恩、同情和责任开始替代他们习以为常的冷漠和自私。让他们开始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学会感激就会体会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而这种感激也是我们通过感动教育要达到的效果,让他们在生活的一系列的感动中懂得感激,懂得珍惜,久而久之,形成美好的情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我们在让学生接受感动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学会感动。其实生活当中处处存在着感动,当你早出晚归时,有人在等待你;当你受伤时,有人照顾你;当你生病时有人守候你。而这些看似平常的事都可以让人感动,感动是一种精神,它来自于偶然和瞬间,能够让你感受生活赋予你的一切,从而体会生活的幸福,因此感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小山村,有一对残疾夫妇,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天,男人背着女人到山坡下播下一粒粒种子;夏天,男人背着女人在庄家从中除草施肥;秋天,男人背着女人在忙碌地收获着丰收的果实……一年四季,女人眼睛观察人生,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未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当有人问他们是否感到幸福时,他们异口同声的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幸福呢?男人说:“我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见阿。”女人说:“我虽然双腿残疾,但他的腿能走啊。”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2)

数感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却没有受到部分教师的重视. 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解题教学,总认为学生只要能把题目解答出来,那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至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因为它是隐性的,轻易凸显不出效果,所以很难引起教师的重视. 即使是考试时安排题目让学生估算,也有部分教师先让学生把准确的结果计算出来,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估算值. 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只要形成一定的数感,他们就可以迅速依据问题中的数据厘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想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努力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看身边数字,感受数感

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一位教师在安排数学教学时,总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展开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感也不例外,它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特别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往往要建立在他们的生活基础之上,因为低年级学生对数字的感觉是模糊的,没有意识的,我们只有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各种数,让他们感受数字,才能让他们体会出各种数的作用与意义,才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相同数字在生活中的不同运用.

比如,教学认识数字“1”时,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1”这个数字,感受它不同的意义. 有的学生说人民币中的1表示1元,它可以买到东西,而钟面上的1表示时间,温度计上的1表示1 ℃等.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中的“比一比”时,我让学生回家寻找身边的事物来比一比,有的学生是比较家人的身高,有的学生在吃饭时比一比谁碗里的饭多,有的学生是比较家人年龄的大小,还有的学生拿家中的人口数与邻居家的人口数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不同数字,初步形成数感的表象.

带学生活动,培养数感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字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所获取的数感也是浅显的,不具体的. 所以,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专题活动. 由于这些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组织的,所以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比较弱,他们的注意力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一旦外界出现干扰,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所以,带低年级的学生活动时,需要一定的情境与氛围才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动力. 那么,带学生做什么活动可以让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感到累,还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所以笔者认为,带他们做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教学任务融入游戏当中,在游戏的包装下,边游戏、边感受数字,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数感.

比如,教学“认识11~20”时,我们可以组织“猜一猜这是几”的活动,先让一个学生在脑海中确定一个数,再让另一个同学猜一猜这个数是几. 当这个同学所猜的数比自己的数大或者小时,自己就要用大得多或少一点等语言进行提示,让学生最终猜到自己的数. 这样,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不同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学习了“多一些”“多许多”等语言所描述的范围,能在脑海中建立比多、比少的概念. 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数字接龙”活动,即教师连续说出二到三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说数字的规律接着说下面的数字,例如:(1)11,13,15…;(2)12,14,16…;(3)10,13,16…. 这样,学生就会在边说数字边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教学“克与千克”时,我让学生回家,分别用自己的手掂量一下家中各种物品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感受克与千克的区别. 比如,学生用手掂一袋盐(500克)与两袋盐的重量,让学生掂一掂洗衣粉、洗衣液、矿泉水、各种调料的重量,然后看它们包装上的重量,感受不同数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说学习过程,内化数感

当前,许多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题. 许多学生可以把一道数学题解答出来,但让他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解答,他们往往说不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条理性的培养.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说学习过程,让学生多交流. 培养数感也一样,只有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才能内化数感.

首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只有弄清了题目的意思之后,才能理顺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对题目中的数字产生感觉,并形成数感.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让一位学生读一下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再来订正.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困生”还没有理清题目的意思,就已经进入交流环节了. 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只存在于表面上的感悟,而没有真正形成数感. 如果我们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那么“学困生”就可以在听的过程中理解题目的各个数字,从而形成数感.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能只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与算式. 在各版本的数学教材中,编者都安排了许多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强化自己的数感,最终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当中. 再次,在教学小结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3)

2, 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活动准备:

1、歌曲《感恩的心》光盘。或录音带。

2、影碟机或录音机。

3、在黑板上画一颗大心,在心字中间用美术字写上活动名称《感恩父母》。

4、选好主持人,男、女生各一名。

5、班长准备好开场白。

基本步骤: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二、班长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关爱,接受父母的帮助,并且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说声谢谢,也渐渐淡忘幸福的感觉,所以,今天我们开展《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感谢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

三、活动开始,请主持人上场

女:是谁将我们带到了人间,让我们有了第一声啼哭.

男:是我们敬爱的父母.

女:是谁牵着我们的手,让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男:是我们敬爱的父母.

女: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

男:父母给了我们温暖的家庭

女:为了子女,父母什么苦都愿意吃

男:为了子女,父母什么罪都愿与受

女:当生死攸关的时候,父母总会义无反顾的舍弃自我,把生命的希望留给后代.

男:下面请欣赏真实故事

《六旬老父捐肾救子》、《母亲下岗》

女: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中的艺术光明,我们为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再次受到这样的感动.因为那样的父母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男:我们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因此父母并不能每时每刻都在做令儿女感动的事,有的甚至没有过这种体验,难道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并不爱我们吗

同学们谈家长令自己感动的事

女: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爱我们的,可能以前我们没有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来感受.

男:哎! 你说我们的父母这样爱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呢 ?

女:那我们还是先来欣赏歌曲《感恩的心》,以及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吧.

男:懂事的小女孩,虽然说不出话但是她明白了妈妈么心,她要好好的活下去,让妈妈放心的离去.

女:我看到大家眼里含着的泪花,我知道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因为父母的爱,才让我们拥有了比海洋还要深的幸福

男:同学们,我们同样不希望这样感动的事再次发生,因为这种感动让主人公也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女:那么就让我们回到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心思考,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感恩父母》

同学谈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 辛苦吗 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 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10)我们应该在漫长的时间里全心全意的去爱父母.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父母做每一件他们做不到的事,让他们也成为一个被爱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用我们的行动去打动我们的父母,让我们也成为一棵小树,一棵能够为父母挡风遮雨的小树.

女: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该说谢谢的时候,就大声地说出来,不要只把谢意埋在心里

男:那就让我们该行动起来的时候,就大胆去做,不要把欲望的脚步停住.

女:行动起来

男:行动起来

合:用真诚的心回应真诚的心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4)

识字教学,历来都是枯燥无味的,怎样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性”,导出浓浓的语文味呢?几年前,笔者曾听取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爷爷的芦笛》。上课伊始,薛法根老师就把文中的生字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读准音的基础上,与端正书写,拓展词语,书写词语,写大段的话结合起来,朴实的教学形式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同时,使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生字词的教学。现在想想:为什么一般人不敢尝试的字词教学(第一课时),薛法根老师就能把它上得那么有滋有味,那么吸引人?究其原因:在字词教学中要设计出多种“活动”,让浓浓的语文味使枯燥的字词教学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而使字词教学既充实又高效。按照这种思路,在设计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第一课时的活动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①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揣摩字形。②碰到有疑问的,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请教别人。③全班交流。

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地读、写、思、评、悟……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语文味”课堂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品词析句中飘逸出浓浓语文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能够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能领悟出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但是这些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心田,也不会单凭老师的教来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领悟、体验出来。而这领悟、体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但学生受年龄和知识层面的限制,对文本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一份“活动性”强,操作性强,切实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活动单。六年级下册课文《三亚的落日》中,在“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蓝蓝的海水,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的美景衬托下,作者通过亲身体会,将三亚的落日描写得很美,连续用了三个打比方的句式:“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怎样细致品读这些句子?参照学情,我在第二课时的活动单中这样设计:①找出非常优美的描写落日的三个打比方的句子。②细细品读。(形式多样,多读几遍,选择最喜欢的方式,读出美感。)③交流体会这种句式美妙无穷及作者的情感关系。

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朗读、夸张的肢体语言、精彩的语言点评及产生的质疑,将这些句式的精妙之处挖掘得淋漓尽致,并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仿照这些例句造句。最后,自然而然将蕴涵在文中的情感因素展示得淋漓尽致。总之,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的表现令我赞叹不已。

所以,我认为阅读设计中,必须要突出品读的训练。不仅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着重让学生在品读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并迁移到仿句、写作训练中,达到“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的理想境界。

三、让文本空白处散发浓浓语文味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只用一两句概括性的语句,或干脆不写,或隐含在不经意的字里行间,留给了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充分抓住这些空白点,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在阅读设计中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司马迁用了13年时间……”这过程中司马迁是如何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写作,如何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的,课文中没有具体的文字描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其中的内涵呢?活动单中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引语:这一写就是4700多个日日夜夜呀!司马迁是怎样过来的,让我们去看看吧!

天色微明,……

夜深人静,……

烈日炎炎的夏天,……

寒风刺骨的冬天,……

这样的阅读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选择一两个句式说几句话,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深切感悟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接着让学生将这样的句式写下来。这样的想象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促使学生走近了主人公,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乐于表达的说中,获得了思想的启迪,智慧的火花。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读设计,何愁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会得到提高?

四、在情感浓厚处诱发浓浓语文味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5)

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观察和体会入手,尝试把内心感觉用适当的词语或是文句表现出来。在这里呢我尝试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充分发挥艺体类学科优势让音乐、图画以及体育锻炼帮助孩子发现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精心组织的活动中体验课间的快乐。周四的活动是教同学们学跳兔子舞,舞曲节奏欢快让人精神振奋,学生们以前没有涉及过这样的舞步所以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在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孩子们也就跟上了节奏,整齐的舞步配上欢快的音乐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两种情况,运动过后小脸通红的孩子们一部分是越玩越感兴趣嚷嚷着继续继续,另外有七、八个男孩子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嘟哝着不玩了,于是我让前一群孩子继续玩着,便和这几个男生呆在一旁休息,和他们闲谈着,我问:“你们现在感觉怎样呀?”“很累”无不例外的齐声回答,我接着问:“那你累的时候身体都有什么不舒服的状态吗?”一个平时就不太爱运动的男生抱怨说:“我觉得我一运动就要流汗,我不喜欢流汗。”另一个抢着说:“我跟着跳,跳的喉咙都干了,想喝水。”“对头对头,我的小腿都酸痛酸痛的。”我抓住时机对这几个男生说:“孩子们,运动会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一些变化,刚才你们说的都是正常的现象,老师觉得你们很及时的发现了身体的感觉真不错,可是呀,不能因为一时的辛苦就放弃运动,因为运动也会让我们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所以,休息一会儿我们又去和同学们一起跳舞,好吗?”在我的鼓励下,剩下的这几个男生里大部分又回到了活动场地。课间的运动结束后孩子们都意犹未尽,于是,我就引导他们畅谈在刚才的活动中有什么样的感觉,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点。这样的及时总结让学生能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能在相互交流中细细体会本已发生但自己还尚未体验出的心中点滴。在艺体活动中穿插这样的语言练习来锻炼孩子找到内心感觉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和压力,所以会显得更加轻松自然,同样是激发孩子发现内心感觉,美术课上,我们学习色彩的冷暖,在分别认识了冷色(蓝、绿)暖色(红、黄)后有目的的让孩子们说说冷暖色是否给你冷和热的不同感受,以及一些其他的感悟,孩子们都基本上能结合实际说道冷暖色带来的心里影响,比如夏天,烈日炎炎如果再穿一身火红的衣服会让人觉得特别热,然而淡蓝色的海洋却能给人以凉爽的感觉……这样的引导丰富学生感知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感受内心的感知能力。

方法二:利用课本优良资源,使用文字体验,触发感觉产生。

本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的课文是以祖国大好河山优美画卷的美轮美奂为主角。在本单元中有类似《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这样文笔清新、舒畅,语言优美、形象的经典文章,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这一部分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里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部分段落时,教师范读讲究了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深剖文字里的含氧量,让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去体会文字的灵魂让每个丰富的字句都充满生命力,只有孩子们沉进去了才能更深入的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想,以此也能提升自我感悟力。在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演绎了文段精彩的瞬间,他们自然也如身临其境、畅游美景了。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6)

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是不可分割的,情渗透于理中,理中藏着情,明理先得动情,触动感情之弦的品德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品德教育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走出“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让生活走进我们的品德社会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挖掘学生情感的冷漠点。

例如:教学《和睦相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邻居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心,可真让学生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时,学生却一时语塞,课堂陷入了沉闷的气氛。的确,如今的商品房将“邻居”这一概念淡化了。那又该怎样激起学生对“邻居”的认识,让商品房中的邻居也亲近起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欣出门总对楼下奶奶说声:“一楼奶奶好!”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位奶奶家有几口人,不知道她姓什么,更不知道这位奶奶有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孙子。一天,小欣放学回家,刚进家门,就听见敲门声,只见一楼奶奶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艾饺递了过来,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刚做的,今天是清明节,你父母那么忙,肯定没时间做给你吃,来,尝尝奶奶的手艺。”小欣端着这一碗艾饺,心中涌起阵阵暖意。

“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让我们体会到了那浓浓的邻居情,那么,在你的身边有过这样的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场景立刻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学生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有一次,我妈妈去上班了,我在邻居家吃午饭。”、“我家的盐没了,邻居借给我们”、“邻居家的大哥哥经常教我做功课。”……就是这样一桩桩平凡的生活小事,勾起了学生对邻居的感激之情,使他们感受到了别人的关爱,更让学生明白了只要你付出了真情,别人也会感恩。

“邻里情”,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词,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教,告诉他们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要相互关心,这种教育显然是苍白而无力的。我们必须找到学生情感的冷漠点,以此为切点,有效地、贴切地进行思想教育,让水在不知不觉中升温,让思想教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二、提升情感的燃点,让水有热度

当学生有了知识火花的碰撞、智慧激流的喷发、丰富情感的积淀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让学生的情感有喷发的机会,让这一汪温水再加热,直至沸腾。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材料感人的精神内核,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和感悟,提升品德素养。

我们的品德教学话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最终目的。无论老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发展的结果。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只有把学习者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体验后感悟,才能激活学生原有的静态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道德的发展。

如老师在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中“我在你肚子里时,你累不累”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把自己重重的书包背在前面,书包中放上一个蛋,让他们蹲下来捡东西,扫垃圾等。一开始,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都觉得这项活动特有意思。但是,几分钟下来,个别孩子书包中的蛋被挤破了,个别孩子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坐在地上……这一活动不用老师多语,学生便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十个月,妈妈是多么辛苦,对妈妈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7)

感动是我生命最重要的组成。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感动不经意间就会拨动心弦,触动内心的柔软之处。但我从没想过,这个简单的世界,竟会有别样的感动,使得人们那颗因钢筋水泥的城市而也变得钢筋水泥一样冷漠的心逐渐温暖起来。也许,感动真的很神奇,至少我认为是这样。

“常春藤”的感动

友谊是这个世上最值得信赖的。有的友谊真诚而长久,有的友谊短暂而真挚,没有失败的友谊,因为友谊都是建立在人心上的,假如朋友欺骗了你,不要悲伤,只是这段友谊变了质,让他接受感动的阳光,就一定会重拾友谊。一个人一生只会有极少的朋友是挚友,我不认同。我身边就有一大帮铁杆“哥们”,单不说我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大多数都是乐观向上的。当好成绩从天而降时,她们就会对我表示发自内心的祝贺,那一刻,我被她们感动,不带任何嫉妒与猜疑地去恭喜自己实是好友的竞争对手,有几人能做到?当我悲伤时,他们仿佛有默契般,都不提伤心的事,带我疯,带我玩,让我淡化心中的愁绪。那一刻,我又被感动,哀伤的心因受到友谊的阳光而变得温暖起来,内心的冰雪开始慢慢融化如蜜糖般扩散开来,汇成一股淡淡的甜。她们或许有缺点,她们或许是疯丫头,可在我的眼里,她们美丽、善良、有主见、乐天派,也许是因为那些她们带给我的小小感动,我才会更加去珍惜这份友谊。友谊,带给我温馨的感动。

“康乃馨”的感动

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曾几何时,看着吃着棉花糖的小孩,便会联想到我。孩提时代,我任性,我调皮,家家院落都跳跃着我欢快的身影。每次从外面满头大汗的回来,爸爸妈妈都宠溺的看着我,一脸笑意,桌上的饭菜未动分毫。那时,心就仿佛被什么灼了一下,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感动。我生病了,难受地直哭,爸爸妈妈一脸疼惜的望着我,削瘦的脸庞闪过顷刻的疲惫,随即又强加振作起来,一个劲儿安慰我,心又被灼了一次。和爸爸妈妈吵架后,漫步在冰冷的街头,心想:真的不要我了吗?想着想着就哭,心如刀割。直到那几声熟悉的呼唤声出现,那些凭空捏造的猜疑便烟消云散,接着就扑到那久违的怀抱中啜泣起来,心里便轻松了许多。不过,回想我对爸爸妈妈的态度,我便又内疚起来,直说对不起,却接到善意目光的暗示,只能默默跟在后面走着,回味着刚才的感动。亲情,带给我平凡的感动。

“紫罗兰”的感动

除了亲情友情,世上再难割舍的便是爱情。黛玉与宝玉,磨难重重,却终不能成为眷属。随花落落泪,见月缺伤心。黛玉与宝玉,真是命中注定的吗?这个柔弱的林妹妹,果真要用今生的泪当做前世的回报吗?每每看《红楼梦》,内心便会漾起一阵心酸的感动。这样一个女子,怎能让世俗去污染?怎能命绝于此?也许吧,他们还会等到下一世,继续相爱,或经历重重磨难,努力让自己爱的人幸福,找个天使替自己去爱她/他。不过我相信,他们的爱经得起天与地的考验,总有一天会让天地动容,为他们安排一世情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需要去考验。爱情,带给我凄美的感动。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8)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谢我一样会珍惜。”这是歌曲《感恩的心》中几句经典歌词,让人难以忘记。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用真心感动着我们,在2006年谁又让我们为之感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生活的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2006年7月14日夜,洪水威胁着资兴市坪石乡昆村欧家组,村妇女主任兼计育专干陈淑秀飞奔向一户又一户人家,拼命地呼喊和敲门,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让他们撤离到高处。村民欧伟兵准备撤到上坡上去,突然山上洪水猛冲过来,他掉进了水里。陈淑秀跑到岸边,但也掉进了水里。陈淑秀猛地推了欧伟兵一把,借着这股力气,欧伟兵顺利地爬上了岸。再回头一看一个浪头打过来,陈淑秀瞬间就消失在滔滔洪水中,年仅36岁的陈淑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百名群众的平安。

陈淑秀的勇气让人佩服,让人感动,但她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她那无微不至的爱。我们对陈淑秀的行为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她为我们做的一切。

李樱樱,一位24岁的漂亮女孩。3个月前,这位在广东工作的女导游自愿报名支教,成为首例个人募师支教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支教老师。这位年轻的女孩孤身一人在湖南山里支教。一到学校,李樱樱就成了改变历史的人,她不仅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支教的女教师;有史以来有本科毕业的老师,而且是学校唯一一位女教师。

李樱樱、陈淑秀的行为,让我觉得生活因爱而美好,因感恩而美好,她们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寒冬的温暖,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像李樱樱和陈淑秀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柱着拐杖为农民建言的人大代表姜德明;助半瘫女孩千里求学的郭青梅;400孤寡老人的女儿贾秀兰;八旬老人捡破烂抚养六名弃儿——赵景化……这样人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9)

感恩一直是一个被人传颂的话题,因为感恩的传递,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融洽。感恩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今天我们艺术设计102班举办特色感恩双学活动,借助这感恩之日把感恩深情地传递,承继时代感恩风气。

此次双学活动让我感深颇深的是小品《提醒幸福》演绎了妈妈和儿子因为发生了争执,儿子就离家出走,在外面因为一位阿姨的行为被感动了,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好后悔和母亲吵架,当儿子回家看见母亲站在门口张望,他心里更是以阵悔恨,儿子用双手拉着母亲的双手说:"妈,我错了":那一刻触动了我,也感染了我。我突然也有一种冲动想拉着母亲的手跟她说一声"妈妈,号多地方我也做错了啊"现在长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了很多,知道好多地方做错了啊,以前经常气妈妈,而且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死,怎么能那么过分,真想恨恨揍自己,而母亲从来都是那么包容我,把她气成那样过了一天只后跟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从来都没有责备过我,父母是天底下对我们最无私的的人,不管我们做错了什么,到父母你那里都可以原谅,现在明白了他们了,不再那么幼稚,更加理解和体谅他们,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撑我今天是不可能走在大学的校园里的,不可能有机会去学习那些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更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己,和我一些同学相比较我觉得我幸福无比,他们其中有好多在不停滴未生存而奔波劳累,我还可以在大学里安静的学习,我好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让我觉得生活的如此幸福。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一个星期才打一次电话回家报平安,或经常给妈妈发短信,不让他们担心。我希望我能就这样一直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感谢我的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了我很多帮助,带给我许多生活上的乐趣,还有许多朋友在我困难失意时给我莫大的鼓舞和支持,感谢老师给我们指导和教诲!

双学活动最后一个节目感动了我,同时授予表演《感恩的心》使整个会场带入高潮,我们全班同学手捧红色蜡烛呈心字型,走上台阶,齐唱《感恩的心》紧扣每一个人的心弦,让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也让我们明白了把爱不断地传播,我更加懂得了用更多的爱心去对待别人,尊重为前提,把生活中的每一个感动每一个细节都收藏在自己心中,让它在心底里融化,升华,让自己真切地懂得日和去用行动关爱,尊重别人。节目《感恩的心》由我们自己参与,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对待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一股感动的甘流在我心中流淌,让我感慨道生活也可以这样有意义,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感动,哪怕就是在我们这个小校园里也不例外,陌生同学一个善良的微笑,一个有情的动作,老师亲切的指导这些都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像阳光一样灿烂。我想把这些放在心中,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无论怎样忙碌都不会忘记感谢生活,感谢身边的人,带上一颗感恩的心上路,相信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和谐而又有节奏。世界之所以美丽,不在乎它的繁华。是因为在每一个角落都有着感恩之情。纵使世态炎凉,却总有一种感动存放在你我心间;纵使淡漠无边,却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泪流满面。感恩不是激动得涕泪涟涟,而是用生命记录一种关切,为这世间拥有真诚、无私奉献。由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和谐和温暖,少一些争吵与冷漠;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真诚与团结,少一些欺瞒与涣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这是我们活动的主题,充分让我们体味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恩来源于心,回报于行动之上。此次感恩活动让我们更加学会如何去感恩,懂得如何把爱传递给别人,懂得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付出多一点的爱,学会做一个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无比的人!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10)

目前在中国,随着父母是独生子女进入育龄,越来越多的家庭是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让孩子生活在众多成人的包围之中。孩子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成为一个消极的接受者,进而失去许多感受别人对自己关心的情感体验,及主动表达关心别人的机会。所以,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究其原因其实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社会中的成人从来没有给他提供学习和表达的机会,摆脱这种困境的最佳方法是社会中的成人应该就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情感达成共识。针对这样的状况,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帮助孩子改变。

一、树立爱的榜样――以行动体现爱的示范

1、老师的榜样作用

幼儿大都信任和尊敬自己的老师,小班的幼儿会把老师同父母一样看待,中大班的幼儿则会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幼儿最好的榜样,所以我们更加注意以身作则,处处要体现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一个老师本身就没什么爱心,不是从心里喜欢这些孩子,孩子们就不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无从谈起要他们去爱别人了。比如,当一个孩子摔倒在地咧着小嘴流眼泪时,我们轻轻扶起他,用手摸一摸,呵口气,关切的问他“你还疼不疼?”这样做,一方面该幼儿会因为老师的关爱而不再感觉到疼。另一方面,其他的孩子就会很自然的从我们的举动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帮助同伴。今后,当他们遇到他人发生同样的事,他们也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送上自己的关心。多次以后,简单的模仿会逐步转变成良好的习惯固定下来,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爱心行为。

2、同伴的榜样作用

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幼儿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促进其爱心意识的形成。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孩子接受和模仿,用同伴榜样教育,说服力大、效果好。我们对于自己班里那些乐于助人、合作谦让的好人好事,及时的树为榜样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如欧阳婧主动帮助个子矮的小朋友挂外套,我们就有意扩大她这一关爱同伴的行为。不仅在集体面前表扬、奖励了他,还就其行为开展了一次主题讨论,引导孩子们分析她这样做好在哪里?可以怎样学习?这样做既鼓励了那些有爱心的幼儿,也促进了其他幼儿向这些同伴学习,有利于建立一个同伴间互相学习、团结友爱的整体。

二、体会爱的真谛――以感触激发爱的回报

1、让孩子去感受爱

孩子最先、最多接触的是父母,爱父母是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爱父母的情感也最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我们通过主题活动“我自己”,让孩子了解自己是从哪来的?是怎样长大的?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如:模仿、扮演爸爸、妈妈,尝试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做一天蛋宝宝的妈妈,在各项活动中都能带着它们,并保护好它们等等,让孩子从中体会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让他们知道没有长辈的关心爱护,自己是不会健康成长的,明白自己离不开父母、长辈。还可以让孩子从小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让孩子在享受的同时也学着做家务、了解长辈们的艰辛,使他们感受到长辈们为了照顾自己,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务劳动,他们是那样的辛苦,从而产生尊敬长辈的情感,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家长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2、让孩子去表现爱

爱心是内在的东西,当孩子们知道要去爱别人时却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这就需要我们教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表达、表现爱的方式。一般来说,让幼儿知道回报爱,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家庭入手。如:父母下班回家时,可以帮忙递双拖鞋、接一下包;有好吃的东西时,先发给在场的所有的人,然后才自己吃;招待小伙伴来家做客,将自己心爱的玩具、食物与小伙伴分享;帮着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等。另一方面从学校入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开展一些例如“妈妈爱我我爱她”、“爱心家庭卡”、“祖国妈妈我爱你”等以爱心传递为主题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将他们所学到的各种表达、表现爱的方式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表现出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动物的情感,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只有将“爱”这种美好的情感在各方人、事、物的互动中进行传递、延续与发展时,它才能实现“美好的世界充满爱”这种我们所倡导的精神境界。

三、抓住爱的契机――以瞬间促进爱的教育

1、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在“三八节”、“母亲节”到来时,要求每个小朋友帮妈妈做一件小事,让妈妈感受孩子们的爱,从而产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好情感。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教幼儿参与贺卡的制作活动,让幼儿把自己制作的贺卡送到老师手里,对老师说上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以表达对老师的爱。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老师、父母工作的辛苦。在重阳节时,组织幼儿带上礼物、节目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辈用血汗换来的,从中体会到长辈的艰辛,从而产生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的愿望,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上一篇: 家具业务工作计划 下一篇: 铸魂行动工作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