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1 00:00:42

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36-01

声乐艺术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由人声的多个声部构成的合唱艺术,它拥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人声最广阔的音域。目前,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被许多国家用来进行美育,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它是一种丰富学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反映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素质和精神面貌。而校外合唱教育正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校外合唱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我国的童声合唱教育是在解放以后才建立起来的,这种艺术形式在少年儿童歌咏活动中一直起带头作用,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童声合唱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全国各地的童声发展并不平衡。北京、上海、广州都出现了一些有一定水准的校外童声合唱团。而此外城市的校外合唱团水平则多停留在中等的水平,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校外合唱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所以,中国校外合唱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校外合唱教育也和教育一样,受到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影响。

针对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校外合唱教育的缓慢发展主要是受到人们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漫长的封建教育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占据了家长的思想。在高考指挥棒指挥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地位的背景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将课外的宝贵时间用在唱歌,特别是合唱上很不支持,产生了一些片面的错误的想法。诸如小学阶段时还可以让孩子玩玩,等到上了初中,学习压力一大,就不乐意让孩子参加了;唱歌是“不务正业”,会浪费时间,时间应该用在学习上;合唱就是大齐唱,大家一起唱,没意思,要唱就要唱独唱……上述的想法直接导致校外合唱团的生源危机和训练中的人员不稳定等等因素,加大了校外合唱教育的难度,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校外合唱教育的现状,必须改变家长陈旧的观念,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宽松氛围,为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 校外合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固然有着一些外在的困难,但是内环境的成功创设也会反作用于外环境,逐渐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我国相当一批优秀的校外合唱团体的受欢迎程度就是明证。只要充分把握校外合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内功”上多下一些工夫,就能在校外合唱教育的发展上迈进一大步。校外合唱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2.1 学生来源广泛但人员稳定性较差

学生来源广泛,人才济济,不乏有相当一批声乐条件优异的学生,但由于学生来自于各个学校,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与学校合唱团相比校外合唱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增加合唱团的吸引力,才能使合唱团的人员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保证人员的稳定,才能有效的利用人才的优势,提高排练的效率。

2.2 教学设备较先进,师资力量较强

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一般来说,都强于普通学校的配置,有宽敞的排练室和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硬件,另外还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各种音乐比赛、活动的信息。

2.3 活动的舞台大,实践的机会多

相对于一般的学校,校外合唱团的舞台更为广阔,实践的机会也更多。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只有在平时踏实训练,有一定水平的团队才能把握机会。另外,机会有时并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在社会团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惟有主动出击,不断寻找和开拓新的机会才是明智之举。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进行积极地锻炼,对稳定合唱团的优秀生源和增强合唱团的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严格管理和科学系统训练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大胆改变固有思路,勇于创新,狠抓质量,不放过每一次演出和实践的机会,主动地和各种社会团体联系,送“戏”上门,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得以不断磨练技艺,提高专业水准,得以充分的锻炼。

合唱团只有通过内环境的成功创设,化劣势为优势,用严谨的学风,踏实的训练和广阔的舞台实践才能保留优秀的生源,并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我们的行列。

3 校外合唱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正因为校外合唱教育有着校内合唱团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当一支合唱团在科学地管理,有效地训练,丰富地活动后,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和影响便可见一斑,具体作用如下:

3.1 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在人类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它是一种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系统、科学的合唱训练会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体现了艺术育人的特殊功能。而校外合唱教育因其广泛的活动对象、较强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演出交流活动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合唱教育不仅教会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更教会了学生做人的真谛,让人终身受益。

3.2 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

学生在紧张的校园生活之外,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外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是一件让全社会都为之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双休日等课外时间,我们惊讶的发现社会上并没有很多适合学生的场所,各种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团体和机构少之又少,青少年宫等一些校外机构的数量与广大学生的需求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更多的学生要么被繁重的课业、各式各样的文化培训压的疲惫不堪,要么在课余时间无所适从,很容易就被社会上一些庸俗文化所包围,整天沉湎于电子游戏、上网聊天、或加入一些无聊的追星一族等,有些学生甚至已经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精神极度空虚,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学生中有一定的数量,个别的学生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界的担忧和关注。所以,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是一件全社会都为之关心的问题。

相反,参加校外合唱团的学生较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校外合唱教育正好提供了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课外的时间将热爱唱歌的学生聚集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学生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体验。

第一,他们在课外时间有了明确的任务,有事可干。第二,合唱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和技巧,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在合唱训练和学习中,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乐趣,在感情上得到满足。第三,合唱训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合作精神带来的巨大魅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伟大的音乐家普罗柯耶夫说过:“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所以学习合唱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素质,他们能对美作出界定,对不良文化有一定免疫力,因此能有选择的吸收有益的音乐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促进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合唱团的排练、演出、交流、出访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使学生的特长得以较为全面的展示,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因此在校外合唱教育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目前心灵空虚,精神上无所寄托的状况,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审美素质,得以主动的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作风,远离游戏机,等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东西。正如伟大的乐圣贝多芬所说“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能感悟音乐的美,也就会同时理解生活很多美好的东西,所言所行都会向着美的标准前进。

在新世纪之初,校外合唱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姿态迎接未来,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继续努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全国建立一个校外合唱团的网络,通过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的机构建设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参与到校外合唱团的行列中来,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共同建立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校外合唱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校外教育篇(2)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功能定位、使命和任务上各不相同,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正是因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这种区别,两者更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促进彼此的协同发展,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

首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是有区别的。

第一,校内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孩子必须接受的教育,它给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普及性的、非常基础的知识。当前校内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因为它首先面对的往往是升学,但是青少年宫等这样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以下简称青少年宫)的教育是选择性的教育,青少年宫则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的培养,青少年宫的教育是要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些提高,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知识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成才。

第二,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还体现在两者专业分工和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校外教育擅长开展艺术类、科技类与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因为在青少年宫中负责这些课程教学的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专业化水平上都普遍优异于学校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学校班级教育规模大,对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一样的。而校外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地方,校外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校外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环境轻松,是培养兴趣的好地方;在校外教育中,学生和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青少年宫的教师,其水平更加专业,更受学生欢迎,这里的教师不像学校教师那样严格,教师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相处,其教学方法亦为学生所接受,学习和娱乐两不误。

其次,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或延伸。

尽管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两者定位不同,各有特点,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可能正是校外教育大有可为的领域,正是校外教育的市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由此可见,校外教育确实是校内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或者说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延伸。这就是说在校内教育中不能完成的一些事情,通过校外教育的开展能够得到一些弥补,校外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对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单一的学校教育或校外教育不可能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青少年宫教育的实践来看,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三位一体,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而协调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享与互补关系变得更为重要。

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都已认识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校及教师受升学的客观压力影响,使他们不得不极其重视传统的主要科目的学习,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因而学校普遍忽视艺术类、科技类与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有的甚至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没有开设某些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或者即使课程表上有而实际常被其他主干学科所替代,这需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学校里,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严格按照年龄编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外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其个性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而且,在校外教育中,很多青少年不仅根据家长与学生的时间来安排课程教学计划,还对那些跟不上学校课程教学进度的学生免费补课并有针对性的服务,青少年宫教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

校外教育篇(3)

美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外美术教育相比,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更为长久,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方面,学校美术教育都超过了校外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大多是在校的青少年,这一群体接受校外普及教育对自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校外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有重要的作用,部分青少年选择在校外美术培训班接受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消除紧张心理。许多知名艺术家小时候都参加过少年宫美术小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许多学生在校外美术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学习美术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内也出现出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文章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按照教育的时间、场所将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划分为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1.从时间的角度分析

学校教育一般为全日制,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参照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的规定,初中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春夏季与秋冬季的作息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春夏季定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秋冬季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校外美术教育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育活动,一般在双休日及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具体的时间表根据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情况制订。

2.从教学地点的角度分析

学校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学校美术课堂上。校外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活动教室。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3.从概念的角度分析

课本中所定义的学校美术教育是指,在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体系背景下,聘请持有美术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的正式的美术学科教育。而校外美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学校以外的地理区域或者服务机构,通过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组织一定的科学技术活动、公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美术知识宣传,在校外的一些固定机构接受美术知识教育。

二、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的区别

1.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差异

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接受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组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授课制等。学校美术教育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为班级授课制,而校外美术教育往往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校美术教育内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首先要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查,然后才可以出版。校外美术教育的内容不受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限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兴趣性,具有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共性化与个性化的互补等优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美术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系统难以通过课程标准的改变,随时随地地调整教学内容,但是校外美术教育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对目前的美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校外美术教育似乎更能全面体现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结语

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同为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接受素质教育的平台,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校外教育篇(4)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决定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我们不仅仅在学校教育上要重视德育教育,而且在校外教育上也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校外教育工作的特点是,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短、科目多、来源分散、年龄差别大,实施德育教育的时间把握不好,就以上诸多原因而导致校外德育教育处在一个空白点上。

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针对我们校外教育的特点,最适合把德育教育融教学内容为一体,采取多种方法并进的原则。因此,研究校外教学的德育工作,探索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课堂教学既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个专业的教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各个专业的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专业知识内容,又要对知识内容的教育因素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有计划的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得到锻炼。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多提供演出、比赛、演讲、写生、慰问、展览等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日常活动中进行

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地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认识我们可爱的城市,乃至全中国、全世界,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教学。辅导教师要善于把辅导的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辅导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二、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语言感染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教学活动中,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通过教学内容这个载体,进行德育教育,使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四)树立榜样法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训练中,依据所授专业的内容特点,选择英雄模范事迹以及班中的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英雄模范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

辅导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为辅导教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

校外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从事校外教育的辅导教师,注意积累、挖掘和总结,就一定会抓注在教学中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总结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德育教育工作的经验来,更好的完成校外教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校外教育篇(5)

校外教育是校外教学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了,它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时空的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的纵坐标是指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时时受教育;横坐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处处受教育。校外教育已被纳入了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成为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校外教育的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构成的。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本质,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校外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少年宫到现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校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是少年儿童课余假日娱乐的场所。基于这种认识,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因此,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二)校外教育内容单一

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动内容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为了应对市场,大量的开展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班,而锻炼少年儿童心态、胆量、体能或科技创新等科目却很少涉猎,这对拓展孩子的视野、健全心智,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或欠缺。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创收,针对应试教育开设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辅导班,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与校外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种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单打一,少创新。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积累的需求。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设施薄弱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大都是依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青少年活动场馆,建设初期配套的各类设施日益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改造,对新的活动项目因资金制约也不能及时开展,无法承担目前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属于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自收自支性质。因此受经费来源制约,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得搞创收,与市场化接轨。这在某种意义来讲,背离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公益性的原则。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各“中心”不得不开办各类迎合市场的培训班,出租教学场地,招商,招租,使得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鱼龙混杂,失去了原有的为青少年服务的单纯性质。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项目因受经费制约和不挣钱也被忍痛割爱。

二、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三、总结

总而言之,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对校内教育的弥补,也是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丰富多采的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仅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的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校外教育篇(6)

2.满足当前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长期以来,公办中小学的招生主要采用就近入学分配的原则,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分配进入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和小学,以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相对富裕的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普通公办的基础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需求,因此,能够满足家长加强对子女外语能力培养、升学以及今后发展等需要的民办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

3.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机制比较灵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吸纳的生源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英语教育薄弱的地区,许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进入声望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学习,以补充自己在公办学校学习的知识。这些学生将民办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带到公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另外,许多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去民办学校任教,许多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公办学校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学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外语教育会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这需要民办外语教育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联盟的办学模式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缺少特色、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民办学校倒闭现象常有发生。而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联盟优势。随着教育与市场的接轨,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益,从而形成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盟,也包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联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教育产业联盟可以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民办外语教育的相对优势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吸纳资金投入、降低资本运营、调整结构、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这些就使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有了一定的优势,如结构相对合理,冗员较少,负担较轻;管理比较科学,效率较高;实行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比较合理,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机制灵活,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民办外语学校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凭借精简机构、科学管理、灵活机制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适应性,寻求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民办外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民办外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缺少中坚力量、兼职多、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民办外语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内因来看,民办外语学校自身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民办外语学校教师必要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全新投入到民办外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为双方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其交流提供机会,这有利于双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体制民办外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之上。一方面,民办外语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念、加强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一条符合市场竞争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民办外语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校外教育篇(7)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站)、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乐园、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校、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第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业务工作,应接受当地各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各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校外教育机构或捐助校外教育事业。

第二章机构

第七条设立校外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符合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

(二)具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

(三)具有卫生、美观的活动环境、活动室采光条件;场馆内有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等防护措施。

第八条设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报当地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当地主管行政部门应报上一级主管行政部门备案。

独立设置的校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应由行政领导、后勤供应、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专业培训及少先队工作指导(限少年宫)等部门组成,以满足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校外教育机构实行主任(馆、校、园长)负责制。主任(馆、校、园长)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

机构内部可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辅导员、教练员、管理、后勤等人员代表组成,主任(馆长、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奖惩、重要财务开支,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不设管理委员会的单位,上述事项由全体教职工会议议定。

第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按机构规模及工作性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考勤考绩检查评估、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

第三章活动

第十二条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少年儿童表演为手段,进行经营性展览、演出等活动。

第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良好意志品格、遵纪守法和文明、有礼貌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应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体育运动,应通过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模型、无线电、棋艺和多种多样的军事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四)文化艺术教育,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工艺制作以及集邮、摄影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五)游戏娱乐,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少年儿童愉快地玩乐。

(六)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劳动教育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教育,培养自立、自强品格,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可采取以下形式:

(一)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举办展览、讲座、组织联欢、演出、开展各项比赛、夏(冬)令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开放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活动场所。通过参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科技、文艺、体育、社会服务等技能。

第十五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向少年儿童开放,安排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按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实行减、免收费及其他优惠。

第十六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艺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园林、遗址、烈士陵园以及社会单位办的宫、馆、家、站等,可参照本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组织少年儿童活动。

第四章人员

第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校外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

第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按照编制标准设主任(馆、校、园长)、副主任(副馆、校、园长)、辅导员(教师、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除应符合本规程第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学历要求可按当地具体聘任文件执行。

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由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

第二十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负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负责本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并执行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教练员、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

(五)加强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进修创造条件。

(六)管理和规划机构内各项设施、经费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

第二十二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

(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制止有害于少年儿童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三)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建议。

第二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资格和职责,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职前培训并为在职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艺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等老同志的支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聘请他们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兼职辅导员。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二十六条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地、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

第二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政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

第二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按《教师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教育事业编制、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依照《教师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下,不削弱骨干力量、不占用主要活动场地,并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开展社会服务,其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活动经费。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滋扰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秩序,破坏校外教育活动设施的,有关部门应予制止,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整顿,以至停办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校外教育机构的;

(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健康,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三)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

校外教育篇(8)

2.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研究

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现状,我们必须要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合理的改革措施,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改革的进程。

2.1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要求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原来的以笔试考试作为外语学习好坏标准的思想转变为充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的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职能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外语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而努力。

2.2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外语教育评价体系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往往要完成升学指标,保证学校的升学率,把课程重点过分地放在了考试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试成绩,这样不利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态,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到首位,切实引导学生的创造潜力。

2.3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交际和综合应用能力

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2)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积极参加到外语的实践和提高过程中来,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外语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保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例如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等。

(4)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活动或外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学会交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2.4提高教师待遇,加强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各个高校要对外语教师队伍进行定期规划,加大教学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完善高校外语教师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将教师培养成与英语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自觉学习型教师。

2.5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提高兴趣、学会交流、掌握专业技能。

校外教育篇(9)

一位名校长说:“学校,就是要让老师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他们能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这不仅是学校管理上的一种艺术,更是学校管理上的一种高深的境界。对于一个校外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来说,要让外聘教师能够感受到青少年宫是神圣的、魅力的、诗意的,也是管理所应该追求的理想所在。

外聘教师是独立于青少年宫存在的个体,他们有着“自身工作的独立性”、“相互交往的淡泊性”、“情感表达的含蓄性”、“矛盾冲突的隐蔽性”等特点。再加上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来青少年宫担任辅导老师,除了关注待遇外,更注重自己是否被尊重和被肯定。因此,他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在管理和交流中更需要以“理”为主,以“管”为辅,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外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辅导活动更具实效。

一、要“管”更要“理”:把握“管”和“理”的关系

管,统筹、控制;理,疏导、协调;这是管理者首先明白的两个概念。

对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理”应该多于“管”,“管”多于“理”就会引起外聘教师的反感,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要管而有度,理而有节;情感上的交流和管理上的严格并存,双管齐下。在言谈与交往中,要尊重外聘教师,使得外聘教师有一种被重视的体验,当外聘教师出现困难问题时,应该多为外聘教师着想。与外聘教师同分忧愁,共享快乐。

二、追求管的科学性:注重制度的建设

在一个组织机构稳定的学校里,往往会以许多成文的程序和规则来约束和促进老师。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规范教师的言行和形象,可以端着教师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热情,一种制度在每个教师心中扎根了,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学校教育这样,校外教育机构也应该这样。因此,我青少年宫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如《XX市青少年宫备课制度》、《XX市青少年宫外聘教师职责》等规章制度,改变以往管理的随意性,追求“管”的科学化,狠抓在编教职员工的制度管理,再逐渐带动了外聘教师从严格的他律慢慢转向自律。最后,促使全体工作人员把青少年宫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内隐观念,形成了制度上的文化,从而达到了一种科学又平衡的管理境界。

三、倡导理的技巧性:改进评价和激励的方法

量化管理评价作为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宫,也采取了相应的量化考核制度(如下表),并通过这些量化措施引发外聘教师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在量化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外聘教师的模糊评价,因为许多外聘教师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正是因为这些优秀教师的存在才带动了青少年宫的人气,带来了青少年宫培训规模化的效应。

当然在评价中并不是二值逻辑思维,非此即彼,而是应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公正。在某些量化管理上有所欠缺的方面采用模糊管理评价,既有量化又追求质优。通过这样技巧化的评价,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达到更加稳定而高素质的校外教师队伍。

四、形成理的人文性:与外聘教师共塑愿景

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里,校外教育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添置了多少设备,增加了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帮助了多少青少年的成长和增加了多少的社会效益,而这个最大价值的体现离不开外聘教师全身心的投入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宫注重和外聘教师一起塑造愿景,将青少年宫未来的发展和教师现在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外聘教师感觉到自己就是青少年宫的一员,而不是一个过客和看客。

在校外教育的管理中,我们管理者尽量放大外聘教师的优点,从老师们的“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庸”中捕捉“非凡”。对于外聘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及时肯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并常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的“理”的方式,让外聘教师觉得自己的荣辱是和青少年宫紧密相连的。

共同塑造青少年宫的一个愿景,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这是我们一直追求并努力的。只有和外聘教师达成了一致的认识,才能够促使外聘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学生发展的辅导活动中,才能让他们在校外教育的领域中尽可能抛开考试和分数,享受教学的快乐。

五、保障管理的持续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加拿大著名教育组织思想家格林菲德(Thomas Greenfield)指出:“一个优秀的和富有洞察力的管理者,必须既重视手段、工具,也要重视目的,必须分析和反思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要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管理逐渐走向成熟。

扎根于管理的实践工作中,经常与外聘教师交流沟通,这是作为管理者的工作核心。只有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获取决策的第一手资料;赞扬声要听,反对和批评的意见更要倾听,因为在这些批判中包含着对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

管理者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新管理方法。以改革为动力,发挥管理的最大效益。并将自身的认识通过一些途径和外聘教师即时沟通,比如每期一大组教科研活动,每月一小活动,会前有准备,会中有记录,会后有落实,做到不开空会。在这些教科研活动过程中不断的灌输我们校外教育的理论和要求,让外聘教师这支队伍越来越能适应校外教育的实践要求。

校外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在研究和改革中创新,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外聘教师的潜力,提升校外教育的社会综合效益。实践证明,我们的管理是可行的,自2004年以来,外聘教师队伍日益庞大,从原有的十几个到今天的五十多个,从原来的“求”外聘教师到今天的自主报名要求参加到队伍中来,真是完成了一个从量的变化到质的提升。今天的青少年宫外聘教师中,名师众多,他们正在校外教育培训活动中大显身手。

未来的道路很长,追求管理的最优化应该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相信只要我们学会沟通、协调和理解,我们校外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祥明.教育管理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校外教育篇(10)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

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

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上一篇: 大学生应用文写作总结 下一篇: 中学听课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