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背景音乐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2 00:39:42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1)

音乐对于诗歌诵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感动听众、使韵律更和美等方面。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诵读诗歌的时候配上音乐。

首先,配乐诵读不适合反衬,应尽量选择和诗歌情感主题相符合的音乐来伴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很明显是一首节奏缓慢、情致绵长的诗歌,如果配上雄壮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者像今年世界杯主题曲《旗帜飞扬》那种激情四射的背景音乐,不读的大脑晕厥才怪,还是老老实实地从班得瑞演绎的轻音乐《梦花园》中选个曲子吧。当然,可以选别的曲子,但是韵律一定要和谐。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配上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或奥立维尔・图森的《海边的星空》,也可以配上中国的古筝名曲《彩云追月》的前半部分。

其次,配乐诗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诵读和音律和谐。背景音乐找好了,不见得就能达到配乐朗诵的最佳效果,这个需要对照音乐好好练习。不然,如果读的节奏和背景音乐格格不入,就会感觉像有人老在打岔一样,搅得心烦意乱,血流加速。有的教师说,课上短短的时间,给学生配乐的话大多是起来就读,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要相信学生的乐感,他们的乐感比教师想象得要好;第二,教师要课前练习好,给学生做好示范;第三,不妨多给他们点时间,多体会几次,多练习几次,酝酿好了再起来展示。其实,如果坚持的话,平时多练习几堂课,再配乐朗诵的时候,学生就轻车熟路了。就像江南水乡的船娘们,乘着小船在绿水中荡漾,假若给这美景再添点歌声,那么糯软香甜的俚语民谣随口而唱,自然听得如醉如痴。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2)

罗大佑。同时也让我知道“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是一种华丽的精神享受,这一意象直接左右我对女性的审美,从此我只对长发女孩感“”,并成功客串一把“超级模仿秀”,在一首诗中把“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演绎成“抵达你的咽喉我的舌”,从此落下瞎改歌词的病根儿。后来在跟北大历史系女生一场速战速决的情感缠斗中,我始终把“如此这般的深情若飘逝转眼成云烟”挂在嘴边,以至于我突然话密起来,罗大佑对语法的磨唧加上我爱情的失利,一度让我非常絮叨。不过,我还是铭记罗教父的深刻教诲:天下浪子不独你一人!我明白了,你浪,别人比你更浪,十八不浪十九浪,二十正在浪尖上,二十过后浪打浪,三十无风不起浪。

2005年,一个诗歌女青年要在大学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让我重温八十年代诗歌如火如荼的感觉,要求我必须配乐诗朗诵。我许久不写诗,但坚持朗诵,特别是到KTV,不许别人唱歌,只能听我朗诵。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3)

2.《广播电视音乐应用》课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广播电视音乐的作用以及特征等的解剖和学习,让同学们对广播电视音乐建立客观和准确的理性认识,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广播电视音乐的方法。以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审美教育为主线,通过讲解分析经典广播电视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智慧,优化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配乐水平,并学会为影视音乐作品配乐的简单、基础的方法和能力。

3.《音乐欣赏》课教学《音乐欣赏》课是审美为核心,通过介绍、欣赏中外各时期、各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扩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范围及欣赏能力,从而掌握中外音乐在形势及内容上的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认识。教师要把研究音乐欣赏的体裁、风格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总结音乐元素所揭示的命题,指引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最终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去追寻真正的美。

二、多听、多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课外同学们一定要多听音乐,广泛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情绪、各种风格的音乐,建立起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听觉经验。同时还要多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民族特征等,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后,还需进一步在实践环节中应用和提高。比如播音专业的学生经常会进行配乐朗诵,这时就要根据已有的音乐知识去选择恰当的音乐,然后把这些音乐合理地应用到朗诵中,对朗诵发挥起到积极的作用。配乐在一个完整的配乐朗诵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届的齐越朗诵节中,获得了奖项的作品,除了选手本身的朗诵水平之外,配乐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配乐和朗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除了为朗诵配乐,同学们还经常需要为一些短片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配乐。在节目制作中要学会配进合适的音乐,包括片头音乐、片尾音乐等。高品位的音乐会为节目的情绪过度、气氛渲染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注意音量的比例,总的说来音乐宜轻不宜重,要防治喧宾夺主,要讲究音乐的起止自然,一般采用“渐入”和“渐隐”,即音乐起时由弱渐强,音乐收时由强减弱,避免突起突收。

一般音乐起于主持人话语或配音之前,止于主要内容结束之后,并且往往先扬后抑,然后渐渐隐去,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总之,在实践中多学、多用、多练习,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这些音乐知识学以致用,做到“越学越用,越用越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修养。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4)

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西晋的嵇康、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柳永、清代的曹雪芹……他们不仅是诗文高手,同时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音乐绝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一门艺术,唯有走近音乐,我们才会真正领悟那深厚积淀下的博大与深邃。健康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文学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为自己构筑精神家园。教学中,音乐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教材的频繁修订,使教师们不得不针对新的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探索。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所用教材是最新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周正逵先生主编)据了解,此教材在贵州省仅在遵义一中和我校进行试用,“全书摆脱‘文选系统’、‘文体循环’、‘讲读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以‘能力系统’、‘能级递进’、‘自学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在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改革上有较大突破。”(《文言读本》前言语)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在于:每课都是文言文(包括练习都是文言内容)。学生老师高一一年的时间都要面对文言文,其枯燥乏味可想而知,针对我校所选教材的特点,将优美的旋律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是几年来将音乐运用于语文课堂的粗略探索: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

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长江三峡》的雄壮,《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荷塘月色》的宁静,《祝福》的哀婉,《孔雀东南飞》的缠绵凄楚气氛等等。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造能力。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琵琶行》,配上古筝乐曲《十面埋伏》,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分析完《虞美人.春花秋月》(《文言读本》复背课文)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李煜凄楚无比、痛今追昔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虞美人》,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弹奏、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文言读本》复背课文),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辅助背诵,生动展现情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200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考查古诗文的背诵,仅是第一、第二册《文言读本》就包含诵读课文40篇,古诗词40首,浏览课文40篇。再加上第三册《文学读本》中部分古体诗和现代诗(周正逵先生主编)。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带背”的方法进行教学。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背熟了。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5)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6)

语文课堂活动本身就是激情的释放、碰撞和迸发,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汇。可是,当下的很多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激情几乎荡然无存,无论是《马说》《岳阳楼记》这样的古代名篇,还是《安塞腰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现代经典,充溢文本里的那种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流淌的感情,经常会淹没在“平淡如水,骨瘦如柴”的“念诵”里,谈不上熏陶体验,更谈不上魅力感染。

如此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师生“忽略朗读”的思想,更多的还是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信赖和信心。很多人总以为,把多媒体动画等资源植入朗读教学,浪费时间不说,还会让学生脱离以“本”为本的文字世界,少慢差费。

殊不知,利用多媒体技术盘活诵读资源,唤醒诵读体验,真正牵动的是学生的视听神经、思维神经,“多媒”的世界给予学生的是“多维”的体验,入情入境,水到渠成。教材里的很多诵读文本,我们完全可以搭载多媒体,利用文本、动画、声音等资源融合的便利展开诵读教学,读中有景,读中有画,引领学生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诵读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截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诵读片段,切入“音画时尚”,引领学生在生动的“立体声”诵读环境里,去领略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教学时,先请学生欣赏Flas《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然后结合图文、音乐模仿朗读,体悟诗人“慷慨悲凉”的情感。

这样用Flas指引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共鸣跟读。生动的多媒体诵读模式是对学生的一种唤醒,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诵读意识,唤醒学生“沉默”的心声。

二、用多媒体拨动“声”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诵读教学经常会因为“不好读,读不好”而被师生忽略。即便是利用多媒体演绎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诵读,也常常是“只闻范读声,不见自己语”,鲜有现场比较和反馈,无法拨动学生持续诵读的热情。

不过,在电子白板、微格教室已日益普及和丰裕的环境下,多媒体诵读上档升级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同步录音、回放回看的功能,更是拨动“声”机的友好助手和把手,引导学生现场诵读,即时反馈,听别人,听自己,互动学习,有情有景,有滋有味。

多媒体的这种拨动作用,更适用于散文和诗歌的诵读教学。譬如,《沁园春・雪》的诵读教学就是如此。在学习这篇有着磅礴气势的诗歌时,我们就要升级朗读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直播直录”等功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拨动“声”机,读出感情。

以下是《沁园春・雪》朗诵教学板块设计片段:

(1)欣赏李默然或唐国强配乐朗诵版《沁园春・雪》,小声跟读体会,自由读。

(2)学生个别诵读,利用“直录直播 ”功能,回放学生诵读片段,小组点评,总结诵读要领。(背景音乐为《英雄的黎明》)

(3)根据讨论的要领,分角色配乐诵读。(领读、女读、男读、齐读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诵读设计,就是充分发挥多媒体名家诵读的熏染作用,让铿锵婉转的音调激发学生。“直录直播”功能的学生配乐诵读版品鉴,让现场学习、现场揣摩“在眼前,在身边”,从而“有声有色”地拨动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情感味。

三、用多媒体催化“声”机

不管是哪种多媒体朗读教学方式,核心目的都是要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不至于永远“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声音,重复别人的体会,而是要“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形成自己的体验、感悟和表达。

为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时,还要突出“人机”结合、“人机”互动,适当切入开放诵读、互动诵读和理解性诵读,多维互动,读出语境,读出精神。尤其是对那些诸如《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变色龙》《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影视名篇,我们更要活用多媒体素材,提升诵读教学效果。譬如《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补白”配音的方式,引导学生透过主人公的神态和动作,读透以下经典对白,读出其中的语境:

“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齐读)……(齐读)有人说他打到鱼了虽然是一副骨架……”

而对《变色龙》中的一些语句,我们又可以采取“补白”的方式,切入电影视频片段,插入适时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二次加工” 中真情诵读,真切体会其中的语境。

“席加洛夫将军?(真不希望是他啊)哦(哦)……叶尔德林,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该不懂时就不懂啊)它怎么会咬你的?(这可够难为我了)”……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7)

朗读指导

歌诵读又叫吟哦,吟哦好了能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反观现在的学生读诗少有感情变化,少有感情介入,这与老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注意这些方面:

首先,读出诗歌的节奏

要读出节奏感,首先要懂得划分层次。划分层次一般按照内容来划,现代诗歌层次没有固定模式,律诗和绝句则有相对固定的读法。正常情况下,五言诗一般是三顿,有二一二的,有二二一的,第一顿时间较长。七言诗有二二二一的,有二二一二的,一般是四顿,第二顿时间较长。具体到每一首怎样停顿要看诗歌的内容,也就是说划分节拍必须要照顾词义的完整,读出自然节奏,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而割裂了诗句的意思。

读出节奏还要注意读音的轻重,要分清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根据速度的变化和结构特点灵活处理。慢读时,音顿比较明显,快读时,音节之间衔接比较紧凑,音顿不明显。结构关系密切的,也要读得连贯些。

读诗歌要注意断句,不能读破,该连在一起读的要连在一起读。另外,还有注意停顿的长短,在需要长停顿的地方不做短停顿,在该短停顿的地方不做长停顿。还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这样才能使诵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总之,读出诗歌的节奏主要是注意诗歌的停顿、轻重和缓急。

其次,读出诗歌的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作为诗人感情的结晶,诗歌都是在诗人感情的海里浸泡过的,因此,我们读诗时不能不饱含感情。

就中国古典诗歌来说,不同内容的诗歌表达的感情不同。古典诗歌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民生,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不同类型的诗歌要用不同的感情来读,朗诵前,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要读出诗歌的感情,必须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将进酒》,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起,“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还”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需重读,“悲白发”极言人生易老,叹意浓,“悲”字应该重读。以后节奏逐渐加快。“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歌”“倾耳听”上,“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尽显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诗歌讲究音律和谐,读的时候声情并茂才能读出诗歌里面蕴含的深情厚意,想读得声情并茂必须深入理解诗歌,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同身受,把自己融入诗歌。

第三,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

朗读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是一个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益于学生产生独立见解。自由朗读可以在课下进行,也可以在课上,它的适用范围较广。自由朗读诗歌时就是学生独立思考时,此时,学生可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可以品味感情的浓烈沉郁,可以想象景色的优美恬静。学生可以先轻声朗读,再入情入境地自由朗读,然后在揣摩品赏这些情景交融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意境情感和韵味。

2.齐声朗读。齐声朗读是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常用的朗读方式,这种朗读方法优点很明显,那就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书声朗朗,气势雄伟,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同时齐读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个别学生读错的字词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学生缺乏思考,只随着大家读;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作者的创作感情。

3.配乐朗诵。诗歌具有音乐美,配乐朗诵是把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互相配合。音乐能够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这种情感和诗歌表达的情感一致时就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配乐朗诵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准适合的音乐,最适合的音乐能够根据诗歌的特点,或缓慢易于接受,或轻盈婉转,或豪情万丈,让听诗歌朗诵的师生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4.范读。范读是示范朗读的简称。范读是非常重要的,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对范读的重要性,很多先贤有很多论述,最著名的当属于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一文中说:“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朱先生是就白话文

说的,其实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诗歌。

根据范读的对象,我们可以分为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录音范读等。老师范读最常见,如果老师朗读水平不是很高,可以采取录音范读。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各种朗读视频很多,老师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果班内有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专长,可以让这些同学范读,这既能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又能让个别W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背诵指导

诗歌背诵很重要,要注意对学生背诵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背诵方法: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在背诵之前先理清诗歌的思路,背诵时想着诗歌的思路,按诗歌的思路来背。把词句含义、中心思想、难点、重点都搞清楚,背诵起来才会快,不理解就背诵效率低而且容易忘。

2. 尝试背诵。

不要读得非常熟了再去背,要及时尝试背诵,因为尝试背诵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过程。闷着头一遍接一遍地往下读,效率非常低,因为这样没有难度,思维处于闲置的状态。在运用尝试背诵法时,有的内容实在回忆不起来了,下次重复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印象也就会加深。运用尝试背诵法的时候,要注意记忆材料的准确性。

3. 分散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材料的记忆要受前面记忆的材料和后来记忆的材料的影响,分别加前摄记忆和后摄记忆。开头只受后摄记忆的影响,结尾只受后摄记忆的影响,所以开头和结尾记忆的较牢固。分散记忆就多了几个开头和结尾,所以记忆效果较好。

4. 联想想象记忆。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8)

[作者简介]蔡筱芹(1979-),女,江西遂川人,吉安市白鹭洲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这深刻表明将美育践行到语文课堂的必要性,因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教师要坚持将“美”请到语文课堂,审美理念的点滴渗透,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课堂。

一、 借助音乐的魅力,随时带学生入境

音乐是语文美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要尽量借助现成的音乐素材,配合教材需要,让音乐萦绕课堂。朗诵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作品自由选择背景音乐,比如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可以找到不少背景音乐,有《神秘园之歌》《月光》等舒缓的轻音乐,也有蔡琴、林宥嘉的《再别康桥》歌曲的伴奏音乐,甚至还有悠扬动听的英文歌曲等;要鼓励学生配合所选背景音乐做朗诵表演,再选出最佳背景音乐,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语言特色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朗诵细节,尤其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音乐的前奏酝酿情感,怎样判断音乐与朗诵的最佳起始点,如何根据音乐的起伏处理声音的疾缓轻重等。如此反复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自选音乐配合作品朗诵,还熟悉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

教授古典诗词,更是少不了音乐的加入。诗词作品,只要能找到歌唱版的,教师一定让学生先跟着学唱,在旋律中入境,然后再将鉴赏知识引入,背诵诗词有时干脆就改成了背唱诗词。

苏轼《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极有意境,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谱曲并演唱,学生的创作风格多样,甚至有RAP说唱版的,教师都一一肯定,学生从中评选出了最符合苏轼心境的版本,并学着哼唱。

二、 加入绘画、建筑等常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

音乐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学生尤其是来自山区的孩子,对绘画、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没有过多的接触和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涉及到相关内容的作品时,教学设计一定少不了相关的鉴赏环节。如教授苏轼的《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时,以欣赏《墨竹图》为契机,教师可以介绍墨竹之特色,将他与郑板桥等大师画的墨竹进行比较,并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适当示范国画中竹子的基本画法,告诉学生虚实相生的道理。学生在这样的艺术强化和认知中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又用PPT展示国画其他题材、形式的优秀作品,从山水、动植物到人物,从水墨、重彩、工笔到写意、白描,学生在赞赏声中,流露出对国画的敬仰和自豪。课后作业中也就顺势多了一项中西绘画之比较的探究活动。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将我国古代建筑成就定位成世界级的瑰宝,但是现在大家基本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呢?教师把搜集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展示出来,发动学生讨论本地民居特点。然后,学生根据文本勾画古代建筑的各个局部,教师再结合白鹭洲书院的建筑风格一一讲解。通过这样有目的性的学习,学生逐渐体会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

三、 尊重并致力于加强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向孩子们渗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讲《兰亭集序》时,书法鉴赏成为热门;介绍中国汉字的演变时,学生在橡皮上篆刻上自己的名字;辩论赛的主题可以是中西医的争霸,也可以是汉服与洋装的比拼;教师还可以让“红学”进课堂,在《三国》里论英雄;《道德经》里筛选出处世哲学;品评项羽与刘邦的成败,感慨杜甫、陆游的心哀……所有的相关教学设计,都是在充分的准备和饱含情感的前提下进行的。情之所至,感染与影响也是明显的。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9)

朗诵是通过有声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门口语艺术。朗诵课程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课程中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训练是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情境教学,是朗诵课程中较好的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程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内容加以融汇贯通,以增强教学效果。朗诵的情境教学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探讨,为了让训练方法更有层次的递进,学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本文单从朗诵中的阶梯式教学来阐释情境教学,阶梯式教学方法即:从吐气――正音――态势――朗读训练。

一.气息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气息训练对朗读起着关键作用,在朗读中,如果气息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使声音听起来没有感染力。时间长了也会让朗读者嗓子容易沙哑。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接关系。吐气练习是从声乐学中的发声练习演变而来,练习的过程教会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呼吸方法,学会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膈膜的呼吸方法),和发好共鸣音。发声练习是为了让语言听起来更具有感染力,让说话的人说话不会太吃力。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先说明发音器官,让学生找准发音器官的位置。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不全规定在教室,而应该让学生在大自然外面,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更有利于发声训练。

1.呼吸训练。数数字法:深呼吸一口气,从1数到100,中间不换气。闻花香法:想象面前有一盆花,深深吸进香气,控制一会缓缓吐出。小狗呼吸法:学小狗哈气,中间不换气。吹灰尘法:想象桌面上有许多灰尘,感觉吸足一口气,缓缓向外吹气,吹气尽量保持均匀。

2.头腔音。让学生自己体会头腔发出来的声音,感受发音时振动的部位,老师可以跟学生说,发头腔音时像牛发“哞――哞”的音,头腔有振动感。老师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

3.胸腔音。让学生感受肺部的张力呼吸和发音。在胸腔鼓足一口气,发”Aa”的音,直上、直下、滑动练习。

4.腹腔音。深吸一口气,用手轻抚腹部,感受吸气时腹部鼓起。训练过程老师可以示范让学生感受,老师在学生中间指导。发音时徐徐呼出,腹部慢慢变回原型。

5.共鸣音。共鸣音是指胸腔、头腔、腹腔三腔合一的发音。整个感觉让学生体会练气功的方式,感受身体漂浮在太空,一股气流贯穿整个身体,发音时,像一条橡皮筋从头到脚扯住。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训练好朗读的气息,使学生在朗读作品时掌握作品的抑扬顿挫,有效的控制作品中的轻重缓急,更能读出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二.正音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朗读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一个人在朗读时发音准确才能正确传达作品的情感。正音训练是普通话训练当中的吐字归音训练,用来纠正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只有加强了普通话训练,才能更好的诠释文章的含义,增强内容对听众的渗透力。也就是对字头、字腹、字尾的完整处理过程。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说话的情感和内容。

要求学生咬准字头,发响字腹,收准字尾。发音做到准确无误,加上共鸣音的发音,使听的人能正确理解朗诵者传达的情绪内容。

这里主要使用绕口令的方法进行训练。老师播放下载的语音资料,要求学生跟随练习。比如:

单韵母练习: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复韵母练习: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十六斗六升好绿豆。

唇音练习: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舌尖中音练习: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舌根音、舌面音练习: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翘舌音、平舌音、练习:师部司令部指示:四团十连石连长带四十人在十日四时四十四分按时到达师部司令部,师长召开誓师大会。

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通过绕口令的唇舌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唇舌灵活性。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发音,起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效果。

三.态势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态势语是指朗诵当中的肢体、眼神、表情等。西方语言学家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结果证明:人们交谈时,只有35%的信息是单纯通过语言表达的,其余65%的信息则是通过态势语表达的。在朗诵中,态势语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且让朗诵者更容易进入情绪,更好的表达作品内容。

态势训练主要分为这几种:

1.体态训练。身体的动作可以反映内心语言。在朗诵中,每一个身体动作都能够表达朗诵词中没有的东西。在这个训练中,老师站在讲台上示范,同时播放录像给学生观看,比如《超级演说家》、《我是演说家》、《开讲了》、《新年诗会》等演讲和朗诵节目给学生观看模仿。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学习:

(1)站姿:男生跟女生的站姿不同,男生双脚可稍微分开站立,两手自然下垂。女生双脚并拢或站丁字步舞台姿势。双肩展开,抬头收腹。

(2)走姿:主要体现在上下台,走时应抬头挺胸,走的步伐要自然大方,脸部朝向观众,眼神柔和,面带微笑。站定之后不能随便走动,以免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扰乱视听,影响欣赏效果。学生可以互相观察相互提醒。

(3)手势:按活动区域划分,手势可分为上区手势、中区手势、下区手势。上区手势在肩部以上,主要表示的是理想、希望、喜悦和祝贺等。中区手势在肩部以下腰部以上,主要表示的是平和的情绪。下区手势在腰部以下,主要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和失望等。老师可示范或放ppt让学生学习,并配上相应的朗读材料,让学生配合手势练习。

如: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中区)(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区)

一个声音高叫着:(J上区)(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K)下区(诱惑)

我渴望自由,()(中区)

但我深深地知道――(中区)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上区)(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中区)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下区)(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上区)(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表情训练。表情训练是指人脸部反映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面部表情反映朗诵的内容。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都可以通过表情反映出来。光是人的笑就可以分为:微笑、傻笑、大笑、冷笑、奸笑、假笑、狂笑、嘲笑等。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这几部分来进行表情训练。

(1)眼神。多角度眼神训练:让学生练习纵向、横向、交叉的眼神。眼神以平直落向最后一排观众的头顶为最佳。前视法、环视法、虚视法、点视法、侧视法、闭目法、仰视法和俯视法的眼神训练。将学生逐个挑上台进行感受练习,纠正学生的不良眼神。

(2)表情。主要让学生练习微笑、悲伤,这两个表情是朗诵中使用的最多的表情。通过朗读文章或诗词来练习,并指出学生的表情够不够真诚。指导学生每天照镜子练习,自我检测。如:

沉痛、悲伤的情绪: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轻柔,欢快的情绪:我愿意是急流,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急流》

3.装扮训练。朗诵的整体造型,是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因此要格外重视。装扮训练是指对学生朗诵时的着装、发型、面部修饰等进行统一指导。进行装扮训练可以通过举行朗诵比赛的方式挑一些同学进行榜样训练。

在朗诵的穿着方面,必要时可以穿礼服,但不宜过于暴露。一般情况下,朗诵的穿着宜与朗诵者的年龄相符,学生应突出学生清纯活泼的气质,不宜穿着过于老气的服饰。朗诵古诗词、古文时可以着旗袍或古装,可以增加朗诵气氛,让听众迅速进入角色。在色彩上也要遵循国际上的“TPO”原则和三色原则,根据时间、地点、对象选择合适的服装。发型上,长发的学生在朗诵时一定要束发,否则给人轻浮不可信的感觉。面部一定要化妆,表示对听众的尊重,但不宜化浓妆。

穿着方面可以带学生去商场给学生搭配好合适自己的朗诵风格衣服,还可以指导学生佩戴丝巾,做发型,给学生化妆等,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情境空间。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朗诵词语表达出来的意思,并根据作品不同的思想感情展现不一样的意境,是朗读作品上的锦上添花。

四.朗读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朗读训练不是单纯的照念字词句,它要求朗读者通过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体味然后有感而发,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的表达出应有的情感。只有能很好的朗诵别人的作品,才更能通过理论作品的训练,写出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练习完上面所有的步骤之后,最后对学生进行朗诵的情境教学。

1.根据个人特点选择朗诵材料。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训练,已经能充分掌握学生的音色条件、普通话水平、个人性格等。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找到适合读的作品。通常女孩子比较容易读的好的作品有:李清照的词、柳永的词、舒婷的诗等;男孩子比较容易读的好的作品有徐志摩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等。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适合比较轻柔的男生或者女生读,音色柔美纯净,更能突出雪花的轻盈和美丽。情境训练中,老师找好适合朗读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2.理解朗诵作品。选择好合适的文本之后,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首先扫清字词障碍,搞清楚文中的字词、字音、字义;其次查清楚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基本资料、写作心境。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清楚,以抽查和提问的方式来检验。比如说岳飞的《满江红》,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角色,写词时作者的心境等,就能感同身受,读出词中的悲愤和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3.训练朗诵技巧。朗诵技巧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1)停顿可以用节拍器来进行情境练习。节拍器是声乐练习中经常使用的东西,在训练时,前面几次,到了该停顿的地方,老师使用节拍器提醒学生。只要形成习惯,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停顿的地方。语法停顿只要把握好每个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间就能朗读好作品。一般规律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稍短;逗号、顿号的停顿时间相对短些。强调停顿,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人为停顿。例如:这里就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地方,红军叫它“水草地”。这句中的“这里”“它”后面需要停顿,以强调要说明的地方。

(2)重音也可以用敲击乐器来提醒学生,到了重音的地方,老师可轻敲提醒。语法重音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只要把句子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按重音处理就可以读好文章中的抑扬顿挫。还有一些需要强调重音的,老师不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可按自己的意志处理。

(3)语速的掌握应该根据文本的基调。在这里的情境教学建议使用背景音乐,老师事先找好适合文本的背景音乐,古诗词,建议使用古筝、古琴、笛子的纯音乐;现代诗歌散文等建议使用钢琴和交响乐。气氛轻松、节奏明快的句子朗读速度就比较快;气氛压抑、悲壮沉闷的句子朗读速度就应该比较缓慢。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使用稍快的语速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情辞激昂和超脱的心境。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段使用稍慢的语速可以衬托作者忧国忧民的感伤和爱国情怀。

(4)语调练习适合用对话或分角色朗读来训练。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练习:

甲:嗨!这不是王威吗?()

乙:请问你是?()

甲:你不认识我啦?()你小学同学李强啊!()

乙:哎呀!李强,你看我这记性!()

还可以加些平调和曲折调的内容来进行练习。

朗读训练是综合训练,通过最后一步朗读训练,可以将前面三部门的内容结合起来,对朗诵者进行指导,朗诵者也能从每一部的训练中得到经验,从而使朗诵的作品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演讲与口才实训教材》.王秋梅 张艳辉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

2.《朗读美学》.张颂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10)

轻叩诗歌的大门总结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打开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举行了一个诗歌朗诵会,让我们一人搜两首诗,去用心品读。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多读诗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增长我们的见识。 在进行诗歌朗诵会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分工。在我们小组里我是组长,自豪负责整理我们的成果,把它顺好;我负责搜集背景音乐,戴萍负责整理资料,而我,负责整理赏析并上台朗诵我们组的成果。我们虽然各有分工,但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组的成员很重视这件事。

在我朗诵成果时,音乐响起,配合的天衣无缝,而且音乐和诗歌很相配,并不与诗歌冲突。在我读完时,音乐也正好结束了。此时,只听见台下一片掌声。 通过这一次诗歌朗诵会,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使我们了解了更多诗的背景从中我明白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更深的含义及诗人的内心,如杜甫的《江村》,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写作者住在江村时的惬意,而开完诗歌诵读会后我还明白:作者虽然惬意,但是在别人的施舍下感到的,一个诗人要在别人的施舍下过日子,难道不让人忧伤吗?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 ,我还尝试着自己写诗歌,在诗歌里,我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的思维可以跳跃,我想象得到了丰富的延伸,我们可以 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而且很有趣很轻松,一不小心还有流芳百世,让子孙们天天拜读的可能,多好啊。

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还学会了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 这是一个让我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

上一篇: 扶贫监督工作总结 下一篇: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