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学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9 21:03:57

非化学专业

非化学专业篇(1)

《普通化学》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通常在大一学年开设,其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方向的重要内容。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迈向大学的学堂,经历了高考的选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这门课程并不陌生,这样更有助于这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很多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高中的化学知识薄弱或者从心里排斥化学而对本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或者感觉无趣,进而不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化学的知识。因此,针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1]。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方向、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的方式。由于授课的群体是非化学专业学生,所以要针对于学科特点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一些外在影响学习的条件。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把思政教育放到重要的教育环节[2]。如果教学重点还是像高中那样照本宣科,很快就会使得刚入学的学生失去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方面,《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无机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知识,课程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而熟悉的课程内容,这就将导致学生对难题探索的排斥。由于大学上课方式,评价方式的不同,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科目的时候没有像高中那么大的考试压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需要调整,要能够深入浅出,适当引入一些学科的经典事迹、人物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开阔眼界,培养科研思维以及更好的规划未来四年的学习[3]。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问题在于普通化学的课程内容不够系统,与本专业课程的直接相关性不大以及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局限性。笔者会从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别探索解决,并提出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与时俱进的几种策略[4]。简而言之,本文将针对非化学专业教授《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提出有益于提升非化学专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1《普通化学》课程在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几乎都出自“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理念仍是现代教学的中心思想。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很快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依旧是教学的绝对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学习,对于像《普通化学》这样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四大化学的基础内容,所以知识点的系统性较差。如果不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长久的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从自身开始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5]。

1.2《普通化学》教材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足

《普通化学》的教材一般都是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不同的专业需求缺乏针对性。以本校为例,开设《普通化学》这门课程的专业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许多专业,但是作为基础课程,没有将化学与本专业的内容特点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认为化学与自己的专业关联性较差,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1.3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下教育需求

其实一直以来,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是以线下为主要授课场所,而这种方法的空间限制性较高,且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课也很难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毕竟课时有限,课上能讲授的知识有限,能传授的知识类型单一,很难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合理利用起来,使学生失去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6]。1.4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全面尽管高等教育在原有“一考定终身”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课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考核,但是这从根本上还是以分数定才能的模式,而根据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专业需求,教学内容、模式的不同制定更加公平合理考核方式。

2针对《普通化学》的课程需求提出的几点建议

2.1改变教学理念

想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成果,首先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初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备课”、“授课”、“提问和解答”,其中在课堂上最重要的部分多是老师在讲解知识,教师会在课下花费较多的时间备课,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也能尽可能的学到需要的知识,而对于提问环节一般耗时较少。对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习的科目多、内容杂等原因,这种方式无疑是效率更高,更为省时。但是,这种方式却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的课程考核一般不会与升学相关联,学生压力减小。(2)普通化学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系统性较差,就很难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3)考核方式单一,课后的作业安排较少,学生很难温故而知新,无法掌握课程重点。这些问题就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首先,在备课上要更加全面,同时也要注意删繁就简,因为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中约50%的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学习过,例如:“原子和分子结构”、“简单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但却是集中在基础原理及应用上,没有更加深入的探究其实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学会抛砖引玉,提炼出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的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理念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关于大学非化学专业普通化学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现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学会对《普通化学》的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同时也要增加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以现在本校生物专业使用的教材为例,教材中主要包括热化学与能量、物质结构基础、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基础等章节,其中物质结构基础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波函数、化学键等,针对像波函数等抽象且晦涩的知识点就要进行合理删减,否则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过多类似的知识,将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7]。此外,授课教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大纲。同时,授课教师还应与各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不仅能够帮助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还能够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事例。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教授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由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培养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从而感受到普通化学的学科魅力和实用价值。以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可以把“酸碱反应和酸碱平衡”的章节作为重点讲授,引入“体液的酸碱平衡对人体的重要性”、“食物的酸碱性”等实例,深入浅出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处处皆学问,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土木专业和机械制造等专业,像电化学基础这一章节就需要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讲授,因为“原电池”和“电解”这两部分内容与其专业相关性较大,初步了解电池的构造后可引入锂电池的发展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如讲述手机的更新换代中电池的重要作用,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如山东号航空母舰的舰体的防腐涂层就是国产航母在生产制备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但是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打破国外的专利封锁,使我们的国产航母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8]。

2.3调整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非化学专业的《普通化学》的课时一般为48课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自然是不太可能,所以在前面两方面的努力之后,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做到同步更新。众所周知,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和人工智能影响着我们各个方面,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如果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能够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课程学习,与授课教师保持交流,答疑解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原电池章节为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所讲述的枯燥的知识点。如果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论基础学习,初步掌握原理,为此授课教师需要提前建立课程管理系统,从而尽可能地确保学生都进行了学习。课上授课教师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后答疑解惑,这样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还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9]。此外,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安排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如何原电池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铁的腐蚀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深入思考。总而言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将互联网教学与课上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2.4提升考核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包括上课出勤率、作业的完成度、试卷考试等按比例计算后作为最后的科目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但是弊端也十分明显,因为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一般很难真正地考核学生。大学的期末考试内容一般来说不会过于深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因此教科教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方式的各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既然采取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那么考核评价方案就要细分,一方面是针对互联网学习的考核,通过后台记录、课程完成度、课后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也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互联网更要求老师把握一个平衡度,不能过于开放,任由学生随便学习,过于发散思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已不能过于死板,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课上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考察出勤率,还要有小组活动,安排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最后也有个人的知识总结,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集体荣辱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国家教育理念的。最后就是要系统化考核机制,不能将考核方式流于书面,这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专业需要进行合理制定,公平合理而又全面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举足轻重,需要当代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

非化学专业篇(2)

大学化学是我校大部分非化学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化学作为基础科学学科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注意到,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而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化学有关[1],所以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对不同领域相关问题的思考,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打下基础。另外,我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大学,化学知识对学生专业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学生在后期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工作中都可能直接或间接与化学问题打交道。所以,通过大学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是化学问题;能查阅相关文献解决简单化学问题;能将问题描述给专业化学工作者,并与其沟通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大学化学对本校学生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大学化学课程特点,结合教师的授课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1绪论的重要性及相关授课内容

绪论课是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2]。在绪论课上应该让学生获得以下相关知识。(1)为什么要学学化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化学属于基础课,但它又与大学英文、高等数学等基础课不同,因为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很难感受到这门课的重要性,无论是学院、专业课老师的专业介绍还是与师兄师姐的交谈,在基础课这一块强调得较多的大多都是大学英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因此,需要授课老师来补充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该专业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该课程对该专业的作用是什么,能为学生解决后期的专业问题提供什么帮助;该门课对学生后期学习、工作、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的专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如:在油田所用到钻井液为什么可以将地层几千米的钻屑悬浮至地面,这就要依靠钻井液中所加入的化学外加剂;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加一点洗洁精可以很容易将含油的物质清洗干净等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在后期可能用到的化学知识有所不同,所以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学时差别也较大;另外该门课程中的有些知识点,在高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学生容易大意,觉得简单,最后造成不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绪论中应给学生讲明他们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每部分内容需要的学时,该部分内容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内容及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不同是什么,在现在的学习中应更加注意什么,这可使学生在后期学习过程中能更加有效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大学化学除了有理论课外还有实验内容,为了便于学生在后期能提前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内容,需将学生所要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3)学习过程的要求及考核方法。由于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也有差别,所以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说明,同时也可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沟通与探讨,做到最大程度的互动式教学与学习。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同时也是学生较关心的问题,在该部分内容中应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考核方法,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2突出理解、杜绝死记

在大学化学中包含了很多公式,并且在后期的解题、实际应用中都需要用这些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学化学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将化学知识简单化,公式简单化,让学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去理解并推导出相关公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知识去思考化学问题,最后解决化学问题。如: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章的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先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和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yi=ni/n推导出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这不但可以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物质的量分数进行再次回顾,也可以展现该公式的应用情况,同时可以使学生很容易记住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并能实现分压定律的灵活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完全是让学生理解了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其意义和公式将能非常容易记住,也能提高学生用该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大学化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即包含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也涉及量子化学、环境化学和材料化学等内容,其授课知识点多、知识面广[3-4]。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各章节授课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这既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也有助于课堂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大学化学这门基础课的学习兴趣[4],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5],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大学化学授课过程中很多章节可以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如: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章溶液与液体中凝固点下降问题的讨论与分析时,可以通过现有油田实例进行分析,在油田的天然气集输过程中,由于在高压低温状态下,天然气很容易与水形成天然气水合物,所形成的水合物会堵塞管道,降低管道的集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还会使管道报废,所以在天然气集输过程中通常需要加入抑制剂,而这些抑制剂通常是一些醇类(乙二醇、甲醇等),它们能起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醇的加入可以降低水的凝点,使天然气水合物不易形成,让同学们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凝固点的降低问题。在溶液的离子平衡问题中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授课过程中,可将油田增产措施中的酸化技术提出,让学生通过现有知识进行分析,由于该部分内容中的弱酸可以用来提高酸液的缓速效果,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化学基础这章的授课过程中,可将油田目前存在的腐蚀问题(盐、二氧化碳、硫化氢等腐蚀),正在使用的缓蚀技术(阴极保护、涂层、缓蚀剂等)结合讨论,使学生知道所学的化学知识对他们后期的学习、工作等方面有很大帮助,提高他们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大学化学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现在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工作中都可能随时遇到化学问题,并需要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所以应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在遇到化学问题时,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快速的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金秋,苏同福,郑先福,等.大学化学教学新方法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56-57.

[2]王淑涛.上好绪论课,培养大学化学的学习兴趣[J].广州化工,2010,38(4):247-248.

[3]余红伟,魏徴,李瑜,等.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2(3):92-94.

非化学专业篇(3)

现在我校将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授课,这种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遗忘对实验操作只能按部就班。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学艺不精。

(二)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满足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但是,由于有机化学课程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做到事先预习,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因此会存在不能及时理解及掌握每一堂课的内容。即使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掌握,但是课后不复习,不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也容易造成快速的遗忘。

二、改革探索

(一)将生活常识引入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机理知识比较多,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讲解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讲解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手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左旋肉碱可以用于减肥药,而右旋肉碱就没有减肥的作用这一生活知识,自然地引入手性异构中两种不同异构体具有不同性质的特点,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为什么会存在一种物质有左旋和右旋,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的不同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授课来说,由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完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课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尽量做到精简,以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为主,简化反应机理而增加典型的化学反应的应用的举例。制定适应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另外,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验证及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精神。因此,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并用实验现象及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完“烯烃的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及末端炔烃的银镜反应”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掌握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的结构,可以安排烯烃和炔烃的性质实验。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物质、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三)合理的考核方法

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评定,要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上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各按一定权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单一的考核指标,使得考核更为公平;另外,也可以在平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非化学专业篇(4)

公办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合成实验及性质实验四大部分,用48~6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2-3],其中重点院校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逐渐受到重视,占总学时比例逐年提高,旨在培养研究性、创新型人才[4]。本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时数为24学时,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且单独开设了岗位需求较为广泛的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点放在实验操作技能及其综合应用。学生中学阶段化学基础不牢固,对化学知识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为在有限的学时里保证教学内容取得效果,又能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做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校情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做了整合和创新。

1.1改变课时分配整合实验内容强化基础操作训练

过去为保证实验内容丰富多样,安排12次实验,每次2学时完成一个内容的实验。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即使引入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式,留给学生思考和重复操作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学生为取得实验结果和数据,往往不注意规范操作的训练,重实验数据而轻操作技能,结果是部分学生对上一周所做实验的装置搭配都不熟练、拿不准。新的课时模式下将实验内容整合为8次,每次3学时,在增加单次实验时间的同时不减少实验内容的学习甚至增加学习的内容。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落实,教研室自行制作和从网上选择下载了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微课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例如乙酰苯胺制备和重结晶原来为两个单独实验,共4学时,整合成一次实验3学时。看起来实验内容没变学时变少,学生更加缺乏规范操作和动手练习的机会。实践证明,由于实验的相关性强———前期制备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重结晶操作的最终结果,又采取了强化预习要求的措施,如在实验课前将分馏操作、重结晶操作和乙酰苯胺制备的微课视频发送到学生易班、班级QQ群和课前检查预习报告,大部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觉的规范操作。由于减少了教师讲解示范基本操作的时间,学生有机会实验失败了重来,且在规范操作产率高、不规范操作易失败产率低且产品质量差的实验事实面前,学生对规范操作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次课能重复操作多次且有新产品生成,学生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实验信心的树立和实验兴趣的培养都效果明显。

1.2改革创新实验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熔点的测定、简单蒸馏、水蒸气蒸馏等常规实验需依据教材内容开展实验教学,教材的编写有自身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不利于牢固掌握。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结合当前新兴的微课视频教学方式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实验引入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物质,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和趣味性,给出更多可能的选择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有机物典型性质和制备的经典之一———酯化反应,采用将乙酸乙酯的制备与萃取相融合,又另行引入酯化反应制备阿司匹林与熔点的测定相融合。以阿司匹林制备与熔点测定实验为例,熔点测定、过滤、冰水浴操作微课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实验提供b形管装置和数字熔点仪分别测熔点;甘油、硅油和教材给定的浓硫酸作为导热液供三选一;阿司匹林粗产品冷却方式有直接置于冰箱、冰水浴和自来水淋外壁三选一;熔点值组内比较不同测试方法的数值,组外选择一组导热液不同组进行对比,要求分析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或者说明实验中所做选择的原因。又如水蒸气蒸馏实验,提前告知学生预习水蒸气蒸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并自备自选实验原材料,实验室提供原料预处理。以上学期为例,学生选用原料有橙子皮、油菜花、玫瑰花、生姜、松针等几种,实验材料不再是过去有毒有气味的苯胺,而是生活中多种常见的实物,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用途的理解和实验的趣味性。这些对实验内容的改革创新,不再是仅由教材或教师规定死实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给实验课堂带来活力和乐趣。权利和义务往往是如影随形的,自我做主对学生的吸引使得学生有兴趣自觉的去观看微课视频和查阅资料,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实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加强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

过去对学生有机化学实验课成绩的评定是按平时成绩占70%,含到课情况、实验过程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三大项,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占30%,合并得到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事实表明这种成绩的评定方式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对于民办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讲,首先思想上不重视,其次自我约束能力差,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上课混时间、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期末操作考试出现操作不规范、装置选配不合理、实验延时等现象。为解决公平评判学生成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钱学森实验班(注:一年级不分专业)试点考核方式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借助了本校的易班平台、班级QQ群和现代化通讯工具手机,将操作技能考核直接放到每一次实验过程中,具体针对某几位学生随机进行(对于学生看来是随机,实为教师提前统筹安排好),该成绩为平时技能考核分,占总成绩70%,另外30%分别为考勤10%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本校有机化学实验课堂分8个小组,每组成员2~3人,改革后开设实验次数为8次,要求对每一位学生的平时考核不低于3次。第一次实验来不及开展考核,考核工作在后7个实验过程中随机选择学生进行。以A(成员为A1、A2、A3)、B(成员为B1、B2)两相邻组考核为例,某次实验考核对象为A1,则A组的该次实验操作只由A1来完成,A2负责手机拍摄A1的操作过程,A3该次实验转入B组,B组成员在完成自己实验的同时注意观察A1的操作,并根据手中实验操作评分标准条对A1进行及时评分。以乙酸乙酯制备实验考核评分标准条为例,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为保证学生评分的公正和准确性,评分的准确性也是考核的指标,任课教师课后根据拍摄的视频对评分同学进行评分,实行负分制,扣错和漏扣的分值作为负分加到该生的操作考核总分中作为平时技能考核分,被考核学生考核分为学生考核和教师考核的平均分。参与评分的学生一来需要熟知操作评分标准,二来评分过程中时时将被评同学的操作和自己的操作进行对照,三来评分的准确性将影响自己最终考核成绩,事实上也是一种考核。因此,一次实验课参与考核学生数可占总人数的60%,七次实验课对每个学生能进行三轮考核(一次主操作两次主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下,考核的随机性强化了学生预习实验的动力;学生既是考官也是被考核对象,约束了学生在平时实验中的操作行为,提高了教学效果,考核成绩也更具代表性。

非化学专业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34-03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规律。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化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并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有机化学教学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与专业课相比而言,有机化学理论性强,有机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机理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不感兴趣,往往造成“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现象。另外,由于现编教材内容偏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吃力,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有些同学出现畏惧心理[1]。因此,加强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显得迫切和必要。面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边教学、边摸索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体会。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及反应历程;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在现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围绕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重点涵盖以下两个“应注重”。

(一)应注重课程内容侧重与删减

对于环境、生物、食品及医药等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而现编教材内容明显偏多,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同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因此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力求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制定适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协调好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以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比较各教材,我们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国元主编的《有机化学》一书进行课堂教学[3]。由于课时压缩,应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和删减,应侧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机理;而对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由于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重复,删减该部分内容;另外,从烷烃到羧酸的章节内容重点讲述,之后的章节内容学生可根据已积累的知识进行自学。因此,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类知识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重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解决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注重与专业学科衔接

要摈除“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观念,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课堂上讲授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衔接与联系,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基本知识与环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就哪些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物质,其污染来源及危害、污染治理现状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适当地引入目前国内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等。例如就“如何降解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此问题,可以介绍目前科学家们采用的各种新方法或新技术。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重要和实用,激发学生们利用化学理论来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二、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育,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化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或社会上相关的环境工程或化工企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关联起来,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添加而造成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塑化剂”等中毒事件,此类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

(二)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之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效果。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增强师生互动。第一,教师应倡导自主讨论课程,增设章节讨论课程,采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口头报告”的形式,并采取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理论知识,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看文献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基础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可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印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映异构一章的讲解中,以早期发现的一种孕妇镇定剂导致婴儿生理缺陷为例,鼓励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4,5],可以是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在生物体中导致的生理活性差异,或者手性农药的环境选择行为等,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以强化课后互动为路径

由于学时有限,课堂教学基本以讲授为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此,可增加课后教学反馈环节,利用课后时间,通过E-mail或QQ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利于同学们个性的释放,大胆提出自已的疑问及意见,教师再进行在线答疑,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另外,我校自主开发并已启动HClick课堂互动系统,教师可以在网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网上讨论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网络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以及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繁琐,单一的讲述形式比较枯噪,容易引起学生感官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生动的动画、音像、视频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吸引学生们的眼球[6]。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及异构现象,由于它涉及到分子的空间结构,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无从下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模型或者立体图像等更为直观表现出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对于杂化轨道理论,可以将制作好的杂化轨道图形生动地展示在屏幕上,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反应机理,仅口述或者平面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难点,而采用动画或视频来表达,使同学们容易理解,还可以做到反复播放,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够的准备工作,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较好地缓解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五)以创设课程论文为新方向

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作业,并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达到对学生科研教育的目的。此处所讲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自己设定题目,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撰写综述性文章,主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者课程中某个知识点。例如如何通过选择高效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选择性;或者酶催化或实验室合成高效催化剂的应用实例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仔细查阅,学生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撰写课程论文不仅在格式上应符合要求,还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在对他人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其优缺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总之,课程论文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写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六)以自主设计实验为新举措

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课程同步开课,实验可以帮助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包括基本操作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相关性质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这样可以教全面地锻炼实验技能[7]。然而,照本宣科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例如将教科书中某些化合物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合成路线,然后对合成产物进行验证,再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原因。自主设计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言可谓是一种全新举措,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还提高学习兴趣,凸显创新性,真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培养。

三、结论

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学生,应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互动,撰写课程论文,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良性互动,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变化,不断探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实践创新的新路径,切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环境相关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隆金桥,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174-175.

[2]张丽娜,张会菊,李英杰.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9,(12):21.

[3]陆国元.有机化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阳,罗素琴,刘乐乐.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74-78.

非化学专业篇(6)

一、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等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多、记忆难、理解难,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不好,则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提高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笔者认为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繁多,课时少。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其课时数压缩在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完成其教学任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课程涉及的物质种类多,相关反应多且难记,反应条件复杂。特别是涉及反应机理及立体化学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抽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

(二)学生自学能力差。

大多数学生上课不愿随着老师的讲授思考,只是一味坐着听。这样根本不能了解有机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只有了解了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才能知道反应的机理。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学习有机化学。如果只靠单纯记忆,则很难学好有机化学。有时候老师讲述一个知识点重复十遍,但是下一次课再问学生还是很茫然。这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上课不思考,下课不复习。

(三)考核方法简单、死板。

平时考核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手段,而且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平时成绩大多是根据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定的,这就造成学生只需交了作业本就行,所以很多学生在完成习题的时候根本不是参考课本完成的,而是抄袭参考书上的答案,完成任务就行,根本没有理解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上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

二、采取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考虑,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由问题提出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在讲同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为什么牛奶发酵产生的乳酸,肌肉运动产生的乳酸,以及糖发酵产生的乳酸这三种不同来源的乳酸,分子式相同,构造式相同,但是其使偏振面旋转的方向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不同呢?从而展开这一章的讲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掌握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新一章的知识的时候,必须重点讲述物质的结构,只有掌握了物质的结构,才能了解物质的性质。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如果遇到已经讲述过相同的知识点时,就应该将已学的相似的知识点再一次向学生提出,让学生一并记忆,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学习的诀窍,同时可以巩固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时,应当及时出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及改进平时考核方法。

为了更好地通过平时考核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有效性,我们将平时考核分为出勤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和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三部分。首先学生每节课都出勤是基础,只有保证学生每节课都能到,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其次,我在每次上课前都会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回顾上一次课的学习内容。利用这个时间可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学生打分。同时,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这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打分。最后,就是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通过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地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

非化学专业篇(7)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选修课的需求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文化》课程最初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在旅游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旅游,而是渴望对旅游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求。由此,高校中的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需求下,高校也就顺势顺时把《旅游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推向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开设满足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需求,也成为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提升其旅游文化素养的热门选修课程。

二、《旅游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旅游文化》,不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定位上,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旅游文化常识,弥补学生所缺失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拓宽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旅游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弘扬、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进而掌握旅游文化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和对旅游文化本身的喜爱,进而引发学生对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热爱之情。

三、《旅游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旅游文化》所要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每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期所学的相关课程都不尽相同,所以就造成了不同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需求的差异性。基于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对《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做或大或小的修改、增删,还需要在传授同一知识内容时做或深或浅的调整。比如,《旅游文化》选修课如果针对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扩大《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旅游知识面。因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和旅游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个酒店的服务员,不仅需要懂得酒店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懂得较多的旅游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游客(住店客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第二,对《旅游文化》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者点到为止。例如,《旅游文化》教材的通用内容中都会涉及到“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内容。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会涉及到专门的“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所以,在《旅游文化》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适当增加高校所在区域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旅游文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是通用的,在地域范围上涵盖了整个中国,没有针对某个地域的旅游文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加入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旅游文化,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地的热爱之情。比如,河南省的地方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就可以把河南省的特色旅游文化,诸如古都文化、名人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花卉文化等列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

四、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旅游文化》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在学生的心中,选修课没有必修课的地位重要。所以,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喜欢了就听,不喜欢了就不听。如果老师的课堂讲授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光凭学生选课时的一时热情,他们上课的热度会慢慢降低。所以,要想办法提升《旅游文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愿意上。在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方面,应该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把知识变得有趣儿。“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是吸引学生上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法宝。老师需要想办法让这门课程变得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传授了旅游文化的知识。在《旅游文化》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和趣味性相结合。比如,在“旅游中常用的历史文化常识”中就可以把历史文化常识和历史发展、历史故事以及现实应用相结合;在“旅游建筑文化”中对宫殿、官衙、坛庙、陵墓、长城、关隘、地方民居的讲授就可以融合历史,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以往旅游中对建筑的感受以及学习本章内容之后对旅游建筑的审美看法等;在“旅游饮食文化”中可以把讲授和教学视频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生动的影音画面,更好地理解美食的魅力。第二,利用手机呈现信息化交互式课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课带手机、玩手机几乎成了大学课堂的标配。与其一味地禁止学生玩手机,倒不如想办法在课堂上很好地利用手机。现在的教学App软件非常多,也非常好用。教师可以选择某一教学App软件,利用手机教学资源、作业、开展课堂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手机教学App软件既方便了老师,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旅游文化》课程中的很多“文化”属性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比如,“旅游饮食文化”中涉及到的菜肴的色、香、味、型等内容;“旅游建筑文化”中涉及到的不同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结构布局等内容。如果单纯凭借黑板板书和老师的讲授,学生很难对菜肴、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结构布局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就可以利用PPT课件的精美图片以及播放饮食、建筑方面的纪录片把“文化”呈现出来,带给学生美的感觉体验。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要特别注重PPT课件的制作。因为旅游本身是一件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所以,《旅游文化》PPT课件的制作也要和旅游相匹配,要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逻辑清晰,让PPT课件本身也能够吸引学生,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非化学专业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34-01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岗位操作》教学的特征

高职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学时少,很难系统教授会计工作的流程与技能,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比较高,面临这样的情况,改革原《基础会计》课程,按岗位选取教学内容,按岗位工作技能设计教学活动。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利用岗位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做到学以致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在“岗位”上完成学习。

二、 非会计专业《会计岗位操作》的校本教材的设置

在教学中,为了满足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理论的教学需求,在教学中选择了高职会计规划教材中的重点部分,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应的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特征,以岗位为基础编写了《会计岗位操作》的校本教材,该教材在内容与结构体系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岗位化教学模式,将岗位技能与教材的设置结合起来,构建体现“职业岗位能力”模块的教材体系,使得以往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同步中进行,完成从教到学,再从学到做的过程,让学生可以在操作中随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方便了“教”也提高了“学”的兴趣。教材中构建了充分体现职业化岗位特征的教学单元,以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块化”改进,让不同的会计理论与技能充分与岗位结合起来,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重点选择与突出训练,大大提高了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也带动了教学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以做为主

岗位实践是《会计岗位操作》的最大特点,而在教学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学生会“做”,即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完成某些会计实务的操作,并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以此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在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在《会计岗位操作》的教学中应突出“做”的作用,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进行模拟填写,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同时在完成某些有难度的工作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一些错误、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让“教学做”融入到教学中,体现《会计岗位操作》的真正价值。

(二)善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授课中应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启发,在授课的时候将知识点或者操作要点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程开始前进行预习,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然后教师针对难点进行分析与举例解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针对一些常见的会计操作流程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系统化思考,并形成一个思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主题,提出教学的知识和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回答,这样就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某个实务操作过程中的难点,掌握操作的要领,最终对某个岗位的实务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与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项目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在《会计岗位操作》课程中突出的教学特征就是对某个岗位任务的实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作为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师可以按照某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进行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锻炼。教学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一是确定教学项目,教师按照岗位操作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项目,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确定学生的实践需求。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因为项目教学法是对某个作业流程的模拟,所以应对作业中相应的工作进行分工,教师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按照互补的原则进行划分,但需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项目作业中。同时在分组的时候还应重视各组之间良性竞争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在完成“工作”时的创新能力培养。分配小组时应控制其规模,以4-6人最佳,如果分组规模大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形成内部意见不统一,达不到项目教学的效果。三是实施项目,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自身所分配的任务完成工作,实现项目教学的目标,最终完成项目的实施。四是成果展示,项目完成后对各个不同子项目形成的成果进行展示。五是项目总结与评价,完成成果展示后,教师应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计划实现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应重点进行,根据不同组完成作业的情况来分析其对项目整体目标达成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指导,让学生明确自身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达到项目教学的实施目的。

四、结束语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岗位操作》课程设置的需要贴近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理论的需求,所以其整体的教学思路将倾向于岗位特征,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大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与此相配合,借助于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非化学专业篇(9)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7-01

普通化学主要内容是以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为主线,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也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增大了普通化学教学的难度。

一、增加体现化学与不同专业间的交叉性内容

在了解学生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专业特点,授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区分对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不断引进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且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关注交叉学科的前沿、热点知识,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实际上在他们未来从事的行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强大生命力。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给材料专业学生授课时,在沉淀—溶解平衡一章中,可以介绍用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纳米材料的制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二、增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具体实例

将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入一些典型生动的具体实例;增加一些图片性、视频性的现实、热点、典型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短片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解沉淀-溶解平衡时讲一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促进沉淀形成,即增加肾结石的危险,尤其对于婴幼儿,每天饮食基本就以奶粉为主,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加剧了肾结石的形成。

三、增加与中学化学衔接内容

目前中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中学化学增加了许多内容,有部分内容与大学的普通化学有重复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听到这部分内容时,觉得自己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不重视,也不能认真听讲,这样即使是不同部分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增加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衔接的内容,便于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大学普通化学的学习系统中来,同时也能区别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不同点,不会产生大学化学是对中学化学简单重复性学习的观点。要特别注意化学基本概念的层层递进和铺垫过程。而对于教材中为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教师只需交待概念,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或自学来进一步了解,这就首先要求普通化学授课教师了解中学化学的教学现状。比如在讲反应速率时,高中阶段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又进一步引申为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来定义的;而大学的普通化学中则主要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考虑了反应进度的概念。

四、引入化学史料、化学前沿知识

借助化学史、化学重要发现、化学家故事内容,化学前沿的生动实例来说明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避免枯燥地讲授化学的理论知识,以减轻知识记忆方面的教与学的负担。一是让学生学起来有趣,二是让学生觉得学过之后有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讲一些关于我国的化学成就,使学生在求知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操。在普通化学的内容中,适当地延伸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重大发现或目前的科研难题,让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比如在化学动力学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的分子束(离子束)碰撞器和埃及科学家泽维尔创立的飞秒化学,飞秒化学对过渡态理论有推进的作用。

五、引入绿色化学内容

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如果要成为全面发展并具备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就必须接受绿色化学的教育,培养绿色化学意识。在进行基础课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比如说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节纽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四十二亿只;一节5 号电池可以使一万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以上这几点内容可以融入到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单独进行1~2节专题讲座课,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自己来做一个简短的报告,大家再共同讨论。通过这些内容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翟林峰,杭国培,王华林.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22(1): 94-96.

非化学专业篇(10)

中职院校专业中属于社服务行业专业真不少,如酒店服务、导游专业、空乘专业、汽车营销、轨道交通等专业,这些服务行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能力的同时,对于个人形象设计和美容化妆应当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努力成为该行业“形象的使者”做准备。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例,该课程应是让学生了解乘务(站务)人员形象与气质之间的关系,从色彩、光线、形态、美学等多个角度充分诠释形象设计的内涵;有关乘务(站务)人员的职业妆扮、生活妆、晚宴妆化妆手法、养发护肤等技巧;通过服饰搭配、发型设计、化妆品常识等多个角度,充分说明了形象塑造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美容化妆的实用性等特点。让乘务(站务)人员了解和掌握化妆技巧与形象设计的实质,又能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服务从业人员成为“美的化身”,成为该行业“形象的使者”。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不是很如人意。

一、非化妆专业形象与化妆课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很多学生,特别是男生,认为形象与化妆课程是化妆专业该上的课程,与他们无关。由于部分学生对形象与化妆课程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课程的学习基本是只求及格的心里,导致对课程上课内容缺乏积极性。加上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自行购买化妆工具和化妆品以备上课时进行化妆练习,因此教学效果差。

2.缺乏非化妆专业使用的化妆实训室。形象与化妆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实践动手练习,但是练习基本都还只能在教室进行,教室缺乏练妆使用的大镜子而且条件有限,导致学生的练习效果得不到保证。有的学生由于在教室练习,少了专业的练妆环境氛围,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得练习难为情,或不好意思等情感。

3.安排课时少和时间的间断性,影响教学的质量。形象化妆课程,很多中职学校都是按每周两个学时进行安排,课时不仅少而且间断时间长,不适合该课程的连续性或不间断性的学习。经常是教师上周介绍后的内容,要等到下周才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但到了下周很多学生基本已经忘了差不多,这样的授课安排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非化妆专业形象与化妆课教学改革

1.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化妆课程教材有非常多,但是基本上都是针对化妆专业所编写的,针对行业专业使用的形象与化妆教材甚少,那些服务行业的非化妆专业的教材基本只能选择使用专业化的教材。专业性的教材对于非化妆专业来说,内容偏细偏多,而对于的专业形象设计缺乏,所以课程教材的选择理应编制或寻找适合服务行业专业形象设计与化妆与一体的教材。为此,有的院校教师也已经开始编制适合服务行业非化妆专业的形象与化妆教材。

2.专业介绍着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专业形象的塑造。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都把重心放在了专业能力培养上,却忽略了服务行业类专业的专业形象塑造。也许是由于学校的重心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给学生们一个定向思维,认为专业能力强了,进入社会后自然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若要学生能注重专业形象的塑造,除了任课教师的努力外,更多的还需要到学校和专业小组教师能更加注重服务行业类专业的专业形象塑造。在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上的制定和专业能力展示的活动上,把专业形象列入重点,加之中职学校在新生开学之初,把专业形象的塑造在专业介绍和专业展示表现出来的同时,明确告知学生作为服务行业的未来之星,除了培养自己专业能力,还应注意专业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字、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尤其是男生)意识到专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3.给服务类非化妆专业开设化妆实训室。中职学校的化妆室基本属于化妆专业专用实训室,一方面是化妆专业班级和学生人数太多的原因,基本没办法腾出来给其他专业使用,另一方面中职的服务类非化妆专业的班级和学生人数太多,使用化妆专业的化妆实训室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改善非化妆专业学生在教室有限的环境里练妆,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还是应该建立一间属于非化妆化妆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4.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情商不低,但练妆持久度差。学习化妆课程初期一般都能表现出一些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内容的加深,这些新鲜感越来越少,学习兴趣越来越少,进而放弃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扩大教学课堂。比如在基础化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一些义务活动,如老年人广场舞赛的化妆、幼儿园活动比赛化妆、学校晚会活动化妆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形象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化妆手段和学习兴趣。

5.改变授课模式,采用模块教学。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是每周固定两个或多个课时,这样的授课模式限制了学习的连续性,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将形象与化妆课程改为模块教学,其他课程暂时停止,安排固定的一个月或几个星期来学习该课程,连续的教学,有助于化妆的练习和项目安排的进行。如项目职业妆学习后,学生需要时间来进行练妆、发型和外形的学习,然后进行展示成果,教师评价,因此只要连续性的授课,才能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完整性知识的学习、展示,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专业形象塑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大中专教材教辅.化妆之基础[M].青岛出版社,2009.

[2]李勤,陈丹红,杨静.全国空中乘务专业规划教材:空乘人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 诉讼费用制度论文 下一篇: 党支部工作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