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9 11:29:01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1)

建筑学专业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重点专业。

主要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设计部门从事各项设计工作,在房地产部门从事建筑策划与管理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发展前景:建筑学专业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报考热门。据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建筑学专业就业率大于等于百分之九十,毕业生规模约在1万人次至2万人次。

就业岗位: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园林建筑师,建筑学史学家,画图预设职员,工业预设职员,施工项目经理,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项目管理、工长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质量员等生产操作、技术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2)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校2012年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复试已全部结束,参加复试的考生可登录华中科技大学在线报名系统(点击登录)查询本人复试成绩。

我校按照招生计划的4倍确定合格人数,根据考生复试成绩,划定分数线为118.4分。对于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我们将会随后寄发《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

成绩查询网址:ms315.com/html/20120229/201202291743081.htm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水的社会循环,用科学的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保持良性的、可持续的水的社会循环,是水工业产业的支撑学科。 本专业培养城市水工程和水科学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的市政给排水、建筑给排水、工业给排水、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节水技术、城市水系统、农业给排水等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有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工艺仪表与控制、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程经济、水工程施工、水质工程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4)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8.015

〔中图分类号〕G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8-0069-06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造和扩散的重要载体,高校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创新联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基于协同的思想,以促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以联合攻关、成果分享、资本融合、效益分配及风险分担为准则,通过达成分工协作的契约共同开展技术创新。

高校与其他组织联合申请专利是协同创新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专利研发活动中高校与其他组织间的联系与互动开始引起诸多研究者的关注:Motohashi(2008)利用专利合作信息考察中国1985-2005年间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发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增长,而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则有所下降;马艳艳等(2011)利用合作发明专利信息分析了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王朋等(2010)以清华大学为例,分析了清华大学纳米科学领域专利中校企科研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3];陈仁松等(2010)以武汉市高校专利授权为例,分析了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4]。此外,部分学者从整体上考察了中国高校与企业专利合作网络的空间特征[8-11],温芳芳(2014)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多维尺幅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和企业之间以专利为载体的科研合作现象进行计量分析[6];雷滔和陈向东(2011)从区域层面剖析了1985年以来中国校企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模式[7]。

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基于专利合作的高校协同创新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考察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演变模式,或者基于少数样本高校从中微观层面分析高校的专利合作行为,而很少关注高校专利合作的特征模式及典型案例的剖析。因此,本文选取中国“C9联盟高校”作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特征与模式,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81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第一批985工程的高校联合成立“C9联盟”,被媒体誉为“中国的常青藤联盟”。C9联盟高校在中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创新力表现上很具代表性[12]。因此,将C9联盟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其创新活动中的专利合作行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进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功能的发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利用PIAS软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数据库中下载了上述9所高校在1985-2014年间授权的发明专利(鉴于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和创造性水平最高,本研究只选择授权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若无特殊说明,文中提及的专利均特指授权发明专利),检索时间为2015年2月2日。将申请日、分类号、发明人、专利权人等著录信息以统一格式导入Excel表格中进行汇总,在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理后,共得到45 835条有效数据。本文中提及的合作专利是指高校和其他机构或个人之间联合申请专利的情况,以高校和其他机构或个人在专利权人一栏中共同署名作为标识。

2分析与讨论

2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合作专利网络特征分析基于样本中合作专利数据构建校企专利合作网络,并运用UCINET软件以可视化网络图谱形式予以展示(如图1)。圆形节点代表C9联盟高校,方形节点代表与上述高校合作其他机构或个人,节点大小反映出该高校或其他合作主体拥有的合作专利数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专利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校企之间专利合作强度(频次)的高低。由于样本数据中包含的企业和高校数量较多,无法全部显示,图1仅显示合作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节点及其合作关系。

211专利合作网络宏观特征分析

纵观整个C9联盟高校专利合作网络,参与到该合作网络的节点共有2 109个,涉及2 338组合作关系,共5 908项专利。其中涉及两方合作的专利5 025项,三方合作的专利792项,四方合作的专利82项,五方合作的专利6项,7方合作的专利5项,合作主体的地域分布遍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6个海外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荷兰)。

上述数据表明,C9联盟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高校和企业在专利技术研发方面已初步建立起跨组织、跨地区的合作关系,并以专利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合作网络。高校在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另一方面,整个专利合作网络中有超过60%的节点只有1次合作关系,合作频次大于5次的节点占到总数的94%,合作频次在10次以上的节点仅占到总数的35%(见表1),这说明当前专利合作网络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高校与其他机构间的专利合作大多是偶发、零散和非系统性的合作,真正具有战略目标的持久深入合作关系数量还比较少。

进一步分析该合作网络中各高校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情况(见表2),节点度数表示与高校直接相连的组织个数,度数越大代表与高校合作的组织个数越多,高校在专利技术领域合作的范围越广。联结次数表示高校与其他组织进行专利合作的次数,与单个组织的合作次数越高代表高校与之进行的技术交流越频繁,合作关系越密切。

由表2可知,从合作的广度来看,C9联盟高校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合作范围最广,上述3所高校的专利合作机构数均超过了300家;从合作的深度来看,合作专利数量超过5项的机构数较多的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单节点的平均合作次数较多的高校依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明上述高校与企业的专利合作较为深入,校企之间往往通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奖学金、联合项目研究等多种途径开展全方位的技术研发合作,因而同一对合作关系能够持续产出较多的专利成果。

212高校专利合作模式及特征分析

基于图1可视化图谱呈现出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每所高校与其密切合作企业的专利产出数据进行单独整理并进一步分析(见表3),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与其他机构的专利合作主要呈现以下3种特征和模式:

表3C9联盟高校专利主要合作机构一览表

高校主要合作机构高校主要合作机构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表3(续)

高校主要合作机构高校主要合作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夏普株式会社浙江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金陵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金山数字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四川川润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

(1)高校――高校衍生企业

通过表3可以发现,高校的主要合作对象列表中出现高校衍生企业的频率相当高,如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博奥生物、维信诺科技,北京大学与方正集团,浙江大学与中控科技,南京大学与戈德环保,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等。当前,大学衍生企业与其母体大学间的专利合作已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已发展成为相互依托、合作共生的一种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当前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一大特征。

随着研究型大学功能的不断演进,大学的发展也更加多元,利用自身科技人才优势创办大学衍生企业,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大学衍生企业与其母体大学之间的研发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大学衍生企业依托母体大学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通过与母体大学的技术合作、联合攻关,共建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使企业逐步积累研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产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来自于高校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离产业化、商业化还有相当距离,通过大学及其衍生企业共同参与,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前移,再根据市场和商业规律实施转移,有效地化解了技术和市场风险,实现了学校成果和商业推广的完美结合。

(2)高校――周边区域企业

表3列出的合作对象以高校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的机构居多,跨区域的密切合作关系比较少见。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利合作机构均以该高校所在的省区或城市为主,说明高校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高校往往优先服务于本地企业,为本地区的产业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3)高校――大型企业集团

结合图1和表3可以发现,诸如华为、宝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集团与多所高校保持着密切的专利合作关系,在整个合作网络中表现活跃。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牵涉到众多方面,需要丰富的技术创新支持和宽广的科研合作领域,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展集群式合作。借助高水平大学的雄厚科研实力开展产学合作,已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大型企业集团正在逐步探索一条从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演变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路径。

22高校专利合作典型案例分析

由图1可知,清华大学与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富士康)的专利合作数量在整个C9联盟高校专利合作网络中位居首位,双方的合作模式与经验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本节通过分析其专利合作过程中的特点,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221专利合作成果分析

清华大学和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校企合作始于2002年,双方于2002年4月签署了《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建设合同》,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于2003年12月18日正式启用,标志着清华和富士康的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纳米中心是以信息产业为背景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这一领域中具有重要科学技术意义和产业前景的纳米科技研究。

从时间维度分析(见图2),双方在近十年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成果产出,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说明双方在专利技术领域的合作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的特征;从发明人角度分析(见图3),排在前列的范守善、姜开利、刘亮等人均为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员,并且覆盖了双方合作的绝大部分专利,这表明清华大学与富士康的专利合作集中于某一特定领域,擅长在合作深度上作文章。从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来看(见图4),合作专利成果主要分布在电气装置、材料、光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和音像技术等领域。合作专利的内容覆盖了从原始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这其中既包含了碳纳米管阵列、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等基础研究阶段的专利,也包括纳米金属耳机、碳纳米触摸屏、碳纳米喇叭等商业化产品专利。此外,截至本文的数据检索日(2015-02-02),双方合作的专利全部处于有效的法律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述专利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经济价值。

经过双方10多年的合作实践,不仅产出了大量原创性的国内甚至全球领先的科研论文(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也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利成果。此外,富士康也已将其中的某些科研成果(如碳纳米管阵列生长技术、碳纳米管拉膜技术)成功地产业化,由此形成了一种科研成果从创造到保护到转化再到创造的良性循环。

222专利合作模式分析

传统的校企专利合作模式通常是企业根据项目标的,寻找高校研发团队,签订委托开发合同,由企业出资,委托高校进行技术攻关,完成项目指标,开发出企业所需的技术或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在合同未约定的情况下归高校所有。同时,高校也有就某些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的权利,而其他项目成果则归企业所有。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项目”为核心的,是一种短期的、零散的合作,不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校企合作案例中,清华和富士康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开启了一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清华方面派出由范守善院士领衔的高水准研发团队,进行纳米技术领域原创技术的开发;而富士康方面长期派驻一支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为纳米中心的研究成果进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科研方向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上,清华大学占有主导地位,而富士康也可以切合自身需求或根据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提供一些应用研究方向上的建议。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清华大学负责提供科研人才和设备资源,富士康公司负责提供知识产权专业团队和资金支持。最终输出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技术秘密归清华大学所有,而该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的权利或专利权则归清华和富士康共同拥有,富士康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性地实施某些合作专利技术。清华和富士康之间的合作是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这种合作本身是一种科研合作,既能为清华培养人才,又能促进富士康的生产经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为高校与企业的专利合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3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C9联盟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专利成果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

(1)C9联盟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基本建立起了跨组织、跨区域的合作关系,并以专利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合作网络。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高校与其他机构间的专利合作大多数情况下是偶发、零散和非系统性的合作,真正具有战略目标的持久深入合作关系数量还比较少。

(2)从具体高校来看,C9联盟高校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合作范围最广,与之合作的机构最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单节点平均合作次数最高,在专利合作的深度上表现较好。要想全面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校企合作专利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考虑将专利合作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体系。

(3)高校与其衍生企业、高校与其所在地周边企业、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这3种专利合作关系共同构成了当前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主体部分。在当前高校专利合作程度整体偏低的情况下,应充分鼓励和发挥高校衍生企业、周边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推动专利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专利合作网络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未来的高校专利合作网络体系中,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理应成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有关方面也应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中小企业间建立持续深入的专利技术协同创新关系。

(4)源自于高校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离产业化、商业化通常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校企之间进行长期的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才有可能实现从实验室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商品化的产品。而传统的基于项目制的专利合作往往是一种短期的、零散的合作,不利于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协同创新关系。清华大学与富士康集团的专利合作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范例,高校与企业应各自发挥在协同创新链上的长处,探索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Motohashi K.Assessmen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Science Industry Linkage in China by Patent Database[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8,30(3):225-232.

马艳艳,刘风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3):390-395.

[3]王朋,张旭,赵蕴华,等.校企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6):89-93.

[4]陈仁松,曹勇,李雯.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有效性测度――基于武汉市高校授权专利实施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5-9.

[5]刘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7):178-192.

[6]温芳芳.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我国校企科研合作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12):71-76.

[7]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2):67-73.

[8]贡金涛,魏晓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合著网络研究――以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在华专利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11):37-42.

[9]苗红,刘海丽,黄鲁成,等.基于专利合作网络的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10):104-109.

[10]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1):40-46.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5)

下面,就将国内高校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概况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逐一进行介绍。涉及到相关高校的名单部分一般以学校的自然地理布局依次罗列,排名不分先后。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解读

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能源动力类下设专业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后,各高校在招生专业名称上进行了调整,即将原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技能,又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从面向传统火力发电,拓展出一些新的专业方向。现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理论、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方向:⑴大型现代化电力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⑵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方面的节能、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工程公司、大中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咨询与技术服务类公司、火力发电厂、大型核电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风力发电厂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18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3所,“211工程”高校29所。

“985工程”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解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能源动力类下的特设专业。本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组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外,还有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根据能源类型的不同为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主要有生物质能方向(生物质发电与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制造以及新工艺的应用技术等),风力发电方向(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面向太阳能电池设计、制造,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等等。在就业方向上,生物质能方向主要在大型现代化电力及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电力、节能等方面的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以及在与新能源相关的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风力发电方向可在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能源企业、研究所、设计院、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风电场等单位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研究,风力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以及在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专门技术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可在研究所、设计院、大型电力企业、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及太阳能电站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太阳能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8所。

“985工程”高校: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城市供用电技术、高电压及信息技术、电力市场6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电力系统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熟悉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与发展,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科研开发部门、发电厂以及与电力生产密切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48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4所,“211工程”高校39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专业解读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进行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急需专业,为电气类下的特设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通信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可以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电力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原理、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与检测、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华北电力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工业企业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供电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特别是外企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的系统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上海海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北大学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专业解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属于工学大类,土建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受到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电气CAD、制冷与空调技术、楼宇给排水、楼宇综合自动化、电梯技术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施工等部门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开发、运行、管理、维修等工作。如:⑴建筑电气专业强弱电设计、施工、监理;⑵智能建筑系统的开发、安装、调试和维护;⑶建筑设备的研发、安装、调试、维护;⑷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维护;⑸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研发。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28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盐城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湘潭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三江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解读

水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在突飞猛进,具有广阔的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既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利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建设项目评估和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院、勘测设计院、工程局、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有关部委、省、市的水利水电管理部门、电力集团公司、流域机构、水电站、水库等从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水利水电方面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及其他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7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7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解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根据我国核电事业广阔发展前景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核电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计算机应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检测技术、热工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可靠性工程、汽轮机原理及运行、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反应堆控制和仪表、核电厂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系统与运行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能胜任核电工程项目的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及其它能源动力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有:⑴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技术支持工作;⑵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⑶核工程设计院和研究院的设计和科研工作;⑷核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工程建设公司、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工程设计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院所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2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1所,“211”院校2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农业电气化

专业解读

“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主要具备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农村(地方)电力系统及农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学、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电力工程、供电技术、用电技术、电网规划、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控制技术、电力经营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地方电力系统和大型企业供电系统从事有关的科研、设计、建设、运行、供电及用电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是部级重点科室,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心。该科室设有一病区、二病区、呼吸病区、结核病区、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检查室、纤维支气管镜室、肥胖与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高压氧治疗室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150余张,是我国大型医院当中床位数量最多的呼吸科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擅长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肺炎、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各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其对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的呼吸衰竭、胸膜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年门诊量高达75000人次,年住院患者近4000人。

梁宗安医生简介:

梁宗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成都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欧洲呼吸学会会员、美国呼吸治疗学会会员。梁宗安主任198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曾赴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等多家医院进修老年医学、呼吸病学及呼吸病治疗学。他擅长诊治支气管哮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等内科及呼吸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抢救。

董碧蓉医生简介:

董碧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主委、成都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分会主委、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董碧蓉主任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老年心身疾病等呼吸内科疾病及老年呼吸道疾病,尤其在诊治老年呼吸道疾病、老年心理障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普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是部级重点科室、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科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5。该科室现有住院床位444张,年门诊量高达19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1.5万人,年手术量近1.7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胆道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肝脏及血管外科、胃肠外科等5个大型专科,其中胆道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9人,甲状腺乳腺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7人,肝胆胰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0人,肝脏及血管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1人,胃肠外科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8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从1978年开始就开展肝移植手术,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十余项记录,并将肝移植手术的平均费用降低到15万元左右,其中单例手术最低费用为8.6万元,为全国最低。

胡建昆医生简介:

胡建昆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腹腔镜胃癌临床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西部胃癌协作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胡建昆教授是我国胃肠肿瘤外科专家,擅长诊治各种胃肠外科疾病,尤其在诊治胃癌、贲门癌、结肠癌、胃肠间质瘤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骨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是部级重点科室、部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7,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6。该科室下设关节外科、手及显微骨科、脊柱外科、脊柱动力稳定性重建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科、骨肿瘤及骨材料科、骨运动医学及关节镜科、创伤骨科等8个临床专科,拥有在编职工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33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236张,年门诊量高达9万人次,年开展骨科手术近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该科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裴福兴医生简介:

裴福兴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骨关节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委、部级突出贡献专家、骨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裴福兴主任1977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曾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骨科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骨科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创伤骨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尤其擅长做髋、膝等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麻醉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是部级重点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1,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1。该科室下设有小儿外科麻醉专业、骨外科麻醉专业、普通外科麻醉专业、神经外科麻醉专业、心胸外科麻醉专业等5个临床亚级专业,拥有在编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0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153张,年开展手术室内麻醉近7万例,开展手术室外麻醉近4万例,手术麻醉相关意外死亡率小于1/200000,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进医生简介:

刘进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危重病科主任及学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用血及临床技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进主任1982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198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麻醉科进修,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首位临床麻醉学博士。近年来,刘进主任主要从事医用吸入气体、血液保护、围手术期经食道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工作,迄今为止200余篇,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吴阶平医学奖等多种奖项。

肿瘤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7)

华宝山去世的消息通过QQ、微信、短信等平台传开后,全国各地的河北科技学院毕业生不约而同地来到华宝山老师的家中,迟迟不肯离去,个个都满含眼泪,红着眼眶。

“我要为学生多服务几年”

“老师就是一个良心活,我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要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学生付的学费,我不能误人子弟。”华宝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对待,每次上课,他不是直奔主题,而是以传统文化小故事学习入手,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再渐渐地延伸进入讲课主题。

在课堂上,华宝山从不用课本和PPT课件,但总是滔滔不绝。在他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睡觉或打盹。不论课堂上下,只要学生向他请教,他就毫不保留地“倾其所有”,并因此赢得了“没有不知道”的雅称。

华宝山把学生的成长进步始终放在心头。烹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夕要考初、中、高级营养师资格证,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拿到资格证书,华宝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找到自己大学时期的老师、同学和营养界的朋友,为学生寻找学习辅导资料。

“在每次专业考试中,华老师总是叮嘱我们,‘这是在检验你们的学习效果,确保你们的诚信人格和将来的工作能力,是为你们自己考试,希望你们不要作弊’。”2013级烹饪专业的一位学生说。

营养班有两个学生想退学,华宝山知道后主动将他们叫到办公室,对他们说:“老师活不了几天了,最后跟你们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吧”。接着他就开始讲营养班学生的发展前景,讲了近半个小时,这两名学生最终留在学校完成了学业。

“同学们,你们即将毕业了,只要你们在餐饮界需要我华老师的地方,你们有什么困难,华老师会毫不保留地帮助你们,我会无条件为你们服务……”保定贺阳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虎震的秘书张静泣不成声地说。

“我要为学校留点东西”

华宝山出生在黑龙江省鸡东县8510农场,父母都是农场的工人。他从小在二姨父家长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烹饪营养教育”学专业,2005年应聘来到保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担任烹饪与营养专业课老师。

他从没有敷衍过学生,至少在课前1个月备好课程。对于他备课的细心认真程度,有老师说,“周虎震董事长获得过世界金厨金奖,他的看门本领就是烹饪技术,你再备课,能备过董事长吗?”华宝山这样回道:“正因为周虎震董事长是世界名厨,他的高超技艺无人能比,但是在烹饪与营养方面,我要为周虎震董事长的世界名厨填补空白,并且要发扬光大周虎震董事长的烹饪技能,让学生人人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周虎震董事长。”

2011年5月,保定科技职业学院升格为河北科技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是河北科技学院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但时至如今,这个专业仍是专科专业。把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办成本科专业是该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最大心愿。学校计划在2015年将该专业申报为本科专业。

2014年暑期,经济管理系开始筹划该专业升本事宜,华宝山主动承担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他开玩笑说,“准备材料的事儿我包了,谁也别跟我抢。我太想烹饪专业升本科了”。暑假期间,他上网查阅资料,开学之初就完成了整套人才培养方案。11月初,经济管理系计划再准备一个烹饪相关专业,作为备选方案。患病中的华宝山得知消息,又开始组织烹饪相关专业的材料。

从10月6日到12月29日,华宝山三次住院检查直到去世。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烹饪与营养》精品课程设计和《烹饪与营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设计及申报材料,交到了系主任谷冠鹏的手上,并向其汇报,“这个专业名称是在网络上找到的,南方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全国其他几所高校开设有这个专业,但也多为自考,专业名称还需学院慎重斟酌”。同时提交的,还有他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稿。在修改稿的末尾,华宝山还对申报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省内某高校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情况,指出了其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的失误。

由于华宝山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他的教学研究项目:《营养配餐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辅助教学研究》荣获河北科技学院2013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静说:“华宝山就是这样一个人,医生让他好好休息,但他不听,一个劲地让我把教学材料给他,他要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工作。我问他这是为什么?华宝山说,‘我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我要为学院和同事留点东西。’”

“我要把学校建设更好”

华宝山总是每天早上提前30分钟到教室,等待学生们来上课;每天晚上推迟半个小时离开教室或办公室,解答完学生们的疑难问题才回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河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女教师多,其中怀孕的教师也多。晶晶和盼盼两位老师有孕8个多月,华宝山处处为她们着想,每次上课时,就帮她们把椅子搬到教室,下课后再搬回办公室。晶晶是教《财经法规》应用文写作的老师,在怀孕期间不易过多接触电脑,华宝山就在网上给她下载满满一优盘的参考资料,提起此事至今让晶晶感动不已。

让杨世英老师感动的是,她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餐饮专业大赛期间,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华宝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进行指导。最终,该校以面食为主的参赛作品《面面俱到》一举获得大赛三等奖。

“我要让父母健康生活”

华宝山是个孝顺的儿子。他和爱人王静结婚后就在保定买了房子,想把父母从哈尔滨接到保定安享晚年。然而,由于在哈尔滨老家还有一位80多岁的爷爷需要人照顾,华宝山的父母一直没到保定。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8)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

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

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

(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

《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

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

2.就业流向多样

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

3.就业对口率低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

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

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

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

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9)

2分析与讨论

2.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合作专利网络特征分析

基于样本中合作专利数据构建校企专利合作网络,并运用UCINET软件以可视化网络图谱形式予以展示(如图1)。圆形节点代表C9联盟高校,方形节点代表与上述高校合作其他机构或个人,节点大小反映出该高校或其他合作主体拥有的合作专利数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专利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校企之间专利合作强度(频次)的高低。由于样本数据中包含的企业和高校数量较多,无法全部显示,图1仅显示合作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节点及其合作关系。2.1.1专利合作网络宏观特征分析纵观整个C9联盟高校专利合作网络,参与到该合作网络的节点共有2109个,涉及2338组合作关系,共5908项专利。其中涉及两方合作的专利5025项,三方合作的专利792项,四方合作的专利82项,五方合作的专利6项,7方合作的专利5项,合作主体的地域分布遍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6个海外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荷兰)。上述数据表明,C9联盟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高校和企业在专利技术研发方面已初步建立起跨组织、跨地区的合作关系,并以专利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合作网络。高校在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整个专利合作网络中有超过60%的节点只有1次合作关系,合作频次大于5次的节点占到总数的9.4%,合作频次在10次以上的节点仅占到总数的3.5%(见表1),这说明当前专利合作网络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高校与其他机构间的专利合作大多是偶发、零散和非系统性的合作,真正具有战略目标的持久深入合作关系数量还比较少。进一步分析该合作网络中各高校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情况(见表2),节点度数表示与高校直接相连的组织个数,度数越大代表与高校合作的组织个数越多,高校在专利技术领域合作的范围越广。联结次数表示高校与其他组织进行专利合作的次数,与单个组织的合作次数越高代表高校与之进行的技术交流越频繁,合作关系越密切。由表2可知,从合作的广度来看,C9联盟高校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合作范围最广,上述3所高校的专利合作机构数均超过了300家;从合作的深度来看,合作专利数量超过5项的机构数较多的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单节点的平均合作次数较多的高校依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明上述高校与企业的专利合作较为深入,校企之间往往通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奖学金、联合项目研究等多种途径开展全方位的技术研发合作,因而同一对合作关系能够持续产出较多的专利成果。2.1.2高校专利合作模式及特征分析基于图1可视化图谱呈现出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每所高校与其密切合作企业的专利产出数据进行单独整理并进一步分析(见表3),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与其他机构的专利合作主要呈现以下3种特征和模式:(1)高校———高校衍生企业通过表3可以发现,高校的主要合作对象列表中出现高校衍生企业的频率相当高,如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博奥生物、维信诺科技,北京大学与方正集团,浙江大学与中控科技,南京大学与戈德环保,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等。当前,大学衍生企业与其母体大学间的专利合作已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已发展成为相互依托、合作共生的一种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当前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一大特征。随着研究型大学功能的不断演进,大学的发展也更加多元,利用自身科技人才优势创办大学衍生企业,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大学衍生企业与其母体大学之间的研发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大学衍生企业依托母体大学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通过与母体大学的技术合作、联合攻关,共建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使企业逐步积累研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产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来自于高校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离产业化、商业化还有相当距离,通过大学及其衍生企业共同参与,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前移,再根据市场和商业规律实施转移,有效地化解了技术和市场风险,实现了学校成果和商业推广的完美结合。(2)高校———周边区域企业表3列出的合作对象以高校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的机构居多,跨区域的密切合作关系比较少见。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利合作机构均以该高校所在的省区或城市为主,说明高校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高校往往优先服务于本地企业,为本地区的产业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3)高校———大型企业集团结合图1和表3可以发现,诸如华为、宝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集团与多所高校保持着密切的专利合作关系,在整个合作网络中表现活跃。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牵涉到众多方面,需要丰富的技术创新支持和宽广的科研合作领域,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展集群式合作。借助高水平大学的雄厚科研实力开展产学合作,已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大型企业集团正在逐步探索一条从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演变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路径。

2.2高校专利合作典型案例分析

由图1可知,清华大学与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富士康)的专利合作数量在整个C9联盟高校专利合作网络中位居首位,双方的合作模式与经验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本节通过分析其专利合作过程中的特点,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2.2.1专利合作成果分析清华大学和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校企合作始于2002年,双方于2002年4月签署了《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建设合同》,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于2003年12月18日正式启用,标志着清华和富士康的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纳米中心是以信息产业为背景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这一领域中具有重要科学技术意义和产业前景的纳米科技研究。从时间维度分析(见图2),双方在近十年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成果产出,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说明双方在专利技术领域的合作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的特征;从发明人角度分析(见图3),排在前列的范守善、姜开利、刘亮等人均为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员,并且覆盖了双方合作的绝大部分专利,这表明清华大学与富士康的专利合作集中于某一特定领域,擅长在合作深度上作文章。从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来看(见图4),合作专利成果主要分布在电气装置、材料、光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和音像技术等领域。合作专利的内容覆盖了从原始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这其中既包含了碳纳米管阵列、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等基础研究阶段的专利,也包括纳米金属耳机、碳纳米触摸屏、碳纳米喇叭等商业化产品专利。此外,截至本文的数据检索日(2015-02-02),双方合作的专利全部处于有效的法律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述专利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经济价值。经过双方10多年的合作实践,不仅产出了大量原创性的国内甚至全球领先的科研论文(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也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利成果。此外,富士康也已将其中的某些科研成果(如碳纳米管阵列生长技术、碳纳米管拉膜技术)成功地产业化,由此形成了一种科研成果从创造到保护到转化再到创造的良性循环。2.2.2专利合作模式分析传统的校企专利合作模式通常是企业根据项目标的,寻找高校研发团队,签订委托开发合同,由企业出资,委托高校进行技术攻关,完成项目指标,开发出企业所需的技术或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在合同未约定的情况下归高校所有。同时,高校也有就某些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的权利,而其他项目成果则归企业所有。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项目”为核心的,是一种短期的、零散的合作,不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校企合作案例中,清华和富士康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开启了一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清华方面派出由范守善院士领衔的高水准研发团队,进行纳米技术领域原创技术的开发;而富士康方面长期派驻一支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为纳米中心的研究成果进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科研方向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上,清华大学占有主导地位,而富士康也可以切合自身需求或根据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提供一些应用研究方向上的建议。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清华大学负责提供科研人才和设备资源,富士康公司负责提供知识产权专业团队和资金支持。最终输出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技术秘密归清华大学所有,而该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的权利或专利权则归清华和富士康共同拥有,富士康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性地实施某些合作专利技术。清华和富士康之间的合作是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这种合作本身是一种科研合作,既能为清华培养人才,又能促进富士康的生产经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为高校与企业的专利合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F124.3;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4-0019-04

2013年、2014年、2015年前三季度北京向河北省转化的成果,分别占北京向外转化成果的1.14%、2.1%、2.8%。河北省一方面进步不小,另一方面比重偏低。我们对清华大学2012―2014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40份,其转化成果中仅有1项转化到河北。虽然调查问卷回收样本较少,但反映的情况值得重视。我们又对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吸引外部成果转化进行了调查,其做法值得河北省学习。

一、清华大学专利调查问卷分析

清华大学3年来专利调查有效样本共40个,样本情况分析见表1。从专利类型看,发明专利24个,实用新型专利16个。从专利领域看,环保技术及设备专利10个,工程结构10个,计算机、通讯和大数据技术4个,新材料、新能源2个,化工医药3个,工业技术1个。从可转化程度看,达到100%的有19个,90%~95%的有8个,达到80%的有4个,60%~70%的有2个,未回答的有7个。从实际转化情况看,已经转化的有5个,占12.5%;未转化的35个,占87.5%。在转化的成果中,仅有1个转化到河北。在是否愿意向河北转化中,有34个同意,1个未想过。在转让价格要求中,要求1 000万元、10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分别有2、2、5、15个,未提要求的11个,除极少数专利外,多数价格并不是太高。

二、清华大学成果向河北转化案例分析

1. 成功案例。承德万利通实业集团在清华大学设立工程研究中心促进成果转化。2009年,由承德万利通公司出资1 000万,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液流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在钒电池关键膜材料、电解液材料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批量制造钒电池专用质子传导膜装备、液流储能电池工装设备;所研发电堆能量效率高于70%,在近千次充电/放电循环测试中,能量效率与内阻性能稳定。清华大学原有6件专利技术向该公司进行了转移,项目执行期间新申请和授权专利12项,负责和参加制定液流电池技术标准4项。这些成果全部在企业进行了转化,推动了钒电池材料、部件、设备与制造工艺技术进步。

2. 不成功案例。清华大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转化不顺利。现在炼钢厂余热发电能利用180℃以上的水蒸汽,而90℃~180℃的温水被白白浪费。清华大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采用五氟丙烷等低沸点有机工质,可以利用90℃~180℃的水温进行发电。以河北省某钢厂3 200m3高炉为例,过去90℃冲渣水未能利用,如果安装2 650kw低温发电机组,每年可发电1 908万度,回收资金1 116万元,相当于2~3年收回成本;相当于每年节煤6 811吨,减排二氧化碳17 846吨、二氧化硫57.9吨、氮氧化物减排50.4吨。从投资方式看,国有钢铁企业既可以自己投资建设,清华大学也可以采取BOT方式投资,项目运行满20年后产权无偿转移给企业。对于民营钢铁企业,清华大学担心企业停产关闭不愿意采用BOT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节能减排技术成果,但清华大学推广并不顺利。原因是,国有企业如果“一把手”不感兴趣成果很难落地;民营企业在当前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不愿意或无能力投资节能项目。

两个案例说明,如果企业有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与大学合作研究会收到良好效果;加强对北京专利的转化,关键是引导企业提前与北京高校和院所进行对接。

三、浙江、安徽、江苏转化外地成果的经验做法

1. 发展线上线下差异化技术市场。浙江把科技信息研究院大楼改造成“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选引了35家从事技术转移、咨询评估、投资融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形成一站式的创新服务链;实行实体技术市场与网上技术市场并行互补,建成省、市、县及企业联网的网上技术市场,使技术市场功能更加完备。该省各地根据自身重点产业需要,发展差异化技术市场。如诸暨市把袜业、环保装备、珍珠三大领域作为技术市场发展重点,牵头建设“大唐袜业保险单设计中心”,引进中国美院、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研究院等12家单位,形成了强大的袜业设计创新力量。

2. 积极培育技术中介机构。浙江以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科技开发中心两个单位作为国有出资控股,吸收阿里巴巴、华数、浙大网新、杭州科畅、杭州中新力合等5家企业,共同组建了浙江伍一技术公司,由其作为市场主体运营浙江科技大市场,以解决技术市场体制机制不顺畅问题。在首批26家科技大市场试点单位中,以公司化运作的运营主体达到18家,占近70%。该省已培育重点科技中介机构102家,从业人员3 090人,促成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项目7 400多项。

3. 定期举办技术成果拍卖会。浙江省积极探索竞价拍卖方式,加速省内外成果转化。省每年组织2场,目前共组织了5场技术成果拍卖会,累计521项科技成果成功竞拍。总起拍价6.68亿元,成交价9.09亿元,溢价幅度达33%,成为国内交易规模最大、成果种类最多、影响面最广的技术交易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521项通过竞拍的成果中,单项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有204项,新增销售88.16亿元,实现利税5.67亿元。

4. 在转化中突出成果优选和要素整合。安徽省注重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捕捉优势成果,优先支持并尽快让其落地。同时,对涉及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进行整合,不因为一两个环节缺失而影响成果转化。2014年,安徽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7 000项,成交额170亿元。

6. 组织企业、科技、金融三方对接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把“科技金融”作为发展理念,非常重视“金融+科技+企业”。如北京银行设立了“科冀贷”,专门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因此,今后政府应更多地组织高校、院所、中介、金融、投资等机构和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各市建设科技支行、科技担保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把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和要素聚合到一起,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成果转化利益共同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此外,河北省还应办好专门承接北京科技成果的园区,重点抓好秦皇岛北戴河新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白洋淀科技城等承接平台,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产业创新团队到河北省重点园区、产业基地、企业长期或临时落户,促进北京科技成果向河北省转化。

The Investigation and Suggestion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ing From Beijing to Hebei

Chen Wanqin

上一篇: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下一篇: 园长助理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