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10:11:28

移动信息论文

移动信息论文篇(1)

一、移动信息技术的特点

试想一下,如果信息处理和传递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到达个人,那么办事效率的提升将无法估量。因此,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大多数企业提升工作绩效的首选方案。移动办公管理系统(M-office)、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M-CRM)、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M-SCM)的“3M”业务,可以为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移动客户服务或移动办公管理。

(一)“M-office”可以让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移动办公其实是一种软件类产品,只要安装在企业的主机上就可以使用,这种系统的功能类似OA系统,但对企业的IT水平要求不高。移动办公管理系统可以通过E-MAIL、即时消息、流程审批、手机与系统的交互,来实现企业内部沟通与业务处理、对外营销与服务的自动化与电子化,及公司文档、文件电子化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时间的经验与信息共享等。

(二)“M-CRM”能定期发给客户关怀短信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M-CRM更倾向于为企业提供客服领域的服务。它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提供细节性的、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客户生日或指定特殊日自动给客户发送祝福或提醒短信。此外系统还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随时接收消费者通过短信发送的反馈、投诉和建议等。

(三)“M-SCM”可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的信息沟通

“M-SCM”是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除可帮助企业实现短信手段的客户服务外,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或各卖点)的即时信息沟通。例如一个化妆品企业在深圳设有20个分售点,由于每个分售点并不一定会配备电脑,因此一般情况下该企业很难把所有销售点每天的营业额定时汇总。而通过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让专柜工作人员用手机进行汇报:专柜人员通过编辑固定格式发送短信到系统的平台,系统在固定时间进行统一汇总后,会自动生成当日的销售总表,并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手中。

现在移动通信的目标市场已经由个人转向企业,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控制、移动办公和服务营销三大领域,为各行各业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处理提供高速通道。

在物流业,移动信息技术可以让车辆和包裹旅行。运用电脑网络,公司所有车辆的地理位置、行驶路线、车速和承载状况一清二楚;通过自动报送系统,司机只需拥有一部移动公司的手机,就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所有可用货运信息,再也不必因沟通不良而浪费货源资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司机也只需按动预设的按钮,便可启动与公安部门的联动系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便是物流企业在插上“移动信息化翅膀”后的真实写照。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物流企业,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物流业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移动公司通过GPRS网络,结合PDA终端,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应用解决方案。

二、物流业对移动信息技术的需求

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及时性、可靠性是物流行业的命脉,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代物流企业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对移动信息技术存在如下迫切需求:

(一)定位

对运输车辆进行定位、调度、监控,以提高运输能力、节约空跑成本、保障车辆安全:(客运出租、短途货运/货的)定位车辆的位置和空闲状况,进行准确有效调度,避免车辆无谓空跑,节约成本;(中长途货运)监控车辆的在途情况,及时处理不利情况,保证货物的按计划到达;保障外出车辆的安全、防盗。

(二)移动沟通

公司与外出司机之间及时传递在途信息,天气、交通状况、其他信息提醒等。在途信息沟通:公司与司机沟通运输途中情况、到达情况,或者进行调度;天气交通信息的:对于本地、路途中的交通情况、天气情况、路途情况进行及时提醒;将车辆检查、年审、牌照等信息及时通知所有司机;司机之间沟通:路途问题的沟通、有关货物/客户信息的沟通(尤其适用于出租、货的,或者由个体司机组成的运输公司)。

(三)客户服务

建立客户资料库,为客户提供定期的问候、报价、传达货物运送信息: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公司意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需要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并为客户提供货物在途的信息;对于短途运输,货物的在途信息一般不需要提供给客户。当然,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将货物到达的信息通知客户,将更好赢得客户的信任。

(四)射频识别(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全球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正成为全球范围内重点研究的领域。我国作为物流发展中国家,已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条码技术、接触式磁条(卡)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但在一些新型的前沿技术,例如RFID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型剂。其他还有内部办公,如会议通知、送货信息和提货确认。

由于无线通讯的日益普及,GSM/GPRS或者CDMA网络几乎遍及全国,如能有效地使用无线网络传输信息,则可以扩展物流企业业务扩展的领域。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内的商品均已实现了条码化管理,这为实施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数据采集提供了前提。而正在不断完善中的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技术,则成为了无线广域网信息传递的最为理想的网络平台。结合条码数据采集和GPRS的无线网络的无线信息采集方案,不仅能够满足物流数据采集方便快捷,而且实施简单,成本低廉,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实施方案。

三、移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情况

ABIResearch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RFID市场的销售收入将超过97亿美元。这个市场从2008年至201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大约15%。这个数字表明RFID市场正在强劲增长。从各种产品种类和各种RFID技术方面看,这个市场的趋势是积极的。我们看到这个市场2007年以强劲的增长结束,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续强劲增长。RFID市场的增长的部分原因是大型最终用户的一些长期的RFID项目和投资。特别是在无源UHF市场。

(一)移动信息技术在国外物流业中的应用

1.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最新宣布在其供应链中和组装业务的无数个项目中采用RFID技术。报告显示,闭环应用继续是RFID的主要应用。图书馆/租借项目、可重复使用的/返还式集装箱、零部件、工具、工作流程、园区管理等是RFID最常用的地方。

2.据Sanford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尽管另外一些分析师认为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但毫无疑问,RFID有助于解决零售业两个最大的难题:商品断货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而现在单是盗窃一项,沃尔玛一年的损失就差不多有20亿美元。研究机构估计,这种RFID技术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2006年,RFID单品标签的应用发展超过了大多数人预期的“单品标签量将达到2亿枚”。从2007年起,RFID单品应用将是世界上最大的RFID市场。2016年,预计应用在单品上标签的价值将超过110亿美元,相关RFID系统市场价值将达到260亿美元。

3.Carrefour在物流管理中应用RFID等移动信息技术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货区的应用:对于像Carrefour这样的大型超市来讲,每天商品的流通量较大。因此,在商场中,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外,每天还需要补进大量的商品,这就使得各网点收货区的工作异常繁忙。收货区的日常工作包括处理订单,送货单,数量核对,质量检查,入库等。通常的手工操作必须记录下每张订单的执行情况,再填写入库单等手工单据,最后,随货物一起送往仓库;仓库在收到入库单后,还必须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手工单据固有的弊端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间。因为对于大型超市来讲,管理人员必须非常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情况,以便作出订货决定或制定经营策略。移动终端的使用使收货到入库过程省却了许多手工环节,除了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外,同时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由于商品数量的清点,抽样质检都在收货区完成,因此当收货过程完成后,操作员只需要将入库单通过移动终端提交给主机,入库数据就可以及时地为管理人员所了解。Symbol的PDT3140产品配备了一维条码扫描引擎,收货区操作人员通过扫描条码完成对入库商品的确认,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涉及的键盘输入工作减少到最低限度。

库存管理:大型超市为了保证商品的不“断档”,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商品库存,但是库存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各种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一个好的MIS系统应该能做到在保证正常的日常供应量的同时,将商品的库存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即所谓安全存量),从而降低管理成本。这就需要MIS系统具有高智慧的经营统计分析和销售预测能力,当然,还必须建立在数据库实时更新的基础上。仓库管理包括常用的入库和出库管理,入库的工作已经由收货区完成了大半,在各个部门的仓库,只需要清点一下到货数量(以防在运送中丢失),就可以完成入库过程。对于一个MIS系统中的安全存量管理来讲,它应该能够做到定期检查仓库中商品的库存量,当发现一种商品的库存量已经少于或接近于其安全存量时,应及时提醒管理员补足库存。当理货员到仓库领取商品时,仓库管理员在移动终端上输入领取的商品数量,主机数据库就会自动更改商品库存。当然,在仓库的库存管理中,还包括库存商品清点,数量调整等日常的数据维护工作。

商场盘点:Carrefour每个网点的商品不下万种,像其它的超市经营一样,每月必然会有一次库存商品的盘点工作。然而这成千上万种商品需要在一天时间内清点完毕并输入电脑,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以前的手工流程中,理货员清点完一类商品后,将盘点数量记录下来,再清点另一类商品,最后,将所有的盘店数据单提交给数据录入员输入电脑。由于数量清点和电脑录入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又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起先电脑录入员无事可作,然后忙得焦头烂额的情况;而理货员则是盘点时手忙脚乱,而后围在电脑录入员身边等待盘点结果。这样的场面,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小超市如此,对于大型仓储式超市尤为严重。无线网络通讯的实施,彻底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理货员手持移动终端,直接在货架上扫描商品条码,然后清点库存数量,清点完毕,从移动终端输入盘点数量,提交该数据后,主机数据库便对盘点结果和数据库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比较,通过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将盘点结果返回给理货员。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省却了盘点过程中许多手工输入的步骤,由于商场中的商品都已经实现了条码化,因此,PDT3140的条码扫描引擎发挥了最大的功效。而在手工盘点阶段,电脑录入员必须逐个输入商品的缩位码,才能从数据库中取出该条商品的详细资料。以每个商品5位SKU计算,对于一个10000种商品的超市,电脑录入员在每次盘点过程中需要多键入50000次键盘。

(二)移动信息技术在国内物流业中的应用

“国内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朝着将RFID整合为通信、身份识别、电子支付‘三合一’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表示,移动已开始加强RFID技术的研究和跟踪,推动手机商品防伪,门禁、公交车识别方面的发展,努力实现“打造手机媒体,创造手机多用化”。

1.借助思科的无线网络,海尔物流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完善,理顺了海尔物流流程,为海尔集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仓储面积减少一半,库存资金周转日期从30天降低到了10天以下。这顺畅的流程背后是一个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在支撑,成功的物流链流程改造使海尔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在物流方面所做的探讨与成功,尤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思科无线网络提升了海尔在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海尔的国际竞争力,给国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2.在天津,物流被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天津移动在建设物流行业应用基地时,把大量的移动通信业务和产品应用到物流行业的主体之中,设计出多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并面向企业物流、物流企业和物流中心三大类型客户,针对不同需求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市场开发,从移动信息化需求与移动通信结合的特点入手,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与政府物流主管部门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天津现代物流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天津移动注重利用集团V网、会议电话、集团短信、随e行、专网直联等综合业务全面覆盖物流行业内的集团客户,同时利用移动网络现有的SMS、GPRS数据通信平台,结合GPS、LBS定位技术,无线POS等产品在订单处理、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调度、运输管理、货物追踪、资金结算等子系统的数据传输环节实现深层次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企业MIS、OA、ERP等应用系统的平台拓展,实现移动性管理。目前天津移动物流信息化已深入到各大物流相关企业,重点项目有天津港、安达集团GPS定位、可口可乐公司短信ERP、天津海关短信报关、天津烟草配送无线POS应用等。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天津移动物流基地将逐渐成为中国移动集团在物流行业市场的开发中心、示范中心、交流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数字天津”的一个窗口。

四、结论

从国际经验来看,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落后成为我国物流公司发展的弱点。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给物流企业带来下列好处,显著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

(一)采用RFID技术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减少统计差错、即时获得准确的信息流,进一步降低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安全存货量和运营资本,巩固和扩大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物流(配送)的自动化程度与处理效率,减少雇佣员工、降低劳动力成本,巩固和扩大在物流成本上的优势。加大财产与商品监控与管理力度,有效防止盗窃现象和因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损耗;强化设备管理,优化配置设备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更加透明和快速地了解各种商品在门店的销售情况,并进一步减少因为货架上缺货而造成的营业额损失,从而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加敏捷的反应。加速购物的统计与结算过程,减少排队付款的时间,改善顾客的购物体验,进而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移动车辆管理调度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货物和司机的安全有了更高程度的保证。货主可以主动、随时了解到货物的运行状态信息及货物运达目的地的整个过程。增强物流企业和货主之间的相互信任。物流企业可以充分了解车辆信息,通过配货、调度等途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三)移动POS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交易空间,实现了实时在线、随时交易;帮助物流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四)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了办公空间,业务管理实时可控;帮助物流企业节约了会议和沟通成本;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办公效率问题,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物流信息技术现代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同时,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新的物流经营方式,推进了物流业的变革。

移动信息论文篇(2)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3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移动信息论文篇(3)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第二,有利于合理调动和使用人力资源,为主业减轻人事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有利于实行利益驱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就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人才结构而言,发展信息产业必然成功有望。移动通信,大有可为:信息经营,前景可嘉。

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移动信息论文篇(4)

(一)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安全隐患

目前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IOS、BlackBerryOS、WindowsMobile、Linux、PalmOS等。其中Android和IOS两大系统的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则逼近100%,达到了91.1%。市场占有率居前三的系统全部为外国研制,被国外所垄断,其所有公司对于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又缺乏监管。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项目,将包括谷歌微软在内的互联网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让我们对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操作系统公司是否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监听,是否有以盗用客户信息安全牟利的行为发生。此外,由于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是开放式的,手机的源代码是对外开放的,如开放源代码的Android操作系统,程序人员可以通过逆向工程对系统进行深度的分析,进而发现潜在的漏洞。而且,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放性也造就了系统的碎片化,各类在Android基础上定制修改的系统五花八门,缺乏安全保障。

(二)移动终端软件安全隐患

恶意软件是故意在计算机系统上执行恶意任务的病毒、蠕虫和特鲁伊木马的总称,在PC机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被开发,大量开发者转为开发手机APP。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智能手机和APP就成了恶意软件和黑客的攻击目标。恶意软件的类型有很多种,对用户信息安全的威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信息窃取型恶意软件会暗中窃取用户的照片、短信通讯录等信息进行倒卖从而牟利;通信吸费型恶意软件会把恶意扣费代码嵌入进APP中使用户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资费,从而牟利;2014年9月9日,网秦《2014年上半年网秦全球手机安全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继续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病毒重点感染区域榜首。中国大陆地区以18.20%感染比例高居全球智能手机病毒重点感染区域第一。印度、沙特、印度尼西亚分别以14.20%、9.60、8.20%紧随其后,美国以7.70%感染比例居全球第五。这些数据都充分显示了移动终端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三)移动终端支付安全隐患

目前的移动终端支付从场景上主要有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远程支付指的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设备)及移动支付设备(包括刷卡器、金融SD卡以及快捷支付如支付宝等)发起的支付,主要通过短信、WAP、和手机客户端;近场支付是指消费者先将金融钱包下发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用终端作为载体在近场支付的POS机上完成的支付,即大家熟知的“闪付”,例如NFC支付,RM-SIM支付等。其特点是小额快速消费,消费者无需密码即可完成消费。目前支付手段的安全隐患是加密问题和即时性问题。加密问题和即时性问题是手机支付普及的主要障碍,虽然WAP功能的手机支付时,能够采用移动网络的加密技术,相对而言,并不能很有效地保证安全,如果引入短信动态密码的方式,采用银行卡与手极号绑定模式,受手机卡技术的限制,所发送的信息为明码,短消息通过公网传输,没有加密功能。如果引入软件令牌形式的动态密码具有生命周期,在传输线路上存在被截获的可能。

(四)移动终端丢失安全隐患

目前,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但是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出现频繁丢失的情况,为此造成的信息泄露屡见不鲜,照片、通讯录、都有可能被落入他人手中,个人隐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上的电商软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软件都提供手机绑定,记住密码,甚至有些软件和网站提供手机修改密码,这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给人们的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五)互联网网络安全隐患

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是缺乏对业务信息传输加密保护,国与国之间信息窃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日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对移动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进行窃听、分析和攻击。对于目前普通用户而言,网络信息安全还表现在公共无线网络的安全威胁。自2004年起,WIFI开始应用在机场、商场、酒店、学校等公共场所,这给人们上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少公共场所把是否提供免费WIFI作为宣传的噱头,当人们身处这些公共场所时,打开手机自然会搜到这种免费的WIFI信号。同样,在进行移动支付时,在付费的数据流量和免费又快捷的WIFI之间选择,人们通常会选择后者。然而,这种WIFI特点大多都使用民用级设备,有的甚至连密码都没有,这就给黑客留下了可乘之机。而一般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涉及到的支付账号和密码、购买物品的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二、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保护措施

(一)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作为消费者,在移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要有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要注重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自觉防范电子商务风险。

1.下载软件要选择官方正规的渠道

智能手机的开源型较强,软件非常多,鱼龙混杂,消费者在选择软件下载时尽量要从官方渠道下载,不要从不可靠的第三方市场下载,也不要下载经过修改过的破解版的软件和游戏,远离钓鱼网站、盗号木马和恶意软件,也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进行软件的下载和支付,给自己的移动终端一个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

2.防范软件的访问权限

安装杀毒软件首先不要对自己的智能终端进行ROOT、越狱等操作,这样会使终端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其次在安装软件的时候对于那些需要访问通讯录、照片、文档权限的软件,要有警惕意识,了解相关信息,减少隐患。目前市场上针对智能手机的杀毒安全软件日渐成熟,安装一款杀毒软件能让智能手机中的病毒和恶意软件无处藏身。

3.养成良好的支付习惯

移动支付手段目前主要有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养成良好的支付习惯,是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首先用户在支付时进行不要用商家提供的公共WIFI,尽量用已加密、比较安全的手机网络进行支付交易;其次,在远程支付时,要核对商家信息,明确付款金额和条款,防止被诈骗。二维码应用越来越广泛,多数二维码扫码工具并不具有识别恶意网址的能力,只是简单将二维码翻译成网站地址,因此,在支付时加强对手机的管理,以免出现多付,重付的情况。4.时常备份手机资料手机一旦丢失,手机里面的资料也会一起丢失,并有泄露的危险,目前云端技术发展日渐成熟,将手机里的信息备份到云端,能够让用户在手机丢失后通过互联网访问云端,实现信息的找回。同时开启手机的定位功能,通过手机的定位将手机找回,防止信息的进一步泄露。

(二)加快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升级和技术保障升级

1.打破操作系统的垄断

目前手机操作系统呈现出三足鼎立的趋势,Android、IOS、WindowsMobile这三个操作系统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寡头垄断对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打破操作系统的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才能保证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014年,由软件研究所与联合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COS问世,意在打破国外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垄断地位,引领并且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操作系统。然而,目前由于国内的技术仍很不成熟,COS深陷抄袭的困扰,国产操作系统打破外国垄断的路还很漫长。

2.建立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框架

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分类方式众多,按照安全服务平台分类可分为大众移动安全服务平台、行业用户移动服务平台和特殊用户移动安全服务平台。作为连接的移动通信网络包括3G移动通信、4G移动通信和WIFI网络,而在终端方面与安全服务平台相对应有大众用户移动终端,行业用户移动终端和特殊用户移动终端。其次再定义我们在各个层次上采用的安全技术。在智能移动终端方面,以密码模块为可信根,建立智能移动终端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在终端可信引导层、应用层、框架层、系统内核层相应的防护技术,形成一个完善的智能移动终端防御体系。在终端可信引导层,对操作系统进行完整性校验时,采用终端可信引导技术;对于应用层安全防护,采用防病毒、防木马、防丢失的相关措施保证应用层的安全;对于终端框架层,主要采用通信控制技术防止终端被控制,杜绝与外界的非法链接;最后,在操作系统内核加固技术里面,基于操作系统强制访问控制这一启动框架,实现对终端操作系统的关键进程和文件的保护,防止系统关键进程和文件被篡改,保障移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三)加快技术革新,完善移动支付手段

1.推广新一代支付手段

普及近场通信支付手段。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10厘米之内)硬件加密是最安全的加密方式,而近场通信在距离上又具备天然的安全性优势,与远程支付方式相比,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NFC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NFC支付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支付手段。普及手机银行支付手段。手机银行,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崭新服务,也称为移动银行。它是一种基于短信的银行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对划转进行确认,更加快捷。安全性方面,手机银行须同时经过SIM卡和帐户双重密码确认之后,方可操作,相较WAP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很难保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受攻击。手机银行将是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又一重要支付手段。

2.完善现有支付手段

手机动态密码支付。目前移动支付大部分还使用比较传统的懂爱密码,一次一密的支付方式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种名为伪基站的强发垃圾短信和诈骗短信的攻击方式逐渐泛滥。大量伪基站伪装运营商、银行等官方号码发送欺诈短信,诱导受害者下载可以拦截和转发用户短信的手机木马(如“隐身大盗”木马)的案件。该类木马可以实现盗刷支付账户的目的。对此,应该加大手机对这种诈骗短信的拦截能力,从而避免上当。二维码支付。二维码由于具备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防伪能力高等特性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微付通就是二维码在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典型应用,它利用其实体设备同手机的“合作”实现了随时随地支付的便利,这种支付方式是现代POS机支付方式中的一种。而全新模式的支付方式让使用者摆脱了以往在办理包括支付业务在内的各种银行业务时候的种种限制。在移动电子商务时代,二维码同样给公众带来了大量的便利,然而,网页上大量的免费二维码生层器也成了不法分子的敛财工具。加快技术升级,提高二维码扫描器的“扫毒”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

(四)推进行业统一标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1.建设长效的安全监管评估机制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各种矛盾交织,问题不断出现。电子商务在经历了近十年的粗犷式发展期,正面临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在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的安全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自律、诚信,缺乏长效的安全监管评估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肃清移动电子商务行业的不良之风。在终端方面,首先要对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监督与管理,防止操作系统“留后门”,切断终端与外界的非法连接。其次要对第三方应用市场和第三方手机APP进行管理与监督,做到手机预装的软件必须报备、审查,方可预装在智能终端上。对于第三方的应用商店,其建立、运行也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备,并定期对应用商店内的软件安全进行抽查,保障手机软件下载环境的安全性。最后对于智能手机的海量APP,由于其数量庞大并且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进行报备可行性比较低,可以采取举报监督机制,一经发现有窃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将追求其相应责任,对恶意、流氓软件的打击绝不手软。同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给公众一个安全、快速的上网环境,保障移动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由于移动电子商务的自由、开放的特性,简单的监督监管很难奏效。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构建一个完善的移动互联网安全监管评估机制才能够给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一个安全、纯净、和谐、舒适的互联网环境。

2.完善移动电子商务安全监督立法

针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状况,一些国家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不仅从技术层面加快防护体系的构建,还采用立法和政策手段为之筑造屏障。例如美国相继推出了《隐私权法》《个人隐私与安全法案》和近期的《应用隐私、保护和安全法案》,将互联网监管范围扩展至移动互联网,并在隐私保护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又如韩国,韩国将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电信法律体系的适用范围加以扩大,主要表现在网络、手机实名制和对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信息管理两个方面。我国现有法律监管体系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反应缓慢,尤其在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关于移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监管还处于空白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安全需求与落后的监管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迅速凸显出来。推行手机和移动网络实名制,完善立法。在移动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中,推行互联网、手机实名制是维护移动互联网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可以效仿韩国,推行实名制。实名制可以有效遏制手机或移动互联网的违法、犯罪,净化网络、手机环境,减少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实施的违法犯罪,降低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手机和网络实名制已经得到了我国立法机构的支持,拥有了法律依据,但是仍然显得单薄,需要国家立法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3.完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我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很多,其中包括40余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章制度近200部。但是大部分法律都缺乏可操作性,内容界定不够清晰,使用范围不够明确,处罚不够具体,都使得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效力。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出台,《修正案》确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公民个人信息首次被纳入刑法保护范畴,泄露、窃取和售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将被追求其刑事责任。但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非法获取”的定义,“情节严重”的解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应当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进程,加大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执行力度。2013年7月16日,国家工信部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规定》的出台,可以进一步完善电信和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填补了移动电子商务法律监管的空白。目前,业界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还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不能彻底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对互联网和电信服务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活动和调用活动进行规范,切实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完善也为我国的网络、手机实名制提供了坚实、长久的法律基础。我们要从韩国的实名制推行中吸取教训,要明确个人信息安全侵害中的责任,完善责任体系。从而消除用户的疑虑,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性,太过苛刻的法律环境会限制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会严重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在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律的同时要科学、慎重地处理移动互联网创新和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

三、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保护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将成为未来十年的信息安全热点。信息安全相关产业将结合移动互联网相关特性提出一套适合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未来的信息安全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一)移动终端的安全管理

1.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安全管理移动终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作为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最主要桥梁,终端的信息安全将成为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重中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终端的市场竞争愈发剧烈,这也促使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生产厂商通过对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视与保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更加安全的智能操作系统,更加完善的终端厂商解决方案将会大大提高终端的信息保护能力。

2.移动终端的第三方软件安全管理终端的第三方恶意流氓软件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移动电子商务在人们心中的安全形象,业界对其深恶痛绝。未来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将会成为政府、相关机构管制的主要目标,做到成立报备、运行、定期汇报,以管控恶意软件的传播渠道。未来还要成立的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遏制流氓软件的传播。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互联网犯罪的监督,惩罚也将落实到位,从源头上治理恶意软件,流氓软件等互联网违规行为。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

1.信道安全管理随着4G网络的兴起,未来4G将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快的速度,更稳定、安全的网络,将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信道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无线公共WIFI的安全等级将随着基础设备的升级得到提高,相关企业将会对安全漏洞进行修复,但无线公共WIFI仍然不够安全,随着4G的到来,用户对于无线公共WIFI的青睐将会减弱,从而减少用户信息泄露的几率。

2.支付手段安全管理未来十年,近场通信NFC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它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支付手段。传统的支付手段是将数据储存在芯片里,而未来的移动支付则是将用户的付款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访问。只要信道安全能够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将不会受到终端丢失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信息安全。远程支付手段在短时间内仍是主要的支付手段,完善秘钥机制,加密机制,从而保证远程支付的信息安全。

移动信息论文篇(5)

二、分析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新业务集成在移动终端之上,对信息安全来说,部分的新业务是有其特殊的要求的,新的安全隐患可能伴随着用户的部分新的业务。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定位业务,其自身的位置信息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的,而个人用户的私密信息也是包含位置信息的;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生物识别的技术,则可以记性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但是在终端设备上同样会缓存生物识别的信息的,所以移动终端具备定位业务是有特殊的要求的,尤其是在对于信息安全方面。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软件系统,应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规避不同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防范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1)应用程序的权限进行限制。

安装应用程序的时候,该应用程序的最小权限必须得以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最小权限的原则,将大大降低受到恶意软件攻击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不一定懂得如何验证是否合理权限要求的应用程序的广大普通用户,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系统所要求的权限会直接授予。所以则需要在设定权限或申请权限时的开发者,使最小权限的原则严格的执行。

(2)认证程序应用。

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认证并防范恶意的程序。审查相关的代码经过应用程序以及完整的测试,可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并确认其合理的使用权限,这力的防范了恶意程序。

(3)设置数据信息的加密功能。

用户在使用浏览具有个人隐私性质的信息或是应用时,硬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登录用户口令来使某些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解锁,以减少威胁安全的情况发生。

(4)备份私有数据以及做好防护措施。

用户在使用私有数据时,应提早及时的做好数据的备份以及防护措施能,以免在数据发生损毁或是泄漏时能够有效的找回,而且做好数据的防护措施例如密码找回。则可防止信息的二次泄露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移动信息论文篇(6)

1.13GPP标准

3GPP在R12启动了用户面拥塞管理(UPCON)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从立项伊始,受到几乎绝大多数运营商及厂商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R12并没有完成课题研究,直至当前的R13版本,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R12主要完成了用户面拥塞场景和需求分析等Stage1的工作,并开始了Stage2阶段的工作,主要研究了技术方案架构,各个主要的备选技术方案参见研究报告TR23.705。之后的R13版本,目标是在R12基础上,对Stage2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和标准化,同时完成相应的Stage3工作,截至目前,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1)网络拥塞控制的需求

场景3GPP针对网络拥塞,定义了小区资源耗尽和回传链路资源不足的两种拥塞场景,并定义了用户层面的业务控制、应用层面的数据控制、差异化计费等13种拥塞管理场景。详细场景参见3GPP研究报告TR22.805。

(2)网络拥塞控制的关键问题

网络拥塞控制的技术方案制定,需考虑如下5个方面的技术问题:用户面拥塞的感知:主要研究及时感知用户面拥塞,并通知到相关网元(如PCRF)的方法。用户面拥塞的缓解方法:主要研究在获知拥塞信息(包括拥塞小区、受影响的用户及业务等)后,采取的缓解措施及方法。拥塞场景下不可演绎业务流的差异化处理:不可演绎业务流由于不能对应出五元组,因此在策略控制时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关键问题主要针对多应用共用TCP/UDP等复杂场景下的策略控制进行研究。针对Video业务的拥塞管理:Video是造成网络拥塞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用户对该业务的体验又比较敏感,因此将针对不同Video业务的不同级别用户的差异化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进行研究。上行业务的优先级处理:进行业务的优先级排序和差异化处理是拥塞管理的重要方法,而上行业务的排序工作需要在终端用户上进行。该关键问题是研究用户如何获知网络拥塞信息,并进行上行业务排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户面拥塞的感知和缓解方法是网络拥塞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他关键问题是针对特殊场景下拥塞管理的增强。

(3)针对拥塞感知和缓解,主要的技术方案有两大类

CN-based的拥塞管理方法:即核心网实时参与拥塞的管理过程,RAN通过某种方法将拥塞信息传递到PCRF,由PCRF基于收到的拥塞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策略下发。RAN-based的拥塞管理方法:即拥塞信息勿需上报至核心网,当拥塞发生时,由无线网络基于预先定义的规则进行相应的处理。

1.1.1CN-based拥塞管理方案

CN-based拥塞管理方法的前提是拥塞信息的上报,即无线网络通过相应的方法将拥塞发生的信息传递到PCRF。基于拥塞信息上报方法的不同,具体又有以下3种备选方案:

(1)Off-path拥塞信息上报方法

即拥塞信息不通过EPC主设备传递,在网络中新增一个无线网络拥塞感知功能实体(RCAF),基于无线网管能监控无线网络拥塞的天然特性,从网管中获取网络拥塞信息,加以整理和用户信息补充,将拥塞小区及受影响的用户信息发送至PCRF。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大部分工作放在主设备之外的功能实体上去完成,对主设备影响小,且具有较好的部署灵活性;缺点在于需要新增设备。

(2)基于User-plane的拥塞信息上报方法

将S1/S5/S8用户面的GTP-U包头加以扩展,携带小区拥塞相关信息,PDN-GW基于收到的GTP-U包头的指示,将拥塞信息上报给PCRF。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每包每用户的实时上报,对于拥塞信息的反应速度快;缺点在于增加了对主设备的处理能力要求,上报的可控性较差,处理不好易带来信令风暴。

(3)基于Control-plane的拥塞信息上报方法

扩展S1/S5/S8控制面的信令,增加新的信令流程用于拥塞信息的上报。这种方案需要重新设计端到端的信令,对端到端的设备都有较大的影响。

1.1.2RAN-based拥塞管理方案

RAN-based方案的共性是EPC不需要知道当前的网络状况,仅需要基于业务流的特征和优先级对下行业务流打上不同标签。一旦无线侧检测到拥塞发生,基于不同业务流的标签则进行差异化的处理。

(1)FP(IFlowPriorityIndicator)

同一承载内基于业务流优先级的差异化处理方法。不改变当前的承载规则,在同一承载内,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做标签处理。是基于承载内部的优先级处理,承载之间的FPI标签没有优先级上的交叉关系。这个标签可能是打在GTP-U的头部、PMIP数据包头部或重用IP净荷包的DSCP部位。

(2)FQ(IFlowQoSIndex)

针对不同承载内的业务流优先级的差异化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业务或运营商策略,打上不同的FQI标签。拥塞发生的时候,无线侧基于业务所在的承载(即业务的QCI)+FQI+拥塞的级别综合考虑,确定该业务流最终的优先级。即业务最终处理的优先级,由多个因素来决定,具有一定处理上的复杂性。

(3)增强现有承载概念的方案

基于不同承载在无线侧能得到不同处理的前提,PDN-GW将相同优先级的业务放进同一个Non-GBR的专有承载。当拥塞发生时,无线侧勿需通知核心网,即对不同的承载进行不同的优先级处理,即达到了分优先级的业务处理的目的。这个方案扩大了对Non-GBR专有承载的需求,对网络资源将造成一定的浪费。

1.1.3方案评估情况

3GPPR12版本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对上述备选方案进行充分评估。在2014年1月的SA2会议上,确定继续在R13版本进行UPCON相关的研究,重点对现有方案进行完善和评估。截至2014年5月的SA2会议,已部分完成了现有方案的分析和评估,明确了Off-path方案作为CN-based的唯一解决方案,并最终写进标准。目前,SA2正在进行Off-path方案的进一步的细节讨论,其他的CT3和CT4工作组也已启动了Stage3的立项工作,后续会进一步完成接口等细节实现流程。

1.2CCSA标准

目前,国内移动网络正处于3G向4G演进阶段,4G网络尚未大规模部署应用。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已对目前的3G和4G网络的数据流量和性能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网络在用户面处理方面已经不堪重负。针对用户面拥塞感知和网络资源优化管理这一需求,国内标准化组织CCSA早在3GPP立项研究之前,便在运营商的牵头下,启动了用户面拥塞管理的架构研究(详见CCSATC5#WG9研究课题2013B1),并在2014年4月完成了Off-path方案研究和评估结论,也与3GPPSA2在2014年5月会议上的最终评估结论高度一致,体验了国内研究的技术水平。目前,网络拥塞控制的国内行业标准化规范制定工作也已开始,计划2014年年内完成。

2技术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后,CCSA和3GPP最终均得出Off-path方案。该方案是感知网络拥塞并进行相应拥塞管理的最好办法,引入该方案后的EPC架构如图1所示。在EPC架构中,增加了RCAF(无线拥塞感知实体),它与OAM系统交互获知小区或基站的拥塞信息,通过Nq/Nq’接口向MME/SGSN查询拥塞小区中当前受影响的用户及APN信息,RCAF进行DRA查询对应的PCRF,通过Np接口将拥塞小区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给相应的PCRF。PCRF为支持基于网络状态的策略管理,需做如下增强:支持Np接口,用于从RCAF处收集拥塞信息。基于用户面拥塞信息、用户签约、应用类型、内容类型等决定控制策略。MME/SGSN需要增强支持Nq/Nq’接口,上报或应RCAF的要求响应拥塞小区内的用户信息。OAM需要增强,使其可向RCAF提供包括小区负荷在内的相关拥塞信息。基于该方案,对于网络总体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在一些无线网络长期处于资源紧张状态的热点地区以及密集商业区,可在网络中开启上述拥塞管理功能。RCAF无线网络状态感知功能实体对该地区进行密切的、动态的监控,一旦从网管处获知网络处于物理资源的分配耗尽、掉话率急增等异常拥塞的状况,即启动向PCRF的状态上报,PCRF通过Np接口获知了异常拥塞小区的名单,及这些小区下的活动用户的名单,由PCRF根据运营商的策略下发基于网络状态的拥塞管理策略。如可实现基于用户级别的差异化拥塞管理,为保证重要用户的业务体验,仅针对级别较低的用户的QoS加以干预,缓解整体小区拥塞状况的同时,重要用户的体验也得到了提升。也可以针对业务价值实现差异化的QoS策略,为保证价值业务的用户体验,降低所有用户低价值业务的QoS,缓解小区拥塞状况的同时,价值业务用户的体验也得到了提升,可吸引更多的用户签约价值业务。

移动信息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70-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that is addressed by both library and users,based on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the paper built an index system for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carried out an index importance-degree survey of mobile information resources users using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calculated the survey results and obtained the index weight using the weighted statistical method.Adopt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for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is conducted.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of the library is more than medium.Therefore,the service means,mobile resources,retrieval system,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the library should be enhanced and innovated,and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should be improved to better satisfy users demands for mobile inform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library;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Planned Behavior Theory;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evaluation system;service quality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应运而生,它突破了传统信息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用户随时随地接受信息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因此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又一有着广泛前景的新兴服务领域。由于移动信息服务网络的泛在性以及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决定了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移动信息的服务质量成为当前图书馆和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建立一个较全面的移动信息服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诊断移动信息服务工作的缺失,已成为移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质量优化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述评

从2000年开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就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和开发的新主题[1],随着移动信息服务的深入推进,移动信息服务质量问题日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对于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构建概念模型,赵杨[2]应用多维度多层次方法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赵春燕[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②设计测量量表,R.Hegarty和J.Wusteman[4]通过测试问卷来评价EBSCOhost数据库在移动服务的可用性;③基于服务的指标体系研究,C.Y.Wang等[2]应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分别对数字图书馆移动Web服务和短信息服务(SMS)性能进行了评估;郭瑞芳[5]通过对LibQUAL+TM模型理论的构建与实践,分析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浪[6]在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A.S.Hashim等[7-8]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建立移动服务质量的评估指标,并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廖,许智敏[9]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涵盖移动及网络环境、信息获取以及服务效果3个范畴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④基于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研究,余世英[10]等引入相关性、社会影响、感知成本等外部变量来实证分析确定影响用户接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明均仁[11]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可访问性、导航、术语等变量分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或从图书馆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但同时考虑图书馆提供移动服务和用户接受移动服务两个角度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鉴于此,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信息服务的特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借鉴LibQUAL+TM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某些因素,尝试构建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综合分析评价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旨在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2.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Ajzen(1985)在理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而初步提出的;1991年,Ajzen发表了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标志着该理论的成熟,他认为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受到用户使用新技术时的态度(ATT,Attitude)、主观规范(SN,Subjective Norm)及感知行为控制(PBC,Perceived Behaviora Control)的影响;此理论为分析复杂的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12]。大量的研究证实该理论有效地解释了个体在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时的意向和实际行为,并且能显著提高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并且在各领域都具有适用性[13-14]。

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解释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态度是一种个体对执行某项特定行为的信念,用户对于移动信息服务,最终获得资源或服务所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信息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移动信息服务中的随时随地可访问性是影响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15]。因此,用户感知到移动信息资源越充足、利用移动信息服务越便利,感知行为控制越强,其信息行为态度越积极[16]。

(1)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时所感知到的来自团体或社会的压力[17]。在移动信息服务中,是用户决定是否采用移动服务时,重要的或者影响很大的人对其采用行为的支持程度。移动服务环境、移动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周围人群大量使用移动服务等会影响用户是否采用移动信息服务。

(2)感知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时所感知到的困难或容易的程度[17]。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用户感知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用户能够通过移动技术与终端更加全面、真实地体验与感知服务质量,因此移动信息资源的内容的权威性、时效性以及检索系统的查全率、查准率等会极大地影响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可能无法完全解释用户对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质量评价,因此本研究结合移动信息服务体系与特征及服务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寻找更具解释力的外部变量,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和扩展,制定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移动信息资源服务质量评价

3.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用户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的信息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西安科技大学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的在校师生。其优势在于高校用户愿意接受新技术并具有创新意识,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1%。

3.2 指标权重的确立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指标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本研究利用加权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因素集、指标评判集权重值及分项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

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法[18]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对原本仅具有模糊和定性化特征的因素,经过某种数学处理,转化为定量评价。它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使得处理结果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客观性,即在定量与定性之间通过模糊数学的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19]。

由于移动信息服务质量具有动态性特征,影响因素较多,识别困难,量纲不一,且具有多个层次,所以,选择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求得到一个关于移动信息资源服务的总体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1 确定评判对象

已知评判对象集X={x1,x2,…,xm},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 ,u2,…,un},这里就是通常所指的被评判对象的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对评判事物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判描述。

3.3.2 确定评语等级

选定评语等级论域V={v1,v2,…,vm},vi(i=1,2 ,…,m)就是具体的评语或者说评价等级,一般m∈[4,9],本文的测评等级分为四等:V=(优秀,良好,中等,差),对应的分数集本文取F=(95,80,65,50)。

3.3.3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3.3.4 确定评判因素权向量A

A是指标集U中各元素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表现为因素集U上的模糊权重向量,所以我们把A称为评判因素权重向量。记作A={a1,a2,…,an},ai为因素ui在总评判中的影响程度大小的量度。

3.3.5 单层模糊合成

R中不同的行反映了某个被评价事物从不同的单指标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用模糊权向量A将不同的行进行综合,就可得到该被评事物从总体上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3.3.6 二层次综合评判

对第一步划分中的5个子因素指标集R(即单层评判所得的B1~B5的结果)再按单层次综合评判的方法作综合评判,再由公式①进行评判得到的结果便是二层次综合评判的结果。通过上文知其权重分别为A,A=(0.261,0.236,0.204,0.168,0.131)(见表1)代入B=[A][R],即可求出最终评价结果(0.359 ,0.260 ,0.190,0.189)。

将模糊隶属度向评价分值转换,优秀为95分,良好为80分,中等为65分,差为50分,利用分值结果与隶属度进行计算,得出指标分值,其中B1为80.6分、B2为77.1分、B3为74.9分、B4为70.2分、B5为82.6分;最终评价结果为76.7分。

3.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估结果分析

在第一层模糊评价中,可以看到各维度、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分析结果如下:

内容方面指标B1分值为80.6分,说明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实效性较优。

检索系统指标B2分值为77.1分,可以看出,由于系统的不稳定以及不兼容等原因,会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接受程度。

提供服务指标B3分值为74.9分,随着移动技术不断完善,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日益提高,由于缺少宣传培训,用户对移动服务方式和功能特征并不熟知,因此需要更加贴近用户感知价值的移动信息服务。

用户使用情况指标B4分值为70.2分,可见在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时,成本感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移动信息服务的迅速推广与注重有用性和易用性并最大限度降低服务成本密切相关。

其他方面指标B5分值为82.6分,在个人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第二层模糊评价中,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综合值为76.7,可以看出,该馆移动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整体综合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因此图书馆应对需要改善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要重视移动项目建设,更应该重视后期的宣传和服务质量,提升服务的有效性,通过充分挖掘智能终端的特点,从而搭建更为完备的移动信息服务体系[20]。

4 结 语

移动信息服务是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兴领域,本研究在理论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指标体系,一方面为移动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提供了研究框架;另一方面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在新领域的应用。在实践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力求将图书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影响服务质量的重点因素上,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大效率地提升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另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在用户信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值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7.

[2]赵杨.基于多维度多层次法的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4):86-91.

[3]赵春燕.基于AHP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4):86-91.

[4]HEGARTY R W J.Evaluating EBSCOhost mobile[J].Library HI TECH,2011,29(2):320-333.

[5]郭瑞芳.基于LibQual+TM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3,(6):25-27,58.

[6]严浪.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87-89.

[7]HASHIM A S,AHMAD W W,AHMAD R.Usability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course content application as a revision tool[M].Heidelberg:Springer-Verlag Berlin,2011:23-32.

[8]SAHILU S S,AHMAD W W,HARON N S.Development and usability evaluation of platform independent mobile learning to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E,2010,4(4):1310-1321.

[9]廖.基于LibQual构建高校移动省略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59-62.

[10]余世英.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21-29.

[11]明均仁.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45-51.

[12]AJZE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1991,50(2):179-211.

[13]AJZEN.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27-58.

[14]YAGHOUBI N M.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n line banking-an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0,5(9):159-165.

[15]KIM G,SHIN B,LEE H G.Understanding Dynamics Between Initial Trust and Usage Intentions of Mobile Banking[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09,19(3):283-311.

[16]刘漫.基于TPB的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5):39-44.

[17]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移动信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46-03

1.1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笔者以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为调查样本,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每个地域范围内随机抽取这三大类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是否在其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移动图书馆链接地址为调研标准(如表1所示)。

1.2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在随机抽取和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从数据提供商引入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居多,大多是超星集团和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为例,在浏览访问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案在馆藏目录查询方面,直接集成OPAC系统,包括汇文、aleph、金盘、interlib、innopac和sirsi等馆藏自动化系统。馆藏检索结果与原有检索方式的完全一致,并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电子书查询方面,提供了原版图片、文本和发送到邮箱等方式的阅读,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在文献阅读时,还提供文献推荐、文献评论、文献批注和批注分享、文献收藏和订阅等功能。

而在自主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他们都是在数字图书馆原有业务基础上扩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均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服务。

1.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成效

自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尤其在馆藏目录查询、期刊、电子书、学位论文和报纸等信息资源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外,还更加注重了与用户的社交互动。如书生移动图书馆提供“云笔记”功能、检索和浏览历史及收藏的存储,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评论、推荐和批注,并能便捷地与其他人分享。

2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

手机图书馆并不等同于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一些服务功能延伸到手机这类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就可以称为手机图书馆 。但是手机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了,现在很多信息服务依然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但是移动图书馆则涵盖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无关,只要能浏览网页并访问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各类移动终端,而不以用户终端设备来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只是说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用户群体中非常普遍。只有带着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特性,挖掘特定用户群访问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特点和浏览行为路径,不断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黏性。

2.2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定位不清晰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于原有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途径,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移动性阅读”的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数字图书馆,它必须建立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基础之上才能对外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它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移动图书馆网站对于获取信息服务的用户来说,整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的阅读和即时性速读的特点,由于在与传统PC使用特点不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获取信息资源,受到了屏幕变小、网速慢的局限,容易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用户的社交化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非常有限,由此带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率的降低。因此,清晰定位移动图书馆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2.3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中,由于技术力量、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开发相对较少,都是从数据库商引进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设计的。在投入使用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偏好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种类和数量相当,还停留在“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的理念上,未能全面调研和考查用户“碎片化时间”阅读特征带来的资源服务需求变化,用户二次访问率较低,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这个情况不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另外,根据2012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未来5年的高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轻松、及时地访问网络上信息的同时,出于社交互动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更加关注所获取资源相关最新的用户分析和评论。这些特征必然成为移动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尤其要关注用户的移动阅读特点和移动社交互动需求等方面的用户研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提升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2.4把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

提升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站界面的优美和美观可以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信息搜索体验过程,一次良好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忠诚度。然而,网站界面设计只是用户体验中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了网站可用性和移动社交等方面。网站可用性指的是访问该移动图书馆时,流量费用、浏览速度和在用户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表现能力等,而移动社交,指的是能否及时与其他用户分享、是否提供搜索历史的云存储方式及得到信息帮助的及时交互等服务。只有涵盖了这些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特征,才能更好地契合和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

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1加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不论是从数据商引进的网站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问卷调查,关注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获得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挖掘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信息环境内的社交互动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和系统地对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进行动态跟踪,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信息服务质量,增强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黏性。

3.2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

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微博平台、学校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结合各种图书馆培训或者讲座的活动宣传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培训和有奖问答,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特点的变化,对读者移动阅读使用的移动设备、时间、地点、目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调研,掌握移动图书馆在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用户类别的使用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历层次开展读者推荐。

3.3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增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拓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能力途径,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黏性,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移植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引入VNS(vertical networking service)垂直网络服务,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定位而拥有稳定的共同话题,此平台上构建的关系也比一般社交网站更能稳固。图书馆可以借此提供馆藏资源与具体学科服务的内容定题服务,架构具有主题特色的交流平台,满足倾向此类主题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容易获取本学科的大量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条理化和专题性。

3.4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质量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使用各类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户体验的质量较高,来自于用户在用户界面或者信息服务内容上的各种反馈,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系统收集和反馈,不断在平台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积极探索将信息推送服务、二维码(QR)、地理位置服务(LBS)、增强现实服务、有声导引(Audio tours)和社交网络服务(SNS)等移动终端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移动图书馆平台上,也可以针对移动终端本身有摄像头、语音通信、短信、 GPS定位、近场通信功能等特征,研发以前数字图书馆上没有做到的服务。在用户浏览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得到非常丰富的用户体验。

4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展望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或者自主开发,整合本馆已有的数字资源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虽然自主开发容易带来实施速度慢、技术难度大、难以攻克等不足,引入第三方提供的平台也会带来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等缺点,但是,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提升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不断完善个性化服务,扩展各类业务服务功能,从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rista Rafanello.New Study Shows Library Users Want Access to Mobile Offerings Full details in Library Journal’s Patron Profiles: Mobile Device,Mobile Content,and Library Apps[J].http:///PatronProMobilePRFinal.pdf

[2]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 Edition[EB/OL].[2012-09-24].http:///horizon-project/horizon-reports/horizon-report-higher-ed-edition

移动信息论文篇(9)

0 引言

随着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阅读、移动服务、移动图书馆正逐渐成为图书馆重点关注并应积极推广的服务项目之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 满足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个性化需求是衡量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更加便捷、精准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便是图书馆界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信息觅食理论作为对信息获取过程的研究,必将会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信息觅食理论及其拓展理论在移动图书馆领域中所体现的价值进行研究。

1 移动图书馆

(1)概念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原意是指"汽车图书馆",通过汽车等交通工具给距离城镇较远地区的读者提供临时图书馆服务。关于移动图书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笔者认为,移动图书馆是在无线技术及其相关协议的支持下,用户通过无线终端设备(如手机、PDA、E-BOOK、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图书馆信息检索、阅读及资源获取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的补充与拓展。

(2)移动图书馆的理论基础

从移动互联网角度讲,目前已经具备了用户、技术和理念三大基础。在用户方面,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移动网络用户不断增加。在技术方面,由于云技术、无线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软硬件的充分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理念方面,SoLoMo、Big Data(大数据),O2O(线上到线下)等理念也不断推进移动知识服务的创新。

2 信息觅食理论

(一)觅食理论

觅食理论(Foraging Theory)早在19世纪70年代由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来,研究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和规律。动物在觅食过程中,会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而在进入栖息地以后,动物还会对栖息地中的各种食物进行筛选,选择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多净能量的食物。

(二)信息觅食理论

信息觅食的重要性,人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关注。Kofi Annan在1997年全球知识大会上指出:"信息鸿沟已经成为了区分有无的新的分界线,那些觅食到新的路径者持续发展,而其余者不断落后"。1995年,Pirolli提出信息觅食理论(Information Foraging Theory,IFT),在此之前,PARC(PaloAlto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员对信息觅食理论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信息觅食理论最初是受到心理学领域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收集信息和做出有意义决策的启发而形成的一套理论 。信息觅食理论主要应用动物觅食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人类及其技术在社会环境中信息的适应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信息觅食理论的基本模型来源于最优化觅食理论模型,它们是斑块模型(Patch Models)和食谱模型(Diet Models)。

(1)斑块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环境中食物的分布是不规律的,呈现斑块状分布。随着觅食行为在某觅食点内进行,该区域内的食物数量会不断减少,导致动物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少。这时动物就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在此获取资源,还是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觅食转向其他觅食点。对应信息觅食,可以将用户面临的信息环境分为块状模型,如图书馆网站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斑块,而图书馆网站内的各个信息单元(如入馆指南、信息查询等)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斑块。

(2)食谱模型

动物的觅食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一只猛禽来说,觅食范围内存在各种不同数量、提供不同能量及不同捕捉难度的猎物,如老鼠、鸟类、兔子等。该猛禽可能几个小时盘旋在空中或栖息在树枝上,等待猎物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下,猛禽将要面临一些问题:它应该捕食哪种猎物?哪些种猎物应该被忽略?觅食者需要根据自己食谱的范围来考虑这些问题。

3 信息觅食理论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价值

信息觅食理论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搜索,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推送。信息觅食理论在信息搜索方面主要应用到了信息线索,而在信息推送方面则是社会化信息觅食。

(1)信息线索在信息搜索方面的价值

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如何让用户在访问移动图书馆门户网站时能够最大化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把一些重要的信息传递给用户,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取到?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将信息线索引入到设计思想中。

信息线索(Information Scent),也称之为信息气味,是在自然界的信息气味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昆虫在觅食时,会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向同伴传递一定意义的信息,使同伴能够沿着信息气味寻找到食物。在人类社会中,信息线索定义为:在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引起用户注意并对用户下一步行动具有暗示和指引作用的信息。而在互联网中,用户在浏览网页时,页面上的导航、链接等,就是信息线索的表现形式。指向链接的图片或文字,也可以看作是该链接内容的信息线索。这些图片或文字在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引起用户的关注,进而对该图片或文字背后所连接的内容产生兴趣,最终点击该链接进行浏览。

移动图书馆在设计门户网站时,由于分层信息系统要比分散信息系统更高效,所以应该将网站的结构设计成分层结构。按照前文所述信息觅食的斑块模型,网页的构成可以由一些信息块组成。

(2)社会化信息觅食在信息推送方面的价值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系和社会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这其中包括亲属、朋友、同学、同事等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即社会化网络。社会化网络按照其成员的关系强度,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和混合关系网络。这些社会化关系网络在信息觅食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社会化强关系网络中,成员大都具有相近的人口学背景或经历。这种强关系在现实中有真实的关系基础,而不仅仅限于线上的虚拟关系。社会化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彼此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并且信息共享频繁,但各组强关系之间信息交流相对较少。建立强关系必须双方都有建立的意愿,否则,无法建立。与强关系不同,社会化弱关系相对更加开放,社会化性质更加突出。建立社会化弱关系不必双方都有意,这使得这种关系容易建立,但不够稳定。成员之间没有现实关系的维系,对于其他成员的可信度不高。在现实社会网络中,这两种关系网络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成员同其他成员之间既有强关系,又有弱关系。是由若干个相互以弱关系连接的强关系组成的,可称之为混合关系网络。

以时下流行的微信为例,它就混合了社会化强关系和弱关系。既有系统通过手机内的联系号码给出的"新的朋友"推荐(强关系),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或"摇一摇"来加入现实中没有真正社会关系的成员(弱关系)。用户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的方式向其想要联系的其他用户发起文字或语音对话,还可以将一些信息发送到"朋友圈"(如果没有特殊设置,所以微信用户均可见)。移动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这对于用户属于强关系,可信度较高)并通过该公众账号进行信息推送。图书馆的新闻、活动、及新书推介,已经对移动图书馆加关注的用户将即时收到这些信息。

4 结语

信息觅食理论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大众、提升用户效率与用户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让用户享受到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使其在信息获取及筛选时能够更准确和高效。

参考文献:

[1]AnnanK. Secretary-Generalof theUNGlobalKnowledge 97 Con-ference[R], Canada, 1997.

移动信息论文篇(10)

当下,社会舆论话语平台呈现以移动社交平台的话语空间转移,新闻APP(客户端)、微信、微博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平台。党媒的政治特定要求它主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话语权,特别是党媒手机客户端已经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信息源,党媒“两微一端”成为主流媒体,在此背景下,考量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的现实图景并设计提升策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话语、话语权与媒介影响力

话语首先出现在语言学中,是语言应用之初功能的对应物,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遵从一定规律的言语事实[1]。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话语概念扩展到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政治学领域,语言成为社会行为。巴赫金认为话语是生生不息的言说活动以及制约言语的潜在社会机制,如新闻以及决定新闻的价值观。他将他人话语或杂语纳入自己话语的办法称为“话语镶嵌”,包含了所有自己话语与他人话语相互关系的一切方面。[2]福柯首次将话语与权利结合,提出话语是一种权利,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传播于社会中,以此确定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作为政治概念,话语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没有发言权。[3]随后,费克劳分析了各种话语如何包含并生成权力,斯皮瓦克指出一个社会只有一种话语权的有效表达形式即主流话语形式。而话语与舆论、权利有着紧密关系,如巴赫金认为,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语言符号,内涵着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则认为,公民通过舆论和政治参与行使的政治权利是衡量国家民主化的直接尺度。[4]对媒体话语权关注源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因为公众只能通过媒介“投影”看到事实真相。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揭示媒体有操纵话语议题的功能,戈夫曼解释了媒介主体叙事的价值观会影响受众的思考框架。随着自媒体发展,詹姆斯・卡伦(2006)指出,新媒体会导致新的权力中心出现,使得现存的主导型威权结构内部引发激化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党媒移动端的博兴,用户能随时随地随意地参与社会议题的生产和讨论,形成新的自我权利和话语场,舆论场域的转移为话语理论注入新的研究内容。因此,本文界定的话语主导概念指党媒“端媒体”独特的生产内容、推送机制、品牌效应、政治资本等影响甚至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观念和社会行为的效度和有用性。

二、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的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原是建筑术语,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设计的总体性,即布局之处决定设计的理念与目标,本着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的原则。二是设计的相关性,即布局设计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围绕核心主题、对象形成关联、匹配的机制。三是设计的可行性,即设计的层次、逻辑、决策计划能在现实中落地。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的顶层设计是研究媒介的信息内容是“怎么说和说什么”的机制,谁在关注,他们的信任与满意程度,用户议题与媒介议题的对应关系等。内容包括:党媒手机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与运营,党媒微博、微信发展现状;党媒手机新闻客户端舆情监测,党媒微博、微信舆情特点、监测机制;党媒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用户特征图谱;党媒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话语主导有效性的测评体系等。

因此,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的顶层设计的思路是:首先确定党管媒体思想宗旨,针对党媒移动端媒介特性设定话语主导有效性指标,立足“信息-情绪-关系-行动”研究框架,制定提成话语有效性策略。线上提升是立足资本和技术两个关键点,从“流量--内容--关系维系---粘度”深入展开;线下提升从党媒的政治资源能力、社会公信力、品牌辐射力等深入挖掘,线上与线下合力打造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体系。具体展开是:

1.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评价指标研究。

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与其线下有不同的内容生产方式,如图文取代单一文字,动态信息跟踪取代静态平面阅读、热点讨论取代信息单向度、重大舆论导向与民意的有效互动等,

表现在话语传播结构、传播节点、传播渗透等方面的差异化。因此,本文主张从媒介组织影响力效度和用户使用感知价值两个层面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中影响因子,再运用评价指标检视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表现状态。

2.党媒新闻客户端话语体系研究。

建立在云端的新闻APP聚合了音频、视频与文字信息一体,可视为一种“元媒体”(Meta-media),作为一种元媒介,它APP统领文字符号、音频符号、视觉符号、图像符号并将其整合在手掌中,随时随地随意使用并创造多重符号是其特点。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为其技术落地找到入口。APP的奇妙在于它能将世界装进口袋里,作为主体的人随时随意生产与分享信息,将其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自尊与满足。“方便”是其最大卖点,据数据统计,党媒移动端如《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已经发展为用户获得首选信息的第一载体。因此,本文提出从分析党媒新闻客户端信息生产、信息推送、热点事件的文本内容、词频语义和观点集合等,建构基于党媒组织话语引导、用户参与、平等、共享的话语体系。

3.党媒微博微信的公信力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媒介公信力研究即成为国外大众传播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国外关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集中于“可信度” (credibility)方面的考察, 主要分为“来源可信度”(source credibility)和“媒介可信度”(media credibility)两大领域,包罗了三个主题――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渠道可信度。郑保卫认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5]喻国明、张洪忠在《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中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6]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靳一在《中国大众传媒影响力因素分析》中,将其归为四个方面:新闻专业素质、社会关怀、媒介操守、新闻技巧。[7]但是作为社交媒体的党媒微博微信具有媒介自身特性,因此,本文主张从党媒微博博文转发及其评论为样本,根据微博传播信息流、借用Page Rank算法和用户加权,获得其微博粉丝数量、跟帖排行和互动质量。同时,以问卷方式收集用户对其博文满意度,考量党媒微信微博公信力的现实图景。

4.党媒移动端舆情机制研究。

随着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社会民众越来越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社会表达,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逐步汇流,信息传播仅是表象和浅层次,信息传播的背后是类似于病毒传播一样的社会情绪的渲染和传导。因此,本文认为从分析党媒移动端舆情演变机理、舆情扩散途径、网民情绪传导、舆情传播结构,提出移动端舆情预警模型和应对策略,有效引导舆情方向。

5.党媒移动端动态网络关系研究。

党媒微信微博通过互相关注建立的用户群体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社群关系,该社会网络既是用户社会关系与兴趣偏好的体现,又是舆情传播的通道。因此,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关系法分析影响力突出的主流用户群体、微信圈群文化、忠诚粉丝等,将其动态行为表现与移动端文本话语做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如何有效对接。

三、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的对策体系

话语权(discourse power)是主导舆论的一种权利,是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Influence)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 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传媒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8]媒体影响力的外显是对社会政治议题覆盖能力的聚焦,政治是一种媒介,有了政治,自发团结的共同体成员就可以意识到他们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就可以作为把已有的互相承认的关系有意识、有意志地发展和塑造成一个自由和平等的法人联合体。[9]党媒移动端媒体最大功能是打通了社会边界,作为陌生人的社会公众可以不计时空差异而聚焦成虚拟社群,同为共识问题发声并交换意见。这种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必须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喉舌的话语渠道,以保证正确的思想舆论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媒介作为社会中介影响人们接纳信息,并作出行为判断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媒介作用于社会的力度,这种影响力主要是通过突出媒体覆盖社会主要政治议题的能力而表现。[10]党媒移动端影响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线下平面媒体影响力的网络空间延伸,即承担党媒影响力扩散的渠道功能;二是党媒移动端作为独有的媒体承担自身的媒介话语权功能。因此,本文提出提升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的策略如下:

1.基于议程设置的党媒移动端媒介议题与用户议题同构研究。

话语权是在语言的繁殖中形成的,自媒体时代,用户议程直接成为媒介议程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分析党媒移动端的内容生产机制与推送运营,从媒体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两方面归纳其特点,重点考察“两微一端”报道的议题、热词及民意倾向,探讨其中舆情信息的结构、流向、话语文本,用户参与与满意度。

(2)党媒移动端影响力表现在自身特定目标群体和影响其他媒体的话语主导,因此,可以运用议程设置理论,从话题选择、话题传播、话语表述脚本共享及话语渠道通畅等维度,探究媒介话语和用户话语同构路径,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

2.基于情感共鸣的党媒移动端对话框架及引导机制研究。

党媒作为影响其他媒体的特殊媒体决定其用户群体的层级化和多样化,包括有影响力的主流群体、专业组织的舆论领袖、自媒体社群中的网络大V及一般用户等。因此,本文认为具体策略有:

(1)对用户群体分层,根据流量、知名度、代表的特定组织确定用户类型,勾勒用户动态信息图谱,如兴趣、社会网络关系、活跃程度等。

(2)通过大数据算法等工具锁定有影响力的用户群体,运用“信息-关系-行动框架建立党民对话机制,舆论领袖培养、忠诚粉丝激励,构建党媒移动端话语体系。

(3)从党媒微博舆情透明、舆论领袖扩散力、舆情平抑的修辞方式、重大、权威信息、正面能量评论等方面提出具体引导策略。

3.基于行为共识的党媒移动端社会动员能力获取路径研究。

话语权的本质是一个话语资源如何被占有和被分配的问题,从而构建“公共能量场”使参与对话各方在特定情景中就公共政策和议题互相沟通,形成合力。话语权的合理运用影响政治共识,政治共话使个人作为公民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检视党媒移动端的社会功能,分析其政治资源、内容权威资源、技术能力资源等优势,在媒介组织和用户共识达成的基础上,探讨其社会动员能力获取路径。

4..基于价值共享的党媒移动端功能系统集成研究。

党媒的价值发挥取决于党媒线上线下功能点的激活和释放,形成社会价值共享,这种共享指的是媒介内容与信息接受者在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担当、社会义务等方便形成的观念上的一致性,并进而将媒介内容作为用户自身生活决策的指南和方向。因此,本文认为可以从内容集合、功能集合、效用集合三个层面探讨党媒移动端的功能系统集成作用。具体表达是:内容集合表达的是党媒移动端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和不可取代性,是社会舆论正确方向的引领者、传播者和行为劝服者。功能集合表达了党媒作为党的舆论喉舌、t望社会、监督舆情、教育引导的不可或缺的功能展示。而效用功能是指党媒移动端影响用户的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这三个层面的功能系统集成才能实现党媒的社会价值,成为社会方向标。

5.线上线下合力,形成影响力渗透。

党媒移动端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传统平面影响力的辐射,并通过自身的媒体特性,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媒体,与线下媒体一起承担党管媒体、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重责。因此,本文主张,从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线上提升策略立足资本和技术两个关键点,从“流量――内容――关系维系――粘度”层面深入展开;线下提升主要从党媒的政治资源能力、社会公信力、品牌辐射力深入挖掘,合力提升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

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前瞻个议题,本文只是从理论层面探讨其必须性与操作对策,具体党媒移动端话语主导的现实表现期待更多学者以量化的方式推进。

注释:

[1]托多罗夫,蒋子华、张萍译:《巴赫金, 对话理论及其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

[2]柴克清:《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历史发展》,《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德]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4][9][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3期

[6]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靳一:《中国大众传媒影响力因素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上一篇: 设计概论论文 下一篇: 实习护士骨科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