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5 13:26:37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27―05

一 研究背景

语言是教师进行知识传递迁移的重要媒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2]而教师在讲话时对语音语调的正确把握,可以在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基础之上,对教学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所谓教学语调,即教师在教学中所用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旋律,是语调的变体,也就是教学语调上的“抑扬顿挫”。[3]它包括音高、节奏、重音三个要素,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提高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同时昂扬向上的教学语调还能够反映教师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所以说,教学语调的“抑扬顿挫”虽然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却在提高讲授效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语调的音高由音调和音量两部分组成。音调的变化,主要根据发音需要,通过肌肉力量改变声带状态。音量的大小,主要靠气流支持。语言学界的研究发现,“偏实的中音”是教学语调最佳的音高选择,这样的语调即清晰动听,又不易疲惫。[4]

节奏一般指语速和停顿这两个方面。教学语速的快慢缓急必须与教学对象、内容、环境和要求相匹配和适应,力争学生字字听到,句句听懂。如面对年龄层次较低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选择较为缓慢的语速讲解;如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内容回顾时,教师便可以适当加快语速。就停顿来说有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心理停顿三种。[4]其中有意安排的心理停顿与教学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可以利用此教学手段,强调内容重点,表达感情,为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教师需要表露某种思想感情,或表达某种具体语意的时候,就可以用重音来表达。重音常常会配合语境和内容,有对比和强调的含义。教师在强调重点词汇、抒发感情、吸引学生注意力时可以运用。另外重音的凸显都是对比而言的,声音强弱、高低、长短都有其相对性。声音形式的统一和谐是教学语调重音处理的基本要求。

二 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教学基本功大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办,北京各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的每两年一届的权威赛事。第六届基本功大赛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63所北京高校选送的120名教师参加。这些教师为此次研究贡献了大量优秀样本。

在对“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分教师和低分教师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语调上“抑扬顿挫”的运用显著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评委的打分情况。虽然本次比赛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吐字清楚,语言流畅,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语调的重要性,从而在讲授过程中忽略应用教学语调这项技能,语气平淡,节奏单一,从而影响课堂气氛以及知识内容的传递效果。这也是有些获得最佳教案奖的老师,其讲授并没有得到学生和专家评委认可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抑扬顿挫”的运用技巧,本研究粹取并举例分析了教师需要灵活运用6个技能点,分别是:加快语速陈述、放慢语速、重读关键字、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停顿以及降低声音。

2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分析对象为“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选手共120人,其中重点分析文科组和理工组一等奖样本13人。同组教师的教学环境均是同一现场、同一批学生和同一批专家,从而有力地控制了教学背景等外部因素。表1为一等奖样本研究清单。

3 方法步骤

本研究利用质化研究的方法,第一步,利用“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120名选手的课程录像、音频录音、教案及PPT,质化为120篇课程Word逐字稿;第二步,运用质化分析软件NVIVO进行教学语调相关技能点粹取;第三步,重点查找一等奖教师所运用的优秀教学语调技能点,并利用音频软件Cool Edit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图1为技能点粹取过程及软件的运用情况。

三 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粹取出了教学语调的6项技能点,分别是加快语速陈述、放慢语速、重读关键字、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停顿以及降低声音。

在上述6个技能点当中,“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及“降低声音”属于音高的范畴;“放慢语速”、“加快语速陈述”和“停顿”属于节奏的范畴;“重读关键字”属于重音的范畴。可见,上述6项技能点较好地包含了”抑扬顿挫”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说明本研究所选样本优秀,粹取得当。表2为本研究萃取的6项技能点及其定义描述。

下面我们将以部分一等奖选手语调的突出表现为实证,对6项技能点各举一例,通过课程内容逐字稿或讲授录像的声波分析,介绍教学语调“抑扬顿挫”技能点的运用。

1 加快语速陈述

教师在配合讲课情绪或讲课内容的时候,会应用加快语速陈述的手段。如表达欢快或紧迫的情绪。另外,有时由于时间限制,在重复上堂课学过的内容的时候,教师也会加快语速来完成简洁的复习。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铁本事件”案例的时候,使用了加快语速陈述的手法。在课堂上,她说了这样一段话:“说铁本啊,首先要从苏南的三个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说起……”(语速开始明显加快)“……我们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啊,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的。那么经过二十年的竞争和发展呢,这个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将这段话分成两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啊,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的。那么经过二十年的竞争和发展呢,这个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第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加快语速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称作对比语速部分。通过统计得到了如下数据(表3):

通过表3我们可以计算出,加快语速部分同之前的语速相比,每秒钟快出2.86个字,相当于对比语速的191.37%。另外,通过对逐字稿全篇字数的统计之后我们得出,在近20分钟的讲课中,教师的平均语速是4.16字/秒,有意加快的语速比平均语速每秒快1.81个字,相当于平均语速讲述字数的143.30%。

接下来,我们将对声波进行分析。以11秒为波形取样区域,也就是说加快语速部分与对比语速部分虽然字数和时长不同,但在大小相等的声波分析图取样时间等长。从波形图我们可以看出,相同的时间内,图3比图2波形起伏次数更多,波形块呈锯齿状密集分布,每个波形块往往会对应2至3个字。这说明第二张波形图同第一张相比,讲述频率要高出许多。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在正式讲解案例内容之后语速开始加快,由于她所举的是反面案例,所以在案例开始部分便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增加了紧迫感和事态的严重性。另外,由于该部分属于案例背景的介绍,所以加快语速的做法也节约了时间,使教师将重点放在案例具体过程的讲解和分析中来。可以说这样的安排是经过考量也是比较恰当的。

2 放慢语速

放慢语速这一技巧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应用:第一,教师强调需要牢记的重点知识;第二,教师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紧跟思路细心思考;第三,配合教学内容的语境,如表达沉重、悲痛的思想感情,或者严重的情况。比如依然是为学生讲解“铁本事件”案例,教师再次用到了控制语速的技能。然而这次,它使用了放慢语速的手法。在课堂上,她说了这样一段话:“那么我们说啊,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投资一个上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大型钢铁项目是很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对吧。那怎么办呢?……拆分。也就是铁本啊,它成立了七家徒有其名的中外合资企业,把这个八百四十万吨的大项目拆分成二十二个小项目。”

我们还是将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来进行对比分析。放慢语速部分为“那么我们说啊,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投资一个上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大型钢铁项目是很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对吧。那怎么办呢?……拆分。”其余为对比语速部分。于是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表4):

通过表4中我们可以计算,放慢语速部分同之前的语速相比,每秒钟慢1.55个字,相当于对比语速的68.75%。而且与课堂平均语速相比,放慢语速部分也比普通语速每秒慢0.77个字,仅相当于平均语速讲述字数的81.58%。

接下来,我们还将对声波进行分析。我们以17秒为波形取样区域,也就是说两段话的取样时间等长。从波形图我们可以看出,相同的时间内,图5与图4相比,波形起伏次数明显减少,尤其是在整段声波前四分之一处,声波多呈长条块状,说明声音圆润连续,尾音较长。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图5有多处声波波形接近直线状,说明这些地方教师没有发出声音,而是持续了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也是语速放慢的重要标志。所以第二张波形同第一张相比,讲述频率要低许多。在这个例子中的放慢语速,一方面,突出了事件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也配合此句中的疑问句“那怎么办呢?”来制造悬念,引人思考。

3 重读关键字

使用这一技能时,教师有表达出某种语法结构的目的,但更多的是为了凸显对比和进行强调。对关键字的重读会使讲授的语调呈现语势的起伏,这样便不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昏昏欲睡。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重读”,一定是在对比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无轻亦无重,这也是教学语调“抑扬顿挫”中“抑扬”的一种表现。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重读关键字的技能。在此,我们选取一个突出的例子来进行说明――“Fermentation什么意思,同学们?对,发酵。这个特点是咱们前面的五大要素都不具备的。”如图6。

从声波图6中可以看出,一句话中“对”、“发酵”和“这”这四个字音幅度变化尤其明显,说明在读这四个字的时候,教师为了表示强调而特意抬高了语调,增大了音量,目的是通过声音进行刺激,提醒同学牢记膳食纤维可以发酵的特性。

4 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

这个技能点可以生动有效地讲解案例和故事。控制声音变换语调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表达出人物迥异的情绪及特点,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讲述内容当中,加强举例的影响力。在语气变换的同时,配合恰当的手势也同样会使教师的话更容易被理解与关注,产生很强的沟通效果。

例如,教师为了强调项目管理范围界定的重要性,举小笑话为例。笑话讲解过程中,他模仿被沙漠中被困者解救出的灯神的语调,双手呈作揖状,表演灯神感谢搭救的场景。

5 停顿

教师在日常讲课中,一般会在四个地方应用到停顿的技能。首先,是为了强调重点而停顿。这样的停顿会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最想让大家关注的词汇上去;其次,是为了让课堂更有吸引力而故意“卖关子”,引起学生好奇心;再次,便是在提问后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可以给同学充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以免教师一言堂情况的发生;最后,在一个关键点结束,另一个关键点开始的时候,教师也会稍作停顿用来区分要点。如在讲解领导者规避程序约束的动机时,教师就恰当地运用了停顿。

“那么现在很多领导者,他往往有规避程序约束的动机,这是为什么呢?……(长停顿,约2.32秒)因为程序的什么,严格、繁琐,……(短停顿,约0.69秒)还有什么,对效率的影响。”我们针对这句话进行了声波分析。如图7所示。

在图7的两处停顿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第一个停顿的时间较长,是在提问之后的等待,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有强调重点的作用。第二个停顿较短,目的是在已经提出两个程序特点之后,稍作延迟区分要点。

6 降低声音

在讲到关键词句的时候准确恰当地使用放低声音的技能,可以抒发教师的感情,突出所讲内容的基调,而且会吸引学生仔细聆听,甚至感同身受。例如,教师在讲述古希腊爱情故事的最后,发出了“这就是爱情”这样由衷的感叹。“故事的全文是这样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解释了aristophysical之后,给我们讲述的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他说远古时代的人们与我们现今是不同的,那时候人们都有四只胳膊四条腿,是能够自我繁殖的原始动物。他们敢于挑战神的权威。面对这种挑战,神决定惩罚他们。神采取的是一分为二的方式,将他们从中间剖为两截。从此,他们只有两只胳膊两条腿。而被分开的这两部分强烈的渴望复合在一起,这就是爱情。”

我们可以通过声波来分析一下他最后这句话(图8):

从图8的声波形状可以看出,在讲述故事结尾句“而被分开的这两部分强烈的渴望复合在一起”时,声波振幅高低起伏明显,教师语气激昂。然而在讲到故事所反映的主题“这就是爱情”的时候,声波振幅骤然下降,起伏波动也与之前相比缓和很多。教师声音突然变得轻柔舒缓,音量下降,尾音拖长。这便是针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感情的抒发。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语调“抑扬顿挫”的技能及应用。在音高、节奏、重音三个范畴中,我们分别粹取出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降低声音、放慢语速、加快语速陈述、停顿、重读关键字这6项技能点,并分别对各项技能点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时长统计和声波对比可以看到,教师在以上情况下可以恰当准确地使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配合讲授内容,这其中还包括姿态表情的生动配合。美国研究者曾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在听话后形成的全部感觉=7%的语言+38%的语调+55%的表情。[5]所以说,用语调甚至表情配合讲授,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韵味十足,同时对师生互动有着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由此可见,教学语调不只是“抑扬顿挫”的声音旋律,它己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13-15.

[2] 孙冬芝.浅探英语教师语言艺术与营造和谐课堂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5):127.

声声慢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89-01

一年级第一课欣赏《快乐的一天》,音乐在播放,儿童正听着。不一会儿,一些儿童在“动荡”,又一会儿,全班在“沸腾”:说话的、扭动的、玩耍的……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声声慢教案篇(3)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声声慢教案篇(4)

第一步骤,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下一个太阳,问学生这是什么。越是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越显得兴奋又好奇,思绪紧紧地跟着。“这是太阳!”此时我可以感觉到聚焦在我脑后的好奇的眼神。我再次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这下你觉得太阳是要下山了还是刚刚升起来呢?学生一片议论。“我们都不确定太阳到底是要上山了还是下山,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我慢慢地弹奏mi re do sol )并朗诵似的说道:“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吧!”【展示策略】

第二步骤就是练唱 mi re do sol。通过优美抒情地多次练唱,分齐唱、二部轮唱,从这里开始的设计是为后面歌曲的二部轮唱做充分的准备了,课堂也开始在我的调度之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听学生练唱的效果和程度再做出相应的指导,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渐弱等的要求。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效果后我继续引导下去,“再过一会儿,你们说太阳将怎么了?是上升还是继续下降呢?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得更低了呢?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我逐个慢弹do si la sol,最后停在sol,唱准低音sol。【助推策略】

第三步骤进入正题,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我首先引导:“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接着我画一图形谱,让学生认出是:3 1 2 |5- -认出后齐唱,二部轮唱。我在音色的和谐、整齐上特别注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效果很好;然后我连续画两个图形谱要求学生认出: 1 2 3 | 1 - -和3 12 |5- -?也注意音色和声部的效果,这一设计又更进了一层,刚才是同一歌谱的二部轮唱,这一环节先通过分开练习掌握,再把两个不同的歌谱进行二部轮唱,如果这一环节的程度学生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歌曲的二部轮唱应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了;第三步骤的第三环节是给出歌谱:52 3 | 1 - -让学生来画图行谱,这一设计又是考验学生对音高的线条概念,学生上来后不是很清楚,我就让他观察刚才老师是怎么画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于是我又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代表上来画图形谱,老师再加以指导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要点。最后一环节我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问学生这个音乐像什么?先是让一个学生起来唱唱,再小组讨论,再一起来唱,最后得出像钟声。【聚焦策略】

声声慢教案篇(5)

1苏科版九上13章第一节知识点“短路”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短路”知识点的处理方式多是理论讲解,“短路”会造成很大的电流、烧坏电源等等.而对于教师讲解的这一结论,由于缺乏可视性实验,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短路现象的机会不多,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往往认识不够.

1.1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一

短路干电池.由于干电池内阻较大,短路后,实验操作者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电池发烫,发热,作为演示实验,可视性很差,即使找一两个学生上来触摸,其他同学也没有直观的感受.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次改进,串联3节或4节干电池,再次进行短路实验,实验呈现效果与一节干电池被短路的效果差不多.后来考虑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因为成本大,浪费太多这一方案放弃了.在后来的改进中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保险丝,观察保险丝能否被熔化,现象远处根本看不到.后来又尝试将细细的火药粉(从火柴头上刮下)放在棉花上,包裹在保险丝上,观察起火现象.现象微弱,没有明显的明火,有淡淡的烟,后面的同学还是不易观察到,这一方案只得作罢.

1.2改进实验方案二

进一步思考后,实验的设计将重点放在增大电流和减小电池内阻上,在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鉴于以上思考后来改用学生电源,老式的最大电压可以增加到24 V的电源,用直流输出,用鱼嘴型导线夹夹住一段保险丝,采用20 V∽24 V的电压,用试触的方法,短路的瞬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电火花,实验效果很好,很远都可以观察到,电火花产生的一瞬间,学生一片惊诧声.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段野外生活的视频――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获得火源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南孚电池,香烟中的锡箔纸裁成细条,用锡箔纸短路一节南孚电池,很快就有明火出现了.这个实验装置用来演示短路实验效果也很好.

2苏科版八下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知识点“感知大气压”――“瓶吞蛋”实验的改进

感知大气压或气体的压强,学生活动的小实验很多,其中文献报导瓶吞蛋实验

较多,苏州市中考题中出现过“瓶吞蛋”后,再将蛋吐出有哪些方法的考试题.命题者在命题时体现一种“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这也是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当时这道题成了当年中考的压轴题,得分率很低,在此后的几年时间

里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2.1改进实验方案一

广口瓶或锥形瓶瓶口向上,将鸡蛋(煮熟的直径略大于瓶口)放置瓶口,瓶内事先倒入热水排出空气,或用点燃的酒精棉排出空气,使鸡蛋慢慢地进入瓶内.吐蛋的方法刚开始采用将瓶口倒置,用电吹风吹风,减小瓶口处的压强,利用瓶内外气体的压力差将鸡蛋压出瓶子,但实际操作后发现电吹风增大了瓶口处空气的流速,但由于外界空气的影响,瓶口处气压减小有限,内外压强差不足以将鸡蛋从瓶内压出.进一步思考后考虑增大瓶内的压强,将瓶口倒置在铁圈上,在瓶上浇上刚刚烧开的热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将鸡蛋慢慢压出瓶子.笔者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讲课时都是采用这个实验设计,由于瓶口是竖直向下的,鸡蛋往下落,学生总认为是重力影响的.后来听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有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2.2改进实验方案二

将广口瓶或锥形瓶倒置在铁圈上,将鸡蛋放在瓶口下方刚好卡住不掉落,此时鸡蛋也不上升.学生很清楚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不会使鸡蛋上升.取下鸡蛋,在瓶内倒入刚烧开的水,排出空气,将鸡蛋放在瓶口下方刚好卡住,可以观察到鸡蛋在缓慢上升,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鸡蛋上升要快,可以在瓶底放上冰块,降温,气体受冷收缩,瓶内压强减小,压力差方向向上,将鸡蛋压入瓶内.

点评实验改进的思维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或瓶颈,根据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苏科版九下13章第四节知识点“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实验是教材WWW的一道习题.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活泼的那边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由于产生了正电荷,整个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或者说是产生了电荷),所以在组成原电池的情况下,

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通常选择3∽ 4个柠檬(酸橙、苹果、梨、菠萝也可以),铜片和锌片,插入其中,就制成一个水果电池.用电压表测量铜片和\片之间的电压,并指出它们中哪一个是正极、哪一个是负极.如果电压太小,通常多串联几个水果电池,再用电压表检测.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尝试接入发光二极管,尝试接入车载太阳能摆件.在设计中又暗含了能量转化的思想.实验也可以用果汁、可乐等替代品,实验效果也较好.

4苏科版九上13章第一节知识点“升华”

教材中的升华实验用碘锤加热,观察紫色的蒸气,说明固态碘直接变为气态,这个实验用热水浴效果较好,可以分组实验,在水浴中固态碘很快升华为紫色碘蒸气.而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对碘锤加热,局部温度过高容易出现液态.

4.1改进实验方案一:樟脑丸升华与凝华实验――“人造雪”

将樟脑丸研碎,放在大烧杯内,剪一节松枝,放在烧杯内,将烧杯用白纸封口后用酒精灯加热,萘升华,慢慢冷却后附着在松枝上,白白的像雪,很漂亮,但在加热的过程中萘的气味非常刺鼻,而且有毒,这一方案也舍弃了.

4.2改进实验方案二:神奇的干冰升华现象

(1)干冰放入有水的水桶,产生巨大的泡沫――熟称“干冰泡沫”,实验现象很震撼.

(2)干冰放入热水或咖啡中,现象也很是震撼.

(3)将干冰放入保温杯中封好杯口,待到用时在杯口放一个瘪掉的塑料袋,慢慢地塑料袋就膨胀起来,里面充满了气体,通常还有其它附带的现象――下雪、凝华、液化等等.

干冰可以开发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5苏科版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声音的产生”――演示音叉的振动及发声

在“声音的产生”这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就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在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这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着.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其振动和发出的声音都很微弱,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或听到,因而音叉的振动及发声必须通过音叉与其它物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声声慢教案篇(6)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 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 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 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 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师生活动: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 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声声慢教案篇(7)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初中音乐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但是现在学校的歌唱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因此,我在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教学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教学经验汇之笔尖,从而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让学生对音乐真正产生喜爱之情

歌曲内容是歌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使歌曲音乐性的基础,在歌唱教学的时候,生硬机械的音乐内容灌输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麻木和反感的感情。在歌唱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慢慢熟悉和理解歌曲内容可以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歌唱的愿望,从而加快学生学歌的进程。

[教学案例一]

例如,在听《欢乐颂》伴奏音乐前,为了使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力量感,可以先播放一些小片段,然后慢慢引导学生:

“这些音乐同学们以前听过吗?你们谁知道这种音乐使什么乐器发出的?你们能听出几种?这几种乐器集中在一起又具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观看彝族服饰、弹拨乐器的视屏之后,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学生:

“彝族姑娘不仅喜欢跳舞,也喜欢唱歌。”

在学生初步听了这首歌曲的时候,问学生:

“这群姑娘的心情怎么样?(音乐的整体情绪),同学们是怎么听出来的?她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对音乐内容更加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乐而忘返”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加强自己的审美体验,加强自己品味歌曲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真正达到“共享歌曲”佳境。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建立自己歌唱歌曲的自信,从而学生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的基本过程如下:

(1)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来确定声音的基调,或描述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歌,或者老师提高几种选项让学生来进行确定。

(2)在老师的配合下引导学生用声音来描述歌曲的轮廓。

(3)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用形象的身体表现或音乐来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从而扫除学生在歌唱中的障碍。

[教学案例二]

在欣赏《花好月圆》这一课时的时候,为了逐渐培养学生品味歌曲的能力,我常常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

师:同学们,在你们想要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生活愉快的时候,你们一般采用什么的样音乐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高涨……轻松……愉快……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听一首歌曲看看人家师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在学生听了《花好月圆》这首歌曲之后,我问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非常的高兴……非常的轻松愉快……

评价:从你们声音当中,我听到了你们非常高兴的心情,这说明了这首歌曲能带给我们一种轻松愉快幸福的感觉,这也是这首歌曲的优点之一。

三、增强学生自己的表现力

学生在课堂中欣赏到的美不仅包括媒体音乐的美、教师演唱以及演奏的美,同时也包括学生自身歌唱的美。学生极富表现力的歌唱也是构成课堂美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是学生活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完整表现的方法

完整是一种美,音乐的完整性是指横向的连接,一气呵成,能用声音非常流畅的表现出歌曲的高低起伏和快慢节奏。

[案例分析三]

例如,在歌唱《故乡的亲人》这一首歌曲的时候,学生常常将第一句段成“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在引导学生歌唱这一句的时候,我常常先引导学生朗读该句,体会该句的完整意思,然后我自己亲身示范完整和不完整的歌曲,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唱法歌曲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体会正确唱法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唱法,同时也了解这样唱的优点在什么地方。

2.准确表达的方法

准确歌唱是指学生歌唱的旋律、节奏和歌曲的对应关系要准确,符合音乐乐谱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作者的意图。影响学生唱歌准确的因素有很多,如变声处、基调过高或者过低、弹奏的速度较快等等。对于这个问题,我常常采用形象带动的方法进行带动。

[案例分析四]

例如,在《垄上行》这首歌的第二部分教学时,歌曲的旋律在前面语句的基础上发生了大的跳动,这时我就结合歌词“蓝天不寂寞,点缀着白云几多”来提醒学生此处音调较高的意义,同时采用肢体语言和钢琴伴奏的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在学生歌唱到这一块的时候手势明显的上升,同时通突出的和弦带动学生把握好这一部分的音高。

3.感情表现的方法

感情表现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的声音更加的生动,情感渗透更加的浓厚。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夹心饼”的教学方法,唱歌以前的要求和唱歌以后的评价使“夹心饼”的外层,而中间层是学生自己的歌唱。通过这样“前领后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的关注自己唱歌的声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和自己表现的情感和形象具有重要的关联。在这种模式下引导学生逐渐的改善自己的声音、活跃自己的思维和养成用心唱歌的习惯。

歌曲教学一直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产生真正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咏北,从教师资格制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和社会化[J].中国音乐.2010(05)

声声慢教案篇(8)

星期五,下午一来到学校,同学们就开始了“临阵磨枪”,有的同学拿出了语文课本慢慢的翻看;有的合上书本,嘴里念念有词;有的看似平静,其实内心忐忑不安,随着时间的匆匆流逝,考试的脚步声也在慢慢的向我们走来,三重奏

老师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她抱着一沓试卷,慢慢地将试卷发下来。我接过了考试试卷,从“仓库”中取出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兵器”——笔,走上了战场。我手持“大刀”冲向了“敌人的阵营”。刚来到营中,一群“小兵”就挡住了我的去路,还好,都是些“无名小辈”,不堪一击,三下五除二就被我给制服了。我继续向前行进,突然,有一位“猛将”挡在了我的前面,我仔细一看,这道题我一点思路都没有。这是我忽然想起了老师以前曾说过的一句话:“阅读题在文章中可能会有答案。”我恢复了信心,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经过认真仔细的寻找,奋勇杀敌,终于闯过了这一关。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了“统帅的帐子”里,我仔细阅读了一下作文的要求,冷静的写作。过了不久,我一看时间不多了,急得手心出了细密的汗珠,急忙加快了写字速度。啊,写完了!铃声响起,我交上了试卷,犹如打完胜仗,凯旋的将领,如释重负。

声声慢教案篇(9)

老师前脚刚走,同学们就吵了起来。同桌陈钊左看右看,见没人注意他,便用手悄悄地敲了一下位于他3点钟方向的刘宇荣,将头慢慢地凑过去:“哎,小刘刘,第九题综合实践答案是什么呀?”

声声慢教案篇(10)

1.趣味音准练习

在中小学生的合唱训练及演出中,经常会遇到音准的问题影响合唱作品的表现力。音准是进行合唱的基础,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合唱的大门。音准在歌唱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合唱的队员必须形成较好的音高概念,才能在合唱中准确把握音准,从而进行正确的歌唱。良好的音准来源于很多方面,包括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但更多的是有效的视唱练耳训练。在音准训练时,如果简单的通过钢琴、或者伴奏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音高的概念,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奥尔夫的体态参与、柯达伊的手势等辅助教学,借助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了音准的练习,从而解决合唱的基础问题。学生良好的音准是进行其他训练的重要前提,只有掌握较好的音准,才能更好地去展现歌曲内涵,让听众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案例:合唱团中有一位学生音准概念比较弱,总是和别人不在一个调上,最糟糕的是他自己感觉不出来,而且陶醉在自己的歌唱状态中。后来我带领着合唱团的学生进行“超级模仿秀”互动游戏,让不同的学生先后唱出不同的音高,然后整个合唱团一起模唱这个音高。从一个音的模仿逐渐演变到一个乐句的模唱。最初是合唱团的学生来迁就这位同学的音高,慢慢的培养他的听觉,确立音高概念,随后在让他追随模仿别人的音高,慢慢的融入到合唱团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也没有那个不协调的声音了。很多时候学生唱不准音,并不是他做不到,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他没有良好的听觉能力,这种练习方式就是提升学生听力的方式之一。

2.游戏统一音色

中小学生嗓音稚嫩,所以在合唱中必须强调科学的发声训练,使各个队员的音色向全体队员形成的集体音色上靠拢。在合唱团队的基础训练中,指挥应注意将集体演唱中的“基本音色”协调以求得统一。如果合唱队员在发声方法上相差太远,势必要造成集体发声的混杂,刺耳与不协调。为了求得基本音色的统一,指挥需先统一全体合唱队员的发声方法。在给学生进行声音训练时,我采用“我是大歌星”的游戏让学生辨识正确的声音,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了不同的声音类型以及形成的原因,用这样的方式,老师把抽象的内容给具体化、趣味化,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演唱。

案例:中小学生平时听到的专业童声合唱作品较少,多数还是流行音乐,大多书学生存在发音和咬字位置靠前的现象。音乐训练原本就很抽象,看不到、摸不着。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丧失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采用“我是大歌星”的游戏让学生辨识不同的音色特点。合唱团的学生一听到这个游戏名称,马上就兴奋了,我请不同的同学来模仿自己喜欢的偶像歌手,很快,周杰伦、陈伟霆、陈奕迅、王菲……教室里面简直就是歌手大咖演唱会。团员们开心的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手,另一方面,当听到惟妙惟肖的歌手模仿时,教室里面还会有阵阵的掌声。等学生的情绪平复以后,我引导他们一起分析每位歌手的声音特点,然后带领团员们分别体验不同的音色特点。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逐渐的渗入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合唱作品中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种游戏训练统一音色的方式中小学生都很喜欢,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3.趣味气息练习

歌唱时的呼吸不同于日常讲话的呼吸,它要求相应地增加气息压力的强度。对于合唱队来说,良好的气息训练是合唱团的声音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用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是结合胸腔、腹腔和横膈膜共同呼吸的方法,是国际上采用的最先进的呼吸方法。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身体的器官在运动起来时又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狗喘气”和“吹纸片”的游戏让大家来感受庀⒌奈恢谩U庵植斡胧教逖榻萄Э梢院苋菀捉饩鲅生气息浅、坚持不住的现象。

案例:中小学生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普遍存在气息浅的现象,在进行学生了解横膈膜练习时,我运用“小狗喘气”的游戏帮助学生练习。首先我先问学生家里有没有宠物狗,然后请个别同学说出小狗喘气的动作并尝试模仿。然后我进行示范,并讲述动作要领:舌根放松、牙关打开,身体前倾、双手叉腰。慢慢的带领学生进行由慢到快的练习。在逐渐的练习中,学生找到了横膈膜的位置,并且感受到了横膈膜在呼吸时的变化。但是这种练习不能持久,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头晕的现象。

4.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的风格特点,校园歌曲的欢快活泼、艺术歌曲的优美抒情,作品的体裁和题材有很多种类,但是中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特点,不可能对每一部作品都了解的那么透彻,教师在讲解时,也不是单纯的用语言和文字来解释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风格,我们在不同的游戏中学习音乐。

上一篇: 春季保教工作计划 下一篇: 生猪养殖科普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