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3 04:43:1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33-02

作者简介:苗国厚,男,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网络思想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具特色,举足轻重。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科学地看待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教学原则、课时设置、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考评规则、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问题在全国高等院校早已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独特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属于比较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学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畅通和便捷,这门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和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这也给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决策,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自此,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占1994年以来全部研究成果的86%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中央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精神,自2007年7月到2008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和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征文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课程建设的不同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次征文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1年5月,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北方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讨形成共识,深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动态性强,二是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会议还分享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共识,那就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改。谭来兴、刘社欣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凸显其现实性、保持其连续性,并将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要做到“四结合”,即系统的课堂讲授与重大事件的教育相结合、系统的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教学等。郭瑞燕、闫海玉在《〈形势与政策〉课“2+1”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2+1”模式从该课程时效性、导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出发,通过专职教师系统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和收看《新闻联播》的融合,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吴云志、刘伊娜在《“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努力建构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罗英、何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特色教育、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顾晓英以上海大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实践得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朱绍友在《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中提出,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黄苏飞副教授主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从“综合研究”、“课程体制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效性研究”五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2.重点对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勋宗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专题负责制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考试采取随堂测验与期末考察相结合方法。孟照伟、王丙辰、孙倩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分析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启发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崔海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益结合,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实效。李学保在《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提出,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

3.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苑方江、苑爽在《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课程地位,解决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有效地解决形势与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其认知间的矛盾,是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矛盾的有效途径。余精华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中提出成功开展这一教学,需要建立“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其中,两种渠道指现实性和虚拟性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指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有组织的学生社团、利用广阔的社会平台。麦达松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探讨》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该不断优化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成熟发展的氛围。孙安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按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要求,以“系统化、长期化、实用化”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4.《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何广寿在《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教育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黄昕、李晓衡、高征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中指出,高校要精心建设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课堂,借助网络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考核。王萍霞、肖华在《〈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建立网络课堂,搭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张亚军在《论网络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南华大学李晓衡教授主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定位,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并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39-04

在今年“7·23”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和一系列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的十召开之后迫切需要在高校学生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便把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的重大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上来。那么,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在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具体化,转化为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基本规格要求或具体规格要求?这是目前学界没有具体探讨的问题。一些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要建构起适合这门课程特点的考查模式,必须科学地回答好‘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问题。”如果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基本或具体规格要求不明确,就不知道考核什么。这既是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探讨价值的课题。因此,本文在此加以初步探讨。

一、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学界对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政策的讲解、事件原因的剖析等,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层面,即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价值观实践为目的。”也有的学者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区分为形势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教育的目的。他们认为:“形势教育是以帮助人们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提高其思想自觉性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政策教育是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教育内容的活动。”在上述看法中,学界的意见分歧还较大,还没有区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与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没有区分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也还需要具体探讨。

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高层次目标、中间层次目标和较低层次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目标。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总体性、长期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在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根本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纠偏作用。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教育实践中贯穿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长期的、高层次的总目标。只有确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才能凝聚和调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积极因素,纠正偏离轨道的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行为,为高校对学生实施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确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必须反映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检验。因此,确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其一,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二,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其三,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历史实践的依据。其四,制约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实施的现实条件。因此,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方向,使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形势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遵守政治法律规范、塑造良好的政治道德、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增强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通过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要求,简而言之,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是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具体化,是指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差异和个体特点,所确立的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近期的、较低一个层次的目标,具有个体针对性、短期性和具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又是普遍性与差异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从我国高等学校各级各类各专业学生的普遍性和共性要求来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提高学生的形势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其中前四个方面主要是将社会对于形势和政策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动机,属于内化阶段;后一方面则是促使学生将个体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动和习惯,属于外化阶段。

从理论上看,探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任务,必须明确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高校学生世界观与政治观、形势观与政策观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来确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长期任务或根本任务是教育者要从高校学生认识形势和认同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及其方法论原则,针对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党和国家的任务,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促进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过程的长期任务,是教育者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长期职责,也是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需求,是大学生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的责任。当前,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用党的十精神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即在青年学生中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党的十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党的十所确立的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教学,将学生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的十所确定的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上来。

二、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基本规格要求的含义和依据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必须进一步把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内容细化为基本的或具体的规格。因此,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导向,对学生在形势判断能力和政策水平以及政治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培养规格要求。

在教育学中,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在教育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各个专业都有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各门课程也制定教育教学要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既对教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提出基本要求,也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基本要求。这些规定为研究和制定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培养规格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例如,1988年5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意见》中,规定教师要服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任务规定的基本要求。“要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和现实问题出发,不片面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要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选定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力求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析、认识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这个《意见》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主要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这是新时期对学生明确提出的规格要求。此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10月颁发的《意见》中,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密切结合省(市、区)情、国情和国内外大事,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与学生德育考评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11]这里,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教育教学的规格要求。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发的《通知》中,对教师进一步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是说,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而且要求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12]而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考核要求仍然是:“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特点,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13]这里,党组织职能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已经非常明确。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对形势政策教育者即教师的基本要求比对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基本要求要高。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基本规格要求二十多年来一直定位在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而对形势政策教育者即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不仅要有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力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系统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仅要熟练掌握党和政府对形势的判断结论,熟练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系,而且要善于研究和把握教育教学对象——学生形势观和政策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基本规格要求的层次递进性

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阐述,以及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经验,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规格要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这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形势政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也是更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考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在政治方向、政治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教育者的要求高于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见图1: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规格要求内容示意图和图2: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规格要求之政策水平上升示意图。下面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其一,政治知识要求: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在形势政策知识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形势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形势的基本理论;政策的实质、特点和功能,政策体系和政策过程的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是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对教师而言,还必须掌握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辩证关系,形势政策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地位和作用,形势政策教育的层次结构。教师还要掌握形势政策教育的特点、意义和历史发展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提高其政治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对形势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要求和对学生考核的规格要求来看,首先必须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有关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知识方面的认知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这里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对学生的要求。

其二,政治能力要求: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在政治能力方面的规格要求是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别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是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保证教师和学生提高形势政策能力和政治能力的指南。其中,正确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中国人民的立场。此外,还要站在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立场上认识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

其三,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要求: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在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方面的规格要求是在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体形势的基础上,理解和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又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方针,其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方针。这个层次是属于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层次。教师和学生必须首先掌握或熟练掌握。另一个比较具体的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具体政策体系,包括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教育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这些具体政策对学生而言,要求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在行动上认同并贯彻执行。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求比较熟悉,而且要求在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所谓拥护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就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产生认知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也就是在实践中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是包括了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方面的综合性要求,是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是确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结构的依据,也是培养教师和考核学生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7-24(01).

[2] 黄苏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9.

[3] 付红梅,张录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基础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

[4] 贵编.形势与政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11.

[5] 俞海洛主编.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方法论教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

[6] 李明主编.形势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

[7]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2-183.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55-03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该课程的根本目标却未发生任何改变,即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作为一门颇具时效性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在此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把握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对本校开设该课程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通过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达到改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资料来源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共15个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看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23个学院(系、所、部),其中思政部、国际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基于此,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相对均衡地在20个院系部中发放问卷1300份,占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总数的21%,回收有效问卷1251份,回收率达到96%。基于这些问卷,对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进行统计分析(对49份废卷作了适当处理)。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意义,调查问卷从课程作用、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统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上,把握我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对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以及最终的成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极为必要,认为该课程重要的学生占84%,而仅有16%左右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至于“形势与政策”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作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也表示出相似的立场和认识(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单位:%)

(二)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表示基本满意

根据问卷涉及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从课程中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情况、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回答。从总体来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授课水平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具体而言,对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的占6.8%,满意的占26.1%,比较满意的占47.8%,不满意的为19.3%。就教师印象来看,7.8%的学生表示十分满意,30.8%的学生表示满意,50.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仅有10.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就教师备课而言,大多学生认为教师是充分准备的,89.9%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教师备课认真,只有11.1%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不认真。

当问及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时,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持肯定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是所有课程中信息量最大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获得了许多根本不了解的知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原本对当今的世情和国情并不了解,该课程庞大的信息量增进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认识。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认为课程信息量很大、比较大、一般和不大的比例分别为9.4%、26.3%、51.9%和12.4%。对于教学内容,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任课教师的内容选择紧扣教育部每半年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要点,能够使他们获得最新的国内国际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对于教学条件,在被问及的大学生中,10.1%的学生表示非常好,51.2%的学生表示好,32.8%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5.9%的学生表示教学条件较差。

(三)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与形式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采取专题式大班讲座模式,外加暑期社会调查,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14周内都有两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部与教务处根据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不同的教师就国际与国内热点问题分别举行一次讲座,每次两个小时。此外,学校还在学生第一学年结束时,组织全校一年级学生返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并在暑假结束返校后举行多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交流会,增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再多些实践性教学,而非理论性的讲授。当问及“什么是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形式”时,46%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3%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12%的学生选择主题演讲,还有9%的学生主张进行专题讨论。而对于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教学,40.3%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27.8%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基层走访,8%的学生选择听报告会,还有23.9%的选择社会实践。而对于该课程的讲授时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太分散,应该集中。对于多少课时比较合适,大学生的看法则存在很大分歧,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 4次(8课时)的学生占32%,3次(6课时)的占29%,2次(4课时)的占30%,1次(2课时)的占9%。毫无疑问的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方式与形式与他们的期望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较大问题

虽然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对于开阔视野、增进对世情和国情的了解、把握国际局势和国内政策走向意义重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在实际的“形势与政策”学习中却难以反映这一点。作为一名“形势与政策”教师,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迟到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来。来上课的学生很多也是什么都不带,更不做笔记,问卷统计结果也反映和佐证了上述现象。就学习态度而言,不少学生表示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表示很有兴趣的占12.2%,表示一般的占45.4%,不感兴趣的占29.3%,无所谓的占13.1%。对于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否记笔记,5.9%记录非常详细,12.9%的学生比较详细,45.2%的学生表示记笔记,而高达36%的学生表示不记笔记。对于该课程的作业,40.3%的学生表示是独立完成,37.5%的学生表示是网上下载,22.2%的学生表示是简单拼凑。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三、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该课程的诸多方面持肯定态度。然而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却出现了明知课程重要,但是却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去上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以下因素促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认知的出现。

(一)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然而该课程的设置却与其他4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地改革之中,而变化最大的当属“形势与政策”课程[2]。最近的一次改革当属2004年原有的“两课”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据此,四年制本科的“7+1”课程被精简为 “4+1+1”课程,“形势与政策”仍作为必修课,以“1”的形式存在,并按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形势与政策’课按每个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3]。这决定了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每个学期10―14周内,均有2次(4课时)的“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将最新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纳入教学中。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机动性,加上一个学期只有两次,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要么遗忘了这门课,要么因为这门课的课时少而不重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为何缺席“形势与政策”课程,有40%的学生表示忘记了上课的时间和地点,30%的学生认为该课时少不重要而不去上课。

(二)课程的教学途径与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采取大课堂专题讲座教学,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每个学期2次(4课时)由不同教师分别讲授过去半年内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由于课时比较有限,每个教师都会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选择某一个方面的重点讲授。而很多学生对纯粹的理论讲授兴趣不高,加上还有部分教师在如此有限的课堂上以放资料片来取代讲授,使学生进一步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放资料片虽然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该课程课时偏少,加上选择恰如其分的资料片相对比较困难,其结果可能影响学生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当问及“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该课程增进了他们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掌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似乎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因为教师在课上放了几次资料片之后这门课就结束了。基于此,他们认为从开阔视野的角度考虑,他们还是倾向于理论讲授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授课方式。可见,“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途径对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不小的影响。

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属于考查课,即一般情况下该课程不考试。目前来看,虽然这门课时间跨度长,所有在校的学生要学习两年(一、二年级),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硬性的考核,直到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讲座后才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以写论文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把这门课当成相对容易通过和获得学分的课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学分,在结课论文中不加引注地抄袭别人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很多教师在批改学生结课论文时一般不会给学生太低的成绩,尤其不会让学生的结课论文不通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生的总体学风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在到课率、课堂秩序上表现相当不错,但在对知识的接受上略显消极。尽管学生的这种态度在客观上与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更与学校的整体学风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坦承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对上课热情不高,尤其是大班上课尤其如此,但同时又对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态度等普遍持肯定态度,这也说明整体学风状态对具体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其决定因素。应该说,“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的认识中是一门紧扣时展的课程,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鉴于该课程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因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受到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学校总体学风等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重视。基于此,要使“形势与政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解决三大问题是关键:一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即“形势与政策”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性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的有机统一,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增进教学的实效。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矛盾。长期以来,课堂采取的是教师导向的教学,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教条地讲授国家的大政方针,脱离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导向和学生导向的均衡把握是值得思考的。三是“行与知”的矛盾。虽然不少大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方面能力缺乏,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根本的动力,这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很多课程面临的问题,需要加以改变。总而言之,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改观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

民日报,2007-10-16.

[2]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6)

关键词:制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8306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学科、教材、师资队伍、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1],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高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创新 [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鉴别和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鉴于目前高校“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的普遍性问题,为了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课题研究组历时一年,对重庆市内6所高校1 000名全日制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辅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

此次调查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在校本科生参与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情况,专业覆盖人文社科、理工等学科,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6分,有效问卷率为94.6%。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此次调查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调研》自编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大学生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为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认知,包括对实践教学的了解程度、实践教学必要性、参与实践教学情况等;第三部分为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等的价值判断;第四部分为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从管理机制、师资配备、内容设置等方面探讨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第五部分为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建议,从受众视角搜集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为确保调查样本的覆盖率和有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重庆市内6所高校全日制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SPSS18.0 软件,再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基本认知

1.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67%的学生表示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必要,仅有10%的学生表示实践教学不太必要或不必要,相关调查结果详见表2。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置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应重于课堂教学。相关结果详见表3。

2.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相对有限

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必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认知实践教学。目前,学生们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虽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了解还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在随机访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对究竟哪些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范畴缺乏清晰的了解和表述。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表述非常了解及了解不足者占40%,详见表4。

3.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较为多样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相对丰富,涉及课堂专题讨论、课堂主题发言、专题文体活动、课外参观考察调研、网上专题研讨等,从总体上看,学生们对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较为认可。同时,通过调研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实践性专题讨论、学生作实践性主题发言依然是目前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高达7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这类实践教学活动,详见图1。

由图1可以发现,以学生主题发言、专题讨论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们参加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形式,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网上研讨、课外调研等则差异不大,成为当前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倾向

1.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太满意

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体现,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整体方面。从目前的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整体质量、学生的满意度总体偏低。调查对象中,仅有331人认为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及比较好,所占比例仅为34.99%。而其余的普遍表示一般,甚至认为当前实践教学的效果很不好,详见表5。正是由于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不少学生表示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收获相对有限,有近300人表示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比例高达3023%,详见表6。

2.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优化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形式是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让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被学生认可、喜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只有40%左右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详见图2。

从图2可知,当前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一般,欠缺吸引力。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普遍希望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三)影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特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制度、教学模式等。调查显示,教学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组织不够严密、学生缺乏主动性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1.学生参加实践教学主动性有待提升

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发挥,而实践教学的目标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调查显示,当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参与的主动性还有待提升。只有不到50%的学生表示会比较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而剩余的学生对此则表现冷淡,甚至有1%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统计结果详见图4。

2.教师主体责任总体得到认可

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从实践教学中获得收获的多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的工作持肯定态度。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责任心强,超过62%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力度较大。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责任没有很好地发挥。相关统计数据详见表7、表8。由此可见,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建设过程中,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动实践教学稳步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必要基础,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化、组织教学不严密等都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受访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或比较健全,但也有14.2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管理机制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都很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管理情况从来就无人过问,这需要引起警醒和重视。

(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建议

面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加强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详见图5。

从图5可知,学生们普遍希望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能强化保障,推动实践教学建设。除此之外,在座谈及调研中,学生们还提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强化校外实践考察、增强实际体验以及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建立有效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围绕这些意见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

通过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调研高校的教育教学大纲看,6所高校均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了教育教学大纲,明确了学分,且已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贯穿于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涯,实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全程化和全覆盖。但在教育教学大纲中,却没有见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反映出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当从提高思想认识着手,要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提高到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高校实践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才能真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

(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

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才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把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均没有统一的全校性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领导体制,因而导致各院系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中处于“无组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质量。从现实基础看,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观念,建立“校领导牵头负责,职能部门统筹部署、院长具体实施”的组织领导体制,即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或教学工作的校领导负责对全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出统一要求,由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校关职能部门协调统筹部署,由各院系组织具体实施,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状态下有序运行,从而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校内外基地建设

既然是实践教学,当然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让广大学生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去实践、去体验,才能使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成果运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会感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才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真正达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目的。为此,高校应当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阵地和坚实的平台。从目前高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来看,一是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全员覆盖的要求;二是类型不多,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广开门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达到使全校学生“人人能参与、人人能体验、人人受教育”的目标。

(四)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特点,要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有机互动,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才能真正达到延伸课堂教学、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高校虽然开展了许多实践性教学活动,但细细品味,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脱节,有的甚至互不相关,从而使形势与政政策课实践教学混同于一般的娱乐性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达不到延伸课堂教学、巩固深化理论成果的教学目标。为此,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统筹,把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整体实效性。

(五)丰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当今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应当与时俱进,走多元化的道路、生活化的途径、现代化的手段,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网里网外”相联动的教学格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实效。此次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参与和投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收获不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式普遍单一,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老套,与时代脱节,远离生活,不能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高校有必要转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观念,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政治性要求融入学生现实生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沙龙、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关心时事的政治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六)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配套保障体系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还应当从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学分制度确认、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比如,在学分制度建立方面,目前高校已普遍明确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学分,但都尚未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纳入学分确认范围。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质量监测等方面各有千秋,均有短长。因此,高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找准不足,发扬长处,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才能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绿色生态”,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8-02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识特点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等等。面对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接受程度,我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授课教师受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认为可有可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一些院校没有实行学年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未将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等。

(二)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较少,二是师资整体素质不高。高校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外,兼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日常任务的繁杂在客观上影响了兼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授课准备。再加上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维持状态。

(三)管理失范。教学管理上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考试考核等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以日常的政治学习取代;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在管理上没有规范化;有的没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没有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有的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导致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混乱和教学检查监督的不力。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要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教材上不可能固定,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固定,要根据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的特点,它的教学课时很少,并且是流动的、变动的,不可能像其它课程一样专门开设,只能用专题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

(二)专题式教学要讲大事。采用专题式授课,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社会上已发生的事情都讲给学生,也不能把与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的政策形势问题讲给学生,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讲给他们,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比如,、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否则,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造成学生厌学。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可根据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看相关影片、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作辅导报告,利用E-mail、QQ群等开展讨论活动,或通过宣传部门配合组织相关图片开展等等,以此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还可发动学生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宣讲和张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新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相关资料刊登在网上,介绍新信息和新思想,开阔学生视野。

(四)强化教学实效性。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对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交来的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也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制度,使该课程从“形势”转向“实效”。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2)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3)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考查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特点,切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学生成才目标相统一,采用专题式授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8)

形势与政策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下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公共必修课,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它是一门现实感很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任务的有效形式和重大举措,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分析政策,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是极为重要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创新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形势政策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包含的信息很大,而要把这些信息在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必须采用灌输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具有宣传相关国家政策的功能,并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将形势政策课堂变成了单纯宣讲政策的舞台。这些都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理论方面。形势政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给部分学生以理论性不强的印象。一些学生听课后反映,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信息,并不知道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道、不能够、不善于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研究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从表面上看,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好像确实不如其他“两课”课程的基本理论那么明显。二是形势政策课程教师不太善于挖掘、总结、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形势政策课程的任务绝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缺乏理论深度的教学也是难以使人信服的。如何构建形势政策课堂的基本理论是摆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形势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方法

(1)改革教学模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形势政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教学法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问题应该成为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的。形势政策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就落入理论的空谈和道德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备课,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载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必须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帮助、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千,受到启迪。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选择的组织学生收看纪录片、VCD光盘等电教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看到了大量详实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油然而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的自豪感和真诚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等,其效果要比单纯地课堂讲授好,事半功倍。

(4)通过社会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使课堂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因此,要大胆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笔者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到课率在95%以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9)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为指导,以相关的政治原理为基础,以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宗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现实的、综合的教育与培养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对于宣传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以及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楚雄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为契机,以贯彻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4】13号及中共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院党字[2005]9号)文件为根本指针,深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被评为云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单位,对形势政策课的满意度较高。我院在形势政策课改革方面的探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看到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坚持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的同步与自选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是以研究形势和政策为主要对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易变性的特点。每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我院坚决执行该教学要点,将其作为学生必修课内容足课时给予保证,确保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不走样。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大学问。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小城市办学,高水平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为了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根据形势与政策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从2007年起便与共青团楚雄州委联合在学校打造每月一讲的彝州青年政论性文化精品论坛――楚雄青年论坛。利用这一平台,如2008年青年论坛的“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美国与伊朗之恩怨”、“云南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思考”、“解放思想话改革――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等专题,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与学生面对面,深层次地解读当前形势与政策。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一年中必须至少听“楚雄青年论坛”讲座一次,并当场将笔记交主持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的确保,自选动作的增设,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本校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2.教学准备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能力素质的高要求和地方本科院校两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开设该课的教学准备更加重要。我院历来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会指导下的教师个人备课。每学期,由资深教师根据教学要点做教学准备,在集体备课会上做讲课指导和中心发言,相关教师作评议和讨论,最终由任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坚持了教学的个性,还增强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当前,作为不可取代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普遍在5000―10000名左右,这样的学生规模利于专题讲座的开设,我院的形势政策课均排在100―200人的教室,而如此规模的专题讲座开设与动辄千人的礼堂大课比较,我院这样的教学安排更有利于教学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为使教师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院优先确保形势政策课使用多媒体阶梯教室,充分保证该课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效果。再加上我院担任该课的任课教师都是精挑细选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教师也有充分的能力运用这些条件,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参与到形势政策课教学中。我院教师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辨和讨论来解惑受益。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参与性、针对性。

4.教学过程的课内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网络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我院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学是形势政策课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5.教学运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与老牌、名牌院校学生相比较,普遍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为促进形势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在学习活动中,我院每学期均组织“形势与政策”征文比赛,对学生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给予表彰。同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每名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形势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创设与结合

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改革和方法的运用,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然而,必须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办学,其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置理应体现地方性,如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热点介绍,用生动鲜活的地方素材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拉近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距离;在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和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特邀地方党政领导、社会人士作为形势政策课的特聘教师,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来进行一些社会教育,使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减少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而带来的社会教育的反差。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分开,孤立地进行所谓“纯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形势政策课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他渠道,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的作用。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将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充分发挥其他渠道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形势政策课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相当大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校园文化一般传统和积淀较少,在办学过程中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大学精神,是地方本科院校向真正一流大学学习的内容之一,而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需关注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

[3]罗秉森.形势与政策课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0)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与“政策”结合,与“热点”结合,与“群众”结合。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

一般来说,形势是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走向。具体而言,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高考形势、农村形势、物价形势等等。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进而正确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梦想的责任。因此,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就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当然,除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如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形势政策课开展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了解国际国内有关形势。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识世界,拥抱世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不与形势结合,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因为,“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形势” 问题开展教学。如本学期,南华大学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选择5个专题开展教学。这5个专题分别是: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2、坚定中国自信,实现复兴梦想; 3、2013经济形势及展望(此专题含“两会” 精神);4、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5、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些专题紧紧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在全校学生中宣讲,使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由于形势变化较快,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数据,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政策”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前面在第一个结合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但“讲形势”不是为了讲形势而讲形势,了解形势,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此,讲形势又必须讲政策。不讲政策,不与政策结合,也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一般来说,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可见,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和与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又包括财政经济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政策、军事国防政策、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三农”政策等。对外政策是指外交政策。 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就要与宣讲政策,解读政策,有针对性与政策结合进行讲解。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把政策提到生命的高度,可见政策的重要性。既然政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政策当作自己的生命,讲深讲透,认真解读各项政策,过去政策怎么样,现在政策有哪些调整,政策的变化,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等,要认真讲解。同时,要讲清楚政策调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对国家有什么好,使同学觉得政策的重要性,认真执行政策的必要性。要坚决反对那种“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执行政策走样,落实政策打折扣,甚至完全违背政策办亊。为什么有的老百姓说,中央好政策,到下面执行中就“走了样, 变了味”。 在十报告中指出: 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均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每一项大的政策内容中,既有宏观方面政策,也有微观方面政策;既有共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政策。如外交政策中,对不国家的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又如国内民族宗教政策,对不同的民族习俗、风俗的少数民族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在产业政策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政策也是不同的;还有如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地产政策、安全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既有共性政策,也有个性政策。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政策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具体政策具体分析,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热点”结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紧密结合形势,还要紧密结合政策,讲清形势,明白政策,行动就有目的,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做到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结合“热点”, 深入开展教学。一般来说,热点就是指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或新闻媒体、网络、电视等在某时某地引人注目的地方、人或事等社会问题。教师在教这一门课时,要特别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就是需要老师向学生讲清楚,热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热点问题?如何化解热点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对热点问题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热点问题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应对政策和策略,相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热点问题,关注热点问题,解决热点问题。新闻天天都有,热点年年不同。为什么热点会年年不同呢?因为,先前的热点出现了,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如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组织的“2012年两会调查”结果发现,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其中,“社会道德”和“食品安全”成为网民新的两会关注点。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2013年前十位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房价、医疗改革、物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法制中国、体制行政改革、国防建设。这些热点问题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加以分析。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从容面对,认真分析,不能迴避,要有针对性,讲清热点、难点,以利增强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如讲“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专题,就要把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二者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美丽中国的对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祥细讲解后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一次升华,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蓝图结合起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充滿自信心。又如讲民生问题,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既有理性,又有事实,细心解读,以理服人,以亊动人,以情感人。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群众”结合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要注意与“群众”结合。群众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再说“公民”与“人民”,“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学概念。在国家治理领域我们使用“公民”概念。公民概念反映的是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就是公民,公民就是人民,二者统一。我们讲形势与政策课要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要注意与“人民” 结合,与“公民” 结合,公民关注的问题,就是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首先是“公民”,也叫“人民”、“国民”; 同时也称“群众”、 大学生双重身份。因此,教学要与群众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说要与大学生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学生,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在八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坚定理想,服务人民;深入群众,投身实践;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既要肩负责任和义务,又要拥有自身不可剥夺的权利。权利、责任、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举止,公共道德淡漠现象和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问其根源就在于公民意识的缺失。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靠一种自觉和一种自我约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职责。教学要与“群众”结合,既讲理论,还要实践,真正与群众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大学生进社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孝敬文化周”等活动,促进社区文明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大学生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群众,启动“十镇百村文化”活动,深化“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M]. 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上一篇: 新任学生会干部总结 下一篇: 广告学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