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转正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1 00:43:20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1)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影响农业机械化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因素的考虑上。例如彭代慧,祝诗平从劳动力、土地状况等和农机产品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剖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资产业的自主创新,实行农业服务专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意见[1]。杨敏丽、白人朴利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指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2]。张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纯收入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贡献比较显著[3]。王德成采用AHP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和人均科研经费与农业机械化装备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逐渐被关注,但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影响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很少有计量探究。鉴于此,本文将对影响江苏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关键因素进行时间序列的数据分析,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性,并就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进行剖析。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髓,是农业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农业转型的中心线索[5]。近代学者将约束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归纳为:农业劳动力稀缺程度及劳动力的价格、土地的规模经营、工业的进步和繁荣农民的素质。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显著程度及具体的影响情况。

在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韩稼夫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四个先决条件,其中第二个是“农业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之比率已降至一定限度之下,已无法纯降人工从事种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具有较大的影响。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不仅不适用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而且不适用于水田等农作区域。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拉坦共同提出了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该理论指出,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变化,而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变化,最终实现了廉价要素对昂贵要素的替代。在土地充裕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的出现是对劳动力的一种有效替代,这种技术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相反,在劳动力充裕而土地稀缺的国家里,土地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被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依据该理论,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劳动力问题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机械化提供了推进的条件,由此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民的意识得到提升,有助于农民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深其对农业机械化及建设现代农业的认识与关注,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包括1989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1),并从农民的角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性因素归纳为: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了整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何定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并把重要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是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2]。江苏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总动力从1989年的2212.37万瓦上升到2009年的3810.57万瓦,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选择江苏作为分析实例具有典型意义。

(二)自变量数据

粮食生产面积可以反应农业生产能力及生产规模;农民年纯收入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项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经营农业的成本、竞争力、农民的收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可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就业劳动力的百分比来表示,比例上升则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可以反映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和销售水平。基于此,初步确定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作为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自变量。

根据表1收集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由表2可知:x1和x5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和0.3652,可视为低度相关,不应把这两个变量引入模型中,所以将其它3个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呈高度相关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相关性分析还表明,自变量x2、x3、x4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共线性,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四、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探究其在众多关键影响因素中的贡献大小,以及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通过前面的相关系数分析,最终选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杨敏丽、白人朴[2]认为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何政道,何瑞银[6]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粮食单产的提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农机装备的能力,促进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模型设定为:

y=β0+β1x2+β2x3+β3x4+ц

五、实证结果

(一)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考虑到各个因素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程度大小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各因素进行了相关系数的处理,表2显示了数据处理结果。

从表2的相关系数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很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3652,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甚至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农村经济分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粮食的播种面积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图2),推进农技术革新,加快机械化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成为必然选择。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在所选择的关键因素中,粮食单产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系数为0.7334,较之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居纯收入,其影响程度相对小。据表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粮食单产相关系数为0.7672,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粮食种植作为农民的主业,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单产的增加带来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推进农村机械化,但是,相对于其他收入,粮食单产增加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据表2还可以看出,从农民的角度看,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0.9729。两者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综上可以得出,在从农民角度选出的5个关键因素中,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粮食单产、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及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并且呈正相关,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业机械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分析

基于前面的变量分析,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剔除了变量x4,保留了x2、x3两个变量,对其数据进行异方差、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后,得出的模型为:

y=917.70825+19.6837x2+0.17290*x3+[AR(1)=0.78520]

t=(2.062740)(3.236361)(5.120888)

调整R2=0.981194,F =331.4321

虽然该模型在修正后仍然受一定程度上自相关因素的影响,但是较之前已经有所改善,且其t检验的值通过,调整后的R2的值也是显著的。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在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也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会有917.70825万千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可见,在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就会带来19.6837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相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带来0.17290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化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对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对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分析及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其影响因素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着显著作用,探究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定和巩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农村剩余劳动率的转移率不断提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人数增多,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为农民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加强了物质基础。此外,农民从事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其意识形态的进步,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而更加愿意接受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增加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这也将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旺盛而迫切的需求[8]。

针对本文的实证结论,提出简单的政策建议: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疏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愿意在农业机械方面进行投入。此外,农民收入的有限增加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府财政投入扶持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施,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凸显,政府不仅需要稳定农业机械各方面的供给,也需要加强农民满足其对于农业机械化需求的能力。可以将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彭代慧,祝诗平.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4).

[2]杨敏丽,白人朴.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6).

[3]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杨印生.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07:18-33.

[4]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付泽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05:41-63.

[5]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9(8).

[6]何政道,何瑞银.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机械化,2010(1).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2)

中国政研会副秘书长袁祥到会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机械政研会成立30多年来的探索与成就,对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政研工作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并号召政研战线的同志们携手同行,并肩战斗,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于有德、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鸿雁、山东省政研会副秘书长李庆义热情致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工业政研会理事长赵驰作了主旨报告,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增强机械工业软实力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16年工作并提出了2017年的工作要点。他认为,2016年,实现了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十三"的良好开局。具体表现在九个方面:

围绕机械工业发展谋篇布局;

总结"十二五",启动"十三五,正式了《机械工业企业文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新成果,评选推出了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人物,并编发了《中国机械政研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集》;

研究工作在探索中扎实推进,加强了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完成了《机械行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等9个课题,评选出一批优秀创新成果和优秀学习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成果的转化推广;

选树典型,力推文化落地,评选表彰了全国机械行业"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开展了班组层级的选树活动,评审出全国机械行业文化建设示范班组和先进班组;

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为行业企业提供文化建设咨询和指导,受委托为国际精工有限公司编制了《国际精工"十三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和提炼《国际精工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举办了全国机械行业企业基层骨干培训班;

自觉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作用,《机械政工与文化》和《企业文明》杂志广泛传播机械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新成果、新经验,积极传播正能量,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精诚合作,持续开展机械工业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功;

抓好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

赵驰在报告中传达了关于加强国企党建讲话精神,传达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关信息,分析了机械行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政研会工作的思路和2017年的工作重点:

即紧紧围绕机械行业转型升级的五项重点任务,推进行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机械行业的培育和践行;实施《规划》,推进机械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贯彻和中政研会关于政研会机械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研会的生命力。

为此,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机械行业的培育与践行;推进《规划》实施,促进企业文化落地;做实研究工作;努力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工作;加强刊物和网上传播阵地建设;适应形势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以崭新的面貌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召开。

会上举行了课题研究成果及系列表彰活动。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案例,九个行业课题研究成果,2014-2015年优秀研究成果、优秀学习成果、优秀学习组织;2016年机械行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案例、优秀案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范人物,全国机械行业文化建设示范班组、先进班组;2016年度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贡献榜单位受到表彰。

在下午举行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作了《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的专题报告。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杨金海作了《认真总结,系统把握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理论成果》的专题报告。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3)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来自机械工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机械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它的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落后的地位,存在着生产能力不高、总体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机械工业行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振兴我国的机械工业行业。

一、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

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

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著。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四、结语

中国机械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机械工业必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履行“装备中国”的使命,不断融入世界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和重组,加快行业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筑路机械出现零件磨损的问题,导致机械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为了提高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减少和防止筑路机械出现零件磨损的问题,就需要加强对路面铣刨机械的技术性保养,例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机械设备、合理,等等。实现对路面斜抛机械铣削道具的合理调整,促使路面铣刨机械整机性能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真正实现提高筑路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目标。

1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结构中主要的工作部件为铣削鼓和螺旋转子,其中铣削鼓上均匀的分布着铣刀,铣刀的排列的规律为左右螺旋线规律。通过路面铣刨机械的长期实践应用表明,路面铣削机械中铣削鼓的工作方式以垂直进给和水平进给两种方式为主,具体表现为路面铣刨机械以工作速度向前或向下移动,而铣削鼓则均匀旋转,以螺旋线排列的铣刨顺序接触路面表层,完成筑路工程施工作业任务。铣刨机械作业过程中,铣刨刀具会通过将旋转运动加载于被铣路面的方式,在铣刨刀具和被铣路面物料之间产生非常高的接触力,为铣削加工提供巨大的动力。当接触力达到极限时,会出现路面物料被压碎的现象,伴随着铣刨机械旋转运动,路面物料压碎和崩落交替进行,从而形成铣削。

从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可以看出,路面铣刨机械的旋转运动能够为工程施工提供充分的保障。要确保筑路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就需要对其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深入发掘,及时发现铣刨机械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即对机械零件的影响因素。通过加强维护保养,促使铣刨机械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筑路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

2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的维护保养策略

筑路机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代替人工作业,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方式。鉴于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不难发现,路面铣刨机械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会直接损坏零件,对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和总体效益形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对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研究基础上,提出针对路面铣刨机械技术养护的有效措施,就可以使路面铣刨机械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2.1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路面铣刨机械作业过程中,为减少对机械零件的损坏,机械操作人员就需要在启动机械前,按照相应的标准检查机械冷却机油是否足够,若机油不足则需要进行及时补充,直到冷却机油补充足之后再启动铣刨机械,为铣刨机械实践应用提供充分的保障。除此之外,在路面铣刨机械作业时,还需要注意不能超过机械的最大负荷。为此,可以均匀加减油门,确保路面铣刨机械始终处于比较平稳的运动状态,避免机械装置大起大落,减少机械零件磨损出现的可能性,从而为路面铣刨机械安全、稳定运转提供充分的保障。

2.2合理利用刀具

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作业时,铣削刀具是否合理使用直接决定施工质量。通过对路面铣刨机械刀具的研究发现,对于铣削刀具的维护保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使铣刨速度和铣刨深度符合规定,力避刀具受到磨损。其中,铣刨速度和铣刨深度对应关系为:铣削深度m0―1010―2020―3030,铣刨速度(m.min―1)≤29.515;第二,由于铣刨深度越大,刀具需要与路面物料接触的时间就会增长,为了避免刀具受热蚀,就需要加大冷却刀头的喷水量,使刀头可以迅速冷却下来,从而为刀具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第三,加强对铣刨机械铣削刀具的维护保养,需要定期检查刀具的转动情况和磨损情况,确保刀具可以在刀座中自由转动。对于严重磨损的刀具则需要及时进行更换,使刀具安装质量符合标准,从而为铣削刀具作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对铣削刀具进行保养维护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刀具磨损严重,而其他部分完好的情况。所以,可以将磨损不严重的刀具进行重新组合,继续实用,在确保道路路面施工质量的同时,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减少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施工总体效益。

2.3合理匹配铣刨机械作业速度

由于作业速度直接影响机械的作业生产率,对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对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维护保养的时候,必须合理匹配作业速度,从而为工程施工整体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而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的作业速度往往会受路面材料类型、沥青混合料强度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为了满足道路路面施工基本需求,一般可以将铣刨机械的工作速度设计为无级调节,促使作业速度适当,减少机械零件磨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在加强对筑路机械维护保养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工作,主要是因为路面铣刨机械作业过程中,一些尖锐的颗粒物会带入到系统中,对系统正常运转形成不利影响。进行定期清洁,不仅可以保持机体整洁,也可以为机械安全、正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论

总之,加强筑路机械路面铣刨机械保养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使机械安全、正常运转,也可以为工程施工整体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加强筑路机械保养维护成为筑路单位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胡昊.污土铣刨收集机械限深轮接地压力模糊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冯晓,孔凡让,秋实等.基于Matlab的砂土铣刨收集机械抛料板的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4,(1):73-75,78.

[3]高炳东.铣刨机铣刨参数及刀具参数对铣刨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J].中国机械,2014,(15):48-48.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5)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着。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6)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著。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7)

1.我国农机化发展状况和所处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正由人畜力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不断改变。1949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仅8.1万千瓦,其中排灌动力约占89%,拖拉机保有量只200余台,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手工劳动。1999年,我国农机总动力已增至4.89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8.2万台,配套农具136.8万部;小型拖拉机1215.3万台,配套农具1696.7万部,拖拉机动力近1.4亿千瓦,占农机总动力的28.5%;农用排灌机械动力9822.8万千瓦;联合收割机22.7万台;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5461.5万千瓦;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达2640.8亿元。据最新统计,2003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6.09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2%;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预计达到3413亿元,比上年增加6.5%。

随着农机装备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落后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2003年全国预计完成机耕面积61360千公顷、机播面积42010千公顷、机收面积27354千公顷,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为47.2%、27.2%和20%。其中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有新突破,江苏水稻机收比例超过了70%、安徽超过50%。特别是近年来小麦跨区机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全国小麦主产区共组织了5000多个机收作业队,设立了2700多个接待服务站,组织了150多万台次收获机械投入“三夏”作业,共完成机收小麦面积1.6万千公顷,小麦机收比例超过72%;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收获机械化,这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中率先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的一个里程碑。目前跨区机收的成功经验正向水稻、玉米等其他作物和生产环节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增强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组织也得到蓬勃发展。预计目前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总数超过3100万个,农机从业人员达到3600万人;2003年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将达到2300亿元,其中农机户开展农机作业、修理等经营活动的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扣除成本与费用,农机户获得的利润约为750亿元,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业机械已在种植业的主要生产环节中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总体上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居主导地位。但是,受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机化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

2.1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

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呈现出: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播(插)、收获、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等等。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起步早,有基础,但发展仍很不平衡。总体看,全国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已超过70%,北方优质小麦产区的机播、机收水平接近90%,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但水稻机收水平仅有20%左右,机械化栽植水稻水平还不到10%。玉米的机播水平虽然达到了50%,但其机收作业刚刚起步,水平还相当低。

2.2农业机械化投入少

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各项农业专项资金中,农机事业所占比例少,有的甚至没有农机的份额。特别是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除少数几个省区外,多数地区的财政都没有列支。二是农民收入低,限制了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476元,但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很不平衡,沿海不少地区已经达到3500元以上,而西部一些省份还在1500元左右。按照人均纯收入2476元计算,抛去生活消费支出,平均每户结余2600元。如果再考虑到收入差距、农机养护使用支出及柴油价格连续上调等因素,则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

2.3农机服务体系薄弱

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使得大部分省、市、区的农机管理机构降格或与其他农业部门合并,客观上造成了农机化工作力度减少。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农机基层服务体系。有的乡镇农机管理站资产被平调或处置,人员被遣散;有的虽然还承担农机管理职能,但没有经费保障,多数精力迫于生存而从事各种形式的创收活动,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抗灾救灾、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得不到很好开展和落实。

2.4其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产业而不足时,才适宜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于我国非农产业不够发达,以及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仍接近50%。二是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我国农民平均每户经营耕地1990年为10亩,1999年下降为8.8亩,2003年已不足8亩,劳动力平均耕地水平已减至3亩左右。在这样的空间内是难以推进机械化的。三是农村基础条件落后。多数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适用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山区和贫困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的出行和转移,不少省份的农业电气化滞后。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且机电灌溉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3,而这些电力提灌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金匮乏,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带病带残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着机械效能的发挥。四是农民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教育远远滞后于城市,据统计,农村中每年约300万人没有完成初中义务教育,有的地区高达30%,如此低的教育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2.5农机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行依法治机才是推进农机化的根本保障。近几年,不少省份人大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农机管理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引导、促进农机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看,由于国家的农机化立法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尤其对农机化事业的促进、农机产品质量保证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示范引导力度不够、宏观调控手段较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机化发展环境的建立和改善。

3.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不久前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机部门应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强化农机在大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优势产区、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抓好示范,保障安全,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

3.1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一是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发展小麦、水稻、大豆和优质、专用、高效粮豆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鲜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为提高粮食品质服务;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着力推进品种工程、优质饲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鲜贮运工程、质量检测和卫生安全工程的农业机械化及其信息服务网络现代化,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能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从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向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于小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大中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3.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其次,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其中,南方稻谷主产区要主攻稻谷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北方玉米和大豆主产区要主攻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饲料生产和加工基地,农机化要向提高农产品品质方向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再次,要支持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如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以茶叶加工机械化为突破口,推动农机“上高山”,实现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为山区茶农增收致富提供机具设备和技术保证;西部内蒙古、新疆地区重点发展牧草收割、青贮机械,积极适应当地发展畜牧业的迫切需要;广西地区努力组织实施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为蔗农增产创收创造条件等等。

3.3加强政策和法律建设,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一是农业部和各省、区、市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有关委员会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加快制订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工作。为促进农机化发展和依法治机提供法律依据。二是积极做好“十一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农机化发展确定阶段奋斗目标。三是强化责任、依法行政。《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明确了农机部门在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执法地位,下一步是如何找准位置,确定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管理体制,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真正做到:吃透条款、落实责任、完善制度、规范执法。农机管理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的全面监督管理,依法对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生产经营实行登记或者施行许可制度,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依法对农机产品生产、销售、维修等进行质量技术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权益。

3.4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工程机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施工单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在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公路工程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何对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做好科学管理与养护,预防机械发生大事故的工作就越来越重要。

一、公路工程机械的管理机制

公路施工工程机械管理依赖于现代管理组织机构与健全的规章制度。公路工程机械管理是否适当将对工程的施工带来巨大的影响,无论施工机械和设备多么优良,如果管理不当,就达不到预期机械化效果,从而对工程费的影响很大。施工时,正确地掌握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妥善地保留机械操作记录,对记录进行整理和统计,作出理论分析,才能总结出机械管理的科学方法。机械管理工作中,机械的维修管理、配件的供应管理、配件和库存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十分重要,我们都应做好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一)机械的基础管理。对基础资料应按不同工作性质、类别、级别等分别归类、建帐和归档,如固定资产台账、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包括原始机械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表,运转记录,维修记录,技术改造资料。机械的基础资料、技术档案都应跟随机械,直至报废后还应妥善保管。按照机械全过程管理的阶段性,机械的技术档案管理分三部分内容:使用前、使用中及停驶(报废)。且应采取一机一档的原则,做到机械设备、物、账、卡三者相符。

(二)加强机械设备的单机考核与效益核算制度,如油料使用,维修换件,月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的核算等等。通过核算的积极作用,降低成本支出,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机械的能力,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机械使用必须执行“定人、定机、定岗、定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大中型专用机械不得雇用临时工操作。主要机械实行专机专人制,多人操作的机械实行机长负责制。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维修规程、安全规程和技术要求合理使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作业。多班作业时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填写交接记录。

(四)更新机械设备。设备的更新是为了消除有形磨损,用效能更高、性能更完善的设备来替换旧设备。现代化的机械施工与管理,是在保证工期、工程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大的可能性提高经济效益。

(五)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机械操作人员培训。随着施工机械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日趋繁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只有加强继续教育、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新设备的要求,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要定编定机、专人专机,确保机械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要培养操作人员能开会修、一专多能,特别是要求每位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二、公路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

(一)露天作业。工程机械在公路施工、公路养护、冬季公路除雪中,机械几乎都是冬夏露天作业,工作环境恶劣。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作业进度,这就特别要求工程机械的工作可靠性要好,万一发生故障能够及时排除。

(二)技术结构复杂。

工程机械品种繁多、规格齐全、技术结构复杂,涉及到机、电、液、计算机等各个知识领域。机械的选型、使用、养护、维修、管理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经济性。

(三)购买施工机械投资额大。购买工程机械的投资额一般都很大,一台机械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有的甚至上千万元。购买工程机械后转化为固定资产,要按时提取折旧,增加了企业的潜在负债率。

(四)工地流动性大。由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制度的改革,增大了工程施工地点的流动性。机械的工地转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大型机械受道路及桥梁承载能力和隧道净高的限制,转运起来很困难,而且费用昂贵。即使一些具有行走功能的施工机械,也不允许其在公路上长途跋涉,而必须用拖车运送,而且运送过程中也容易损坏,这无疑增加了工程单位的经营成本。

三、公路工程机械的养护办法

公路工程机械大都在泥沙、砾石、雨水和风雪恶劣环境中作业,且施工带有突击性,机件工作的条件差,其技术状况必然较其他机械下降得快,零件间的配合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磨损、锈蚀及结垢等现象,各连接件配合性质、零件间相互位置关系和机构工作协调性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下降,甚至引起机器事故,因此需定期对公路工程机械进行养护。

机械养护必须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定期养护、正确处理使用、养护和修理的关系,克服“以修代养”的思想,把技术养护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工程机械养护以“、调整、紧固、防腐”为主要内容,按不同需求分等级进行养护。

(一)日常养护。日常维护的目的主要是维持机械的机容和机况,使机械经常处于完整和完好的状况,以保证正常运行。日常养护以清洁、补给(水、油等)和安全检视为中心。由机驾人员在每日出机前,行驶中和收机后进行,详尽项目内容按各级机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进行。

(二)一级养护。一级养护除日常养护作业外,以清洁、、紧固为中心内容,并消除机械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出现的某些薄弱环节,尤其要检查有关制动、操作等安全部件,一级养护主要内容包括各总成和连接件的紧固,主要总成和部件的以及在外部检查发现的一些必要的调整作业。这些作业由专业维修工负责进行,机驾人员参与。

(三)二级养护。二级养护作业除进行一级养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为中心,对机械进行较深入的技术状况检查和调整,根据机驾人员反映和经过技术状况诊断,确定维修附加项目,并排除。

(四)三级养护。结合二级养护作业,以消除隐患为中心,对局部包括总成件检修,改善机械技术状况,以延长中修及大修周期。

四、结语

只有对公路工程机械的施工特点有所了解,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养护,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提高机械设备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机械工作者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分析,探索更多的新的检查和养护手段和方法,推进工程机械的维修技术的发展,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9)

一、调研目的和调研过程

1.调研的目的

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紧跟行业、企业步伐,坚持工科类办学特色是我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20__年,我校进入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单位行列,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机械制造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建设规模空前。面对__机械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我校服务机械制造行业的专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本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及时掌握机械制造前沿技术装备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为

人才培养准确定位,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__市经济的大发展。

2.调研的过程

自20__年3月以来,__工业学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组织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就机械制造发展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的过程如下:

3月28日调研组来到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听取了开发区领导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对于杜集区煤矿装备制造基地总体建设的规划、当前和今后园区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工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介绍。

4月12日,调研组前机电职教集团合作单位__协力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面了解了该企业生产情况,并就煤矿装备制造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了深入调研。

4月20日至24日,调研组赴浙江,考察了浙江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等二所职业学校,了解学习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改革经验。

5月9日,调研组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会议,听取专家对我校数控、机电相关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机械制造企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技能等与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系列的调研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__机械制造发展的一手资料,为机电类专业找准定位、调优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调研给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技术革命已经使__机械制造行业跨入“快速崛起”时代。

二、“快速崛起”带动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大变革

(一)建设规模史无前例

调查显示,__市作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矿基地之一,拥有__、皖北两家特大型煤矿集团,另有地方中小煤矿22对,年产原煤3500万吨。再加上淮海经济区内分布的数十家大型矿业集团,煤矿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目前,__市制造业中,矿山机械制造业规模最大,20__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 .3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87.2%。装备制造业产值在1000万元~50 00万元的企业有11家,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3家,__矿业机电装备公司今年1月~7月实现产值2.13亿元。矿山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__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__本市和周边每年400—500亿元的矿山机械设备市场为我市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我市职业教育带来了大发展机遇。

(二)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作为新兴的矿山机械制造业基地,__正在积极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__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要在10年到15年内,加强对包括__经济技术开发区、濉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山工业园、烈山工业园等在内的现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__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目前__市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构却恰恰相反。

据统计,__矿山机械制造企业技术队伍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比重仅为10%,中级技工占22%,初级技工占68%,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制造业基地建设技工缺失凸显。“现在中高级技工年龄普遍老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青年中高级技能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宗主任说,“目前技工荒的重要因素,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应用”。

“当地中职 毕业生只占整个公司招工比例的10%”。日前在__工业学校举办的__机电集团调研会上,一位制造企业老总说到原因,他坦言,往年招收的中职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吃苦耐劳差、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已经让他们很费心。某些企业老总认为,目前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培养标准和技能水平不符合企业要求,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名不副实,部分毕业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实践性锻炼。校企如何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订单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同时,技术的集成对各种岗位的复合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__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面对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员,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已迫在眉睫。

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中职学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除了从内部专长的培育来打造核心竞争力,还应从外部的途径加速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这是学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基于市场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预测所得出的结论。

三、调研的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深感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之快,企业对工人技术要求之高,对我校专业建设要求之高、影响之大。调研主要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校办学从计划体制下走出的时间还不长,又因为在__地区范围内仍保持着传统的优势,一些干部和教师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目前,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机电专业设置不全,不能完全覆盖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所有关键岗位;二是专业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煤矿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用人需求;三是专业群建设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各专业的关联度不大,尚不能适应办学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和__市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集成、协同和高效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传统中专学校的专业建设思路,真正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想,瞄准__城市转型和煤矿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方向,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__市经济大发展。

启示之二:专业建设和调整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创建机电专业品牌,服务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发起成立__机电专业职教集团初衷之一,更是我校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走产学一条龙的办学之路,把人才培养工作深深扎根于产业之中。目前,__工业学校在总结学生定岗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正与一些__经济开发区等大中型企业洽谈合作办学事宜。学校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这些企业开设人才订单培养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与岗位无缝对接,形成以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实践教学特色,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在学校难以经历的培训氛围,又可以学到在学校里、课本上学不到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上岗“零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专业正处于结构再调整的阶段,必须积极抓住__城市转型的机遇,围绕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树立“大机电专业”的整体建设思想,一方面要通过新增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覆盖机械制造特别是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关键岗位的专业体系,为__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的用人机制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大机电专业”核心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各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和资源共享水平,倍增专业整体功能。

启示之三:增强机电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抢占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制高点

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__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打造煤机产业支柱已经成为__市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举措,而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大规模建设和生产将出现巨大的人才、技术需求市场。因此,我们要瞄准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掌握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及时开设机械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占据机械装备制造专业建设的制高点。以机械装备制造专业为学校专业建设的新“引擎”,打造学校机电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学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__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在__中职教育发展的前列,发挥示范幅射作用。在为__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优质技术和培训服务的同时,更加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四、我校的应变对策和设想

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应该把“服务__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特色提升为办学理念。要实现“服务__地方经济建设”,就必须紧紧跟上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坚持服务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行业的办学宗旨,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实现与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在速度、技术、精神等方面同行。主要有三个对策和设想:

对策之一:加快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需求

应对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调整专业结构,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加强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研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到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借助__机电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平台,加强与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统筹好校内的研究资源,发挥好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集中力量进行矿机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的专项研究。其次,要加快增设矿机械制造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重点,开设矿机制造方面的新专业。对现有的机电类专业,要在继续满足既有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方向上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拓宽学生本地对口就业的口径。第三,将专业建设向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辅业方向延伸,开设机电与自动化设备维护等专业,以满足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融通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对策之二:加快建设核心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借鉴发达地区专业建设理念,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专业群内部和专业群之间建设“集成体”——核心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专业建设的集约化水平。核心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在实验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方面,结合学校新实训楼,集中力量建成符合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需要的实训平台,以及机电类综合实训基地,满足机电类各专业学生实训和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关键岗位职工培训的需要。在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方面,以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核心技术和未来岗位对员工的复合型要求为依据,建设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核心课程平台,满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师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教师资源,按照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大机电专业”教师资源的融通共享。

机械加工转正总结篇(10)

1农业机械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者关系

1.1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必然会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治理体系的转变,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随着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生产各领域加快推进“机器换人”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深刻变化。产业方面:从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正在从粮食作物加速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扩展,快速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经营方面: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与规模经营加快融合,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注重获取高质量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延伸机械化的价值链,更加注重高效率的作业服务和组织管理,“农机+农艺+农事”“互联网+农机”作业服务等加快发展;机具方面:对缺门机具和农机系列化的需求迫切,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质量、舒适性转变,更加注重产品服务和可选、线上等购置体验,大马力、复式、智能等高端机具需求快速增长;技术方面:机艺融合、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管理方面:管理领域、对象、内容、方式等深刻变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需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方式增强管理的精准性、协同性、有效性,越来越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和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管理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1.3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阻碍乡村振兴进程

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和北方地区的农机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农产品初加工、渔业等设施农业农机化水平较低;二是中低端小功率和单一技术的农机机具多,高品质大功率集成配套机具少。

2农业机械化要不断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进程

2.1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主要矛盾阻碍农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还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推用结合不够紧密,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农机产品创制“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质量标准体系不配套,工程化验证缺乏等。二是农机农艺结合不够,一些产业品种、装备、栽培不配套,产后加工、种养方式与机械化生产不协调,制约了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和作业效率效益,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还不多。三是机具停放库棚设施缺乏,“存放难”和“保养难”问题比较突出。新时期农机化发展中的这些突出矛盾问题,直接影响需求侧的质量、能力和效率,表现为“有机难赚”:大宗作业的机具饱和,跨区作业边际效益下降;“无机可用”: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想补没地买”“想要补不了”,新的作业领域“无机来赚”;“有机用难”:机具作业受立地条件、农艺适应性的影响越来越大,“能补用不了”。一些经营主体的机具“经营难”“存放难”“维修难”“请机手难”问题比较突出。最终体现为近年的农机作业服务面积与经营效益增速放缓,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进程。

2.2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着力点,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上一篇: 全国大学生论文 下一篇: 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