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2 22:33:34

综合性学习计划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1)

一、活动主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二、活动目的:通过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来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三、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8日——12月12日

四、活动组织:

组长:林嘉媚

组员;王语嫣、刘雨晴、张荻

五、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第一周:

1.搜集诗歌。

(全组同学)

2.归类整理诗歌。

(林嘉媚、刘雨晴)

3.欣赏诗歌。

(全组同学)

4.记录当地流传的名歌、童谣. (全组同学)

5.在小组内朗读诗歌。

(全组同学)

第二周:

1.自己动手写写诗。

(全组同学)

2.朗诵搜集到的诗歌或自己写的诗歌。(张荻、王语嫣)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本小诗集。(全组同学)

4.举办一场诗歌知识竞赛。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2)

1.依托教材,导学为先

本文所论述的综合性学习,指的是大综合。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全部都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称之为大综合。五上的《遨游汉字王国》、五下的《走进信息时代》、六上的《轻叩诗歌的大门》、六下的《难忘小学生活》。对于这类大综合的起始课,我认为首先要通读整组教材,依托教材,导学为先,发挥单元导读的功效。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起始课,该怎么上?本人认为首先要发挥这堂课的“导学”功能,这就如同“单元整组教学”的单元导读课,要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初步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内容及其目标,因而在这个环节,我试图通过导课、速读、圈划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用目标导向法开展学习。这一点,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有了目标导向,学习效果就会很显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目标导向理论是激励理论的一种,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目标导向,达成目标行为的效果就会越好,综合性学习相对别的内容而言,目标意识有些模糊,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达成的,检验的标准也不是很明确,评价更注重过程性,因而,在起始课,发挥导学的功能,强化目标意识尤为重要!

2.变换形式,激趣为主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综合性学习注重的是活动性,相对来说,趣味较浓,这也是学生喜欢的原因。然而,起始课更多的是制定规划、进行活动时间的安排,相对来说会比较枯燥。因而,“变换形式,激趣为主”,我把它定位为起始课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汉字”片断,感受其中的用意吧!

2.1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打开汉字王国的大门吧

(出示几扇大门,大门上分别写着“猜字谜”、“象形字”、“说文解字”、“歇后语”)你想先打开哪一扇大门?

2.2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相机打开大门

综合性学习的起始课,突显的任务是制定计划、分组,相对来说会比较枯燥。因而,在活动前,安排一个大环节、几个小环节,达到激发趣味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本次起始课通过“四扇大门”的打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交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想打开哪扇大门,就先走进哪扇大门,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要达到这个“趣”字,可以从形式入手。即趣从形式中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课件、PPT、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打开综合性学习的大门,激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参与这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趣从活动中来:综合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体验中,让孩子们获得一定的感悟,了解汉字的神奇、有趣,明确汉字的由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上述片段中,孩子选择了其中一扇大门,就顺势打开了这扇大门,如“象形字”。

出示象形字:云、牛、羊、石、鱼、人的图片。

请孩子们猜测,并说说理由。

在猜测、说理由的过程中,了解象形字的真正含义。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40-03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 。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同样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进而自我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法”的要求不谋而合,这种契合点也启发了笔者尝试运用设计教学法的步骤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旨在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教学法

1.设计教学法的内涵。“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他在《教学方法原理》一书中对“设计教学”的含义作了阐述。“设计教学法就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对待儿童,以便激发儿童身上最好的东西,然后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由此可见,设计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目的性”,它主张让儿童自己确定学习的目的,设计实现目的的行动步骤,并自己去实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设计”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课程形态的三位一体,了解“设计教学法”的内涵,不仅是理解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基本维度,也是有效地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

2.设计教学法的特点。设计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设计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学生对于所要设计的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而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都不是出自教师的头脑,而是出自学生的兴趣。

(2)设计是有计划的活动。一个设计的活动要由学生去思考、设计所进行的步骤,时间分配等,要由学生自己去策划,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且整个活动的开展都要按拟定的计划进行。

(3)设计是有评价的活动。在呈现活动结果时,学生要对实行的结果进行试验和评价。

3.设计教学法的步骤。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1)决定目的。在设计教学法中,克伯屈认为目的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设计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引起学生进行设计的兴趣,从而确定活动的目的。

(2)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是整个设计教学工作中最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拟定计划的工作应由学生承担,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否则就不能从中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实行。把计划付诸实行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步,学生总是喜欢参加实际的工作活动,因而他们会热情洋溢、兴趣盎然地去实行计划。学生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是自己进行,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将设计活动进行到底。

(4)评定结果。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将评定的工作分为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看整个过程是否照原计划进行了;二是预定的目的是否实现了;三是从设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四是计划和实行办法有什么缺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一是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二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三是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标准都具有开放性;

四是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也不断生成;

五是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

三、设计教学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

课程属性决定教学方式,在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同样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设计教学法”,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及推动课程的综合化都极具意义。下面是笔者采用“设计教学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具体步骤:

1.结合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设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但由于长期受被动接受学习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都面临一下子提不出问题的情况。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实施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设计活动主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就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

如某小学的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桂花村参观的过程中,当学生对眼前的桂花兴致勃勃地议论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这位教师就抓住时机,顺势引导以“桂花树的来历及经济价值”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较为出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对主题感兴趣的前提下,组成了不同的探究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积极探索实践与交流,最终学生将桂花从栽培到采摘制作罗列得清清楚楚。

因此,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把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其次,当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教师必须敏锐地捕捉那些贴近他们生活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题,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根据教学目的,拟定活动计划。克伯屈认为,在设计教学法中,计划的项目包括材料问题,工作分配问题,实施的步骤和方法问题等,教师应辅导学生详细、全面地拟订计划。

当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之后,教师和学生集体设计活动的实施计划,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分几个步骤进行、活动人员及职责的分配、活动步骤开展的时间、活动资料的收集及汇编、活动方式及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拟定活动计划是影响后期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从自然、社会、自我发展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但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

3.按照设计内容,落实活动计划。在“设计教学法”实施这一步骤中,克伯屈指出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原有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随时提醒他们,还要通过暗示、建议、鼓励等方法,使他们备足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把设计活动进行到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活动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的展开和总结两个步骤。具体来说,在活动展开的阶段,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具体展开活动过程、学会自我保护和注意活动的安全,争取家长和社区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在活动的总结阶段,则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筛选、整理并形成结论,开展表达交流、汇报展示活动,反思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撰写活动总结报告等。

4.采用多维评价,优化教学成果。课程评价问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它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推进速度、深入程度。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中指出,对于评定结果应该是教师提出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那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评价也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和发展性的。笔者尝试采用多维评价的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与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特别要强调一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而且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充分了解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里的合作伙伴,因而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切合实际,对于改善教学效果也就更具针对性了。

总之,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要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这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尊重儿童,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在汲取“设计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运用其教学步骤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以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威廉.H.克伯屈著.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张华.论“设计本位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1-8.

[4]吕洪燕.设计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61-63.

[5]张彩云.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34-35.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8]刘新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协同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

[9]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伞家学.例谈学生确定实践活动主题[J].教学与管理,2011,(6):25-27.

[11]吴建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教师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18).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

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各种媒体搜集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料,运用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经过与学习同伴共同探讨、分析,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过程。它具有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实践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的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效的语文知识结合,达到综合性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充分的利用生活资源,将生活中的事物有效的与语文知识结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充分的利用课外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以上充分的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

(2)丰富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其他课程、生活、环境等合理地融入到语文知识学习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这一表现充分的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丰富性。

(3)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以往填鸭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灵活的运用语文知识,真正体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这一点充分的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方面较多,如情感世界、世界认知、兴趣培养、民族文化等等,这充分的体现初中语文课程的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相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于初中语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了验证这一事实笔者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探讨和研究。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应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达到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为此,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到初中语文中希望能够实现的目标是使同学能够养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明确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法,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语文知识综合学习。在进行具体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之前明确课程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其有利于与初中语文的特点有效的结合,合理的应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能够利用的资源是:(1)自然资源。(2)社会资源。(3)人文资源。(4)学校资源。

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

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笔者通过从教材衍生和开创个性化课程资源两种方式展开。

3.1从教材中衍生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内容比较丰富、宽泛、开放,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以最基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衍生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用,对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有帮助。具体的做法是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有效的合理的将相关联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衍生出新型的、有结构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3.2开发个性化课程资源探索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

开发个性化课程资源探索是充分利用初中语文的丰富性、开放性,将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合理的进行规划,从而创造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语文知识的课程,实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促使此种方法真正走入初中生的生活中,积极的影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周围语文知识或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当然,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最终的目的是合理而有效的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非常重要。

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计划阶段

在具体的实践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进行规划,制定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在计划阶段进行实施主题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规划、学习任务的明确、学习小组的成立等等,为有效的、合理的、规范的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做好铺垫。

2.实施阶段

在具体实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严格按照计划有序的展开,并加强监督,尽量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实施效果。通过拓展信息渠道,开发学习资源;密切关注,优化指导方法等方式不断的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此来逐渐实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展示阶段

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效果进行展示,全面的、详细的、深入的分析其应用效果的优缺点。展示阶段的工作是由语文教师独立完成的,针对学生参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优点、缺点以及如何优化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小组存在的不足和其他小组的有点,从而改善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4.评价阶段

就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是考察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一个过程。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水平进行分析,合理的评价及说明评价理由,相当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综合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一次来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深度。

结束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它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实践性,能够有效的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家庭资源等,有效的与语文知识结合,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笔者就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探讨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认为从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出发合理的规划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方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龙梅.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与实施策略——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为研究个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3]申宣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走向课程的视阈——2009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十[J].中学语文,2010(28).

[4]周步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校本化实施——宁波市泗洲路小学的个案研究[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5)

(一)研究现状述评 对“税务会计”、“税法”和“税收筹划”课程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 就是对单个课程就其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与实务衔接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二类,就是关于该领域相关课程整合的研究。

关于单个课程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与实务衔接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文献主要集中与此。如,陈晓芸(2010)指出税法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可以优化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许利平(2010)指出目前《税法》课程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材没有特色等问题;赵恒群(2007)认为《税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税收特色,重在应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以法规讲解为主、案例分析为辅,法规讲解与案例分析有效结合,在课堂讲授上,应讲究艺术性:变空洞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法条为法理,变文字为数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税法教学效果;张营周(2010)分析了《税收筹划》课程中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具体运用;刘芳、郑红霞(2010)对《税收筹划》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周常青(2011)对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宋丽娟(2009)对“模拟公司”教学法在税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对于“税务会计”、“税法”和“税收筹划”课程整合的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研究相对比较少,但已经陆续有文献开始关注此问题。姚爱科(2009)指出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应该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解决。苏强(2011)指出《税法》和《税务会计》应该整合,以此为基础可以采用多元立体化理念的教学模式。李华(2011)指出税收类课程不断丰富,但税收类课程分设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学习周期长,知识连贯性差;课程量大,课程安排紧张,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保证;盖地(2012)则以《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为书名编写教材。该教材是将《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课程进行整合向前实际迈出的一步,但不足的是,它只是将税务会计章目内容之后添加了一章简单介绍税收筹划的基本知识。这与两个课程知识的完全整合相距甚远。

综合来看,目前分别探讨“税务会计”、“税法”和“税收筹划”各自课程教学问题的文献相对比较多,但同时提出整合《税务会计》、《税法》、《税收筹划》的研究目前还未发现,对于课程内容整合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税务会计》和《税法》的整合上,对于《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的整合研究目前只是将《税务会计》内容加上一章税收筹划的基本知识,离完全意义的整合还相距很远。可以说,对该领域的深度、系统研究仍十分缺乏。

(二)传统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割裂”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研分析发现,现行国内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几乎所有院校都开设了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相关课程。它们分属不同学期教学,如《税法》课程一般在大二、大三某一个学期开设,税务会计一般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的某个学期开设,税收筹划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开设。这种将“税务与会计综合”成体系化的知识“割裂”教学在老师教、学生学两方面都带来诸多问题。这一点从已有文献不同程度的表达中可见一斑。具体而言,这种“割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割裂”教学造成每门课程课时紧张与课时浪费并存。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税法”、“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涵盖的内容包括19个税种的税收实体法和以《税收征收管理法》为主体的税收程序法。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依据,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公司涉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处理过程。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循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自然人)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在包含税务会计处理在内的具体实施之后,能够达到少缴税款和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因此,可以看出,税法与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让讲授《税务会计》课程的老师,在讲课时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讲授“税法”知识(如具体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同样讲授《税收筹划》课程的老师,在讲课时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讲授“税法”的法规内容。而《税法》涵盖19个实体税种和相关的税收程序法内容,其每个税种每年都可能发生法规的变动,这时在讲授《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课程时讲授“税法”知识就变得更不可少了。这在《税务会计》、《税收筹划》课时本身很紧张的现状下,就变得更为紧张。而这种课时紧张却缘于重复讲授,实质上是一种课时浪费。

第二,学生对每门课程知识建构不符合思维逻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明,知识不是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此,知识的结构对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税法”、“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成体系的知识被“割裂”教学后,学生在建构知识时会遇到困难。如,很多学校将“税务会计”课程内容放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当中讲授,这个课程被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而《税法》课程则被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后的学期讲授。这就造成学生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学到税务会计的内容时,因对《税法》中相关税种知识的缺乏,而主要采用强迫硬记的方式接受,而等到学习《税法》时,再去回顾和理解,即便不考虑是否能够理解,单论遗忘率就很高。将“税务会计”放到《中级财务会计》中讲授的课程设置方式,往往不会单独开设《税务会计》课程,而“税务会计”内容在庞大的“中级财务会计”内容里只能算很小的部分,因此讲授的老师往往囿于课时等原因寄希望于让学生在学习《税法》时再去理解从而对此内容一带而过。讲授《税法》的老师也因庞大的授课内容压力带来的课时紧张以及传统授课内容的习惯性安排,主要聚焦于讲授法规和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对各税种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往往很少涉及。这就让学生在建构知识时出现“断层”障碍。而在学习《税收筹划》时,往往在对具体税种筹划整体设计知识建构后,却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税务会计如何处理没有形成整体认识;在学生与老师教学互动时,也因为遗忘率高而让互动变得没有效果。因此学生毕业后很难成为既精通税务又掌握会计的“复合”知识的人才,往往需要等到学生毕业后在具体负责实际操作中再慢慢弥补和建构起来。

第三,造成课程老师控制教学内容的边界比较困难。“税法”、“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知识是成体系的,而这一点在税以税种分类进行知识呈现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如此。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征收管理是《税法》的内容,它同时也在《税务会计》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中存在。因为要进行会计处理,那么必须首先解决是否要征税,计算税额多少的问题。而关于增值税的税收筹划知识,也必然要利用增值税在《税法》当中征税范围、税率和应纳税额计算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筹划方案具体实施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这即税务会计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每一个税种都同时涵盖在“税法”、“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三领域范畴中,或者说着三个领域通过税种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授课老师在讲授内容边界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困难,容易造成要么重复教授,要么有所遗漏,最终导致学生知识面上的盲点和知识建构的不系统。

二、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整合思路与结构设计

(一)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整合思路 传统教学设置存在的问题,对单个课程老师来说课时紧张与课时浪费并存、教学内容边界划分困难;对学生来说,知识建构存在障碍。这些问题不是局部性的小问题,无法通过对单个课程的完善或改革来进行彻底解决。因此,对该问题的解决必须指向问题的根源――涉税体系化知识“割裂”教学。那如何解决“割裂”状态,或者说完成“整合”,就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确定整合的思路。整合思路的确定,依赖于内、外两个方面。内,是指涉“税”知识体系内在的规律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是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而知识本身的特点是知识建构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必须首先要依据知识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外,是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人才要求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同的人才要求会影响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对“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内容整合思路必须要依据该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内容是体系化的,其特点显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内在依存性:税法是关于我国现行税收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税务会计的依据;税务会计则是税法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税法同时也是税收筹划的依据,而税务会计也是税收筹划具体施行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它们三者横向上都是由具体“税种”贯穿的:如增值税有税法的法律规定、会计的处理和筹划方案,而消费税则是另外的税收法律规定、会计处理和筹划方案。因此,从知识体系内部特点来看,涉“税”知识是成体系的,但可以根据税种来进行横向衔接,不同税种之间具有一定的自然分隔性。据此,可以得出涉税知识的整合思路应该是“横向”整合,且可根据需要依据税种来分隔知识内容。而这种思路与外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一致的。目前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都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需要综合税务、财会等知识才能做出恰当的决定。因此,既精通税务又具有财会背景的人才成为社会目前急需的人才。这就要求“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知识能够横向建构在决策者的脑海中。对于具体企业而言,所需要交的税是按税种来划分的,因此,选择对知识体系进行横向建构,并可以依据税种进行分隔。可以说,不管是从涉税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和当下外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都决定了“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内容应该“横向”整合,并根据税种进行适当分隔。

(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结构设计 “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内容“横向”整合之后,可将新的课程取名为《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对于这门课程,其内容是“税法”、“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知识高度融合的知识体系。传统割裂教学时,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例,《税法》课程一般为64学时,《税务会计》课程一般为32个学时,《税收筹划》课程一般有16学时、32学时、51个学时不等,这主要跟税收筹划具有扩展性有关,但正常基本内容讲授大概在32个学时。因此,如果简单相加,《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应该在128学时以上。考虑到横向整合后,课时浪费减少,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纯内容的讲授大概需要96学时左右。如果引入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内容的学时可以增加16学时左右。这个课时数应该说在一个学期安排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必须划分为两部分讲授。这种划分不是传统的“割裂”教学,而是结合财会专业本科课程知识对税种学习进度的要求,将《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分为《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1)《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课程涵盖的内容设计。根据财务、会计专业通常的培养方案,就专业课来说,大一一般开设有《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等讲解会计基础内容的课程。对这些内容的讲解一般可以不讲或者回避一些涉及税务的问题。大二开始,《中级财务会计》一般就会涉及到税,而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在讲《中级财务会计》之前应将相关税种讲授完毕。因此,笔者认为《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涵盖的知识内容应主要包括:税法总论、增值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消费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营业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以及外加税收的主要程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内容。除此之外的税种,或因为非主体税种、或因为与企业无关,而作为《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的内容,即包含个人所得税法及其纳税筹划、资源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土地增值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等。

(2)《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具体税种内部结构设计。根据《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内容设计的安排,《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第一章讲授税法总论,让学生对税法的概念、税法基本理论、税收立法与税法的实施、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与税收管理体制有个总体认识,然后分税种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的法规、会计处理和纳税筹划进行讲解,最后对税收的程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进行介绍。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税种讲解时,首先对该税种的征税范围、纳税义务人、税率、税收优惠、应纳税额的计算进行讲解,然后在应纳税额计算讲授完毕之后,安排会计处理的内容,再讲解该税种的征收管理,最后讲解该税种可以进行纳税筹划的切入点或者该税种纳税筹划的典型做法,并对具体实施时的会计处理进行说明。对于《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的内容,具体税种结构与《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具体税种内容结构安排相同,只是对个别税种如个人所得税等不涉及的会计处理内容自动去除即可。

三、《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一)《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引和方向,它统领着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其教学目标仰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本身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潜质;二是社会对学习该门课程的人才的要求。《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内容涵盖了现行税务法律法规、依据税务法律法规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过程中的合理避税三项内容。从课程内容本身来看,它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初步具备税务和财会知识融合的复合型税务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而这也正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课程内容的安排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据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税务与财会知识融合的复合型税务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对该教学目标具体理解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熟悉目前市场经济中我国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2)学生掌握目前各个税种的征税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会计处理、税收优惠的内容;(3)学生能够达到运用税务知识完成具体实务过程中的计税、税务处理、报税,并进行适度的纳税筹划活动。

(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税务与财会知识融合的复合型税务会计人才基本素质的教学目标统领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设计与安排。在传统“割裂”教学模式下,各门课程都有自己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都被认为过于单调(许利平,2010)。很多学者针对各门单设课程(《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的教学方法也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如《税法》教学应运用比较分析法(陈晓芸,2010),引入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傅惠萍、毕嘉敏,2011;苏强,2011;等)。但这些建议在传统割裂教学模式下,作用很难发挥。首先不论课时是否允许,单就教学方法本身来说就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案例教学,在《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每门课程当中都可以采用,但囿于单个课程限定知识的狭窄,每个案例内容的设计深度都有局限性,学生只能了解其中一部分;社会实践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每门课程知识范围的限制,实践内容自然也就因此受限,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但当《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多门课程整合成《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门课程之后,这不仅可让前文述及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会为更好的教学方法引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目前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呆板、无趣,满堂灌让学生“身心俱疲”。而整合之后的新课程《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上相对容易。学生在对每一个税种的法律法规知识识记的基础上,即刻开始掌握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的会计处理,并在此基础发散思维,创新性的思考如何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量合理避税以及如何具体实施。这种将识记与灵活运用相结合进行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同时知识范畴的连续性和具有的深度与广度为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提供了实施的条件。整合之后的新课程《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除可以继承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沙盘推演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等具有趣味性、注重实际应用和培养创新思考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讲授过程中,当每一个具体税种基本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就可以通过引入既含有税法知识、又有会计操作和纳税筹划内容的大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之前提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讲解、碰撞。由于新课程涵盖知识的综合性,让案例可以具有足够的深度和恰到好处的难度系数,非常有利于进行案例研讨式教学。这不仅具有很好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税务知识和会计知识融合的建构过程。

情景模拟沙盘推演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讲授过程中,老师可以模拟企业实际过程中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模拟担任企业的管理者(CEO、CFO)、会计人员、报税员以及税务局(国税、地税)服务人员等,围绕一些具体业务情景进行智力碰撞,整个过程可以完成税法法规知识学习、会计处理、报税实务、纳税筹划等环节的知识。这种情景模拟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让各种知识迅速在学生脑海里完成建构过程,而且记忆深刻。

企业实践教学则是比情景模拟沙盘推演更进一步,它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实际场景。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课外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学生到定点合作教学基地(企业)亲身观摩、体验具体实务,亦可以安排学生到税务局(国税、地税)进行简单培训后做义务志愿者,通过服务纳税人的一些活动,将课本知识与实务建立起关联,从而为学生毕业走上具体实务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四、《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设置

《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是将税法、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新课程。该课程在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如何进行具体安排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是确定《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的先修课程和其他课程与该课程的知识关联性。

从《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内容来看,它含有的“税法”知识对先修课程没有要求,财会专业本科学生可以直接学习,但如果能够安排在《经济法》、《财政学》之后学习可能对学生更为有利;课程含有的“税务会计”知识,由于需要学生会借贷记账法等簿记知识,因此学生应该修完《基础会计学》的相关内容才能学习该门课程;课程含有的“税收筹划”知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弹性,但大部分税种的税收筹划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之前对企业主要涉及的《经济法》知识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税收筹划的安排。总的来说,《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先修课程主要是《经济法》与《基础会计》,《财政学》则是安排在该课程之前具有一定的好处,但不是必须。

财会专业需要涉及和利用该课程知识的其他课程,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将《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作为先修课程的,还有一类则不是必须但如果安排在它之后会更好。依据本文对《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的结构设计,它分为《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两部分。《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涵盖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税法总论、增值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消费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营业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以及税收的主要程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内容。《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的内容主要是除《综合(一)》之外的非主体税种或与企业无关的税种。由此对涉及该课程的其他课程具体分析如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因为主要涉及到企业主体税种知识所以应该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课程修完之后才能学习,但可以安排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课程之前,不过如果能够与《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学习则效果更好,这样包含小税种在内的每一个与企业相关的税种都能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相匹配。与《中级财务会计》类似,《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课程也是如此,它们主要涉及到主体税种因而必须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课程修完之后才能学习,但可以安排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课程之前学习。《审计学》由于会涉及企业的每一个税种,因此它必须是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全部修完之后才能学习。对于《高级财务会计》等则需要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习完之后,所以一般都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学习完之后再开设。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先修课程主要是《经济法》与《基础会计》,《财政学》则是最好安排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课程之前;对于其他课程来说,《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应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课程之后学习,《审计学》则是需要在《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一)》和《税法、纳税筹划与会计综合(二)》都修完之后再学习。

[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内容横向整合教学研究”(编号:2013YJ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计金标:《税收筹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许利平:《〈税法〉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陈晓芸:《比较分析法在会计学专业税法教学中的应用》,《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6]赵恒群:《税法教学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苏强:《基于多元立体化理念的“税法”与“税务会计”教学模式设计》,《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8]刘芳、郑红霞:《“税收筹划”课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8期。

[9]傅惠萍、毕嘉敏:《新税制下税法教学若干问题探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6)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也被提上了日程。综合性的语文学习相比以往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综合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开发性和延展性,它的主要内容是面向社会生活的知识体系,突破了以往教材的束缚,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文的指导方式,所以具有极大的开发性,在这种开发性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学习氛围也会比较轻松愉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另外,综合性学习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但是这种自主选择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随意地自我选择。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在优势互补中获得共同的进步。在综合学习中还具有的特征就是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亲身体验,提高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将学习生活与社会体验相结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这种实践性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研究探讨能力,具有极大的科学性。

二、综合学习的主要指导办法

(一)选题方案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的主要教材内容中,新课标要求每个学期都有集中性的综合学习,可以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阶段的学习任务,即每个具体学习活动可以划分成多个课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每个小课题的研究活动往往是学生自己组织划分小组来进行。每个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合适的课题、制定好学习计划、开展课题活动,在课题研究活动结束之后就要进行成果的交流和展示。这种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课程活动中,往往是事倍功半,降低了整体学习的质量。所以对于综合性的学习指导,必须要从选题阶段抓起,提高选题的质量和实用性,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题的开始阶段,教师必须要提供给学生多种形式的选题题材,让每个小组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题,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的讨论来确定最终课题。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是选择的课题必须是还未被人关注的,另外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的选择必须要遵守原创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原则。

(二)活动内容的指导

教师和学生经过讨论后选择到了合适开展的课题后就要开始设计课题的方案。首先要对选择好的语文学习课题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有效分类,一些相类似的课题应该加以合并,凑成一个共同的课题研究小组。对于一些还没有决定选择哪个课题的学生或者课题选择不合适的学生,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安排到相应的课题小组中,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活动方案,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性流程来进行,首先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以及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在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完成活动计划的设计,并明确计划方案的目的性和重要意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题研究计划的名称、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系统性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主要步骤。这样才能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指导

明确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学生还无法立刻投入到课题研究学习活动中,因为很多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才,无法实现自主性的学习实践。必须要确定如何让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设计实用性的问题、观察记录相应的信息,将这些过程都完成后才能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课题计划的确定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制定精确的实践计划,经过合理的分析讨论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展示并共同交流,经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删选和整理分类。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删选信息,让学生互相讨论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是否有用,明确指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信息就是有用的,其它信息则是冗余的。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来完成。

(四)研究报告的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最后阶段就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教师需要指导的要点是让学生明白具体应该怎样撰写一份正确的报告。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题目、内容、研究目的、方法、过程以及获得怎样的成果。等到学生掌握这类基本信息之后,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开始进行实践。如果一开始便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报告是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大多是一些原始信息的积累,并没有通过科学化的加工处理,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信息让运用到研究报告中。如果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写作,最后也肯定是把各类信息原样照搬到研究报告中,导致报告的质量欠缺。所以在写研究报告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让他们明确信息加工处理的意义以及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报告更具质量水平,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格式、框架以及写作技巧的掌握,从而将综合性学习完成地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开展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学中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把知识学习和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愉悦地走进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一、做好活动计划、拟订活动方案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拟订适合学生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活动计划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初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要时抓好一两个典型,给他们起到引路的作用,下面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单独去设计、组织、总结。比如,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推荐自己”时,具体的活动计划如下。第一,在活动准备阶段,布置好自我介绍前的内容收集,为“活动”做准备。以“这就是我”为题,在班内开展分组讨论,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根据自己的长相外貌、姓名缘由、兴趣爱好,展现自己的风采。接着引导学生收集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书法作品、收藏物品、唱歌跳舞的音像资料、摄影作品、得意的画作、小制作、小发明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爱哭、爱笑、调皮、撒娇等性格特点来收集资料。第二,在活动开展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为“写作”备素材。让学生在各个小组中先进行自我介绍,由其他学生集体打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提出建议,怎样使自我介绍更精彩。指导学生设计好介绍的侧重点,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基础。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在指导写作阶段,教师要进行现场写作指导,运用口笔结合,为“评价”打基础。这是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指导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写什么、怎么写、具体写作方法有哪些?第四,在评价修改阶段,要组织好作文的综合评价,为“作文展示”做准备。注重运用好学生的自评作文和互评作文,打好分数,写出评价意见,并推荐好作品。要做到有计划、有标准、有落实、有检查。第五,在展示成果阶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示优秀作文。可以设计出墙报、手抄报、电脑小报等,也可以向学校文学社推荐优秀习作或是向报刊投稿,从而促使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好铺垫。

二、找准活动内容、优化活动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和个人的情况选择开展哪些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计划地选择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明确活动成员参与活动的时间、具体内容、活动项目和分工等等,教师要做好对合作小组的了解和指导,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组织能力合理划分活动小组。例如,在搜集作文中的错别字时,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探究错别字原因、展示错别字、让大家知道哪些字容易写错,防止学生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再次出现。有的学生由于个性偏执平时好同学不多,可能没有小组接纳他;有的自由结合小组人数不均匀,不好开展活动;有的小组能力不均衡,教师要注意协调。教师要安排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间,根据课时情况协调安排,力求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各尽其长,发挥好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展示出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承担起适合的任务。比如某个学生喜欢摄影,可以让他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展示搜集的资料成果;有的学生善于交际,可以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去做实地访问和调查;有的学生绘画和书法较好,就请他做校刊或黑板报的设计和抄写等。这样,就能让每一个活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活动,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自身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们在选取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时,还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做好分组指导、调控实施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是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在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后,教师要做好对活动的监控,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起到活动的铺垫作用,能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启学生的既有知识,让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渴望知识的心情,带着合作交流的良好愿望,逐步进入综合性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应着眼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全程指导。要做好总体把握,让学生仅仅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活动。要根据活动进程中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控,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要做好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活动主题或不同小组加以指导:①指导好小组活动和个人行为。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小组和个人活动方式。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访问调查、实地了解和网络搜寻,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②指导好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好采集的实物和搜集到的文字、图片、采访记录和音像资料,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诗词名句、故事和人物轶事等等,要做好分类汇总。③指导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在活动中指导好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体验到运用语文的收获。④指导好活动小组之间的交流。指导小组成员按照计划做好自己的活动项目,写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经验体会,进而指导好对小组材料的分析和整合;鼓励他们互相倾听,互相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8)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制订复习计划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订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订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开始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纳,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做,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9)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各册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习题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综合性学习计划篇(10)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1.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2.对课本后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3.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上一篇: 银行统计管控工作计划 下一篇: 分公司月度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