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1 13:15:25

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篇(1)

二、课堂的有效性。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一堂怎样的课会是有效的呢?要使课堂有效,就必须出好课。在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好课有德。研究课堂教学,人们通常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问题更为重要。这里的“有德”是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让他们会倾听、会观察、会欣赏、会尊重、会助人……

2.好课有效。上你的课之前和你的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当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3.好课民主。民主不是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跟到哪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预料的,学生随时会爆发出难以预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已被看做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问题问得好即“教得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共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已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间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教学高潮、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都是有效的。 转贴于

四、课堂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积极且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程从建设阶段转入教学应用阶段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

五、作业的有效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是考察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多样性,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开发;缺乏典型性,量大质低;缺乏层次性,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时效性,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

针对以上问题,为使作业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达到提高作业质量、产生“低负高效”的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习题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习题,也可以是有价值的课外参考书、各类报刊等。另外,教师还可从自己建立的或学生建立的“错题档案”中,将历届学生的高频错解题穿插进作业中,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对分课堂教学篇(2)

一、现有教学模式下的《税法》课程情况

(一)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税法》课程教学上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由老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加思考,全盘接收或者屏蔽输入,对课程及相关知识内容毫无兴趣。对于考核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税法》课程考核主要为闭卷考试,通常是以期末卷面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考核方式。讲授法,传授知识系统、高效,但本质是被动学习。这是典型的,缺失了沟通、合作、批判、创新的讲授法。

(二)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致力于录制高质量教学视频,优势在于成本低,一个好的教学视频可以广泛传播给学生进行学习,重复利用率高。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对于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如纳税人、税率、征税对象和税目等,学生需要课前通过老师录制或者精选的视频自行学习,同时,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课上,老师主要是通过设定由易到难的练习,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再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课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答疑,自己继续搜集和阅读相关材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靠学生自觉性来完成,学生的参与情况很难管束和监督,对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和用心程度无法准确评定。同时,由于学习视频是预先录制,学生自由学习,这种情况下,完全失去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无法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难以及进度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慕课的核心是教师做更美的灌输;而翻转课堂的核心是教师不再灌输,学生参与为主。这两种近二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改革,都属于舶来品。

(三)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将教学知识融入各种情景中,让学生在典型情景中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但是,这种情景化的案例资料收集和案例采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案例并把相应知识点镶嵌到案例中,因此对采编案例者能力要求高。同时,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方向,将课程知识融合到案例教学过程中,这个难度也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自从张学新博士提出对分课堂以来,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成功和报告有很多,但是,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领域,对分课堂的报告极少,对分课堂对这类专业并没有实现其意义。这种教学模式在这类专业的课程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这类专业中选择一些课程进行实践研究,为今后对分教学模式在这类专业中的改革运用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分课堂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最少可以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1.从教师的角度,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平,要让自己从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不能机械性地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引导。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2.学生的层面,提升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提高学生总结和反思能力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对于学多学少、学好学坏,更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一半的课堂时间归自己掌控,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后的独立学习过程,能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总结和反思能力。3.有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有权责对分、先教后学、精讲留白等特点。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注重过程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问题化学习以及讨论式的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意义

目前,《税法》课程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老师填鸭式教授,学生被动听讲。我国税收种类多,每个税种都有其自身特点,课程内容繁杂,税制变化快,对于管理类学生来说,向来觉得这门课程难,从考试的结果来看,每次期末考试,这门课程的不及格人数都比较多。在《税法》课程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授课内容精讲留白,讲精不讲多,不讲全,不讲透。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以及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加强思维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内化吸收过程,学生课后独立学习,查阅老师推荐的阅读资料等,认真完成“亮考帮”的个人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总结思考的训练,帮助理解和记忆所学课程知识内容。另外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的小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同伴进行讨论,得出适合自己的对于课程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分课堂可以带来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好学生的总结、反思、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各项综合能力。

三、《税法》课程中合理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税法》课程具体情况,设计为隔堂对分教学。按我们学校排课习惯,每次课两节连上,按每周四节课设计。按照对分课堂流程,开学第一节讲授课程概述以及课堂规则等相关内容,期末结尾最后一节,老师对课程进行学期总结。也就第二节,老师教授知识,接着课后,学生进行独学内化吸收,第三节课堂讨论第二节课问题,第四节老师继续讲授新知识,循环往复,即隔堂对分。如此,通过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完成作业,阅读教学以及相关参考资料或者文献,有个内化吸收的过程,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可以根据他自身的能力、需求和兴趣,采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吸收和内化。最后,学生带着自己独立学习的成果,再次回到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讲授的环节,老师精讲留白。讲完,学生不懂就不懂、不信就不信,回去读书,思考,写作业。把哪里懂、哪里不懂,为何信、为何不信,表达出来回到课堂,跟同伴探讨,验证、修正自己的看法。讨论环节,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给的,主要针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己独学所得出来的结果。最后凝练的问题,教师再解答,并对课堂作个总结。对于作业和讨论,答案不分对错,重点在于学生参与和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对分课堂就是要实现这种启发。因此,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估,平时成绩(作业)60%,签到20%,期末考试20%。

(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对分课堂包括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四个过程。老师讲授需要把握技巧,做到充分而不过分引导。学生独学,是通过独立思考,各自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成果,这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中,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对所授知识内容熟悉并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很好地把握讲授的分寸,能把教学内容讲精但又能留白,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对能力的启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对分课堂有一半的时间是交还给学生,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老师少讲一半时间的课,老师需要更多地思考,不断摸索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引导方式,因此,要求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三)讲授、内化、讨论中的注意问题

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的这个环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讲精不讲多,也就是精讲留白,可用一种新型的导读式讲授法,基于优秀教科书,可以数倍提高效率,实现对传统讲授法的大幅超越。内化的过程,这部分是在课后完成的。对分课堂在作业布置上,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具有自身创新点,通常是由“读书笔记(知识梳理)+常规作业+反思性作业”共同组成,教师在作业批改上遵循的原则是:不批改对错,不细看内容,也可不给评语。强调独特的思考,鼓励创新!其中,反思性作业为“亮考帮”,即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通过这个反思性作业,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能清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每个学生这部分的作业答案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不同的。这种反思性作业的执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以足够的训练和引导。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效地做好引导,让学生完成有价值的对分课堂作业,以实现对分课堂的有效实施。对分课堂中的讨论为自主式小组讨论,教师不参与,只是旁听,不设组长,讨论过程不计分。学生不是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是讨论自己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要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低层次问题,不能是由老师包办,学生直接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对分课堂的讨论,重点在思路,不在结果。

对分课堂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8-02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in Hyoiatrics Course Teaching

LI Zai-jian LIU Wen-qiang GUO Shang-ji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Abstract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is to distribute the time in class averagely,which will review and discuss what students learned last time.The teacher taught lessons after the group discussion,which could make the students enter the learning state quickly and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knowledge.This model could slow down the students′ forgetting of knowledge and correspond with the memory rule,which could improve the master of the knowledg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tudents′enthusiasm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could improve significantly,and the learning effect of hyoiatrics course could increase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PAD class;hyoiatrics;teaching mode;teaching effectiveness

猪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是学生掌握猪病防治技能的必修学科。猪病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因此,学好猪病学已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尽管猪病学在动物医学专业讲授多年,但大部分高校都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根据教案、大纲进行讲授,学生由于平时不花时间巩固复习上课所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猪病学的教学效果。

传统猪病学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灌输。这种模式获得较好效果的前提是教师讲课风趣,且讲课内容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截至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已超过750万人,毕业生将来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课堂教学随之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上课玩手机、逃课、聊天走神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课堂问题的出现,教师、学生都有责任:教师讲课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学生学习动机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等。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讲课不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扮演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因此,理清猪病学中的师生角色关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根据目前高校教师上课情况,结合先前授课模式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目前课堂状况,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于2014年提出了针对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心得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上课模式包括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学生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讨论(Discussion)3个环节,简称PAD课堂[3]。该上课模式从学生对知识点的需求出发,其主要思想是将上课时间合理分配:1/2时间用于教师讲授,1/2时间用于学生讨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有一定间隔,中间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W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吸收。对分课堂操作的关键点是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讨论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上节课所讲授的延伸内容为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容。开展对分课堂课程考核重心应由学期末考核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采用“有教无类”的教学观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讨论不同问题。总体来讲,对分课堂的出发点在于结合人脑记忆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弥补现有课堂中师生关系隔离、互动少等不足,使教与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4]。

对分课堂3个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可根据课程科目的不同灵活调整,可以说几乎适用于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接入性强、适应性强、扩展性好的特点。同时,该教学模式主张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大班以4人一组为宜,小班以6人一组为宜,小组的数量可根据班级人数和教室大小来定,没有固定的模式。讲授时教师面对全班,分组讨论时教师并不需要参与讨论。总而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规模没有限制,大班、小班教学都适用。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适用于猪病学课程大班教学的现状。

2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猪病学课堂教学

猪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养猪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过程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实际工作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养猪企业的实际需求。本课程主要采取系统介绍和专题报告同步进行的方式[5]。本课程共32学时,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在猪病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摆脱了目前猪病学授课模式的困境,基本形成了适合猪病学教学课堂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2.1 实施步骤

猪病学每周上课1次,每次2节,每节50 min。计划开展6个周的对分课堂。根据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的具体原理,课堂前1/2时间由学生对上次课的讲授内容展开讨论,温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心得,互相解答彼此在课后学习所遇到的问题。讨论交流环节主要包括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班级交流、教师抽查、课后笔记展示、教师总结。后半段时间由教师对新内容的基本概念、知识框架、重难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本,自行消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通过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提前将下次课讨论组分好。课后作业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可安排在晚自习。为减轻学生负担,作业时间不宜过长,以1 h为宜。下次上课时,学生对本节课新讲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具体步骤,第1次课上课时间不对分,第1次上课由教师讲授第一章内容,要求学生仔细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消化吸收上课所学内容,写出上课心得,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第2次课前要提交作业。第2次上课需要开启对分课堂模式,第1节课前半部分时间学生每4人一组展开讨论,复习第一章讲授内容、分享课后学习体会、互相答疑,交流课后作业答案;第1节课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互动、抽查每组问题,对学生中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作业进行点评,展示优秀作业。第2节课教师讲授第二章内容。要求学生仔细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消化吸收上课所学内容,写出上课心得,并完成作业。后面以此类推:第1节课学生讨论上次所学内容,第2节课教师讲授下一章内容。学生讨论交流环节时间分配如下:组内讨论(15 min)、组间讨论(10 min)、全班讨论(10 min)、教师抽查(5 min)、优秀作业展示(5 min)、教师总结(5 min),具体时间分配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灵活把握。

2.2 课堂评价

对分课堂强调的是平时成绩和多元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但作业批改只需要粗略分级、简单反馈,花费时间并不多。这一点与传统的讲授模式有所不同。对分课堂授课模式下作业应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保证学生对基本内容的掌握,并含有1道开放性较强、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为下一次课展开深入讨论做准备。上课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组内、组间讨论,下课积极完成课后作业。每次作业优秀者得3分,完成的得2分,安排10次作业,共30分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仍采取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的内容为主。

3 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讲授时间[6]。课堂上教师只需关注核心知识点的传递,部分简单枯燥及不适合课堂讲解的内容均可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减缓遗忘速度,也降低了学生长时间听课对集中注意力的要求,减少了为吸引学生眼球的“表演性”教学。整体来说,在猪病学对分课堂过程中,教师机械性负担降低、指导性成分提升,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对教师的评价也更加积极,在赢得学生更多尊重的同时,教师职业成就感也得到提升。这些转变对提升猪病学课程学习效果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向动物医学专业其他课程推广。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9-13].http:///news/chanye/20160913/09100-561835.shtml.

[2] 崔艾e.从逃课现象看高校改革的着眼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9):114.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对分课堂教学篇(4)

1.1强化基本认知——体育心理学本身的魅力

作为一名体育心理学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教学外,最重要的是要把体育心理学自身的优势传承给学生,让学生知晓通过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贴近体育学习中心理学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体育心理学课堂心理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

1.2强化过程认知——教师知识更新,学生积极回应

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与学生积极回应,其实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构成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两个根本要素。高校课堂教学是很灵活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方案安排课堂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其教材虽更新了,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讲授新教材的知识点,大部分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几乎不更新,甚至一些老教师讲来讲去,课堂上还是讲授旧教材的一些知识点,没有紧跟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没有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不到前沿知识,与现实接触到的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长期下去,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积极回应的兴趣和能力。教师本意是要以学生为主,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知识点没有及时更新,课堂上授课对象没有区别对待,把課堂当成了“讲堂”,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却忽略了对体育生注意力的掌控及接受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体育课堂的教学需求,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心理学课堂上,教师的知识点要及时更新,学生才有积极回应的可能性,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从“讲堂”真正变为“学堂”。

1.3强化认知过程——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

据调查得知,呼伦贝尔学院体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课上活动包括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基本知识点的信息通道,案例分析,相关实验、实践理论说明以及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课下活动包括课前的复习及预习教材知识点,完成课下思考题、实践内容及阶段考试内容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心理学的课程课时越来越少,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不能单单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课堂教学只能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对更多知识的获取还是要依靠课下学习。因此,处理好课上活动与课下活动的衔接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中的有限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讲解知识的精髓部分,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同时,还要将课上学习与课下延伸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点的统一。

2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情感交流过程改革的对策分析

2.1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上要营造课堂物理环境,创设情境,还要充分利用情境,在这之后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创设情境及充分利用情境,提高课堂心理教学氛围。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体育心理学教师的一种挑战,但也只有做好这一点,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交流,能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情境持续,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让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2创设民主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学院学生的大致特点有:性格外向、好动、思维敏捷、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强,但注意力较易分散,比起实践课的理论课听课效果相对较差,为了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尤其在教师讲到基本知识点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教师就必须在每次课堂上“花样百出”,调动起学生们的听课热情,同时根据学生思想特点,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让本堂课动起来,让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营造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据调查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师常用的具体方法,开展合作学习环节,组间讨论发言环节,质疑提出问题环节,播放相关视频环节,学生实践讲解环节等。

3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行为发展过程改革的对策分析

3.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得体,多以和谐型教师为主

研究发现,在体育教学当中,师生的参与性、指向性以及交往性的状态变成了课堂心理氛围的特点。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实践能够看出,课堂心理氛围包含了和谐型、普通型以及冷淡型3种。通常课堂心理氛围大部分属于普通型,和谐型属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需要通过体育教师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的良好状态。和谐型教师在情绪状态表现为情绪饱满,师生感情融洽,对体育教学任务充满信心,自我感觉良好;在言语行动上,批评学生少表扬学生多,多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讲解清晰生动,注意观察学生听课状态,并能及时满足学生的要求。

总之,体育心理学教学课堂教师要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以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还需仔细分析所有学生的特征,找出学生的优点,积极地面对学生,对其给予鼓励,并不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控制自己的态度,从而逐渐改变学生,令学生能够不断进步。

3.2学生课堂听课行为得体,学习态度达最佳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要认真讲,学生也要认真听,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行为往往不能正确感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就是一种自我控制,是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其行为的主要调节器。教师要让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个体育心理学习的目标,从而有效调整自己对体育行为的动力,帮助学生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具體目标与模糊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听课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3.3完善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

体育课堂的学习当中,心理学评价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通过尊重学生的人格,着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杜绝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让学生将精力投放到学习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不断剖析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置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从而为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体育心理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分析心理致因,发现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信心,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体育心理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方法,一是观察行为记录法与评定量表法;二是口头评定。课堂上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随时记录,适时加以评定。

因为语言是人们在交流当中最常用的工具,也成为了体育教学中最普遍的行为方式,所以,教师用语要清晰、简洁、准确、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注意语言表达时的体态举止和面部表情,善于利用表情动作,以便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

[2] 季浏,殷恒禅,颜军.体育心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

[3] 耿银贵.关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2014(7):240.

[4] 唐健.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05-107.

[5] 杨锋,潜沉香.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5):17-19.

[6] 林秀琪.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80-81.

对分课堂教学篇(5)

一、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就教学空间而言,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的是人类的间接知识,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前人的经验总结,把握由复杂的社会现象、生产过程等改造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学校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由教学过程的上述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社会实践是与课堂相对应的辅助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错位”现象。如在论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时,一些领导和教师总是在剖析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前提下,大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而对“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却谈的很少。在维持课堂教学“现状”的前提下,增添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是目前许多学校推行素质的模式。“第二课堂”成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囿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灌注多,启发少;分析多,综合少;同步多,异步少”等诸多与素质教育思相悖的做法。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旨不是因此而“蔑视”课堂教学,而是运用素质教育思想深化课堂教改,在扭转上述“三多三少”做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文革”中“砸烂课堂闹革命”的所谓“开门办学”的后果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与所谓“第二课堂”的任何错位,到头来总结的只能是“教训”。“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现有办学条件下,教育的这一“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因此,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课堂教改,使其学科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原则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体特长。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建立起真正与素质教育协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具体说来,就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维度考虑,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片面性,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即不仅要重视发挥德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和谐发展。同时,全面性原则,还包含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将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由于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的安排,从方法的选择到结构的优化均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从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来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能够决定做什么和如何教,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以如何学的指导,但能否学好,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产生内驱力的前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育除了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外,更要促使学生自身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即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人格的主体,要求学生充分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精神,引导他们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这意味着教师的“导”就成为更高层面的“教”,这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转贴于

3.民主性原则 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形成教学相长和民主和谐的氛围。

素质教育以尊重人为教学与学的前提,只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去对待教和学、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学生尊重教师既是传统,也是普遍的现实,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若要教师也同样尊重学生,虽然已经有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但作为一种教育机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要实现作为人的相互尊重,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心理素质,而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因此,师生交流是否民主,其实质是教师如何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学生,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灌输式”制约学生自由交流的权利。

4.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内部系统发展上,即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影响力

如前所述,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乃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问题。可以说,没有优良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完成较好的素质型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不断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国外十分强调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重视教师素质全面、整体而和谐地提高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上还有一个转变角色念的问题。现实中,许多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在认识上是有偏颇的,以为自己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纪律的管理者,其实,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榜样、朋友和知已,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保健医生,是处理教育情境中人际关系的专家,能否全面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这些角色内涵至关重要。

当前,从素质教育高度来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实现必须具备以下标准:①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②教的全体性,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③教的全面性,即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养成;④教的基础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为提高公民素质打好基础;⑤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⑥教的高产性,即真正让全体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会学、乐学。以上六个方面,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自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能力强、素质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这样,教师角色的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出角色应有的影响力。

对分课堂教学篇(6)

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广大人民教师都能够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多数教师从过去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走了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多,自己拼读、自己读书的机会多了,读书的形式也较为多样。例如:让学生自主读书,同桌互读,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式改变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大都摒弃了这种教学方法,从原来的一味重视答案、结果转变为现在的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教学倾向准确

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小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地基的楼房是空中楼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知识,教师教学倾向转变,不再采用之前的“一堂过”,而是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注重学生识字、记字、写字的能力。另外,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方面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脱离课本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脱离了文本,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至于有些课堂,学生连字都没有识全、句子都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开始漫无边际的想象。其次,部分教师上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的讨论等。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都不知道课本讲的是什么。

2.热闹且低效率的教学课堂

新的课堂理念要求师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学生乐学、爱学,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上很热闹,教师学生乱哄哄打成一片,学生玩好了,教师也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下课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多半哑口无言,教师也很无奈。教师应该思考为什么课堂气氛热闹了却没有提高教学的质量。

3.放任自流的教学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急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一两个人的表述和讨论题目相关,其他人则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聊天、开玩笑的大好机会。小学生天玩,并没有较强的自制力,教师如果不加以遏制,则会让学生更加放任自流,无法学到必要的知识。

4.无讲解的教学课堂

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所谓探究是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该引导的不引导,该讲解的不讲解,导致学生们漫无边际地胡乱表达。无讲解的教学课堂,学生们无法从老师的口里得到新的启发,学到新的知识。

三、基于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确地了解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无法正常教学。其次,准备上课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以便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再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知识传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知识的传递最大化。最后,准备课堂上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消化知识。

2.讲究教学策略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幽默感,一个谈吐幽默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以信心感,容易博得学生的好印象。教师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又不至于让课堂秩序混乱,也不会让学生开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极大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这就包括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充分肯定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书本联系实际,从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的学习。

对分课堂教学篇(7)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09-02

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课例观摩、提问、话题任务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情景法、整体动作反应法、暗示等等。不同方法在英语课堂听说读写模块中有着显著不同的效果。本文就采用教学方法在不同模块中不同效能进行对照分析,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对照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对象,方法和功能

(一)目的及对象

对课堂教学方法在听说读写模块中的对照分析,目的是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打造一个完美和谐的英语课堂,同时也发现问题并探讨原因,为不同模式适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提出改进措施,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研究对象是湖北一所高职院校15’级康复治疗专业171名学生和5名教师。

(二)研究方法、功能

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为主,同时结合随机访谈,参与式课堂观察,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了解,通过发放自编问卷《英语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教师评教评学),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按照A/B/C三个等级评判。

(三)有效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模块学习中的应用

首先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各个模块学习都需要介入。这种方法学生从接受基础教育开始就从不同阶段的学习中接触,是学生熟悉的教学方法,也是在基础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课例观摩法,现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到。观摩全国或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的课例,学生关注较高的依次是教学风格、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机制这三个方面。中等关注程度为知识呈现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相对关注较低是课堂情感、文化渗透和学习指导三个方面。如何发挥教师在课例观摩中的作用,需要专业的引领和行为跟进的课例反思,充分发挥课例中所蕴含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研究实战反思提升这些行为过程的不断反复,做中学。在不同模式中实现最好的学习方法。

课堂提问有着组织教学的功能。教师在引入新课或新话题的课堂时,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进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BRAINSTORM这样的提问搜索学生的思想观念看法,及学生对话题已有背景知识的了解,提问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提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及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时,对所有内容升华阶段所提问题,能引导学生挖掘所学内容深层含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在复习课时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话题任务法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内容引导形式就是不以修辞结构为主导和目的,突破对范文的模拟,鼓励自由创作,关键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跟随学生关注点,跟随学生兴趣走,不拘泥课本。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师揣摩的内容,体现思想深度,让学生产生真正的思想活动,让不同的思想在师生间同学间自由交流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冲破外语学习的限制,增强了学习成就感。

听说法、视听法在听说课堂是常见的教学方法,当然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认知法、情景法、

整体动作反应法等,都是教师在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根据需要而常用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在某一英语课堂中不同教学方法下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同一课堂,以职场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 童敬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单元课文A知识讲解课堂为例。以本文主要阐述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体现不同教学方法下产生的不同学习效果。

(二)教师使用不同教学方法的频率

不同教师上课使用教学方法侧重不同,因学生知识掌握、兴趣等原因影响,也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三)访谈结果

在访谈任选9名学生中,都认为不同教学方法能够吸引某一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中一位访谈对象说:“对于老师的提问让我对课文A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另外一个同学说:“对于A课文相关的话题无论是针对写作还是听说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于不同方法所起的作用,一个同学说:“讲授法是我从基础教学阶段就接受而喜欢的方法。”其他几位同学一致对观摩课例表示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不同教学方法表现出浓厚兴趣,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也表现不同,从而也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当然,本文只对讲授、话题、提问和观摩四种方法进行了侧重讨论研究,但教师在课堂中还使用了多种多样其他的方法,在今后的研讨中会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 罗绮伦. 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效度研究[D] .武华中师范大学,2004.

对分课堂教学篇(8)

语文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在课堂中认真听讲的习惯。其次,作为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和激励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兴趣是行动的基础,作为小学生来说,刚刚告别孩童时代步入校园,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他们学习开始的普遍心理,一旦感觉枯燥乏味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一般来说,语文课程是相对比较乏味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单调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更加重了课堂的单调性,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者是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发挥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间自由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形成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进行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对分课堂教学篇(9)

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以往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现代化教育思想,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在讲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进行改变,逐渐提升数学教育效率。从诸多方面、各个角度来建立高效分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1课堂教育策划原则

1.1培育初中生自觉学习水平:在教育阶段,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做数学”理论而非是“内容对话”,可以以现实生活状况为指导,强化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的扩展,在具体情况之中去处理数学问题,唯有如此,数学教育规划原则方可在课堂中得到同学们的关注;汽车是在初中学习阶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加教育互动实践之中,经过沟通,使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到对方思想之中的缺陷和科学性,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方法展开检查,全面提升学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数学内容非常抽象,例如描绘几何图形等,使同学们在一时之间难以去理解,由此使许多初中失去了学习热情。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数学知识,针对于和谐课堂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教育实践中,老师的教育方法需要和实际密切关联在一起,从现实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合理借助同学们的生活情况,提出问题,使他们回答问题,进而提高初中生的求知欲。

2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非常老旧:在以往的教育教育思想引导下,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中以老师为核心,老师的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整个教育环节,老师占有课堂教育的主置。据相关信息表示,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教育工作繁重、教育知识独特性等,导致老师在教育实践分配阶段,极少兼顾到同学们的兴趣、喜好和是否对这一教育方法感兴趣、认同状况怎样等内容,所以,初中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也难以全面得到激发与调动。此外,初中数学教育环节,很多的繁难偏就难题依旧产生在课堂教育之中,导致初中生对数学这个学科产生了恐惧、厌倦感。

2.2教育实践严重分离了现实生活:据研究显示,学生对初中数学出现抵抗情绪和不感兴趣的重点原因在于,以往教育机制下的数学教育实践和生活实际基本上不脱节的,由于学生没有兴趣和热情,因此难以提升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就少数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法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少数学生为此丧失了信心。

3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育措施

根据上述对现在产生于数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成因研究得知,若要强化初中数学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与效果,实现有效的数学教育课堂创建目标,需要从如下几点着手:

3.1激发初中生的热情,建立高效课堂: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对数学和谐课堂而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老师需要以培育学生的兴趣为基本前提,经过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将非常抽象的内容通过基本的模式展示出来,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有助于降低同学们的学习压力[1]。第二,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整个讲学环节,老师也应努力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们共同来思考问题,而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初中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置,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由于得到尊重而出现较强的学习热情。第三,借助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不但有助于和学生产生良好的沟通关系,而且还有助于和学生之间建立互动的桥梁,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质量。

3.2引入数学观念,提升教育效率:在初中数学教育中使用渗透思想,提升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水平,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的认同数学逻辑观念,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效果。在开展渗透思想讲学过程,老师需要先试试渗透划分,进而提升他们的分类观念,老师应该指导同学使用分类思维去处理数学问题[2]。例如,老师在教学图形时,能够知道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和图形彼此之间的关联来讲解,按照图形的外形与特征来分类,使同学从划分的环节直观体验,利用分类观念去处理图形难题。另外,在数学教育环节,有许多定理法和其他数学式子,均全面展示了数学的分类观念,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加强学生学习分类的观念,结合实际的数学难题,进行研究、探讨,经过小组竞答等模式获得问题的结论。

3.3培育初中生的探究水平与自学水平:在新课改环境下,初中数学教育环节需要从根源上转变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突破以往的重教材内容教学而忽视自主学习水平培养教育模式,需要以培育初中生探究水平、自主学习水平为主[3]。据调查显示,数学教育和学习基本上是在发现和探究中培育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思想与能力,经过同学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方可达到真正数学教育效果的提高,方可达到高效课堂创建的目标。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引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全面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得知,初中数学老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渗透思想引导初中生,使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深入创建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梁春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实践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28-129.

对分课堂教学篇(10)

近几年来,教师经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是上好课的基础,数学教师必须把上好课的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研究,作为自己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师德,知识素养等,师德不仅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灵魂,教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和持续的影响。教师要依法从教,更要以德从教。知识素养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知识时代的到来,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更新教学技巧,优化课堂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给学校配备了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像远程教育模式、班班通电子白板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原来毫无生机的课本内容变得鲜活起来,生动形象,直观性明显,课堂的容量也更大,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如果我们连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本领都没有的话又谈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必然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材的内容不像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那样,里面有很多吸引学生的内容,有的是空洞的理论,学生一看下去就觉得索然无味,如何吸引学生到数学课中来?我认为在我们现在所用的新教材中,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善于挖掘,同样感到精彩纷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课本里的“阅读与思考”“拓广探索”“综合运用”“复习巩固”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身边的例子,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思考”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上一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下一篇: 汽车底盘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