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09-06
一、引言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30年GDP保持了年均6%的增长速度,后30年创造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曾经在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超过4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大的经济体,因此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成功发展的独特性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最早是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其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自由主义遭受重创,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普遍怀疑,由于中国经济所受的影响并没有欧美国家大,使得针对中国发展的研究愈加重要。人们试图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规律,“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等纷纷出现。①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多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对中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等关注不足;其次,对中国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比较分析较多,但对中国和欧洲模式比较分析不多;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道路从欧洲模式的借鉴分析不多。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国道路下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②欧洲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集中区域,在长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模式。2009年欧盟人均GDP为2.97万美元,基尼系数为0.31,人均生活水平高,公平程度好,因此研究欧洲模式对于中国道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本文尝试从欧洲模式的解析入手,分析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欧洲模式是一个经常提起,却又难以解释的概念。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上看,欧洲模式是与美国和日本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不同的学科出发看,有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社会团结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经济一体化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不同的界定;从动态发展上看,欧洲模式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面对人口老龄化、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欧洲模式现代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各种定义的基础上阐述欧洲模式的内涵,然后从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社会凝聚的角度分析欧洲模式的特征。
(一)欧洲模式的内涵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通常使用欧洲社会模式(European Social Model)一词,表述欧洲各国对于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质量的生活工作条件相结合的愿景,包括充分就业、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均等、社会保障、社会包容、社会伙伴关系等。此外,福利国家也常常被用来代表欧洲模式。针对欧洲模式,国外学术界对此有多方位的诠释和解读。
最早提出欧洲模式的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艾默森(Michael Emerson),他在《何为欧洲模式》中提出,“欧洲模式是完全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许多方面的做法都是正确的”。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欧洲模式的研究较多,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欧洲模式是莱茵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如阿尔贝尔(Albert)提出欧洲模式秉承德国弗莱堡学派的基本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竞争秩序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1]第二,欧洲模式是福利国家,如帕斯塔(Pestieau)认为“福利国家是欧洲社会模式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⑤第三,欧洲模式是一种价值观,如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欧洲社会模式是一种价值、成就和抱负的组合:一种发达的、奉行干预主义的国家,由相对高水平的税收提供资金来源;一种健全的福利体制,它在某种相当高的程度上为全体公民,尤其是最有需要的公民提供有效的保障;限制或阻止经济或其他形式的不平等。”[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模式的基本内涵至少应该包括高税收、高福利、注重社会公平等几个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从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思想模式、欧洲社会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多个角度,探讨欧洲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⑥本节主要从欧洲经济模式的角度进行简要的梳理。
第一,欧洲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裘元伦研究员(2001,2004,2009)认为,欧洲模式下,政府相对于资本比美国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其行为自然也重视资本利益,但同时又强调劳资协商和社会均衡;欧洲模式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区别是,美国不但信奉市场经济,而且实行市场社会,而欧洲模式固然也十分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⑦胡连生认为,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与合作制经济大规模存在;欧洲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大于美国;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贫富差距相对较小。[3]邱询从政府和企业的两个方面分析认为,欧洲模式强调集体成功和长期利益,其模式是政府干预,企业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管理。[4]甄炳禧研究员将欧洲模式概括为协调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欧洲模式要求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相结合,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强;美国模式崇尚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弱。”[5]
第二,欧洲模式重视社会公平。王鹤研究员指出,“统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协调的欧盟经济政策结构是欧洲经济模式的基础”,“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简称欧洲模式)的特征是寻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市场经济的混合模式。”[6]陈德照认为,欧洲经济模式的优点包括:在注意效率的同时,比较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在实行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得到较大的重视和保护,弱势群体也得到较多的照顾。[7]
第三,欧洲模式注重社会团结。周弘研究员认为,“欧盟的制度模式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引入欧洲传统的社会公平观念和社会团结模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欧洲灵魂,使欧盟成员国的共同命运向着适应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以欧洲整体的力量促进福利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又以欧洲整体的力量来突出欧洲的社会特性。”⑧这里的社会团结,实际上就是福利国家。
第四,从经济宪法的角度理解欧洲模式。史世伟教授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欧洲模式的特点概括如下: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治理与统治规则与市场一致;将“辅助原则”作为建立制度的元规则,限制和明确各层面政府的职权;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采取谈判、协商的方法,各行为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博弈,在必要时各方进行妥协;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强调各行为者之间的合作,处理好多层治理与协调、体制多样化与同一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8]
综述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这些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福利国家,注重社会公平等;同时在保持原有欧洲核心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欧洲模式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拓展中。
(二)欧洲模式的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等。理解欧洲模式的特征有两个层次,即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从欧盟层面上理解欧洲模式,就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被逐步接受的过程。欧盟通过基础条约、规则、指令等经济宪法,逐渐形成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层面的欧洲模式,主要是指福利国家共识,又称为社会团结模式,其重要特点是通过高税收高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此外,欧盟层面上通过凝聚政策,促进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欧盟单一市场内的社会公平。由此而来,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法律实现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特征。[9]秩序自由主义强调经济宪法原则,与此相一致的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欧盟法规,与统一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相联系的这些法律和规则是欧盟层面上的超国家机构和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其判决效力高于成员国的法规。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这是由欧洲联盟条约所明确规定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限定了以稳定货币为唯一首要目标的共同货币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结构中的财政政策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制约,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服务。
宏观经济稳定就是为了确保货币稳定和财政纪律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简称马约)第109条和相关条款规定了加入单一货币区必须满足的五个经济趋同标准:高度的价格稳定和趋同,即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保持财政稳定,政府预算不得出现过度赤字,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累计不超过当年GDP的60%;维持各成员国长期利率的稳定,长期利率不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的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实现各成员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马约从雇员任命、金融业务、政策选择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和手段独立。欧洲联盟条约第3a条款和第105条款均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199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理事会确定了价格稳定的准确定义:“价格稳定应该定义为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同期比增长低于2%”。[10]1997年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就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协议,强调了强化财政纪律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长期特征。
因此,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
2.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
社会凝聚(Social cohesion),又称为社会凝聚力,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11]
经济社会凝聚(Economic and Social Cohesion)是欧盟使用、倡导并加以推广的政策理念。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是指:“欧盟各成员国或者地区之间的社会团结。”⑨ 欧盟地区政策和各成员国福利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
手段。
1957年罗马条约的前言中强调降低地区差别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共同体开始设立欧洲地区发展基金(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用成员国的财政进行再分配以帮助最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和减轻欠发达地区在统一市场建立过程中的负担,1986年《单一欧洲法令》为罗马条约增补了第五编,首次表述了“经济社会凝聚”的目标是缩小欧盟内部的贫富差距,以增强欧盟一体化的动力,这为结构基金(The Structural Fund)奠定了法律基础。1992年马约将“凝聚”作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第158条~162条款)。马约第2条规定欧盟的目标之一是“加强经济社会凝聚……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充分就业……”,第158条款(原130a条)规定:“为了促进共同体的全面平衡发展,共同体应当制定和采取行动,以求强化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凝聚。共同体尤其应当旨在减少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处于最不利地位区域或者岛屿的落后。”欧盟地区政策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公平性,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是促进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最主要的政策之一。欧盟的结构基金是地区政策主要政策工具,占地区政策预算总额的90%;⑩此外,还有欧洲团结基金(Conhesion Fund),主要为收入最低的国家而设立的,约占总额的10%。???结构基金加上团结基金,是欧盟层面上用于地区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欧盟预算的第二大用途,约占欧盟总预算的35%。
此外,欧洲各成员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社会排斥,降低社会成员间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团结,也是欧洲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政策之一。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随着西欧社会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大众的民主化和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逐渐演变的。[12]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策组合和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人将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共同特征叫做“社会团结”或“福利国家”。欧洲福利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以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为主要工具,通过税费实施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对市场分配进行补充和修正,将社会政策当做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程度的将养老、扶贫、失业、工伤和医疗健康看做国家的责任。
综上所述,欧洲模式的特征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简称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简称凝聚),因此欧洲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稳定和凝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
(一)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是欧盟基本条约所规定的,这也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高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否会威胁到欧洲经济增长?对此,欧盟官方的观点如下:
“保持价格稳定(即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在中期内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政策组合的不平衡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有负面影响。增加国民储蓄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现经济增长。健康的公共财政是避免政策组合失调、实现国民储蓄增加的必要条件。低赤字、低债务、低利率,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公共投资、更有效率的公共支出、更低水平的税收负担。此外,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促进:一方面,严格的财政纪律支持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护价格稳定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引起的冲击,以及其它扰动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13]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欧盟官方的观点。巴罗(Barro,1996)通过研究1960年~1990年间10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年均通货膨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降低0.2个~0.3个百分点。安德斯(Andrés et al.,2000)等发现,工业化国家一旦陷入通货膨胀,人均收入的增长将难以改善,且会逐步恶化。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9)所作的案例分析中,将名义税收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考虑在内,价格稳定的工业化国家将享受到非常显著而持久的福利。此外,也有研究结果与欧盟官方的观点相左。阿克罗夫(Akerlof, 2000)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的名义刚性,低通货膨胀率时的菲利普斯曲线非常平缓,也就是说,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明显有害,而太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产出的损失和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因此确定合适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重要。
2.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而宏观经济稳定程度大大改善,那么欧洲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
为了符合加入欧元区的经济货币趋同标准,欧盟许多成员国采取了财政紧缩的政策,降低财政赤字,扭转债务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财政紧缩短期内压缩总需求,因而暂时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公共债务状况的改善产生信誉效应(Credibility Effect),降低了长期利率,反过来对私人需求产生积极的扩张效果,从而抵消了短期的收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经验表明,上述两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而对于那些长期利率较高的国家来说,紧缩财政的信誉效应更加明显。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中期影响如何呢?从理论上来说,财政紧缩可能导致高税率或者低政府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财政赤字的降低主要来自于低利率造成的债务降低,政府支出的降低幅度非常有限;而财政紧缩会降低利率,从而有利于私人投资,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财政强化通过避免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提高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此外,在对政策的不完全信任以及粘性工资和价格的情况下,1980年以来欧盟采取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暂时的成本。国际证据表明,旨在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在中期取得更高的增长率(Vi?als, 1998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
增长。
(二)欧洲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机制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社会凝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首先,为了保持和增加经济凝聚,政策干预措施可能会减弱极化效应,降低市场一体化的效率和增长收益。欧盟层面上实施的地区政策大多是通过财政资源的再分配,促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果落后地区资源投入的效率低于发达地区,那么欧盟经济凝聚程度的提高会影响欧盟整体的经济增长。欧盟各成员国实施的旨在强化社会凝聚的再分配政策,也会影响欧洲整体的经济增长。比如,欧盟成员国某些保护养老金和其它权利的政策可能干扰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跨区流动,从而降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保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的凝聚,有利于社会和谐,消除不稳定的根源,从而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从实证上讲,1955年库兹涅茨(Simon Kuznet)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的发生,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1975年奥肯(Arthur Okun)提出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不平等程度可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产生不断增长的产出。安德烈・萨帕尔2005年在《全球化与欧洲模式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按照效率和公平的不同组合,欧洲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模式:北欧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大陆模式和地中海模式,对四个模式比较发现,效率和公平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14]詹姆斯・伽布瑞斯(James K. Galbraith,2008)将工资不平等程度作为社会凝聚的指标,失业率作为竞争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凝聚和竞争力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鹤(2007)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对欧盟国家的效率和公平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表明效率和公平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
关系。
2.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而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我们以欧盟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各成员国NUTS2行政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凝聚程度的衡量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凝聚程度越低,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首先,基于上述凝聚和增长之间的机制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yit=β0it+β1itxit+εit
上式中, yit表示人均GDP增长率,xit表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β0it和β1it分别是待定系数, εit是随机误差项。如果β1it为正值,表明凝聚程度越高,离散程度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即凝聚制约了经济增长;反之,β1it为负值,凝聚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为避免伪回归,对yit和xi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表1表明, yit和xit均通过LLC、ADF-Fisherχ2和pp-Fisherχ2检验,拒绝原假设,yit和xi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第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yit=0.10-0.003xit
(5.71***)(-4.27***)R2=0.53
上式中,第二行括号内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系数的T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由此可以看出,人均GDP离散程度下降1个单位,经济增长率提高0.003个百分点,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凝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欧盟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讲,两者之间既有制约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欧盟地区政策、成员国的福利政策等,都属于欧盟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如果落后地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僵化,将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然而,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其次,从实证上看,笔者利用1995年~2006年间欧盟14个成员国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即欧盟凝聚程度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四、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从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欧洲模式对中国道路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从欧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看,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采取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稳定,短期内制约经济增长,但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其中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和欧洲中央银行确定以“价格稳定”作为目标是不同的。因此,中国道路的完善过程中,应借鉴欧洲模式的经验,通过恰当运用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以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其次,凝聚程度提高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欧盟凝聚和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欧盟长期内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欧盟采取地区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2008年GDP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率为9.9%。与此同时,中国区域间、城乡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未来应更加注重再分配政策的运用,促进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协调好公平效率关系,推动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
[注释]
①参见乔舒亚・库珀・雷默(Ramo, Joshua Cooper):《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庄俊举:“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徐崇温:“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新华网理论频道;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年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从“北京共识”到“中国奇迹”》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②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0.
④Michael Emerson, Andre Dramais: What Model for Europ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MIT Press, 1988. 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⑤Pierre Pestieau,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European Union,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⑥国内欧洲模式的相关综述参见:陈志瑞:“‘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51-152页;周弘主编:《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2004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张海洋,莫伟:“欧洲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49-156页;孙彦红:“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5-154页。
⑦裘元伦研究员的相关论述参见:“欧美经济制度模式比较――以就业失业与收入分配两个具体问题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第15-19页;“欧美经济模式之争”,《求是》,2004年第3期,第59页;“欧洲前途并不暗淡”,《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第52-58页。
⑧周弘:“欧盟社会团结模式与欧盟发展战略”。见吴志成,薛晓源主编:《欧洲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⑨See: europa.eu/scadplus/glossary/economic_social_cohesion_
en.htm, Accessed Nov 12, 2009.
⑩结构基金的目标地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目标、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结构基金的最大份额用在第一目标上,以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经济与人性潜能,促进追赶过程,相对落后的地区是指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75%或者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居民数少于8人);第二目标是支持面临结构困难的工业、农业、城市和渔业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调整;第三目标主要是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培训和就业体系。
(11)团结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90%的成员国进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项目。
(12)数据来源为:凝聚程度指标来源于Eurostat数据库,人均GDP增长率来源于AMECO数据库,时间段为1995年~2006年间,样本为欧盟15国除去卢森堡后的14个成员国。
[参考文献]
[1] [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 杨祖功,杨齐,海鹰,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英]安东尼・吉登斯.欧洲社会模式的反思与展望[J].开放时代,2007(6):5-20.
[3] 胡连生.美欧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20-24.
[4] 邱询.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3(3):84-89.
[5] 甄炳禧.美欧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3(5):55.
[6] 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J].欧洲研究,2007(4):1-18.
[7] 陈德照.美欧模式,孰优孰劣[J].时事报告, 2004(3):43-50.
[8] 史世伟.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盟经济宪法:一个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欧洲研究,2007(1):15.
[9] 宋晓敏,莫伟.“讨论欧洲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J].欧洲研究, 2007(5):146.
[10] ECB.The Stability-oriente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f the Euro System[J].Monthly Bulletin, 1999: 46.
[11] 江时学.拉美国家重视强化社会凝聚力[J].求是,2008(23):58.
[12]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
[13] André Sapir et al..An Agenda for a Growing Europe: Making the EU System Deliver[R].Report of an Independent High-level Group Established 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2003: 41.
[14] André Sapir.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uropean Social Models[Z].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the Presentation at ECOFIN Informal Meeting in Manchester, 9 September 2005 : 5-11.
European Model:Stability, Cohe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Zhang Mingzhe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5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欧洲模式中寻找经济合作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来分析欧洲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 指导 意义。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欧洲经济一体化以“舒曼计划”为起点,启动了从煤、钢、原子能领域到共同 农业 政策领域,乃至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经理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乃至欧洲联盟的一个过程。站在 历史 的角度,这一发展进程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
1.共同体建立到1968年关税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个阶段。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合作扩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经济领域,决定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欧洲经济一体化就由一个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出现三个共同体共存的现象。特别是《罗马条约》规定了下一步一体化的新目标: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从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约可依,按照条约规定的日程进行。到1968年,关税同盟提前一年半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共同农业政策执行难以为继。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国石油禁运带来的能源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 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得欧共体国家纷纷采取自保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洲 市场 分割严重。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国家提出的稳定货币汇率的经济货币联盟计划也最终流产。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时,欧共体才建立起稳定货币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后,欧共体国家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 环境 ,加上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欧洲在次走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列。1987年签署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划了欧共体到1993年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为特征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为统一大市场的正常运作做准备,在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主导下,开始了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欧共体变成了一个具有经济联盟性质的共同市场。
4.以90年代初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的启动为标志,欧洲 经济 一体化走进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冷战的骤然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欧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剧变后的中东欧开始了一个 申请 加入欧盟的“回归欧洲”的过程和统一后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化。最终欧共体国家选择了更深层次的一体化。1991年12月的《马约》是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它确立了欧洲一体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其发展的重心。此后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1年的《尼斯条约》和2004年的《欧盟 宪法 条约》,欧洲经济合作向一个完全经济体化的经济联盟更加接近。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尽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体化或者迅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硕果累累、或者成就难觅,但是最终欧洲一体化还是得以顺利的进行,体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独特的进程特点。
1.一体化过程的渐进性。无论是合作的范围、领域,还是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本身,都体现了一个渐进性的发展历程。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6国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到现在27国开始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每前进一步都是欧盟成员国反复协商、谨慎考虑后的结果。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给成员国一定的准备和过渡时间。
2.一体化过程的协调性和妥协性。欧盟是各国联合起来组成一体化集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争执乃至对抗,但欧盟各国最终都能认识到一体化集团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最快、最好的经济组织形式。成员国为了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协商和互相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则来消除矛盾。这些原则包括: 民主 平等原则、共同受益原则、核心欧洲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
3.组织运作机制的超国家性和均衡性。为保证一体化顺利进行,欧盟设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上不但强调每个成员国参与,而且强调各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超越各成员国政府的权力,以及各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凸现出欧盟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
4.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外部敏感性。这主要是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受世界外部 环境 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影响较大,欧洲经济一体化体现出明显的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依赖。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仅使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一体化步伐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使欧共体在20 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内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计划也因此受阻。
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既有二战后独特的 历史 条件——冷战的大环境,更有欧洲各国在应对来自外部环境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关 键 词】“大欧洲”/欧盟/文化多样性
【正 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建成、经济联盟与货币联盟等 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理论前提下,追求着欧洲的逐步整合 与统一。其共同的经济、货币与社会制度及政策的制订与出台,正在使历史的光辉梦想 变成现实。2003年2月启动的欧洲宪法的制订计划,使“大欧洲”在政治上趋于完整。 伴随而来的文化构建就成了欧盟未来必然提上议事日程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欧洲”文化理念的历史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理念的产生,势必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持。在欧洲版图上,曾经 涌现过不同的形形的“大欧洲”概念与思考。比较起来,它们都附带有一些特定历 史时期的思想轨迹与时代特征。但从其不同的发展过程来看,都在力图为“大欧洲”的 形成提供一种空间性理论解释。“欧洲”或欧罗巴(europa)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的神 话,公元13世纪以后开始在欧洲史书与文学书籍中广泛出现。尽管欧洲人把欧洲视为同 一文明体系的地理单元,而主张实行欧洲联合(统一或一体化)是比较晚的事情,但这种 理念却深深植根于古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光环之中。
在历史上,古罗马帝国的光辉曾经一度映照着几乎宗教、文化同一的整个欧洲。它在 将近40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境内的 欧洲人都曾以“罗马公民”的文化身份区别于其他不同民族的欧洲人;基督教成为罗马 “国教”以后,共同的则使得欧洲人彼此接近、互相认同。到西罗马帝国灭亡 的时候,统一的基督教信仰仍然在精神上联系着欧洲的东部和西部。进入中世纪以后, 查理曼帝国曾经短暂地统一过欧洲西部,其版图东抵易北河及波希米亚,西临大西洋, 北达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的大部分。但是,查理曼帝国很快土崩瓦解,西欧陷入了长 期的分裂之中。罗马教会曾想建立普世的统治权,但终于无法与王权抗争,最后教会本 身也分裂了。1054年,统一的基督教会分裂成天主教与东正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
公元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平等交往以及欧洲 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而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 争。从公元17-20世纪,欧洲先后发生过30年宗教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 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等。这些战争给人类社会特别是欧洲文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毁坏了欧洲民族国 家的力量和文化成果,危及了人们的自由和生命。因此,欧洲的理想主义者纷纷提出各 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便谋求欧洲的和平和发展。例如,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16 58—1743)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179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个哲学方案:《论持久的和平》。他明确建议保持各个国 家的等理想。
法国人将欧洲人的欧洲理念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1801年,拿破仑萌发过用武力统 一欧洲的宏伟计划,并自认是罗马帝国的继任者。一战结束后,欧洲联合的思想获得了 新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谈论欧洲联邦的问题。1925年,法国当时的总理赫里欧就明确表示:“我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能看到欧洲合众国的出现。”1929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向德国政府建议组织“欧洲联邦”,并于1930年向欧洲各国政府提交了备忘录,倡议建立欧洲国家的联盟,取消关税、建立共同市场,成立欧洲议会和常设政治委员会,以杜绝欧洲战争的魔影。然而,纳粹党在德国的上台,使任何欧洲联邦的计划成了泡影。
欧洲人民在经历了二战的苦难后,开始重新审视“欧洲联合”的议题。他们坚信,解 决欧洲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当时,欧洲因战争变成废墟,美苏对抗加 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分裂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历史的苦难似 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于是,英国首相丘 吉尔率先于1946年提出,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注:nicholas moussis:guide to european policies,6[th] revised edition,european study service:belgium,2000.)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 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他指出:“煤钢共同体所属6国的煤钢事业在顺利发展 ,应该使其顺利发展下去,直到建成欧洲合众国时,才算取得最后胜利。”后来,莫内 还在西欧领导了一个名为“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的运动。由于国际冷战环境的存在 ,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谈论的欧洲统一,主要限于西欧地区,而戴高乐却是一个例外。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了一个有关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他提出 ,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主要强调欧洲联盟 中的民族国家的地位。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历史机遇,这时人们开始谈论“大欧洲”的问题,甚至整个欧洲国家的统一问题。
后冷战初期以来,西欧国家已在冷战结束后的极大热情中开始了融合东欧国家的进程 。1993年,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决定首先把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的6个国家纳入欧 共体轨道,并最终接受它们为欧盟正式成员。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从 1998年4月开始与波、捷、匈、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等6国分别举行入盟谈 判。次年4月,入盟谈判如期举行。去年8月欧盟新委员会组成以后,提出了加快欧盟东 扩进程的主张。同年12月的赫尔辛基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在继续与波捷匈等6国进行入盟 谈判的同时,宣布从2000年起和保加利亚等6国开始举行入盟谈判。2002年12月11日与1 2日,欧盟首脑聚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决定东欧12国加入欧盟,时间是2004年的5 月。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1世纪中期,欧盟将成为一个囊括欧洲27个国家、约5亿人 口的超大同盟。但是,大欧盟并不等于“大欧洲”,关键是欧盟国家何时能够把东正教 国家融合到欧洲大厦中,并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到那时,一个新的超 级大国-欧洲合众国将活跃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舞台上。新出现的“大欧洲”尽管不可 能恢复过去世界中心的地位,但将是新的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并将有力地推动世界的和 平、稳定与多极化秩序的形成。
二、欧洲统一过程中的“文化”概念
欧洲的统一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理念上的“大欧洲”框架的产生,只是 欧盟迈开步伐的前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机构的发展与联邦的形成,始终要 靠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来作为理论支撑,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形式。欧洲自工业革命与法 国大革命以来,在理性地组织社会生活上取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并且借助科学的力量 将它特有的文化推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注:see j.habermas,strukturwandel der ffentlichkeit (neuwied:herman luchterhand verlag,1962),p.88.)虽然在二战后的 国际局势下,人们对欧洲理性发展的前景普遍存疑,但欧洲在一般意义上仍然留有“文 化欧洲”的历史烙印。数年来,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正在进行的欧洲整合过 程需要认真对待经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欧洲文化议题。也就是说,未来的欧洲需要一个 新的“文化”概念。
欧洲在20多年的整合过程中,对文化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 创造性”两个基调上。欧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让所有的欧共体的法律与决策 尽可能的接近欧洲公民的社会秩序。这个以公民权利为中心的欧洲蓝图成为1999年5月1 日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的首要目标。(注:see the european commision,the four major objectives of the new treaty for europe.(url:europa.eu.int/en/agenda/igc.home/intro/en.htm,november 1997).)如果没有以公民权利为前提 、或没有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承认,一个经济的欧洲或一个政治的欧洲只是一个利 益与目的的共同体。(注:see w.w.mickel,“kulturelle aspekte und probleme der europ(g0p102a)und zeitgeschichte,b 10/97,bonn,28.02.1997,s.14-24.)20 00年12月7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洲理事会,将《阿姆斯特丹条约》中追求与保护人 权、基本自由所建立起来的程序进一步地以《欧盟基本权利》的形式体现出来。而 该第22条说明,欧盟应该尊重文化、宗教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欧洲各国人权的 平等性。它的主要法律依据是《阿姆斯特丹条约》修正后的第128条第4款。(注:该条 款规定:共同体对在这个条约的其他条款下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予以考虑,尤其是那些 尊重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活动。see a.duff(ed.),the treaty of amsterdam:text and commentary(london:the federal trust,1997),p.86.)欧盟通过所谓的欧洲文化合作 来实现欧盟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意义上法律的健全,而是为欧 洲各种文化的发展与欧洲社会互动环境的建立创造一个良性的制度空间。它是一个培养 欧洲公民参与社会与文化共同体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将是 多元性的,甚至与一些非文化事务紧密相联。
从狭义上讲,欧盟的各种文化合作活动,为欧洲公民的交往与欧洲社会的良性互动提 供了物质条件,例如制度、法律、科技网络与电子、文化传播等。它是欧洲整合过程中 典型的制度性的文化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欧洲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各个成 员国的公民对“大欧洲”概念的理解与统一,推动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欧 盟的未来发展夯筑了坚实的理念平台。它是一种共同体层面上的欧洲文化概念。
《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28条首次将文化活动纳入共同体的法律系统中。从1983年的雅 典会议召开至今,欧盟内部事实上存在一个共识:文化在共同体层面上并不容易把握与 定义,并且文化活动大多数仍停留在地方、地区与国家的层面上。但是,除了尊重文化 多样性与共同的文化遗产以外,共同体层面的文化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使非文化 的政策领域(如政治、经济、货币与司法等)对文化事务产生整合性的协调。其实,欧洲 共同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项经济活动与政治制度已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共同的生 活秩序与社会空间。同时,这些制度与活动也引起了欧洲公民对各国内的个体文化与欧 盟层面的文化的思考与反省,尤其表现在各项经济活动对文化的创造上。但是,新的整 合的欧洲社会,并不像过去民族国家一样拥有共同的传统、宗教与价值观,而将是因为 经济发展、信息流通与文化互动所衍生的一种多元化的制度与权利体系。实际上,这种 依靠市场经济发展逻辑建立起来的共同制度、组织、政策与法律本身就是欧洲共同体层 面上的“大欧洲”文化的体现。这种市场运作并不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反而会使各个个 别文化的内容得以更新与充实。这是符合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的。它将会在欧洲范围内 形成一种良性的区域性的文化传播体系。(注:关于对区域文化传播的理论方面的论述 ,参见张生祥、何晶:试论区域传播学,载《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在民族国 家形成过程中,权利系统裹挟着文化力量深入到国家能力所能及的各个领域与角落,这 是一种国家权力集中的建构。文化,常被视作思想与意识的启蒙辅助工具,或排斥其他 文化或相邻文化的单一的手段。而在欧洲整合中形成的欧洲新社会不可能在文化上建构 单一或均一的主流文化,而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从文化多样性概念上衍生出来的欧洲 社会空间,是一种概念上的革命,它是欧盟所提倡的区域概念之一。(注:see the european commission,opinion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of europe,13 march 1998,brussels(/">规律的运作而最后形 成。在这样的前提下,欧洲理事会于1998年决定,在欧洲“建立一个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事实上,这个决定的出台,出于两种考虑:一,适应经济 全球化的态势;二,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欧洲的发展建立新文化联系的网络。(注:信 息社会是欧洲整合的目标之一,并且已经持续了5个框架计划。按照1998年的第五个框 架计划书规划,1998年至2002年的执行期中共使用了36亿欧元,它一方面整合先前的相 关计划,一方面实行四个相关的活动(如公民制度与服务;新的工作方法与电子商务; 多媒体内容与工具以及基本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它们的建成将加速欧洲人民互动 的网络发展,并且承载着相关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了文化联系。)这种关系又体现在 以下四种意义中:首先,强调欧洲的整合与东扩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逐渐接近人 民的过程;其次,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参与机会,以及共同体、国家、区域与地方 之间的均衡发展。另外,还表现出新制度的建立与重建需要不同政策领域间的协调,即 文化再生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领域的调和剂;最后,它反映了欧洲人民与共同体本 身之间的参与关系,尤其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空间或网络。以上这四个层次的关系,体现 了欧盟信息社会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说明它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融合性特征的社会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未来共同文化特质的催生与文化多样性的保存,除了要建立以上 提到的信息系统以外,还需要欧洲公民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欧盟各项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因此,欧盟在未来文化的整合中,逻辑上不是由上往下的过程,而是来自多样文化由 下而上的共同参与和多元创造。
三、欧盟文化的多元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一直在追求其经济与货币联盟,并进一步发展到政 治联盟。虽然它在物质层面上(政治、经济、外交与安全等)寻求整合,但在精神层面( 如语言与文化政策等)上却刚好相反,鼓励多元发展。
欧盟文化政策的法律依据是《阿姆斯特丹条约》第151条《马约》第128条)。其主要目 的在于,保存欧洲人对其文化遗产的记忆,加强欧洲人对其文化的了解,改善欧洲文化 发展的环境,并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上述条约的规定,欧盟只能以鼓励的方式来合理利用共同文化,遗产,并且不得 歧视与区别对待任何一种非主流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有关欧盟的各项文化政策,必须 由欧洲委员会提议,部长理事会以一致表决的方式通过;不得以过半数或有条件多数的 形式通过。某些特殊的文化政策,还有必要提交欧洲议会进行表决。
于是,欧洲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但不压制少数文化或语言,还必须积极维护各种语言 、鼓励文化创意。因而,欧盟采取了一些符合共同体条约精神与文化发展规律的措施, 对欧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与社会空间。
1.维护、保存与鼓励学习各种语言。
欧盟目前15个成员国内的官方语言(多数语言)虽然只有11种,但欧洲各国境内的次要 语言与少数语言(包括各种方言)却多达1000多种以上。
除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与俄语等主要语言以外,欧洲境内语言种类可算是 种类多样,音韵不一。如英国国内还保留有的盖尔语(gaeic)、威尔士语(welsh)与多种 苏格兰方言等少数语种;法国国内被欧盟正式认可的阿尔萨斯语(alsacien)、巴斯克语 (basque)、布兰顿语(breton)、加塔兰语(catalan)以及流行于科西嘉岛的科尔斯语(corse)等少数语言。
为了促进族群之间的和谐,欧盟有计划的资助与维护各国少数语言。欧盟还在都柏林 设有“欧洲少数语言办事处”(bureau european des langues minoritaries)。该办事 处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维护与推广欧洲少数语言与其文化活动。它所设立的资讯交换 网络,为各国在少数语言的资讯方面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此外,欧盟还执行一项支持欧洲书籍与出版物的“亚利安计划”(program ariane)。 该计划主要资助对欧盟认可的少数语言的翻译、出版与发行等活动。除了维护少数语言 以外,欧盟还更积极地鼓励欧洲公民终身学习各种语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 ,欧盟与欧洲理事会将2001年定为“欧洲语言年”,其主要目的在于:
——标榜欧洲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推广“多语言”特质;
——鼓励终身学习各种语言。
根据欧盟每年的民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欧洲年轻学生重视外国语言的学习。在198 7年时有47%的欧洲年轻人认为熟悉外国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1993年时,这个比例 升至61%;在2001年则是70%;对欧洲人来说,英语仍然是欧盟内最为常用的语言(36%) ,其次是法语(26%)、德语(19%)与西班牙语(13%)。
2.鼓励文化创意。
欧盟对于欧洲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奖励与补助经费。其内容包括历史古迹的修复、 专业培训、提供奖学金等方面。欧盟资助的范围将从不动产(历史古建筑与古迹等)逐渐 扩大到动产、博物馆、艺术收藏品与档案资料等项目。欧洲文化合作已经变成了共同体 认可的行动目标。它是在一定的法律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欧盟各个成员国决心要建立的 “更紧密的欧洲人民的联盟”的重心。(注:参见《欧盟条约》第128条与《阿姆斯特丹 条约》第151条中关于对欧盟文化活动的政策条款。)
欧盟在阿姆斯特丹签订的《欧盟条约》第151条对共同体在文化领域的三个行动目标加 以解释:
·促进各个成员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尊重各国与地区的多样性,寻求欧洲共同文化的 特质。
·鼓励文化创造。
·推动成员国间、第三国以及国际权威机构之间的合作。
共同体行动是建立在相互合作、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资助原则的基础上的。它的作用 是配合与支持成员国的文化活动,其旨在:
·提升知识,促进欧洲文化与历史的传播;
·维护与保护欧洲重要的文化遗产;
·支持文化交流与艺术、文学创作。
为此,欧盟机构陆续推出诸多计划,以鼓励欧洲层面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推广活动,具 体来说,这些创意主要反映在以下一些文化计划里(1996—1999):
1)万花筒计划(kaleidoscope 2000)
此计划主要鼓励欧洲范围内的艺术与文化创意以及文化合作。其预算总额达到2650万 欧元,旨在赞助跨国艺术合作计划,包括:舞台表演、造型美术、音乐与多媒体等等。
2)亚利安计划(program ariane)
此计划主要支持书籍出版活动与阅读活动,包括对作品的翻译等。在1996年到2000年 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400多万欧元。
3)拉费尔计划(program raphael)
此计划对民族国家保护欧洲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进行资助与支持。总支出是6700多万 欧元,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欧洲文化遗产工程”,研究欧盟共同议题;
——推动民众对文化的认知:在欧洲日(5月9日)的框架下,举办各种“欧洲文化遗产 日”活动,设立“欧洲建筑奖”;
——以多种语言介绍博物馆与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辅助跨国多媒体计划;
——辅助文化遗产专业人士交流计划。
此外,欧盟还开展了其他一些文化推广与宣传活动,例如,“欧洲文化城”,每年挑 选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城市作为欧洲文化城,并对其文化活动给予赞助;“欧洲文 化月”,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欧洲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团结。欧盟还设立各种奖项, 如“文艺奖”“翻译奖”等等。以上这一切活动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力图在深度 与广度上得到延伸。
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5-0045-51
放眼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有着五彩缤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这其中,战后欧洲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实行欧洲一体化和区域跨国共同治理新模式,有其独特意义和创新价值。探析欧盟区域共治形成的背景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欧盟治理模式及其意义和影响。
区域共同治理模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治国理政的革命性伟大变革,是一种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创新,是当今世界国家应对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中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区域共同治理模式首先在欧洲诞生绝非偶然,这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欧洲追求联合和统一具有合适的历史人文条件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是由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促成的。
一、欧洲历史和欧洲文明溯源
欧洲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西部,作为亚洲向西伸展的半岛形的地界地貌为何定名为欧洲,有多种传说考证。“欧罗巴”(Europa)一词最早见诸于公元前8世纪希腊神话中,仅指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随着人们地理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渐把整个欧洲大陆称之为欧罗巴。[1] 其实,上古欧洲的地理界限是极其模糊而局限的,直到中世纪才逐步大体上勾勒出欧洲的地理范围。严格地说,直至近代欧洲才绘制出近乎今日欧洲的地域图。[2] 追根溯源,欧洲属于印欧语族,欧洲的本源还需从边缘和外力探讨其形成,欧洲的古典文明发源于欧洲的边缘地区:希腊和罗马,欧洲更是通过蛮族入侵和基督教的传入,通过连绵不断的分裂、冲突和战乱逐步发酵和搅拌,慢慢融合才得以在欧洲的中心地区冉冉生成起来,最终形成今日欧洲的地界和历史。
当然,欧洲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自其生成以来,欧洲一直被赋予人文理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具有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欧洲文化和欧洲文明。就欧洲文明的同源性来说,欧洲人几乎一致认为他们继承的是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历史遗产,认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化伦理是欧洲共同的历史文化源泉。位于欧洲东南一隅爱琴海旁的希腊顺理成章地成为欧洲文化最早发祥地。其后,希腊为居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所征服,罗马东征西讨,不断扩张,成了整个地中海的霸主,罗马也从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罗马帝国的行省遍及欧洲的中部和西部,罗马帝国对行省的有效统治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欧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征服者被征服”,即征服了希腊的罗马人却在文化上被希腊征服了,罗马在文化上完全继承吸收了希腊文化。因此,希腊罗马成为欧洲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恩格斯曾有一句名言:“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3]
中世纪被称为欧洲的野蛮时代,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基本上名存实亡,真正的政治权威散落在千千万万个封建领地上的贵族领主手里,中世纪的欧洲政治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分裂割踞,混战厮杀无休止。所幸,产生于东方欧亚结合部的基督教,却在欧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罗马帝国各行省到处是基督教传播的踪影,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拜伏在主耶稣和十字架下,基督教逐渐取代希腊罗马的古典多神教而风靡欧洲,基督教成了欧洲的主流宗教,成了欧洲人共同信仰的宗教,基督教教义及其文化渗透到了欧洲社会各个领域,基督教也成了日趋衰败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文化成为当时欧洲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欧洲政治上的分崩离析和基督教文化的一统天下,成为中世纪欧洲的典型特征。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上、精神上占据垄断统治地位,对当时欧洲社会起着“粘合剂”的作用,所以中世纪也被认为是欧洲的基督教化时期。基督教和欧洲在当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督教的欧洲化和欧洲的基督教化,使教皇在当时欧洲成为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威。经过教皇、罗马皇帝和诸侯大公们几百年的混战,最终才确立了神权与世俗权力相分离的原则,结束了“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时期。
欧洲文明的溯源过程尽管有点混杂,但根源明确,线条清楚,文明的沉淀是厚实的。希腊人对自由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对民主共和政治的极力推崇和热切追求,罗马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典制度,以及“天赋人权”的原始政治思想,这些精神世界的智慧和民主政治的实践都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顶峰。基督教的普济主义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道德也深入人心。[4] 这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传统精华,经过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使欧洲文明更增添了人文主义色彩,加强了人本主义精神,在促进“人性的解放”方面使欧洲走在世界的前列,把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和科学以及理性主义等理念逐渐凝聚升华成为欧洲文明的精髓和核心。这是欧洲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背景。
二、近现代欧洲在战乱中嬗变和扩张
虽然欧洲地理上统合,世俗“欧洲观念”逐渐生成,真实的欧洲却是一个被四分五裂割据和战乱不已的大陆。15世纪是现代意义上的欧洲的历史转折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欧洲实现了脱胎换骨,此后欧洲加速发展。近代欧洲一旦冲破了基督教神权统治破土而出,陆续发生了震撼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的裂变,一个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崛起于世界并迅速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近现代欧洲的发展同样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与安宁,资本主义的欧洲也是在其自身内部混战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近代欧洲创造了民族国家,民族国家超越了超国家性的教会,临驾于教会之上,从而把教会变成了国家的附庸。一旦民族国家确立了国家,国家利益成为至高无上,为了和国家利益,为了争权夺利和争夺欧洲霸权引发了无数的一系列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战争,欧洲局势的发展完全失去了控制。欧洲创造了民族国家,但正是民族国家及其和自私利益又使欧洲陷入了几百年无休止并愈演愈烈的自相残杀、相互争霸的历史。欧洲深陷分裂和战乱而难以自拔。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欧洲崛起之后,很快成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侵略扩张主义者,欧洲向全球各个地方肆无忌惮地疯狂侵占掠夺,迅速养肥自己,成了全球货真价实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随着欧洲的崛起,欧洲开始了改造世界的进程,甚至妄想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因此出现了“欧洲中心论”谬论,滋长了欧洲优越自负、自我为中心的傲慢心态,编织了欧洲是真理价值化身的神话,这是欧洲文明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上的变异。欧洲通过掠夺、侵略、 扩张和使亚、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统治了全世界,称霸全球;与此同时,欧洲内部各国列强之间从未停止过对霸权地位的争夺战,欧洲列强前赴后继不择手段地疯狂争霸,在维护和国家利益的掩饰下民族主义走向了极端,导致了20世纪上半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也在这样争霸战争的旋涡中甚至差一点埋葬了自己。历史表明,当欧洲民族主义膨胀,强盛霸权达到巅峰之际,也是欧洲开始走向衰败深渊,引向自我毁灭之时。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黑暗的中世纪孕育诞生出来的近现代欧洲,和民族国家为利益分割和霸权争夺而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直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现代欧洲仍然是一个分裂、对抗、争夺、战争的欧洲。这是与欧洲文明精髓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
在欧洲这个历史漩涡的空间里充满了变异和矛盾。由于欧洲组合的复杂性及其各个民族国家生成的混杂性,并由于欧洲历史文化渊源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以及世俗政权分裂割据的长期性,从而影响到整体欧洲的认同,影响到欧洲精神、欧洲观念和欧洲意识的松散和虚幻,甚至于影响到欧洲文明精华的扬弃、传承和断裂,这是欧洲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的统一性和多元化并存的一个特征。正是欧洲生成于各民族的混合杂烩,在其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矛盾性中呈现其复杂特征,从哲学观点来看,欧洲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冲突的实体。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把欧洲比喻为“像一个多变的几何图形”,认为“它经历过滑坡、断裂和变形”。[5] 他精辟辩证地描绘和阐释了欧洲:“如果说欧洲是法律的欧洲,那它也是强权的欧洲;如果说它是一个民主的欧洲,那它也是压迫的欧洲;如果说它是崇尚精神的欧洲,那它也是追逐物质的欧洲;如果说它是有节制的欧洲,它也是无节制的欧洲;如果说它是理性的欧洲,它也是神话的欧洲,即使在其理性思想内核里也包含神话梦想成份。”[6]
充满了悖论,千百年来生存在持续的分裂、对抗和冲突之中的欧洲,企盼着欧洲的新生,呼唤欧洲文明的传承和伸展,决心要与过去彻底决裂和告别,希望欧洲仍然能够引领世界文明的大潮。
三、深刻的历史反思,唤醒了和平的向往和联合的追求
分与合,同一与多元从哲学上说是相对的,是辩证的统一。欧洲这一概念的统合生成尽管面对现实的欧洲一直处于分割和分裂状态,但随着欧洲概念的牢固树立,企望摆脱分裂战乱的困扰,实现和平与统一的理想追求,很早也随之出现。罗马帝国的扩张理念以及基督教的欧洲化和神权大一统思想从反面印证了追求欧洲统一的愿望。我们说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起了“粘合剂”作用,基督教成了欧洲共通的文化文明传统的源泉之一,这表明随着基督教传播的欧洲化,欧洲统一思想也成了欧洲人追求的一种信仰,至少是统一的一种表露,正因为如此,史家把基督教的欧洲化认作是欧洲观念和欧洲认同感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然,欧洲的整合和统一,其基本元素归根结底应该是民族国家,因此随着民族国家在欧洲的生成,欧洲联合和统一之类的理念一直是欧洲一些政治家们和哲人们的理想追求,欧洲思想界早有酝酿某种超国家组织的设想。
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走向成熟,欧洲联合和欧洲统一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也日趋成熟。1713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圣・皮埃尔神父出版了《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一书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是第一个赋予“欧洲观念”以政治内涵的人,他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欧洲联合的政治思想,提出“欧洲联盟”的构想。圣・皮埃尔神父把“永久和平”作为一种崇高理念,认为欧洲人“最伟大、最瑰丽”的向往就是实现欧洲各民族间的“永久普遍的和平”。为了实现“永久和平”,就要建立欧洲的“联邦政府”,所有参加联邦的欧洲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服从这个联邦政府的法律。他提出建立联盟的基础是“要在各个民族间找到共同利益”,他论证了建立欧洲联盟的条件,强调“要建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自己宗教、习俗、风尚乃至法律的社会”,要注意体制的“相互平衡”和“均衡发展”,并提出这样的欧洲联盟应该恪守的五条通则。[7] 尽管法国先哲圣・皮埃尔的方案仅仅是纸上谈兵,但却是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国际法含义的国际联盟构想,包含了对国家既尊重又予以必要限制的观点。圣・皮埃尔的方案一经问世就引起思想界的关注,他的同时代先哲卢梭、伏尔泰等人,以及后代的康德、雨果等著名哲人对他的思想理念和具体方案进行了认真探讨。他们把这一带神学色彩的理想进一步赋予了世俗的政治新意。伟大先哲康德在他1795年发表的《永久和平论――一个哲学方案》里就把和平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联系起来,提出“永久和平”就是要“远离一切战争”,进一步阐述“普遍实行共和制度”的构想和原则。康德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探讨欧洲联邦问题。康德对人类社会历史总结的趋势――“从低到高” 、“从坏到好”作了论证,认为“连绵不断的延续进程,历史绝不停滞在哪一个阶段的静止状态。”他提出向往走向“世界大同和永久和平”的理想。[8] 大文豪雨果1859年在巴黎举行的和平大会上,他像朗诵诗一样地大声呐喊:“总会有那么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他预言20世纪将会诞生“欧罗巴合众国”,然后再诞生出一个“世界合众国”。[9] 正是这些欧洲思想家和伟大先哲的不朽理念和崇高理想把欧洲精神、欧洲观念、欧洲意识和欧洲认同感提炼升华到新的高度,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充实,为欧洲联合和欧洲统一提供了永恒的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些先哲的思想理念指导下,19世纪以来欧洲主义和泛欧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倡导欧洲联合和统一的政治主张和具体设想计划层出不穷,欧洲联合从思想理念发展为政治纲领,从理论思考变成为政治运动。使欧洲联合和统一的向往和追求在欧洲各国和广大人民尤其是在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精英界中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是在欧洲引爆的,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和重灾区,欧洲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最沉重的摧残打击,从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顶峰迅速跌落,所有欧洲国家,尤其是几个大国,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损失都非常惨重,惨痛的历史教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显现的美苏对垒的活生生现实,使欧洲国家和广大人民都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在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利益争夺生存空间和霸权的名义下发动战争,自相残杀就等于自杀,分裂和战争使欧洲从未得到过和平和安宁,日趋繁荣富强的欧洲各国就是自毁于分裂和战争之中,回顾历史发展进程,饱经了千百年分裂战乱的欧洲险遭灭顶之灾。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欧洲人在鲜血淋淋的惨痛教训中进行了深刻地历史反思,痛定思痛,真正开始醒悟过来,记忆和回味起先哲们真知灼见的倡导指引,终于知难而进,奋发图强地为争取欧洲的和平、安全、统一和稳定而努力奋斗。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千百年来的分裂、对抗和战争的历史是欧洲为求取长治久安而走向联合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共同基础。战后欧洲联合最强有力的直接动力就是避免血与火的历史重演,避免共同毁灭悲剧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后欧洲联合才得以能够比较迅速、顺利和有效地实现。事在人为,以莫内、舒曼、阿登纳和保罗-亨利・斯巴克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一批政治精英们为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开启做出了贡献,他们身居法国、德国、比利时的关键权力高位,全力以赴地促成欧洲联合,在战后短短几年里就把欧洲一体化付诸实践,从而开创了史无先例的区域一体化和欧洲共同治理的伟大事业。
四、欧洲文明推陈出新,开拓进取,使欧洲成为创新变革的基地
统观全球各主要区域不同形态文明的历史,世界各大主要文明都各具特色,各有其发展的脉络特点。就欧洲文明而言,其特色鲜明,有后发的旺盛生命力,相对其他文明比较看来,“它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又有创新的十分成熟的文明”。[10] 各种文明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停顿就将走向衰落,同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实现优胜劣汰。从上古到中世纪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总体上说领先于欧洲文明,特别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为显著。但自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进步与落后的位置逐步颠倒了过来,欧洲文明开始后来居上。拥有古典传统的欧洲文明日益焕发出青春活力,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文明推陈出新,迸发了开拓进取的创造力,逐渐走向成熟,迅速而大步地推动社会发展变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进步。这一切关键在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不断创新,根本在于思想观念的升华。
发端于意大利,遍及欧洲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教义中优秀遗产,大力实行创新变革,使欧洲文明获得了再生,或曰新生,“Renaissance”直译是“再生”,中国人已约定俗成地译为“文艺复兴”。[11] 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领先世界最早进入了近现代,得以使欧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继承古典,更是激励和崇尚创新。在文艺复兴的启示和带动下,欧洲先后开展了宗教改革(革新)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向迷信、愚昧、权威、压迫发起挑战,发扬批判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开启了人民智慧,倡导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索,大力宣扬了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把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等理念升华成为欧洲文明精神的核心,使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广为振奋,精神面貌大大改观,精神状态为之一新,从而迅速推动了物质世界的发展变革,重商主义推动了产业革命和科技革新的蓬勃发展,所以史家都把15世纪文艺复兴作为欧洲社会发展史的分水岭,把对欧洲文明实行扬弃的文艺复兴标志为欧洲开启了觉醒的崇尚科学和创新的新时代的起点。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真正的思想,把欧洲人的思想解放、理性解放、人性解放大大推进了一大。欧洲人民的创造性活力大大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思想文化革命、科技产业革命、社会政治革命相互促进互为推动的新时代。从此以后欧洲成为一片神奇而伟大的土地,奇迹叠出,群星灿烂,因此恩格斯对这一时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12] 在15世纪以来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在文化、艺术、科学、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巨人,恩格斯认为这些巨人都是“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13]
自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以来,欧洲文明推陈出新,开拓进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欧洲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成为世界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最具创造力、生命力和变革活力的地区。由于人性解放、思想解放大大激励和鼓舞了各路精英人才辈出,他们勇于创新、不断变革的开拓进取精神,使近现代的欧洲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物质生产、劳工运动、政治改良、社会革命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累累硕果,重大理论万象更新,民主日益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日趋成熟,科学探索和科技发明频出奇迹。大师传世精品琳琅满目,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劳工争取权利斗争蓬勃高涨,政治改革前仆后继,社会革命风起云动,从而使欧洲在众多领域引领世界潮流,长时期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在世界近现展过程中,欧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担当开拓、探索、创新、变革和革命的重任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科学各个领域里,欧洲成了新思想、新理论、新主义、新发明、新制度、新模式、新运动、新政策以及新生产要素的最重要的创新发源基地,而且还是各种各样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的实验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都是起源于欧洲,实践行动在欧洲。近现代以来,引领人类社会的重大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变革几乎绝大多数发生在欧洲。
上述这一切起源在欧洲绝不是偶然的,正是拥有伟大的精神遗产和硕果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坚实基础,正是拥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和不断改良变革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才得以能够在欧洲孕育催生像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区域共同治理这样较为先进而务实的创新实践探索。欧洲精神、欧洲观念,具有欧洲特色的理念得以向现实转化,绝不是凭空而来,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深厚的积累和坚毅不拔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五、冷战的国际环境造就和推进了欧洲一体化
外部环境对事物的生成发展也是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也可以对成败得失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欧洲局势的发展和欧洲力量格局的变动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欧洲面貌、欧洲形势和欧洲政治格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尤其是欧洲政治力量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持续几百年以欧洲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战争摧毁,美国和苏联以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成为欧洲和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欧洲国家不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处在美苏对抗下苟延残喘地在夹缝中生存,不仅德国被分区占领和分割,英法也沦为二流国家,欧洲被美苏超级大国一分为二,筑起了所谓“铁幕”,形成东西欧冷战对垒的极不正常的态势。欧洲这样的人为分割和东西对抗态势,却为西欧一些国家寻求复兴,选择区域联合之路提供了最佳历史机遇和全新的政治舞台,甚至可以说战后欧洲的政治局势和力量对比为欧洲国家走上联合之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部严峻的局势发展环境态势成为一种压力,逼迫西欧国家唯有联合才能生存和复兴。
美苏两极对垒和冷战的日益加剧,使美国为遏制苏联咄咄逼人向中东欧扩展的势头,也支持西欧国家走联合起来的组建一体化集团的政治道路,认为这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和增强与苏联的对抗。战后欧洲一体化从酝酿到起动得到美国的许诺和有条件地支持,以及苏联强大的压力是欧洲一体化得以顺利起步和不断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
冷战态势的加剧和持续,以欧洲为焦点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极对抗争霸世界愈演愈烈的国际局势,一直是欧洲一体化发展和不断扩大进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国际环境。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和冷战的终结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加快发展,为欧洲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建立以及扩大和东西欧走向融合统一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国际条件和外部动力。
从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来看,欧洲一体化的顺利起动得益于美苏在欧洲的对抗。欧洲一体化巩固、发展和扩大则得益于冷战的加剧和持续,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化还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对欧洲的挑战。所以,欧洲战后成为美苏两极对抗的重心和焦点,冷战的爆发和终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综合起来促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兴盛发达,成为欧洲一体化得以顺利启动并持续加快向前推进的有利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清楚地表明欧洲各国精英们能够及时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顺势利导地推进欧洲联合,开创了史无先例的欧洲一体化,构建了欧洲区域共同治理这一全新的政治经济模式。
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国际局势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时过境迁,没有非常有利和合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际环境,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发达而较为完善的欧洲一体化。外部动力和有利的国际周边环境是欧洲一体化和欧盟共同治理模式取得成功的客观外部条件。
综合上述五方面原因,正是在欧洲具有独特的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深刻的历史教训与追求和平和安全的高度共识,以及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基础,才能使欧洲具备比较全面和成熟的构建区域共同治理的主客观条件,这一切在世界其他区域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是很难齐备的。
注释:
[1] 严双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欧洲一体化起源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2] 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0页。
[4] 德国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温克勒认为,“没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就不会出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没有古典时期以及基督教对不成文的永恒法的信仰,就没有对不可转让的人权的宣言;西方的特征可以溯及的历史比信仰坚定的欧洲人承认的还要久远。”载[德]《世界报》2007年12月31日。
[5] [法]埃德加・莫兰著,康征、齐小曼译:《反思欧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页。
[6] 同上,第1-2页
[7]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3-140页。
[8] 同上,第149-162页。
[9] 同上,第168-169页。
[10] 同上,第13页。
[11] 同上,第17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页。
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考虑,英国国内各阶层对是否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简称emu)存在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成为决定英国能否加入欧洲硕士论文货币联盟并最终投向欧元区怀抱的关键。英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对欧元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不仅对英国国内经济、欧盟经济,甚至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008年1月1日,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同时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13个增至15个,区内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正在不断提升。与欧元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比,英国近年来经济却一改往年“运行良好”之态势,渐呈疲软迹象。
本文首先简略的介绍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最佳货币区理论(ocat)。然后回顾了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历程,并简要的介绍了英国与emu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入手,综合分析英国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对英国、欧元区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
关键词:英国欧洲货币联盟;最佳货币区
引言
一直以来,英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英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政策问题,近年来严重困扰着英国的内政与外交。前梅杰保守党政府,曾在谈判制定《马约》的过程中为英国争得由英国议会最终决定是否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例外权”。布莱尔上台后,对欧洲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货币联盟问题上,坚持以英国的经济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重申英国不大可能在1999年1月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单一货币。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有关货币联盟问题的讨论,为英国最终加入单一货币进行舆论和组织准备。面对已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欧元,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硕士论文虽然屡屡试图推动本国加入欧元区,但每次总是无果而终。对欧元态度冷淡并以“五项经济测试”标准使英国置身于单一货币之外的前财政大臣布朗2007年6月接替布莱尔出任新首相,也使英国短期内加入欧元区变得更为渺茫。英国政府至今对何时加入欧元区仍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英国对欧元消极观望态度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及其创建、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英国与货币联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货币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一)最佳货币区理论
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经济学家或赞成或反对。但有趣的是,他们赞成或反对的主要依据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开创的最佳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其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章将着重介绍最佳货币区理论并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所谓最佳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oca)是指一种“最佳”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佳”是根据维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权衡点,就算达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既包括区域内部的国际收支均衡,也包括与区域外的国际收支均衡。
蒙代尔在论文中将最佳货币区域定义为:受对称性冲击影响的地区所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他指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而区域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构成一个货币区,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将区域内各地区的货币汇率固定,从而组成最佳货币区。需求转移是引起硕士论文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后者只能通3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浮动汇率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均衡机制,而生产要素流动则是货币区内的均衡机制。
蒙代尔之后,不少学者对最佳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他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佳货币区的判定标准,另一方面是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最佳货币区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理论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
(二)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最佳货币区理论除了说明有关国家应组成货币联盟的一些特征外,还力图阐明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域的代价与收益。欧洲货币联盟是最佳货币区理论的重要实践,本节将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1.欧元启动的成本分析
一、亚欧会议产生的背景
欧亚两洲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一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在近代历史上,亚欧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却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欧洲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对亚洲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与剥削掠夺,给亚欧关系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灾难印记。直至20世纪50年代,亚洲国家的许多地区才纷纷走向独立,开始建立新的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由于殖民时代的结束和后冷战时代的开始,亚欧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欧洲国家致力于统一市场的建设,而亚洲国家则致力于民族的独立和经济建设。
冷战结束后,亚洲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发展迅速,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北美、西欧和东亚这三大中心。此时,亚欧关系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不及环太平洋地区、亚洲与北美、欧洲与北美的关系紧密。
为了促进亚欧之间的合作对话与经贸发展,1994年7月,欧盟制定了《走向亚洲新战略》,主张与亚洲进行更广泛的对话,建立一种建设性、稳定和平等的伙伴关系。1996年3月1日至2日,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标志亚欧会议正式成立。
二、亚欧会议形成的动因
1.欧盟的角度
随着整体实力的增强、成员国的增多和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欧盟逐渐想要摆脱冷战时期对美国的依赖,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希望能够在国际事务中谋求更多的发言权。
首先是战略利益。中东欧位于欧盟与苏联之间的敏感地带并与西欧各国有着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欧盟把支持中东欧各国“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作为建立安全新屏障和开辟未来市场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会。直到1994年,欧盟为向东扩展空间、防范俄罗斯的扩张势力抬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欧盟提升其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是政治利益。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力量对比关系已经由美苏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转变成“一超多强”的局面。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俨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实力中心。这促使了欧洲国家在加快统一大市场建立的同时,提出着眼于亚洲市场的“亚洲新战略”,重视加强其在亚洲事务中的存在感。而亚欧会议的召开,可以看做是欧洲国家为谋求21世纪重建欧洲中心,与亚太中心并立竞争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最后是经济利益。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进程最快的组织。但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战后亚洲经济的腾飞,则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美国利用亚太经合组织己在亚洲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欧洲却经济发展缓慢,因此急需向外拓展市场,以改善内部的社会经济环境,于是欧盟把目光放在了备受瞩目的东亚地区,期望能够在亚太地区能够找到自己的利益增长点,来促进欧盟内部的经济发展。
2.亚洲的角度
近年来,东盟的经济呈现迅猛之势的同时也把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经济联系当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此亚洲其他成员如中、日、韩表示支持的态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积极的参与国际体系,逐渐的在政治经济上融入这个体系。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体系也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平行的推进。中国将会依据国家利益的深浅,有选择性的参与并进行改造;中国的国家实力决定了中国享有发言权的权限。中国在以后参与国际博弈的过程中,应对涉及中国切身利益和人类未来的决定和规则加以影响,维护国际利益。
面对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趋势,日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脱美返亚”才能与欧美的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兼而寻求自己政治大国的目的。因此在经济上日本加快了与亚洲各国的联系;在政治上则是积极的推进“亚洲政治外交”;在文化上大力宣扬泛亚主义和日本文化的输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影响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地位
1、通过对“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实行干预经济和建立社会福利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欧洲共同体形成到欧盟的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图文资料,使学生感知大战对西欧的破坏,了解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3、运用问题讨论法解答本课学习中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战后美国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
2、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西欧特别是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进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
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目的
课前引导:你知道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流通的货币?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国货币,并指出:一般流通货币都是由国家发行,而欧元是由一个区域性集团组织——欧洲联盟发行。教师多媒体显示“欧洲联盟示意图及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和中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对比,然后指出:介于欧洲联盟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地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欧洲联盟是怎样建立?它的建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1、大战对西欧的破坏(板书)教师指出: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提问:二战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战中遭到破坏的德国、英国城市,以及战前战后英、法、德三国煤、铁、钢产量对比表。并指出:煤、铁、钢的产量是评价一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德国。提问: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普遍下降,表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西欧国家在战争中普遍遭到削弱,尤其是是战败国德国。所以,恢复经济成为战后西欧国家的主要任务。2、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板书)教师指出:战后到70年代初是西欧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问:战后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所述的三个原因: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及其发明者的回顾,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条件。②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教师针对图片资料指出: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调整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西欧。多媒体显示马歇尔和“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图,教师介绍: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他主张乘战后欧洲经济困难之机,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该计划解决了西欧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社会动荡和革命发生。提问:美国为什么要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提示:除了援助之外有没有其它意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是援助西欧迅速复兴,以抵挡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从而控制西欧各国,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轨道。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恢复的三个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指出三点原因中,哪是内因,哪是外因。问题探究:你认为在西欧经济恢复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明确: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第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速度。3、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板书)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说出西欧经济恢复的时间?西欧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西欧经济尤其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找到对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的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等。(答案不求唯一)[过渡]:随着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迫切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并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但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做到,必须通过联合来完成。二、欧洲联盟的建立(板书)教师用多媒体显示“雨果名言”并介绍:统一欧洲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它曾经是许多欧洲人的梦想。从古罗马时期到法国拿破仑再到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用战争和暴力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许多思想家也把欧洲统一作为政治的终极理想。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重建欧洲。1、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板书)
提问: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小字内容后回答。教师强调:①政治原因:加强西欧各国间的合作,以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②经济原因:西欧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其中经济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2、欧洲联盟建立(板书)探究合作学习:西欧国家是怎样逐渐走向联合的?欧洲共同体正式形成于何时?当时有哪些成员国?欧洲共同体是怎样演变为欧洲联盟的?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讲述欧洲联合的进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示意图:50年代1965年1967年1991年1993年
煤钢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经济联合经济、政治联合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38-04
1.引言
过去20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显著增长,加速了生产要素跨国界地自由流动,进而是传统的以要素不可流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这些结果可看作是跨国公司海外生产活动的分配及动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同一经济一体化区域下,非成员国海外生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就可以清楚地阐释跨国公司在此番一体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的效果。
由于欧洲悠久的经济一体化历史以及美国在此市场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早年有关FDI的经济一体化效应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但自198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欧洲经济一体化也不断深化,这样,有关日本在欧洲的直接投资及美、日FDI的比较研究产生了。特别是与日、美跨国公司在欧的活动有关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效果,为管理学者及实践人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发。由此,本文探讨了日、美自1975年起对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变化的方式和原因。
2.文献综述:经济一体化及日、美对欧洲的FDI模式
经济一体化理论建立在巴拉萨的理论成果(Balassa,1961)基础上。其他学者如罗伯逊(Robson,1987,1993)、EI-Agraa(1977)等都对该理论进行过详细地阐述。经济一体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初由传统的贸易理论发展而来,它们假设市场完全竞争,并将生产的区位分布作为第一要素(伊姆布里娅尼,Imbriani and Reganati,1997)。相比之下,国际生产理论介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将跨国公司视为其中的一个组织上的层级机构,使跨国界的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进而主要关心生产效率的分配问题(Dunning,1993)。
Srinivasan和Mody(1998)根据美、日从1977到1992年对欧共体10国FDI流出量的数据,发现东道国变量(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凝聚要素(先前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开放程度及国家风险是解释日、美对欧共体国家FDI的重要变量。Neven和Siotis发现,日、美两国1984~1988年在四大欧共体国家(法、意、德、英)八个产业部门内的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资源,它代表了日、美与东道国之间研发程度的差距。
依据1980~1990年间EC在日、美FDI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类型的数据分为两种,即流量和存量。FDI流量指FDI在一段有限时间内的数量,通常以年为单位;FDI存量指初期开始的FDI累积数量)中所占份额的数据,Buigues和Jacquemin研究发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间互补关系方面,日、美两国有共同之处。然而,非关税壁垒是日本对EC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美国企业而言却不尽然。除此之外,根据日、美1984~1989年间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数据,Clegg和Scott Green(1999)发现一体化区域内技术密集水平对日本的投资决策具有高度的影响,而这一变量对美国FDI却有着消极的影响。他们还发现东道国公司税率积极影响着日本FDI,却消极地影响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经验式的研究,影响日、美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已变得越来越多维化,它从一国变到另一国、从这个产业跨到另外一个产业(Casey,1998;Seyf,2001)。
3.假设前提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MFDI的影响建立在以下假设前提的基础上:①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②日本对欧洲MFDI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这是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而言的,因为后者对日本MFDI的影响并不显著。③决定美国对欧洲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因为后者对美国MFDI产生很大的影响。④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4.数据与研究方法
4.1 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五种产业部门与日、美1975~1996年对世界制造业FDI总存量的比例。使用FDI存量取代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每年FDI存量的变动比流量更稳定些。由于本文鉴于一体化区域的扩大(1973年爱尔兰、英国加入一体化区域,其后1986年西班牙也成为EC成员国),预计到日、美FDI模式可能会发生重组,因而数据包含了1975~1984和1985~1996两段时期。这样做的基本原理不仅在于观测样本容量有限,而且在于1985年内部市场计划(IMP)的启动,以及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集团(G-5)财政部长及五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第一次会议(达成了有名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发生急速升值。
4.2 自变量
出口强度、全球化、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税率、基础设施、通胀率(INF)等是自变量,反映了本国与东道国相互作用的特征,其中的解释变量包括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它们分为自然资源、市场、效率及战略性资产寻求几类。由于无法把某些变量,特别是在L和I之间或者是市场和战略性资产寻求间进行清楚地区分,所以有些变量不止用于一种优势。
4.3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布莱克(Bryk)和劳德布什(Raudenbush)创立发展的阶层式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对假设1进行检验。主要原理是得到回归参数的最佳估计量,模拟不同层次水平间的影响,并将方差和协方差部分从嵌套的数据中分离开来。由于HLM采用广义贝叶斯线性模型(Lindely、史密斯Smith,1972),通过用较高水平或集团的信息来估计较低水平或个体的回归参数,所以可以导出最佳的估计量(Vancouver et al., 1994)。HLM还提供了回归系数估计的迭代最大似然法。因为随即误差非独立且在估计方程中是非恒定的,方程中低水平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就变成了高水平模型的结果变量,所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在此处不适用(布莱克和劳德布什,1992;霍夫曼Hofmann,1997)。
对2、3、4假设进行检验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我们采用下列假定进行两阶段(广义线性回归)估计:①所有跨国公司都受相同区位优势的推动。②它们受世界或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水平相当。③跨国公司首先决定的是FDI的范围、程度(Barrell和Pain,1996),而后才决定如何跨区域或跨国家分布(Mody和Srinivasan,1998)。
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法的主要原因是修正由混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产生的异方差和自相关。当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时,因为变量是由方差―协方差矩阵变换而来的,所以系数和相关系数并不具备清晰的含义(Neter et.al.,1989)。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日、美的方程进行邹氏检验1(即(ESSR-ESSUR)/K)/(ESSUR/(N+M-2K))。ESSUR=ESS1+ESS2, ESS1和ESS2代表回归方程1、2的残差平方和。ESSR表示合并1、2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和M分别表示回归模型1、2的样本容量,K指合并方程待估参数的个数),对所得的系数等式采用标准检验。
统计结果:
(表1)显示了HLM的统计结果。表中列有方差部分的最大估计值。日、美在第一个时期FDI下,位于第一水平(产业内)的方差分别为2.2和5.4,第二个水平(产业间)的方差分别是5.6和15.4。这些估计值显示,两国FDI的方差大多数是来自产业间的,而非出自产业内部。而且,在第一、二两个时期,美国的制造业FDI的方差部分都大于日本制造业FDI的方差。因此,检验的结果是,假设1成立,即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
(表2)和(表3)反映的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IF)。其中一些相关系数在0.5以上,并且方差膨胀因子足够大2(“VIF的最大值超过10通常被认为多重共线性可能对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产生不当的影响”,Neter,et. al.,1990, p387),以致应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日本数据中的税率以及美国的GDP和税率数据或许是值得商榷的;但是由于这个变量在理论上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将其包括在内。
(表4)显示了对日、美在欧洲制造业FDI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在日本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税率的估计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非常显著,并且第二时期除市场规模和税率以外的自变量的所有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显著。两个时期内劳动力成本、通胀率和税率的系数的变化方式说明,日本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产业分布已经转向了在欧洲寻找更低劳动成本和更有利的商业环境。不仅如此,尽管出口强度在第二个时期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GDP的变化仍然是最显著的。
GDP系数明显增大代表了日本FDI全面分布具有相似的模式,即从资源寻求转向了市场寻求。这似乎证明了,由于日本是欧洲的一位后来者,日本跨国公司与EU的关系更多是以贸易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投资为基础(UN,1990),而且它对欧洲的FDI自1970年代初就完全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邓宁,1994)。在第二个时期,一体化的影响、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变得相对次要。换句话说,此次检验的结果能够预知到,EU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使日本FDI的类型变为在EU那些日本已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产业(如汽车、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的防御性出口替资,以及进攻性出口替资,目的是提升并使经营更加合理化。
因此,检验结果是支持假设2,即日本对欧洲FDI的决定因素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
在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除税率和出口强度以外,所有变量系数在统计意义上都是显著的,这表明美国跨国公司投资欧洲的动机是基于其所有权优势的市场寻求型。但是,在第二个时期,反映市场规模的GDP的重要性明显降低,而税率、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所增加,这表明此段时期美国跨国公司的动机变为寻求高效率或战略性的资产。最引人注意的变化还是属一体化的影响了,出口强度在第一时期并不是重要的变量,但在第二个时期却变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变量。在1960年代初期,美国大多数流入欧洲的FDI,以防御性出口替资为特征,在交易成本理论、寡头垄断理论的基础上供应当地市场(UN,1990)。这看似证明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美国FDI类型改变为合理化投资和进攻性出口替资(邓宁,1988;UN,1990)。
应变量是制造业FDI在五类产业部门的份额,产业部门的最大年度观测样本容量为5。第一个(1975、1977年)样本观测值是由每个产业部门自相关修正时简化而来的(实际观测值是变化的)。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3成立,即决定美国对欧洲M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M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
(表5)是对日、美方程的相关系数等式进行标准检验的结果。从统计意义上说,日本第一时期(1975、1977~1984)和第二时期(1985~1996)之间的FDI决定因素,以及美、日在这两个时期的决定因素,这些所有的情形可以拒绝零假设,即两段时期间及两国之间的决定因素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相同的。但是,F值显著程度从第一时期的583降低到第二时期的274,这表明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差异已经变小。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4成立,即鉴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5.启示及局限性
我们的调查为FDI理论和管理实践者提供了用武之地。首先,经济一体化通过激发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在彼此之间进行更多的跨边界的经济活动,明显地增强了欧洲的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就日本的情况而言,区位特征变量,如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税率在第一个时期在统计意义上都非常显著。但到第二时期,与O、L、I相关的所有变量都变得相当重要。而美国在这两个时期中有许多不同的趋势。市场规模、通货膨胀的重要性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发生了显著的降低,这明显地反映了市场寻求不再成为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主要动机。它暗示了用全部O、L、I要素的配置解释FDI活动的折中范式,它仅关注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素,发挥了比其他FDI理论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对管理实践者来说,本研究或许并没能提供直接的应用成果,但是,它的确为反映日、美对欧盟FDI决定因素变化的战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的影响(EXFDI)只有在第二时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明显表明,从第一时期(1975/77~1984)到第二时期(1985~1996),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了日、美对欧盟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但是,一体化变量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它在第二时期对美国FDI的影响比对日本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由于美国对欧洲的投资有着较久的历史,因而经济一体化在第一时期,对在欧洲范围内重构原有的FDI产生的影响比激发新FDI的影响更深。相比之下,由于日本在1970年代初才开始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且一直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所以,经济一体化对日本制造业FDI的影响在第一时期并不显著,只有在第二时期才产生较深的影响。
本研究的缺陷不在于数据不易获得,而是检验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主要影响在于具体的产业类别,影响来自于其他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如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稳定程度,以及成员国之中或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企业内贸易。而非来自于一体化本身。对所有可能的要素进行全面考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
6.结论
第二时期(1985~1996年)日、美对欧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与第一时期相比较,其相似的模式不仅可以由欧洲经济一体化解释,而且还可以由19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来解释。首先,经济实体(国家和企业)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以增强其竞争力。全球化促使经济联系的纽带更加紧密并且相互依赖,它又被自由化、市场开放及新技术进一步地激化。其次,日本跨国公司不断增强的全球化特征是另外的原因。由于跨国公司是在其国界以外开发所有权优势的主要力量,所以跨国公司相似的国际参与度导致了FDI相似的决定因素。由于重构和重造的帮助以及1980年代日元增值,日本跨国公司赶上并达到了美国跨国公司全球化较高的水平。再次,发达国家当中宏观经济集中的趋势也可以导致相似的FDI决定因素的模式。相似的宏观经济条件如生活水平、工作条件和收入结构,通过创造全球消费者和产品,为日本和美国提供了崭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 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Promoting link―ages, 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2001.
[5] Ethier,Markusen,1996“multinational firm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
研究者对主流理论的不满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主流辩论中的自由多元主义假设忽视了潜在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国家的阶级本质。第二,两种路径都忽视了欧洲一体化所发生的冷战情境。冷战情境中至少有两点对于欧洲一体化非常重要: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资本需要寻求对欧洲市场进入,以及试图取代战时主导欧洲的军事或准军事部门;二是在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西欧需要联合起来对抗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影响。所以,阿姆斯特丹项目一开始就致力于挖掘一体化的深层因素。阿姆斯特丹学派早期的经验研究主要借鉴冷战史中修正学派的一些观点,①偏重分析美国利益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譬如,该学派代表人物谢斯•范徳皮杰(KeesVanderPijl)的研究表明,②舒曼计划导致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产生,而这个计划很明显是美国为欧洲设计的。③范徳皮杰还将美国福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联系起来,他认为,由于美国的劳动力资本价格较高,所以到20世纪20年代时,以大规模生产和劳工控制为特征的福特主义就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汽车工业是福特主义最典型的代表。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是对这种生产方式的打击,但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形式保证了这种大规模生产方式的运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模式通过马歇尔计划植入西欧经济的运行之中。国际鲁尔区的建立及跨国煤钢联营的出现是福特主义国际化的早期试验。煤钢工业曾经是纳粹德国军事工业的支柱,但经过福特主义的改造,煤钢工业已经被代表民用消费的汽车工业所支配。④欧文比克的研究则表明,1945年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通过钢铁工业的国家化为福特主义系统引入创造了条件,而这一努力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欧洲曾饱受战乱之祸,然而,二战后,通过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欧洲实现了持久和平和长期繁荣。
1.煤钢联营,为一体化选择了正确的突破口。二战后,法、英、西德等国的 政治 家们多次呼吁欧洲各国走联合的道路。然而,欧洲联合从何处入手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围绕煤钢资源,德、法曾展开过百年争夺。要消除战争隐患,必须从西欧各国共同关心的煤钢 工业 入手。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正式建立了以共同 市场 、共同目标和共同机制为基础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在运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实现了煤钢资源在成员国间的最优配置,解决了德、法长期争夺的煤钢资源的归属问题,使德、法从“对手”变成了“合作者”,为欧洲联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法、德“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推动一体化的核心力量。18701945年,法、德问进行了三次战争,巴黎曾两度被德国占领。实现法、德和解是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关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指出: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间的冲突。”1963年1月22日法、德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法、德联盟的思想,把联盟关系用条约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德联盟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核心。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德两国相互谅解、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为欧洲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坚持制度创新,为一体化提供持续动力。一体化是人类 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崭新道路,是全新而没有先例可循的。欧洲一体化的每一项实践都可以说是创造,而最大的创造就是它的制度。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其实就是“制度化的一体化”,欧洲层面的制度建设确定了一体化的走向,为一体化的深入和扩大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可以说,没有一系列的制度,也就没有欧洲一体化的辉煌成就。“概括起来,欧盟制度大体由基础条约、条例指令、裁决判例、议事提案、表决规则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条约在欧盟制度建设中最为重要,欧共体/欧盟的机构严格按照基础条约的规定而设置。此外,从欧共体到欧盟,在机构设置、机构运作、政策制定与执行、决策程序等各个方面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这个意义上,欧盟也是个法治的共同体。
4.成员国主权部分让渡,欧盟超国家机构不断强化。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成员国主权部分让渡、欧盟超国家机构不断强化的过程。通过签订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和文件,欧共体/欧盟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立法、 行政 和司法机构在内的超国家机构和决策机制,成员国主权被部分让渡给了共同体超国家机构。这种让渡是逐步的、相互的,也是自愿的、平等的。在欧盟内部,成员国国家主权不是最高的。在处理欧洲联盟法同成员国国内法关系的问题上,原则上坚持欧洲联盟法优先地位的原则。欧洲法院在若干个著名的案例中都是坚持这个原则。成员国进行部分主权让渡,既维护了成员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又保证了共同体超国家机构的高速运转。
5.推行共同结构政策,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多赢”和“共赢”。随着一体化的逐渐扩大,成员国的数目越来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为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欧共体/欧盟推行了共同的结构政策,设立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人力 资源 开发、扩大生产性 投资 等。欧盟的扶持对象不是按国别来确定,而是按经济 社会 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德、法等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也能得到基金的扶持,各成员国普遍受益,从而也调动了发达国家的积极性。结构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欧盟国别之间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欧盟最不发达的成员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上升,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增强,外部吸引力扩大。
二、东亚 经济 一体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东亚各国存在巨大差异。东亚各国在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政治上,既有 资本主义 国家,也有 社会 主义 国家。在经济上,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参差不齐。在文化上,东方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 儒家 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存在,并且影响着不同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东亚国家的 民族 构成相当复杂,跨界民族众多。民族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2. 历史 问题与现实争端并存。欧共体/欧盟各成员国对于历史问题,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早已达成共识。而在东亚,日本与中、韩等国对待历史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修改和平 宪法 、日本国会议员甚至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引起中、韩等国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东亚各国还存在领土争端以及对能源和 市场 的激烈争夺。此外,东亚国家普遍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战略 ,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 工业 制成品上,相互间竞争性较大,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中日矛盾重重。毫无疑问,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大力量。如果中日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将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 台湾 问题、能源问题、钓鱼岛归属等问题上存在多种矛盾,在地区合作上缺少互信与协调精神,阻碍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合作制度欠缺。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已形成了“10+3”、 “10+l”机制及中、日、韩三国协商机制,并具体落实了一些配套机制和框架协议。但是,这些机制仅限于为协商和讨论问题提供平台,统一的、稳固的、有约束力的制度远未形成。其原因有:第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亚洲经济”与“不干涉内部事务”之争;第二,东亚国家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对刚性的制度疑虑较深,更倾向于通过双边协议达成共识。
5.外部影响因素。美国是东亚经济一体化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在东亚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的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会无动于衷,美国不希望东亚地区形成排他性的内部市场,它会千方百计地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对东亚经济~体化建设施加影响。
三、欧洲一体化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1.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逐步培育东亚意识。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基础上的欧洲意识是欧洲一体化的精神纽带,也是欧洲一体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地区意识。现阶段,应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培养与强化民众对东亚地区的认同感,增加向心力与凝聚力。应积极举办有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参与的经济论坛,以此带动民间企业的广泛合作;应尽量多地组织文化年、文化周、 艺术 节活动,促进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应加强 新闻 媒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进民众之间的理解与互信:应充分利用东亚各国 人口 流动 成本 低的优势,扩大地区内的人员交流,提高各国间人员交流的自由度;应在积极吸取 西方文化 有益成果的同时,大力弘扬东方文化,并将东方文化推向世界。
2.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制度创新是欧洲一体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目前,东亚地区存在的“10+1”、 “10+3”及中、日、韩合作机制缺乏制度性安排,仅仅依靠协商、平等、自愿的原则无法保障合作和交流的顺畅开展,更不能对违背者施以惩罚,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第一,东亚国家应签订有约束力的国家间条约,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巩固经济一体化的成果;第二,成员国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由共同机构统一行使,实现跨越国界的资源配置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第三,将“10+1”、 “10+3”及中、日、韩合作机制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 经济 领域合作,争取“共赢”。欧洲一体化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因为这一领域的合作不涉及主权、领土等敏感问题,最容易开展,见效也最快。东亚一体化建设也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领域。欧洲经济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建立关税联盟、实施共同的 农业 政策、建立经济和货币同盟而逐步实现的,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东亚各国应逐步削减或取消关税,以促进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农产品的统一 市场 ,建立农业基金给予贫困地区农民直接生产性补贴;还应该认真吸取1997年亚洲 金融 危机 的教训,加强在金融、货币领域的合作,逐步建立经济和货币同盟,稳定汇率机制,抵御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