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物业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0 17:27:02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年再造一个新新干”的目标,以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坚持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不断提高商贸物流业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年递增15%以上;引进1—2家国内知名连锁企业,扶持1—2家本地连锁企业,连锁企业零售额达全社会零售额的30%;培育2—3家交易额超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围绕工业五城发展要求,规划建设2—3个与之相配套的商贸物流市场(园区),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一步提高商贸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和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发展县城中心商贸区。发挥县城政治、经济等优势,结合县城布局建设县城休闲购物中心区和专业购物市场。以中山路、集贸市场周边、商贸中心和105国道两侧为开发重点区域,建设大型综合超市、高档商业店、品牌专卖店、专业批发市场等,将以上区域建成集餐饮、娱乐、宾招、旅游、休闲、商贸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区,提升县城消费档次。

(二)引导建设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在中山路规划建设服装鞋帽市场和家电、电脑专业市场。在滨阳路规划建设通讯工具市场。在川琴路规划建设农资、饲料、种子市场。在商贸中心规划建设摩托车销售专业市场。在集贸市场四周、康王庙街规划建设水果、蔬菜小百货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发展药材街道地药材批发交易市场。扩建现有建材大市场。

(三)扶持重点商贸企业发展。加大对宝嘉旺、家家乐、国光等重点商贸服务企业的帮扶力度,鼓励大型商业企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拓展经营领域,建立商品采购中心、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营销网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新干地处*中心这一区位优势,和新干火车站、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以及河西综合码头建设商贸物流平台,结合我县产业资源优势,以市场化运作,在河西规划建设一个占地约220亩的河西物流园;在城北规划建设一个220亩左右的城北物流园;与此同时,在县城商业规划区或粮油、箱包皮具、玻璃灯饰、盐化工业城内规划建设与五城相配套的商贸物流市场(园区),引导和推进汽车销售、货运、维修、货配等实现一体化、集约化经营,以带动全县汽车货运业的发展,推动全县物流业更快、更好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五)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利用国家对农村建设商业网点重视并扶持补助的机会,全面推进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城区大型商贸企业以直接投资、特许加盟等方式,供销部门通过整合现有网络和农资供应网点资源,建立、改造“农家店”。用2—3年时间,三湖、七琴、麦斜墟镇所在地要分别建立一个营业面积超300平方米的日用小百货超市,各乡镇重点抓好每个村委会发展1—2家连锁或加盟超市,方便群众就近购物。

(六)构建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体系。鼓励骨干企业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规范社区内的小型门店,加快改造传统社区小型商业网点,鼓励发展社区超市、社区购物中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县政府成立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商业、供销、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经贸、物价、发改、财政、国税、地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交通、国土、招商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流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全县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定期研究解决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制定和落实推进商贸流通建设的政策措施,规范商贸流通行业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商业外贸总公司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商业外贸总公司内。各乡镇要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分管领导,保障规划及发展经费,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工作的认识,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抓紧抓好此项工作。

(二)搞好配套服务。县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重点商贸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名牌。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贸易展销、洽谈会、交易会等,凝聚人气,营造市场氛围。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制定发展商贸流通企业优惠政策。县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负责落实简化登记、注册、办证手续的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凡符合县城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大型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优先办理。县发改委、交通、规划建设等部门将物流配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政府、银行与企业间的沟通了解,积极为商业银行推介优强商贸流通企业,争取信贷支持。县人事劳动部门要多形式的对流通企业法人、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商贸人才。

(三)提高商贸企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带动流通交易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大中型批发零售及物流企业中大力推广电子信息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电子计货、转帐和票据处理自动化。在零售服务业企业中积极推广pos系统、信用卡结算和会计电算化等,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

(四)加速商业引进引用外资进程。发挥我县各方面优势,把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物流企业作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一项重点工作,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到我县投资开办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将国内外一流的管理经验引入新干商贸,借助外力,提升我县商贸流通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壮大。

(五)加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由县流通领导小组牵头,2007年完成县城的商业网点规划;各乡镇的商业网点规划在2008年以前全面完成。商业区网点规划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和一定的专业水平。

(六)大力推进乡镇商贸流通业发展。各乡镇要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视,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发展规划。要抓好现有农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促进产品流通。对不能适应发展的旧市场应加以改造或重建。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建设乡镇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要精心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用2-3年的时间,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新建和全面改造传统的“农家店”,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

(七)大力发展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同业商会等民间组织,加强行业规划协调和信用建设,使其在商贸物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放宽准入条件

1、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应及时注册登记,核发执照。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外,其他一切审批项目均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特许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为其办理专项许可。

2、设立公司制商贸物流企业,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中,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凡商贸物流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公司合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统一登记。

3、在我县开办分店的直营连锁企业,实行由其总部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等主管机关统一办理资格审批和各类证照手续。各专营专卖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和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意见、加盖公章的执照复印件等资料,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手续,纳入当地管理。

(二)实施税费优惠

1、对直营连锁企业实行由总部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纳税;对自愿连锁(即连锁店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不变的连锁企业)和特许连锁企业(即连锁店与总部签订合同,取得使用总部商标、商号、经营技术及销售总部开发商品的特许权的连锁企业),其纳税地点不变,仍由各独立核算门店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及其他有关地方税收。

2、对新办的商贸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每人每年4800元的标准内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定额。

3、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字[1999]290号)的有关规定,对商贸物流企业使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按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

4、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自开业之日起,第一、第二年免征所得税。

5、对物流企业提供运输劳务取得的运输收入按“交通运输业”税目征收营业税,按税法规定减除联运费用后,作为计税依据;提供其他劳务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货运企业的营业税,可在扣除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港口费用、运输费、保管费、出入境检疫费、薰蒸费、仓储费、装卸费及其他代为支付的运输标的直接费用后,计算交纳营业税。

6、对核定载量20吨以上的营业性大型货车,其超过部分减半征收养路费、货物附加费;对不报停的载量10吨以上货车可实行全年一次性包交养路费,全年按10个月征收;对进入县区的物流配送车辆,公安交警、交通管理部门优先发放货车通行证,为配送车辆在县区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进一步放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7、对在开发区新办商贸物流企业,享受开发区工业企业相关的税费优惠。

8、有关部门及中介机构在为流通企业改革服务中要简化手续,降低收费。国有流通企业整体资产转让等改革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收费标准,按市委吉发[2001]21号文件执行。

(三)实施财政优惠

1、除上级财政对列入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的试点企业给予定额补助之外,对未列入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的企业,凡在我县尚未设立连锁网点的乡村每新增一个连锁直营网点,由受益财政按上级财政定额给予一定的资助,用于连锁经营企业对新增网点的建设投入。

2、对投资新建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网站,商贸物流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电子交易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其软件及配套硬件设施实际投资额50万元以上,且运行正常的,由受益财政给予适当资助。

3、对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或新办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不含现有市场转办),年上缴税收总额分别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150万元以下,150万元以上的,其当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超上年部分由受益财政奖励其超上年部分地方留成部分给企业;从年上缴税收总额达到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当年起,在其上缴税收总额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三年内,其当年缴纳的增值税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财政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

(四)实施土地优惠

1、对已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地、用房,以及作为小区居民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在每个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内,都要提供建筑面积5—7%,或者使用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用于开设社区商业网点;中心城区在迁出或关闭城区工业企业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将土地优先使用于社区商业网点建设。

2、对商贸物流企业新增仓储用地或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的新增用地,按仓储用地的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费;企业引进资金合作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用地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出资;企业也可以划拨的商业用地自行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

3、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重组为商贸物流企业引起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改制前企业资不抵债的,可将划拨土地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后,作价进入企业总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调整资产负债及相关权益。

(五)实施金融优惠

1、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国内外上市或发行债券,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商贸物流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切实解决中小商贸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再就业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大力支持个体商贸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运用融资租赁、信托、汽车信贷等多种金融工具,为商贸物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在国有商贸物流企业的改组过程中,经金融机构等债权人同意,可采取多种方式处理企业的债权债务。

五、营造“诚信兴商”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各级应加强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确保全县商贸物流业运行统计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商贸物流企业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抓好“诚信兴商”工作,树立企业诚信品牌。

(三)鼓励支持商贸物流业同业商会、行业协会的发展,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诚信兴商”中自律和管理作用。

(四)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但在具体个案上,则应立足实际,从保护投资者积极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和谐社会环境角度出发,妥善处置。

(五)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商贸物流业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从严从快打击敲诈企业或经营者的违法犯罪行为。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2)

一、2011年全市商务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们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总路径,紧扣“两加一推”的主基调,抢抓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新机遇,努力开创全市商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年来,我们奋力加速,创造了商务经济发展的新速度。牢牢把握我市城乡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稳外”与“扩内”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抓发展”与“惠民生”结合,全市商务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排位前移的喜人局面。一是三大指标增速加快。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33亿元,增长20.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79亿美元,增长106.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6.8个百分点;完成进出口总额37.69亿美元,增长65.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三大指标均创近年发展的“新速度”。二是绝对值占全省比重稳步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绝对值均稳居全省第1,占比分别为33.8%、54.1%、77.2%,分别提高1.1、8.3、4.7个百分点,在全省商务经济发展中“火车头”、“发动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三是在西部省会城市排名前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增速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2、第3和第1,分别上升2位、2位和3位。

一年来,我们努力转型,调整了商务经济发展的新结构。坚持把商贸流通业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采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全市商贸流通呈现结构优化、加速转型的新局面。一是利用外资质量齐升。全年1000万美元以上落地项目共2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个。其中,服务业14个,占56%,制造业8个,占32%,全省首家外商投资性公司“北控城投”成立。二是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01亿美元,增长33.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9亿美元,增长37.1%,对东盟出口4.87亿美元,增长81.1%,对印度出口6.3亿美元,增长87.8%。三是物流业加快发展。全市物流增加值113.92亿元,增长14.3%,社会物流总收入252.2亿元,增长14.6%;重点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42亿元,增长13.32%。四是批发市场加快调整。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建成并投入营业,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完成异地搬迁,国际汽车贸易城完成投资8.86亿元,花溪大道沿线汽车市场和东方金属材料交易中心搬迁工作按进度顺利推进。五是零售业加快提升。世纪金源购物中心、鸿通购物中心建成营业,银海元隆国际广场、花果园购物中心、国贸保利国际购物中心进展顺利。六是农村流通体系更趋完善。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59个、农资商品配送中心3个、日用品配送中心4个和下乡产品配送中心2个。

一年来,我们竭力创新,开拓了商务工作发展的新领域。着力扩大国内消费和需求,在创新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是建立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组织“欢乐购物季”等系列促销活动,深入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全年拉动社会消费近10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成功协办首届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实现酒类贸易额181.68亿元,其中酒类贸易签约额152亿元,现场成交贸易额29.68亿元,拉动商贸物流、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增长,创造综合效益3亿元。三是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贵商网”全程电子商务平台顺利开通,“东方金属网”正式启动。四是开发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组织全市5个产业园区成功申报省级开发区,年末我市省级开发区达到7个。五是探索建立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开展农贸市场生鲜蔬菜直销配送试点,建成社区便民连锁超市26个、鲜肉直销店20个。六是实施家政服务“百店工程”。建成家政服务社区连锁店30家,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667人。

一年来,我们致力跨越,打牢了商务事业发展的新基石。着眼于新起点上的跨越,谋划“十二五”发展大计。编制全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商贸流通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1亿元,增长32.9%,占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24%。其中,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完成投资30.74亿元,增长98.7%,建成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和鸿通购物城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商业零售综合体;全市仓储运输、邮政物流业完成投资79.87亿元,增长11.1%,建成改貌铁路货运中心等一批重点仓储物流基地。目前,全市在建大型商贸流通项目有14个,总投资达159.33亿元,正在洽谈和拟建的大型商贸流通项目有7个,总投资达561亿元,投资密度和强度显著提升,支撑全市商务经济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

一年来,我们协力争先,展示了商务队伍干事创业的新形象。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不利形势的严峻挑战,全市商务干部“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5+2”、“白+黑”、“8+X”,全勤付出、无私奉献。我们全面抓好了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工作,荣获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特别贡献奖”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突出贡献奖”;圆满完成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长桌宴活动,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承办工作先进集体”奖;成功牵头组织了“—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专场活动,实现投资项目数、投资总额、贸易项目数及进出口总额、单项投资额全省“四个第一”;在全省商务系统年终考核中,我市各项工作均名列前茅,荣获“内贸流通先进单位”、“利用外资先进单位”、“进出口工作先进单位”、“市场监测工作”“四个第一名”,“家电下乡工作一等奖”。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商务工作成绩斐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各口岸协作单位大力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全市商务系统干部职工、商贸流通企业、各行业协会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在今年“创卫”和“创文”工作中,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奋战在一线、拼搏在一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我谨代表市商务局党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商务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级各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纵观省内外形势,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从经济总量看,商务经济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从发展速度看,与省市领导的期望差距也不小;从产业结构看,全市商贸流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从支撑商务工作加快发展的机制体制看,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崛起的“发动机”,全市商务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二、2012年工作目标

按照市十三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今年商务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增长30%。考核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9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4.67亿美元,增长67.5%。

在全省商务工作会上,省政府和市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的确保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49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4.67亿美元。工作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52.8亿美元,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

综合起来看,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今年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两项指标省、市下达的目标口径不一样、增幅也不一样。总体上,省的目标要高于市的目标。今天我们与各区(市、县)签订的目标是按照省的目标分解下达的,即按高限下达,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全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省内看,2011年,尽管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总量排名均处于第1,但增速只分别排在第2、第3和第6。当前,各州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大有后来居上、后发赶超的架势;从西部省会城市的排名看,2011年,尽管我市三大指标增速排名有所提升,但总量分别只排第8、第7和第5,仍然比较靠后。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的“发动机”,没有总量和速度,就没有突破和跨越,“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的嘱托就会落空,“121”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火车头”和“发动机”的地位和作用就可能弱化甚至丧失……严峻的形势和光荣的使命让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须奋发有为,奋勇争先。

(二)全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施行,从国家层面上系统支持我省发展,全市商务系统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借东风、成大事、促跨越。二是即将于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层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流通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将亲自主持并作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今年乃至今后做好商务工作的又一大“利好”消息。当前,商务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各级领导关注的热点。三是我市加速从“洼地”上崛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竞相迸发,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区五城五带”、“二环四路经济带”、“六大生态”建设,必将吸引生产要素的加快聚集,为商务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动力。可以说,商务经济高歌猛进、跨越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三)全市商务经济发展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内部条件。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看,我市商务经济主要指标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00亿到400亿用了5年,从400亿到500亿只用了2年;实际利用外资2009年突破1亿美元,突破2亿美元也只用了2年;全市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2009年突破20亿美元用了5年,而2011年突破30亿美元只用了1年,应该说,全市商务经济加速发展大势已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再从另一方面看,2011年全市商贸流通行业在建项目总投资达到150亿元,在谈拟建的项目总投资达到500亿元,商业投资已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新热点;全市商务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逐步理顺,多层次、广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全市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已有3家,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零售商业集团今年也将诞生,全市商务经济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空前增强,势头良好,趁势而为、大干快上的时机已经来临。

综上,我认为完成今年省市下达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和“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危机意识和拼搏意识,坚持“跳起来摘桃子”、“沉下去抓工作”,按照“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要求,负重前行、奋力登高,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全市商务工作的全新局面。

三、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为契机,按照省、市明确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总目标和总要求,坚持内外并举、科学发展,紧扣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爽爽’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定位,抓住“五个重点”,实现“五个突破”。

(一)以建设区域性大都市型消费购物中心为重点,在扩大消费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提升广域辐射力、增强产业聚合力、提高便民服务保障力”的思路,以“优化布局、业态升级、产业融合、市场主体培育”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商业广域辐射力和服务保障力,扩大消费规模。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绝对值突破700亿元。

一是加快优化调整城市商业布局。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特色”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中华中路、公园路等中心城区商业网点业态调整,规划“三区五城五带”、“二环四路经济带”配套商业网点建设,抓好花溪大道沿线商业业态布局,择机发展奥特莱斯折扣店和免税店,高品位打造城市商业景观,提升商业档次、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区域性大都市型消费购物中心。

二是加快推进大型商业项目建设。围绕中华中路高端商业区和金阳新区两大城市核心商圈以及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大力培育彭家湾、会展城、北京路、纪念塔、大营坡等城市新兴商圈,重点抓好保利国际购物广场、银海元隆、苏宁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力争保利国际购物广场、银海元隆购物中心、花果园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项目年内建成试营业,奥特莱斯项目落地。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离港免税政策支持,在中心城区已有或在建的城市综合体中设立进口商品免税店,全面提高城市商业品味和能级,提升广域辐射力。

三是促进商旅文协同联动发展。紧紧抓住我市旅游及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商旅文联动,加快推进为多彩城、南明河城市流域旅游文化街区、清镇国际旅游休闲体育度假区等大型旅游发展项目配套服务的餐饮和商贸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小吃城、美食一条街及青岩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商贸小镇;抓住中超足球联赛落户和“酒博会”、“避暑季”、“温泉季”等系列展会活动举办时机,持续打造欢乐购物季、美食节,以节造势、以会兴商,强化旅游六大要素中的“吃、购、娱”功能,吸引和扩大外来消费。

四是培育大型商业集团。支持星力、国贸等大型商业零售集团通过兼并重组,跨区域连锁经营、上市直接融资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年内培育1-2家年销售总额达30亿元的大型商业航母。申报商务部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港,鼓励我市国贸集团等大型商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扶持“贵商网”、“万汇通”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五是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商业。深入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实施社区商业“双百工程”,全年建设社区生鲜直销点(便民市场)100个,确保建设家政服务社区连锁门店20个、力争建设30个,培训家政服务人员4000人。

(二)以建设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为重点,在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立足、面向西南、辐射泛珠三角及东南亚”发展定位,坚持“园区化、复合化、多元化”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供应链为连结、新型营销方式为支撑,通过有形和无形市场相互融合,全面提升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力。力争全市批发市场商品交易额突破800亿元。

一是调整优化大型专业市场布局。编制出台《市大型专业市场建设规划》,按照市政府关于规范全市商贸批发市场布局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筑府发〔2011〕65号)精神,抓好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关闭搬迁,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和酒类、茶叶交易市场。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强化我市批发商业在全省的核心地位,强化与成渝和泛珠三角地区差异化发展和分工。

二是加快推进综合性市场功能集聚区建设。围绕十大工业园区,以工业+物流+市场聚合发展模式,促进共生耦合。重点抓好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二期、国际汽车商贸城一、二期、西南国际商贸城一期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确保4月底前基本完成花溪大道沿线汽车市场的关闭搬迁工作;加快东方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异地搬迁改造,“腾笼换鸟”,“引导主城区大型专业市场向二环四路城市带周边聚集发展”,在中心城区培育以百货零售服务业务重点的业态。全年力争重点专业(批发)市场固定资产投资达20亿元。

三是大力提升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推动传统交易市场形态向现代专业贸易中心转变,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交易中心和网上交易平台,发展期货交易、合同交易等高端交易形态,重点支持“东方金属网”、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设,力争将中药材、茶叶纳入交易所挂牌交易品种,白酒交易所年内挂牌成立。

(三)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重点,在物流配套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立足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定位,依托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站场节点及十大工业园区和市场园区建设,通过“产业联动、共生耦合、聚集发展”,全面提升物流配套服务和互动发展能力。力争全市社会物流总收入增长15%,达到280亿元;物流增加值增长15%,达到130亿元。

一是调整优化物流节点布局。编制完成《市物流园区建设规划(2012-2020)》、《龙洞堡空港物流中心规划》。依托改貌铁路货运中心、龙洞堡机场,规划建设花溪改貌国际集装箱和龙洞堡国际航空物流两大国际型枢纽型物流园区;立足全省、连接西南地区、面向“珠三角”地区,加快建设扎佐、金阳、清镇(贵安)三大区域性物流园区;依托陆路交通节点,规划建设白云、小碧、金华三大公路物流港,形成高端化、专业化、园区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进度。重点推进清镇物流园区、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扎佐物流园区及龙洞堡物流新城、息烽九寨物流园区、花溪工业商贸物流园建设,全年力争重点物流园区新增投资达10亿元。同时,力争在空港物流中心规划中,依托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双龙新区电子商务物流基地,争取海关支持,建设龙洞堡保税物流中心。

三是积极推进“无水港”建设。支持香港胜记仓集团、人和集团等企业在改貌物流园区附近建设“无水港”,以“无水港”项目为龙头,整合“无水港”、“公路港”及铁路物流中心的“两港一中心”建设,明确“无水港”功能定位及近远期规模和发展秩序,推进“无水港”相关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力争“无水港”建设在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扎实推进城市专业配送车队试点,积极稳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制定《市推进西南区域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建设电子商务港,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穗黔物流、商储胜记仓、山水物流等本地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鼓励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物流企业设立物流服务外包后台服务中心。

(四)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为重点,在提升经济外向度上有新的突破

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工业园区、开发区、出口基地“三轮驱动”,外企、国企、民企“三箭齐发”,以外资促外贸、外贸引外资、外经带外贸,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更有效地发挥全省对外开放制高点的引领作用。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外经工作实现“零”突破。

一是突出抓好园区和产业招商。按照“突出世界500强,现有产业中的上下游延伸和横向配套项目、关联度高的新业态项目”的要求,围绕我市工业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扩大产业招商规模;坚持把发展外向型产业作为外资工作的着力点,抓住沿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出口型、加工贸易和服务业企业,重点推进美国贝克公司云计算、华润集团、洛克菲勒基金管理公司、奥特莱斯“芭蕾雨”、法国液空、法国欧尚、人和新天地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的跟踪对接和落地,促进香港新世界、中渝置地、地利农产品物流、北控水务、詹阳重工等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保障企业自身配套和扩张需求,实现“二次招商”和“以商招商”,以利用外资为突破,改善外贸结构,带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二是大力扩张进出口规模。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大对32家重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稳固和扩大磷化工、轮胎、欧比手机等优势产品的出口,增加花卉、白酒、烤烟、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土特产品的出口。同时,抓好LED蓝宝石衬底材料、贵钢等企业成套设备进口,积极扩大橡胶、硫磺、燃料油、电解铜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充分发挥轮胎、瓮福国际、振华科技等外贸企业业务广、渠道多、客商密集的优势,以好的出口产品吸引外资,以产品走出去带动技术、资金、项目和劳务走出去,使外贸进出口的小循环变成“三外联动”的大循环,为我市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和组织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和境外投资。重点支持七冶马来西亚冶炼炉建设项目、中铁五局加纳承建公路项目,通过分包国外工程,带动产品出口;积极鼓励中陶石油支撑剂公司在美国设立办事处,詹阳重工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售后服务处、瓮福国际在南非、印尼设立办事处,轮胎在欧洲、北美设立分公司。重点组织参加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欧洲精细化工展、南非工程机械展、美国汽车展等国际展会,深度开发东盟自贸区市场,巩固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印度、非洲、东欧等新兴国际市场。通过“走出去”吸引国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兴办外贸出口生产型企业,进一步拓宽我市的利用外资渠道,提升外贸和外资水平。

四是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促进平台。协办好酒博会。积极争取商务部的支持,高标准协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持续打造,把“酒博会”办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促进平台。着力推动开发区和出口基地建设。依托我市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修文陶粒支撑剂新材料等2个部级出口基地、皓天光电LED新材料等6个省级出口商品基地以及数字内容产业园等2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继续申报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力争白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花溪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紧紧抓住国发2号文件颁布实施的机遇,全力协助高新区做好综合保税区的申建工作,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平台。制定、出台鼓励利用外资、外贸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整合资源,加大在资金、规划、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口岸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在进出口过程中报关、融资、担保、运输、退税等瓶颈问题,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以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为重点,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食品安全和便民服务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扩大对接规模,力争年内全市大型超市全面实现与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对接;支持地利集团等流通企业建设社区生鲜直销点;依托瀑布冷链物流中心、黔五福鲜肉冷链物流系统等项目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鼓励定点屠宰场建设鲜肉直销店。为“保障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做贡献。

二是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建设专业配送中心2-3个,进一步提高农家店销售商品的统一配送率,建立农家店退出机制,提高农家店服务质量,年内“万村千乡”农家店覆盖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进农家店信息化建设;推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猪肉等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依托定点屠宰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冷库项目建设,建立猪肉、食糖等重要商品政府储备制度,落实补贴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作用,加强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跨区调运;完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和调运机制建设,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四是推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商务部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启才实业有限公司等7家“放心酒”示范店开展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完成市商务执法大队的组建挂牌,推进12312商务举报投诉工作;规范屠宰行业管理,加快开阳县、修文县定点屠宰场升级改造步伐,力争息烽县开展定点屠宰场升级改造,推进牛羊肉定点屠宰,深入打击私屠滥宰,确保“放心肉”、“放心酒”供应。

五是打好农贸市场整治战役。巩固“三创一办”的成果,根据《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建立完善市场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达到环境清洁、经营规范、秩序优良、群众满意的目的。

今年,我们还将加强市场监测,加强对餐饮、家政、美发美容、成品油、废旧物资回收、特许经营等行业的监管。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和“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务实、勤奋高效”的干事氛围。

四、当前需要特别强调的几项工作

(一)吃透2号文件精神,抓好项目编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以及省、市一系列会议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全市商务系统的干部职工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学习、吃透精神,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紧盯2号文件明确的把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内陆开发型经济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战略要点、项目支撑和政策支持,“精心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学会用项目编报争取中央加大投入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加快转型”,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全省及国家盘子,抢抓机遇,推动跨越。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3)

一、加快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哈尔滨市不断完善规划,加大投入,采取市区(县)联动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了10个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向加工区聚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哈尔滨段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10个对俄贸易加工区启动面积达72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125.9亿元,引进各类加工型企业829户,其中投资超1亿元企业107户,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高新技术、食品、医药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中区。

二、加快推进对外经贸合作升级

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巩固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2010年,哈尔滨市贸易伙伴扩大到185个国家和地区,对美、日、韩等传统市场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0.4%、28.8%、8.1%;对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82.5%、203.4%和619.7%。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机电产品进出口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8%,占全省的33.1%;一般贸易进出口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占全省的20%以上。实施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2010年,哈尔滨市进出口总额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5户,比上年增加6户。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共审核境外投资项目15个,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4个,总金额10.6亿美元。

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速

坚持把大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措施,按照“项目建设提速年”的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双百工程”,100个洽谈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93.5亿元,100个开工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79.7亿元。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加大“点对点”招商、专题招商、展会平台招商、领导带队招商工作力度,全年共组织大型专题、专项招商活动30多次,签订意向、协议和合同500多项。仅第21届“哈洽会”,哈尔滨市就签约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项目81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10.4亿美元,国内合作项目投资总额544.9亿元。坚持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月通报、季分析、半年总结和招商引资例会制度,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市、区(县)领导包保推进,集中解决了一批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营造了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四、千方百计搞活商贸流通

按照“上项目、优布局、扩内需”的总体思路,大力加强商贸流通项目建设。2010年,哈尔滨市规划建设了38个商业大项目,完成总投资283.4亿元。中顺二手车市场、卓展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红星美凯龙家具广场、洲际国际酒店、盛恒基国际生活广场等大型商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积极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扩大农村消费。截至2010年底,哈尔滨市家电和汽车下乡产品累计销售总额达25.6亿元,汽车以旧换新车辆4719台,拉动新车消费6亿元;农家店总量发展到4000家,乡、村覆盖率达到100%。围绕培育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龙运物流园区、诺林化工物流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华风物流园、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9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针对市场波动,全力开展“保供稳价”工作。把保证供应作为稳定物价的前提,加强市场监测,认真落实商品储备制度,完善供应应急预案,全力做好商品的采购、调运和储备,确保了市民主要生活用品不脱销、不断档,物价基本稳定。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商务工作意义重大。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商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现代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以建设“商贸都城”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经贸新格局。突出大项目的牵动作用,在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招商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开创结构合理、服务便捷的商贸流通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市属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提质提速。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积极抢占新兴市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出口规模。重点加大对骨干企业、出口品牌的培育支持力度,使进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户以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继续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吸引境外、省外企业进入园区,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4)

1.以“两城三星”为载体,加快大商业发展。大连主城区商贸业要为行政文化中心、中央商务区和现代产业区的功能服务,努力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完善经营服务功能,推进经营结构调整,拓展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大都市商业中心区繁荣繁华、特色各异的浓厚商业氛围。金州新区商贸业要适应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口岸的功能要求,发挥商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双重作用,促进生产资料加工配送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重点发展商贸配送业和临港产业服务业;同时要在开发区规划和建设好区别于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新型市级商业中心区。北三市商贸业要跟进城市化进程,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村各种经济的结合,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2.以强化港口等交通功能为优势,构筑大流通网络。“大大连”建设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交通先行,以强化港口等交通功能为突破口,形成“大交通、大口岸、大物流”的格局。交通和流通相互依托,密不可分。大连交通和口岸的优势也是大连商贸业发展的优势,要努力把交通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和贸易优势,充分发挥烟(台)――大(连)火车轮渡的作用,使大连尽快成为沟通南北贸易交往、衔接国际国内市场的贸易枢纽。充分发挥大连粮食产业现代与期货市场相结合、商流与物流相结合、仓储基地与港口运输相结合的有利条件,使大连成为东北最大的粮食物流基地。

3.以国际知名连锁商业集团为依托,进行大跨度产业联合。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外资商业都已在大连开店,其地区性总部和采购中心也设在了大连。在商业对外开放中要努力实现“你进我的零售市场、我进你的销售网络“的目的,使大连地工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连锁集团的全球性销售网络,参与国际市场的大流通,推动大连地工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大流通带动大生产,把流通加工业建成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骨干产业。积极支持商贸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延伸、相互渗透,促进商工结合、商农结合、商旅结合,以流通促生产,以生产促流通,不断开辟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

4.以大商集团、万达集团为龙头向外发展,实施大范围扩张、大规模购并。大连商贸业的发展既要做好本地市场的文章,又要做好东北三省、环渤海地区乃至国际市场的大文章。鼓励和支持我市商业企业走出去、找空间、闯市场、谋发展,全面建设大连商业的全国性市场网络体系。

5.以整合培育为手段,建设“大大连”的大市场格局。五年内,完善整合发展百亿元的建材市场、汽车市场、家具市场、服装市场、果菜市场,使大连商业的发展空间更广、辐射功能更强、拉动作用更大,把大连商业建成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国际性、现代化大商业,使现代商贸业真正成为“大大连”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5)

一、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为主线,加快商贸网络体系建设,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推进传统商贸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场法制监管、监测调控及商业信用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和谐发展。

(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一保(保障市场供应)、一建(建设城乡统筹商贸网络)”为抓手,完善县城商贸“十个一”和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建设,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培育大企业、搞活大流通。到2012年,实现“四个翻番”、“两个突破”,构建三峡库区旅游商品“购物天堂”和“风味美食之都”,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区域聚合辐射能力明显提高。即到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总数、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数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分别达到40亿元、64亿元、50家、4个;商业增加值、商贸从业人员分别突破10亿元、5万人。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0万美元,外派劳务实现200人。

二、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打造商贸服务平台。加快城乡商业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打造县、乡(镇)、村三级商贸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县城商贸“十个一”工程,两年内至少建成一个中心商圈、一条商业特色街、一个综合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一条餐饮娱乐夜市街、一个商业示范社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家龙头商贸企业、一家四星级以上宾馆、一家餐饮名店、一个品牌展会。积极推进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各乡镇在2012年以前至少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商业集聚区)、建设一家品牌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农贸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培育一家知名餐馆、一家星级农家乐。2009年底,全面改造或新建每个乡镇日用品和农资连锁经营超市,以及每个村级日用品和农资便民放心商店,确保两年内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全覆盖。

(四)推进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农村商贸流通“六大”网络。一是加快完善以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便民放心商店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两年实现全覆盖。二是支持农资龙头企业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和技术服务,以及农机具租赁、维修等多样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着力打造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终端一条龙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四是坚持统一规划、标识、协调价格、衡器、车辆、服装、管理及规范经营等“七统一规范”,着力打造点面结合、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五是大力发展城乡餐饮、洗染、摄影、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网点。授牌确认有实力、有信誉的服务企业、经营大户和专业服务队伍,建立上门服务和集中服务相结合的农民生活服务网络。六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科技、信产、农业、供销、通信等部门的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立集“信息、交易对接、咨询互动”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

(五)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实施便民服务工程,发展护老托幼、维修、回收、洗染、美容美发、送餐服务、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等便民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汽摩、建材、家具、机电、化医、服装和农村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便民早餐、中式快餐、风味小吃及“农家乐”等社区餐饮,挖掘餐饮文化内涵,推进餐饮业特色经营,着力提升餐饮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引进商业企业落户社区,促进典当、拍卖、再生资源企业发展。鼓励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社区创业服务工作。各乡镇要引导街道居委会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县商委、发改委、财政、劳动、质监、药监、工商、移民等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商业发展。

(六)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加快规划建设南北两岸货运中转中心,重点打造水天坪工业园、镇江精细化工园、丁庄溪、高家镇等物流园区,逐步构建各种物流配送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运转畅达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引导本地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县外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促进传统的货运部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化。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科学设置供应链流程,逐步分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理货、采购、仓储、分拨、配送等第三方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拓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视购物等新型流通方式的领域。支持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县外及境外先进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建立与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

(七)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加快完善和落实《*县突发公共事件生活物资应急保障预案》,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完善粮油、猪肉、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日常生活用品和药品、棉被、帐篷、民爆物品等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持合理储备量。建立应急商品信息数据库,提高区域调剂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储备商品的管理及定期轮换,保证应急物资质量。县商委、物价、工商、农业、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对日常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预测预警,引导供给需求,维护市场稳定。

(八)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抢抓沿海梯度转移契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引进商贸流通知名企业。重点引进先进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引导外资投向农村市场和流通现代化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县设立连锁店和物资采购配送中心,推动更多企业进入零售企业全球销售网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商贸企业到县外及境外拓展市场空间,发展营销网络,将*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鼓励生产性企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强做大。加强与市内外其他区县(城市)服务贸易方面的往来,打破地区封锁、内外贸及行业分割,促进各种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鼓励平等竞争。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力度,力争藠头、榨菜、肉牛、药材等基地纳入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对肉牛、藠头等实行原产地保护政策。

(九)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大兴“诚信经商”之风。鼓励商贸流通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逐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商业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垄断经营、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低价倾销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产品购销随附单制、可溯源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特种商品、危险化学品及民爆物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加强商业文化建设,将*神曲文化、民俗文化、三峡移民文化及风土人情融入商业设施和商业经营活动,营造商业文化氛围。

三、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商委,负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机构和人员负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及协调服务。发改委要跟踪商贸流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国土房管部门要为商贸流通协调落实好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农业、畜牧、粮食、供销等部门要积极参与

农村市场的开拓,文化广电部门及新闻媒体要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旅游、统计、工商、质监、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完善建设规划。坚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旅游、金融、房地产、文化、体育等产业相促进,加快编制完善商贸中心建设、商业网点布局、现代物流发展等商贸发展规划。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对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要进行合理调控,在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许可证之前,由商贸主管部门出具商业网点规划的确认意见书。建立大型商贸设施建设项目监测系统,对网点数量、布局、结构及市场需求实施动态分析,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匹配机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预算从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以后每年按10%增加预算,用于商贸流通产业建设项目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应急保供物资储备轮换和贷款贴息的部分费用,以及商贸流通十强企业的考核奖励和项目工作经费等。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业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大力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逐步降低餐饮店的银行刷卡费率;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向商贸流通业领域投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要向商贸流通产业倾斜。对年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新办餐饮住宿、居民服务业的连锁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征收后全额返还,后三年减半返还;对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且实际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年终按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给予奖励,由财政资金予以兑现。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6)

以夯实基础、壮大产业、打造平台为核心,努力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打造成为集聚产业项目、统筹区域发展的黄金平台。

(一)依托两种资源,打造面向东北亚的进出口加工中心

以滨绥铁路和301国道为轴,充分借助对俄进出口资源,筑堤围坝、以贸带工,打造一线多园、有机联动、错位发展的境内外8+6园区体系。

1.有效整合园区资源。成立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管委会,其办公室与牡丹江市商务局合署办公,统筹管理各县(市)开发区,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快园区建设,牡丹江园区、绥芬河园区、海林园区先后晋级为部级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牡丹江段启动开发面积56平方公里,境内园区累计落户项目5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完成投资231.5亿元。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已入驻企业21户,9户企业开工建设。

2.做强进口加工业。集聚圣象、大自然等木材加工企业1600余家,年加工俄罗斯木材400多万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之一。年加工进口俄罗斯纸浆能力达到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纸生产基地之一。打造俄重油年进口150万吨能力,培育“油头化尾”完整产业链条。

3.做强出口加工业。以桦林佳通、金缘钩缓机车配件等企业为龙头的对俄装备制造业出口加工产业群;以华信汽车配件、富通空调等企业为骨干的对俄机电出口加工产业群;以隆赫达食品、雨润等企业为代表的对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群;以顺风服装、南洋塑料等企业为代表的对俄轻工纺织出口加工产业群。

4.做强境外加工业。组建境外园区管委会筹委会推进境外园区建设,目前康吉等6个境外园区已入驻企业41户,完成投资21.2亿元,与境内东宁浙江工贸园形成了“跨国连锁加工”模式。

(二)利用两个市场,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商贸中心

1.对外贸易在适应性战略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8%、23%、409%,占进出口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进一步增大,占全市进口贸易的9成,原油、成品油进口增长了1倍多,资源性产品落地加工率达到40%,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主要商品出口规模大幅提升,鞋类、箱包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9%、148%,鞋类、服装、纺纱织物、蔬菜等商品在俄远东市场占有率平均超过80%。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世界16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对韩贸易同比增长1.3倍,对拉美、非洲及澳大利亚贸易分别增长5.2倍、2.4倍和3倍。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在俄投资项目136个,在俄境内垦田316万亩,先后引入俄罗斯滨海公司、香港昂克基纳瑞科斯公司等13户俄资企业入驻。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牡丹江至韩国首尔国际航班增至每周五班,航空口岸过客预计达到5.3万人次,绥芬河支线机场启动前期选址,绥芬河、东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前期调研设计工作进展顺利。

2.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坚持培育、提升与引进相结合,推进商务中心、综合百货、大型超市、专营店、便利店等多业态繁荣发展。消费品市场潜力得到有效释放,2010年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3.8万台,销售额3.0亿元,间接拉动消费增长超过10亿元;已办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手续305台,发放补贴资金455.7万元;销售以旧换新家电1.8万台,销售额6580万元。加快社区商业、家政、早餐等生活服务业发展,已建成部级商业示范社区5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10个、省级社区商业建设示范企业2个。

(三)畅通陆海铁海联运通道,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把通道和物流作为“两大功能区”通往俄罗斯、联结东北亚的生命线,依托“一横一纵”物流网络,建设七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工程,全力推进由中俄物流通道节点城市向东北亚区域性物流中心迈进。2010年,牡丹江市被商务部确定为46个“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之一。按照临岸、临路、临港建设的布局原则,推进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绥芬河保税物流园区等七大物流园区建设,七大物流园区总占地面积316.4万平方米,总投资22.4亿元,已完成投资9.75亿元。与俄韩合作建设的纳霍德卡国际物流集散港项目已完成临时运营区间总工程量40%;陆海联运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输,已成功运送4批集装箱货物;哈牡绥东物流质押担保中心项目建成并开始营业,填补了省内物流金融服务的空白。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完成基础打桩,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完成前期征地,宁安源丰果蔬物流园区已试运营。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5.5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

(四)提升规模层次,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成功举办承办了第四届镜泊湖旅游文化节、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销洽谈会等各类展会、会议85个,参会、参展人数44万人,会展直接消费2800万元,实现综合经济效益3亿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会展业带动了相关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世茂假日、海林丽涞等五家高档酒店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创新招商理念,打造面向东北亚的投资汇聚地

出台《关于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形成了全员招商、产业招商、部门招商工作新机制,2010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9个,比同期增加15个。开展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的新模式,节约了资源、取得了实效;组织了台湾活动周、大连活动周,长三角和珠三角招商活动,几个活动周共签约项目29个,签约额43.27亿元,达到了层次高、影响大、成效显著的效果。

二、坚定两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不动摇,推进沿边开放提档升级

(一)总体发展思路

以两大功能区战略为核心,推动单向贸易向双向贸易转变,单边贸易向多边贸易转变,一般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变,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步伐。在“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上,坚持“西联东进,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上,坚持“纵横延伸,通江达海”的发展布局。力争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成为我国开展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的示范区。

(二)总体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180亿美元,比2010年翻一番;对俄贸易年均增长17%,达到100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年均增长20%,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535亿元。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6亿元,同比增长15%。

(三)主要工作任务

坚持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贸易抓转型,合作抓延伸。大力发展跨境连锁加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境内与境外园区连锁加工、产业互动,打造双向贸易基地和双向加工基地。推进双向、多边对外合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图们江区域开发、东北东部城市和东北亚各国的互动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拓展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构筑全方位、多元化、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着力推进两大功能区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沿边开放新局面

(一)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进出口加工业

加快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及其附属配套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政策优势和功能优势,将综合保税区功能逐步放大拓展到整个哈牡绥东各个园区,增强整个加工区吸引外资、聚集产业的能力。加快推进绥穆新城晋升为部级开发区,争取华宇、毛盖图工业区升级为国家支持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打造双向原材料供应通道、双向进出口加工基地、双向销售市场的跨境连锁模式,积极鼓励境内企业赴俄开展资源、能源、农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投资,支持华宇、吉信、大自然等企业,壮大境外木材、松子、鱼类产品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供应基地,帮助桦林佳通、华信汽车和鞋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境内半成品、成品加工出口。

(二)深化适应性战略调整,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以对俄合作发展规划为统领,转变贸易方式,提升贸易层次,加快商品贸易向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转型,培育和扶持正规清关公司发展,加快绥芬河、东宁中俄本币结算交易所建设,努力扩大对俄进出口规模。继续推进对俄合作由口岸向哈牡绥东全域、由滨海边区向俄罗斯腹地、由贸易合作向全方位合作拓展。巩固俄罗斯、欧美、日本、韩国等传统市场,大力开发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三)着眼东北亚,打造跨国经贸物流体系

不断创新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积极引进培育骨干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加快纳霍德卡国际物流集散港建设。完成华晟国运物流一期工程建设,加快谋划启动二期工程,协调解决公路集装箱跨境运输、集装箱调运、粮食和石化等大宗产品运输受限问题,促进“出境不出口”内贸货物常态运输。继续推进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海林综合物流园区、宁安综合物流园区等七大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启动东波互贸区界桥连通工程,推进绥芬河铁路口岸客运综合楼、公路口岸改造和东宁口岸联合办公楼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东北东边道”铁路建设。逐步形成由牡丹江口岸群、图们江及丹东港口群、俄罗斯远东港口群、韩国釜山港组成的东北亚物流“大金三角”。

(四)扩大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形成辐射东北亚的大商贸格局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7)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月完成17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预计全年完成210亿元,增长23.5%,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6.4%。

2、流通应税销售额。1-10月完成293.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8%;预计全年完成345亿元,下降9.4%,完成市下达计划的76.67%。

3、市场成交额。1-10月完成1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预计全年完成201亿元,增长20.5%,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0.5%。

4、商贸服务业增加值。1-10月完成7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预计全年完成90.5亿元,增长24.1%。

5、商贸服务业投入。1-10月完成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占全市服务业总投入的25%;预计全年完成15.5亿元,增长4.7%。

(二)今年以来商贸服务业运行和发展特点

面对今年以来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环境,我市商贸服务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度发展工作重点,咬定目标不动摇,攻坚克难求发展,有序调控保稳定,全市商贸服务业继续显现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为:

1、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虽然受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但近年来由于我市在改善消费环境、提升业态功能以及激活节假日经济等方面的努力,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呈现了总量持续增长、增幅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从纵向看历史最好。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在“十五期间”一直维持在14%左右,06年达到16.3%,07年上升到18.4%,而今年以来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幅,最高增幅达到25%,刷新历史记录。从横向看名列前茅。今年以来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无锡二市七区增幅排名中多次名列前茅,1-5月份以25%的增幅与新区并列无锡第一,1-8月份再次以24.6%的增幅与惠山区和崇安区并列无锡第一,1-10月份以24.5%的增幅排列无锡第二。从行业看餐饮居于榜首。据全市分行业统计资料显示,1-10月份我市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增幅达35.9%,超出全市平均增幅11.4个百分点,位居行业榜首。

2、贡献份额逐步增大。

今年以来,我市商贸服务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多样化,市场供给多元化、消费档次提升化的消费需求,抓住发展机遇、完善经营业态、提升管理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提高,对上贡献份额也逐步增大。流通利润高位增长。今年1-10月份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实现流通利润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增加值持续增长。今年1-10月份我市商贸服务实现增加值7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超出全市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0.1%,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上交税收平稳增长。今年1-10月份商贸服务业实现各类税收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占全市服务业税收总量的33.3%,其中地方税收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29.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4.6个百分点。

3、后劲投入强势推进。

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和水平提升,关键在于后劲投入,着力点是重点项目的强势推进。1-10月份全市商贸服务业完成后劲投入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高出全市服务业总投入增幅1.2%,其中“三城三中心”6个重点项目完成工作量3.2亿元。从在建项目情况看:项目单体规模大。我市涌现出一批单体投资额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如中国宜兴金属城,总投资额达10亿元,三幢综合办公交易区已经竣工,9.5万平方米的仓储体系即将开工建设;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总投资额为6亿元,交易区已封顶,招商开盘良好,科技大厦于10月26日举行了开工仪式;东来国际商务中心,总投资额超5亿元,地下工程建设即将完工。项目发展前景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市在建的一些商贸服务业项目服务功能有了提升,中国陶都陶瓷城集购物、会展、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将打造成为全国13个陶瓷产区的展示平台和销售中心;中国(宜兴)金属城、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等项目也都是集交易、研发、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集聚区。

4、现代物流快速起步。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商贸流通的繁荣为宜兴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市现代物流已由起步走向务实推进、快速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以旺达物流有限公司为主体,以国家水路二类口岸为依托,以公共型保税仓库为基础,集报关、验关、运输、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正在迅猛发展,开辟了宜兴至江阴港、宜兴至上海港的水上货物运输航线,1-10月份完成内外贸货运7.1万吨,同比增长31%,进出口标箱5586件,同比增长21%,进场通关企业达189家,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物流项目务实推进。一批以商品配送、农产品配送为主的物流项目正在务实推进中,总投资1.3亿元的无锡汇全物流项目,一期已建设完工,投入运营;总投资4800万元的双目桥6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工程,目前一期6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仓库用房已全部建好;林凯物流中心、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待拆迁结束后即可开工建设。重点物流企业脱颖而出。经过近几年的扶持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正在快速崛起,旺达物流已被评选为“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成为我市物流行业的领头羊,久通物流、汇全物流也已列入无锡市重点物流的预选名单,即将成为无锡市重点物流企业。

5、专业市场前景良好。

依托有效规划,承接产业优势,借助科学管理,我市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基本形成了“一群”(融达建材装璜市场群)、“二街”(长桥河休闲步行街、阳羡茶文化街)、“三城”(华东石材城、融达汽车城、陶都陶瓷城)的专业市场格局。规模市场交易活跃。融达建材装潢市场、和桥轻纺建材市场、瑞德蔬果批发市场等6个年成交额超10亿元市场1-10月份实现市场成交额101.1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市总量的60.1%。特色市场魅力初现。长桥河步行街连接华地、和信、新东方、大统华等商场、超市,形成了热闹繁华的人民中路商圈,已成为宜兴城区新的观光休闲景点;集文化、旅游、购物于一体的阳羡茶文化街倾力打造阳羡茶品牌,彰显陶都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茶产业优势。

6、规模企业不断壮大。

我市本土商贸规模企业无论是发展档次、经营业态、还是零售网络、销售规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宜兴华地百货和新苏南商厦分别列入“2007年江苏省零售企业营业收入30强”第14位和第27位,江苏三木废品回收公司列入“2007年江苏省批发企业营业收入30强”第30位。规模企业份额提升。根据2007年流通应税销售确定的200强企业1-10月份流通应税销售完成260.92亿元,占全市流通应税销售总量的88.8%,比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剔除废旧金属回收行业政策影响,同行业同口径相比,实际增长达23.9%。总部企业平稳增长。江苏华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目前市内外经营门店已达21家,并向一线城市南京、马鞍山进驻,发展前景看好,1-10月份集团实现总销售35.1亿元,同比增长10.7%,目前企业上市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可望择机上市。连锁企业网点增多。宜兴市宜客隆超市有限公司走本土连锁化发展之路,实行中心标准超市和社区便利店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不断拓展市内零售连锁网络,目前城乡分布宜客隆超市连锁门店18家,比上年净增13家,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为居民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7、市场保供调控有序。

今年我市商品市场供应受国际市场供求矛盾突现、商品价格多变以及国内自然灾害多发的影响,曾出现商品短缺、物价上涨、供应紧张的现象,我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有序。快速应对雪灾危机。今年年初我市出现了百年难遇的雪灾危机,道路封冻,运输受阻,又恰逢春节来临,为切实做好抗雪救灾、保障供应,我局快速成立了应急组织网络,一方面针对大棚农贸市场的不安全因素,迅速组织人员撤离现场,确保安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春节物资供应市场,基本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有效保障食用油供应。3月份我市食用油受大环境影响,价格上涨,品种短缺,为保障市场供应,我局及时与相关企业建立监测、联系制度,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积极调配油品资源。为有效应对5月份成品油市场“价格倒挂、供应紧缺、排队加油”的严峻形势,我局加强了市场供应的日常监测,积极协调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宜兴管理机构组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加成品油宜兴市场投放量,维护了市场秩序,稳定了社会环境。及时处置奶制品问题。针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引起的突发事件,我局通过转发文件、电话督促、市场监测,较好地完成了零售批发企业问题奶制品的下架封存和放心奶制品上架供应的保障工作。

(三)主要存在问题

今年是国际市场多变、发展困难多聚、宏观形势严峻的一年,从当前以及下阶段商贸服务业发展态势分析,我市商贸服务业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和制约:

1、政策刚性制约。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今年我市流通应税销售出现了“平开低走、逐步下滑”的现象,1-10月份全市流通应税销售完成293.9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仅完成年度计划的65.3%,总量净减35.5亿元。经我局对废旧金属回收行业的调查分析,今年1-10月份全市废旧金属回收比上年同期下降36%,净减量达到68.5亿元,全市有4个镇受废旧金属回收税收政策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总量较大,大大影响了全市完成情况。按照目前形势分析,必然要影响今年我市流通应税销售年度计划的完成。

2、土地拆迁制约。受土地制约和拆迁影响,一些商贸服务业待建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如融达商品城、林凯物流中心、汇景时代百货、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另有一些在建项目也受其影响,建设进度有所放慢,如中国(宜兴)金属城等。再加上银根紧缩、产业政策制约等因素影响,商贸服务业后续项目减少,后劲投入乏力,进度有所放缓,将影响到下阶段我市商贸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市场环境制约。由于受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上升、外贸出口受阻(简称“四把刀子”)和信贷收紧(简称“一根绳子”)的影响,经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运输成本等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利润空间相对减小,经营企业困难加大。

二、20*年工作总体思路、主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有效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和服务国计民生的保障作用,努力实现我市商贸服务业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计划指标243.6亿元。

——流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8%,计划指标407亿元。

——市场成交额增长20%,计划指标240亿元。

——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计划指标1*亿元。

——商贸服务业投入增长10%,计划完成17亿元.

(三)重点工作和主要举措

1、着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紧紧抓住后劲投入的着力点——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不同业态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确定一批“20*年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定人联系、定期沟通、每月上报”跟踪服务联系制度,尽最大努力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抓好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中国宜兴金属城、东来国际商务中心3个总投资超5亿元项目,促使信息项目早落实、落实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运营,培育我市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组织开展二次对接活动,营造发展氛围。

一是组织开展一次物流业务对接活动。20*年上半年筹划召开“20*年宜兴市物流业务对接会”,积极组织我市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的供需对接,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带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二是组织开展一次农副产品供需对接活动。20*年下半年筹划召开“20*年宜兴农副、土特产品与大中型连锁超市的商品供需对接会”,通过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我市更多的名、特、优农副产品和土特商品进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发展“订单农业”,在农产品基地与零售店之间建立产地—配送—销售—消费的有机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3、切实抓好三个产业融合,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切实抓好商工融合。坚持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并进,把发展生产业放在首位,结合省级财税管理体制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业企业(集团)剥离物流业务,整合组建财务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我市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产品研发、原辅材料供应、产成品仓储和经销服务,实现工商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切实抓好商农融合。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工作,强化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重点对农产品土特产基地建设、集中收购、定牌加工和对外销售上进行探索,创办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体,要努力在青梅、茶叶、竹笋、板粟、百合等土特产品种上求得突破,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切实抓好商旅融合。加快商贸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以商业氛围促进旅游兴旺,以旅游兴旺带动商贸增长,利用中国陶都陶瓷城的陶文化和阳羡茶文化街的茶文化,开辟旅游商品的购物点、旅游班车的停靠点,逐步发展成为商旅结合的观光点。

4、加快推进四种新兴业态,提升发展水平。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F51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国际化日益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分析外资结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确定新的引资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吸收FDI结构特点及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情况

1.我国吸收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比重增加,从而促进技术制成品的出口。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不但在总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2001年和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吸收的FDI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的535.05亿美元的外资水平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4年,我国批准设立外资企业508941家,实际利用外资5621.01亿美元。2006年,高技术行业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4249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业、光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高达61.40%、50.97%、48.63%。FDI对我国贸易结构从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为主演变成以低、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为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2.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非金融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增长加快。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开放度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如在通讯领域,我国承诺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电信协议》,承诺不仅开放基础电信市场,还要开放增值电信市场;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承诺开放完全的分销领域;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承诺视听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股权限制降低;在金融领域,承诺参加《金融服务协议》,2~5年后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这些新开放的服务领域是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使得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投资比重有很大上升。2006年,非金融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上升近4个百分点。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0.77亿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78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未批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外商投资新项目或扩大产能项目。2006年,钢铁、水泥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41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呈现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66.67%和55.67%。

3.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006年我国物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534个,其中独资企业392个,大型项目59个,并购项目14个。2006年物流业投资总额44.4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将其物流网络作为原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一种延伸扩展到中国,将中国物流市场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我国吸引外资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我国在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FDI主导的加工贸易不利于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311.2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6.2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214.6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4.97%。而加工贸易不仅附加值较低、价值链较短、易加剧贸易失衡,而且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利润大部分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并不高。

(2)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放慢。流入我国的FDI主要投向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外资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放慢、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3)物流业部分领域出现外资垄断现象。2006年,荷兰跨国物流商TNT以“购买式”兼并华宇物流企业; FedEx以4亿美元收购了和大田合资的快递公司; 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出现外商独资化举动。2007年,阿联酋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获中国批准,在中国青岛港兴建集装箱码头,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商独资的码头。快递方面,荷兰天地快运(TNT)的服务已覆盖中国200多个城市,网络超过2000个,使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德国敦豪公司(DHL)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物流市场80%的业务归于国外巨头门下。

2.我国吸引外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外商直接投资做外跨国公司经营资源的综合体,通过示范效应、培训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对我国企业进行技术溢出。而这种技术溢出并不一定能够全部为我国企业所吸收。企业吸收这种技术溢出的程度取决于其吸收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

(2)扩大基础产业优势,培育吸引外资的新的、更高的平台。吸引外资既要注重发挥我国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但更要注重培植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大程度上增强我国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把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方法摆到更高的平台上。

(3)加强对外资的产业投向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环节,积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升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外商投资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严格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的外资项目进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还应增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延长国内产业链。

(4)政府深入研究物流业的外资进入问题,适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认识外资进入物流业对我国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将后患无穷。因此,要准确评估外资物流企业的潜在威胁性和真实威胁力,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统计工作,并强化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

(5)培育竞争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步伐,通过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尽快培育竞争性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通过规范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导外商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转让,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与研发活动的水平和层次。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8-50.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9)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0.28万亿,同比增长超过25%。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5万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其中,移动网络购物高速增长,2013年我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1676.4亿元,同比增长165.4%。

二是电子商务正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形态、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为按需定制、柔性制造,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提供了巨大的可行性。同时,促进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有关统计显示,2013年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超过500亿元。

三是电子商务掀起“流通革命”和“金融革命”。有关统计显示,相比于传统的商务模式,网络零售每亿元减少能耗393吨标准煤。淘宝平台每年可为网商节省280亿元的租金成本。电子商务使在线支付、融资、保险、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崛起。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拓展了海外市场渠道,满足了多样化国内消费需求。

四是电子商务成为提供社会就业的新渠道。电子商务为社会群体创造出了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的就业创业机会,间接带动了网络运营、物流仓储等衍生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职业。有关研究显示,全国网络就业创业总体规模接近1000万人,其中近4成为失业人员和大学生。

五是电子商务不断催生新兴业态。伴随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加速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的步伐,为电子商务发展带来巨大空间,成为创新最活跃的经济领域。

可以说,电子商务正在加速经济组织方式创新,优化重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要着力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环境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方式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等新矛盾、新问题日益突出,对法规政策、治理机制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创造环境,实行积极政策,多予少取、多放少管、多帮少诿,引导和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多予少取就是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政策创新,完善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税收合理化,减轻企业负担。多放少管就是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管理创新,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创业活力,拓宽创新发展领域。多帮少诿就是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服务创新,积极协调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在国际市场开拓、网络安全保障、投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和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进一步释放电子商务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水平。

按照上述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8个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提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建立电子商务公平竞争新秩序,二是拓展传统产业电子商务新方式,三是增强电子商务国际竞争新实力,四是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新模式,五是建设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新设施,六是构筑电子商务安全保障新防线,七是完善电子商务基础支撑新体系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推动意见的实施,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三、要通过加强政策协同和政策创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特点,使原有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对行业管理体制带来挑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政策创新,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

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林业局、旅游局、邮政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建立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确定了包括贵阳市在内的53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将其作为政策协同和政策创新的工作平台,一方面通过发挥城市行政中心、新产业集聚地和电子商务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深入、广泛的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地方规制设立的尝试,验证各类法规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国家设计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和政策构架提供实践基础。从实践看: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显现。有关统计显示,53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B2B网商数量在全国占比超过70%,零售网商数量占比超过65%,网络购物消费者数量占比超过55%。中央部门横向协同、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纵向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发挥作用。目前,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制定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电子发票、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等6方面的政策,国家标准委正在会同地方研究制定40项电子商务标准,各示范城市相继实施100项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已见雏形。政策、标准、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推进策略已经取得实效。最近大家关注的电子发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等方面的政策突破,都得益于相关部门与示范城市共同开展的政策试点实践。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工作的同时,与相关部门一道继续深入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性试点工作,推动出台《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从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产业支撑等方面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商场物业工作总结篇(10)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个方面意见。

过去的一年,我市商贸服务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商贸新市"战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影视文化、旅游休闲、市场集群为核心的特色服务业,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引领,城乡统筹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全市商贸服务业呈现加快推进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____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7.23亿元,同比增长9.1%, GDP占比达到46.35%,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85%,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82.33亿元,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地税税收完成16.82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8.38%。

(二)城乡居民消费运行平稳。____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2.49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列金华市第二名,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列第31位,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47.09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个转企1009户,"下升上" 49家。成功举办第五届休闲购物节,金华一百顺利开业。

(三)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265亿的53个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速度加快,____年完成投资38.79亿元。浙中奥特莱斯广场、三阳银泰城、中南卡通城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四)专业市场加速发展。全市85个商品交易市场,市场总成交额195.6亿元,同比增长5%;白云专业市场群年交易额超140亿元。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4个,西门菜场异地安置工程主体结顶。第八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成功召开。

(五)影视旅游业发展迅速。____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56万人次,同比增长10.95%,旅游收入95.7亿元,同比增长15.42%。卢宅保护利用项目一期已完成拆迁;东白山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影视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入区企业52家,实现营业收入92.7亿元,同比增长18.7%;上缴税费10.8亿元,同比增长12.1%;调整理顺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体制机制,实验区成为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化建设取得新发展,____年持续推进了影视基地、高科技摄影棚、影视后期制作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万花园"、"上海滩"、横店通用机场等项目进展顺利;电视剧审查中心11月份进入了试运行。

(六)市场运行安全有序。启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持续开展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打假打传等专项整治,全市未发生一起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粮食、食盐、石油等商品供应保障安全有序。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商贸服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和辛勤工作的结果,更离不开各有关镇乡街道、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从事商贸服务业工作及关心支持商贸服务业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还处于初级发展和功能提升阶段,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档次不高,金融、科技、物流、贸易等生产业仍处于散、小、弱状态,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生活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

二是企业主体有待进一步做强。从整体上看,服务业规模型、品牌型企业不多,企业竞争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健全,区域特色不够明显,集聚辐射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三是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还存在总量不大、龙头企业不多、园区建设滞后、人才储备不足等薄弱环节和问题。从各地横向比较情况看,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义乌、永康,甚至武义。各地早把电子商务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纷纷出台政策,力度一个比一个大、条件一个比一个优惠、保障机制一个比一个完善,我市迎头追赶已是迫在眉睫。

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领域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许多限制,制约因素较多,部门服务还不到位,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提升,推进服务业缺乏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服务业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今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目标,以产业集聚、项目建设为载体,继续大力推进专业市场集群、影视旅游、影视文化等三大特色服务业,着力打造影视旅游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总部经济区、精品商业区和会展集聚区,全面推进"电商换市",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快速、优质、高效发展。

今年,我市商贸服务业的主要目标是: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210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40亿元以上, GDP占比力争达到4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

一是以连锁经营为重点,促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形成本地省内连锁企业、外省连锁企业、国外连锁企业相互促进的

流通格局;继续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创建城乡统筹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和农村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进一步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在总结前五届东阳市休闲购物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举办好第六届休闲购物节,进一步推动促进消费。二是以规划引导为重点,推进商贸服务业优化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网点布局的引导作用,引导全市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今年,横店镇、巍山镇、南马镇要编制完成2020年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商务、财政、国土、规划、工商、商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引导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城市商业中心和各镇乡区域商业中心的建设,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推进市区四个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发展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积极争取进口原木转关转检于东阳,提升市场承载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积极培育和发展研发设计、软件开发、现代金融等生产业,加快总部中心、文体中心、文影中心、木雕竹编工艺中心、古民居文博中心等老五大中心建设,启动孵化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养老中心等新五大中心建设。

三是以培育限上企业为重点,扩大规模商贸服务业主体。根据今年"下升上"工作实际,要重新核实我市原有商贸企业数,重新调整培育企业名单,进一步明确培育任务。要进一步明确镇乡街道抓好商贸企业"下升上"工作的共识,明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把"下升上"工作抓实抓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推进我市商贸企业"下升上"工作,完成金华市下达的任务。

(二)加快发展白云专业市场集群

一是不断壮大白云市场集群主体。切实加大白云专业市场内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的力度,在组织协调、要素保障及环境优化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力争4月份中国服装服饰品牌折扣交易中心项目动工建设,年底一期主体工程结顶;9月底之前完成中国木雕博物馆、展览馆内装修并投入使用,3月底之前完成B地块清表开工建设;国际采购服务中心、万家投资年底之前建成开业;远疆o天域项目商业中心年底结顶,世贸广场商业综合体、汽配城二期、大润发购物广场等项目启动建设。

二是加强市场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白云商贸园区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园区内企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加快编制新的白云商贸园区市场集群发展详细规划,在总体布局,市场定位、业态定位、电子商务及市场配套设施等方面,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东阳市综合物流园项目建设,构建物流配送平台。启用城西客运站。

三是主动接轨义乌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主动接轨义乌,争取将各专业市场纳入义乌文博会、旅交会等展会,进一步推进白云商贸园区会展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做好园区宣传专题片、画册制作,对接相关媒体平台,进一步加大商贸园区整体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市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常态化办展会,每个市场每年必须有一个以上的大型展会。全力筹备好____世界手工艺大会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金华.东阳)国际商贸发展大会等重点展会。

四是研究利用好义乌横店客流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商贸新市"发展战略不断实施和推进,市场集群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但要素制约明显,上升通道有限。为有效拓宽发展渠道,我市去年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义乌横店客流资源促进商贸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从吸引义乌客商流、吸引横店游客流、培育商贸服务业旅游目的地和优化利用双流资源的发展环境等四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并将任务分解为25项具体的工作,分别落实了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大力推进,使政策意见落到实处,让我们东阳的商贸旅游业在吸引横客的游客,吸引义乌的客商上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真正对我市的商贸旅游业和白云市场集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点发展影视旅游文化产业

一是深入推进旅游强市建设。以影视娱乐为先导,以"东阳木雕"、卢宅及非物质文化体验为重点发展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以会展商贸、购物美食、教育旅游、宗教旅游为重要补充,构建全市结构优化、完善稳定、灵活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东阳城市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建成为华东地区主要文化旅游胜地和全国著名的影视旅游名城。继续做大做强横店影视旅游,以影视旅游为核心产品,努力把横店打造成集影视娱乐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节庆会展、影视制作、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提速旅游项目建设,加强对横店万花园、梦上海等旅游景区建设的指导工作,积极推动卢宅保护利用项目一期、东阳江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加快横店影视城旅游演艺发展的战略性调整,推出上档次的旅游演艺新产品,推进"中国拉斯维加斯"建设速度。加强以东阳为目的地的旅游宣传营销工作,利用好各类宣传平台,提升城市形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介精品组合游。____年力争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影视文化全域化发展。进一步探索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完善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功能,努力把实验区打造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试验区、中国影视产业中心和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东阳作出积极贡献。加快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万花园春园一期建成开放,通用机场一期基本建成,"梦上海"景区一期完成土建,文影CBD主体完工,开工建设东阳江美漫城。实施《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规划》,以实验区为龙头,争创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文化产业全领域布局、全域化发展。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____中国(东阳横店)影视节。大力培育影视企业上市,加速知名企业本地化进程。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升横店影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____年争取新增入区企业40家

以上,实现营业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四)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要坚持大项目带动的原则,以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在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深化细化项目前期的同时,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增强服务业支撑,进一步完善我市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竞赛活动。我市已明确____年度前期、续建、新建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53个,年度计划总投资94.37亿元,力争实际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

对26个新建和24个续建项目,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竞赛,围绕年度建设目标,加强项目跟踪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促使项目早竣工、早运营。对前期项目,要做好沟通、衔接和协调、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在立项、报批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对列入我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事项,在年初排出计划,实行"一事一议",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将更多的项目列入省重点,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和资金支持。

今天会上下发了商贸服务业竞赛的有关文件,会后各相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加大督导力度,切实加强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确保工作到位、任务落实。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市督考办要加强督查、问责。

(五)全面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商务,这是我市今年商贸服务业的工作重点,我们务必要早认识、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根据阿里巴巴的一个电子商务指数的研究排名,____年我市列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第22位,但义乌、永康、武义却分别列1、2、6位,已经远远跑在我们前面。今后3-5年是网络经济产业布局的黄金时期。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到____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网络购物用户超3亿元,信息消费达2.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浙江省1.6万亿,占全国份额的16%;金华市181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11.4%),接下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引导和推动我市电子商务集聚赶超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我市《关于深入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明确了我市电子商务建设的目标,下一步,我市将从完善电子商务支撑和服务体系、完善电子商务产业政策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是建立商品网络营销体系。结合产业集群和专业批发市场,实施"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和"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网络消费;重点支持白云商贸园区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投资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扎实推进网上网下市场互动发展;鼓励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专业市场创立网上交易平台,大力培育网商群体,让市场经营户同时拥有网上店铺,实现"一商两店"、"一市两场",拓宽商品销售空间。

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盘活存量资源发展电子商务,加快"腾笼换鸟"、"电商换市"、"退二进三"步伐,大力拓展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各镇乡街道要结合"四破"专项整治活动、"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等工作,把腾出来的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商务楼宇、沿街商铺改造为电子商厦,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白云商贸园区电子商务中心项目建设,促使项目早日落地。

四是完善电子商务支撑和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四个配套:一是物流配套。电子商务发展最需要的是物流配套。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与网络经济相配套的方便、快捷、高效的智能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快递物流,培育和引进一批信誉良好、服务优质、运作高效的快递物流企业。二是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基础通信设施、光纤宽带网和移运通信网、广电有线网络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全面推进光纤进村、到楼、入户。三是金融服务配套。金融服务是网络经济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对高成长性的网络经济中小企业,要量身定制做好贷款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四是人才配套。大力引进国内知名院校来我市设立电子商务学院及研究机构,鼓励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学校开办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建设电子商务虚拟大学。

(六)积极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健全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市各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一定要把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加大领导、协调力度。要着力构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统分结合工作机制、部门职能分工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等工作新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齐心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和镇乡街道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改革任务,建立工作班子,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专职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篇: 建筑测量论文 下一篇: 婚庆策划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