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8 20:28:48

业绩报告

业绩报告篇(1)

第二,陈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陈述自己的成绩是业绩报告的重点。撰写业绩报告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突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为公司考核和晋升提供参考。

在撰写业绩报告之前应认真思考,尽可能把自己所取得的所有业绩都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在陈述时,首先要清楚地表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每项成绩的分量有多大,对企业有多大的贡献。在陈述时,一定要注意有条有理,突出重点,千万不能把各种成绩堆在一起,让人事经理去挑选对你有利的成绩。这种做法不但加重了人事经理的工作,而且还会给人马虎、做事没条理的印象。试想,一个人连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理不出头绪,工作时怎么能够做得有条有理呢?

第三,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过去做过的每一项工作,不管是做得好,还是失败,都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业绩报告中写出。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而且还可以使公司了解你的成长轨迹。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概括,并总结出一两条经验和教训,是智者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总结经验固然是重要的,但坦陈尚需改进的弱点也不可忽略。主管不但不会因此小看你,相反他们更喜欢这样的人,也更愿意对其委以重任。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需要改进的弱点后,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落实,千万不能在报告上说说了事,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我行我素,这无疑是对自己业绩报告的贬低。

当然,在你业绩非常强的时候,并有一份很漂亮的业绩之后,也不要去沉迷当中,不思进取。因为,业绩只能属于过去,之后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都会需要从头开始。

业绩报告范文:一、公司简况。(略)

二、近三年财务指标。如下表所示。

近三年财务指标

本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建议20xx年度的利润分配及分红方案如下。

1. 法定公积金10%,公益金10%,分红80%。

2. 每10股送红股2股,派现金红利0.7元。分红资金不足部分由资本公积金转入。

以上方案尚需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分红方案尚需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四、业务回顾

1. 一年来经营业绩。20xx年,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全体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落实货款催收责任,狠抓产品质量和公司内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较大幅度增长,完成税后利润2380万元,达到盈利预测值的100%。在20xx年年度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企业评比中,本公司位于“中国XX制造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X位,“中国XX最大工业企业”第XX位,“中国XX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XX位。公司产品在20xx年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

产品的销量逐年上升,与去年相比,增幅最高达到40%。不仅如此,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也比上年增长25%;同时,各项产品质量稳定,公司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2. 实际经营与盈利预测对比,具体指标见下表。

实际经营与盈利预测对比

XX年X月我公司股票上市发行,实际募集资金包括另两家发起人(XX国际信托投资公司、XX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共9536万元。公司在多方位、多渠道利用好募集资金的同时,还积极、认真、实事求事地按招股说明书确定项目开展工作,具体说明如下。

1. 投资3500万元用于扩大现有产品生产能力项目。至XX年底,实际投入3296万元,其中用于质检培训中心41万元。

2. 投资622万元兴建综合车间项目。自XX年底开始动工兴建,已投入资金32万元。

3. 兴建XX车间项目。与台方合资建立“XX有限公司”以扩大规模。

4. 缓建XX大厦和地下停车场投资项目。经董事会研究决定,从宏观调控大局考虑,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暂缓该项目的建设,将资金投入上述其他项目以获取效益。

六、股本变动情况

1. 股本结构。

公司第八次董事会决定,XXX不再担任X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同意其辞去董事长职务;同时一致推选公司总经理XX担任董事长,空缺董事由以后股东大会确认。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20xx年度无变更情况。本公司原200万职工内部股,经有关部门批准,除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中7名持股者所持有的1.88万股外,其余的198.12万股已于XX年7月中旬上市交易。

七、重要事项

本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XX年X月X日本公司董事会制定了XX年度配股方案,每10股配2.7股,配股价暂定为3元,确切价格待实施配股方案时再视行情确定。本方案尚需股东大会表决,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复审后,方可实行。

八、业务展望

1. 继续抓紧完成以下投资项目。

(1) 新建质检培训大楼

(2) 新建综合车间。

(3) 与台方合资生产XX。

(4) 根据XX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计划投资150万元资金,逐步扩大规模。

2. 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GMP认证工作,深入宣传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公司管理,做好各项基本工作,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3. 狠抓经营,进一步加强销售,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落实货款回笼。

4. 结合市场需求,多途径、全方位抓好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老产品的技术和用途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加强与XX地区的合作,开发利用XX资源。

九、其他事项

1. 公司基本资料。

2. 公司资料查询情况。

十、经有关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重要的财务报表附注说明

业绩报告篇(2)

全面收益(亦称综合收益)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1.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对全面收益概念和净收益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SFASNO.130,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但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SFASNO.130列举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予以确认的属于全面收益但不属于净收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等。SFAS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颁布,又增加了新的全面收益项目: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都是未实现的。因此,按照实现原则,它们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为了便于区别,SFASNO.130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

2.公允价值计量与全面收益。从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会计确认的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确认,即在项目取得或发生时将数据输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二是再确认,即对初始确认后的项目,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项目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采用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得出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现行价值,但初始计量后即成为历史价格;在再确认时,现行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初始计量之后,即使所持有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使得资产的现行价值发生变化,并且如果这种变化符合会计确认的标准,那么,在报告期内就必须进行重新计量,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3.资本保持概念与全面收益。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根据资本概念的不同,又分财务资本保持和实物资本保持。收益是扣除业主交易的影响后,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主要分歧在于期初与期末净资产采用何种标准来量度。FASB指出,贯彻实物资本保持概念,要求存货、厂房、设备及其他财产按照其现行成本计量,现行成本的变动应作为“资本保持调整数”,直接列入权益,不作为资本所得。而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则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属性,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在资本所得内。FASB所定义的全面收益是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的。FASB认为,采用财务资本概念可以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而且,FASB在论述计量单位时强调,除非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否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一般是指名义货币的财务资本所得。企业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内的全面收益就等于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的差额。

由于全面收益确认了一部分尚未实现的收益,因此,有人批评说,按照全面收益分派股利和缴纳税金不能非常有效地保全企业的实物资本。但这并不能成为未实现收益而拒绝确认其为全面收益的理由。因为分派股利、缴纳税金以及保全实物资本基本上是属于财务决策的内容,而不是会计的职责。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真实、全面、公允地报告企业当期各种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以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现行价值计量似乎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

二、全面收益报告形式的选择

1.全面收益现行的报告形式。从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准则来看,对全面收益大致采用两种报告形式。

业绩报告篇(3)

何为非常损益?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非常损益指的是“非经常发生的、计入损益的重大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损益,包括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等”。非常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收益,传统会计理论对此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观点: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当期营业观认为,只有“正常”经营所产生的变化才是相关的。收益的计算必须特别强调“当期”和“营业”两个方面。只有管理上可以控制的价值变化和事项,以及当期决策所产生的结果才可包括在收益的计算之中。如果净收益仅与当期正常的可控经营相关,那么,它与其他年度、其他企业的比较就更有意义。而且,管理上的相对效率在这里反映得就最为明显。

这不仅有利于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投资者的决策也更为有用。损益满计观则认为,收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数量,应该既包括正常的营业收益,也包括非常损益。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当期营业观下必须对“正常”营业活动和“非正常”营业活动进行区分,但是,到底怎样的发生频率才算“非正常发生”?究竟哪些项目才能归为非常项目?对于这些问题实践中很难给出一个量的限定。不同企业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分歧会使各个企业所计量的收益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使用计算出来的净收益缺乏可比性。第二,计算净收益时忽略不计某些特殊事项或前期调整的借项或贷项,则每年的收益数字就有可能被企业管理当局操纵或修匀,这已被众多事实所证明。第三,囊括当年确认的所有借项和贷项的收益表更易于编制,更易于为使用者所理解。第四,非营业性活动可能也受到管理效率的影响,以企业连续的整个历史经验为基础,对经营效率和对未来经营成果的预测可能比当期营业观更为准确。

从FASB提倡的财务报告内容质量来看,损益满计观比当期营业观提供的财务业绩信息确实更为有用。损益满计观可以防止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使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可靠性。至于相关性,由于包括非常损益的企业收益范围更大,如果分别列示正常营业收益与非常损益,理应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但是,从财务报告表述质量来看,笔者认为,损益满计观并没有解决非常损益的报告问题。

将非常损益计入收益后,如果不将营业收益与非常损益分别列报,显然不利于使用者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预测,也不利于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效率进行评价。这样虽然提高了可靠性,但大大降低了相关性。如果将营业收益与非常损益分别列报,则仍然遇到非常损益与正常营业收益的区分问题,它与采纳当期营业观所碰到的问题是一致的。换言之,传统会计理论可以解释损益满计观比当期营业观更为有用,非常损益应该计入企业收益,但并没有解决非常损益如何列报的问题。

根据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财务报告表述最重要的质量就是透明度。按照透明度的要求,企业必须清楚、确切地表述与投资人相关的信息,把这些信息综合成一个描绘企业经营真相与诚实财务状况的图像。从行为意义的角度上看,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评判标准也不可能适用于全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因此,企业如何划分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必须让投资者知道企业是如何划分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的,而且,还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投资者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需要重新进行划分。如果对当期不同性质的收益进行了充分揭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或许会比会计人员及管理当局作出更为恰当的分类。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在财务报表中分别列示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然后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划分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的标准。并且,为了使投资者能够按照他们各自的需要重新进行划分,企业还必须根据重要性原则,分别披露各项金额较大的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

(二)未实现利得的处理

未实现利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未实现损益,其处理分歧来源于收益计量的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争论。资产负债观主张,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负债而得,所以,收益等于“(期末资产一期末负债)一(期初资产一期初负债)”。当然,因所有者的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而造成净资产的减少,不包括在收益之中。这样,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该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收入费用观则认为,必须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因此收益的确定公式就是“收入一费用”。

主张资产负债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第一,按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收益属于经济收益,是企业的实际收益,它既考虑交易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比按照收入费用观确认的会计收益更加全面,对使用者更为有用。第二,资产负债观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该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这样,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所限制而不能确认的很多内容,如物价变动或自创商誉而导致企业资产或盈利能力的实质上的变化,在资产负债观下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资产负债观碰到了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资产负债观下必须采用现行价值对企业资产进行计价。例如,澳大利亚学者钱伯斯(Raymond.J.Chambers)所提倡的“脱手价值(exitvalue)”会计模式。但现实中的现行价值难以寻找,即使找到了,其可靠性也非常差。更重要的是,在资产负债观下,只能求得企业的收益总额,无法得到企业收益的各个组成部分信息。这样的收益数据对使用者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

收入费用观下必须通过确认收入和费用来确定收益,因此可以得到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数据,这些明细数据比一个收益总额无疑更为有用。这是收入费用观最大的优点。然而,由于收入和费用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交易和交换活动所确定的数据,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成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较为现实的属性。但是,如前文所述,当今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历史成本原则使得大量缺乏客观证据的事项,却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极为有用的信息,不能确认为损益。此外,收入费用观强调收入和费用必须匹配,配比原则是收益确定的核心,而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要求但又会对企业的收入或费用产生影响的项目,将作为跨期项目暂记到资产负债表中去,等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再将其逐步转入收益表。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种待摊费用、递延支出、预计收益等。这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前后两期收益表的过渡或中介,大大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收入费用法与资产负债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收入费用法可以得到更为有用的收益明细数据,而资产负债法得到的收益总额却更为相关。收入费用法与资产负债法计算的收益总额的差异就是未实现损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既使用收入费用法又计算未实现损益,也即采用介入收入费用法与资产负债法之间的一种方法,则可以同时获得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二者的优势,还可以弥补收入费用法的两个缺陷。由于传统上我们一直采用收入费用法,后来基于谨慎性原则,各国会计准则都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即确认未实现损失,因此,我们现在的焦点实际上就是未实现利得的处理。然而此时仍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方面,计算未实现利得时,仍然碰到难以对企业资产采用现行价值进行计价的问题。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下(FASB概念框架),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确认未实现利得,得到的信息不可靠;如果不确认未实现利得,得到的信息缺乏相关性。实务中,一个折中的做法是只确认部分相对较为可靠的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如FASB曾规定可销售证券和交易性证券期末都必须按现行市价计价。另一个传统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收益确定后该如何在报表中进行披露。关于未实现利得的处理,还有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未实现利得将来实现后是否应该进行重分类调整。英国的准则(ASB)是禁止这样做的,而国际会计准则(IASC)和美国的会计准则(FASB)没有禁止。禁止重分类调整主要是考虑到未实现利得既然确认,那就应该属于企业的收益,将来即使实现了,也仍然是以前持有期间的收益,如果进行重分类调整,势必模糊收益的性质。而重分类调整的支持者则认为,未实现利得与已实现收益的性质不同,专门列示过去确认的未实现利得在当期实现的数额,可以增加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笔者赞同这一看法,按照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表述质量(SEC模式),财务报告必须展示给投资者一幅企业经营的真实图象。因此,企业必须诚实地披露当期已实现利益中过去已经确认为未实现利得的部分。

按照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财务业绩报告最重要的是能够诚实、充分、不偏不倚地披露企业的经营成果,展现给投资者一片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图像。由此,企业应该在报表中分别列示企业传统的净收益和未实现利得,前者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和按照稳健原则提前确认的未实现损失,后者是当期还未实现待将来再实现的企业收益。根据财务报表内容质量的要求(FASB模式),企业可以仍旧只确认部分资产的未实现利得。但是,按照财务报表表述质量的要求,企业还必须依据重要性原则分类别在附注中详细披露企业资产的未实现利得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资产所采用的资产计价属性;企业选择资产计价属性的理由;按所采用的资产计价属性,资产的现行价值金额;资产的未实现利得金额以及将来可能实现的时间与数量分布。总之,关于未实现利得的报告必须使得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重新计算企业的收益。

二、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阐释

业绩报告篇(4)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区域经理不能够按我的要求工作,这个市场部的业绩一定不能突破。结果只能是区域经理和员工的待遇都不能提高,哪怕员工再优秀也白搭。对这样的区域经理一定要严格。

这时有人汇报一个区域经理在找工作,安排别人工作后自己不知去向。而我们规定区域经理也必须承担个人销售任务。为了防止内部人员捕风捉影,我亲自参加了这个市场的一次普通的销售活动。我在所有人之前赶到活动现场,接着这个部门的员工拎着早餐和工具赶到;最后是这个区域经理姗姗来迟。我们按正常程序开始工作,整个工作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活动开始前,顾客量同预期基本相当。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这个区域经理基本上是袖手旁观,没有主动同我交流任何工作。当天活动结果很不理想。活动结束后,我同他们一起回到办事处,并支开这个区域经理了解了办事处的情况,员工们一致不满意这个区域经理。我决定了辞退这个区域经理。他并没有做什么解释。因为新的区域经理暂时空缺,我把这些员工分散到其他部门。对于自动离职的员工并不作挽留。

这时候,另一个部门的区域经理又出现了应收帐款没有上缴的情况,多天不在办事处正常工作,而且这个区域经理同他老婆的矛盾也影响了办事处的正常运转。因为这个办事处的业绩一直不错,老板也很重视,我们俩一起来到办事处了解情况。结果比听到的更糟糕,我们当场作出辞退的决定。并听取了其他员工的意见,由其他人暂代主持工作。

两个区域经理的人事变动因为得到员工的理解,并没有正常的销售工作。5月份的销售额仍然达到了20万。员工的奖励也创造了新的记录,一个原本在农村老家无所事事的员工,月薪达到了*元。

>这时候要想销量有更大突破,除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外,扩大队伍就很重要了。

2、静观其变,加强工作强度。

我不想给下面的区域经理一个“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印象,根据已经有多个操盘手的现象分析:这个队伍中一定有比较复杂的人事关系,老板对自己的权利一定把握的比较紧。不出我所料,四个市场部中有两个市场部是夫妻俩在主持工作,而且这两对夫妻中的老婆还是亲姐妹俩,下面的员工则是他们老家的亲戚,亲戚中还有几个夫妻,基本上是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年龄和素质参差不齐。还有一个市场部是原操盘手的老婆主持工作的,在前任走后他们基本就自行辞职了,我试图“以德服人”,但时间太短,她们还是没有给我相互了解的机会。另外两个市场部,一个是刚成立的,负责人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冲动少年组成的新生力量。另一个是公司的老员工组成的市场部。财务、司机当然都是老板的家里人。

我知道,我现在必须首先得到老板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而获得老板支持的唯一办法就是业绩增长。只要不触动各个区域经理的实际利益,我想目前他们不会强烈地抵触我的工作安排。我决定每个市场的发单量增加1倍,每周每个市场必须完成2场活动。而且绝对不允许单盒销售,一定要按周期销售,否则就不卖。之前当然没有忘记一次动员工作,虽然员工和医生都反对,但老板抱着怀疑的态度还是支持了我。增加工作量后下半个月的销量是上半月的2倍,当月销量突破10万,达到12万。

老板在发给我4月份工资和奖励的时候告诉我,他决定按成功市场的经验给我制定一个费销比考核奖励政策。并把草案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根据办法,如果我做到100万/月,费用控制适当,我的月收入将最多可能达到5到6万,最少也可能有1-2万。

下面的员工对我也有了基本的认可,我志在必胜。但我知道现在的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至少要人均超过1万元才是正常的业绩。我决定:

3、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中国人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以前企业招聘时总能看到人事部收到大量的求职信,所以对招聘的事情开始并不认为是困难的事情。这个工作可能辛苦一点,但对学历、年龄、户籍、经验都没有什么限制。但事实并不乐观,一场招聘会下来,收的简历并不多,通过面试后结果只招聘的几个员工,还不能补上现有办事处的员工空缺。

对于普通的会销操盘经理人来说,自己本身都会有一批志趣相投的老部下和老同事,但因为我过去一直从事企划工作,接触的大都是独当一面的省区经理和高层领导,让他们来到我下面做上海市场的一个区域经理,显然是不现实的。我现在才发现我从一个企划经理人转型操盘手的最基本障碍,缺少能够迅速组建实战队伍的先天条件。但现实情况摆在面前,我又不能逃避,于是想方设法让朋友和现在的下属介绍人才过来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了。是有一些人过来谈,但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办公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一个普通的陈旧小区中一套民房,当时的桌椅都是老板原来从旧货市场和别人扔掉的家具中淘来的。我做的椅子还是断了一个脚的。房间的白色墙壁也班驳了,一间屋子里还有一半是物料堆。更糟糕的是电梯在到达18层顶楼时还会颤抖一下,曾经有客户下楼的时候不敢做电梯,而是走下18楼。

这个老板原是三株上海市场的高层,告诉我三株当初在上海的办公环境也是一般般。幸好会销的客户不到公司来,否则我难以想象顾客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当初面试的时候也没打算过来,是老板几次打电话给我,并给了一个当时让我满意的薪资,加上我以企划的的眼光认为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产品。

可想而知,那些来谈的会销人才怎么能够相信公司的实力。我当时真的感到无计可施了。但是我们良好的业绩增速显然已经在这个不大的圈子里传开了。尤其是曾经在这个公司工作过的老员工,纷纷主动要求再回来。“商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我好象听说过这句话,虽然老板不太喜欢,但我看到一些合适的还是留下了,毕竟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就这样我组建了5个比较完整的市场部。

这时候五月份的工资已经发了,但我5月份的奖励却没有什么声音。老板告诉我:费用还没有统计好,财务又忙,等算好再给我。我当时正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老板会有什么想法。

我想的是:员工的积极性有了,人也有了,但只靠发单来人开会。单场活动上量很难,而且大家都干的很辛苦。要有更好的方法让来人率和现场成交率提高。

4、出奇制胜,更上层楼

发单作为最简单的会销来人方式,来人数量和质量都大不如前。*年左右,发单来人还能达到10%左右的来人率,现在能有1%已经算是效果很好了。现场购买率基本上就是听天由命了。我们前期靠发单,基本上来人都在0.5%左右,甚至不到。因为产品好和咨询主讲医生的努力才能有所销售。这种盲目的发单基本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发单多的和发单认真的来人就多,业绩就好。我们曾有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员工,仅靠努力就做到办事处第一名的业绩。但这种方式因为技术含量低,势必将被逐渐淘汰或成为鸡肋。

我认为我们的业绩还能够翻番,但首先要有方法使来人数量和质量提高。

老板和我决定在某小型党报上做两个整版,另外加印10万份用来夹报。内容当然由我策划编辑,因为我本来就是企划出身,而且公司没有其他人能帮我做这件事情。我用了大约1周的时间进行搜集资料、编辑、排版,并策划了一个适合上海文化的特征的患者资料征集活动。我们留的地址是老板操作的一个其他产品的专卖店。

报纸一刊登效果立刻显现,专卖店里两天内收到数百封患者来信,而且个人资料齐全。还有许多患者直接到专卖店购买,老板就把产品直接交到专卖店供他们销售。专卖店把来信拿来后我就按区域分给下面的办事处,让他们电话邀约和上门拜访这些准客户。1周后,第一场邀约客户的会销活动,我暗暗祈祷,一定要成功。活动开始前两天,我又进行动员,并把原来4盒1周期(约800元)提高为10盒1周期(约*元),大家还是都反对,好在这时大家对我已经比较认可,还是服从了我的决定。因为事前准备的充分,我又亲自上阵主持。这次邀约会获得空前成功,一个办事处单场销量突破4万。这是这个产品上海市场2年来最高的单场销量。

群情振奋,销量激增。因前期备货估计不足,进货被销售一空,还临时向江浙市场临时调货。

在媒体的临时效应过后,我们又开始逐步消化加印的10万份报纸。每个办事处定期分一定数量的报纸,可连同邀请函一起发送,也安排邮局夹报。因为是正规刊物,夹报比较顺利。夹报是定点夹报,有效性比报纸还要高。我们基本上又用了1个月的时间消化夹报。这一个月里,新老客户结合、发单邀约结合。普遍的单场销量都比以前翻倍增长。6月份会销的销量达到40多万。如果加上专卖店的销售,估计超出50万。

因为接下来要进入夏季,户外工作将受到限制。加上又有新的部门成立,也有了新老客户资源的积累,我打算进一步调整营销政策,开展大型会销活动。这样即减少发单的工作强度,又能够提升销量。我相信年底前突破100万的销量是很轻松的。

由于我一直在关注市场销售工作,所以没有专门安排时间同老板商量我的奖励问题。但5、6月份的奖励一直迟迟没有兑现,我感觉出问题了。因为业绩增长很快,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我的办公室已经换到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地方,所以很少时间同老板在一起。我除了汇报工作,只是有几次通过短信询问奖励兑现的事情,但老板都以正在统计费用和财务忙推脱了。7月份的时候,我越来越感到问题严重了,因为我发现老板原来给我看的奖励政策表已经被他要走了。而且有老板打算找人代替我的风声。

我感到很不解,但事实已经无法改变。7月份我没有施行新的营销政策和手段,包括下面的各区域经理都预感将有事情发生。7月份销量明显下降。在我向老板要求兑现奖励近10次后,7月底的一天,老板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先把工作交接一下给他。

在我们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老板说想让我暂时做其它工作,如果新来得操盘手不行,我再接着干。还处在迷茫中的我感到这个决定有点可笑,拒绝了他的“好意”。只是希望兑现奖励,但他告诉我还没有统计好费用。

业绩报告篇(5)

我叫xxx,女,汉族,xx岁。xxxx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工商银行xxxx支行工作,1992年6月被中国工商银行xxxxx评定为助理会计师,现在支行办公室负责宣教、文秘综合、劳资、档案管理等工作。1995年、1997年、2001年、2004年、2005年三年考核为优秀、支行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得xxxxx一期工程突出贡献奖,被评为xxx县档案局2004度档案工作先进个人(xxx档发[2005]02号)。根据工银陕人力字[2006]27号文件《关于开展工程、政工、教育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评审工作的通知》,结合本人实际申报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请组织审查。

一、学识水平

xxxx年到xxxx年在xx财经学院金融系金融专业学习获大学本科文凭,学士学位。xxxx年,参加中国工商银行教育部举办的《人事组织培训专题》培训学习,通过了总行考试测评。工作中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系统学习了《宪法》、《劳动法》、《工会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学习《中国城市金融》、《中国金融》等杂志及总行、省行、分行网讯,《普通心理学》、《档案人员上岗必读》、《细节决定成败》等,使我能圆满完成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2001年在综合业务一期工程中,组织全行各网点员工艰苦奋战,为一期工程投产做出了贡献。我经自学及xx县档案局的培训,我行2002年至2005年文秘档案、人事档案均由我独立整理归档,改变了整档请档案局人员的情况,每年为xx县支行节约费用一千多元。。2005年依据xx县县志办的要求,组织编写了中国工商银行xx县支行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31日的金融志。2005年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系统各项工作,保证了该系统2005年12月18日顺利投产。在一线工作时,因热爱思想政治工作写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存款中的魅力》。几年来,自己先后撰写调研报告、信息报道多篇,起草高质量的工作总结,参与起草单位及办公室各项工作制度。

二、业务能力

我从事银行工作以来,从基层办事处到支行机关,从基础的出纳会计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工作,得到行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及支持,被调到支行办公室工作。期间自己坚持政治硬、作风正、业务强的原则,把事当事干,严格要求,努力工作,得到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一是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到机关工作后,自己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己积极参与到人事改革及股份制改造等工作中,抽时间到基层各分理处实际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二是订阅《文秘工作》杂志,做到每期认真阅读,阅读《管理写作学》、《行政公文处理实务》、《写作》等书籍,写作能力大大提高,起草各类公文规范、总结及报告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语句通顺,先后参与起草了《xxx县支行职工请销假制度》、《xxx县支行支行水电费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xxx县支行行务公开实施办法》等制度和文件;三是通过调查摸底,综合分析基层单位上报的信息材料,参与制定了《xxxx县支行干部管理规定》,修改完善了《xxx县支行关于违章违纪违规责任人的处罚暂行规定》从严从细规范中层干部的职责与言行,有效地扭转了我行个别干部中存在的工作拖拉、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基本杜绝了少数职工有章不循、不按程序办事、违规操作的不良现象;四是树立文秘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思想,多次参与组织职工学习金融体制改革有关文件及相关政策法规,自己搜集相关报刊资料,打印下发每个职工,做到人手一册,通过思想生活教育,员工普遍树立起服务意识及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为搞好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思想条件;五是积极参与组织了全行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协助领导安排好职工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三、工作成就

1、起草公文认真、规范,管理印章严守制度,时刻树立防范风险意识。

2、及时准确收发分行、人行、银监办及县级各单位的各种文,保证了本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贯彻执行,各项新业务的及时开展,保证银行和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及信息的畅通。

3、认真完成了文件归档。经过拆钉、编码、打印目录等十几道程序,完成了文秘档案的及时归档。几年来,按分卷整理永久、长期、短期、资料类档案分别为3卷、50卷、35卷、25卷,按件整理永久、长期、短期文件分别为70件、880件、876件。被xx县档案局评为2004年度档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4、2003年五月在与“非典”的战斗中,印发各种防范“非典”知识发到员工手中,让一线员工一定不要怕麻烦,每天消毒、戴口罩、手套工作,全行员工无一人染病。2003年下半年在与洪魔的搏斗中,一方面协助领导做好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制订防汛应急方案,并无节假日的坚守工作岗位,积极配合xx县县政府的组织安排,及时报送抢险队员名单及联系电话,及时通知抢险队员到承包地段抢险。在最危急关头,放弃参加多年来唯有2003年准备充足的会计师职称考试,积极将人事、文秘档案整理装入40多个编织袋中,以备华县县城危急时转移到华县城南分理处。在灾后重建中,多次组织全行人员捐献钱、衣物、床板等,并亲自送往xxx县民政局。

5、2005年积极投身股份制改造工作(1)在法律尽职调查中,自己反复查阅大量文秘档案资料进行复印、编排,多次到县银监办查找、复印完善高管人员资料,按时保质完成了任务。(2)3月份参加了全省在xxx举办3天的固定资产确权会,从4月至5月三番五次奔波于县土地、房产部门,经多方交涉协助领导按时完成了土地证、房产证的办理工作。(3)反复查阅会计档案、查阅复印大量的房改文件资料,独立完成了xx县支行家属院南、北两楼的房改损失核销组卷工作。(4)在股份制改造成功后,12月份按时完成土地证、房产证、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的换证工作。

6、2005年7月兼任劳资工作,自己虚心请教他人,认真学习熟悉社保、本系统劳资文件、规定,从9月至12月认真查阅每位职工的档案信息资料,独立、顺利完成了本行人力资源系统的信息移行工作任务。

7、在档案管理中,无论节假日,只要工作需要就及时为各部门查阅所需文件资料,为我行在办理金堆钼业公司职工住房贷款业务时尽了力。

业绩报告篇(6)

全面收益(亦称综合收益)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1.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0)《报告全面收益》对全面收益概念和净收益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SFAS NO.130,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但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SFAS NO.130列举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予以确认的属于全面收益但不属于净收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等。SFAS 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颁布,又增加了新的全面收益项目: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都是未实现的。因此,按照实现原则,它们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为了便于区别,SFAS NO.130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

2.公允价值计量与全面收益。从SFAS NO.130《报告全面收益》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会计确认的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确认,即在项目取得或发生时将数据输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二是再确认,即对初始确认后的项目,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项目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采用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得出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现行价值,但初始计量后即成为历史价格;在再确认时,现行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初始计量之后,即使所持有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使得资产的现行价值发生变化,并且如果这种变化符合会计确认的标准,那么,在报告期内就必须进行重新计量,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3.资本保持概念与全面收益。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根据资本概念的不同,又分财务资本保持和实物资本保持。收益是扣除业主交易的影响后,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主要分歧在于期初与期末净资产采用何种标准来量度。FASB指出,贯彻实物资本保持概念,要求存货、厂房、设备及其他财产按照其现行成本计量,现行成本的变动应作为“资本保持调整数”,直接列入权益,不作为资本所得。而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则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属性,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在资本所得内。FASB所定义的全面收益是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的。FASB认为,采用财务资本概念可以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而且,FASB在论述计量单位时强调,除非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否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一般是指名义货币的财务资本所得。企业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内的全面收益就等于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的差额。

由于全面收益确认了一部分尚未实现的收益,因此,有人批评说,按照全面收益分派股利和缴纳税金不能非常有效地保全企业的实物资本。但这并不能成为未实现收益而拒绝确认其为全面收益的理由。因为分派股利、缴纳税金以及保全实物资本基本上是属于财务决策的内容,而不是会计的职责。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真实、全面、公允地报告企业当期各种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以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现行价值计量似乎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

二、全面收益报告形式的选择

1.全面收益现行的报告形式。从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准则来看,对全面收益大致采用两种报告形式。

业绩报告篇(7)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伴随着这种观念转变,我国企业业绩报告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在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综合收益的披露将对企业当期业绩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

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两大流派。

收入费用观是以利润表为中心,收入、费用被看作是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资产和负债是次一级的要素。在计量企业的收益时,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的一致性联系起来,据以确定收益。收入费用观强调对具体交易进行核算,收入定义为经营业务中已实现的营业收入,资产就相应成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过去交易中形成的经济资源。收益的基本公式为“收益=收入-费用”。

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报表重心,资产负债表成了利润表的“附表”。收入费用观下,会计目标限定于报告受托责任,在受托责任观目标指引下,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借助历史信息来解脱受托责任,因此财务报告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强调收益的平滑。

收入费用观下,由于强调配比原则,导致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本质是费用损失的项目作为资产、负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例如旧制度规定的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强调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收入的配比,首先根据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出现的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仅仅是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而是以利润表为中心的结果。

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资产、负债项目被视作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收入和费用是次一级要素。资产负债观下,首先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扣除本期所有者投资和本期所有者分配项目后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即: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本期所有者投资+本期所有者分配。

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资产和负债围绕是否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进行定义,资产和负债项目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信息。资产负债观下确认的总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

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满足决策有用性,信息就要面向未来,因而资产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计价优先于收益的确定,收入和费用围绕着所有者权益变动,被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和总流出。资产负债观更多考虑如何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它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并将价值的变动在当期确认为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概念及国际进展

(一)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这一概念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对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构成要素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主权益(净资产)之变动。它可以简单解释为一定期间内除业主投资与分派业主款之外所有的业主权益变动。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

虽然全面收益与净利润在会计确认上都使用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全面收益比净利润涵盖内容更丰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成果以外,还包括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济交易或物价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从全面收益概念来看,其反映的是一种损益满计观(有时又被译作总括收益观,all-inclusive income concept),按照损益满计观,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属于当期业绩组成成分,尽管一部分项目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应该作为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

(二)ias1对全面收益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3年修订的“第1号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ias1)中要求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自2004年开始,iasb和fasb共同开展“财务报表列报”这一项目研究,研究如何改进财务报表列报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人的需求。

iasb在2007年9月正式修订并ias1,修订后的ias1在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方面均发生变化。ias1不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可以在单表法中列示,既含有非业主权益变动的总计数也包括净收益项目的小计数,或者采用双表法,一张报表报告当期净利润,另一张报表报告全面收益,如果企业使用双表法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全面收益的第一项内容应是净利润,然后是其他全面收益,汇总金额为全面收益。

ias1规定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重估价值的变化;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所产生的精算利得和损失;国外经营部分财务报表折算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计量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利得和损失的有效部分。

iasb认为禁止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人更好地理解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和非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iasb指出,其能够为报表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提供更可靠的指标,并能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三、新会计准则体现全面收益理念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影响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体现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诸如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利得和损失又进一步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

新会计准则尽管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然而在利润表中并没有单列这两个项目,利得和损失项目包含的内容也只是在各项具体准则中进行规范。其中包括:(1)资产减值损失,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发生的损失;(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3) 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企业处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损益;(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罚没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支出,以及政府补助利得、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按照新会计准则,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而这也仅仅是在利润表中体现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会在会计期末结转到所有者权益项目当中,然而并不代表企业全面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报告要求,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属于全面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又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和其他项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体现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关注企业净资产的变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属于没能在企业净利润中反映的价值变动。

四、报告综合收益——企业业绩报告最新进展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信息,可以得到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综合收益信息。然而由于综合收益的信息仅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有用性可能会受到质疑。

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这意味着,我国企业报告综合收益项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投资者不必借助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去分析企业当期的综合收益。另外,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将突出综合收益的理念,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当期和未来业绩时,会更加关注未包含在损益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仅当其被出售时才能将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通过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报告当期直接确认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利润的金额,将提供给投资者这一金融资产价值变动对当期以及未来业绩影响的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当期全部已实现收益的构成成分,进而提高业绩报告的有用性。然而,也应意识到,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全部都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报告这一信息可能会增加企业业绩报告的波动性,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业绩带来干扰。

【参考文献】

业绩报告篇(8)

其中,FDIi和FDIz分别表示某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和总流入量。GDPi和GDPz分别表示某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总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1,表明该地区占全国FDI的比例与其占全国GDP的比例相等,业绩正常;指数大于1,表示该地区吸收了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更多的FDI,业绩突出;指数低于1,则表示FDI流入低于应该达到的数量,业绩不佳。

笔者收集整理了*省和*市*年至20*年FDI和GDP数据,计算了*年~20*市吸引外资的业绩指数,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可以看出,*年由于*市采取有力的招商政策,特大项目金东纸业的投资,FDI的流入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业绩指数高达1.47。在随后的几年里,*市引资规模有所下降,尤其是紧随其后的*年,业绩指数突然下滑,达到历史最低点0.86,随后几年的外资流入量有所回升,但一直略低于应该达到的规模。笔者同样计算了*省其他十二个城市的利用外资业绩指数。从*年至20*年的均值来看,*市利用外资业绩指数低于*,位于*省第5名。可以推断:*处于FDI业绩指数的第一方阵;*、*属第二方阵;*属第三方阵。

二、*市利用外商投资的总体状况

1.外资规模。至20*年末,*市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5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7亿美元,成为*省最具投资活力的城市之一。十多年来,*市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从总体看,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而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市引进国外资金的主要形式,对外借款和外商其他投资只占据了一小部分。

2.*市利用外资的结构特征。(1)行业结构。近几年来,尽管*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第二产业吸引外资的主体地位仍未动摇。且外资在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却很少,在第三产业中外资项目投向的主要是房地产业。这显然不利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2)方式结构。*年,*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金额达46243万美元,所占金额为91.08%;其次是独资经营,所占份额为8.*%;合作经营的比重最少,只有438万美元,仅占了0.86%.到2005年,独资经营成为FDI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为68.51%,合资经营为27.72%,合作经营占3.66%。从这几年的投资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合资经营由最初的独占鳌头平稳回落;而独资经营由原来的较少份额起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合作经营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所占比重始终较少。(3)来源结构。近十年来,*市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重心,多方向拓展”的特点。“一个重心”指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是亚洲地区,所占比重超过70%以上;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占20%左右,其余资金来自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区。这几年来自亚洲的资金有回落的现象,欧洲和北美洲的资金有上升的趋势,但亚洲仍保持遥遥领先的位置。

三、*市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业绩的对策和建议

为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业绩报告篇(9)

一、绪论

本文在研究不同收益理论对财务业绩报告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外的一些变革意见,分析新会计准则下业绩报告在上市公司的应用状况,通过对新财务业绩报告体系的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财务业绩报告,使报表使用者能够通过上市公司的报告获取更全面有效的财务业绩信息,并能够通过报告评价企业的业绩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更好地体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二、财务报告改进方向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工具的普及,实证研究支持了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以现值为代表)的使用是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与当期价格更为接近的信息。在此次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全面收益概念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这四类契约形式和契约中运用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公允价值信息,将形成复杂的交互关系:一方面是不同的契约形式如何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又如何影响到契约形式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业绩报告

(一)新财务业绩报告的指导思想

1.财务会计的目标

新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决定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更加关注财务报告对企业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财务报告的设置将更加全面和灵活。

2.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目标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8个方面的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与以往的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体系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也被纳入了基本准则。由于本次准则的修订,将更加倾向于“原则导向”,因此,原来“规则导向”下制定的一些准则条款将会被更改,删除了原来的“配比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则被改作为会计假设。

3.会计计量属性的变化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概念主要倡导的是会计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上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认,强调计量的真实与公允。但是公允价值它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1)新会计准则中对“收入”和“费用”重新进行定义。收入被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被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下的“收入”概念更加强调从‘旧常活动”的结果一一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一一去衡量,体现了经济学收益上资本保全的思想,为我国财务业绩报告采用全面收益概念提供方便。

(2)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第三十八条规定:“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引入利得和损失概念的好处是使“利润=收入一费用+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一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消除了长久以来“收入一费用井利润”的尴尬。

(3)此次,新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三个单独列示的项目。利润表单独列示项目顺序也有所变化:“投资收益”被列于“营业利润”前,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在“营业利润”前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两个单列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则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4)新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而将其全部归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并且相应地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今混业经营的发展使我们很难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

(5)“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原来我国利润表对营业外收支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两个项目列报,认为其发生频率较低,根据重要性原则,只是综合披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业外收支占利润的比重越来越大。

四、我国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作用

1.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财务报告的改进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许多公司业务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披露更加全面有效。

3.财务报告的改进有利于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政府、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防止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管理水平。

4.财务报告的改进是会计国际协调的需要,提高境内外公司股票估值的可比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于同时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只编制一套财务报告将成为可能,这将大大减轻这些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

业绩报告篇(10)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伴随着这种观念转变,我国企业业绩报告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在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综合收益的披露将对企业当期业绩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

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两大流派。

收入费用观是以利润表为中心,收入、费用被看作是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资产和负债是次一级的要素。在计量企业的收益时,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的一致性联系起来,据以确定收益。收入费用观强调对具体交易进行核算,收入定义为经营业务中已实现的营业收入,资产就相应成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过去交易中形成的经济资源。收益的基本公式为“收益=收入-费用”。

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报表重心,资产负债表成了利润表的“附表”。收入费用观下,会计目标限定于报告受托责任,在受托责任观目标指引下,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借助历史信息来解脱受托责任,因此财务报告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强调收益的平滑。

收入费用观下,由于强调配比原则,导致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本质是费用损失的项目作为资产、负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例如旧制度规定的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强调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收入的配比,首先根据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出现的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仅仅是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而是以利润表为中心的结果。

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资产、负债项目被视作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收入和费用是次一级要素。资产负债观下,首先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扣除本期所有者投资和本期所有者分配项目后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即: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本期所有者投资+本期所有者分配。

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资产和负债围绕是否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进行定义,资产和负债项目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信息。资产负债观下确认的总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

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满足决策有用性,信息就要面向未来,因而资产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计价优先于收益的确定,收入和费用围绕着所有者权益变动,被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和总流出。资产负债观更多考虑如何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它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并将价值的变动在当期确认为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概念及国际进展

(一)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这一概念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对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构成要素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益(净资产)之变动。它可以简单解释为一定期间内除业主投资与分派业主款之外所有的业益变动。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

虽然全面收益与净利润在会计确认上都使用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全面收益比净利润涵盖内容更丰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成果以外,还包括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济交易或物价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从全面收益概念来看,其反映的是一种损益满计观(有时又被译作总括收益观,all-inclusiveincomeconcept),按照损益满计观,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属于当期业绩组成成分,尽管一部分项目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应该作为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

(二)IAS1对全面收益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3年修订的“第1号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IAS1)中要求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自2004年开始,IASB和FASB共同开展“财务报表列报”这一项目研究,研究如何改进财务报表列报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人的需求。

IASB在2007年9月正式修订并IAS1,修订后的IAS1在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方面均发生变化。IAS1不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可以在单表法中列示,既含有非业益变动的总计数也包括净收益项目的小计数,或者采用双表法,一张报表报告当期净利润,另一张报表报告全面收益,如果企业使用双表法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全面收益的第一项内容应是净利润,然后是其他全面收益,汇总金额为全面收益。

IAS1规定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重估价值的变化;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所产生的精算利得和损失;国外经营部分财务报表折算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计量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利得和损失的有效部分。

IASB认为禁止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人更好地理解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和非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IASB指出,其能够为报表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提供更可靠的指标,并能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三、新会计准则体现全面收益理念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影响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体现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诸如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利得和损失又进一步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

新会计准则尽管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然而在利润表中并没有单列这两个项目,利得和损失项目包含的内容也只是在各项具体准则中进行规范。其中包括:(1)资产减值损失,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发生的损失;(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3)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企业处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损益;(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罚没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支出,以及政府补助利得、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按照新会计准则,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而这也仅仅是在利润表中体现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会在会计期末结转到所有者权益项目当中,然而并不代表企业全面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报告要求,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属于全面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又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和其他项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体现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关注企业净资产的变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属于没能在企业净利润中反映的价值变动。

四、报告综合收益——企业业绩报告最新进展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信息,可以得到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综合收益信息。然而由于综合收益的信息仅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有用性可能会受到质疑。

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这意味着,我国企业报告综合收益项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投资者不必借助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去分析企业当期的综合收益。另外,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将突出综合收益的理念,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当期和未来业绩时,会更加关注未包含在损益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仅当其被出售时才能将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通过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报告当期直接确认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利润的金额,将提供给投资者这一金融资产价值变动对当期以及未来业绩影响的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当期全部已实现收益的构成成分,进而提高业绩报告的有用性。然而,也应意识到,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全部都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报告这一信息可能会增加企业业绩报告的波动性,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业绩带来干扰。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无车日活动方案 下一篇: 见习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