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测量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2 22:13:00

实训测量总结

实训测量总结篇(1)

作为相对独立的力量训练理念和方法学体系,周期力量训练是指通过定期改变训练计划,获得力量、爆发力、动作表现和(或)肌肥大的最佳发展。由周期力量训练衍生出多种训练模式,其中非线性周期(non-linear periodization)变化最为频繁,变量涉及荷量、强度、训练形式、抗阻练习量以及训练间歇,通过频繁变化刺激机体的力量增长。非线性周期又包含周内(daily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周间(weeklv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和双周起伏周期(biweekly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等。板块周期(block periodization)是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模式,包含大、小训练量日的安排,这种安排方式被认为能够增强机体恢复和适应过程,产生更优的运动表现。非线性周期力量训练要求进行RM范围训练,易产生力竭,训练强度较大。这种训练特征显然与板块周期模式有所区别。

过往的国内外研究多数集中于对比线性与非线性周期力量训练模式的效果,但针对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的对比处于空白。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对青少年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影响,探索适合青少年力量素质发展的周期训练模式,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作用效果对比。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对象

市级业余体校羽毛球专业青少年运动员1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人。所有队员均接受两年以上专业训练,其中4人获得省级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团或混双项目冠军,运动技术等级为二级。受试者身体状况良好,无伤病。在实验开始前,本研究利用两次力量训练课向受试者说明研究意图,并进行动作指导,降低潜在受伤风险。在实验阶段,受试者未出现伤病情况。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非线性组和板块组,每组各6人,根据一测全部受试者的测试数据作为分组依据,选用的卧推与深蹲两项数据作为分组指标,与以往研究相符。根据测试成绩排序,依照A-B-B-A方式进行分组。见表1。

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接触力量训练时问有限、动作模式不稳定和安全问题,在操作中主要依靠以史密斯机等固定器械进行力量训练。在设计两组力量训练计划时,未采用负荷量与强度等量处理,而是侧重对不同模式的训练效率进行研究。实验时间处于青少年暑期集训,实验周期定为9周(实际实验期为8周,第6周备战停训),符合非线性和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以四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增加负荷强度并降低负荷量的标准,但与被认为能产生积极训练效果的12周实验周期相比较短。根据青少年力量训练推荐频率和集训安排,力量训练频率定为每周两次。

1.2.2训练及测试时间

训练时间为2015年7月10日至9月9日,具体时间安排见表2。测试共四次,分别为7月8日(1测),7月29日(2测),8月19日(3测),9月9日(4测)。

1.2.3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及顺序为1 RM深蹲、1 RM卧推、立定跳远和坐姿推实心球。采用此种测试顺序是为尽可能避免受试者的供能系统连续高强度工作,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一测前,本研究对受试者进行了动作纠正练习,并用两次训练课进行巩固。在测试中严格依照动作标准进行,成绩测量依照《1RM的测试方案》进行。在每项测试过程中给予受试者充分休息时间。每次测试安排保证受试者距离上一次训练时间超过24小时。

有研究采用电子跳跃垫进行原地纵跳测试,本研究受条件限制,以立定跳远代替原地纵跳实验,测定下肢爆发力水平,测量精度为0.01米。上肢爆发力采用坐姿推6磅实心球测定,测量精度为0.1米。每项爆发力测试3次,取最好成绩。

在国外一些研究中,体重、体成分或肌肉维度被纳入测量指标中,但这些指标受暑期集训干扰的可能性较大,故不纳入测量指标。

1.2.4负荷量和效率计算方法

有研究者将不同训练模式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等量处理,如重复次数、负荷强度等。Hoffman认为在实际训练中不同训练模式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不会相等,刻意等量处理是对不同训练模式变量的削弱。因此,采用训练效率对比不同训练模式更客观有效。训练效率可在负荷量和强度基础上进行对比。本研究采用对比非线性和板块周期的运动绩效增长与负荷量的比值,判断训练模式的效率差异。

根据Haff采用的方法,负荷量与强度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负荷量(kg)=组数×次数×负重

负荷强度(kg)=负荷量/全部次数

依据两次测试相减得出增长量,除以期间采用的负荷量,可以得出训练模式的效率值,用如下公式表示:

效率=增长重量(kg)/负荷量×100%

通过计算负荷量和效率值,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不同训练模式的实际效果,展现出非线性与板块周期训练的差异。

1.2.5训练内容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训练时间相同。非线性组实验期内负荷强度安排呈现波浪型,高低负荷强度交替进行。板块组负荷强度逐周线性提升,训练量逐步降低,并配合大、小训练量日的方式。

在9周的实验期内,受试者每周进行两次力量训练,每次时问持续1.5-2小时。组间间歇时间依调动的供能系统的不同而变化,规定8-10 RM间歇90秒,3-5 RM为120秒,1-3 RM为150秒。

受试者中有两名女生,因生理周期影响各缺席4次力量训练,但均正常参加测试。8月14日至17日,全队赴外地参加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第六周期问暂停力量训练,对测试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两组训练内容分别见表3、4、5。

1.2.6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17.0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在力量训练开始前,对一测结果分组产生的非线性组和板块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两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合本研究样本量小,2测、3测、4测的组间对比运用Turkey比较法。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

2.研究结果

2.1卧推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卧推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测与2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的2测与3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问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68)。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19.27%,其中2测9.17%,3测1.68%,4测7.44%;板块组总增幅15.69%,其中2测7.84%,3测0.4测7.27%)。见图1、表6。

2.2深蹲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深蹲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l测与2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的2测与3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问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65)。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12.02%,其中2测7.65%,3测0%,4测4,06%;板块组总增幅9.20%,其中2测5.75%,3测0-0.54%,4测3.83%)。见图2、表7。

2.3坐姿推实心球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坐姿推实心球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测与2测、2测与3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间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69)。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41.82%,其中2测16.36%,3测9.82%,4测10.98%;板块组总增幅37.13%,其中2测14.36%,3测8.57%,4测10.96%)。见图3、表8。

2.4立定跳远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立定跳远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测与2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2测与3测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问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3)。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4.28%,其中2测2.21%,3测0.07%,4测1.45%;板块组总增幅3.72%,其中2测1.86%,3测-0.22%,4测2.05%)。见图4、表9。

2.5负荷量、强度对比

在深蹲和卧推两项中,两组在训练重复次数与负荷量呈现差异。深蹲训练,板块组的负荷量比非线性组高0.6%,但负荷强度方面,非线性组比板块组高5.52%。卧推训练,非线性组在负荷量和强度分别比板块组高6.2%和12.35%。见表10、11、12、13。

2.6效率值对比

深蹲与卧推两项训练负荷量和重复次数差异,导致两组的力量效率值也不相同。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深蹲与卧推两项均出现如下特征:在实验前、中期非线性组效率值较高,后期板块组效率值较高。见图5、6。

3.分析与讨论

通过有效提高神经一肌肉系统功能,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在专项中获得更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并可在短期内以最高速率发展力量素质,或在长期内发展抗阻能力。实践中,通过制定符合生理机能和竞技需要的力量训练计划,强调超负荷原则的同时确保运动员恢复与训练的平衡,达到发展肌肥大、最大力量、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目标。

实验期内,非线性组与板块组在上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方面均显著提高,非线性组整体及阶段增幅更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基于周期理论,通过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可对受试者产生新异刺激。组间对比,两组各项测试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别,非线性组增幅稍高于板块组,这与Shankaralingam Ramalin舯和Kok Lian Yee结果相似。他们认为,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别是由于一周两次的训练频率导致训练刺激不足。但一周两次的训练频率也被认为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更多的肌肉适应,并且青少年训练密度过大增加受伤风险,对长期发展不利。

第6周所有受试者⒓忧嗌倌暧鹈球锦标赛,8月14日和17日停训,19日进行了3测。组内对比中,两组2测与3测大部分项目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增幅出现下滑,板块组还出现负增长。这与受试者刚结束高强度比赛,身体机能尚未恢复有关。此外,第6周力量训练中断,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3测中,虽然两组增幅下滑,非线性组增幅仍略高于板块组。但不排除不同受试者参赛场数和强度差异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过往研究缺乏对训练模式的负荷量及效率研究。在整个实验期内,两组深蹲和卧推负荷量呈现显著性差异的分别有3周和5周。在效率方面,整体上非线性组在深蹲和卧推上均高于板块组(深蹲效率值:非线性组0.056%,板块组0.041%;卧推效率值:非线性组0.087%,板块组0,07%),但实验后期板块组效率高于非线性组。这与Apel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Apel通过12周实验对比传统和非线性周期的训练强度和肌肉水平的适应性,认为前6周非线性周期增长效果较好,但后6周两种周期模式差异不明显。本研究中,结合非线性组的总负荷量高于板块组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力量增长的神经一肌肉系统的适应特点,另一方面,非线性组的RM范围训练要求更高的负荷量和强度,使该组受试者产生更多肌肉适应和更深的疲劳程度,恢复较慢,导致后期非线性组效率低于板块组。

Kraemer的研究显示,非线性训练模式能够在每个阶段的测试中都获得显著增长,而线性训练模式在第4个月后再未出现显著性增长,出现训练平台期。与线性周期相比,非线性周期频繁变换训练负荷,产生更多适应,有效避免训练平台期的出现。本研究周期较短,无法验证此观点,但测试数据显示非线性组增幅始终高于板块组,可能与非线性周期更易产生新异刺激有关,但实验后期非线性组的效率值低于板块组,证明板块组抑或线性训练模式亦能产生良好刺激,甚至比非线性周期训练效果更好。

非线性周期强调RM范围训练,在实验期问,受试者频繁经历力竭情况,普遍反映疲劳感较板块组更深。并且非线性组的卧推负荷量比板块组高6.2%。在有些研究中,即使非线性组的某些训练日负荷强度下降,但重复次数提升,整体训练量不降反升。板块组的大、小训练量日安排,使受试者获得更充分的恢复和适应过程。这对于青少年训练尤为重要。针对青少年的力量训练,不应频繁地推向极限。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得出的负荷强度对比无法展现两组受试者实际感受,计算得出的负荷强度值差异可能受不同受试者的力量水平影响,无法判断受试者力竭情况。

本研究制定的力量练内容针对爆发力提高的较少,但在立定跳远和坐姿推实心球两项测试上,非线性组与板块组均呈现显著性增长。由于本研究针对的是羽毛球项目,对上下肢的爆发力要求较高,因此力量训练对于该研究的受试者的技战术能力提高也有问接帮助。受试者普遍反映在对抗和比赛中“更有劲”“场上(移动)速度变快”。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发展力量、力量耐力或爆发力的训练可以降低骺软骨损伤的风险,是受推荐的训练方式。膝关节、踝部、足部是羽毛球运动员受伤高发部位,因此在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能力和预防损伤是必要的。本研究处于暑期集训中,羽毛球专项训练中常出现上肢的推、压,下肢的弓箭步、蹬、跨等动作,可能对上下肢爆发力测试产生影响。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除实验内容外,每周3-5次、平均时长达2.5-3小时的专项训练对研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基于业余体校羽毛球队的暑期集训和备赛,难以避免专项训练带来的潜在影响,如第6周暂停实验,以及赛后疲劳导致测试数据出现停滞和下滑。此外,本研究受试者处于力量素质发展敏感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可能与此相关。

综合本研究与过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非线性与板块周期训练模式均可有效提高受试对象的力量水平,两种训练模式在不同训练阶段产生的训练效果不同。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实验变量的控制、训练形式、实验周期和训练计划的制定,肌肉收缩形式和受试对象的选择等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过往研究主要针对对象为非受训人群和休闲锻炼人群,青少年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研究较少,因此有分析认为这样潜在性地减少了清晰区分不同训练模式之间差异的能力,例如针对未受训人群的研究使针对受训运动员的短期训练适应性的审视更为困难。

4.结论与建议

实训测量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TU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116-02

一、核电工程测量管理简介

受国家积极发展核电政策影响,全国目前在建核电机组达20多台,可以说核电工程遍地开花。核电行业由于涉及核安全,所以较普通工程建设要求更加严格。当前核电站工程建设,尤其是对于核电主体工程,多是由兼具总承包资质与监理资质的专业核电工程公司总承包,实施EPC模式管理,同时承担工程项目管理和监理职责。

核电站建设总投资较大,为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总投资,业主单位对各分项目都设有一定的投资限额,所以当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时,投标单位技术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时,一般都采取最低报价单位中标。从投资角度来说,项目投资的确得到了控制,但对后续工程建设来讲,由于中标单位报价较低,必然导致中标单位在项目上的投入严格压缩。换言之,其投入的人员数量、质量也会受影响。

工程测量作为一个基础辅助专业,在工程施工建设当中,往往分包单位思想上不能给予或给予的重视不够。反映在实际当中就是配置的测量专业人员不够专业、人员数量偏少、仪器设备精度达不到要求。所谓专业人员不够专业,是指测量主管、测量工程师等不是测绘专业出身,而是由其他专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其他专业人员替代。采取同等学历人员替代的一个弊端是碰到复杂测量环境,或者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控制结果不能满足专业规范要求,由此必然带来工程的质量控制风险。

二、对核电工程各分包单位实施测量专业监督管理的措施

如何更好地对核电工程各分包单位实施测量专业监督管理?结合个人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严把分包商进场前入口关

所谓入口关,是指分包商在签订中标合同后,工程正式开工前,需提置该工程项目的测量专业人员资质、仪器设备检定证书以及施工测量管理程序等。正确、严格把好这一道关对以后工程测量管理极为重要。

总包单位应该对分包单位提交的材料逐一审核,并判断分包单位拟投入的测量人员资历是否能够胜任、测量人员配备数量是否足够、测量仪器精度能否满足要求、测量工作程序是否可行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需要重点关注“人、机”两项,当判断分包单位的投入不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时,应该让其继续补充、完善至满足要求。项目开工前,分包单位一般急于获得现场控制桩坐标,总包单位此时提出的要求往往容易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分包单位入场前,应成功约束其将测量专业的投入一次性到位,而不应该寄希望于分包商进场后再去推动,其结果将会给总包单位后期测量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和压力,并且那时总包单位提出的测量管理要求也未必能全部落实到位。

(二)注重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

分包单位测量人员进场后,应该责成其尽快完成所有测量人员的上岗培训,开工前必须技术交底到位。由于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分包单位中标后组建的施工队伍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鉴于此,要求新入场分包单位测量人员必须实行上岗前培训实属必要。具体培训内容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涵盖基础测量专业知识,核电测量相关管理程序以及其他通用管理要求等。分包商进行过的培训必须形成书面文字记录存档,同时必须有培训考核方式,以衡量培训效果。必要时可以实际抽查测量专业人员的培训效果,如安排分包商实地外业测量观测,以此检验其培训落实情况。

(三)加强人员、设备的动态管理

核电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分包商测量技术骨干人员甚至测量管理人员的流失、测量仪器损坏等情况。为了能够将分包商由此给工程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出现上述情况后,应该立即要求分包单位以不低于原入场时的人员、仪器配备加以补充。

(四)强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

测量工作是土建、安装前的上一道工序工作,将设计理论值在工程实地反映出来,以及获取工程控制部位的实际数据是测量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作为总包单位,注重结果控制很重要,同时也必须注重过程控制。测量实施过程是否满足测量规范要求,测量方案是否可行也必须纳入监管。只有过程符合规程,结果合理才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W、R点,可以结合当时分包单位的实际情况,调高或调低见证比率。若分包单位某一施工时段内,测量内外业工作较规范、测量报告合格率较高,则可以适当调低对该分包单位的测量质检控制点的见证比率,反之则调高。

(五)其他辅助管理手段

1.例会制度。例会制度是指总承包单位定期召集各分包单位测量专业负责人参加测量专业事项协调的会议制度,例会周期一般每两周或一个月一次。通过定期召开专业例会,总承包单位能够总结前期专业工作中的好的方面,以及需改进的方面,同时布置本专业后期的重点工作。另外,通过例会也能较及时地获悉现场各分包单位测量专业实际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疏导、调整、解决。

2.定期抽查制度。定期抽查制度皆在敦促分包商严格落实相关测量技术规定,严格执行核电程序要求。定期抽查可以每半年一次,一年至少一次的方式对各分包单位测量内外业工作全面检查。具体实施时,可以函邀本单位土建专业、质保专业人员一同参加,就分包商外业观测记录保存,日常报告存档,内业数据处理,测量仪器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三、结语

由于核电项目建设分项工程众多,包括核岛土建、常规岛土建、BOP土建、核岛安装、常规岛安装、BOP安装,以及如进厂道路等其他辅助项目工程,参入的分包单位可能达到数十家之多。各分包单位的测量专业人员总数加起来可能数倍于总包单位的测量管理人员。作为总承包商,如何确保工程的六大控制,尤其是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手段方法将直接关系管理的效果。除了总包单位直接管理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就是各分包单位的内部管理,利用好分包单位内部的QA、QC制度,不但能够减轻总包单位的管理压力,有时还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时展,一些传统的被认为有效的测量管理方法,分包单位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这也给总包单位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总包单位只有通过不断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核电工程总包管理的体系模式,才能把核电工程测量工作理顺、管好。

实训测量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引入项目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和测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结合项目施工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到了综合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的目的。

1.1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

在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1],模拟实际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列举了其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2]。

1.2综合测量实训阶段

第二阶段即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作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小组讨论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实训态度、实训纪律与团结协作、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内业计算及成果、实训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1.3 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

第三阶段即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实训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二是组织、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

通过第三阶段的强化实训,使学生掌握放样复杂建筑的测量能力,掌握快速放线的现代测量方法和技能,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参加由广西建设技能鉴定总站组织的“中级测量放线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测量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顶岗实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相关的测量工作。同时,各种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及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检核以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测量实训露天作业和工作艰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分组进行,配合良好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调查中几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校外教育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其它社会能力。

(二)行业企业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授课和操作之间相辅相成,针对性强。

(三)校内督导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四)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3年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讲授“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师都评价都是优。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实训测量总结篇(4)

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

以严格控制省公司未来年度内用工总量为目标,以企业投入产出效能为衡量标准,围绕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和人均效率持续提升两个基本要求,设计兼顾业务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公司用工总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用工总量与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用工总量需求”的预测目的。

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

以优化职工配置结构为目标,结合企业发展规划中现有业务类型及其核心业务领域布局,深入研究各业务、专业用工数量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专业用工需求。结合各机构的人员配置率,将各专业的预测增量进行合理分配,建立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分专业分机构需求”的预测目的。

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

以优化用工策略、提升职工素质为目标,在实现人力资源总量预测和人员结构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业务的核心程度确定对应的用工方式,分析不同用工方式在人员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明确预测期内补员方式和素质要求,建立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人员素质需求”的预测目的。

综合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和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建立能够控制用工总量、平衡人员配置、优化职工队伍、规范用工策略的人力资源需求模型。

模型改进思考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导向,紧紧围绕“六个维度”,注重“六个适应”,强化“六个保障”,创新实践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全面构建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新模式,造就一支规模适当、高端引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员工队伍,为公司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幸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个维度”:在控制员工总量的前提下,以提高员工素质为主导,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素质优良、机制创新、激励有效、管理提升”。即组织机构科学合理,满足公司发展要求;人力资源规模适当,用人机制科学灵活;培训开发效能实用,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创新全员绩效管理,薪酬分配更具导向;员工激励充分有效,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更加畅通;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得到加强,管理水平和效率全面提升。

“六个适应”:人力资源预测与劳动组织方式变革相适应,与员工素质整体提升相适应,与电网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劳动定员成果测算相适应,与电网装备运行状况相适应,与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相适应。

“六个保障”:定员贯标为基础保障、市场配置为活力保障、教育培训为提升保障、信息平台为科技保障、绩效考核为实施保障、多元激励为动力保障,贯穿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实践各环节,实现市场与选拔、绩效与考评、培训与激励的一体化整合,最大程度激活人力资源。

模型支撑体系

定员贯标铸基础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规范性要求,我们主动探索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认真组建专业团队,组织内外部调研,在充分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拟定劳动定员贯标工作方案。积极引导专业部门参与方案的讨论,吸收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将集体的智慧转变成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为了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公司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及时评估,发现问题,准确纠偏,不断总结和检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引入标杆体系,通过内部对标与外部对标相结合,实现定员贯标工作的创新提升,为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配置添活力

积极探索建立内部用人市场(图1),逐步形成员工交流、转岗、退出常态机制。制定实施《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内部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如有岗位空缺,用人单位可提出岗位需求申请,人资部门汇总并报公司领导审批后,在公司网页公告,并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将初选意见提交该岗位的直接管理者,由其最终确定人选后,人资部门在内部网站公布配置结果。借助市场化配置的“杆杠”作用,公司员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的岗位竞争和内部流动,使得员工倍加珍惜现有岗位和工作条件。在太原公司试点工作中,除特殊群体外,人员流动全部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方式进行配置。使人员更合理地向需要的岗位正向流动,保证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活力,使人力资源需求模型有了更科学真实的数据来源。

教育培训促提升

出台《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将员工培训分成三类,即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提高性培训和岗位拓展性培训,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纳入公司发展之需。岗位适应性培训是针对新录用员工、新调整岗位员工、待岗员工以及年度绩效考核成绩进入D档的员工开展的,以岗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入职培训、岗位资格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培训。岗位提高性培训是针对上年度绩效考核成绩进入B档或C档的员工开展的,以提高员工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岗位培训、在岗学习、离岗轮训、员工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培训。岗位拓展性培训是以培养“专一学二眼观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针对公司年度优秀中层干部、公司级及以上标兵级综合激励获得者、年度绩效考核成绩进入A档的员工开展的,以岗位交叉培训、外派高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培训。建立“以赛代训、以比促训”的机制,开展了“技术比武年”活动,组织“职工技能竞赛运动会”。分类开展的针对性教育培训,对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使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参数不断更新修正。

信息平台提档次

一是完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建模时首先划分用工类型,预测“十二五”期间全民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和业务委托用工的数量;然后通过分析学历结构现状,建立各学历结构预测模型,以明确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通过形成新进人员补员优先级,明确新进人员的紧急程度,从而构建并甄选符合各素质层级人员发展规律的需求预测模型。二是研发薪酬福利数据分析系统。实现省公司和地市公司两级薪酬数据多维度分析,实时监控和预警工资计划执行情况。结合关键岗位、人员属性等综合分析各单位薪酬结构分析、薪酬水平分析。研发省公司和地市公司两级福利费用发放概览分析系统,通过薪酬福利差异化发放,引导员工合理流动。三是搭建供电单位劳产率分析平台。实现纵向同比分析4年内供电单位劳产率的完成情况,横向比较各供电单位本年度劳产率的计划完成情况。实时监控各单位员工增减情况,分析各类型员工结构,分析员工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分布情况、人事费用率情况、人才密度情况,作为需求模型的有益补充。

绩效考核为推手

实训测量总结篇(5)

2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程安排表如表1。

3 测绘综合实训均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

综合实训在总体设计上要提供相应的任务书与指导书,布置综合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为了更好完成综合实训任务,需要有一个仿真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在完善与建设实习基地方面,我们主要采取建立固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现已建立多个测绘实训基地,有地形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沈北新区帽山地形测量实训基地、虎石台控制测量实训基地、虎石台工程测量实训基地等校外实训基地,为测绘专业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PS等课程服务。

4 毕业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健全实习指导大纲、考核标准等

近几年我们推行毕业岗位实训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已被毕业岗前实训报告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二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施工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在让同学们下到施工单位前,我们规定了岗前实训报告的格式及要求,每天要填写测量日志,还有施工单位的实训评价等相关资料,近几年我们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毕业生上岗前的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与施工单位达到无缝对接。

毕业答辩前两周指导教师开始审阅实训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答辩环节教师严格把关,提出与其实训报告有关的内容,所提问题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均较强,答辩时有严格的评分标准,能够全面考核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现场测量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是本校工程测量专业在2005年开始改革的。经过两年的试运行,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和值得总结的经验,对高职高专院校如何搞好毕业环节教学是一项有益的探索。

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三次大型仿真测量实训项目,分别是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和工程测量实训,每次实训结束后都有严格的实际操作考核。

5 能够有效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内容先进的实训项目

由于测绘仪器的发展,传统的三角控制测量已被GPS和全站仪导线所取代,根据现场测量新技术的应用,将经典的控制测量实训变为GPS观测与数据处理、全站仪5秒导线及三角高程测量、J2经纬仪实训、精密水准测量四大块,改造后的实训方案更接近实际现场情况。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也注意与施工现场的密切结合,如在工程测量课程讲授中注重了全站仪坐标测量与坐标放样、GPSRTK数据采集和数据放样的强化训练,并在课程中进行了人人过关的严格考核。为了达到实习、实训仿真,我们在虎石台地区和帽山分别建立了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永久实训基地,共埋设23个首级控制点。可满足两个班级的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实训需要。同时与省测绘院和其它路、桥、隧道施工单位合作每年由他们提供基地来满足工程测量岗前实训的需要(如省路桥总公司、沈阳市政、沈阳高等级公路工程公司、铁道部十三局、十九局等)。经过几年的运行,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均比较满意。

6 积极探索并实践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实训测量总结篇(6)

本次实训目的与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熟悉全站仪的使用,掌握导线控制网的布设、碎部测量和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分发仪器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先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在校内划定测区小组自行布设平面控制网,然后进行碎部测量和水准测量。水准点选在道路路边(不得将点选在道路中间,以免发生交通事故),点位确定后做好标记并编号。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并且观测的测站数为偶数。

二、水准仪的使用

1:安置仪器 2:粗略整平 3:瞄准水准尺 4:精确整平5:读数

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我已经对DS3水准仪的使用有过实际操作,这次所使用的水准仪是自动安平水准仪,又比之前所试用的较之先进,每次读数都省去了精平的操作,使我们的每次观测都能顺利的快速完成,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测量速度。这次实训我们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在这第一次的实训中我们就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学校我们部分点位为了能够通视设置到了人流量比较多的过主干道上,过往的行人直接影响了我们测量的正常进行;现在正值严冬,寒冷的天气,不但影响着仪器的读数还考验着我们同学门的耐力。但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我们保持平静的心态来寻找合适的机会,用坚强的意志接受寒风的考验。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结果超限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测量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直到合格为止。

三、经纬仪的使用

在导线测量中的水平角角度测量对于我们来说要求非常高,我们用了J2和J6型和电子经纬仪。由于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接触过经纬仪较少,周新力老师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由于经纬仪的精确度很高,这就要求我们一直都秉着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站上都要进行盘左盘右读数、一测回的数据是否超限进行检验,如果超限立即重测,直到符合限差再进入下一站。 在实训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且都在马路旁边,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想瞄准点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能抓住任何机会的能力。为了避免行人和车辆的干扰,所以我门每天都很早出门,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严谨的作风:在寒风中我们的立尺员能做到有毅力不动摇,光线不好且风大的天气条件下我们的观测员能能过耐着寒风用铅锤做到严格对中,记录员核算员能做到数据部出错。

四、全站仪的使用

在现代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作为高校的土木工程类学生是很有必要学会使用全站仪的。全站仪相对来说操作更简单功能更加强大,距离、角度,而且可以直接算出坐标。我们此次实训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全站的基本测量(距离,角度,坐标)、放样和野外采集点的功能。全站仪的使用和电子经纬仪类似,它的主要是通过键盘来进行人机对话的,全站仪和棱镜配套使用。全站仪采集的数据能直接导入电脑,我们有个小组就采用这个方法进行了小面积范围内的成图。

五、实训认识

通过这次测量实训,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对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训中,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推委和逃避,野外作业也没有给你回去翻书的时间,一切都必须在现场解决。因此,这让我深深明白理论知识的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安心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做到胸中有沟壑,一目了然。为以后实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次实训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训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次测量实训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训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训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了我组成员的默契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每个组都像一个大家庭,遇到问题都会集所有人的智慧一起解决,虽然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些实训中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吵的面红耳赤,但大家都想着把要完成的这次实训完成的更加完美。在以后的学习、实训、工作中我都要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学会宽容。地形测量实训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收获不小。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了测会工作外业的艰辛,内业的耐心,也让我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让我们了解到了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再者,测量中还要注意仪器的保护工作。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实训的机会,让我们体会现实,体会生活。这次测量实训定会对我们的未来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并且为今后我们完成后续相关课程和面向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经验教训

当然在成功的背后有很多的辛酸和困难,我总结了一下实训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比如仪器是否精平对实验数据的误差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是闭合的水准测量和水平角测量均需检查闭合差,超过限差一定要重新测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小组成员的合作非常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实训氛围,工作环境,是实训顺利完工的重要保证。

今后的路还很长,本次实训仅仅是个开头。在以后,无论是实训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要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逐渐树立行业精神。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更加完善,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测量实训报告(二)实训时间: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2月19日

实训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训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训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训改为识图实训,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训。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训,18日进行识图实训。

一、实训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训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训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训应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训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训,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训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训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训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实训测量总结篇(7)

1.1 评价理论 实证主义理论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先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评价。目标分类理论:依据评价目标,先将评价对象分类,使评价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根据评价结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与完善。知识构建理论认为: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社会需求理论:用来评价建设项目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科学发展理论:注重科学发展,相互衔接、融合配套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以人为本理论认为:项目评价的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注重对过程中团队的构成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等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1.2 评价原则 实训基地的评价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软件硬件兼顾的原则,在注意硬件数量的同时,更看重质量和效益;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的评价要看是否满足校内校外的需求。

1.3 评价形式 评价主体决定着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财政部门通过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来判断投资目标是否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实现情况;学校通过过程性监督评价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来判断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教师与学生评价实训基地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要得到客观公正且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需选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成立评估专家团队,依据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

2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评价过程

实训基地评价宜通过深入实训基地现场调查,听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实训基地过程文件资料、核查仪器设备数量、调查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座谈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全面掌握信息,写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提高。书面报告至评估结束后,评估专家比较分析评价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评价过程描述、评价意见汇总、总结归纳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

4 实施效果

实训测量总结篇(8)

一.概况描述

本次竞赛为2012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测绘竞赛。3月初通知有三项测量测绘竞赛,只是知道三个标题,没有技术文件,只能开始前期准备工作,组建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学生报名,收集相关测量规范,填写竞赛项目申请表。

4月6日参加第一次竞赛技术文件研讨会,确认本次竞赛共五项,确定仪器种类。原本比赛只有二等水准,测量计算器编程,数字测图等3项,但专业性太强,一般院校很难参加,故又增加一级导线和全站仪放样两项。每校可组3队,每项只能报2队。

4月10日,我校建工学院经过集训,测试选拔,正试确定由建工和道桥专业8位同学组建两支队伍参赛,每队5项全报。由于电子水准仪及卡西欧9750-GⅡ仍在采购中,只能开展数字测图,全站仪放样和一级导线测量的准备工作。4月12日, 竞赛技术文件颁布。研读文件,训练全面展开。参赛学生每天下午集训,周六周日全天集训。比赛时间定为5月11-13。

4月24日,新购的2台莱卡电子水准仪及6部卡西欧FX9750-GⅡ计算器到位,但离比赛时间很近了,训练难度很大。完善仪器使用、软件使用、数据传输、报表生成等科目。

4月底, 竞赛补充通知,就细节及个别项目时间,路线进行调整。训练也相应调整。

5月1日-10日学生全天集训,完善比赛各环节。5月11-13参加竞赛。

二.竞赛分析

1.参赛院校实力分析

本次竞赛共有18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其中4所学校有测绘专业,这4所学校应该实力较强,其他学校只是把测量作为一门课程而开设的,但各参赛院校积极性很高,希望借此练兵和提高。

2.竞赛项目分析

本次竞赛设二等水准测量、测绘计算器编程、数字测图、一级导线、全站仪坐标放样5个单项,其中前三项也作为团体项目,而后两项是在4月初才增加的,主要面向一般院校。5个项目中二等水准测量和测绘计算器编程一般院校均未开设,仪器设备等不具备,参赛中发现很多院校都是为了参赛紧急购买的电子水准仪和CASIO FX-9750GⅡ计算器; 数字测图、一级导线、全站仪坐标放样这三项一般院校均可参与,其中数字测图难度较大。5个项目中,只有数字测图项目我校2011年下半年开始加入实训教学; 二等水准测量和测绘计算器编程项目未开展,而且也只能紧急采够仪器设备; 一级导线项目开展较少,但相对容易,介入方便。测绘计算器编程项目成本低(CASIO FX-9750GⅡ计算器单价600),但比较费时,短时间内很难出成绩,应该在平时加强。

3.我校竞赛条件及获奖项目分析

我校2011上半年完成了校园测量控制点成果测设,2011年下半年完成了测量仪器的采购,拥有新的TOPCON全站仪23台,针对全站仪相关的项目均能进行模拟训练。4月底电子水准仪到位后开展强化训练。

获奖项目基本反映了我们的准备情况和实力, 我校参赛队伍在本次竞赛的二等水准测量、测绘计算器编程、数字测图中均获奖,其中数字测图项目成绩相对较好,但在一级导线、全站仪坐标放样两个项目中没有收获,确实是参赛项目太多,队员精力分散,这两个项目投入时间少。

4.参赛院校获奖分析

共18所院校参赛,获一等奖的学校有3所,获二等奖的学校有10所,获三等奖的学校有11所,5所学校未获奖。各项目获奖比例是一样的,因此获奖项目总数基本反映了各校在测量测绘项目上的整体水平。我校队伍获奖项目总数靠前,但强势项目较少。

三. 测量竞赛的训练总结及竞赛对测量教学的作用

1. 关于精神状态

集训之初,我校参赛队伍就确定了每队五项全参加(一支队伍五项全参加的很少)的信念,与其他院校交流,借此检验我们的实力,找到我们的差距。持续一个多月的训练确实辛苦,但队员们都坚持了下来。比赛过程中,我们是最辛苦的参赛队伍,第一个开始(早上8点),最后一个结束(晚上7点),但我们的参赛队伍表现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全程积极的完成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展现了金职院的风采。

在本次竞赛中,个别院校即使借仪器(主要是二等水准测量中)也要参加竞赛(虽然效果不明显),这也反映了一种参与的精神,值得尊敬和学习。

2. 关于参赛队伍组建

集训队伍组建应提早, 集训期间应从多方面测试集训队员,需考虑的因素包括身体条件(体力、身高、敏捷性) 、计算能力、CAD绘图能力、书写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主动性、团结协作能力、专业搭配。本次集训及队员确定已尽可能从各方面考虑,但经验及心理的历练只能在大赛中完成。有几所院校均派出了三支队伍,以减轻单支队伍的压力,我校也可以考虑组建队伍时将单个队伍的参赛项目分散,但不应放弃,这样可以集中精力获得更好成绩。

3.关于竞赛集训对学生课程的影响

竞赛集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受天气影响,想取得进展必需进行大量训练,对学生课程有影响,虽办理了请假手续,但持续的高强度训练确实辛苦。本次竞赛有的学校直接给学生请了一个月的假,集中训练,效果明显。因此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4.关于项目模拟训练

集训中,针对各项目进行了模拟训练,如场地条件、路线、可能出现的状况,经过大赛验证,我校在二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全站仪坐标放样项目中模拟训练较好,但一级导线项目中边长设置不够长, 全站仪坐标放样项目训练时间太短。

5. 关于女生参赛

本次竞赛有几所学校派出了女生组队。女生的优势在于细心、计算能力强,但本次我校只组建了两支队伍,每支队伍参加全部五项比赛,对体力消耗很大,因此未派女生组队,如果3支队伍,则可以考虑女生组队。本次项目一级导线测量,我校两支队伍未在规定时间完成坐标计算,值得反思。

6.竞赛对测量教学的作用

竞赛中发现,限于各校的教学条件和重视程度,很多院校都只能开展一级导线和全站仪放样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已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如我校已购有莱卡电子水准仪, FX-9750GⅡ计算器,TOPCONRTK GPS)值得我们思考, 应该将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增加到实验实训中,相信这也是对测量教学质量一个大的提升。

竞赛技术文件和裁判均由浙江省测绘局质检站制订和担任,比较严谨和科学,各院校参加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交流。

实训测量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7-02

一、引言

《检测技术》实训课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相应技术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检测工具不断升级换代,检测手段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检测技术》实训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年来教学内容主要以老师机械地讲解、指导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念亟待提高;(2)对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根据其学科特点进行区分和细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定位需要重新规划;(3)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4)考试评估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发掘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的探索

《检测技术》实训教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为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是以完成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我校所有专业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多,各种检测方法、检测仪器及检测量具相对独立,而且教学对象经常来自不同专业,机电类专业和非机电类专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类型、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知识点按照教学项目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按照专业需求合理设置,使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特色,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一)实训教材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

实训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根据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理念和课程定位,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力求理论适度、应用多、内容新,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尽量反映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带来的检测方法的多样化;二是检测系统的微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带来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的提高。因此,《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应及时修改教学大纲,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压缩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及时补充、更新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加强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的应用,将各模块、各训练项目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并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新内容和新技术,以拓展学生眼界,开拓学生思路。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审核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内容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评估其方案合理与否。在实训组织和实训指导方法上,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化整为零,以2人为一个实训小组的合作形式来组织实训。根据每次实训内容的安排,教师只介绍实训目的,实训过程中将使用的检测仪器,检测量具及其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判。如果误差较大,则帮助学生分析误差原因,直到学生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学生在下课前应递交完整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工程训练报告包括填空题和判断题,重点是考察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仪器和量具、检测方案及检测理论依据、检测步骤、检测结果、结论与分析,以及对思考题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应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增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的手段。如将抽象的检测概念和检测原理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为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开设网络预习课,学生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获取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在课前进行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老师可以进行网络指导和答疑,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环节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检测技术训练课中针对非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引入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法是以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或某项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定向自学、立体讨论、示范讲析、检测巩固和归纳总结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个环节既相辅相成,又环环相扣。

(一)导学

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实物或模型向学生阐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即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训练室检测量具配置情况设计具体的预习题,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立体讨论

立体讨论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在教师引导下构建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学将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升华到理解阶段。

(三)示范讲析

本环节在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和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并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宗旨是讲疑难、讲规律、讲方法。

(四)检测巩固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讲析,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及测量结果填入检测报告单中,并检验零件的测量误差是否合格。老师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查本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五)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实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考试体系改革

新的考试体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确定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理论考试,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是否穿工作服、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纳入到考试体系范围。《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最后将过程评价(占总成绩中20%)、检测报告(占总成绩中40%)、工程训练报告(占总成绩中30%)等按比例综合叠加的办法确定最终成绩。

考试体系的改革能够综合评估一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研究型学习。

七、结论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检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也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今后我们仍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文广,李伟,齐建家,国绍文.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8).

[2]左淑红.《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

[3]张琳,袁新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实训测量总结篇(10)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上一篇: 婚礼答谢宴主持词 下一篇: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