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8 11:11:17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1)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在文科中是一门最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历史、政治它更偏向理科。对逻辑思维与图形、计算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使得很多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谈地理而色变,地理成为文科生高考提分的瓶颈。每年,因为地理而含恨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诚然,高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然而无论每年的选题如何多变,材料如何新颖,只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创新性的培养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分清轻重,有的放矢

高三更注重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如何在高三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复习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教材方面,对于基础性的初中地理知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掌握,学会地图信息的解读。高中教材是重点,湘教版的地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要加强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针对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要重点学习气候、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涵,并梳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部分则要综合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要素内涵的理解,以及各人文要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选修部分(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可以把它渗透在必修中复习,不必单独详细复习。如讲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 合理计划,做好预习与听讲

教师应该对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进行分析,尤其对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知识点、题型以及本年度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协调,做好预习工作。高三地理不同于高一高二,知识繁多,课堂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思维跟不上老师,课堂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节课稀里糊涂中就过去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挖掘还没有讲到或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考纲中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做好引导学习的工作,在认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重难点时,要注意结合广东高考的特点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如地球运动部分,广东高考对这部分主要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题目的难度较小,故此,教师不仅自已要科学计划好这部分复习时间,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在这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当然,在讲解的同时也要展开实战演练,并及时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 消除恐惧心理,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文科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恐惧心理,虽然地理中与理科相关的逻辑、计算等有很多,但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要简单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地理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杜绝一味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如全球气候问题的学习,虽然气候相关的知识繁多且杂乱,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掌握了全球气候知识的精华,面对气候相关的考题就能胜券在握。比如全球气候的分布,如果让学生一个个记忆,很容易漏记或出错,应引导学生结合气候成因(如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季风等)进行学习。同时,对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图像复习

1.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不管多新颖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对不同板块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便能提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顾,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网络化、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加深各个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熟读考试大纲与《高考说明》,寻找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地毯式的复习与查漏补缺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帮助学生熟悉规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总结方法。

2. 重视图像复习,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若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会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地图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学会看图有利于很多地理知识的掌握。图像复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如通过读图来寻找地方时首先要区分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是侧视图则通过寻找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来判定地方时。如果是俯视图则要判断最外面那条经线是否是赤道?如果不是则应看晨昏线把每条经线分成的昼夜弧比例进而判断昼长或夜长,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等求出有关地方时。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活地图,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在第一时间调出,并能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形形成联系。

三、专题突破,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避免不了的一项便是真题的演练,很多同学在做广东真题、全国真题的同时还会做很多其它课后资料的习题,题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其实,真题演练是必须的,然而不在量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练习题、练习册是数不胜数,如果想通过做完这些来提高解题能力是难之又难,但是如果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性集中突破就能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就能解决这一类题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要掌握了H=90o-|纬度差|这个公式,就能在知道太阳直射点、当地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三个未知数中任两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计算第三个未知数。但是,整体的复习之后可供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专题复习要选择重点知识体系进行,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性的专题强化。让学生在做好知识回顾的同时,通过一类题型、相关知识的集中复习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高中地理只有做到紧扣时代,抓大放小,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地图训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3)

思维导图是世界大脑先生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工具。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对思维导图下的定义是:“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作用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建立记忆链接。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教学优势

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只须记录关键词,将要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必一行一行地记大段文字,这样可以节省50%~90%的时间。在复习思维导图笔记时,学生只须读相关的关键词,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笔记使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更容易被大脑接受和记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图1(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虽然文字不多,但涵盖了大量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包含的知识。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涵盖了考试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所有与会考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安排会考复习计划时,应该认真研读会考考试大纲,逐条对照其中所列的知识条目,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依照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来组织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备考。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将目标、要求与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的知识条目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以地理1为例,如图2所示。

2.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过的知识点,较容易遗忘,尤其是比较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只是零散地存储在大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在复习中将某一节、某一章或某一模块的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将有助于系统储存和快速提取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众多的地理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图画,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用图示表征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组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课程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必修1第二章为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较多,用思维导图制作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3.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章节知识

教师在章节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各知识点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师如果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归纳和迁移。在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章节内容特点,教会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作全章的概括总结,将章节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准确表达基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体现(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章节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记忆困难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的符号作出标记,然后查看教材,对标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形成本章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4.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解题

思维导图突出了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问题。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依据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以2011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第28题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1)在①②③处,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

_______,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处地质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题目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先找出中心主题,确定关键词,再展开联想,找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先找出这道题目的中心主题“地质构造”,确定关键词“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展开联想,绘制如下思维导图(图4),将题目与所学的有关“地质构造”知识建立联系,根据题目要求,理清解题思路,进行作答。

[参 考 文 献]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4)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与之前有了较大调整改变。面对高考的变革,怎样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成为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难题。我根据自身经验及地理学科的自身特征,提出以下几条复习策略,以期能对高三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一、研读《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是编制教材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教“教材”的陋习,要学会取舍,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突出重点主干知识,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内涵,深入挖掘。最后,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体现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复习重点不明晰,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精选习题,优化训练,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实现有效复习,高效备考,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2009,(5):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2009,(5):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2009,(6):34-35.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5)

运用各种图像设问、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是地理试题的特色。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学会运用地图展现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特征、归纳地理信息、剖析地理成因,从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有疑问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不同角度结合图象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图像文字化,文字图像化。

2 重视组题

教师选择、编排试题应遵循以下几点:

①针对性: 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一些考难点知识的题目,目的是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深化理解和记忆重点的主干知识。

②层次性: 设计习题,要贯彻“点--线---面”这一原则,让学生通过练习从“点”延伸到“线”,把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起来,然后覆盖到知识面。

③综合性:有系统、有目的的选择典型习题进行训练,习题覆盖面要广,综合性要强,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记忆,通过对知识的挖掘和整合,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3 优化地理“四讲一练”模式

模式:“四讲”——讲考纲、讲重点、讲难点、讲例题

“一练”——课前检测练、课中针对练、课后巩固练

3.1 讲考纲

解读考纲:考纲在高考中的作用非常大,考纲就是提供一些高考的命题方向或思路,这样复习目标将会更加明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考纲入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解读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北地区将成为高考的命题热点;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高考的命题热点也将随之而来。

3.2 讲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难点。我认为这是教学中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无法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则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蜻蜓点水,导致学生也无法分清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零散知识上,而忽视了重中之重。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重难点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仔细研究教学参考,并且做好教学反思,从同学们的错误中反馈自己的失误,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比如我们在讲《西北地区》时的重点是分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热点考查荒漠化问题,结合地形、地质考查交通建设。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特征和国土整治的思维方法。

3.3 讲例题

通过高考试题的展示,破除学生对高考神秘感和恐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高考的信心。针对重点难点,做质量高、针对性强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的试题,帮助学生分析思路、找准角度,引导学生走出知识和思维的误区,最后出示标准答案,规范答题习惯和答题语言,紧扣采分点。

3.4 —练

经过课堂训练和课后巩固题组提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解决试题的方法并提升综合能力。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6)

运用各种图像设问、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是地理试题的特色。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学会运用地图展现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特征、归纳地理信息、剖析地理成因,从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有疑问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不同角度结合图象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图像文字化,文字图像化。

2 重视组题

教师选择、编排试题应遵循以下几点:

①针对性: 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一些考查重难点知识的题目,目的是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深化理解和记忆重点的主干知识。

②层次性: 设计习题,要贯彻“点--线---面”这一原则,让学生通过练习从“点”延伸到“线”,把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起来,然后覆盖到知识面。

③综合性:有系统、有目的的选择典型习题进行训练,习题覆盖面要广,综合性要强,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记忆,通过对知识的挖掘和整合,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3 优化地理“四讲一练”模式

模式:“四讲”——讲考纲、讲重点、讲难点、讲例题

“一练”——课前检测练、课中针对练、课后巩固练

3.1 讲考纲

解读考纲:考纲在高考中的作用非常大,考纲就是提供一些高考的命题方向或思路,这样复习目标将会更加明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考纲入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解读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北地区将成为高考的命题热点;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高考的命题热点也将随之而来。

3.2 讲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难点。我认为这是教学中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无法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则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蜻蜓点水,导致学生也无法分清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零散知识上,而忽视了重中之重。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重难点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仔细研究教学参考,并且做好教学反思,从同学们的错误中反馈自己的失误,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比如我们在讲《西北地区》时的重点是分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热点考查荒漠化问题,结合地形、地质考查交通建设。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特征和国土整治的思维方法。

3.3 讲例题

通过高考试题的展示,破除学生对高考神秘感和恐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高考的信心。针对重点难点,做质量高、针对性强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的试题,帮助学生分析思路、找准角度,引导学生走出知识和思维的误区,最后出示标准答案,规范答题习惯和答题语言,紧扣采分点。

3.4 —练

经过课堂训练和课后巩固题组提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解决试题的方法并提升综合能力。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7)

彰现能力考查今后的高考地理命题主导趋向, 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主。 试卷对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更加创新, 更加注重思维的质量、思维分析的过程。试题具有立意独特 、 情境设置新颖 、 设问灵活 、多以教材上未见、 老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 , 具有不可预测性。新情境的创设, 层出不穷, 素材简约 且内涵丰富,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 设问呈渐进性, 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 、 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成功的地理试题 , 多注重对考生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的考查, 尤其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 的能力的考查 。能力考在过程——分析综合 、 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既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 , 也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的核 心能力, 同时要符合相关 的教学测量指标 , 准确反映测试要求 ,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突出主题,问题情境创新,体现探究意识

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重视学科基础, 不追求细枝末节、 生僻与脱离实际生活的知识,考查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凸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就实施新课标省区的近年高考地理卷而言,主要体现两个字—— “ 稳 、 新” 。 稳, 即考纲“ 稳定” , 其连续性 、 稳定性、 目标要求 、 分值比例 、 题型结构、 难度、 赋分等基本稳定,基本没有大的波动;新, 即有原创性 、又有灵活新颖性、 选材及设问角度新。相信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仍会延续这一基本特点。

三 、切近生活

回归学科本色, 向更加现实与生活的方向迈进。近几年命题设计力图实现“ 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 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新课。

分析清楚新形势下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理、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在今后的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向,在地理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 地壳的运动与地表形态、 资源、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城市化、交通、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 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自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有的同学认为某些主干知识去年已经考过,今年不会再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年年考,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切入点不同而已。

二、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高三地理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应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各有侧重。

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的难点,高考比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内容。自然地理的重点是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 主要是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不仅要知道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原理, 并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从图中读出地理知识,并分析相关的问题。

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学习, 重在运用。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说明观念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而材料是可随意选取的。因此, 人文地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 资源观、 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等。

区域地理既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地理复习,应突出综合性,从“ 区域特征——目前状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这样一个思路入手,全面地认识某一个区域,使其立体化、全方位地掌握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之上, 学会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原因。区域地理内容较多,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 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学科特色,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 、 地理原理都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各种图表都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 、 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表) 规律。最终达到通过图表能明确知道该图表所表达的知识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从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来看,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了命题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要有机地渗透社会热点,强调知识点与热点的有机结合。有时还要以热点为中心,带动相关的知识点,把不同角度的知识点填充到热点的各个方面, 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特别是与中国社会关系密切、 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热点容易称为高考题。

五、 深入研究《 考试说明》,做到最后复习有的放矢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8)

1.“点”――立足《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式考试,《考试说明》是复习的重要立足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逐个击破是地理有效复习的重要基础。就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来看,地理考点主要为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等知识点的考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吃透这些考点,并进行探究、归纳,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在对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的理解和记忆方面,把握住“关键词”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识记的重要方法。例如,对于“区域”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的理解上,要把握住其中的关键词――“空间单位”。而像河流水文的几大特征――流量、流速、汛期、含沙量等,既是关键词,又是常用的地理答题术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地理术语”答题,这样答题更能切中要害、表达准确、节省答题时间,避免高考作答时废话连篇,抓不住关键点,这是高考获得高分的重要支撑。

2.“线”――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

高考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考查,建立两条线――学科内部知识的有机联系,学科间的有效渗透,这是有效复习的有力保障。当前,一些教师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知识体系比较零散,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导致复习鲜有成效。对此,一方面,要对学科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搭建知识“互联互通”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强化学科间的有效渗透,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有助于学生解答高考中“新颖”的问题。此外,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旧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3.“面”――地图的有效应用

“地图”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元素,也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笔者暂且称之为“面”。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这对于解答地理考题尤为重要。区域地图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载体,用好区域地图,是把握地理知识脉络的重要基础。

二、“热、思、心”,复习全面深入

1.“热”――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地理的重点

紧跟社会热点,是近年来高考题目的一大特点。对此,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会热点,是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热点,学生应注重对热点事件所发生的区域位置、自然因素以及区域特征等方面情况的了解,并能针对热点社会问题,解析其中存在或隐藏的地理知识,例如,“雾霾天气”等。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关于区域产业调整、自然灾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热点,在高考中的考频很高,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关注,将热点问题解决在考前,梳理好相关的知识点。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应战高考的重要体现。

2.“思”――高考复习的关键是“拾漏补缺”

高考地理复习是一个过程,强调复习的全面性,360度无死角。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看中题海战术,采用典型例题识记背的方式,这样复习下来,学生非常辛苦,而复习的效果却不佳。学生对不会的、不熟悉的知识点仍是模棱两可,这不利于学生高考获取高分。其实高考复习最忌讳拼命地大题量训练,而应立足考纲,善于精选典型题目,确保讲练到位,提高复习效果。复习不是复习了多少新东西,而是在巩固考纲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才是科学合理的复习过程,符合高中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制定“拾漏补缺”的计划,对自己陌生的知识点、考试频率高的知识点,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复习应讲究方法,一股脑儿的复习,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复习是不科学的,效果也不会好。学生应善于思考,及时地查漏补缺,最大程度地实现全面而有效的高考地理复习。在复习中做个有心人,才会让复习事半功倍、高考成功。

3.“心”――好心态很重要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9)

高考试题虽然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它们所蕴含的主干知识点是永恒的,而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

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加之自然地理本身具有很好的地理思维价值,因此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的内容,且所占分数比例稳中有升;人文地理涉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各方面,而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各种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高考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更侧重考查考生用人文地理观点方法分析评价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起构成地理学科的主干体系。同时由于高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从而使高考试题更多的是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到一定的区域当中进行考查,形成独特的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加强读图能力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地理试题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以图(常见的有景观图、示意图、坐标图、区域图、值线图、综合图、虚拟区域地图等)的形式展现。只有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我们知道。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高低。

读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复习时要抓住地图不放松,要掌握各类图表的绘制原理和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平时多看图多记图(利用不同内容的地图对应记忆),从而使地理事物的存在位置,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都具体地“印”在脑海中,做到胸中有图。此外,还要学会简单图表的绘制,适当地做些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表的练习,即做到图文转换,图文结合,这样在高考中即使遇到设计新颖的图表,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考是一种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考试,是全方位对考生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考查,其目的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复习时,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变单纯复习知识为结合能力复习,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考。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还要避免在备考时陷入这样的误区:研究什么知识内容不考,什么重点内容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而,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为此建议在复习时做到以下五点:

1、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接触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2)解题的思维分析。

3、求异。引导学生在常规的识记和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

4、辨析。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可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

5、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试题将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侧重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沙尘暴、西部大开发、石油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红色旅游、奥运会、“三农”问题等。试题中并不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从中分析出这些热点和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五、科学训练,强化答题方法

今后复习时要精心挑选,科学训练,运用精选试题系统训练学生的知识系统能力,使其在答题中学会审题,掌握技巧,准确地把握解题思路,规范答题。并不断总结答题的方法规律,熟练答题技能。

1、认真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审题干关键词:

审限制性条件(材料图表中的已知或隐含的条件);

审答题方向(问什么);

审答题内容(到底要我们干什么);

审答题方式(简述综述还是说明分析);

审渗透的规律系统。

2、精准组织答案

把握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实现知识与问题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理顺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

做到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3、规范准确的表述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篇(10)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分支,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离不开区域地理中具体的地理事象,它们的特征、分布、成因、联系和变化都是系统地理最好的诠释。区域地理是高中系统地理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一点也体现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中。

新课程高考以来,地理高考试题中关于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整合的考试内容如影随形,特别是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综合题基本都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初高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见下表:

一、近年的新课程文综高考有关区域地理的命题都具有以下特点

1.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

近年的文综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国家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试题较少,更多的是以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状况为载体,考查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等。

2.结合某区域的具体问题,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有关区域地理的高考试题往往以具体问题为素材,综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迁移知识的综合能力,体现出“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

3.命题时代性鲜明

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念和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广东文综高考2010年关于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西部(内蒙古)大开发、2011年的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4.条件表述图像化

为了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命题条件多以图表为主,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题均有八幅图表,图表类型丰富,有示意图、统计图、结构图、模式图等,考查地理图表阅读及其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文综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对区域地理教学定位的偏差或由于时间紧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和经济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这种割裂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内在联系的“八股式”教学,是偏离地理高考要求的。为了适应文综高考命题的变化,本人实施了以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

1.明确文综地理高考的命题取向,合理定位区域地理复习要求,渗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

现行的文综地理高考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相关内容为主,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只是作为命题情景创设的背景。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联系高中有关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有利于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各国的农业区域分布和农产品类型可以运用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去分析;各国的人口、城市的分布可联系影响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各区域的气候可运用气压带、风带等有关知识解释。

2.抓住主导要素构建区域要素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人们将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其特点是整体性、多维性和开放性。其中整体性体现在知识是相互逻辑关系清晰的整体,多维性体现在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方式,开放性则体现在各知识点联系的广泛性与优化程度。而且,现行的文综高考考查内容覆盖面虽广,但涉及的知识均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干内容,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也使构建知识网络成为科学备考的前提。

区域知识网络主要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三大方面。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构成自然要素的各地理要素中,有一个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其他自然要素的形成都与该核心要素有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这个核心要素,以它为核心构建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其自然特征中最主要就是地势高,由于这一要素的存在会导致该区域其他要素和问题的形成。其知识网络如下: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区域知识网络,然后再用相同的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区域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样学生在学习或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知道什么是知识掌握的要点,学生就不会感到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让学生学会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等区域学习方法,把握各区域或某国家的特征、差异及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区域地理的内容很多,但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区域地理的有关备考内容应有所取舍,不需要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区域特征,从而触类旁通。

各区域间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所以,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较法,把两个不同分区或国家的特点进行全面比较,这样不仅使规律性的知识凸显,而且加深对各自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采用归类法,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归类,有助于学生对区域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理解。如,复习世界荒漠化问题,可将存在荒漠化问题的区域按荒漠化分布进行归类:温带荒漠和热带荒漠,再对同类型的荒漠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的荒漠区域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解决措施的理解。

4.充分运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1)运用地图熟悉基本地理事实,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以某区域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能力立意的方向,而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且新颖,所以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讲,需要熟悉地理事实,学会空间定位。在区域复习中,可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来落实点、线、面不同类型地理事物的分布。如,绘制长江流域内地理事物分布略图时,可采取这样的步骤:在图上先描出长江及其干支流、铁路线,它们是整个流域的骨架。再把“点”落实到具体的“线”上,从而确定“点”“线”“面”的相互位置。这样流域内众多的“点”“线”被分别落实到长江流域这一特定的“面”上,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点”“线”在“面”上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自然的特征,影响着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从解答各类地理试题的过程来看,区域位置就是解题的门槛。教师应让学生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在熟悉地理事物分布的基础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海陆位置定位、大陆轮廓定位、地理景观定位、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等。逐步训练和加强地图的熟悉程度,逐步做到可分、可合、可局部、可整体、可单一、可综合,提高对各种地图的识别能力。

(2)图文结合,注重读图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地理图表解读能力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图文结合,注重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加强图表训练,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读“新疆河流和城市分布示意图”,据图分析新疆的城市分布有何特点?许多学生都只看到了图中的显性信息,回答为“新疆的城市北多南少,沿河流分布。”其实只要让学生把这些城市用线连一连,就可发现这些城市还沿着北疆线和南疆线这两条铁路分布;再让学生把新疆的地形图叠加上去,还可以发现这些城市还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下,这些区域都是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地区。因此,该题较为完整的答案应为“新疆的城市北多南少,主要沿河流、绿洲、交通线分布”。教师还可深入地问学生新疆的城市分布规律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在高考有限的做题时间内,学生能迅速提取相关信息,调用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5.关注热点,回归地理基础知识

文综地理高考强调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教师要关注热点区域,从地理角度入手,以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挖掘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如,渤海湾蓬莱19-3油田2011年6月11日发生重大溢油事故。以该事故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图、地质构造图从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多方面设问,包括: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和生态产生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海洋污染监测手段,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等。通过新情境的切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6.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在复习中,除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达到深化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培养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也从应试上适应文综高考答题的探究性和答案开放性的要求。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一是辩证思考,如,修建水库有利有弊。二是逆向思考,如,区域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区域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三是动态思考,如,人口迁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进出区域的得失。教师可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加以必要的引导。

实践证明,将高中地理内容渗透到初中地理中,系统地进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使高中地理相关的内容得到了具体化,而且使初中地理知识得到了抽象概括,升华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复习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能力。这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也体现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电教工作计划 下一篇: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