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6 23:19:05

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研报告篇(1)

作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在与矛盾纠纷打交道的同时我总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调解效率,减少矛盾纠纷的方法,下面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以及到其他乡镇的学习交流情况就乡镇人民调解现状谈几点浅薄的意见:

____镇现有1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调解人员80多人。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健全,镇、村“两级”调解组织网络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2015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3件,调处率100%,调结272件,调结成功率96%;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4件15人,制止群体性械斗3次500人,劝止群体性上访4次65人。成功调结了平江村平东屯与同安村满村屯道路纠纷以及____村11队与____江引水工程施工方纠纷等重大案件。全镇没有一件民事纠纷因处理不及时而引起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或民转刑案件发生,也没有因调解不当而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或激化事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根据对矛盾纠纷的统计来看,乡镇矛盾纠纷大致分为由山林土地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由婚姻家庭邻里等问题引发的纠纷、因修路等基础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三个大类,在矛盾总数中的比例接近2:1:2。其中,山林、土地纠纷往往是因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山林、土地界段划分不明确、重合,填写过程中文字表述不准确等原因引起;婚姻家庭矛盾在家庭内部矛盾一般较小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大,多数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累积引起的;邻里纠纷产生的原因较多,在家族式地区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或暴力行为,社会影响较大;>:请记住我站域名/设计和补偿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解和处理好不仅极易影响农民自发修路的积极性,也是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原因之一。现在对纠纷化解的方式主要是人民调解,但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矛盾纠纷多样化,已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而矛盾纠纷的调处手段和调解方式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调解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村级调解员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不少基层调解员还留在传统的“劝架员”水平,法律知识贫乏,政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连制作调解记录和调解文书都有困难,工作力不从心,以致调解效果事与愿违者不乏其数。有着“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干不打紧,干了得罪人”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调解员身兼数职,流动性大,不利于经验的形成和推广。由于村级调解组织成员大多数为村干部兼任,他们不仅要调解矛盾纠纷,更要忙村里的各种事物,发生矛盾纠纷有疲于应付的现象,加上人员调整频繁,导致整个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差,好的经验无法得到总结和推广,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三)乡镇调解工作缺乏经费,给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培训力度受限。由于无专项人民调解员培训经费,影响了人民调解员素质的提高。人民调解员除镇级调委会人员外,多数是由村委会主任、委员兼任,没有经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对人民调解业务不熟悉。培训经费的不到位更使这个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对多数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一般是以会代训方式进行,极少有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二是制约了宣传工作的开展。许多发生在农村因民间纠纷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和,多为不懂法、不用法或无力承担诉讼费用,自行采取各种“手段”解决所致。因此,利用人民调解这一群众性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调解民间纠纷正是当前农民所急需,维护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所必须,而作为履行这些工作职能的人民调解组织却因没有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纠纷的调解质量和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深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有效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法律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而不是投机取巧、钻法律和制度空子的社会氛围,也不是追随利益、钻法律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的空子。

(三)加强人员配备和业务指导,切实提高调解成功率。一是在乡镇司法所增派专业工作人员指导村级调解工作的进行,形成业务上的联系。二是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懂政策、懂法律、文化程度较高、公平正直的青年人担任人民调解员,将新观念、新思路融合到调解工作中。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调解工作的进行。提高人民调解员在实践中自觉驾驭法律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法律融入社会实践的行动根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现状调研报告篇(2)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要更新观念,具备现代家教知识。而开办家长学校,则可以帮助家长提高这方面的素质。目前,我市现有家长学校1159所,其中中、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631所,社区家长学校115所,农村中心户家长学校413所;家庭教育机构网络健全,市、市(县)、区、镇、村、社区都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每所家长学校都设有家教研究会,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家庭教育活动,基本做到有师资、有教案,每季活动一次。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长理性、科学的教子水平和能力,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和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我们与市计生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托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在社区、学校、农村中心户建立家长学校 ,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引导他们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做好我市家庭教育工作。

从调查中反映出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简单、粗暴式家庭教育方式还普遍存在,调查中显示:33%的学生不希望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自己,甚至的有父母对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将你赶出家门”,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2、父母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家长的人格和言行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对子女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家长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子女学习的内容,也是子女学习的直接榜样,家长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对父母是否满意一栏中,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38%,不满意占2%,父母经常不回家、回家晚、不关心自己是学生对父母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30%的学生看不惯父母打仗、骂人的行为。

3、家长注意孩子思想品德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分数最终决定升学的因素,使得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调查中,一方面对于“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种选择中,95%的学生选择的是父母注重对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1%的学生选择父母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占4%。而另一方面“在你记忆中父母对你伤害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中,回答“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出息”“学习成绩这么差,你还能干什么”占9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一度出现的重智轻德倾向并非出于家庭或家长的本意,而是与应试教育中的某些弊端有紧密关联。

4、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包办较多,孩子自主自立较少,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对孩子宠爱有加,娇生惯养,形成孩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善待他人,追求享受,不能吃苦等思想品格方面的缺陷。调查中最不希望父母为你做什么一栏中:“不希望父母过分爱我”、“不希望父母太过分关心我”占55%。“不希望父母让自己做一些自己不爱做的事”占40%,“不希望父母为我做我做会的事”占5%。

5、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有的父母离婚后,在生活、学习上很少关心他们,教育不好,他们就会走极端,成为问题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家庭的温暖。调查中显示,“我不希望父母离婚,好让他们多给我一点关爱”、“我希望父母能够给我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一起来爱我,不要不管我”占3%,单亲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照顾。

三、 对策与建议

1、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一定要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2、要继续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对家长学校进行分类管理,以学校、社区、农村中心户为依托,办好家长学校,将家庭教育纳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家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家长的素质。定期监测评估,使家长学校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保证家长学校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现状调研报告篇(3)

在“以县为主”和“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的体制下,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装备的配备、更新工作,我市教育技术装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年,建设模式二学校69所,总投入110.4万元,县市自筹59.42万元,高中5所,初中19所,小学45所。年续建了初中模式三项目,学校12所,总投入160.8万元,县市自筹75万元;年市政府为4所初中补配(更新)了计算机教室,投入39.2万元。目前,由于学校设点布局调整,远程教育工程学校调整和保留69所,还有4所学校未建。

二是落实教育部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学理科实验装备规范》等四个教育行业标准,实施了“中小学常规装备达标工程”,、两年共投入312万元,更新了标准化的理、化、生、科学实验室成套设备62套,仪器柜491,配备仪器、器材等119.1万元,全市所有学校按照各校的规模,基本配齐了房屋、桌、凳、柜,规范布置了各功能室。实验仪器的整理清理基本到位,建立起了管理制度,电子账和实物账。

三是启动了学生课桌椅更新工程。两年来,全市更新2万套,占义务教育学生数的60%,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条件得到了改善。

四是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更新改造工程。年投入60万元,为16所没有计算机教室的小学新配计算机240台。年投入130万元,为7所初中、10所小学和特校新配了微机375台,为25所村小新配了电子政务用计算机25台。同时进行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老旧计算机报废、整合重组,并投入10万元更新易耗件,共整合250台,配备到20所村小。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所有学校均已联通互联网,初步实现了电子政务办公管理。初中学校基本达到生机比15:1,小学达到22:1,基本达到省规定的生机比。

但是,按照国家年中小学实验室配备标准和年颁布体、音、美器材配备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小学全市应配700万,尚缺463万,初中应配705万,尚缺521万,高中应配500万,尚缺110万。这还是按基本标准计算。村小学生实验分组标准基本上都是6人一组,而且体、音、美器材的更新配备还未开始,图书84万册,且大数已属过时书刊。

二、继续实施办学条件改善工程的思路

教育装备是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教育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中小学常规教育技术装备达标工程”。这项工程我们拟定了三年规划,力争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理、化、生、科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达到国家标准。从今年开始,启动学校体、音、美器材的配备。继续按照新机制公用经费预算办法,安排经费用于添置,五年内基本可筹措650万元。同时开展“老旧仪器整理利用试验”工作。通过抓点,集中优势教师编制使用案例,利用原标准仪器开设实验和科学活动,节约仪器添置经费。下半年开始结合高中课改,搞好高中装备的清理和计划,并向教育局提出方案,力争在两至三年到位。

(二)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通过调研学校,考察兴山、夷陵、点军和金东方学校的“班班通”建设现场,我们已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了“市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建设计划”,计划分七批实施,共配892个教室,总计投入1488.2万元。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自筹和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相结合筹措。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今年拟为马店城区的5所小学和30所农村小学配备电子白板和投影教室设备,共155个教室,约230万元。

(三)继续实施中小学计算机更新改造工程。目前,小学和高中的任务还很重,按生机比,小学约差115台,高中约差285台,约需120万元。另原村小旧机改造的250台,需逐年淘汰,约需52.5万元。力争每年更新100台,三年到位。

(四)继续更新课桌椅13000套,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工作,约169万元。要实现以上装备方面的任务,达到学校均衡配置基本一致,关键是筹措经营,并搞好具体的测算,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要做到建设一批成型一批,基本实现学生在哪里读书都是一样条件的状态。

三、加强装备站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装备队伍建设是抓好教育装备的基础。当前在队伍建设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增多,学校的计算机、投影机、远程设备等的维护、维修问题日显突出,学校技术力量不够。二是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低。特别是农村小学大多数学校教师年龄大,基础差,不会使用和操作,影响远程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势必造成设备闲置,要求把培训班办到学校,手把手地交,做到大多数人过关。

仅就这两个方面来看,我们感到装备站的工作人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维护上,成为“领头雁”,成为行家里手,成为热心为学校服务的业务尖子,实在是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思想要上去,感情要下去”,做一个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的党员干部,在装备工作发挥骨干作用。

现状调研报告篇(4)

为切实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全面推行财务“乡村联管”的实施意见》,大多数乡镇基本按照《意见》做到“四不变”(即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独立核算权不变,村债权债务管理权不变,经营自不变)和“八统一”(即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民主理财制度,统一财务公开制度,统一记帐方法,统一使用票据,统一报帐时间,统一审核记帐时间,统一帐据归档保管),对提高全县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建立了管理机构。各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各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负责村级财务的监管。

推行了“乡村联管”。大部分行政村由乡(镇)农经站对村级财务实行帐据代管。在代管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形式:一是村级财务档案乡镇管理,每季或每月集中在乡镇记帐,接受财政所、农经站的指导和监督;二是村级财务档案乡镇管理,帐务由财政所代记;三是仅仅管理了村级财务档案和票据;四是设有联管办,但基本上没有管理。全县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

严格了审批监督。农村财务管理离不开民主监督,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是对村级财务实施监督的组织。各行政村在民主监督中要求,对每一笔开支,经办人均要在票据上注明开支事由,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审批。

实行了财务公开。广大群众对农村集体财务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包括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各项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情况等。从调研的情况看,全县绝大多数村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财务公开工作。

同时,在村级财务运行中,除极少数村(社区)外,经济状况不容忽视:

村级收入匮乏。调查中发现,村级集体经济总体水平落后,运行十分困难。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支出全部由转移支付资金承担,仅仅用于村干工资、五保户供养和办公费支出,其它收入很少。从而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村级组织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的功能,制约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村级负债沉重。在调查的八个村当中,除少数几个村经济状况较好外,大部分村是负债运转,少的负债几十万元,多的几百万元。形成债务的因素主要有以前村级垫付的农业税款和兴建村部办公楼、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教育费用支出、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配套资金和贷款利息等等。

二、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调研发现,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联管”不到位。在推行村级财务“乡(镇)村联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县农业委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县财政局为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由于各乡镇农经站一般只配置1名人员,财务管理业务水平不高,参加乡镇中心工作任务重,受精力和能力的影响,致使村级财务联管工作走了过场。部分乡镇把该项工作交给财政所,但财政所做起来也觉得师出无名,困难不少,因而对联管工作疏于管理,形成了大家都未管的“真空”。

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建帐不及时。个别村会计工作拖拉,不及时建帐,更为严重的是少数村存在“包包帐”、“断头帐”问题。二是明细帐设置不全。有的村应收款和内部往来科目虽设置了明细帐,但其它科目仅在摘要栏中作了记录。三是总帐与明细帐不相符。由于会计与出纳对帐不及时,有的村会计和出纳员甚至长期不对帐,造成总帐与明细帐不相符。四是帐务处理错误较多。村级会计在进行帐务处理时,经常是以收抵支,差额入帐,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处理。五是票据管理不规范。收据、自制单据、“白条子”入帐,以借条、欠条抵库,坐收坐支现象等极其普遍。六是会计档案管理不善。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个别村会计档案保管不完整。

民主理财不民主。少数村民主理财小组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走向了极端。一种情况是,个别村的理财小组成员与村干部关系较好,对不合理的开支进行否决时当了“老好人”;另一种情况是,在行使监督权时夹杂着个人的好恶和私心,做了“死对头”。同时,少数村

在财务公开上遮遮掩掩,对受托查阅审核的村级财务帐目有时被加以限制,影响了民主理财的效果。

会计队伍不稳定。由于受村级三年换届一次的影响,会计人员变更快,调换随意性大,导致村级会计人员队伍不稳定。落选会计中,一部分人不及时办理财务移交手续,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脱节;有些人出门打工,不交帐务,造成接任会计财务记帐从零开始。由于人员更替频繁,有些新任会计基本不懂业务,而主管部门也不能经常性地组织业务培训,直接影响了村级财务的管理水平。

转移支付不够用。转移支付资金是取消农业税后,为保证村级正常运转而下拨的财政资金。近几年来,资金额度一直没有增长,根本维持不了村级的正常运转,甚至连村干的工资也难以兑现。

三、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村级财务在经历了从“三提五统”到“转移支付”、从“取”到“予”的转变之后,一些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采取的应变措施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加上撤村并村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更加引发了一些新的财务管理上的矛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管部门和大多数乡村提出的村级财务委托的体制模式可以施行。在乡镇设立专门机构,由村委托乡镇管理,村里只设报帐员。这样做,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对解决上述问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围绕这一重大体制改革举措进行参政议政,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既立足于财务管理又跳出财务管理谈管理,力图侧重于宏观上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放在发展的大平台上来审视,分别从舆论引导、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工作运转和减债增收等方面作一些思考,是以为建议。

宣传引导与依法办事相配合才能不反复。实行村级财务委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是要向群众宣传清楚。村级财务委托是维护群众利益、让村级财务得到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财务上送群众一个明白,使村级财务真正步入良性管理的轨道。二是要提高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在调研中,多数村干赞同这一改革举措,认为可以还干部一个清白。但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村干有顾虑,担心村级财务委托后,不能再象以往一样,财神爷要饭——装穷,害怕从此在项目和资金上得不到乡镇的照顾,一些合情不合规的开支受到限制。我们在制度的制订上要给他们吃上定心丸和放心丸。三是要履行法律程序。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民利,遵循自愿原则,在民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完善有关法律手续,实行依法委托。四是要引起乡镇领导的足够重视。要加强领导,实施前要进一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不可简单行事,要防止把矛盾集中到了乡镇,给工作带来后遗症,造成新的不稳定。可以按照“先清理,后”或者“暂时搁置过去,努力规范现在,逐步化解矛盾”等办法进行,通过周密的部署安排,顺利地过渡到新的管理体制上。

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相协力才能不折腾。村级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赋予农经管理部门的职责,但由于我县农经力量薄弱,形成了在该项工作上的“有想法”、“没办法”的尴尬局面。目前,村级财务工作管理得较好的乡镇,基本上是由财政所在承担此项业务,但财政所管理起来又名不正言不顺,加上自身工作压力就不小,这样一来,又会造成“有能力”、“没精力”的不利形势。鉴于“三农”政策主要依靠农业和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为既方便与上级部门相对接,及时掌握有关政策精神,又发挥各自优势,既分工又合作,我们认为,在乡镇成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比较适宜,以财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负责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帐务处理、资金管理和村级报帐等工作,农经人员负责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监督。在实行这一管理体制时,要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同时,乡镇财政所当前又承担了大量的为民服务、民生工程、一事一议、惠民资金发放、家电下乡以及本次施行的村级会计委托等工作。要切实增强其协调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乡镇财政所的管理水平。

现状调研报告篇(5)

近几年来,我市家庭暴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家庭中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已成为侵犯妇女人身权利、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从各县(市)区及市妇联接待处理的情况来看,家庭暴力形式多样,既表现为纯暴力的殴打、伤害、体罚等形式致受害人伤、残甚至死亡,也表现为威胁、遗弃、拒绝赡养和扶养等手段,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折磨,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共同出现。施暴者手段残忍,轻者拳脚相加,重者棍子打、皮鞭抽、开水烫,有的甚至用刀子割、硫酸泼、汽油烧等等。绝大部分是丈夫殴打妻子,也有少量虐待老人、儿童。家庭暴力导致受害者重伤、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到妇联反映需要维权的妇女来信来访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家庭暴力投诉也是逐年上升趋势。从市妇联接待妇女群众来信来访和法律投诉的统计数字来看:2003年共接待、处理来信来访和法律投诉571件。其中,婚姻家庭类317件,占总数的55.2%。在婚姻家庭类中,属家庭暴力的有149件,占47.3%。2004年共接待来信来访和法律投诉1046件。其中,婚姻家庭类727件,占总数的69.5%,较2003年上升了129.3%。在婚姻家庭类中,属家庭暴力的有385件,占52.8%,与2003年相比上升了5.5个百分点。2005年共接待来信来访和法律投诉1225件,其中,婚姻家庭类734件,占总数的59.9%,在婚姻家庭类中,属家庭暴力的有309件,占42.1%,妇女被丈夫打伤后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家庭暴力伤残鉴定中心”做伤情鉴定的,这两年每年都在100例以上。

还有相当一部分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被打伤后,因各种原因没有寻求组织保护或到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投诉、报警。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1995至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里,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实施暴力者有九成是男性。同时,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也呈上升趋势。

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既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15%左右,但却属恶性暴力案件,危害性极大,能被社会所关注和对施暴者给予应有的制裁。而其他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也具有违法性,应受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但却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客观上起到了纵容暴力行为的后果。由于长期放纵这类暴力行为,导致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升级。如原东川矿务局落雪矿的吴再珍,几十年如一日被丈夫曹金全折磨,2003年9月15日,吴再珍与曹发生矛盾,准备收拾衣物离家出走,被曹一顿毒打,打昏迷后用菜刀按在凳子上砍死。长期的家庭暴力酿成了家破人亡的悲剧,曹金全受到法律制裁,而吴再珍几十年来对曹的唯一反抗就是咒骂“我嫁给了一个坏人”。某区一对夫妇,家庭矛盾时有发生,2005年9月28日,因争吵矛盾激化,丈夫就将已怀孕7个月的妻子活活掐死在床上,造成腹中胎儿一起死亡。

有的妇女不堪忍受丈夫打骂、虐待,离家出走或被赶出家庭,走投无路,因而采取投河、上吊、喝农药、割腕等办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例如:某县妇女吴某,在昆明开一小理发店维持生活。认识了一个离婚并带着两个孩子的同乡男子,未办结婚手续就同居,该男子性情粗暴,稍不满意就打她,甚至当着他人的面把吴的衣服剥光暴打,她不堪虐待,跳楼自杀未遂,以后又割腕自杀,幸被他人发现救活。

在农村,还有部分受害人经常被丈夫打,但是由于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打工的丈夫,受害人只有一直忍气吞声,她们担心如果一声张,万一丈夫抛弃了她,日子就会更难过了,在怕影响孩子、不敢离婚的前提下,很多人不愿对外诉说遭受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由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她们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只不过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为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精神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有的悲痛欲绝,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找不到正当的解脱方法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体、精神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例如某县有一对夫妻,开始关系不错,生有两个小孩,后来丈夫染上好酒贪杯的恶习,不仅家务事不闻不问,而且连农活也不去做,喝醉后还狠打妻子,其妻尽量忍耐,不料丈夫越打越频繁,其妻再也忍受不了,便将家中的农药“甲胺磷”倒入丈夫喝的酒中,使其当场死亡。还有一个妇女,年幼时被亲生父母遗弃,靠养父母养大成人,对其养父母感情很深。参加工作后表现很好,还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可是其丈夫性情乖戾,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打她,并且越打越凶,还扬言要杀掉她和她的养父母。这个妇女非常愤怒,在丈夫熟睡之时将其杀死,她也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刑入狱。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而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对家庭和婚姻缺乏安全感,对父母失去尊敬,影响其学习生活。长大后有暴力倾向的比其他孩子比例要高的多,有的甚至会有厌世心理,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发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夫权和男性的特权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封建夫权统治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一些人特别是男性的行为,传统观念将打骂妻子视为丈夫权力的表现,是男性维持对女性权力的一种方式,而这个权力是社会文化和性别制度所赋予的,这一点在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中尤为突出。社会上存在的“邻居不劝,居(村)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的“四不管”现象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2、经济的原因。妇女一般受教育的机会比男子少,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率不高,加上近几年来在深化改革中,农村征地、旧城改造、区划调整、企业改制、失业、下岗,失去经济来源的人较多,妇女再就业又往往受到性别歧视,因而不得不依靠丈夫生活。农村妇女普遍缺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只有依附丈夫。由于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她们固守着“女主内,男主外”的角色分工,“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是她们结婚的主要目的,她们完全依附于男人,让男人养活着,心甘情愿地做“锅台转”,不能走出家门争取自己的经济地位。这部分妇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不能主张自己的意愿,稍不留意就可能换得丈夫拳脚相加。由于男方在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当他们做出有悖道德、有负家庭和妻子的行为时,不但不能反省自己,往往还要对家人实施暴力。

3、法律的原因。立法不完善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法律原因。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但上述各部门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职责范围是什么,怎样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文仍是空白和盲目的,显得欠缺而无力,没有明确指定专门的执行机关和单独系列的处罚措施,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又如,新《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有劝阻、调解的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劝阻”、“调解”并无多少力度,劝而不阻、调而不解是常态,也正因为这种“调解”无约束力,使这些机构的劝阻和调解工作流于形式,往往导致了施暴者更进一步加害受害者。再如按照《民法通则》规定,如果在家庭暴力中妻子的身体受到伤害,可以获得经济赔偿。但是家庭财产共有,使得这种赔偿毫无实际意义。人们在谈及家庭暴力的问题时往往抱怨妇女不会应用法律武器,实际上,妇女之所以不敢奢望法律的帮助,虽然有很多原因,但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法律的救助缺乏实效,寻求法律帮助的结果无法预测,使受害者失去了求助法律的信心。

4、心理因素是家庭暴力加剧的重要原因。一些受害者“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使家庭暴力存在了较大的隐蔽性。一些受害人往往顾及面子,不愿求助于社会,即使希望有关部门干预,也只想通过教育来制止丈夫的施暴行为,不愿丈夫受法律制裁,这反而导致家庭暴力的逐步升级。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渐进性,一是紧张状态阶段,双方出言攻击和敌对状态的同时,伴随对受害人自信心的彻底打击,施暴者通过控制受害人接近家人、朋友来隔离受害人;二是暴力阶段,紧张压抑状态爆发为对受害人的暴力行为;三是亲密阶段,反复施暴的施暴者常表达出深深的良心谴责、悔恨和不再有类似行为的誓言,受害人常满怀希望,认为施暴者会回心转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三个阶段的再次重复并更加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标准还让施暴者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他们甚至不认为施暴是对妻子的虐待和伤害,他们只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施暴就成为很容易发生的,经常的事。

5、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有些男性受腐朽思想的影响,迷恋金钱和美色,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约束。而女方不会持家,讲吃穿、贪玩、说话不注意、要求过多、管得过严却又弄不清事情的主次,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在部分人群中,还有不经结婚登记就同居甚至生孩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不稳定,经常发生纠纷,妇女被男人施暴就成了家常便饭。

6、社会的宽容态度也是造成家庭暴力的社会原因。家庭暴力向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愿意劝阻,社区居委会只进行调解,说服教育,司法机关认为家庭纠纷无从插手,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构不成伤害罪,对施暴者也无从处罚,这些实际上都是对暴力的默许,是对施暴者的宽容。在遭受暴力侵害的妇女中,有很多曾求助于法律保护,在当时就报警,但警察到现场后,因受法律限制,只能对双方进行调解,说服教育施暴者,不能对施暴者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惩处。

三、在处理家庭暴力投诉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作为国家层面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各项法律中的规定明确了一些反家庭暴力的精神,由于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制裁条款,可操作性较差,对家庭暴力惩治不力,大多数受害妇女得不到有效保护。如《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但就实效性而言,一个正受家庭暴力袭击的人,如果暴力行为很轻,其本人具有抵抗能力,多数人不会选择向公众求援。如果暴力行为较严重和很严重,多数受害者受控于施暴者时,很难在“暴力正在实施时”向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机关和所在单位寻求援助。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妇女,大多数都存在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事实,但是在现行《刑法》的框架下,家庭暴力作为引发这类案件的一个基本事实在司法审判中不能体现,遭受家庭暴力仍然难以直接作为家暴受害者无罪和罪轻的根据。

2、妇联处理家庭暴力的主要途径是调解,但从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来看,调解对解决家庭暴力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无法保护受害者免遭暴力的再次侵害,甚至可能使受害者在接受调解后,遭受更为严重的暴力伤害。而且调解更多的是导致维护施暴者的利益,既维护了婚姻现状,又损害了受害人的利益。同时,有的施暴者既没有工作单位,又蛮横不讲理,妇联组织没有执法权,无法制约施暴者的行为,调解根本起不到效果。

3、在来访人员中,多数受害者都没有经济来源,大部分需要法律援助来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但因经费、援助条件等的限制,使她们得不到帮助。还有的妇女主张不明确,经常多变,导致救助工作难以开展。由于亲情难以割舍,很多受害女性因不忍心让孩子没有完整的家而忍受暴力。有些妇女自己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无住房以及受到施暴者的威胁,只好凑合着过日子。虽然法律规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由于家庭暴力隐私性的特点,受害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司法程序保障,很难真正获得赔偿。

4、举证困难,权益得不到保护。有多少证据才能够认定有家庭暴力的存在,这涉及证据标准问题,要达到证据标准还要进行具体的认定。多数受害人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会及时收集有效证据。由于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证据法规则,通常是适用普通案件的证据规则,但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很少有目击证人,单凭受害人陈述又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而左邻右舍和知情人仍多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与个人隐私联系在一起,外人不好干涉,给执法部门认定家庭暴力性质带来困难,导致家庭暴力在实际中出现没有法律依据,管不了的现象,使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

四、关于做好我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制止家庭暴力主要是依靠法律,没有法律作后盾,要消除家庭暴力是难以想象的。目前,对家庭暴力的制裁散见于《民法通则》、《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法条中存在许多的漏洞与缺失,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途径。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难以预防和隐秘的特点,隐秘性又决定了它的残暴性,已成为危害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的社会公害,严重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和28个地市制定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还有部分省市目前正在起草和讨论中。因此,建议尽快制定我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和类型、施暴者应负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受害人的救助、执法工作人员职责及相应监督机制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施暴者所在单位要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帮助直至给予行政处分。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动上有专项的法律可依,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家庭暴力,改变目前对家庭暴力避而不管、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的状况。

2、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宣传文明进步的婚姻道德风尚,逐步形成反家庭暴力的社会环境。采取黑板报、墙报、举办讲座、上街宣传等形式,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对公众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反对家庭暴力的敏感度,提高社会尤其是男性对家庭暴力危害的认识:即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都是不能容忍的,都是施暴者对受害者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的伤害。把反家庭暴力的理念、知识、方法、救助途径进行广泛的普及。加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倡导和弘扬法治、民主、平等、文明,提高全民道德水准。

3、将家庭暴力案件纳入我市110报警受案范围。为了及时有效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的人身安全,建议我市建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中心设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明确家庭暴力接出警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充分发挥110快速反应的优势,本着“及时出警、果断制止、确保安全、妥善处置”的原则,对家暴投诉案件做到专项登记、专项办理、决不推诿、拖延。对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做好现场取证和记录工作,对构成刑事案件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构不成案件的,对施暴者进行训诫教育和治安处罚,受害妇女要求提供保护的,则对施暴者予以强制约束。

现状调研报告篇(6)

(一)基本概貌。*镇位于武宣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北与金秀县接壤,东连桂平市,20*年*镇由原*镇与河马乡合并后,行政区域面积扩大为239.5平方公里,*镇主干道交通条件便利:武平二级公路贯通*镇大部分区域,其余为三级柏油路面;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视、电话。*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多地少,全镇辖24个村民委(共117个自然村、屯),总户数1.20万户,人口共5.4万人,其中农业户数1.1万户,人口4.61万人,聚居着壮、汉、苗等民族,壮族占70%。20*年全镇生产总值2.8亿元,其中农业生生产总值2.0778亿元,比上年提高7.4%;财政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元,比上年增15.7%。

(二)农业生产概况。*镇共有耕地面积5.42万亩、林地面积25万亩,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1亩余、高产水田人均不足5分;水利设施条件总体上较为薄弱,耕地浇灌渠道多数没有硬化;特色产业为茶叶种植,以双髻龙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茶叶种植近3000亩,其产品畅销区内外;优质谷生产面积达20772亩,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0%。

(三)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农村低保户应保对象接近4.2‰左右,其他民政应保工作基本落实到位;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5%;年内通过了自治区“两基”验收;党委、政府对计生工作极为重视,支持力度大,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议程,计生各项指标完成较好,计生工作处于全县中上游水平。

(四)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目前镇班子成员共11人,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班子整体素质较高,在“双带”工作中目标明确、引导得当、成效较显著;全镇42个党(总)支部,共有党员1145名,其中农村党员875名;党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年通过镇党校、教学培训点、惠民课堂,共办培训班83期,培训党员、积极分子、群众共3530人次;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做到了下辖各村均村务公开,当地民主管理、监督工作各项措施较到位;群众议政、参政意识较强;民风质朴、热情好客,是武宣县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五)优势所在。一是随着武平二级公路的开通,*镇将面向着更广阔的市场经济舞台,以此为契机,该镇将可望成为武宣经济发展的又一中心区域;二是境内有广西风景名胜区百崖大峡谷,武平二级公路即将开通,该镇将成为大量游客及交通的重要进入点、中转站;三是特色产业竞争优势较为明显,随着茶叶、优质米进一步品牌化,其经济效益升级空间潜力巨大;四是*镇钟灵毓秀,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人中有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的历史名人谢家兄弟谢洪、谢泽(宋宣和三年同科中进士,*波斗村人),有西王肖朝贵、天官正丞相曾水源等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在莫村仍残存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时的宫墙遗址;文化可进一步挖掘利用;*也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二、面临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现状不容乐观。目前*镇总体来说已解决温饱问题,但发展不够平衡,表现在:*镇原河马乡一片与原*镇相比年人均纯收入约少100多元;交通便利、耕地较多,有甘蔗种植项目的村民委人均纯收入普遍要比其他村高得多,如甘蔗较多的莫村村民委比没有此种植项目的洛桥村民委人均纯收入要多200元左右;一些村民委虽然没有列入贫困村,但实际收入与贫困村无异,如洛桥村民委,据调查人均纯收入约为700元;在一些村内部农民之间贫富差距也较为明显,新楼旁边破房无数的状况仍较为普遍。从整个乡镇来看,新建楼房总量较少,村容还不够整洁。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的主要原因是: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品种较单一,单位产出经济收益低。2、因残、病致贫,帮扶手段跟不上。3、小农意识作用,束缚了农民解穷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建设家园的观念还不够强,一些致富者不愿投资于本村本镇,也不愿在本地新建楼房,而是将资金转移到县、镇所在地。5、欠缺能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民难以从中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我们还发现,*镇贫困的因素还有:1、在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方面,前瞻而又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还不是很多;2、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欠缺大局意识,如在百崖大峡谷停车场征地工作中,由于一些村民对该项工作的不理解,至今仍无法落实,导致景区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实现;3、思想观念还须进一步解放,促进增收手段亦须加强多样化;4、在招商引资方面,虽引进了一些投资,但农民直接、持续受益面还不够广。

(二)“乡风文明”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强。1、文化建设阵地基础条件还较薄弱,设施、设备较差,人手不足、素质还不够高;2、引导农民树立新意识、新观念转变,推进“乡风文明”的活动较少;3、新思想、旧陋习相互影响,呈现复杂局面。

(三)村办集体经济薄弱。目前11个村民委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只有4个,即:华乐、三多、河马、金岗村民委,其中收入最高的华乐村民委每年的收入也不过在1.5万元左右,其他村均在1万元以下,且多年均为单一的收入渠道(如华乐,多年来仅靠荔枝园收益,三多,主要以出租门面获益),增收措施欠缺、后劲不足。

三、几点想法

从大方向而言,即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前瞻性和及早谋划意识,有的放矢、逐步推进。具体来说,*镇的发展应充分考虑五个方面因素:

一是结合一条路。即途经*镇的武平二级公路。此路全面开通后,*镇直接与130多万人口的平南“对话”,因地域相连,历史上两地民众交往较多,交通直达后,其历史及近邻扩散效应将会发挥直接的促进作用,*镇在武宣经济发展的地位将会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其相对优势和核心城镇的作用将会日益明显。此路一通,*镇“一盘棋”全活。

二是借助一个景。即百崖大峡谷景区。实际上就是考虑以旅游业带动其他当地产业发展的问题。随着百崖大峡谷景区经营质量的不断提升,其运转过程中实际上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动,借助景区这个固定的宣传大平台,*镇的知名度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会为*镇旅游产品开发、景区服务周边行业、招商引资等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现状调研报告篇(7)

一、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州辖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 2203个村民小组。至20xx年底,农业户131850户,农业人口609395人,劳动力375981个,外出劳动力12264个。全州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777.4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9.2845万亩;园地 39.7257万亩;林地297.5659万亩;草地2.66万亩;水面6.8294万亩;其他301.4265万亩。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农村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各项改革。近年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20xx年我州全面兑现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橡胶良种苗木、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补助,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特别是茶叶和橡胶价格飙升,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072.75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 159013.56万元,占总收入55.98%;总费用125186.49万元,占总收入的 44.07%,增8.84%;净收入总额 158886.26万元,占总收入55.93%,增15.48%;农民人均纯收入 2727元,比20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粮食总产量3.2万吨、干胶产量21.8万吨、茶叶2.5万吨、食糖97万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盖起了豪华的楼房,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车子。农民户均拥有1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户,村民喜气和知足溢于言表,以前狭窄的路面,也经过挖动慢慢扩宽,到处闪烁着繁荣与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理财观念,一些农民产生了“小富即安”乱消费、奢侈浪费讲排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的村民利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机大摆宴席、大吃大喝,花费大量钱财铺张比阔气,有的村民不求实用图虚荣,花不该花的钱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如有的山区的农民,由于村寨的道路基础设施还没有配套,就买了轿车,结果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寄存在山下,花费了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多大用处;有的村民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让他们任意乱花钱、逃学旷课、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惹事生非。不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开始出现一些。群众面对突然增加的巨额财富,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科学、合理消费意识及理财知识,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消费上“低收入、高消费”、“请客送礼”、“寅吃卯粮” 的现象,进入消费的误区。但从总体来看,我州农村经济处在一个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全州恩格尔系数为0.45),大多数农民都是刚刚走出节衣缩食的困境,绝大多数的农民手里有了钱以后,都是用于添置各类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条件,消费是理性的,是符合农村及农民现状的。

二、全州农村、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情况

**是一个农业州,农村(含农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全州农村人口(不含农场)人均经济作物面积约5亩,其中,橡胶和茶叶面积超过2/3,传统支柱产业胶、粮、糖、茶仍是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的收入也来自第一产业。

(一)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20xx年,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4072.75万元,比上年增 30561.38万元,增12.06%。其中,农业收入113523.15万元,增 11.86%;林业收入89739.24万元, 增14.59%;牧业收入30302.41万元,增18.64%;渔业收入5953.82万元,增22.55%;第二产业收入21496.21万元,增0.2%;第三产业收入23057.92万元,增3.76%。(表一)

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表

指标名称

收入(万元)

比上年增(万元)

增减(%)

总收入

284072.75

30561.38

12.06

农业收入

113523.15

12033.25

11.86

林业收入

89739.24

11425.38

14.59

牧业收入

30302.41

4761.89

18.64

渔业收入

5953.82

1461.91

32.55

第二产业

21496.21

42.69

0.20

第三产业

23057.92

835.92

3.76

(二)农民收入情况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全州农民相对稳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用于保障口粮、解决温饱、购置日常生活必需品与生产资料的保证。 20xx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7元,比上年增311元。其中:景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88元,增508元;勐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14元,增275元;勐腊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12元,增70元。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主要产品构成为(表二):

20xx年主要农产品纯收入结构

单位:万元

指标

景洪

占农民所得%

勐海

占农民所得%

勐腊

占农民所得%

全州

占总收入%

粮食

9967

15.0

11427

19.26

6752

20.32

28146

17.70

甘蔗

66

0.1

6126

10.32

621

1.87

6813

4.28

茶叶

4559

6.86

10780

18.17

2843

8.56

18182

11.43

橡胶

30450

45.83

4740

7.99

13600

40.94

48790

30.68

四项合计

45042

67.78

33073

55.73

23816

71.69

101931

64.10

其他

21406

32.22

26270

44.27

9405

28.31

57082

35.90

人均纯收入(元)

3088

2314

2412

2609

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粮食人均纯收入462元,占纯收入17.69%,比上年增8元;甘蔗人均收入 112元,占纯收入4.29%,增6元;茶叶收入 299元,占11.44%,增95元;橡胶收入800元,占30.66%,增81元。以上四项主要农产品纯收入1673元,占纯收入64.09%,比上年增190元。

从表(一)、(二)可以看出,我州的农村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的经济收入绝大多数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较缓慢,第三产业略有发展。

2、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橡胶、粮食、茶叶及其它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表现出了区域的差异性。景洪、勐腊以橡胶及其它经济作物占主导,勐海以粮食、甘蔗茶叶等为主。

三、全州农民消费及消费结构情况

经调查,全州农民消费支出以经常性支出和非经常性支出划分。农民用于经常性支出,按开支多少依次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衣服、年节送礼、宗教活动等;用于非经常性支出依次为:建房、购买耐用消费品及农村公益事业。从全年农民消费结构上看,一是在生产资料支出方面,随着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农业实用科技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配置资源,购买与之配套的农用物资、农机具、化肥、良种等仍然是农民较大的生产性支出。全州用于生产性支出根据收入的不同所占的比例不等,景哈乡莫南村委会曼坝河村的村长何大,家有150亩胶地,20xx年年收入20万元,用于生产性的投入是2万;勐罕镇曼景村委会曼桂村村民波的,家有胶地30亩,20xx年年收入8万,用于生产性支出5000元;格朗河乡苏湖村丫口老寨村民小梅,20xx年年收入1万元,用于生产性支出为1000元。无论收入高低,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占总收入的约1/10左右,全州人均支出2051元。二是在饮食与穿着方面,在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的条件下,农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解决温饱后,在吃穿质量上,肉、蛋、鱼及其制品等消费比例得到提高,全州农民用于吃穿支出人均3066元。三是用在家用设备购置方面,农民在增收的同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吃穿消费,而开始追求更加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家用电器逐渐普及,且向高档化转变。人均支出为125元。四是在交通和通讯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通讯消费价位下调的双重作用,交通和通讯消费已成为农民消费的热点,全州农民用于交通工具、燃油和通讯工具等方面支出人均为399元。五是在医疗保健方面,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的实施及力度的加大,农村医疗条件不断完善,农民对自身健康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生病就医治疗状况明显改善,全州农民人均支出182元。六是在居住消费方面,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用于建房或购买维修、装修住房材料的支出等方面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支出640元。七是群众自愿集资用于公益事业上,如农村电网改造、改善饮水条件、修生产路与灌溉沟渠、建文明路等方面。八是在日常生活现金支出方面,用于娱乐、宗教活动、年节购买烟酒、互送礼金等支出不断升级,且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等收入的家庭每年也达到5000元。

四、引导农民理性消费中的好经验

针对农村、农民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教育引导力度,使大多数农民都把钱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理财能手,一些乡镇、村和个人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

(一)政府引导,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景洪市的勐罕镇,是最早富裕起来的乡镇。20xx年勐罕镇引进香蕉种植以来,坝田种植香蕉的观念渐渐被农民接受,科学观念也得到了增强,加上橡胶价格持续上升,农民富裕了,手里有了很多的钱。针对农民手里的闲钱,如何引导消费,成为了镇党委政府的课题。20xx年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做出“政府做引导、农民唱主角”的决定,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勐罕镇特色的做法:积极引导农民集资建设村道公路、村内水泥路、篮球场、文化室等基础设施。截止20xx年6月,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镇已实现村村通路,35个村小组完成通达路建设,53个自然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5个村小组建有篮球场,有文化室35个,28个村小组建有村公厕,24个村小组建有村垃圾池,65%的村民完成改厕,38%的农户完成改厨,累计投资达到5100万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受到了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基础设施改善以后,生活卫生条件改善了,村民出行方便了,道路畅通了,也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村民的地价也得到了升值,反过来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二)村干部积极想办法,培育新产业。勐海镇曼尾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走种养结合之路,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曼尾村主要以粮食、甘蔗、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为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党支部和村小组干部积极想办法找路子。20xx年开始引导村民种植黑麦草,大力发展大牲畜养殖。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全村每年圈养肉牛140余头,养猪100余头。充分利用畜粪,引领村民走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已建有沼气池98口,入户率86%,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节水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他们还引进了一家企业种植名贵南药黄草,村民通过打工、接受培训等,不断提高对黄草种植技术的掌握。部分村民已计划在公司的带动下,发展黄草养殖,增加收入。除此之外,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发动村民经营烧烤,开办农家乐,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致富渠道,寻找新的致富商机。

(三)统一规划,建设新村寨。**旅游度假区曼龙枫村委会曼景法村,有40户人家182人。旅游度假区二期开发征用了村寨大部分土地,村民得到了政府的土地补偿款。拿到钱以后,村民不是拿来乱花,而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统一思想,在规划的80亩民居用地上,请有关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打造了一个外形既保持傣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内部设施、装饰、装修又符合现念,既能够接待游客吃住又能够提供观光服务的傣族民居新村。目前,该村正以鲜明的特色、良好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以及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吸引着世人。另外,勐海勐混镇曼蚌村委会曼弄村、曼广村、曼迈村,人均收入2900元,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自发的组成“老庚组”,以10户——20户为一组,利用农闲时间,以相互换工、借钱的互助形式,自己烧砖、自己备料,自己盖房,建设美好家园。目前这三个村2/3的村民都盖了新房。

(四)用于扩大再生产。勐海县勐阿镇嘎赛村委会城子村村民岩说勐,家有7口人,有劳动力4人,水田10亩,茶叶地10亩,甘蔗地6亩,占着临街的优势,盖了经营门面6间,年总收入5万元。20xx年盖了新居,家有拖拉机,购了联合收割机一台,20xx年买了稻谷剥壳机,参加农村民居安全保险。

(五)用于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勐海县格朗河乡苏湖村委会苏湖村小组村民巴图,家有6口人,2个小孩初中毕业。家有茶叶地50亩,20xx年转让了20亩茶叶地,得总收入14万元。有了钱以后,他又投资办了一个茶叶粗制厂,当年投产当年就投入了运营,既加工自己茶地的茶,也收购本村的茶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

(六)投资保险业务,为孩子的成长储蓄。勐海县格朗河乡苏湖村委会苏湖村小组村民小梅,是一对年轻夫妻带着1个孩子的家庭,有茶叶地7亩、水田4亩、甘蔗地7亩。由于丈夫有残疾,不能参加劳动,在一个冶炼厂谋利一份享受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工作,年收入有6000元,家里的农活只靠她一个人,一年到头也只能苦5、6千元。她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未雨绸缪,不管现在有多困难,她都给孩子买了中国人寿保险,每年交保险费920元。景洪市景哈乡莫南村曼坎河小组是个以胶、粮为主的村寨,人均收入较高,目前已有20多人参加了泰康人寿保险。

(七)投资储蓄,以防不测。大多数的村民,除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以外,多余的钱几乎都是存入银行。因为我国农村的生活保障还不完善,大部分村民还有忧患意识,积蓄专门谋划自己的健康和养老保障。同时也了解到,一些金融机构也在为农民群众提供储蓄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办理相关业务。勐海县邮政局主动为打洛镇曼山村农民办理邮政储蓄、银联卡业务,并现场演示刷卡业务,帮助他们提高理财能力。

(八)投资教育,着眼未来。基诺山乡巴亚村委会茶地村小组村长周白,年收入9万左右,收入来源为茶、胶和运输业。家有4口人,有2个女儿。他把收入的大部分都投资在女儿读书上,让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目前一个女儿在昆明地质学院读书,另一个在本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班就读。他说:只要她们考得上,别说是读大学,就是读研、读搏,砸锅卖铁也要供,要让她们走出大山。

五、农民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州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我州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在: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形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这严重制约了其思维能力和欣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品位的层次。也引发了当前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出现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有了钱不知怎么花的问题。缺乏理财意识、风险意识和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据统计,我州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农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导致了**州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技术的人才)。

(二)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消费偏重于物资,吃喝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仍然较大,而在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子女教育等精神建设方面的支出比重不足。

(三)相互攀比现象严重。比吃喝,遇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一些唯面子至上的不良消费现象严重,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很不协调。以南糯山村委会为例,20xx年上半年由于茶叶价格攀升,农民的收入大量增加,当年就购买了各种汽车163辆(以轿车为主),出现了贷款购车养车的现象。今年茶叶价格低迷,茶农收入锐减,许多去年购置的车辆变成了家庭负担。有的已开始转卖崭新的小汽车,有的家庭车买来后甚至一天都没有开过。

(四)借节庆、红白喜事等大操大办、浪费钱财的现象在部份农村较为严重,尤以去年为甚。我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州,各民族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各种节庆、祭祀活动很多,且影响较深。一为婚嫁丧娶,据调查结婚摆酒席一般要延续2-3天,费用一般为2-3万元,有的甚至更高。二为生日满月,少则花数千元,多则花上万元。三为建佛塔、佛寺。傣民族全民信教,每年都有修建佛塔、佛寺之事。四为升和尚、赕佛等。五为各种节日,就傣民族而言,除了“泼水节”,还有开门、关门、赕佛、赕塔、祭寨门、寨心等。今年以来,由于收入减少,农村中上述一些非理性消费现象有所抑制。

(五)农民消费层次低、缺乏理财意识和能力。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消费商品和消费知识,所消费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对闲置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即使有更多的钱也是存入银行,靠利息升值,没有其它的投资意识。景哈乡莫南村曼坎河小组,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小组干部在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村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也非常重视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如分批组织群众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参观旅游、鼓励、支持农民参加泰康人寿保险等,但对于节余下来的资金,除了存银行外,尚无别的办法,主要原因是素质低。

(六)部分村民缺乏参与村寨公益事业建设的意识和积极性。部分收入增加的农民,吃喝玩乐舍得花钱,请客送礼舍得用钱,但对建设村寨的公益事业、建设自己家园的集资事宜就不积极。需要加以重点引导。

五、正确引导农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1、重视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的引导力度,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农民将积累的财富用于投资新的产业发展,对产业提升和第二、三产业培育的投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新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民消费的环境,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各乡镇城管部门,要引导各村做好村寨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新村寨。

4、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针对先富起来的部分村民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和盲目攀比享受等问题,以及村民也有外出学习旅游的愿望和能力的实际,根据自愿、自费的原则,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发达地区实地考察。近年来,部分农民在收入增加后,已开始自发地组织外出旅游参观,但基本上是观光旅游,实际效果不大。如果统一组织,则可将观光与考察培训融为一体,在观光的同时组织参观考察一些发达地区的“名村”、“名镇”,并请当地的村干部介绍经验。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让村民找到差距,明确方向,树立富而思进的思想观念。

现状调研报告篇(8)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近年来。市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部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着增强,据统计,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近年来。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市政府机构改革,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层)方面,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还有着融汇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推动产业发展2设立专门机构。

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扎实有力推进3修订完善规划。

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4培育龙头骨干。

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5实施大项目战略。

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市应抓住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6设立专项基金。

现状调研报告篇(9)

(一)污染源状况。据年全市污染源普查统计显示,全市污染源对象为635家,其中工业源305家,规模以上的生活源330家(农业的面源污染及居民点、小集镇生活污染源未列入统计范围)。全市工业企业中拥有废水治理设施的企业25家,占30%,处理设施33套,全市工业企业共有锅炉91座,废气治理设施135套。年,全市工业污染源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96.3万吨,综合利用量36.5万吨,直接处置量59.8万吨。全市生活源污水排放总量为1085.94万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031.3万吨;全市生活源煤炭消费总量3.3万吨,生活源中共有锅炉9座,除市人民医院1台锅炉自带一套旋风除尘设施外,其余生活源锅炉均无废气处理设施。从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来看,我市工业源涉及行业多,废水的产生量及排放量大,重复利用率低,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水治理均为分散治理,且一般以生化处理为主,处理方式简单,污染物去除率低。全市煤源以本地煤、、、煤为主,硫含量较高,虽然市内大部分工业锅炉安装了水膜除尘设施,但脱硫、脱氮装置少,造成本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

(二)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基本在控制标准内,我市境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7.9%,其中、、、过境面积占全市水面的41.4%。全市现有饮用水源保护区14个,其中以为水源的取水点7个,以水库为水源的取水口5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取水口2个。通过对全市水源点采样、检验分析,全市水源点除少数水库水质总磷有间歇性超标外,其余水源均能达到水源区划控制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从近年来对马家店城区环境空气监测数据表明,每年良好天数均在300天以上。但从年至年四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来看,马家店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年均递增幅度分别为13.3%、9.5%和2.0%。总悬浮颗粒物四年监测中有三年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成为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城市噪声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机动车、建筑施工、工业、娱乐噪声的治理和监管力度,特别是通过实施城市道路的“黑化”(沥青路面)工程和城区车辆禁鸣措施,交通干线噪声大幅下降。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低于控制标准。

二、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近年来,我市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对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部关于建设项目“四个不批”原则。年以来,全市在项目建设中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00余个,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环保法规要求的项目15个。

(二)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一是加大关停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市准确把握当前污染减排形势,确定以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排污企业为减排工作重点,加大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关停污染型企业的工作力度。年依法关停了10家小造纸厂,年依法关停了1家小造纸厂、关闭了5条水泥立窑生产线。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扶持力度和积极争取国投项目,督促、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批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推广使用,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排污总量,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化肥厂通过采用氨法脱硫技术,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回收生产硫酸氨2.5万吨,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三宁化工通过技改,将生产中的多余热量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节约用煤6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多吨。

(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近年来,我市以全国环保专项行动为契机,扎实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环保专项行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通过采取普法教育、“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办宣传橱窗、在市电视台开辟环境保护专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科普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二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年以来,先后对26家污染严重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确保了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域的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力度,目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已通过审批,全市饮用水源地基础调查工作正在展开,城区备用水源建设已正式启动,流域治理已向国家申报了专项治理资金,全市市域内水源治理与保护工作框架基本形成。

(四)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污染治理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各部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做到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形成了环保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工商部门在企业经营执照审批过程中,把环保纳入审查内容,加强了日常的市场监管。建设部门严把项目审批关,坚持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卫生部门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市域饮用水保护区内排污企业进行排查和水质取样,会同水利部门对向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和在饮用水水库投肥养鱼行为进行查处整改,确保了饮用水源安全。农业部门坚持常规监测与监督性监测相结合,在定期定点采样抽检各项农业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农业环境污染案件。公安部门、人民法院积极配合环保执法工作,确保了环保监督和执法工作地依法顺利开展。

(五)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夯实环境管理基础。一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为环保部门购置监测设备、培训人员,使市环境监察大队达到了三级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环境监测站达到了三级标准站建设目标。二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保部门认真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等制度,严把了新、改、扩建项目环保审查关,有效限制了高能耗、重污染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同时建立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落实了风险防范措施。三是环保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环保部门积极开辟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简化审批程序;对符合环保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竣工验收时间比法定时间缩短一倍以上。

三、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影响和制约我市环保工作的因素和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水污染是我市主要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包括生活源污染、工业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和垃圾处理渗滤水污染。一是上游化工企业众多、工业园区密集,各类工业污水经流入本市境内,给城乡居民的安全饮水带来影响。二是市域内工业源废水排放量大、达标率低。据统计,仅年化学需氧量排放达2277吨,氨氮达335吨,被环保部门定点监测的79家污水排放企业中,达标排放率仅占35%。三是城镇居民的生活废水和养殖业污染对区域水环境造成的压力增加,这些污水未经过任何方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水库、,造成对生产用水和饮用水源的破坏,有些地方还引发集体上访的不稳定因素。局部大气污染依然明显。我市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因子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据统计,全市工业污染源中达标排放企业仅30%,年二氧化硫产生总量10237吨,排放量8483吨。近几年来,随着规模企业的不断增加,中心城区的烟囱不仅没减少,反而在增多。根据环境质量监测等多方面指标显示,我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有上升趋势。

(二)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局部污染矛盾加剧。我市在招商引资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初期,引进了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不集中,布局不合理,又没有完全做到环保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投运,给局部地区增加了新的污染源,有的企业投产之时就是周围群众的上访之日,给稳定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有的地方污染企业多,污染物排放数量大,群众怨声载道。除此之外,全市还有如废旧塑料加工等大量档次低、规模小、效益差、管理难的私营企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工业生产区和居民生活区相互混杂,环境矛盾十分突出。

(三)环保资金投入不够,重点污染源治理进度缓慢。环境污染及防治需要大量的治理资金,一些重点企业有的认为增加环保投入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从而降低市场竞争力,有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导致污染源治理工作进展较慢,有的虽然已上治理设施,但由于运行费用高,存在着擅自停用、偷排等现象,污染治理和防污染反弹任务十分艰巨。加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环境综合防治能力较差,全市减排工作依然面临很大压力。

(四)农村环保工作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一是污染物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农产品毒素残留,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二是畜禽养殖污染危害大。据调查,目前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养殖户达2434家,仅年规模养殖户就出栏生猪49万头以上,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52%。以1万头养猪场为例,用常规办法处理生猪粪污需1000亩土地,且不能得到根治,这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石子岭水库上游当阳境内遍布精养鱼池和一个大型养猪场,养殖污水直接流入下游水库,对水库水体造成污染,导致水质超标,饮用水源功能受到危害。三是废旧塑料加工污染严重。废旧塑料加工由于其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设备投入不大、行业门槛低等因素受到许多中小企业主的亲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废旧塑料加工企业近100家。年,仅有投诉的小塑料加工企业达38家。这些小塑料加工企业普遍无污染处理设施,塑料清洗废水成分复杂,有的甚至含有剧毒物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破坏严重。小塑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废气,塑料废渣随意处置等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小集镇环境令人担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迁村腾地、村庄集并,大量的人口集中,使得原来分散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处倾倒、无法处理,成为了集居地农民头痛的大事,村民只好将新修的排灌渠当作了垃圾填埋场。再加上这些集居地没有规划和建设下水道等设施,人畜粪便无出处、肆意横流现象也给村民健康带来了隐患。

(五)环保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环保执法难度加大。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市化工企业较多,但环境管理、化工类专业人才稀缺,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环保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专业人士,在行政执法尺度把握上不够准确,环境监管不能完全到位,总体环境管理水平还没有从粗放型过渡到精细化、科学化。环委会成员的综合协调作用也发挥的不够,各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活力需进一步增强。

四、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着我市“建设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经济带强劲增长极”战略目标的推进以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成各级政府、全体公民、所有企业的自觉行动。要把保护环境放在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通过抓领导和领导亲自抓,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环保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要把环保宣传与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滨江宜居城市、开展普法教育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要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加强正反两个方面典型的宣传以及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要加强青少年的环保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保护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社区、学校等组织参与环保宣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保护环境利国利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开展经常性的环保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增进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他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和行为。要教育和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好环境。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建立对违法排污、破坏环境行为的检举报告和公开曝光制度,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最广泛的监督。要制定环境保护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纳入考评体系,促进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协调一致。要制定环境经济政策,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加倍征收排污费,按上限进行处罚,对污染治理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实行奖励,给予政策、资金、项目、信贷支持,充分调动企业搞好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环保规划,努力改善产业布局。一是要编制工业园区的环境规划。要按照“布局更集中、产业更集群、要素更积聚、资源更集约”的要求,做好安福寺、白洋、姚家港、江口等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并努力做到项目向园区集中,热能由园区集中供应,污水经处理后集中排放,走出一条发展速度快、污染排放少的园区发展新路。二是重视中心城区的环境问题。要按照“建设滨江宜居城市”总体目标,重新做好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工作,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项目选址落户必须服从城市规划,考虑环境污染问题,绕开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区进园区。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内已经建成的工业项目,要创造条件,逐步搬迁到园区。要尽快建设烟尘控制区。市政府要积极向上争取天燃气等新能源指标,督促有条件的工商企业逐步淘汰燃耗高、污染高、烟尘多的锅炉设备,降低城区污染;市建设局要拟定烟尘控制区规划,积极推广清洁能源。要认真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城市公共绿地保护的决定》,切实加强城区公共绿地保护工作,认真研究主城区与工业区绿化隔离带建设问题,加快绿化隔离带建设进度,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三是要完善小集镇和中心村的环境规划。要把环境保护规划与总结布局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当前,特别要帮助解决部分集镇村庄废水无处排、废弃物无处倒的问题,为城乡居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加强监管加大投入,加快污染治理进度。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规范环境执法行为。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环保投入机制,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市政府要增加对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环境执法能力、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环保设施的投入,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强对排污费专项治理基金的管理,切实发挥基金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污水处理场建设步伐,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尽快投入运行,发挥综合效率。要以饮用水源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要严禁直接向水体和污水处理场排放超标工业污水,在污水处理场正式投运之前,各企业都要配齐污水治理设备,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要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对允许保留的燃煤锅炉,要提供燃烧优质低硫低灰粉煤,增设脱硫设施和除尘设施,确保二氧化硫和烟尘稳定达标排放,对生活区,要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染污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现状调研报告篇(10)

报告显示,虽然当前“70后”的未婚一代仍是相亲大军主体,但随着“80后”群体纷纷踏入社会,相亲的低龄化不容小觑。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谈朋友,抱着好玩的心态、碍于父母的面子或是在朋友怂恿下卷入相亲洪流。

上一篇: 募捐发言稿 下一篇: 办公室主任述职述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