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0 09:18:05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1)

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中职教育已逐渐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平面设计作为中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平面设计究其根本包括产品内涵和外观的系统设计,而不是纯粹的美工设计,所以心理学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健康的心理学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本文针对这一论点,浅析了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行业现状及前景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广告业、装饰业、印刷业等众多领域。

平面设计行业基本包括三个层面:低层。比如,微型写真公司等。其主营业务为简单资料设计、商品设计等。中层。比如,专门设计公司。从业人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主要业务为商业宣传相关。高层。多为专业设计公司或企业,其业务素养较高,作品和业务均有很高的认可度。

中职学生可以胜任基本的设计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逐渐可以胜任中层设计工作。

2.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

目前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且入学门槛不高,所以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第二,中职平面设计教师缺少专业美术基础,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或借调过来的。第三,中职学校资金缺乏,缺少平面设计专业设备,从而给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综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设计者缺少审美能力,则很难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导致作品缺少灵魂。其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平面设计大型基础软件有PS和Illustrator。另外,还需要根据差异,补充一些小众软件。最后,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底蕴,其中心理学课程不仅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全面的心理结构,对人生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以健康的心理教育,对中职平面设计学生迎接设计行业的机遇,面对行业的挑战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心理学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产生晚于教育学,但是两者中有很多热点和共通的话题,比如,教育学中的教育实质、目的、过程、策略等,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在东西方受到广泛关注。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对平面设计专业有很多启示。下文将分别阐述。

(1)多数平面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创作时,首先进行的是对命题或作品完整形状进行分解,使其视觉感受从常规变陌生,进而产生带有主观立场和自觉的作品。

(2)在完形创作的同时,设计者又会对图形进行自我简化和提炼,从而可以反映出图形的本质。从复杂形态中提炼出简洁本质,是当今平面设计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3)设计者在对熟知的事物或图像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其他结构、色彩等进行再次创造,目的是突破横常性,进而使作品与常规形象产生差别,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和强大吸引力。

(4)在平面设计中,为了重点突出某些主要因素,需要采用差异化的背景,比如,表现声音通常需要寂静环境来秤砣。

通过将心理学中的很多规律和平面设计相结合,会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可以从表面形式深入到人们心里。可见心理学和平面设计是互融互惠的。

2.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平面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将其思想、心理通过设计作品视觉化,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共鸣。只有把握观众的心理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只有设计作品把设计学和和心理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结合设计和教学经验,谈谈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节奏感。平面设计虽然不会像音乐那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但是设计作品通过构图的变化,色彩的浓淡,图形线条的曲直,亦能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比如装饰画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叠加和重复。而设计的节奏感正是心理学中形式感知的体现。

(2)平衡感。正常人都有寻求内心平静的倾向。在平面设计中,水平给人安静感,而垂直则给人傲慢感。就平面设计而言,合理的构图及编排即对水平、垂直的安排,可以给人明确、清新的感受。

(3)冲突感。知觉心理学中阐述过,知觉易受比例限制。冲突的对比是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印象。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习惯于寻找创新点和中断点,所以这些冲突能达到很好的共鸣,但是冲突和刺激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知识的框架。

所以,优秀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努力追求美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契合。

三、心理学教育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学思想的培养十分有效和必要。下面是一些如何加强心理学教育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1.将良好的心理学引入平面设计

教师首先要将良好的心理学思想融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中,才能进一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人生态度和作品思想进行

把握。

2.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训和技能教学中,需要良好的引导学生的创作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3.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存在年龄小和学习能力不高的情况,而平面设计专业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换言之,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通过教学和作品,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技之长”,更能让他们成为心态健康的人才。

心理学广泛影响着平面设计,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深入而全面地开展心理学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曾军民.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J].教学实践,2013(12):97.

[2]谢萍.平面设计及其心理学反应.编辑之友,2003(6):69-70.

[3]欧阳崇坤.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科技信息,2012(12):198,202.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2. 12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2- 0219- 04

1 前 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授课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MOOC、微课堂、翻转课堂等花样繁多的授课模式令人目不暇接,不断人们对课堂的固有认识。MOOC使学生摆脱时间、空间和身份的限制,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微课堂将课堂时长缩短到5~10分钟,利用时间的碎片化,维持学生注意力,加强授课效果。新的授课模式表面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但其本质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教师利用新的教学媒介和授课方式将课堂的掌控者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需求、偏好和学习体验等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传统课堂典型代表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要如何跟上时展的步伐是很多英语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引入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受到认可的解决方案之一。在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换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促进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动机设计是Keller教授ARCS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它的执行包含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动机设计的主要过程有四个,即分析动机问题、设计动机策略、执行策略以及评价策略执行的效果。因此,为有效地将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科学直观地评价动机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由于ARCS动机策略设计的多因素性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的多样性,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执行结果的评价中,发挥其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势,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客观可比的参考结果。

2 ARCS模型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的背景

ARCS动机模型的创立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hn M Keller。ARCS动机模型是在价值理论和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基于这样的一种基本假设:如果人们认为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自身具备积极获取成功的态度时,人们在活动中就会有更高高度的积极性。Keller将上述心理学理念引入教学设计,将学生学习动机的生成归因于四个动机过程,注意力(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这四个因素之间既是层次递进关系也是等高关系,具有可循环性。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中,注意力主要指教师通过使用与精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奇人异事或新鲜观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学媒介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幽默的使用等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身性主要指教学设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需求和学习方式需求。英语精读课的中心任务在于通过“读”文章带动“听、说、写、译”的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课程中心任务与学生学习目标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应为教学任务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讲和小组讨论等,迎合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另外,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将学生个人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自信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难度的控制上。为学生设计与其能力匹配的课堂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成功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树立对自身学业能力的信心。

满足感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学生使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如讲授精读课本中的文章之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分角色扮演、为故事设计新结局或主题辩论等活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师给出公平的整体评价,同时分析个体在活动中的进步表现和有待提高的方面。教师的中肯点评与鼓励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ARCS动机模型作用于英语精读课程的实践层面,教师从心理层面的动机生成机制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对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评估是ARCS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3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及实例分析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迪教授首次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该方法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模拟人的决策思维过程,以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的分析方法。AHP 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针对非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是根据具有递阶层次的目标、子目标(约束条件)、部门等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来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层次分析法包含四个基本步骤: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②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向量。最后得出的组合权向量结果即可作为决策的定量依据。本文选取L省某财经高校英语专业3名教师采用的基于ARCS模型的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验证将二者结合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3.1 基于ARCS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在ARCS动机设计模型指导下,根据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与内容,构建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如图1所示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由专业能力强、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对各层次平行选项间进行两两比较,获得成对比较矩阵。如第二层B的各因素对目标层A的影响两两比较结果如下。

由此可得两两比较矩阵:

A=1 1/4 1/2 1/34 1 5 42 1/5 1 1/23 1/4 2 1

基于ARCS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综合评估的两两比较矩阵共有17个(一个4阶,16个3阶)。

3.3 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单层判断矩阵构造后,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ξ,然后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获得同层各评价指标相对于上层某一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此过程即为层次单排序。构造的判断矩阵应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由一致性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确定,当CR

通过计算得出模型中17个两两比较矩阵B,C,D层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ξ(各层指标单排序权重)。

表1为模型中B层四个指标的单排序权重:

3.4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根据上一步骤得出的数据,3个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方案的总得分为:

教学设计方案1:0.357

教学设计方案2:0.250

教学设计方案3:0.389

通过比较可知,教学设计方案3的得分(权重)最高,教学设计方案1的得分次之,教学设计方案2的得分最少。通过权衡可判断教学设计方案3为最佳教学设计。

4 结 语

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执行结果的准确评估。评估方法科学准确,有效地将主观判断因素转化为可用于计算分析的客观数据。评估结果可应用于横向比较精读课程各平行班间不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的执行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间可以有针对性地交流教学经验,互通有无,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可将其用于纵向评价,教师可在教学中尝试精读课程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最优教学设计方案,提高自身授课效果和教学水平。作为科学直观的评价方式,该模式还可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91-97.

[2]陈俊翰,郑燕林.ARCS 模型视角下小学单词教学游戏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92-96.

[3]肖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47-48.

[4]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7.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3)

心理教学的基本课程包含“普通心理学”还有“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一般比较注重理论的研究,通过式样的演示,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而实验心理学更加注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与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相结合,实验心理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学生们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基本的实验课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展示出来,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这就给心理实验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弊端。

(一)实验教学仪器的性能与质量水平不足

就目前来看,很多的高校对心理实验教学还都沿用最古老的实验仪器,有的高校仍要在沿用自己自制的实验仪器,这些实验仪器的精确度有待提高,质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无法满足实验心理学教学的各种要求,也无法演示出精准的实验数据。

(二)先进计算机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缺陷

在心理学实验的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多媒体的技术演示出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计一些程序、软件或者动画,再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同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完成心理实验的教学,不仅精确完美的展示了心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到最精准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理论。比起以往的传统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便准化、模式化,使教学更加的有效和标准。一些无法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演示出来的教学内容也仍然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仪器展示出来。

(三)计算机与多媒体投影技术在高校的心理实验教学水平较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计算机与多媒体投影技术尚没有完全的投入到各大高校的心理实验的教学当中去,一些模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发和提高。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很好的辅助了心理实验的教学,可以将一些心理学的基础教学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出来,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一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心理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发展前景很大。

(四)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上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投资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仪器的购买当中,大大的加重了教学的投资。并且这些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体积较大且质量得不到保障,经常需要维修和检修,在维修的过程当中无法正常投入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实验的教学仪器使用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数据的调试,耽误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同时要数据的精确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一些精准的数据无法正常的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这些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长时间不用会淘汰一些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相比这些不足,心理学实验的教学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质量。

二、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在心理学实验的应用

在各大高校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当中,针对传统实验仪器当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心理学实验的教学需求,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做出了一些调整。更多的把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融入到了心理学实验的教学当中,并且做好研究出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和实验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一)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改革

1.建立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演示系统。相比传统教学中,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多为一些概念性内容,正常的讲解较为枯燥乏味,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当中融入了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出来,增加了画面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化抽象为具体,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理解。

2.传统与先进技术互相融合。在心理实验的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普遍,老师和学生对仪器较为熟悉,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并且传统的心理学实验的仪器设备也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在利用这些传统仪器设备的同时,根据它的各种不足,可以融入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技术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既能弥补传统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各种弊端,又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的容易。同时并不是搜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技术来完成教学,计算机和多媒体也无法代替所有的实验仪器,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在保证准确的实验数据的同时,更加生动形象的传授知识。

(二)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独立教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改革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需要逐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便准和教学制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基本形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技术开发了研究更加完善的实验性理学的实验体系,包括心理学的教学中物理的方法,其中包含大小变化、物理平均量差和变量的恒定。还有信息的加工实验,信号的检测论等等。实验者可以制定更多的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者的需求研究出个性化的实验软件,将实验中的各个参数定义,并记录实验数据,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性,制定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实验软件,合理的调整,激发了学生们的自护研发能力。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4)

《孙子兵法》有云:“两国交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运用到多媒体课件教学之中,亦是同样的道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学习者的心理出发,遵循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其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达到教学目的 ,甚至能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犹新。任何优秀的课件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成功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设计制作出效果理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呢?下面将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课件设计的规律。

一、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作为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Donald Arthur Norman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说:“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中国最早出版设计心理学教材的教师李彬彬对设计心理学作如下定义:“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研究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者及受众的心理现象和情感因素的联系。

二、设计心理学在 “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以学生为本”是指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强调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为学生所使用的目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因此,在这两方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人性化设计。比如要考虑到学生的感知特性、反应特性,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人文环境等,目的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另外,“以学生为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包括特定学生群体,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不同生理特征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以恰当的设计手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设计心理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设计过程中一系列“人”的问题。“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决定了研究学生心理活动是设计之初必做的课题。

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诸多因素要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以学生为本”的课件设计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对“以学生为本”的课件设计具有指导和约束的意义。设计心理学作为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很好地解决了设计过程中一系列关键问题,比如“以学生为本”的目的、如何进行“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怎样的设计才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等。可以说,离开设计心理学的支撑,所谓的“以学生为本”就会成为一纸空谈。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人们不仅要求从信息技术中获得知识,还需要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支持。

三、设计心理学在 “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习者的注意心理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二是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注意的产生、作用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因此,要取得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件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或技巧:

(1)合理放置多媒体教学投影屏幕的位置,尽量扩大投影面积。视觉的舒适感和一目了然的投影效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刺激。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投影应放置在教室正墙黑板旁边或覆盖在伸缩式的黑板上。屏幕尺寸的选择可以依据下面的公式:屏幕高度不小于从屏幕到最后一排座位的距离的1/6,这样每一排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投影画面的内容;屏幕到第一排座位的距离应至少大于屏幕的高度2倍;屏幕底部应离教室所在地面最少要有120厘米。

(2)在课件设计中多运用对比的手法。如运用主题与留白对比,以较大的空白来突出课件的主题;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异质性规律刺激学生, 如进行色彩对比,深蓝色的背景用黄色的主题文字;如光线强弱对比,在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周围做高光效果;还可以进行语调变化,语速快慢对比、字体粗细对比、画面动静对比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关注度。

(3)了解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把课件设计和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课件,这也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制作“普通话”教学课件中,可以在制作前期到街头巷尾了解当地市民的方言,并录音制成音频文件,插入到课件中,与标准普通话进行对比教学。

(4)增加重点教学内容的课件播放频率。对于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计好课件的出现次数,无论是预习、初学,还是阶段性复习、总复习,如果每次出现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就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记忆效果。

(5)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色泽,增强课件的艺术感染力。颜色的合理运用与搭配能够诱发人的情感,使人有美的享受,这无疑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记忆心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辞海》)。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直接介绍,它不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看了、听了之后,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记忆印痕,还能够完成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转化,那么才可以说多媒体课件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

在心理学中,记忆的关键在于把抽象无序的内容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以重点抓住以下三个要素:

(1)动态: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一般情况下,动态的事物要比静态的事物更吸引人的目光和关注。

(2)夸张: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记住,联想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联想的时候应该尽量将事物的本质无限夸大或无尽缩小,以形成与事物本身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样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3)奇异:在课件的制作中,尽量使联想的奇特景象违背逻辑,超脱现实,这样容易给右脑以强烈的刺激,使记忆深刻。

比如要记忆中国古代唐朝之后“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应该如何按照设计心理学的规律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呢?

首先将“后”字去掉,变成“梁唐晋汉周”,再用谐音法把“唐、晋、周”转换成“糖(唐)、金(晋)、粥(周)”。

其次,课件中可以制作如下的画面:一个古代的房间,顶部有一根横梁(闪烁,出现“梁”字);横梁上挂着很多糖果(闪烁,出现“唐”字);糖果掉落地面变成了一堆黄金(闪烁,出现“晋”字);一个大汉走了进来(闪烁,出现“汉”字);捡起一块黄金,来到一个饭馆,买了三碗粥(闪烁,出现“周”字)喝。

(动画课件见http:///play.asp?vodid=168767&e=3)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心理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是一种是非自然、养成的需要,它属于为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产生的高级需要,多媒体课件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高级学习需要。比如,因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设计阶梯层次的多模块内容;因个人感知通道敏感度的不同,设计多种信息素材;因学习效率的差异,设计习题和扩展知识;因年龄阶段的不同,设计应注重画面布局和色彩搭配;因学生的需要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设计应具备诱导性;因学生理解能力不同,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设计应具有时代性等。

4.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动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认知内驱力,表现为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表现为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而学习;三是附属内驱力,表现为为了他人夸赞而学习。第一类是由人的兴趣爱好引起的内部动机;后两类是由人的高级需要引起的外在学习动机。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研究的就是这类外部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行为的产生符合“刺激-反应-提示-强化-再反应”的模式。这一模式表明,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由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强化物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在刺激物、提示物、强化物上下功夫。它给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课件设计须重视初始刺激。外部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回忆。强化刺激的手段包括新颖的课题、别致的界面、独特的布局、动听的音效、精美的动画、高清的视频等。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第一眼看到课件时,就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多媒体课件设计须重视提示。包括课件的章节段符号、链接、指示标志、页面说明、使用说明、制作信息等内容,方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结构,提高学习

效率。

(3)多媒体课件设计须注重强化。习题作业部分的设计,可以使用强调性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甚至可以加入多媒体游戏,来凸显答案的正误,以加深记忆印象。

四、结语

课件为学生而设计,是贯穿“以学生为本”设计的核心理念。而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人的心理的理论体系,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使“以学生为本”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设计心理学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和深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李彬彬. 设计心理学(第2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陈琦,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刘美凤.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段新昱. 多媒体基础与课件创作(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皮连生.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5)

纸样服装是将专业服装设计及裁剪通过纸样来表现,采用专业服装CAD设计,将服装的缝制工艺转化为纸样的剪粘工艺,通过手工剪粘等操作,立体仿真地模拟专业服装设计与剪裁制作过程。将纸样服装引入职高服装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新能力和设计才华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热情。以下是纸样服装创新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浅识: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的特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其好奇的心理,激发创新的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服装创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能直接、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的课堂上,恰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优秀创新设计作品,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师教学资料以及网络等提供的资料,在计算机上让学生观赏一些创新设计作品和服装创新设计比赛的获奖作品。对这些服装作品形象,学生表现得非常好奇,“哇、哇”之声不断,讨论得非常热烈,提出了许多关于服装创新和制作方面的问题。许多学生开始思考要设计一套礼服或套裙,采用皱褶纸或卡纸,等等。从而引发学生对服装创新设计的浓厚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由此,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职高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好胜、好强的心理特征,所以,让学生比一比、试一试,是一个直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因此,在纸样服装设计课上,让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进行比赛,让不同学校的班级之间进行比赛,让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进行竞赛,成为教师与学生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当教师面对每一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时候,都能让学生找到推动其积极创新的目标。在每一堂课上,我会有意识地表扬几位有创新表现的学生,其他学生马上反应热烈,表示自己也要加油,做出比同学更有创新的作品。在不同的班级和学校的学生面前,我总是把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的学生制作的优秀且有创新的作品展示给学生观赏。这种方法十分奏效,许多学生说:“他们能做好,我也能做好,为了班级和学校的荣誉,我一定要努力做出更好更加创新的作品,为我们班和我们的学校争光。”同时,学生面对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能积极思考,大胆地进行创新的尝试,制作出许多优秀的创新作品。这样,让学生比一比、试一试,能直接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断地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本研究选取的“化学肥料”这一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发生的现象,感受化学的价值。

然而,本研究中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中重点创设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在情境中穿插了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性质等知识,然而对于化肥的种类、作用、性质这些知识,还是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灌输,并没有很好的将STS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希望能在下一次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将STS理念更好地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围绕在化学、社会、技术周围的化学知识的魅力。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7)

“构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形式,它具备较强的形式感,但比纯粹的形式要多一点内涵。构成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它可以表达主题,但表达的手段较为单纯和局限。构成是介于形式设计和主题设计之间的桥梁,构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将学生从纯粹的形式构成引向能够进行初步表达的主题构成。

构成教学的前期通常是从抽象的形式要素如点、线、面、体、色、质等开始的,将这些抽象的形式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可以获得不计其数的平面图案或者立体形态,再加上色彩和材质的烘托,更能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构成作品。这个过程的教学重点是形式美法则,即通过对“秩序度”的把握,创造出一个令视觉愉悦的整体。创作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数学游戏,学生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然而,当大量的作业以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面目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些兼具形式美感和心理量感的东西,因为只有能够引起观者的情绪波动,从而产生心理共鸣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向设计。因此在构成教学的中后期,应该着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心理量”的营造。

一、形式构成,重点把握秩序的“度”

形式之美,在于形式给视觉带来的愉悦感。通常我们把形式美法则归纳为“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等,但也有一些教材把“重心”“方向”“夸张”“强调”等内容纳入了形式美法则中。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这些其实是加强主题表现的手段,把它们纳入形式美法则,会造成学生的颇多疑惑,也反映出教育者本身对形式美感的模糊认知。

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和贡布里希的“秩序感”都认同人类知觉中的“简化”倾向,我们凭借“简化”的手段更加有效和省力地在极短的时间内认识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活动定向。“完形心理”是一种从自我出发的简化需求,而“秩序化”则是对视觉对象进行简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复杂的对象面前,人们偏爱那些具有秩序感的形式,它们能为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放松和愉悦感。

让我们回到形式美法则,统一、节奏、对称等都属于将构成要素进行秩序化的有效手段,而对比、韵律、均衡则是破坏秩序的手段,它们是不符合视知觉中的简化原则的,但仍然被认为是形式美法则的组成部分。这是否可以说明:一方面,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具有简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人类对事物的审美还具有复杂化或求新求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不是因为人类是高等智能动物,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在这里笔者不敢妄下定论。但大多数人不喜欢枯燥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一点确实是被普遍认可的。

于是,“秩序”与“突破秩序”成为了形式美法则的根本问题,“秩序”符合人类的生存本能,而“突破秩序”满足人类的探索欲。形式设计的美感源自一个“度”的把握,即秩序的“度”。完全秩序化的对象令人觉得过于单调,完全无序化的对象令人难以捉摸和理解,良好的形式设计应该介于两者之间,把握好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平衡。至于是秩序多一些,还是混乱多一些,则可以由需要表达的主题来确定。对于形式美的理解和传播,“秩序度”这三个字足够了,我们首先要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原理,并相信他们拥有足够的智慧能够将这个原理进行应用和拓展。

这里的“秩序”可以指任何一种视觉的规律性,包括重复、近似、渐变、对称、主次、呼应等。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这些规律,我们完全可以自创出一些视觉规律,如“串联”,用相似的点、线或面将不同的构成元素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相似形变”,将不同的构成元素变形成相同形态;“层叠”,将构成元素用色彩或空间进行前后关系的区分,避免构图的混乱;“定向”,将不同的构成元素指向同一个方向,形成整体感;“联想近似”,构成作品的元素能让观者联想到同一种对象,从而产生和谐感,等等。

当我们把“视觉秩序”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下去,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将视觉对象组织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方法,也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打破视觉秩序感的方法,从而丰富形式美法则的具体内容。这个课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二、主题构成,重点创造心理的“量”

当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游戏,而是希望有所表达时,主题构成成为必然。显然,构成的主题表达与设计的主题表达是有区别的。构成将设计元素简化为点、线、面,以便探索设计的基本规律,因此,构成的主要创作元素不应该是复杂的或具象的形态,而设计素材是没有局限的,两者在表达手段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主题表达程度上的差异。主题设计调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来深刻阐述社会问题,而主题构成主要用简单的基本形来表达具有某种倾向性的心理感受,如轻重、冷暖、动静,等等。构成作品能够为我们的心理带来情绪波动的程度,不妨称之为心理“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应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也就是具备较强的心理量感。

能够给人带来较强心理量感的作品通常具有以下感觉中的一种或多种:力感(凝聚力、对抗力、生长力、破坏力、平衡力、爆发力等),量感(数量、重量、体量等),动感(速度感、跳跃感、节奏感),空间感(立体感、光影感),新奇感(突变、逆反、破常规等)。

如何营造如上所述的各种心理量感,对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学时数的限制,很难对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系统训练。但是对于教学而言,有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白,即心理量感的营造与加强,与构成作品的构成元素和构成方式密切相关。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基本元素的选择

一个富有创意的基本形态的选择,从一开始就为作品注入了新奇感。而一个充满动感的线条,衍生出的形态也将具有无限的动态可能性。所以基本形态的选取非常重要,如果非要用线材而不是块材来表现重量感,也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构思的过程必定艰难许多。基本元素的选用对于动感、量感、新奇感的营造尤为重要。

2.构成形式

这里的构成形式指构成教学中通常涉及的比如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等等。不同的构成形式,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量感体验,这一点有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重复构成的乏味感、近似构成的轻松愉悦感、渐变构成的强烈秩序感、发射构成的力量和突破感、密集构成的数量感、特异构成和矛盾空间的新奇感,无一不为心理量感的营造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所以在选择构成形式的同时要非常慎重,即使运用了充满动感的线条,如果用重复构成的形式进行组合,也会因为过于拘谨而削弱动感表现。

3.构图方式

构图方式同样影响心理量感的营造,是因为不同的构图方式具有不同的性格。满构图的喧闹、空构图的冷静和直入主题、边角构图的入侵感和意犹未尽、中心对称构图的稳定感、斜构图的突破和个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作品的意境,从而加强主题表现。不同的构图还会形成不同的视觉力方向,引导视觉在画面的流动,从而引起心理感受的动态变化,这也会增强或削弱心理量感的表达。构图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对于营造空间感和新奇感更为有效。

4.对比度

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对比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情感表达的强弱。在构成设计过程中,基本构成元素的大小、方向、虚实对比,色彩的强弱、明暗、色相对比,材质和肌理对比等对比手段的应用,能够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强烈震撼。通常情况下,强对比表达激烈的情绪,弱对比缓和或者压抑情绪。对比度的合理应用,对动感和力感的表达将起到关键作用。

5.主色调、明度、简繁及其他

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最终的结果无非取决于相关的设计要素。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元素、构成形式、构图方式、对比度等之外,其他一些诸如作品的主色调倾向于哪一种、整体感觉明亮还是灰暗,构图是简洁还是繁琐等,也都是创作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例如明亮和简洁让人轻松;灰暗和繁琐令人压抑;就明度调子而言,低短调细腻柔美;低长调个性夸张……在适当的时候,这些要素对心理量感的营造作用亦不可小视。

构成教学中的主题设计,需要调动一切要素为主题服务。这就好比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不同岗位的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完美地收工。这其中出现一两个岗位的人或偷个懒,或背道而驰,都会给工程带来瑕疵。在构成教学的后期,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上述各构成要素进行正确把握的能力,从而顺利地创造出设计所要表达的心理量感,真正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和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构成课程是最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会不会做设计以及如何思考设计。对“秩序度”的把握,实则是对设计形式美感的把握,而“心理量”的营造,是加强设计表达的有效手段。从“秩序度”的训练到“心理量”的提升,优秀的构成教学将会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完成一种设计引导。

(注:本文为常州工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8)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活化初中教学课堂

教师应从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出发,对其善加利用,灵活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活动,活化初中数学课堂。乡镇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但教师可以细心捕捉身边可以反映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现象,挖掘数学教学生活素材,将其与课堂内容合二为一,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样,学生也能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及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欲望。比如,在学习“角”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学生使用的手表、教室的墙角、课桌等生活物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思考角有几个顶点、边与角的关系、角的种类等。这样,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探索,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知识的整合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能被有效激发。学生已厌倦了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充分吸收填鸭式教学的养分,因此,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日常生活内容巧妙地引入数学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更具生活气息,让学生在自我生活经历及生活见闻中领略所学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利用很多学生课余生活的关注焦点――足球或篮球比赛进行知识的讲解,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比赛精彩部分进行精心剪辑,并在课堂播放,在观看的同时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比赛的得分情况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又如,函数相关知识是初中数学课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在学习函数时,教师可利用手机卡收费计算标准作为例题:中国移动有全球通和神州行两种套餐,全球通收费标准是月租费用50元,本地通话费用每分钟0.50元;动感地带收费标准是无月租,本地通话费用每分钟0.6元。假设每月通话时间均为x分钟,试比较它们每月缴纳话费为y元的大小?如此贴近生活的实例,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体验。

三、依托生活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9)

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迅猛发展,全国许多高师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心理学相关专业,在心理学硕士专业的招生中也发现了很多跨专业的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其中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我国高校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中,实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问题也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师资质量较差、心理学实验器材利用率不高、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纸上谈兵”等问题。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同等重要的课程,迫切需要一系列教学改革,力求做到理论、实验、实践和应用一体化,培养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合格心理学人才。

1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方面

我国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感知觉(包括皮肤知觉、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学习、记忆等方面内容,讲授的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2-3]。由于教师本身没有把握目前的研究进展,缺乏研究支持,在理论教学中也多停留在教材本身,学生更容易感觉内容枯燥。另外,在上述整体内容中,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是实验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而感知觉、学习、记忆等内容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其他课程重复[4],且内容体系繁杂,也容易让心理学专业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1.2实验教学方面

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验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即采用仪器教学的手段。高校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基本都是雷同的,即购买10套左右的JGB-B1型心理学实验台、30台左右的电脑及“实验心理学教学系统”软件[5]。虽然仪器能基本保障实验心理学实验部分的顺利开展,但很多学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在试验教学中,缺乏系统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验心 理学在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

2深化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仪器的配置

制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因素中,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短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学院,一般高校将心理学专业设置于由教育系、心理系组成的教科院中,专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不多,能胜任实验心理学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少[5]。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教员,极其缺乏实验心理学教师,有些学校的学生在非专业老师指导下或通过看说明书马虎完成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是实验心理学建设中很关键的一环,其专业程度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实验心理学教师缺乏会严重制约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和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因此,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足够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人才。

2.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

在具有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相关仪器配置后,需要根据实验心理学本身的特性进行合适的教学措施。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是体现心理学实证性质的主要课程。很多高校在倡导变革理论教学方法时,忽视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课程部分经常被搁置,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课时。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实验教学换为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枯燥的学习心理,潜意识引导学生忽略实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和教师重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齐头并进,协调统筹[1]。此外,改革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坚持“实验仪器更换和理论更新同步,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的原则,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且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摒除“脱轨教学,纸上谈兵”的实验教学。

2.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形式应具有多样性,需要建立一整套较为通用的规范的考核形式[6]。评价考核要面向学生的专业化成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宗旨。考虑到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因此评价应坚持评价内容多元化[7-8],对理论知识、实验报告、自我实验设计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

3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意识

首先,在传授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倡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行探究教学,它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9]。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本上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在原有实验上进行拓展、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10]。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教师在阅读文献中遇到的最新实验设计讲解给学生,另外,也可适当播放一些实验程序,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了解。学生会普遍对这些新知识更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只讲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变量,并不告知学生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实验中极可能控制不到位,可能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监测等环节中找问题,进而改进、完善实验,最终完成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每个实验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自主实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心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如对视觉现象实验研究在交通、服装、侦探方面的应用,记忆实验方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记忆方面的应用,错觉实验在生活、装饰等方面的应用[4],无意识研究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等。这些应用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

3.2加强心理学软件和实验室仪器的利用

一般实验心理学都有心理实验台进行课本上的相关实验,但那些实验都具有现成的实验说明,无法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在自我实验设计时会碰到的问题,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最新的心理学实验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提高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实验台实验的基础上,很有必要结合目前新的技术和仪器进行实验指导。E-Prime软件是全球认可的心理实验程序设计软件,基本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都需要掌握。该软件通过对对象属性的设置达到对实验的控制,能精确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刺激呈现的时间精度为ms级[11]。实验结束能提供刺激呈现及反应数据,比如常用的反应时和准确率指标。软件本身还能进行部分的数据预处理。最重要的是,该软件容易上手,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学会并自己应用。在本科阶段的实验心理学课程上安排少量的课时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变量的操作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时间系统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比如让学生自己编程实现选择反应时实验、Stroop效应实验等[12]。E-prime软件只需要一台电脑即可进行实验,非常方便,其他常见的心理学研究仪器还有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仪、生物反馈仪等,都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验,比如让学生充当被试或者实验助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真正应用所学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地方,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包含了资料查找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实验心理学知识可在资料分析和实验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料分析需要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发现其优缺点、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等。在实验设计中更是少不了专业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在实战中学习与提高。很多高校都设有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团队申请这些科研项目,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参考建议,监督科研项目进程和完成研究论文。同时,有项目的老师也可以考虑将感兴趣的本科学生纳入项目,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心理学实验能力。个别优秀学生甚至能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总之,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经典实验,具备初步独立设计实验和执行实验的能力,教学实验由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力求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实验条件,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13]。教师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6):33-38.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梅.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5):91-92.

[5]姜子云,钱小莉.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87-89.

[6]罗红格,杨美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2014(1):110-119.

[7]段海军.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模式建构[J].教育探索,2010(3):146-148.

[8]曾祥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心理学创新型复合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5-7.

[9]王异芳,马娉娉.探究式教学在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

[10]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289-296.

[11]曾祥炎.E-Prime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67-69.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篇(10)

Photoshop这门软件的专长在于图形、图像处理。它被广泛运用于手绘、平面广告、网页设计、照片处理等方面。

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进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展览公司等工作,工作性质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教材情况、市场需求等开展教学,力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提高Photoshop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兴趣是学习Photoshop的前提

兴趣是探索的源泉,如果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是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并且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被我们所提倡,相反,如果学生对Photoshop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持续地、认真地去学习、去掌握这门知识,从而逐步将其变为己有并进行运用。

在Photoshop的教学初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明星海报设计

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对偶像剧明星、音乐歌手、球类明星等十分崇拜。在教学中,教师介绍这些明星的海报,首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便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其次,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身上,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比如:使用文字工具在明星的照片上添加文字内容;运用裁剪工具裁剪明星照片;运用蒙版制作与明星的合影等。

(二)插画欣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插画不再仅限于纸媒的传播,也不再单纯依靠实物的纸张和画笔进行创作。在浏览网页或阅读杂志时,图文并茂的页面通常比全篇文字更具有吸引力。Photoshop的绘画功能为手绘爱好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设计空间,加快了插画的流通和传播。在给学生讲授Photoshop中的色彩运用、图片格式、画笔工具、钢笔工具、画布设置时,以流行的插画为例,让学生进行临摹或自行创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基础,加深对Photoshop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照片修饰

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了生活的拍客,也让Photoshop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肖像去痘去疤、去除红眼、皮肤美白、添加艺术相框、大头贴制作、处理曝光不足照片等,都与Photoshop的运用息息相关,通过Photoshop的处理,弥补了原始照片的缺陷和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实例之后,再让学生运用相应工具处理自己的照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

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爱好去学、去尝试、去创作,以达到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二、成就感是学习Photoshop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因个体差异而呈现梯度变化,有的学生掌握软件知识较快,设计思维也比较灵活,但有的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没有那么强烈,对软件的运用也没有那么熟练,学习的效果相对较弱,但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需要周围人认可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以得到自我内心的满足,自信心和成就感是继续学习的动力。

(一)进行课堂作业点评

在学生学习Photoshop的中期,教师可运用任务驱动法,指定一个主题或内容,比如: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让学生设计公益宣传海报,而后让学生讲述自己作品的设计想法、传达内容和设计步骤,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点评,找出每一份作品的成功之处和改进之处,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亮点进行赞赏和肯定。

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同时,设计理念得到共享,学生相互学习,扩宽了个人的设计思路。在点评过程中,学生的作品得到肯定,学生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信心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

(二)借助活动,开展主题比赛

借助学校活动开展设计比赛。比如:开展篮球比赛,可让学生设计活动海报,将篮球比赛的活动进行宣传;元旦文艺表演,让学生设计征集节目的通知。开展这些设计比赛,最终对设计作品进行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张贴展示。这个教学活动的结果由于关注者更多,学生设计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获得的成就感更为强烈。

(三)广告公司实例模仿

收集当地广告公司的一些作品,作为实例设计在教学内容中,按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后发放素材,让学生对讲解的作品进行模仿。模仿身边的作品,一是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易于掌握设计想法、表达形式、整体思路;二是通过模仿,增强学生对Photoshop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是模仿,但学生从中能够获得较强的自我肯定。

成就感是学生学习Photoshop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的作品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荣誉感、满足感后,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继而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强化自己的技能。

三、校外体验是学习Photoshop的重要强化

对于Photoshop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如果只将视野局限于课堂,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Photoshop本身又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软件,在学习过程中,若得不到真实的社会体验,学生的技能往往得不到巩固和提升。为了强化Photoshop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后期,鼓励学生进行短期的校外体验。

(一)让学生观摩大街上的宣传广告、海报、招贴画。

日常生活中,售房宣传单、电影海报、招聘广告等随处可见,学生平时关注这些平面设计作品,可以扩宽自己的设计思路,接触不同的设计风格,对学生的设计技能、艺术修养都有一定的提升。

(二)带领学生到数码冲印店、影楼等参观、学习。

上一篇: 参观邀请函 下一篇: 个人整改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