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实训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2 03:15:44

数控实训报告

数控实训报告篇(1)

2,对所操作的数控系统能熟练掌握,并能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操作及调试。

3.能正确处理加工和操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4、实训应在老师的知道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实训中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苦学巧干的学习态度,要严肃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增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5、本实训也是针对数控机床操作工技能鉴定等级考试而进行的全面综合训练,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通过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等级考试,是强化实践加工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实训内容

1,熟悉机床操作面板

机床操作面板由crt 显示器和操作键盘组成.其常用键的作用如下:a编辑方式的作用:新建程序、编辑程序、修改程序、输入程序、删除程序(编辑程序-程序-输入o__-zob键)。b自动方式:运行程序对零件进行加工。c录入方式mdi:手动输入-程序键-翻页键-切换mdi界面。d机械回零:一般不能乱按的。e手轮按钮:按下后可以用手 轮移动x,z轴的位置。f单端运行:运行单段程序。g急停按钮和复位键作用差不多

2,对刀

数控实训报告篇(2)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绝传染病疫情的迟报、瞒报、漏报发生是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虽不断有新发或社会关注度高的传染病出现,但总的来说,传染病防控在部分医疗机构重视程度逐年降低。现将诸城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报告如下:

1 现况

诸城市现辖19所镇(街)卫生院、8所市直医疗机构。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均设置了疫情报告员,负责本单位及辖区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及每月自查核对工作;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的组织体系和疫情管理各项制度。近3年未发现传染病疫情漏报现象。

2 存在问题

①人员缺乏: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都为兼职,在从事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本单位其他工作,如预防接种、卫生执法等。②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少数管理员为非专业人员:部分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在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疫情报告管理规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少数人员为非医疗专业。③疫情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少数单位因工作调整等各种原因更换疫情管理人员,新任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不熟悉。④少数临床医师对传染病疫情管理要求不了解,报告意识不足,对法定传染病尤其是丙类传染病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诊断意识不高,埋下发生迟报漏报的隐患。⑤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在少数单位未得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3.1 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各项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控属地管理原则,各单位成立了有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疫情管理员审核上报,确保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有序开展。

3.2 强化督导检查,纳入年度考核 各单位疫情管理员对本单位相关科室报告情况进行自查核对,市疾控中心对各医疗单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零缺报单位进行月督导;各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对各单位年度考核,并加大所占比重。

数控实训报告篇(3)

提高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能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决策的重要内容。在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本文对湖北省有代表性的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了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疫情监测、资料分析以及预警决策方面的现状,评估其利用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决策分析的能力,找出进行有效疫情预警决策分析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3~4月份分别对随州、黄石2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水、大冶2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业务领导和疫情监测分析人员进行访谈。共访谈20名专业人员,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业务领导8人,其中市级4人,县级4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分析人员12人,其中市县2级各6人。

12 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根据事先确定的访谈提纲,由1名主持人进行访谈,1名记录员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在对象同意情况下录音。每次访谈约15h。访谈内容包括: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从事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状况、监测内容和报告管理方式、监测数据利用、提高决策分析能力的途径等。

13 统计分析 访谈完成后,对录音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提纲的问题,对资料中所有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2 结果

21 访谈对象学历职称专业现状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历以大专水平为主,多为中级职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和初级职称。专业方向多为预防医学专业,但多未受过专门的现场流行病学和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培训。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资料分析管理人员中有计算机专业人员,其工作主要是为了疫情报告系统的维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只能简单操作疫情报告系统进行数据的报告。

22 监测数据的来源和内容 目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监测数据是通过管辖区所设节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的监测数据上报。监测内容主要是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般还设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为设备和人员素质的原因还未开展相关监测,只能简单完成国家规定的疫情报告任务。健康相关事件监测如学校卫生、食品卫生、水质卫生均由其他单位负责,监测数据尚未与疾病监测数据相整合。

23 监测数据报告方式和内容 2004年以前,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均通过手动传染病报告卡方式逐级上报。2004年1月全国启动以传染病个案为基础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后〔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这一系统操作要比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迟几个月,并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不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少数地区因经济原因尚未实现网络直报,仍采用传统方式上报监测数据,疫情监测的法定传染病中,艾滋病、结核病和性病通过网络专报,其他传染病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

24 数据分析利用状况 实现网络直报系统以前,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是通过手工分析数据。基本以月报形式报告发病状况。2004年开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实现疫情监测数据电子化,每月通过直报网络从卫生部信息中心下载相关的疫情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有限,只能根据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分析模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动态信息。(1)主要分析软件: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分析人员能够使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作图,尚不会使用其他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大多未经过计算机和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后能够应用Excel进行简单运算,难以完成较复杂的分析,更未涉及其他分析软件。(2)主要分析指标:只能对监测数据采用简单的率及构成比等指标分析,描述三间分布状况,简单进行同期相比等,基本没有对疾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指标。(3)数据管理与利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0年以前由各级监测点上报传染病报病卡,经收集整理后汇编成每月报表,并由档案室保存归档。2000年湖北省启动疫情报告系统以后,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开始输入计算机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数据管理逐步完善,数据较为完整,但尚未根据疫情数据分析流行趋势,不能利用数据进行预警。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至2004年使用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后才开始实现疫情监测数据信息化,但因计算机应用不熟练,经常导致信息丢失,无法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疫情流行趋势预测。

25 对提高预警决策分析能力的建议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是目前迅速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策分析能力较为可行的途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希望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能够直接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以迅速提高资料分析与决策能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希望更多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兼顾现场能力的提高。此外,较多被访者认为,由于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面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对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的培训应当分别进行,各有侧重。

3 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决策分析的能力较低,难以达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有效预测、预警的要求〔2〕。因此,建议:(1)针对省市级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业务素质存在一定差距的状况,制定分级培训规划,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2)培训对象应该是长期从事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 对于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的培训,应突出实际应用,增加案例分析比重,采取问题式教学,提高现场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学员起点较低,可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分析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培训。(4)培训内容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如现场流行病学描述、现场调查的个人防护以及现场调查方法、调查报告撰写等;二是理论知识 的更新〔3,4〕,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新《传染病防治法》特点、疾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计分析方法、常用分析软件在现场调查中的应用等内容;三是案例分析与讨论,选取有代表性的和近期发生的案例,通过逐步引导方式,提高学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训时间应根据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警决策分析能力的不同要求以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承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培训任务,而侧重对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中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现状和未来挑战[C].MOH-WHO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专家论坛会议资料.海口,2005:34-39.

数控实训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80-02

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是发现传染病疫情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医院传染病疫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内容之一,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的基础,是在临床工作中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的基本方法。针对我院2013年1月份我院传染病疫情及梅毒与丙肝疫情报告情况,如何及时、有效、准确地反映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疫情,保证监测质量,使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1月份各科室门诊、住院部报告法定传染病9种,共计309例。接触传染病占:44.66%;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24.59%;呼吸道传染病占5.83%;肠道传染病占:1.62%;报告病例较多的病种为手足口病138例、乙肝43例、肺结核21例。梅毒与丙肝疫情监测漏报严重,梅毒疫情:应报76例,实报11例,漏报65例,报告率仅为14.47%;丙肝疫情:应报12例,实报3例,报告率仅为25%。根据疫情报告登记完整率、报告率、漏报率公式对资料进行分析。2013年1月份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表

2疫情严重漏报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2.1疫情监测质量与管理。疫情管理人员对疫情的监测限于回顾性调查,未主动收集每天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进行审核,未进行仔细查对。各科室的质控医生未尽职尽责负责检查、督导本科室的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的管理。

2.2医务人员对监测的认识问题。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横断面的调查需要临床医生的参与,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监测认识不够,缺乏对相关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基本知识,导致出现漏报和疫情报告单漏项等问题。

2.3监测中的伦理问题。监测中存在着医患问题及伦理问题,及即要保证患者具有信息权与知情权,又要保证患者的有利与无伤原则,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如此就会导致有些患者不愿告知其真实的个人情况,导致漏报,漏项等情况的发生。

3管理对策

3.1医院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基础。医院疫情监测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需把疫情的监测做到认真、细致、无差错。传染病的报告率应该达到100%,即:报告率=传染病报告数/查出病人数×100%;登记完整率=登记完整数/检查数×100%;传染病的报告准确率应达到100%,即:报告准确率=传染病报告准确数/查卡数×100%;传染病的报告及时率应达到100%,即:报告及时率=传染病报告及时数/查卡数×100%;漏报率=1-报告率。

3.2医院监测系统可主动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医院有完善的传染病管理组织机构及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领导小组,但仍然会有漏报等情况发生,在于被动监测次于主动监测,常规报告属于被动监测,质量较差,采用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可减少漏报和误差,提高监测效率。

3.3疫情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及相关检验人员积极参加传染病疫情相关知识培训。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要求做好培训记录;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第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等;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并设置相应奖罚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规定知晓率应达到80%,即 :知晓率=准确回答人数/考核人数×100%

3.4监测中注重伦理问题同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任何强加于研究对象而又不告知其事实及可能结果,都违背了知情同意原则。在监测中应注意对研究对象的隐私保密,一切从监测对象的健康和利益出发,这样既避免了对隐私的侵犯,又保证了所获信息的可靠性。

4结论

对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监测管理需要长期,系统的管理与监测机制,且需要各科室各部门积极主动,工作认真细致严谨,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院感染,准确有效执行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保证综合医疗质量,进一步保障病人就医、住院质量。参考文献

[1]刘小玉,白秀军,谢景霞,张泽斌.医院感染监测中存在的缺陷及对策.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2)

[2]王爱华,刘宏斌.二级综合医院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对策.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6(8)(733-734)

[3]罗世杏.对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体会.中华医学与健康,2006.11(42-42)

数控实训报告篇(5)

宣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零年十月十六日

宣汉县2020年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半年督导总结

6月10日-7月30日,宣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的各乡镇卫生院、东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疗单位的死因监测工作、肿瘤随访登记工作、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进行了督导和技术指导。现将督导工作总结于后。

一、督导内容

(一)死因监测督导的内容。包括死亡报告卡的收集、规范保存、录入和审核情况,辖区内各报告单位开展对村医及院内医生的培训情况,死亡报告卡的填报及登记情况,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情况,数据交换情况。

(二)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督导的内容。包括肿瘤报告卡的收集、规范保存、录入和审核情况,辖区内各报告单位开展对村医及院内医生的培训情况,肿瘤报告卡的填报及登记情况,肿瘤登记网络直报情况,肿瘤随访情况,数据交换情况。

(三)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及健康管理员督导的内容。包括开展的两病宣传活动,培训资料情况,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复核管理率误差,以及健康管理员的日常管理。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督导的内容。包括是否有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负责工作,领导是否知晓指导内容情况,培训相关资料及项目宣传活动资料。

二、存在的问题

(一)死因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不能及时收集和录入报告死亡卡。死因网络报告数据系统导出的数据显示少数乡镇卫生院报告率低,导致全县上半年粗死亡率不达标。

2.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病例漏报率高。根据从民政、公安、计生妇幼反馈的死亡信息,每个月均存在孕产妇和儿童死亡漏报的情况。

3.死亡卡填写不完整,缺项漏项。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身份证号填写错误或不填、ICD-10编码不正确、根本死因链条推理不正确。

4.部分单位资料不完整。主要是无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少数乡镇卫生院未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多数报告单位没有建立定期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的制度,即使核对了,资料也未妥善保存。

6.每年的死因数据库没有进行备份妥善保存。

7.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变动频繁。

(二)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存在的问题

1.报告率低,漏报率高。从2016年开始网络报告以来,报告的数量从未达到省上下达的报告任务指标,与死因系统比对漏报比较严重。

2.不能及时收集和录入。部分单位没有定期收集病例的要求,对收集到的报告病例也没有按要求及时录入。

3.报告卡填写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缺项漏项、逻辑性差,主要集中在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不完整,形态学填写无从收集,不真实,ICD-10和ICDO3编码、分级与诊断依据、部位不正确,存在逻辑错误。

4.部分单位资料不完整。主要表现为无年度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无登记本和登记卡。

5.多数报告单位没有建立定期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的制度,即使核对了,资料也未妥善保存。

6.数据库没妥善保管,肿瘤数据库无备份。

7.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变动频繁。

(三)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及健康管理员工作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缺工作制度及流程,无相关文件,开展了宣传活动及培训但无培训及宣传资料,少数乡镇卫生院管理率及规范管理率不达标,多数乡镇卫生院复核管理率误差较大,健康管理员未按照相关要求培训。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存在的问题,少数乡镇卫生院未及时向群众进行慢性病防控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宣传,或宣传了无宣传培训相关资料,多数乡镇卫生院未在健康教育活动室或公共场所播放相关内容。

三、整改措施

各报告单位一定要认真梳理存在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领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按照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和流程,圆满完成201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指标。

(一)死因监测工作整改措施

1.报告单位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收集信息并准确录入报告死亡卡,提高报告率,确保年度粗死亡率达标(2019年标准650/10万)。

2.报告责任人要定期开展查漏补漏工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3.报告责任人要准确、完整填报死亡卡,弄清病史、死因不明的要写调查记录,合理推断死因链,减少死因报告的错误率

4.各报告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报告单位要做到每季度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核对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6.报告单位每年度要将死因数据库进行备份,进行妥善保管,以防止数据丢失。

7.报告单位年初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撰写年终工作总结。

8.报告单位要保持报告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二)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整改措施

1.报告单位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收集信息并准确录入报告卡,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定期开展查漏补漏工作,并与死因系统进行比对。

2.相关责任人要准确、完整填报报告卡。

3.资料规范管理,保证登记本、报告卡、网上报告三合一。

4.报告单位要建立定期与与医保、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的制度,并保留纸质资料备查。

6.报告单位每年度要将肿瘤数据库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7.报告单位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认真总结,撰写年终工作总结。

8.确保人员相对稳定,做好分级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三)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及健康管理员工作整改措施

1、督促提醒领导知晓健康扶贫项目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

2、详细制定工作制度与流程。

3、提高“三率”,减少误差。

4、单位开展的培训和宣传要及时完善资料。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整改措施

数控实训报告篇(6)

【正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一、督查内容和方法

(一)督查范围。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内容。

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

(三)自查实施。

自市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庆市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的通知》,由县卫生健康委疾控办组织县疾控中心组成调查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7年版)》进行自查。

二、自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此次共督查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实查病例登记数442例,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率99.55%。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率。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及时440例,报告及时率100%。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填写完整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100%。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实查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135张,同时与门诊或住院登记信息一致,填写字迹清晰且无明显逻辑错误,无涂改的传染病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率100%。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电子卡必填信息完全相符的135张,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100%。

6.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身份证号填写完整135张,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100%。

(三)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1.疾控机构。

(1)辖区传染病常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每日做好传染病报告卡实时监测审核记录,每日至少4次以上,记录完整;建立了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并能有效付诸实施;针对传染病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指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1-11月份传染病报告报告质量评价综合率均值为100%。

(2)数据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月分析,年终有年分析;重点控制传染病有专题分析;每月将常规分析报告通过纸质和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反馈;根据疫情流行情况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与评估。开展了辖区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有检查方案和原始工作记录,实行辖区全覆盖,督查结束后有总结和通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二次督导;21家网络直报单位,2020年1-11月有5家全年没有传染病报告,分别是4家民营医疗机构和县血吸虫防治站;县直医疗机构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1家,为县妇计中心;乡镇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4家,为雷池乡卫生院、凉泉乡卫生院、鸦滩镇、高士镇卫生院;县级疾控中心每年对下级单位进行技术指导至少2次以上,每次都有指导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每年均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及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等相关技术培训,有文件通知、有签到、有总结、有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版)》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以及疟疾、登革热等诊治知识培训。

(5)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疾控中心配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专职人员2人,实行A、B岗位制。配有专用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为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了可实时连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的无线网卡,对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加班补助,并可以调休。

(6)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建有辖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授权安全管理制度,对直报用户和本级用户均有备案,并对系统用户开展了信息安全相关培训。

2.医疗机构。

(1)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相关工作制度齐全;但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纸质版本普遍缺少有效证件号登记栏,但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均设有该栏;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检查结果门诊和住院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打印。每月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有记录,县医院并能落实奖惩措施;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部分单位对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了培训。

(2)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各单位均指定专门科室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兼职人员,并对直报人员有一定的加班补助,加班后可以适时调休。

(3)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系统,除县级医院外,其他单位都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县级医院放射和检验结果门诊医院可浏览,但乡镇一级系统不具备该功能;目前也不具备导出功能。

(4)用户信息安全管理。直报用户在县疾控中心均有备案,各单位均配有传染病报告专用计算机,并安装了杀毒软件。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缺少传染病诊断标准方面的内容,缺少培训考核,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和发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电子病历系统尚不完善。虽然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但乡镇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需要。临床医生登记意识和传染病报告意识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数控实训报告篇(7)

电气、工业机器人和机电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岗位都与电气设备有关,因此,电气控制实训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中电气控制实训课的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了解分析教学现状并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电气控制实训课教学现状

(一)实训基地少,设备维修困难

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电气、机器人和机电等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电气实训室仍是前几年甚至好多年以前建设的,实训基地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比例失调,实训基地数量明显偏少,且受经费、审批等因素的制约,实训设备的购买和更新也较为滞后。同时,电气实训室中的设备都是专业设备,须有380V电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电气设备过了保修期后,其维修就会比较困难,且设备的生产厂家很多为外地企业,造成使电气设备的维修滞后,从而对实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电气控制实训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一个实训室基本只配备1名实训教师,且需负责其他实训课程的教学,甚至还兼任实训室管理员。同时,大多数实训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基本是到学校参加工作后考取的,并没有行业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讲授的知识多以理论为主,这就使教师队伍在数量和技能上存在一定问题。

(三)实训内容与社会脱节,学生实操能力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电气控制实训室的设备基本是在几年以前购买的,有些新购的实训设备也是教学设备,其主要器件和训练项目仍然是几年以前沿用下来的,与现在社会上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已有很大落差。如某高校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用的PLC仍是西门子S7-200系列的,但该系列PLC已经停产,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会使用该类型的PLC,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脱节[1]。同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实训考核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来评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注重文字性报告的撰写,忽视实际操作,甚至平时不操作,最后把实训报告上交即可,学生的实训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二、电气实训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校企融合,培训专业维修教师

高职院校要通过横向联系,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保证电气、机电等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顺利开展。企业提供实训场地,且企业中有经验的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训指导。同时,高职院校将涉及电气控制课程的各相关专业实训课和理论课进行统筹安排,将实训基地开放化,将理论课在实训室中讲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企业派相关专家来校通过开设讲座、交流研讨会等多样化的形式对电气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教师对实训设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和常见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以后在电气实训设备出现一般性问题时,相应教师即可进行维修,如此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又节约了厂家的维修成本。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双元化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机制,派遣电气控制实训教师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并对培训过程和结果进行技能考核,从而不断提高实训教师的动手能力,以弥补其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机制,聘请企业的专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担任电气控制实训课的教师,这就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带入课堂,能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毕业生。

(三)以就业为导向安排实训课程,完善课程考核标准

数控实训报告篇(8)

搭建医疗质量体系建设框架借着医改的东风,根据院董事会提出晋升三级专科医院的目标任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强化持续改进”的方针[1],各学科以国家卫健委印发的 《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版)》为纲,认真梳理了512 项核心内容,细分学科质控目标条款,其中涉及超声专业的共48条,通过逐条分解,对标找差距,建章立制。

首先成立了超声科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讨论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设定任务完成时限点,按月自查,职能科室次月抽查,根据自查整改和部门反馈建议进一步修订质量控制指标、制度、规范,直至适应科室实际运行并可操作可落实。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共77项。如:⑴针对超声诊断质量管理与提升方面的制度包括:《超声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报告审核报送流程》《报告质控考核及实施细则》《超声图像评价制度》《各系统图像评价标准》 《超声图像质控考核及实施细则》等。①超声报告单为一次检查的结论,是临床诊断的客观依据,要求超声医生对检查时的发现,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通过对报告中的描述来评价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度和诊断准确度。从报告编写、审 核、签章、阶段性检查、记录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力争错误报告不出科。具体落实以科室自查、职能部门抽查的形式实现,督导改进运行中存在问题。②图像质量把控也是超声专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以行业协会各系统指南为依据,结合医院专科需求及本科室检查频度较高的系统、部位及项目等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制度。质控员全面负责培训、检查和实施。③对于危急重症病例、特殊少见病例、手术病例等的科内会诊、信息采集存档、进一步检查建议与追踪,组织讨论与反馈也基本形成一整套流程体系,让超声医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互通有无,实现业务能力持续提升。⑵寻求有效管理方法,持续改进工作:①月度环节质量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差异分析,设立1~2个关键问题进行跟踪检查,不断尝试新的措施方法,提升超声报告内涵质量,真正解决实际问题。②每季度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整改不力的关键问题则利用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剖析(如:绘制鱼骨图对报告质量长时间不达标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使用柏拉图寻找质控中的关键点等),找到目标问题,归集可控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并进入下一轮 PDCA 质量管控循环。③年度总结则覆盖质控管理的方方面面,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和效果评价。根据具体数据绘制趋势图,梳理年内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回答以下问题:使用措施是否得当?是否正向趋好?是否切实落实,是否真实有效和尝试新方法?必要性有哪些?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计划。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培训-检查督导-改进-修订标准-再培训-再实施-巩固并持续提高”的模式组织推进[2]。

充实质控管理内容,注重内涵建设对超声图像的评价,首先设计各系统图像存储要求,从图像清晰度、标准性、图像留存数量、标准切面要求以及测量体标等几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①腹部超声检查需包括经腹主动脉肝左叶矢状切面、剑突下肝左叶横/斜切面、右肋缘下第一斜切面、右肋间系列斜切面、左肋间斜切面、经双侧腰部冠状切面等6~8个标准切面,以及异常所见的测量切面,总留图数量应>8幅为合格。②成人经胸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应包括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系列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五腔心、两腔心、三腔心系列冠切、必要时的剑下、胸骨上窝补充切面等必备图像,诊断依据应包括 M型各切面图像、心功能测量数据图像等标准测量图像,以及异常所见时的必要测量等。二维+彩色图像留存不少于12幅。科室首先针对检查量较多的部位进行规范,月度对照标准落实检查,对留图不规范情况进行纠正。管理体系逐步细化推进,实现不同医生不同工作习惯的同质化管理。

注重人员培训和业务学习:超声科人才队伍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超声科质量控制水平[4],为此,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包括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三基”业务培训的落实。采取每周一题的形式,课后完善学习笔记,参与答卷考试。科室留存课件、照片、签到表、试卷、分数以及评价表等一整套培训资料。如:①查对制度中的实名制就医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落实实名制就医;查对实际检查部位是否与申请范围一致;查对使用仪器设备是否与报告单显示信息一致等,通过自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反馈。②急诊检查与报告时限管理,制定并培训“急诊快、接诊快、诊断快”的服务时限标准,实现“0”等待服务目标。③培训科室质量考核标准和各系统超声检查规范。明确内部标准,细化各系统超声操作指南,将书本知识提炼成为简便易行可落地的本土化文本,有针对性地解决超声医生在诊疗实践中常常拿不准的思想困惑。④结合实际工作,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建设。如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要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培训课件,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和警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设立基础管理台账,实现质量管理全覆盖基础管理台账涉及医疗、医保、设 备、院感、急救、安全、医德医风、宣 传、新技术新项目等共34项。实行分类档案管理,每项内容均涉及相关制度、检查记录、培训考核、总结分析等资料。由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和科室专干根据职责对接相应的职能部门,充实并完善以上文字资料。如:⑴超声设备在医院日常诊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多参数、多指标、实时、无创评价临床疾病的优点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代替的[5]。设备管理是做好超声质量控制的基础。科室具有完备的设备档案,并遵循院、科两级管理制度,专人负责。设立格式统一的设备运行记录本,将设备分类,价值50万元以上的设备被归入大型设备管理。值班人员负责每日填写开关机记录和日常运行情况;设备专干负责定期清洁除尘、日间故障登记和报修;职能管理部门下科室例行巡查登记、设备标识、报修记录等,帮助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并向供应商反馈。组织设备的使用培训以及年度计量校验工作。⑵床旁超声检查是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超声危急值的重要来源之一。①急诊检查体现“急”和“快”,接呼叫电话后8~10 min到位,对危急重症中符合危急值项目和指标时,第一时间口头告知开单医生检查结果,以便临床快速处理。在规定时限内编写正式书面报告后,双方确认报告时间并记录。1周内随访临床处理结果并完善登记内容。②病房床旁发现危急值项目时,立即当面告知主管医生,第一时间返回科室转存图像并出具正式检查报告,将电脑自动生成报告审核时间作为危急值报告时间,致电病区护士,核准并登记。

超声危急值管理是超声专业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一环,是科室重点管理项目之一。年初核定危急值项目名称,组织培训。在实际管理运行当中,发现危急值项目及内容界定困难或给临床处理带来困扰时,则及时组织质控小组讨论并修订报告标准,确保可落实。如: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发现后界定是否急性血 栓?有无肺栓塞风险?复查仍然存在是否需要再次报危急值?以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带来困惑,需要经过反复讨论,查阅文献指南,设定符合实际的标准和模式,从中及时总结明晰。

总之,随着超声诊断需求的不断增加,在超声科质量控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超声科室的服务质量,在超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需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实践中总结并发现问题,收 集、整理并尝试探索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使超声专业质量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同质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游宇光,黄志平,廖萍,等.谈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赣州市超声质量控制模式有感[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5):345-347. 

[2] 李闯,袁建军.河南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与管理模式探讨[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5):336-338. 

数控实训报告篇(9)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自2009年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以来,我市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做好死因监测工作的牵头工作,积极与公安、民政和计生等有关部门协作,及时召开协调会议,进一步细化各级各类死因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完善死因监测各项工作制度。市县乡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有关报告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单位分管领导负总责,疾控机构成立了慢病科,具体负责辖区的死因监测工作。目前,全市卫生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为死因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市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基本健全。

我市15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以疾控中心为中心,市、县级医疗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长期稳定三级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各报告单位基本能够在规定的时限、方式上报信息,乡村医生对村(社区)居民家中死亡病例及时核实有关基本情况后,填写《居民死亡推断书》,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直报单位设有专(兼)职人员,专门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口学和死亡病例信息的收集、整理、审核和网络直报工作。各网络直报单位建立健全了死亡报告管理、核查、死亡信息补充报告、档案管理、考核和例会制度使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有效的保障了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疾控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相关信息,发现误报、漏报及时查重、订正、补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三、加强培训督导,提高报告质量。

近几年,我市多次对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死因监测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各县市区也相应开展了对辖区内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对死因链的填写、根本死因的推断等进行讲解,重点培训了准确、完整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的有关要求,努力做到根本死因和实际相符、规范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规范报告程序,提高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推动死因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工作质量,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死因登记报告网络直报单位进行的督导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市卫生局定期与市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开展督导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开展。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市死因监测报告率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四、定期数据分析,切实提高监测系统的利用效率。

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定期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一旦发现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及时上报,并定期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并对漏报的个案进行补报,确保死因监测资料的完整性。今年截止到7月31日,我市网络报告死亡病例28787例,报告率死亡率为94.22%。卫生行政部门适时向社会辖区内疾病死因序列等有关信息,切实提高了死因监测系统的利用效率。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是个别单位对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够,存在漏报现象,致使报告率低。

二是个别乡村医生无经济利益驱动,对死亡报告工作不认真、不主动、不上报。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督导培训等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报告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在将死因监测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的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证工作的全面深入长久开展。

数控实训报告篇(10)

青云谱区疾控中心根据2016年江西省监测方案,制定了2016年青云谱区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质量方案,2016年江西省监测方案中青云谱区疾控中心承担231份的监测任务,截止2016年11月28日,已完成255份样品监测,完成率为110%完成了全部监测任务。检出阳性菌16株。其监测情况如下:采样覆盖的县区有青云谱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新建区、南昌县、红谷滩新区,在监测的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株,沙门氏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10株。所有样品采集和检验均有详细的采样登记和检验原始记录,严格按照2016年工作手册执行。

监测各环节情况

采样。青云谱区疾控中心根据承担的任务,制定本单位的采样计划和细则,要求采样覆盖多个县区(青云谱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新建区、南昌县、红谷滩区等),明确采样人员、采样地点、采样时间、样品运输保存等,并做好采样记录表的登记。尽量做到采样具有代表性。

检验。(1)青云谱区疾控中心于2012年9月获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资质能力附表涵盖了风险监测的微生物指标,2015年通过计量认证复评审。2016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可资格审查。(2)按照监测方案、监测工作手册等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并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检验人员应经过相应工作的培训。(3)培养基应参照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统一培养基目录采购,对采购的关键培养基进行验收实验。(4)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安排相关技术培训。相关监测人员经过相关内容的培训并具有上岗前相关能力的评价。(5)我中心开展监测工作质量监督、内审、管理评审等活动。我中心保证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内有效运行。发现不符合项,及时启动纠正、预防及改进措施。根据质量体系要求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上一篇: 校园文明督导队 下一篇: 造价工程师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