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7 18:28:21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1)

现代宜居城市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城市理想。为此,加强城市住房管理创新尤为重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住房管理工作,可使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等。

一、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规划实践

温哥华、维也纳、新加坡和西雅图四个城市都是在2005年被英国的《经济学家》宜居城市评比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城市,四个城市宜居性得到广泛认可。对比分析四个城市的规划实践,发现它们都注重以下4个方面:①规划过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始终坚持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方向,将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重点转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②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十分重视;③人才教育上投入很大的资本和措施;④注重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上,例如在社区内建设满足邻里之间的联系需要的公共空间;聚会的公共生活空间;便宜性和舒适性的建设。

(二)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1.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宜居性建设的总体定位和阶段目标。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定位要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前市民的宜居需求,不能盲目求远。再根据总体定位确立宜居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科学合理的逐步推进。

2.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宜居城市建设可以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突破口,促使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3.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城市自身的学习,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动力。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基础,寻求高效、良性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物质动力。

二、路径选择视野下城市住房管理措施创新

建设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城市住房管理始终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才能打造出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

(一)科学规划是创新城市住房管理的第一要务

1.以前瞻思维健全规划体系。坚持现代宜居理念,根据情况变化谨慎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增强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强化城市总规的纲领性地位,建立了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等完备的规划体系,将城市总体规划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详规中。

2.用国际理念管理城市规划。坚持用国际理念引领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注重发掘独特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完善规委专家库,科学合理选定专家的组成结构。根据地域特点,加大城市色彩管理,如确定以“素雅的暖色调”为主色调,逐步形成“简洁素雅、色彩和谐”的城市色彩印象;注重城市轮廓线设计和城市建筑的视野保护,加强楼栋分区设计,强化单体建筑控制,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建筑的色彩、立面、平面布局、周边环境等要素,明确要求必须遵循设计要求的体量、材质、风格,塑造简洁、整齐的美感。

(二)住有所居是创新城市住房管理的基本要求

1.通过改革住房保障方式,实现资源最有效配置。居住条件是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住房消费是普通群众的最大消费,生活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及价格的合理性是其购房的先决条件。对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主要是改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改指定选房为自主选房,改不变产权为可变产权。对于廉租住房的保障,主要是改集中新建为集中新建与分散配建相结合,以配建为主;对于安置房的保障,主要是改实物安置为货币安置,改过渡安置为直接安置,改就地安置为异地安置。

2.通过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做到保障全方位覆盖。在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基础上,把满足进城农民工、毕业大学生和外来创业者的住房需求统筹起来,把推动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与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建设创业公寓,提供廉租房,在商品房、经济房、廉租房三个层次上建立各取所需的保障方式,多途径解决各类社会群体的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享有基本住房保障,注重服务功能的延伸。

(三)生态环保是创新城市住房管理的重要保障

坚持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统筹生态环保与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环境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科学发展。

1.坚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绿线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不破坏山水风貌”、“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严格保护每一片水面、每一座山体。

2.利用经济杠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市场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实施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资源补偿等制度,明晰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者、使用者、破坏者等行为主体责任,对环境风险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推行环境风险责任保险。

3.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渣土扬尘、机动车尾气、油烟噪声等污染;探索“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督支持、区县(市)以奖”的垃圾处理模式;畜禽养殖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探索和推广“种养平衡”、“达标排放”、“生物垫料治理”、“发酵塔治理”等养殖污染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蔡云楠,叶长青,艾勇军.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的热点与趋势[J].城市导刊,2009(2).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2)

以开恩斯为例,开恩斯位于伦敦(london)和伯明翰(birmingham)两大城市之间,是1946年英国政府提出新建的32座城市中的一座。从1967年组建开恩斯开发公司到现在,其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城市入住人口达21.5万人,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70%。

开恩斯的开发之所以成功,除优越的区位条件、先进的组织方式之外,科学的规划理念也是重要方面。

1、力求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新城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规划中要求城市房屋的高度不得超过道路两旁树木的高度,有效减少了汽车噪音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并使得建成后的开恩斯成为真正的森林城市。

2、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开恩斯新城的规划设计是依托现有资源而渐次展开的,并不是先在白纸上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设计大规模拆除地上的附着物和建筑物。这种规划理念不仅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和继承性,而且也节约了新城开发的成本。如开恩斯在开发原有的极具特色的灌木篱墙时,开发公司将它们都保留下来,并扩大它们的栽种面积;又如在规划范围内且已存在的城镇和村庄,开发公司也是将其作为新城的一部分纳入规划中,并拓展它们承载的功能为新城服务。

3、重视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古迹是体现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城规划中,对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考古意义的建筑和建筑群,即便它们没有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保护对象,也通过登记造册予以保护。

二、建设规划与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

1、设立新城建设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研究新城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国会和政府报告。在该机构下以各个拟开发地为单位成立非营利性的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新城的开发设计工作,同时赋予开发公司投资的职能。

2、采取合理的融资方式。新城开发不仅依靠社会和民间融资,而且政府给予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的投入不是作为财政资助资金直接进入开发过程和直接划拨到开发公司的帐户,而是将财政资金转入银行帐户后,委托银行向开发公司贷款。这种融资方式,一方面为开发公司提供了开发新城的“种子资金”;另一方面也硬化了开发公司的预算。在开恩斯的开发过程中,政府给予开发公司40亿英镑的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开恩斯的开发。

3、选择适当开发规划地点。为达到中央政府的预期目标,开发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开发前的相当长时期内,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工业和人口比重也不断下降。1966年开恩斯总人口仅为39050人,到1996年总人口已接近22万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开恩斯成功开发的重要原因。

4、制定开发新城的发展方向。根据重建国家经济架构的要求,提出开发城镇空间结构中承担的功能和发展方向。以开恩斯为例,对它南方的定位是为伦敦市民提供住房,而对北部的发展定位是为伯明翰等老工业区重建经济架构提供新的载体。

三、宜居城市规划的鲜明特色

纽卡斯尔市是英格兰东北部的地区首府,总人口27.5万人,曾经是英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历经多年的转型,现已成为英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为欧洲第二个最有趣社交生活的城市。通过对纽卡斯尔、开恩斯两城市的考察发现,其规划与实施更注重对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强调宜人居住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

1、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支撑宜居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其极为朴素的思想是通过规划,确保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为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提出要审慎利用资源,并尽可能对环境进行原生态性的保护。

2、注重社会的内聚力和包容性。英国空间规划政策要求:不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的设计均要注重社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注意开发对社区社会结构的影响,尽可能降低社会的不平等。

3、突出历史环境保护在规划中的重要性。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要保护文物古迹本身,而且还要保护周边环境,维持文物古迹原有的面貌。负责历史环境管理的官员参与规划设计,并对空间规划设计拥有一票否决权。

四、对我市创建宜居城市的启示

1、加强宜居城市的规划。规划就如司机开车一样,只有眼睛看得远,才能在行进中减少“急刹车”,提高行进速度,避免事故的发生。宜居城市的建设,规划要先行,要把创建宜居城市纳入全市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超前的眼光和务实的理念搞好规划,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提高城市的品位。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3)

以开恩斯为例,开恩斯位于伦敦(london)和伯明翰(birmingham)两大城市之间,是1946年英国政府提出新建的32座城市中的一座。从1967年组建开恩斯开发公司到现在,其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城市入住人口达21.5万人,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70%。

开恩斯的开发之所以成功,除优越的区位条件、先进的组织方式之外,科学的规划理念也是重要方面。

1、力求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新城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规划中要求城市房屋的高度不得超过道路两旁树木的高度,有效减少了汽车噪音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并使得建成后的开恩斯成为真正的森林城市。

2、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开恩斯新城的规划设计是依托现有资源而渐次展开的,并不是先在白纸上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设计大规模拆除地上的附着物和建筑物。这种规划理念不仅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和继承性,而且也节约了新城开发的成本。如开恩斯在开发原有的极具特色的灌木篱墙时,开发公司将它们都保留下来,并扩大它们的栽种面积;又如在规划范围内且已存在的城镇和村庄,开发公司也是将其作为新城的一部分纳入规划中,并拓展它们承载的功能为新城服务。

3、重视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古迹是体现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城规划中,对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考古意义的建筑和建筑群,即便它们没有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保护对象,也通过登记造册予以保护。

二、建设规划与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

1、设立新城建设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研究新城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国会和政府报告。在该机构下以各个拟开发地为单位成立非营利性的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新城的开发设计工作,同时赋予开发公司投资的职能。

2、采取合理的融资方式。新城开发不仅依靠社会和民间融资,而且政府给予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的投入不是作为财政资助资金直接进入开发过程和直接划拨到开发公司的帐户,而是将财政资金转入银行帐户后,委托银行向开发公司贷款。这种融资方式,一方面为开发公司提供了开发新城的“种子资金”;另一方面也硬化了开发公司的预算。在开恩斯的开发过程中,政府给予开发公司40亿英镑的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开恩斯的开发。

3、选择适当开发规划地点。为达到中央政府的预期目标,开发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开发前的相当长时期内,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工业和人口比重也不断下降。1966年开恩斯总人口仅为39050人,到1996年总人口已接近22万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开恩斯成功开发的重要原因。

4、制定开发新城的发展方向。根据重建国家经济架构的要求,提出开发城镇空间结构中承担的功能和发展方向。以开恩斯为例,对它南方的定位是为伦敦市民提供住房,而对北部的发展定位是为伯明翰等老工业区重建经济架构提供新的载体。

三、宜居城市规划的鲜明特色

纽卡斯尔市是英格兰东北部的地区首府,总人口27.5万人,曾经是英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历经多年的转型,现已成为英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为欧洲第二个最有趣社交生活的城市。通过对纽卡斯尔、开恩斯两城市的考察发现,其规划与实施更注重对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强调宜人居住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

1、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支撑宜居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其极为朴素的思想是通过规划,确保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为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提出要审慎利用资源,并尽可能对环境进行原生态性的保护。

2、注重社会的内聚力和包容性。英国空间规划政策要求:不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的设计均要注重社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注意开发对社区社会结构的影响,尽可能降低社会的不平等。

3、突出历史环境保护在规划中的重要性。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要保护文物古迹本身,而且还要保护周边环境,维持文物古迹原有的面貌。负责历史环境管理的官员参与规划设计,并对空间规划设计拥有一票否决权。

四、对我市创建宜居城市的启示

1、加强宜居城市的规划。规划就如司机开车一样,只有眼睛看得远,才能在行进中减少“急刹车”,提高行进速度,避免事故的发生。宜居城市的建设,规划要先行,要把创建宜居城市纳入全市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超前的眼光和务实的理念搞好规划,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提高城市的品位。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4)

[2]李璠.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家庭养老发展[N]. 光明日报.2013-07-17

[3]阮春生.丽水规划“三步走”打造知名生态休闲养生基地[N].丽水日报. 2011-08-03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7

宜居城市的概念早期在西方一个国家提出,是指人们生存的环境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任务文化环境比较优越,当然目前人们更向往的是生态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捷等。

1 宜居城市的特性

1.1 整体性

宜居城市注重生态、经济、文化3要素的协调共生,注重复合型系统的融合性。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人要生存,既要适应它,又得改变它,追求全方位整体实现城市的宜居性。

1.2 地域性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决定了宜居城市的地域特征。不同的社会文化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握住城市文化脉络。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物质基础,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建立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1.3 相对性

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人对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标准和感受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宜居城市具有相对性。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进行有差异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建设。

1.4 动态性

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要体现持续发展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都经历了自然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变迁。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人们的需求不同,对宜居城市建设侧重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某个时期,人们觉得城市经济条件好、社会稳定、有秩序就是宜居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只有经济条件还不够,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评价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2 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

2.1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美、宜人是宜居城市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宜居城市必须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同时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在确保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受影响,充分发挥自然要素对宜居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2.2 文化要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内在体现,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在尊重原有文化沉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建筑风格等,这些都起到了增强认同感、凝聚力,提高人们文化品位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城市中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性文化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3 经济要素

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便捷的交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认可度。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增长也是宜居城市构建的重要原则。

2.4 社会状况要素

低生活成本(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前提;治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宜居城市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治环境。政局稳定、社区亲和、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完善等。

3 园林规划设计对建设宜居城市的作用

3.1 宏观方面的作用

园林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控制污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和城市是一个矛盾体,需借用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协调。

3.2 中观方面的作用

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居住舒适性的根本性需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循环平衡,达到降低灰尘、噪声污染、净化空气、调温调湿的目的。通过园林造景,丰富城市景色,增加城市的空间层次。此外,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面貌。

3.3 微观方面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和景观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就背离了宜居内涵。通过微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得到最大发挥。

3.4 在宜居城市构成要素方面的作用

园林作为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形式,在营建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要依托城市文化脉络,从而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可通过园林营建表现,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宿;城市经济与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资建设,好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持,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可营造宜居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此落户经商,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的建设可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这对陶冶市民情操、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4.1 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从宏观层面来讲,宜居城市环境的系统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2个方面。人工环境是指人工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需要而参与营建的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原生态的水体、植物、大气等有机系统,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规划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1 建造跨区域,相联性的绿地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使得城市之间的发展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便利,因此,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构建跨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城市间的空地来营建绿化带;保护好城郊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破坏,城市景观设计与郊区景观设计相协调、衔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林地、河流水域引入到城市的绿化营造中,实现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的宜居建设提供多的生态空间;保护好城郊地带的绿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如建立水源保护区、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大型观赏绿地,以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4.1.2 做好城郊和城市的绿地规划

将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从整体上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绿地的整体规划要从符合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出发,在进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安全便利方面。

4.1.3 构建依托于城市自然条件的绿色框架

建设宜居城市要从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安排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配置不同的绿地功能。城市的自然条件一般有河流湖泊、山地丘陵,基于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成绿色走廊,大块草坪,将城市的大型观赏性公园、林荫大道等绿色空间和城郊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衔接自然、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绿色框架。

4.2 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4.2.1 宜居城市的营造

更多的是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的。对城市内部和城郊的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合力、完善的城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宜居城市的中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涉及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特别是作为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绿地系统,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4.2.2 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巨系统的自然生产力主体

为城市自然特征的塑造创造了可行性,是实现各种宜居城市构成要素的载体,集体承担着各项城市功能,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开放空间要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平衡城市规模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4.2.3 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除了实体建筑之外的空间

如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比较大,分布面也比较广,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绿化用地所组成的整体,具有反馈调节机制、优化城市环境、保障系统整体稳定性作用。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对绿地这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

4.3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是相关细节的规划设计,其设计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宜居城市的成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营建,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微观层面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在中观层面城市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规划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满足城市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要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浓郁。

5 基于宜居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

5.1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5.1.1 以“营造自然”为核心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以“营造自然”为核心进行设计,城市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体现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不断蚕食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建设宜居城市,是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恢复原有自然风貌特征,营造园林城市,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树立“营造自然”的核心理念,以城市自然特征为基础,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保护、恢复、重建和利用城市自然特征为主的开放空间系统,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5.1.2 宜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系统化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各要素之间相联系的复杂整体,在建设时要充分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开放空间的功能和效应,从系统上下、内外、分层、分级来建设;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理念,结合城市内外部的结构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规划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结构,使城市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立足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要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特征为目标,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经济效益,还需将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与宜居城市的构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2 绿地规划

宜居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型巨系统,具有多元特征和动态特征,决定了宜居城市的结构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绿地规划作为园林规划的重要方面,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绿地规划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各类绿地的规模、位置、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建设。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城市环境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集园林生态、观赏、经济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城市,使人感受城市的舒适、便捷。

参考文献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宜居”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雅典》将居住摆在城市四大功能的首位。国际上将“宜居性”作为可持续城市的评价指标之一,其重要原则是“公平、尊严、可达性、欢畅、参与和权利保障”。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的内涵随社会发展在逐渐深化,封建时代的宜居城市与工业时代的宜居城市其含义必然不同。从古罗马城市的为君而建、中世纪城市的为神而建到近现代的“资产阶级乐园”的城市建设等等, 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 不过其宜居性建设的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 统治者、宗教领袖、少数富人等。现代宜居城市是大众共享的城市, 所以其“宜居”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更复杂、更宽泛,除了基本的城市环境和城市设施符合宜居城市的标准之外, 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精神支撑, 让社会中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宜居性。

具体而言,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

二、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和有效控制危机的能力, 可以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较高的安全感。

2.生态环境要素。

城市宜居继而体现在环境宜居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空气质量恶化、水源安全性降低、环境退化等环境问题使公众对良好环境的追求更为迫切。

3.历史文化要素。

在宜居城市里, 政治清明, 政局稳定, 社会风气良好, 公众有归属感, 并且为身为城市的一分子感到骄傲。城市能够接纳外来种族、文化和事物, 但不盲目改变自身的文化特色, 社会各阶层相处融洽, 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社区有机融合, 这一切都是城市宜居性的体现。所以, 社会文化要素是城市宜居性的基础要素之一。

4.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

同时, 一个城市的宜居性应该是可持续的、不断发展的, 能够保证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为居民及其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5.交通、通讯要素。

城市的宜居性还体现在其便利程度上。城市生活便利度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交通、通讯的便捷程度。

同时,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 也包括完善的生活性基础设施, 以及以“数字城市”工程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 它是宜居城市的“数字基础”, 在资讯高度发展的今天, 其地位日益重要。

6.人文要素。

宜居城市对居民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居民素质涉及公众的道德素养、文化程度、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

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 公众各阶层不断学习、进步,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同时, 宜居城市是一个社会运行有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 应该使每一个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所以, 一个宜居城市必须建立、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宜居城市的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 不是单独考虑几个简单的要素就能够做到的。一切和城市建设相关的要素都要被包容到这个体系中来。

三、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注意问题

1.因地制宜地拟定城市宜居性建设的总体定位和阶段目标, 科学合理地逐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定位要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要盲目跟风、求新求远。

2.以人为本, 注重公众参与。市民既是宜居城市的建设者, 又是宜居城市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公众参与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教育水平、居民素质以及城市管理者的组织能力。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尝试应用参与式规划、倡导性规划、适应性城市设计等新型的规划设计方法, 建设大众的宜居城市。

3.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突破口, 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创造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

4.积极引入弹性城市规划和管治模式, 适时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空间布局, 以有效管理不确定性、应对紧急事件和适应日趋激烈的变化状况。

5.寻求高效、良性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宜居城市的永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持。

6.立足本土、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兼容并蓄、发展新时期城市特色文化, 为人居环境注入个性化的精神内涵。

四、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的构架要素包括安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交通和通讯、人文六方面。

[参考文献]

[1]闵雷,熊贝妮.宜居行社区规划策略研究[J].规划师,2012,(6).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导向。宜居城市建设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当地管理者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用先进的理念管理城市。解放思想,高瞻远瞩,领悟其重要性,树立宜居城市建设的信念和信心,设定宜居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列入五年规划,人变事不变,事变方向不变。

“十一五”以来,遂川县围绕建设“开放遂川、生态遂川、和谐遂川”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按照“功能优、环境好”的要求,打造“宜居宜业”的遂川。该方针明确了遂川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工作的延续性和方向性,成为后期工作的着力点。

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宜居城市,各有特色,没有统一的样本,建设过程中不可盲从,如福建省厦门市,滨海而居,经济发达,四季如春,人文浓郁,是宜居城市的翘楚。各地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人文等因素,区别规划,量身打造。不在大全,而在异新,领悟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有何困难,从而对症下药。

遂川坐落罗霄山脉南段东麓,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泉江穿城而过,一江两岸,县城周边分布于田、枚江、工业园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圈。为发挥遂川优势,当地政府提出了 “一江两岸、三大片区”的城市建设思路,建设和完善“三纵四区五横”的县城路网框架为目标,加快向南扩张的步伐,以规划引领建设,以创建推动提升,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宜居城市建设思路。

三、分解落实,各个击破

宜居城市的建设工作,需要紧紧围绕经济繁荣、和谐文明、文化丰厚、环境优美、舒适便捷、安全稳定六大指标体系来开展,并逐级分解为多个具体目标,划清责任,分项实施。

为全面完成六大指标体系,遂川县管理部门想方设法让宜居城市的建设具体化、明朗化,把先进理念化解成多个具体内容布置到责任部门具体落实。经济繁荣,在于充分利用当地林农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建材、林产化工、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电子和小水电等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招商引资,抓住粤、闽产业转移机会,建成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同时利用房地产市场开发,改善当地局面居住环境。

围绕和谐文明这一目标,遂川县打开城门搞建设,让市民融入城市文明,让城市融入和谐元素,相继深入开展了“文明小区”、“文明市民”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现代化、城市文化观念,形成“个个关心、人人参与,共建城市美好未来”的良好氛围。

为挖掘丰厚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灵魂,彰显县城的“精气神”,当地大手笔投资建设了融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代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公园;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为主线,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广场文化活动。本着“大家办、大家演、大家乐”的宗旨,在会展中心广场、东路小区广场和龙泉公园广场等场所开展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文体活动,通过广场文化的形式,组织和吸引全民参与,不断推动宜居城市文化建设。

环境优美是遂川的优势,为了让强者更强,当地把创建园林县城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由省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品位编制遂川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本着“超前思维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全面增绿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古今融通、红绿结合,规划山水生态大园林县城,并出台了《遂川县绿线管理规定》、《遂川县城区绿地认养办法》等一系列绿线管理规定和文件,确保绿地各项指标达标。

舒适便捷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开通了连贯经济区域的公交线路,增设了80辆出租车日夜营运,对县城主要街道全部硬化,铺设了彩色道板砖,砌筑了花坛,并安装了新款路灯,兴建了地埋式垃圾中转站12座,污水处理厂。龙泉公园、森林公园、人民广场,沿江景观带等一个个园林式休闲场所相继建成。

宜居城市应该是和谐稳定的城市。只有在治安良好、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乡协调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当地贯彻落实“六个狠抓”工作,落实综治维稳各项措施,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治安防控体系日臻完善,齐抓共管局面进一步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绩效考评,科学管理

绩效考评是用于评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职责履行程度的主要方法,把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列入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考评内容,对考评内容进行的量化,实施定性定量考评及相应奖惩措施,能让整体建设工作的监管由复杂变得简单,提高时效性和准确性。遂川县在提出宜居城市初期,即组织管理专家,科学设置了绩效考评指标,把创建效果与单位领导的政绩考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每季度听取建设工作汇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年度对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七项考评,作为干部升职、调动等工作的依据。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跨越发展时期,人们已经多次经受了“生态平衡先破坏再治理”的惩戒,我们需要长远的目光,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努力把城市乃至全国,打造成一个科学发展、和谐自然的宜居生态圈。江西省遂川县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走在各县市的前列并取得了实质效果,老百姓感受到了明显变话,因此略作总结,与各地城市建设者共同交流,抛砖引玉,互相提高。

参考文献: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8)

吴先生在当时就敏锐地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建设性破坏”的问题,如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等。吴先生提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建筑单体设计或城市规划具体技术问题上,而应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上着眼。因而倡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笔者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在吴先生指导下,进行城市(Amenity)宜人环境研究,这一课题也是吴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在当年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尚未真正启动以前,吴先生就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化运动将要带来的问题的研究。对大规模城市建设将会带来的种种城市弊病和矛盾有高度的警觉性。努力从中国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南方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吴先生提出要从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地景学和建筑设计三方面着手,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里进行,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战略上的最高境界,寄希望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环境科学、艺术创造上的最高境界,依赖于有造诣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加强这两个层次上的衔接,提高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决策中的地位。吴先生研究探索国外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倡导在中国建立城市总建筑师的机制。2002年5月吴先生赴德国参加国际建协大会预备会议期间,也同柏林前总建筑师J.P.Kleihues教授讨论欧洲著名城市总建筑师制度的形成与实际运作机制。

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从人与环境着眼,将建筑分为“人工建筑”和“自然建筑”。引申而言:从住宅、建筑群到城市,都属“人工建筑”,从住宅园林、城市园林到大地景观、生态园林都属于“自然建筑”,两者综合构成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宜人居住环境,特别是居住区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在西方国家有一种社会现象,业主委托建筑师设计房子,业主的文化素质以及对建筑的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最终建筑的形象与品味。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开发常常是几十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规模,这不仅是一幢房子的优劣问题,而且将对于城市环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商在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看到其建筑产品将融汇到现有城市的空间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居住环境质量。因而发展商应看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让自己开发的城区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值得自豪的业绩。

三、中国目前住宅发展现状对规划设计师的要求

建筑学的内容和建筑师的业务从来都是随着时代而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然而20世纪以来,学科的扩大与专门化使从事具体工作的设计师个人的视野却在趋向狭窄和破碎。由于多学科进一步介入城市的规划建设,无须借助建筑师就可以开展城市发展事业。建筑师的作用有日趋削弱的倾向,这也是造成众多城市开发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现实社会对规划设计师提出的挑战,要迎接这种挑战,建筑师首先应在合理地组织物质和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方面,发挥其专业特长,当仁不让地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决策性工作。

其次,建筑师要扩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建筑事务所要能为发展商提供,从策划、规划、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建筑设备技术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并能站在学科的前列,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与经济技术,创造出时代的精品。

中国地产开发市场将日趋走向成熟,对高质量建筑设计的需求日益明确,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未来时间内将有相当数量的设计机构因为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难以生存。建筑师要放弃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设计,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四、北京五合在改进人居环境方面的理念与实践

北京五合创立短短三年以来获得较大成功,原因除了其有较高的设计质量,较强的市场观念和敬业精神以外,也与其注重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有很大关系。

1、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设计应使土地升值而不是浪费土地

每一块土地都由其在城市或环境中特有的区位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发展商在得到土地之后,应充分考虑土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深入进行市场、环境调研之后,确定产品开发定位。在这里要特别考虑开发的合理性,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特别应控制容积率。规划批准的容积率是一个上限,发展商应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确定一个合理的数值。容积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收益率,但超过了一定界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带来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整个楼盘销售危机。

建筑师在得到设计委托时,除了要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现有树木、植被。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最理想的空间形式,提升土地的价值。

国外许多城市在对于城市开发项目的管理上,把能够改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提高其土地和周边地产的价值,作为城市开发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

2、参与策划,从项目决策阶段入手,重视改善环境。

房地产在中国是新兴行业,开发商大多数都不是房地产专业出身的,有规划建筑背景的都是很少。因而很多发展商在确定产品定位和开发理念,以及如何将其落实到规划与建筑空间形体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能够根据开发商提出的要求提供设计的建筑师很多,但市场上最需要的是有策划能力的设计师。北京五合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市场的发展,长期收集积累相关产品的信息。我们能够以建筑师专业的角度,对产品定位提出独到的建议。对市场的精辟见解与成功的业绩赢得发展商对我们的尊重与认同。在这一基础上,建筑师参与项目方向性决策,能够对于提高最终产品质量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注重城市整体空间肌理的保护和重新塑造

中国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以往逐步发展生长,形成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因而在城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在空间上的有序与协调。欧洲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或说走过这样的弯路。60年代规划师们喜好设计自由矗立在绿色草坪上的高层建筑,或是在同一地块内设计出高度和尺度变化很大的建筑群。这种方案在图纸、模型上显得很生动,空间变化丰富,但实际盖出房子来很不理想,高层建筑中间的开敞空地,既不属于公共空间,也不属于私人空间。建筑高度和尺度很大的建筑群,对居住在里面的居民来说并不感到舒适。欧洲的建筑师以及开发商们现在已开始转向传统的街区式布局形式,这种城市空间形式更能够满足人类情感和品位的需要,它在城市公共街道空间的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北京五合在其所做的规划设计中,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4、强调从规划到建筑及景观等细部的整体设计,通过精美的设计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应从规划到景观,从建筑群体到建筑装饰细部整体考虑。规划形态决定了社区大的空间与功能布局,景观与建筑设计应同步进行,整体考虑构思,室外、室内空间的创造、协调、过渡、需要设计师花气力去推敲。通过精心的设计,创造从室内到室外,从私人空间到开放空间、到城市公共空间这样一系列舒适宜人的空间,提高整个城市环境质量。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城市环境空间的不仅要满足城市功能的要求,如居住、工作、交通等,同时它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规范影响看社会行为和城市生活。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9)

吴先生在当时就敏锐地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建设性破坏”的问题,如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等。吴先生提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建筑单体设计或城市规划具体技术问题上,而应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上着眼。因而倡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笔者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在吴先生指导下,进行城市(Amenity)宜人环境研究,这一课题也是吴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在当年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尚未真正启动以前,吴先生就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化运动将要带来的问题的研究。对大规模城市建设将会带来的种种城市弊病和矛盾有高度的警觉性。努力从中国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南方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吴先生提出要从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地景学和建筑设计三方面着手,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里进行,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战略上的最高境界,寄希望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环境科学、艺术创造上的最高境界,依赖于有造诣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加强这两个层次上的衔接,提高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决策中的地位。吴先生研究探索国外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倡导在中国建立城市总建筑师的机制。2002年5月吴先生赴德国参加国际建协大会预备会议期间,也同柏林前总建筑师J.P.Kleihues教授讨论欧洲著名城市总建筑师制度的形成与实际运作机制。

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从人与环境着眼,将建筑分为“人工建筑”和“自然建筑”。引申而言:从住宅、建筑群到城市,都属“人工建筑”,从住宅园林、城市园林到大地景观、生态园林都属于“自然建筑”,两者综合构成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宜人居住环境,特别是居住区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在西方国家有一种社会现象,业主委托建筑师设计房子,业主的文化素质以及对建筑的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最终建筑的形象与品味。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开发常常是几十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规模,这不仅是一幢房子的优劣问题,而且将对于城市环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商在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看到其建筑产品将融汇到现有城市的空间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居住环境质量。因而发展商应看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让自己开发的城区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值得自豪的业绩。

三、中国目前住宅发展现状对规划设计师的要求

建筑学的内容和建筑师的业务从来都是随着时代而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然而20世纪以来,学科的扩大与专门化使从事具体工作的设计师个人的视野却在趋向狭窄和破碎。由于多学科进一步介入城市的规划建设,无须借助建筑师就可以开展城市发展事业。建筑师的作用有日趋削弱的倾向,这也是造成众多城市开发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现实社会对规划设计师提出的挑战,要迎接这种挑战,建筑师首先应在合理地组织物质和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方面,发挥其专业特长,当仁不让地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决策性工作。

其次,建筑师要扩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建筑事务所要能为发展商提供,从策划、规划、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建筑设备技术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并能站在学科的前列,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与经济技术,创造出时代的精品。

中国地产开发市场将日趋走向成熟,对高质量建筑设计的需求日益明确,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未来时间内将有相当数量的设计机构因为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难以生存。建筑师要放弃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设计,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四、北京五合在改进人居环境方面的理念与实践

北京五合创立短短三年以来获得较大成功,原因除了其有较高的设计质量,较强的市场观念和敬业精神以外,也与其注重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有很大关系。

1、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设计应使土地升值而不是浪费土地

每一块土地都由其在城市或环境有的区位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发展商在得到土地之后,应充分考虑土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深入进行市场、环境调研之后,确定产品开发定位。在这里要特别考虑开发的合理性,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特别应控制容积率。规划批准的容积率是一个上限,发展商应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确定一个合理的数值。容积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收益率,但超过了一定界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带来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整个楼盘销售危机。

建筑师在得到设计委托时,除了要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现有树木、植被。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最理想的空间形式,提升土地的价值。

国外许多城市在对于城市开发项目的管理上,把能够改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提高其土地和周边地产的价值,作为城市开发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

2、参与策划,从项目决策阶段入手,重视改善环境。

房地产在中国是新兴行业,开发商大多数都不是房地产专业出身的,有规划建筑背景的都是很少。因而很多发展商在确定产品定位和开发理念,以及如何将其落实到规划与建筑空间形体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能够根据开发商提出的要求提供设计的建筑师很多,但市场上最需要的是有策划能力的设计师。北京五合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市场的发展,长期收集积累相关产品的信息。我们能够以建筑师专业的角度,对产品定位提出独到的建议。对市场的精辟见解与成功的业绩赢得发展商对我们的尊重与认同。在这一基础上,建筑师参与项目方向性决策,能够对于提高最终产品质量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注重城市整体空间肌理的保护和重新塑造

中国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以往逐步发展生长,形成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因而在城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在空间上的有序与协调。欧洲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或说走过这样的弯路。60年代规划师们喜好设计自由矗立在绿色草坪上的高层建筑,或是在同一地块内设计出高度和尺度变化很大的建筑群。这种方案在图纸、模型上显得很生动,空间变化丰富,但实际盖出房子来很不理想,高层建筑中间的开敞空地,既不属于公共空间,也不属于私人空间。建筑高度和尺度很大的建筑群,对居住在里面的居民来说并不感到舒适。欧洲的建筑师以及开发商们现在已开始转向传统的街区式布局形式,这种城市空间形式更能够满足人类情感和品位的需要,它在城市公共街道空间的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北京五合在其所做的规划设计中,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4、强调从规划到建筑及景观等细部的整体设计,通过精美的设计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篇(10)

对于县城城市而言,如何规划构筑比生态园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宜居城市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对此进行探索,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规划建设宜居城市应参照城市及自身发展的历史,按照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城市发展阶段,合理设置不同时期的宜居目标,注重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握宜居是永恒的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尊重城市历史的烙印,尊重后代,发展的时候能够保存和更新,最终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相比,其规划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

2)社会稳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文化为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并为人取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4)舒适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观提供给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间;

5)城市设施的安全体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

6)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

3县域“宜居城市”规划优势与条件分析

3.1新化概况

湖南新化是位于湘中腹地的千年古县,踞雪峰山南麓,跨资水中游两岸,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栖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且属于亚热带,本身俱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居住,且属于亚热带季内气候区,气候宜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集公路、水路于一体,新化北抵安化,南依新邵,东接冷水江、涟源,西连溆浦、隆回,本身具备适宜建设宜居城市的自然条件。

3.2区位分析

目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部级改革试验区,正成为湖南经济腾飞与发展的极核与引擎,作为3+5城市群——娄底正处于两条经济轴的交汇处,且新化县作为湘中冷、邵、娄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前景十分乐观。

3.3交通优势

新化县域交通集公路、铁路、水路于一体,湘黔铁路、S217省道、资江纵贯县域南北,S312省道、S225省道横穿县域东西,规划中的娄怀高速、沪昆高铁也将穿过境内。新化东距娄底市98km,冷水江市15km,南距邵阳市78km,西距怀化市200km左右,由此可见,新化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3.4资源条件

水资源丰富:新化县位于资江中游,柘溪水库上游,水资源及所蕴藏的水能资源都相当丰富,新化境内仅资水的一级支流就有15条之多。

新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矿物36种,可开发的有26种,主要有煤、铁、瓷泥、锑等。

新化县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根基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县城上梅古镇,依山傍水,古城遗风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北有清代北塔,青砖铁瓦,雄伟壮观,城南有维山,蓊郁挺拔,滔滔资水,绕城北去。顺资水而下,有天子山、十指岭、七餐天桥、香炉岩等。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得益彰。其县境北部有大熊山森林公园、群峰竞秀、物种丰富。麒麟洞内有阴河,常年流水不断,钟乳石如白玉遍布洞内,千姿百态。

3.5地域人文分析

新化梅山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天华、谭人凤、爱国将领方鼎英,教育家、社会学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或有史传巨著,或有故居,留于县境,富有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古迹,如龙潭古桥、仙如寨、桃林寺、天马山、格虎亭、西团书院、文昌阁等,亦是难得人文景观。

新化县为古梅山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旅游开发前景甚佳。

3.6问题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新化县的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本县城镇和周边城镇,缺乏更大区域流通体系,很多出口商品如山茶子油、羽毛、化工原料等处于滞销状态。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文化设施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高档次接待服务设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化本身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资源优势,且交通便捷,未来经济发展看好,具有良好的地域历史人文特色,是规划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理想雏形。虽然仍然存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但都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4规划建设县城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实现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的这一美好理想,需要诸多资源因素的整合,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但是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将新化分阶段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宜居城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调整好产业布局,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从新化县总体规划可知,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2.1%,到2020年达到230.1亿万,人均16275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按照“发展要有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规划如下:

1)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劳动工业化;重点发展服务业;

2)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和辐射带动功能,全方位经营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强化中心城市和优势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支持保护体系;继续抓好扶贫攻坚;

4)大力推进民营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建设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建立功能配套的市政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体系;

6)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创新;

7)健全保障体系和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拓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竞争能力,全方位加快与国际贯例接轨;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9)坚持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2加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根据总规,新化县到2020年新化县城市人口30万人,居住用地960hm2,占城市总用地的31.6%,人均居住用地32m2,规划拟建多层次,不同格式的居住宅区,把新化县建成一个具有社会风气良好、环境优美、个人融入社会的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见图1,具体居住区规划结构如下:

城东:规划在上梅东路以北,资江以东和青峰山以西集中开发,中档居住区,在上梅东路以南沿资江集中开发高档居住区。

城中:以旧城居住改造为主,规划在北环线以北成片开发高档居住区。

城西:采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连措施,形成中档居住区。

此外,在工业用地规划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方面,强调环保原则和以人原则,为宜居城市建设打下现实的基础。

4.3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绿色环保宜居家园

做好城市内部的绿地景观规划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根据新化县城滨水临江的特点,应从“水”与“绿”两处上做好规划,极力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滨水小城,具体规划构思如下:

1)绿化系统:主要是城区公园,路带、滨江绿化带、山地风景林等组成内部形成点--线--面立体绿地网络,具有包括狮子山公园、跑马岑公园、资江风光带等重要绿带的建设,见图2。

2)“蓝线”(水景系统)——包括资江、大洋江、望月湖、新月湖等水系,要合理分配岸线,对规划内划定保护的山体、水体,禁止任何挖山填水行为,要立法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

3)“红线”(建筑系统)——规划重点控制梅苑北路、梅苑南路、上梅中路、上梅西路、上梅东路、天华北路、天华中路、天华南路、白沙洲路、大甫路等街道的各类建筑立面、高度,商店的橱窗、招牌、标志以及绿化系统等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了统一协调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大道。联通山、城、水空间,贯穿三维视线,构筑:东西向:山——城——水——城——山;南北向:山——城——山——城——山的生态城镇框架。天华南路规划平面见图3。

敞开资江岸线,开辟滨江风光带,综合游览、观光、休憩、娱乐、交通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园林、雕塑、建筑小品、道路建设,特别是断面设计,要创造条件给人们最大限度的接近、接触水面。使环境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滨江路成为和谐的风景艺术长廊。

利用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使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水景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向心的视觉景观和空间。同时,提供更多的观水视线。重点处理街道对景点,界面的空间部位,在城市绿廓和主要道路的重点部位适当地敞开部分空间,达到丰富城市空间的效果,对城市的重点节点应加以强化处理,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或现代化的景观节点。

在横向联系道路近江、山端头,亦应敞开空间,以满足生活在城市空间里的人们对广阔的自然空间的需求。

4.4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新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方文化。其历史可追逆到距今约四千年的中国上古时代。悠久的历史加上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梅山,孕育了古朴清纯的梅山文化,滋养着一代代新化儿女。

4.4.1新化县历史人文特点

1)梅山文化:梅山地名源于历史所说“此山古已有,因多产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笃信巫,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2)民俗风情:新化县古村,梅山十峒,瑶苗杂处,摘山射猎,民性勇武、刚烈,民俗淳厚奇特。所辖范围民族众多。主要以瑶族为主还有苗、獠畲、巴(即土家)等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千百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梅山文化。

3)武术:新化人素以阳刚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蛮子”之称,武术教育更是长盛不衰,素有

“武术之乡”的美誉。

4)瓷文化:陶器在新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便有生产,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迅速,品种更是多样化。

5)茶文化:新化的茶叶早在古代已名驰遐迩,所产“渠江薄叶”“以名而香著”,在明朝时为贡品。

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之魂,品位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品位的竞争。

4.4.2历史人文特色与文化建设

以梅山文化、新化武术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掘新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以电子、陶瓷等传统支柱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文化。以大熊山、资江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线,精心营造新化“生态旅游文化”以新化区位优势为依托,能动联系外界的开放型文化。

近期内规划实施措施如下:

1)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兴建文化市场、文化公园、音乐厅、青少年宫、博物馆、完善娱乐中心。

2)开辟产业文化陈列馆。

3)在城东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开辟滨江风光带和休闲广场。

4)改造一批城市雕塑和主体建筑。

5)改造和保护古城路街道。使其融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情景合一。古街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风韵,让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景致,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的神范。

此外,加强城市居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等城市软环境建设也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以满足县域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基本上是以打造单个城市的宜居为目的和重点,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笔者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超越城市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区域性的宜居和环境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筑,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忠.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33.

[2]任志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4.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 工程系毕业论文 下一篇: 教师精准扶贫帮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