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6 18:36:41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1)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2)

讲授新知之前,教师要预见错误的发生,这是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第一招。初中生一般不太会注意数学概念和概念中、公式中限制条件的理解,特别是对限制条件最容易忽略,由此造成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往往容易造成错误的解答。因此,概念性题目错误发生率往往比较高。

例如,“形如ax2+bx+c=0(a≠0,b、c为常数)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是以字母的形式出现。学生在阅读此概念时会特别容易忽视括号内的条件,更别说对它所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因此我在讲授新课时就有意引导学生先阅读此概念,接着强调“a≠0,b、c为常数”这个限制条件。同时列举一些方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写出答案,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几个学生依次说答案及理由,同学或教师补充,最后学生达成共识:a一定不能为0,但b、c可以为0,a、b、c可以为无理数,从而自然而然的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特殊形式,即ax2=0(a≠0),ax2+bx+c=0(a≠0,b为常数),ax2+c=0(a≠0,c为常数)。同时学生在做题中明白了如果方程不是最简形式应先化简,不能光看形式,应牢牢抓住二次项系数a≠0的条件。

第二招:课内讲解要有针对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是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第二招。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平台,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的概念后,应立即出示题目,让学生去熟悉题中出现的两种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这种充分全面的公式变形教例,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趋势于完善,形成的概念是深刻的。学生在以后概念的应用中才能不犯或少犯仅凭视觉等而造成的错误。

第三招:总结讲评教会归纳

要认真分析学生平时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这是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第三招。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例如,圆上的两点(或圆的一条弦)把一个圆分成两段弧,因此这两段弧为优弧、劣弧或两段半圆弧;同圆(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等知识学生都明白,但学生在具体的解题时总是漏解,现举举例如下:

弦长等于半径的弦所对的圆周角为 ;

这类题都是两解,但学生往往只会画出一种图形,造成了失解,讲评时我现场画出图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图能力,然后让学生小结解题经验,学生的归纳是:(1)在同圆中,同弦所对的圆周角同侧相等异侧互补;(2)少图的几何题往往是多解题。

最后布置随堂练习:

①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若AB=10,CD=8,则AE的长为 ;

②一条弦分圆成两部分,它们之比为4:1,则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为 。

第四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进行数学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其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这是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第四招。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练习自觉地进行反省,而不仅仅满足于解毕,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如“还有其他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这种反思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解。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题完毕后进行反思,解决一道题目后,学生一旦懂得去反思就懂得去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联想丰富,不满足于一题一解,勇于并敢于尝试。

第五招:教会解后自查方法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3)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抓重点,展开讨论,讲练结合,务求每个学生学懂掌握。突破难点,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各抒己见,集大成、2012年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形共识的做法,使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既扎实,又能向纵深发展。在初二(5)班,注重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倾斜于基础要求;在初三(3)班,导入迅速,巧设疑问,引发探究,记牢为先,运用为要,一切为了中考。

三、坚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听了8次公开课,汲取了他人的宝贵经验。我本人也主动上了一次公开课,并认真听取了同仁们的评议。我觉得听课和做课都很重要,他们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是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今后都积极去做,2012年教学工作总结精益求精。

四、及时批改作业,保持好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作业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无论好坏,他们都充满盼望,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及时批改,不要让其热情的心冷却,那样下次作业就会懒于动笔,影响深远了。我安排学生的作业有;初三(3)有同步练习(每课),作文6次,周记15次;对初二(5)班的要求相对降低,作文不多,只有3次。重点抓写短语,写片段,共有10次之多,课课有练习。无论是什么样的作业,我都及时批改,练习保证当天批改,第二天发给学生,短语、周记、作文保证在一周之内批改完毕,测验评卷不超过三天。这样,保证了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4)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5)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

1、化学这门课已经给学生吊足了“胃口”学生都已经入学两年了,但是还没有接触过化学,对此学科会有一定的期待和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初三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就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新奇的新世界,让学生大开眼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学习化学会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化学还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等,这样谈一堂课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被化学这一新的学科所吸引,她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的。

2、上完第一课之后,接下来的第二课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失望,仍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事物,那就是演示实验。当你拿着各式各样的化学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的眼神都会变得亮起来,期待着会有一个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一堂课也会非常成功的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用实验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化学学科的一个法宝,在一年的学习中,先接触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在教室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进化学实验室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的学习走上正轨。

通过上面的方法学生的兴趣都有了,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第二步: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启蒙性、基础性。初中化学的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运用“需要原则”。首先,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先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在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点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再次引起的学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最后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此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的化学学习充满信心。

第三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关键的记忆法。要学好化学,记忆很关键。初中化学内容多而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应采取以下方法加强记忆: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记忆,应理解“参加”的含义是完全反应。“守恒”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再进一步理解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改变。②要点记忆。对复杂的概念、性质、操作可概括成要点,使记忆的内容简单化。如过滤的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归纳为“氢——灯——灯——氢”。③规律记忆。化学知识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应注意总结规律、发现规律。如学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总结出酸的通性;通过实验,总结出金属跟酸、盐反应的规律。这样,记忆就很深刻,运用就更灵活。

第四步:打好基础。

初中的化学就化学学科的基础,因此抓基础就尤为重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比如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前20号元素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如果不会的话,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就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变成差生。为了防止这样的学生出现,我们利用考试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天的课前5分钟都是考试的时间,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要考的内容,考完一定要及时反馈,一般我们都在当天就反馈,通过每天的这次小考,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了如指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绝不赶进度,直到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后进生的产生就减少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进度总是很慢的,到最后的总复习的时间就很紧。所以,现在我们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上学期应用。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6)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的关注,作为教师更是责任重大。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在本文中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与大家讨论研究,共同进步。

一、探究性教学理论

(一)探究性教学原理

探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为所提问题假设出情境,再进行巧妙的设问,摒弃传统教学中直接、没有悬念的提问;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收集学习资料,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与小组分享学习成果、交流意见;最后写课堂总结,把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学习心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性教学理论来源

这种教学理念来源于人们对人类认知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深入探索和发现。

(三)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是发现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二是根据获得的材料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设想;三是通过资料收集、实验探究、实践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四是对通过以上程序收集到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用所学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五是对整个过程再次回忆反思,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准确性,借此来保证所得到结论的合理性。最后是总结学习经验,使知识能够真正被自己吸收。学有所获,不仅是学习内容,更是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巧妙设问,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然老套,但是真理依然藏在其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不能平铺直叙,更不应该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已经暗藏答案、毫无意义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没有直接进入课题,而是先问学生:“金字塔那么高,我们怎么来测量它的高度哪?”或者问“怎样去测量河流的宽度”等问题,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这样的问题设置使课堂探究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主动学习,刻苦钻研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去说、去思考、去交流,而不是让他们乖乖地坐在板凳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因此,教师备课的内容、讲课的方式都要为这一主题服务,力争能够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地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在问题的提出和学生遇到的难题时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收集资料、自主实验、思考探究和小组合组中收获知识。例如,在互联网或者图书馆查找资料,课外阅读书籍,做读书笔记等。

(三)独立思考,自主参与

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做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以及初中数学教材等多方面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动脑、多提问、多交流。当然,这些仅仅靠课堂学习是做不到的,还需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功课,这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有益的。

(四)合作分享,交流经验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调皮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是平等自由的,更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同时,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有层次的分组,这并不是要把小组分等级,而是说每个小组的人员要合理均匀,要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实现最佳搭配,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②深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集体荣誉的保护,这样能缩小优秀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差距,促进小组合作积极有效地开展;③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激励的话语将是学生努力进步的催化剂。④教师的及时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当走下讲堂,来到学生中,对于解题思路有问题的小组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对于意见不同的小组讲解问题重点,为提问的小组解决困惑,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在课堂上统一讲解。

(五)及时总结,反思自我

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定期复习,不只是对学会的知识点、重难点进行总结,更是对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的总结,对如何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应用知识的总结。而通过反思,学生能高效地掌控思维运行模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不再靠对数学定理公式的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自我评估、自我肯定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改良自身缺陷,完善自身方面是有极大帮助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对旧知识点的总结和反思中能够获得新的知识,能够对知识点灵活运用,能够举一反三,充实了学习经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这一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是很有成效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并与实践经验结合,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鄂国海.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青少年教育, 2012.3.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7)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8)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9)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

0.引言

数学教育的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通过数学复杂严密的思维活动,从未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获得对数学知识理性上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找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大胆创新。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初中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作被管理对象和灌输知识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也是有着丰富个性和特点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如果离开了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将会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是单纯的讲、学生单纯的听,那么学生的创新力就被抑制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2 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初中生比较活泼,思维能力很强,想象力也比较丰富,并且富于幻想和猜想。猜想也是一种理解事物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猜想一般是证明或者计算的先导,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唯一的,所以真实性要通过逻辑思维和实践来验证,通过实践,确定猜想的正确与否,猜想有着极大的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与猜想,不要害怕犯错误,猜想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学生要从简单入手,根据猜想内容的数形对应关系和学习的已有知识,通过思考猜测,主观进行判断,或者将一般性的规律进行延伸。

2.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复杂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或者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拓宽思维,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感觉提出质疑,并且针对质疑勇于进行实践验证,寻求解决方法。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对于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y=ax2+bx+c,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想到,a,b,c是否可以取任意值呢?当二次函数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时候,,自变量x的取值有没有要求?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对授课内容及时进行总结,

2.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创新,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突破了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模式,让学生多方面思考,从多个方面寻找正确答案,寻求正确结果,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可以充分发散思维,例如在学次函数的时候,求解:

第一种解法:

x2=6,x=6,

第二种解法:

x2=4-1-6+12

x2=6,x=6,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求解,学生可以探索不同的求解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都要进行各种总结,重点难点要重点总结,也要让学生每节课都要做总结,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提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教师要把机会给多学生,例如总结讨论结果,总结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总结完后,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宽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是复杂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些实际方法应用于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明显成效,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知识吸收时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学蓬.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6):23-25

[2]王丽敏.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9):192-193

[3]崔海英.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0(3):122

[4]陈金长.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外阅读:中下.2012(7):51

上一篇: 物业个人工作计划 下一篇: 城市景观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