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6 01:00:33

博雅教育论文

博雅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收稿日期:2014-01-17

作者简介:吴自选(1969-),男,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外语教育研究;天津,300384。黄忠廉( 1965-),男,湖北兴山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汉译语言研究;哈尔滨,150080。

一、引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隄、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一)培养博雅之士

1926年,吴宓参照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撰写《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开宗明义提出了清华外文系如下五个培养目标[5]201:

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 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吴宓提出的清华外文系培养目标,浓缩了清华外文系的教育思想,为清华外文系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基调。其第一个目标即为培养博雅之士,而博雅之士既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职业技能。“博”是指融汇中西语言文化的广博,是提升人格境界、成就学问事业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度,而“雅”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雅志趣和学术涵养,是知识的高度。吴宓先生的“博雅”之说,简言之,是“希望学生能够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6]19-20。吴宓提倡博雅之士的教育模式, 深受其母校哈佛大学以及导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 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深厚中西语言修养、宽广文化底蕴、具有批判性思维、“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中西文化、语言通才,其实质在于人格的塑造、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修养。

(二)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博雅教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实质是培养“通人”或“全人”;在中国,类似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家教育。“六艺”虽有实用功能,但其实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清华外文系培养的博雅之士,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的理想人格的与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外国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某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均衡的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在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创造力、适应力。吴宓认为,教育之理想,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理想,应是培养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之通才[7]24。

吴自选黄忠廉: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三、清华外文系博雅课程体系

清华外文系的课程体系体现文理兼修、通专兼顾、贯通文史哲的特点,是实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路径,也是吴宓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以清华外文系1936-1937学年度的课程设置为例[8]:

第一学年44或46学分:英文8,国文6,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或8,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择一)8,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二学年36学分:英文6,西洋哲学史 6,西洋文学概要8,英国浪漫诗人(专集研究)4,西洋小说(专集研究二)4,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三学年32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中世;文艺复兴时代(每门4学分)12,英文文字学入门4,戏剧(专集研究三)4,文学批评(专集研究四)4;第四学年24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18世纪;19世纪(每门4学分)8;现代西洋文学:诗;戏剧;小说(任择二种)4,莎士比亚(专集研究五)4;

选修课:拉丁文8;第一二年日文8;第一二年俄文8;英语捷径4;研究课程若干6。

具体分析,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文理兼修

在清华外文系四个学年共136或138个学分中,语言类课程共44学分。清华外文系强调“本系教授语言文字之方法,注重熟练及勤习。读书谈话作文并重,使所学确能实用,足应世需”[5]199。学生通过“读书谈话作文”,训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在清华外文系课程设置中找不到“精读”、“泛读”、“口语”和“听力”这样的把作为整体的英语语言文学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文史哲等课程来提高语言基本功。“西洋哲学史由贺麟先生讲授。他指定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名著英译本(例如柏拉图《对话录》等书), 并让学生用英文写读书报告。”[9]3

早期清华大学贯彻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识为主,而专识为末”[10]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自然、人文、社会三个方面有综合的、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11]。由于全校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清华外文系与其他各系学生所选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理等多个领域,重点在“博”。李赋宁先生言:“我在清华园渡过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英文的听、说、读、写有了很大进步,法文的根基打得很牢靠,西方文学、哲学和历史也都有了一些入门知识。”[6]29

(二)以“文”为主,注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不将大一的44学分计算在内,清华外文系的文学类课程占到其余三年总学分的61%。文学课程分文学史和文学体。文学史按时代进行分期研究, 即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分配于三年中。“文学体则强调分体详细研究,于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涵盖了各种文体, 即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等。”[12]174-175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开设的56门选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更为丰富,涵盖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与作品研究及文学理论,共28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0%,其余为语言理论及“外语及其他”类课程。仅在“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类选修课中,即开设12门课程 [13]131。文学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学生品德、性情和境界的熏陶与提升起一定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就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主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比较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情操。他归纳出文学在启迪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性,增进学生人格塑造,了解西方文明流变乃至增强学生爱国心等十大功能[7]59-64。

吴宓视西方文学、文化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学生对其具有广博和全面的知识。清华外文系将英语语言文学置于西方语文的大背景下,有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课程供学生修读,并配合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培养出一大批德、法、俄语言文学专家。西南联大时期,“在外文系的56门选修课程中,法语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即达11门。”[13]137这些课程覆盖面很广,“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局限在某一种外语或某一国别文学上,而是把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大大扩展了学生视野”[9]3。

(三)选课制与旁听制,贯通文史哲

吴宓从创造中国新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度,强调清华外文系学生中国文学功力的重要性[5]201:

本系对学生选修他系之学科,特重中国文学系。……目的在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相辅以行者可也。

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清华外文系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中国新诗派”的诞生地,著名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就是在清华外文系的培育下走向成熟的 [14]。

早期清华大学除了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更以独具特色的选课制度,实现其造就通才的目标。“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各系规定的课程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大一应修课程不得中途退选”[12]119。清华外文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修、旁听其他学系的课程,特别是同属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课程,学生可以一日横跨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听了罗常培的语言学,入邻室钱穆的中国史课,晚间有金岳霖讲‘哲学中的时与空’,须早去占座”[15]。在清华外文系读书四年的季羡林先生曾言,真正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只有两门课,就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和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两门课恰好都不是清华外文系的专业课[16]。清华外文系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很大自主性,允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学生以中西语言文化为根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清华外文系作为外语教育的历史坐标

清华外文系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成功范例,至少在以下两个层面给外语教育界以启示:

(一)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出发,造就外国语言文化通才

“外语专业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文化底蕴不深。”[17]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界开始进行外语与经贸、新闻、外交、法律乃至科技相结合的所谓“外语+X(培养方向或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外语教育职业化、训练化、空洞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其人文学科属性日渐淡化[18]244-245,外语院系沦为“语言培训中心”或“体制内的新东方”,时至今日其定性、定位问题仍未得解决。外语教育不能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甚至是应试培训;如是,高等外语教育已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价值取向将趋向功利主义;以单纯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专业产生较大差距[19]。

外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兼具人文性[20],因此,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是外语教育的应然目标。外语教育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培养目标,而“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莫过于培养目标。”[18]243 从清华外文系的成功经验看,外语教育应注重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外国语言文化通才。许国璋先生在谈及外语院系培养目标时强调外语人才必须是文化人[21]。

(二)从博雅教育理念出发,改革课程体系

始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 按照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模式开展教学[22],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熏陶,重视机械训练、淡化文学教化,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时至今日,外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大量机械操练为途径。以英语专业为例,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基本上都以专业技能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程不但所占学时数多, 而且持续时间长, 一般达到总学时67%左右[23];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分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知识,使语言教学沦为空洞语言与空洞交际,使学习者既无法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无法学习到知识”[24]。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说、写、译等语言产出能力。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如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课程,更是冷知识传授多于文本研读,只能给学生们带来信息与知识压迫[25]。这样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不能提升、陶冶其人格,因此不仅受教育者不能用外语获取信息与知识、传递思想与情感,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26]。

清华外文系课程内容宽泛, 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大一英文也指导英文阅读和练习英文写作。但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还由其它课程来分担。而在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课程表中“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时下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24.2%。语言水平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27] 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及其规律出发,须在课程设置上确立“语言”和“文化”平衡,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厚植其人文底蕴,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扎实的中西语言基础之上,培养其会通、思辨、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五、清华外文系作为中国大学的历史镜鉴

清华外文系是早期清华大学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在一个系科具体的、成功的实现。实际上博雅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不仅在外语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整体。博雅教育不应只是清华外文系追求,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之追求。吴宓认为,培养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通才,不仅适用于文史哲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亦如此[7]68。

(一)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追求

梅贻琦先生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勿囿于一途, 而得旁涉他门, 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贯通的,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28],以梅贻琦、蔡元培、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学主事者主张的是博雅教育理念中人格教化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院系调整以后,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导思想。至今,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烟消云散, 仍然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简言之,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过分实用化乃至功利化取向弊端有二:首先,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度功利化的大学教育造成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受教者人格缺陷。受教育者蜕变成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器物”。如果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庸俗功利、寡廉鲜耻等诸多人格缺失,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与大学的使命背道而驰。其次,造成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大学长期局限于培养所谓“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受教育者创新动力不足。

狭隘专业教育颠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难以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相反,它是器物化、工具化的教育。而梅贻琦先生主校时期的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人格、修养、灵魂的教化和熏陶,其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切大学的灵魂之所依”[29]。“博雅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是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30],也关乎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作为历史镜鉴可以考察时下价值追求错乱、办学方向迷失的大学。

(二)博雅教育是应对大学挑战的必由路径之一

博雅教育是应对人文精神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学两大挑战的必由路径。其一,博雅教育是以与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大知识观教育,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魅力,籍此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清华外文系的博雅之说,如果说“博”是一种学术追求,那么“雅”即是一种人文品质和人格境界,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的需要,重视人文教育”[31]。总之,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既是观照整个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镜鉴,更是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路径。其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等素质,而博雅教育主张的文理兼通和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对知识整体性把握,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32],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清华外文系毕业生许渊冲称他:把生命科学的优质基因克隆问题,应用到中西文学互译的理论上来,提出了优化的创译论,使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走上了世界译坛的前列”[33]。

六、结语

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办学风格。它将西方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培养博雅之士为目标,致力于文史哲的贯通,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大量人文学科杰出人才,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也为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是与清华外文系迥异的社会、教育和制度环境。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汇的产物,然而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既是精神遗产更是镜鉴,值得从外语教育界同仁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包括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与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2-642.

[2]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编委会.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暨外国语言文学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

[3]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 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R].New Haven: Hezekiah Howe,1928:7-9.

[4]Strauss, 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J].Academic Questions,2003(Winter):31.

[5]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系概况[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9]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7-8.

[11]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G]//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复,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

[1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

[14]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81-85.

[15]许国璋.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7.

[16]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17]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4.

[18]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9]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2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2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89-92.

[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6.

[25]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5-37.

[2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2.

[2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

[28]梅贻琦. 学习范围务广、不宜狭[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412 号), 1932-06-01(01).

[29]张楚廷.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2):35.

[3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

[31]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037)[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博雅教育论文篇(2)

高校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独立学院起步晚,办学经验浅,它的学生要与公办大学学生竞争,还要和研究生、博士生竞争,困难大,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站住站稳,必须明确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生,就要大力推行学生博雅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人才竞争中创出品牌。独立学院虽然有其不足,但年轻有朝气、体制灵活、敢于尝试和创新,博雅教育的实施、博雅素质的培养,具有自己的优势。

一、博雅的内涵

博雅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博雅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完善。“博雅”的字面理解是博古通今、兼容并济、能文擅武、高雅风趣。“博”,知识和能力宽广渊博;“雅”,高雅,是指拥有个人品性与道德修养、艺术文化修养。

笔者认为“博雅”的条件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具备国际视野,学识广博,涉猎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优秀的个人道德品质,有责任心、爱心、上进心、宽容心;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喜欢艺术欣赏、热爱体育运动;具有创新精神,会研究、会思考人生、会反思当前的情况,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二、博雅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成材。培养优秀人才,仅掌握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能力和努力的品质远远不够。在工作中,人与人、社会产生的交往,通过专业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通过情感交流、文体艺术交流等。很多实际业务解决不掉的问题,通过其他的方式却能轻松解决。

2.有利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博雅教育的推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掌握博雅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要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避免淘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必然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引起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国家近几年大力提倡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理由相信,一个接受博雅教育,拥有博雅素质的社会人,定能为和谐社会、和谐环境的创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城市学院博雅教育的现状

注重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力推新生始业教育,培养专业兴趣。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通过假期的实践教育,通过学生境外交流,通过学生和学生组织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始注重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培养,开展艺术文化校园活动。没有形成博雅教育观念,缺乏系统博雅教育的实施办法。

四、独立学院博雅教育的实施建议

独立学院要在高校人才竞争中领先,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思路,实施博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建立师生博雅教育意识

实行博雅教育,首先要理清思路,转变观念,让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博雅教育的意识。城市学院要顺着创名牌教学型大学,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分析当今社会形式,分析全国独立学院的现状,比较国内外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结合教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可行性的博雅教育实施方案,然后反复检验,调整,改进。学院的办学定位中,必须突出博雅教育。全体老师须牢固建立博雅教育的意识,围绕博雅教育开展教学育人工作。只有全体师生牢固建立了博雅教育的意识,老师的教学育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围绕博雅教育实行。2.调整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博雅教育,关键要调整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教学育人过程始终渗透博雅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接受博雅教育的关键场所,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成功与否。

(1)教师层次的提高——多能型教师

博雅教育的实施,对于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甚至会淘汰一批教师。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现今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允许教师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这是对学生、社会、国家极大的不负责任。博雅教育的实施,需要的教师是多能型的。教师要具备专业教学的丰富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教”学生的能力,具有将学生吸引在周围的魅力。现在很多教师不会教,满腹经纶,却无法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多能型教师却不同,他不仅在本专业学富五车,且了解其他领域,能够将知识联系实际,应用社会;他自信,有修养、有品味、有个人魅力,能够让学生折服;他能够通过课堂或网络,将经验和知识与同学分享。多能型教师,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有着与其匹配的价值。

(2)教学方法的改进

要推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第一课堂,较多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此方式不利于知识的吸收,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真正的第一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知识火花的撞击,通过教与学,问与答,达到知识的辨证,吸收精华,去其无用,促进师生双方的提高。而基于问题的学习,解决了这个难题,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方法。要强调互动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针对问题,通力合作,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要强调学习过程,用过程保证学习质量,不要仅用期末考试来衡量和保证学习效果,一定要增加学习过程的考核量。

3.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博雅教育开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热衷,最投入的内容。第一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主。而校园文化是培养博雅素质的重要环节,如学生的为人处事、合作交流、文体才艺、德行品质都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展示。博雅教育的开展和完善,必须重视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平台。

独立学院应该规范学生会、社团、新闻中心、学生助理等学生组织,通过这些学生干部培养平台,树造优秀的学生干部,影响广大同学。学院和各分院的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应充分梳理,去糙留精,紧密结合本分院的特色,创造学生展现和锻炼的平台。精心打造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如城市学院的名师论坛、企业家论坛、大学生发展论坛,通过文化品牌活动来引导学生。

应该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成立艺术团,开展交响乐音乐会,交谊舞会,书法美术作品展,并邀请著名人士来校交流指导。同时学院团委和各分院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共同推进艺术文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博雅教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23-03[ZW(N]

[作者简介]谢睿(1989―),女,山西运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近年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如哈佛大学最新的普通教育课程等,开始大力推展博雅教育[1]。但是国内博雅教育的实施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需要进行探讨。

一、博雅教育的内涵

古希腊时期,博雅教育的萌芽就已出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有与“博雅学艺”(liberal arts或liberal disciplines)直接对应的希腊词“eleutherion epistemon”,与英文“liberal arts”直接对应的拉丁文概念是“自由人技艺”(artes liberales),这个术语零星地出现在西塞罗的《为阿其亚辩护》《论开题》《学园派哲学》《论雄辩家》等著作中[2]40。总体来说,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反对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重视人理性、审美和人格的发展。博雅教育之所以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与当时社会的构成有着极大的关系。古希腊的社会分为自由人和奴隶,奴隶若要享受到自由及相应的公民权利,其身上必须具有自由人的某些特质;而自由人在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时须具有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流利的演讲能力和娴熟的阅读能力,这些是基本的条件[3]。因此,这一时期的博雅教育是针对自由人的教育。

在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和世俗王权控制了教育,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到压制。上帝是最高的存在,压倒了人性。博雅教育失去了古希腊时期所拥有的灵魂,只是作为达成教会或世俗目的的工具。

在近代,英国人在翻译古希腊、古罗马著作的过程中发明了英文的“博雅教育”概念,并将其和文雅社会中的绅士意象、文化规范联系在一起[2]43。博雅教育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并不断变化发展。古希腊时期重视人和谐发展的博雅教育被人们重视并接受。但是,这时的博雅教育是一种贵族式的教育,主要面向统治阶级。

直到20世纪,西方社会彻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博雅教育的概念也从传统走向现代,并逐渐与19世纪出现、20世纪中叶后流行的通识教育合流[4]。至此,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同义,因为满足了一些群体的需要从而重新活跃。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言,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三者在概念上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称谓或者译介偏好上有所不同而已。

从博雅教育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博雅教育随着社会的状况及变化而有所保留或有所舍弃。一方面,博雅教育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定的内涵:1.培养“完整的人”;2.不是为职业做准备,非功利性。另一方面,博雅教育在适者生存的压力下无法恒定不变,有选择地舍弃糟粕、吸收精华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满足人、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是一种必然。那么,作为“舶来品”的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环境如何?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实施博雅教育?

二、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土壤

博雅教育历史演变过程表明,博雅教育的内涵依旧,但是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施模式,必须形成本土化模式,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博雅教育要形成中国本土化模式,就需要适应中国的土壤即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说,博雅教育在中国的实施不仅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而且要正视和解决在中国存在的障碍。

令人欣慰的是现今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同时各高校也纷纷落实或准备实施博雅教育。但是博雅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不仅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等理论问题,而且存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等实践问题。在理论问题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博雅教育的概念、内涵等本体论的研究上没有统一的共识,存在很大的分歧,与其他的教育理念经常混淆。比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三种理念的区分。在实践问题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程度不足。只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消极影响是我国博雅教育实践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博雅教育的本质,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土壤的成分非常复杂:中国社会既存在着可供博雅教育生存的土壤,但是也有对博雅教育不利的方面;中国教育既有可供博雅教育存在和生长的养分,又存在排斥博雅教育的成分。换句话说,博雅教育在中国会遇到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包括:1.博雅教育与中国政治和传统文化并不冲突,具有被中国人接受的可能性;2.中国经济对于高质量、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要可以成为实施博雅教育的动力;3.中国科技的发展可以为博雅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途径;4.博雅教育可以实现中国由人口压力向人口优势转变的期望。挑战主要包括:1.博雅教育对财力投入的要求较大;2.博雅教育更适合于精英教育;3.博雅教育与中国职业人才的培养相冲突。

三、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策略

(一)抓住机遇,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在中国社会这个稳定的大环境情况下,博雅教育无疑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先,博雅教育的实施可以分阶段:先进行试点,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环境实施;然后吸取经验,扩大范围。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一些本土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可以削弱挑战的难度。其次,博雅教育的实施可以分层次进行,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段,先从一些交叉学科领域入手。最后,博雅教育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助社会提供的条件。

(二)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目标层次化

博雅教育的观念需要被教师、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了解。只有对博雅教育理念有着清楚、深刻的认知,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才会没有疑虑地实施和发展博雅教育。同时,鉴于博雅教育投入较大和要保障实施的质量,各个学校需要对自身有着明确地定位,从而准确地确定教育目标:若是专注于职业人才的培养,那么博雅教育实施力度可以少甚至没有;若是致力于“人”的培养,那么博雅教育就是良器;若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么博雅教育就视其具体条件而定。

(三)与原有教育相融合,顺应中国改革潮流

博雅教育的实施不是必须以其占主导地位为前提,可以与中国早些年的素质教育及近些年的“新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改革结合起来。这样的融合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必须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不能为了博雅教育而刻意压制专业教育,要把专业教育和博雅教育融合起来,比如以问题为主题进行教学。

(四)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博雅教育奠定基础

博雅教育对施教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博雅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及较高的德行;最后,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方式。但是,要培养出素质如此高的教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徐徐图之。可以先对师范类学校培养模式加以改造。在课程和目标设置上吸收博雅教育的理念,拓展未来教师的知识面,注重发展其能力和德行。

(五)加大对博雅教育本体论和本土化的研究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是发展教育的一条捷径。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内地博雅教育的借鉴意义大一些,因为美国博雅教育比较发达和成功,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与中国内地共同的地方比较多,并且对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博雅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要注意中国内地的特殊情况,加大对博雅教育本体论和本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月明.走向多元化的大学教育――从高校推展博雅教育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19.

博雅教育论文篇(4)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3.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等诸多挑战。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些挑战,不应只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反思固有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博雅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博雅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中存在学历不高,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学生指导专项知识缺乏,与学生交往疏离淡漠,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造等现象。博雅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大学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教育。推行博雅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1. 以科学理论、政治素养引导人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提倡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开放式讨论和研究,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这于以往将学生“圈养”在象牙塔中不同,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增强敏感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各项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指导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博雅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 以人文情怀、爱心奉献温暖人

香港岭南大学在招聘教师时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关心博雅教育的目的原则,却往往忽略了博雅教育的实施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是走访学生公寓、个别谈话、春游等都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这些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始终不能孤立于广大的学生而存在。只有与学生实现了良好有效交流沟通,才能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从中获益。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地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改变现状。以人文情怀和满腔爱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将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说教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师生交往中的信赖感、安全感和民主氛围。只有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博雅教育实施成效。

3. 以扎实专业、广博知识教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良师益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特别是在博雅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能增加其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其个人气质与底蕴,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各项活动中受到示范作用和教育启迪的一项保证。

4. 以创新意识、人文精神激励人

现代工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人们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和技术规范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目光短浅、趣味市侩、人情淡漠、竞争冷酷的风气。

大学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大学思政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年轻人精神引领的职责。首先要从自身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未知真理探求的诚意和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培养起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后,必将能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创新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回归人文校园、博雅讲堂,坚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1. 针对博雅教育的专门学习及充分讨论

当前教育界就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争论仍然存在,对博雅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手段也是观点众多。广大思政工作者在确立博雅教育理念的同时,应首先详细了解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内涵,博览各家观点,学习之所长,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充分的讨论。

2.定期的培训深造及交流访问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的深造、培训,将思政工作者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其他诸如职业规划与辅导等专项培训结合起来,为思政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进步提供先决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大学实行博雅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思政工作者应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去访问参观其他大学,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加快发展,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不利局面。

3.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对加强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把加强思政工作者监督与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有据、激励有序的激励监督机制,实现对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既保证了思政工作者在推行博雅教育中的工作积极性,又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3] 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孙劲松.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博雅教育论文篇(5)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3.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等诸多挑战。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些挑战,不应只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反思固有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博雅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博雅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中存在学历不高,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学生指导专项知识缺乏,与学生交往疏离淡漠,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造等现象。博雅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大学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教育。推行博雅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1. 以科学理论、政治素养引导人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提倡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开放式讨论和研究,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这于以往将学生“圈养”在象牙塔中不同,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增强敏感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各项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指导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博雅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 以人文情怀、爱心奉献温暖人

香港岭南大学在招聘教师时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关心博雅教育的目的原则,却往往忽略了博雅教育的实施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是走访学生公寓、个别谈话、春游等都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这些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始终不能孤立于广大的学生而存在。只有与学生实现了良好有效交流沟通,才能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从中获益。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地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改变现状。以人文情怀和满腔爱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将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说教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师生交往中的信赖感、安全感和民主氛围。只有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博雅教育实施成效。

3. 以扎实专业、广博知识教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良师益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特别是在博雅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能增加其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其个人气质与底蕴,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各项活动中受到示范作用和教育启迪的一项保证。

4. 以创新意识、人文精神激励人

现代工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人们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和技术规范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目光短浅、趣味市侩、人情淡漠、竞争冷酷的风气。

大学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大学思政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年轻人精神引领的职责。首先要从自身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未知真理探求的诚意和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培养起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后,必将能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创新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回归人文校园、博雅讲堂,坚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1. 针对博雅教育的专门学习及充分讨论

当前教育界就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争论仍然存在,对博雅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手段也是观点众多。广大思政工作者在确立博雅教育理念的同时,应首先详细了解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内涵,博览各家观点,学习之所长,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充分的讨论。

2.定期的培训深造及交流访问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的深造、培训,将思政工作者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其他诸如职业规划与辅导等专项培训结合起来,为思政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进步提供先决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大学实行博雅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思政工作者应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去访问参观其他大学,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加快发展,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不利局面。

3.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对加强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把加强思政工作者监督与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有据、激励有序的激励监督机制,实现对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既保证了思政工作者在推行博雅教育中的工作积极性,又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3] 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孙劲松.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博雅教育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博雅教育论文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化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于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对人才的基础素养、技能的要求逐渐增强。在这一趋势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基础教育,加强学科渗透,拓宽专业口径,重视能力培养等措施都体现了新时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重新理解与践行。“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来源于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该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在台湾为通识教育,在香港则译为博雅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博雅课程的译法。我对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博雅教育课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博雅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①

1.开设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

我考察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通专并重、分流培养”作为教改方针,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一、狭窄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并提出:在本科教育中建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的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博雅课程的选课说明中,南京师范大学将博雅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对人类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掌握不同领域的重要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使之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包容和理解的风范;同时通过蕴含博雅精神的互动式学习方法的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使之形成“追求卓越”的创新思想。

2.博雅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博雅教育课程是与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并列的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五大类。其中,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两大类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外语课的高级选修课。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等三大类博雅教育课程中修读8学分。除了有关专业的特殊规定外,学生在每一类的课程中至少要修读2学分。

博雅课程采取立项建设制度,教师根据《南京师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参考目录(征求意见稿)》,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课程申报,经过遴选后,确定是否开课,遴选的标准为: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统一;多样性与整合性相统一;普适性与深刻性统一。

学校为各学院承担博雅教育课程设定了最低配额,以人文科学学科及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承担的配额远高于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

表一 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承担博雅教育课程的最低配额

自2006年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已经开设了三批博雅教育课程,依据学校制定的应承担课程的最低限额,有2个院系已立项的课程超过了应立项的课程,占院系总数的10%,55%的院系未完成任务的50%,其中4个院系仍未开设任何博雅教育课程。

表二 已立项课程占应立项课程的比例(至2008年)

三年来,开设的课程数目逐年增加,但科技与社会课程及艺术与人生课程数目几乎维持不变,主要是人文与社会课程数目在增多。在已开设的三批博雅教育课程中,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课程,而科技与社会课程的比重一直高于艺术与人生课程。

表三 三批博雅课程中各类课程的比例

3.博雅课程的管理

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立项、撤项、开课、课务安排、考察均由教务处来执行。

二、问题及讨论

1.课程目标存在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左的现象

通识教育的盛行是为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不是给学生一种专业训练或职业训练,而是通过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让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得到完全的发展,最终能够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完善的人并且对于国家来说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首先,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学生对深厚文化素养的需求。纵观历史,任何能够开疆僻壤,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不仅仅是精通某一门学科,他们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方面都有极高的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大学教育中的个性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曾要求人们注意这一事实:“发展个性与强调社会责任,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的两个强有力的传统。”②因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对合格“公民”的需求。通识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素养的养成。

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教育思想毕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课程目标仍带有专业教育的痕迹,是对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与完全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具体看来,南京师范大学的博雅课程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单提及重视各领域知识的获得,但忽视各领域知识的比例、程度,在这些方面需要深入的挖掘、明确。(2)重视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考虑不多。目标中已经提出对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社会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的考虑不够,仍不利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3)未提及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来看,制定一套完整、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是急需的,因为课程目标毕竟影响着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方式的使用。

2.课程领域分布存在不合理现象

依据表三,博雅教育课程的构成比例不平衡,人文与社会课程占据了总课程数的一半。通识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堆积,不仅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还必须要有合理的比例。南京师范大学从历史渊源及学科分布来说,偏向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在师资力量、重视程度、资源条件等方面,自然科学较前两个领域就处于劣势,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来说,自然科学学科因素是不能被忽略的。要想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各领域的知识、理论都应得到合理的吸收。并且,在课程的构成上,由于科学论证不足,造成了“拼盘”现象,教师申报、学校立项,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狭窄的课程,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间的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各领域的信息和概念。

3.课程缺乏系统的管理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制订计划和实施。由于教务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因而,博雅教育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类由教务处负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鲜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善,注重表面课程种类的丰富,但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各院系承担博雅课程的最低配额从何得出,无据可考。另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以一种管理业余课程或是次要课程的态度去看待博雅教育课程,而且许多教师是在讲授专业课后的空余时间才参与博雅教育的教学等,这些课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博雅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甚至会使博雅课程沦为一种形式。

三、建议

1.在深入了解通识教育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角度来明确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的目标体系。

2.在课程的遴选、立项、实施、评价时以课程目标为纲,使课程目标非形式化,得到切实的贯彻。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创造良好的物质、人文环境。

3.课程的申报、立项应通过科学的论证,合理调整,使课程体系科学、有效。

4.博雅教育课程不应一味追求数量,课程的种类应当全面反应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不同领域的课程数量应当形成一定恰当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理论。

5.课程的内容应能够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应按照过去专业式的思路组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是将原来专业课的程度降低来作为博雅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是基础的、联系的。

6.不一定要设置专门的博雅教育管理机构,但是,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不能置于学科专业课程管理之下,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予以重视。在管理中,要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为中心,及时调整不当的条件。

7.博雅教育目标的达成不仅可以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例如,建设与学校性质相一致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博雅教育。

注释:

①数据资料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②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4.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博雅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26-02

博客的全名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主就是写博客的人。简言之,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博客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张贴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的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相当于博客作者本人的随笔和日记,有的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有的则包含许多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通过网站传达实时信息。雅思博客是英语教育博客的一种。教育博客如果应用得好,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和交流平台,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应用的现状如何?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雅思英语教育博客为研究对象,对英语教育博客运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 雅思英语博客运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雅思博客的最重要内容就是英语学习资料,涵盖了雅思考试的要求、考试内容、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等。由于雅思考试有专门的听力和口语测试内容,很多博客还采用了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学习资料,这些特点使得它很快成了网络时代最实用的学习工具之一。博客中的学习资料,形式多样,编辑和管理方便,易于查询、检索、回顾、反思,尤其是音频和视频内容,适应了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那些有口语视频和听力音频材料且更新快并提供下载的博客往往关注度更高,有些博客直接被博客网站推荐为该领域的“明星博客”。

雅思博客内容庞杂,有的专注于口语、写作、阅读或听力某一方面,有的每个版块都有涉及。如果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混乱无序,就会淹没在浩瀚的网络资源里,也很难被搜索引擎查找。如何有效管理博客内容呢?调查发现,有些博客是利用博客的收藏夹及网摘资料功能将需要的资源过滤收藏到自己的博客里,利用博客的超文本链接功能,使个体博客的内容不断积累。有的是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形成个体知识库。如有博客将学习资源分为以下类别:应试信息如考试最新消息、参考资料、听课笔记等;交流窗口如真题回顾、个人经验分享等。从样本中可以看出:雅思英语博客的作者大多是英语培训机构和高校英语教师,还有部分雅思英语学习者或是有雅思考试经历的人。其中关注度高的博客又以“名校博客”“名师博客”和“考试达人博客”为典型。这说明英语教育博客为英语教师提供了讨论问题的平台,可以让志趣相投的教师博友走到一起,通过博客进行英语教育和学习的合作、探究活动,这对英语教育和英语课程改革无疑是有益的。

笔者认为,对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博客如同一个网络日记本,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通过教学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其实,博客的主要优势就是它的适时性和交互性,通过它可以组建团队或研究的实体,既可以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许多案例证明,专家型的教师都善于不断思考自己的经历,并对自己教与学的理念提出质疑。所以博客应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好平台。

二 英语教育博客的传播目的和反思

有效的博客传播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这样的英语学习圈:如以自己的博客为中心,通过链接或邀请与自己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参加,形成基于某一学习主题的学习圈;或通过Trackback技术去与他人互相留下链接和反馈,形成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来构建英语学习圈等。虽然目前英语教育博客在某些方面应用得比较好,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雅思英语博客上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大多数还是以文本为主,以音频与视频形式呈现的还比较少。另一方面,是博客的更新不及时。很多博主不能持之以恒地书写日志,大部分博客还不能有效地利用博客构建英语学习圈。现阶段雅思英语博客中很多是以培训机构为名的,其目的之一当然是扩大其机构的知名度和广告效果,商业利益至上时往往会忽视英语学习内容的质量,转载他人的内容比较多,原创性的内容较少。有些雅思英语博客往往链接设置比较单一,以“其他教师博客”和“教育教学类网站”链接为主;日志类型不够全面,缺乏“师生交流”相关内容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建议:要更好地运用博客为英语教育服务,应充分利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个人从博客网站上申请的博客,免费空间比较小,许多功能不完善,上传文本和图片以外的资源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客的正常使用。作为博客的使用者,虽然不能改变这种状态,但可以利用其他的途径为博客的运用服务,如把

网上现有的资源链接到自己的博客上。另外,英语教育者在使用博客时应掌握管理技巧,如充分利用博客系统具有的收藏夹和网摘资料工具过滤和积累资料,对知识库的资料和链接进行清晰的分类,以利于浏览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应经常更新日志,努力地经营好自己的博客。同时,博主还应经常浏览值得自己学习的博客,多借鉴别人是如何运用博客开展英语教育和交流的。另外,把好的博客链接到自己的博客上,也把自己的博客介绍给别的学习者,让自己的博客和别人的博客处于一种互动学习和交流的状态中。鼓励经常登陆博客的浏览者留言评价,给予信息反馈,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双向交流的稳定形成,建立网络人际关系圈和英语学习圈。另一方面,从英语教育角度,可以通过教育博客的理论研究,为教育博客尤其是英语教育的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指导。笔者将继续关注雅思博客和英语教育博客的发展和应用,并期待其为英语教育的革新找到更有用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编著.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博雅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7-02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中一个标志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知识阶层和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教大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人数全球第一。但若要问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最匮乏什么?恐怕一时难以回答。

一、现行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不足

对于目前大学教育的某些现状,不满意是许多国人的共同心声。教师不满,学生不满,社会各界也不满。然而究竟对谁不满、因何不满,却没有共识。很容易见怪不怪地在大学中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重灌输,轻讨论;重宣传,轻交流;重统一尺度,轻多元模式;强调唯一正确答案多,讲求多元视角思考少;设限多,自由探究少;对现成既有的结论阐释多,对启迪心智及开拓创新的办法少。某些知识似乎成了看得见碰不着的“玻璃门”,绝少讲授。诸如关于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生命价值的启蒙教育,关于和平、宽容、非暴力、博爱的教育,关于民族和解、自由独立、人类共处、化解仇恨的教育等,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严重畸形。甚至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人文情怀’以及心灵意义上的‘爱恨能力’。换言之,我们的教育仅仅解决了知识的传播问题,而没有传授学生如何寻找‘做人’答案以及追寻理想的路径。”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虽说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仍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但如果真要用一句话概括我国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多样性是最关键的一条。总想用简单、粗暴的“统一”覆盖或取代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什么事情都强调大一统,统一布署,统一标准,统一执行,往往考虑全系统一盘棋的时候多,只看到统一行政的好处,而无视其压抑个性发展的坏处。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一张卷子决定孩子的一生。整个大学教育管理系统“统”得过死是形成现行教育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人一面,百校一色,不同层次的大学要求一律,在这样的氛围下很难形成学校特色。当要求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时,多所大学急于拿出时间表、成绩单;当强调科研的重要性时,所有学校下指标、抢任务,层层加码,力争超额完成;当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立马又转变成职业培训所。鲜有通过过硬的市场竞争创立特色来赢得学校地位的例子,所谓的学校特色更多是行业特色、地区特色。

二、博雅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基本形式之一

应当说,博雅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大学本科教育方式,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它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博雅教育是一种教育体系,美国称之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直译教育),香港翻译成博雅教育,台湾称之为通识教育,在大陆更多地被称之为素质教育。博雅教育既不是人们所简单理解的人文课程教育,也不像人们所熟知的大学基础课那样的通识教育,更与我们推行多年的素质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选择“博雅”一词是由于它与英语的liberal arts(自由广博)的原义相联系,博雅的发音与liberal arts较为靠近,同时它又远离了自由主义的标签与争议,也减少了翻译成其他词汇的歧义,相对而言,它的中文意思丰富而宽广。博雅教育具有向往学术的专注精神(learning for the sake of learning)、关注personal growth的人文情怀、不以求职为导向的理想主义追求等特征。实际上是以人的成长为本的教育体系,以人的成长养成为主要关注事项。在专门实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教授没有科研任务,跟学生接触机会很多,教授甚至对学生的详细背景了解得十分仔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文理学院的课堂规模很小,一般只有十几人,非常强调课堂互动。探讨、交流、讨论是课堂教学常态,人文古典名著阅读及写作是必修课,历史、哲学、法律、情感、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各种知识交汇交融,并不独立设置。有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体系。罗素夫斯基认为:“一些‘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重在关注人的成长与人格塑造,教学不在乎知识本身,更重视怎样形成知识。必修课压缩到最低,选修课尽量多开,让学生拥有专业、课程、信仰甚至入学和转学的选择权,不是简单的包办和灌输。博雅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并且心智健全的人。它是一种为了获得个人自由成长而体现出优雅教养的人格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听从内心呼唤、发掘个人天赋、涵养成长底韵的教育。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赛,而是为了满足自已的求知欲和成长所需,不用太在意与别人的比较。

三、博雅教育对个人品性的涵养

博雅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如何体现博雅教育并实施博雅教育,却存在相当多的争论。下面仅从个人品性着手,说明体现博雅教育价值观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1.懂得倾听。这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一桩事。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倾听他们身边的人和世界所发生的事。受博雅教育培养的人能很认真倾听别人说的话,能很快抓住论点,并跟随推理、发现谬误,感受隐藏在逻辑或荒谬背后的情感,并最终与产生这些情感的人感同身受。

2.醉心阅读。阅读是为了获得间接经验,阅读是为了内心愉悦,阅读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在名著阅读中,体验和徜徉人文氛围,扶助人的成长。阅读需要知识积累,也能帮助涵养多方面的能力。阅读是要把眼睛和耳朵充分调动起来,真情感受人类文明的活动。当他们漫步在艺术博物馆里时,会为看到的精品或听到的音乐旋律而感动。当他们站在体育馆旁时,能为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而激动。

3.擅长交谈。受博雅教育的人应会说话,他们能与社会各色人等交谈。擅长交谈的标志,不是为了展现自己、谈论自己,而是真心地想要了解他人,取他人所长。若发现某人有一技之长,当务之急就是去发现为啥那个人这么“牛”。

4.动情写作。谈话与演讲不是一回事,能书写清晰明了和动人心弦的篇章,是有教养的人的基本功。通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心得来教育、说服或感动读者。写作好比一种触动,如同激动的对话所产生的触动一样。

5.追寻真理。有教养的人热爱学习,但他们更爱智慧。所有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一种能逐渐领悟的“求真”意识。人们总是容易混淆对“真、善、美”的区分,而平等对待它们。其实“求真”才是第一位的,真理何在?真实哪里有?还原真相才是首先应该做到的。学习不是为了显示努力才努力,而是为了追寻真理而努力。

6.踏实做事。西赛尔・罗兹(Cecil Rhodes)设立罗兹奖学金的目的,就是要找寻能把一生贡献在“与世界做斗争”的年轻人,也就是那些致力于改变当下世界的人。能实实在在做些什么来影响世界是博雅教育当中最实际最重要的一课。混浊的世界、滥用的权力,决不能成为我们不去行动,不去影响,不去和世界做斗争的借口。

7.乐见异见。了解和体谅别人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宝贵品质。有足够的智慧和胸怀跳出自己的经验和偏见,并因此欢迎所有异己的观点。保持谦卑心态,才能宽容别人、评判自我。

8.胸怀博爱。爱的能力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所必须的,但在某种社会形态下可能是稀缺的。博爱是一种对社会成员普遍的、广博的、平等的泛爱。博爱不是爱情之“爱”,博爱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一颗热忱的心”。如果博爱是人生活的哲学、崇高的信念,是人的思想、言论、工作、活动的指南,那么博爱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不需要克制自己而发自内心的自由,是一种能够持久坚持的理性和道德力量的真情流露。

9.馈赠社会。受过博雅教育的人很清楚,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自身,因此他们通过帮助别人成功使社会变得更为繁荣富强,是社会之福。社会和个人相互依存,社会帮助你,你成功后也要即时回馈社会。社会更美好了,就能促进更多的人成功。

10.寻找关联。一个人若能发现这个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关联,生活就会因此更游刃有余。揭开谜团就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它需要很多技巧。这是一种擅于分解看似复杂的表象,并捋清楚表象的背后与现实的关系的能力。其中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把分解后的“零件”重新组合,嵌入现实。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逐渐且实际地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现实。

四、博雅教育的适应性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为人力资源或劳动力市场提供层次不同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工作者吗?显然不全是。虽然求职找工作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之一,但不应是全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应该在职业知识传授之外还要有人文教育,即那种可以被称作“有教养的”自由人格教育。博雅教育的优势在于培养具备“目光远大、性情坚毅、内心强大、知识广博、神态优雅、心智健全”等特质的学生上面,适应于学习基础好、努力刻苦、随时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也适应于那些不准备以求职就业为目标、只想完成人格塑造并修身养性的学生。博雅教育能给他们提供又一种教育选择的机会。

博雅教育虽然有诸多优点,但若想取代现有的以求职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实事求是地看,也是不必要的。如果能将它作为我国现有高教模式的有益补充,就是好事一件。

博雅教育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19-02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源于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台湾的现代博雅教育源于西方,开始于台湾大学,其目的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健康的人性。博雅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完善。台湾各大高校根据本校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博雅教育模式。

一、台湾高校各具特色的博雅教学模式

(一)核心课程模式

此模式课程规划为几大领域,每个领域中开设相关的数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完成对该领域课程的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融合不同领域的学术内容,让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台湾中州科技大学、淡江大学、彰化师大等学校运行此种模式。

(二)“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

此模式是各学院将想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选拔组成博雅班。它不改变各学院博雅教育试点班学生的原有学科专业性质,所有入选博雅班的学生仍然分散在各自学院的相关专业,与普通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各学院既定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各学院博雅教育试点班的学生集中学习由学校统一设计的博雅教育课程。博雅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学科群开展基础阶段的教学。目前台湾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包括:中山大学、台湾大学、逢甲大学等。

(三)博雅书院模式

书院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章程及规章制度。在不影响书院生专业学习的情下,打破同一专业学生“聚居”的状况,集中住宿,配以书院课程和课堂外的丰富活动,推动生活学习和品格教育。目前台湾开展书院教育的高校有政治大学的政大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院、东海大学的博雅书院、中正大学的紫书院、亚洲大学的三品书院、中华大学的中华书院等。

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开始学习和借鉴台湾博雅教育,采用“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组建博雅教育试验班(以下简称博雅班),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一)博雅教育理念

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倡导博学雅行,形成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健全人格。

(二)博雅教育管理运作方式

1.博雅教育组织

学院成立博雅教育课题组,负责博雅教育的策划、组织管理。由课题组组长主持工作,并带领课题组成员与导师,同心协力推动博雅理念与理想。各班配备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并由课题组成员、导师、学长学姐协助博雅班学生进行各项自治生活学习。

2.博雅教育的对象、学制与学分

博雅班接收有志于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各系于每年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自主报名,经面试选拔后组成60-100人规模的班级,学制一年,4-6学分。

3.培养方式

博雅班实行“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不改变各系博雅班学生的原有学科专业性质,所有入选博雅班的学生仍然分散在各系的相关专业,与普通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各学院既定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各系博雅班的学生集中学习由学校统一设计的博雅教育课程及各系特色课程。

学生自主学习+导师制(或学生顾问制):博雅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学科群开展基础阶段的教学。学院博雅教育课题组科学安排参与博雅班教育教学的老师和部分前期博雅班干部与若干名学生对接。导师不仅关心博雅班学生的各项课程学习,更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顾问、咨询,促进师生建立熟络互信的互动关系,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不间断地关心与指导,使其健康成长。

4.博雅教育的内容及课程构成

博雅班以修心灵、养气质、学知识、习方法、笃行之为主要内容。突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大学生,注重提升其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博雅核心课程,由博雅教育课题组协同参与博雅教育计划的系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每门课时为2-6节,力求浓缩、精练,去繁就简,寻找切入点,把知识的精髓、精彩向学生展示。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博雅实践课程,包括全校统一的博雅实践课程和各系的特色博雅实践课程,如课外调研、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传统节日(如女生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春节等)和国庆节、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在行动和体验中面对不同立场与价值,了解社会现实样貌,从中思辨,调整自我定位。此外,推行“日行实践四个一”和“两个时时刻刻”,即“晨读1小时、午休1小时、傍晚身体锻炼1小时、晚上博雅自修1小时”和“时时刻刻实践礼仪,时时刻刻锻炼口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尝试与台湾姐妹校合作举办“暑期台湾博雅夏令营”活动。

目前我院博雅核心课程以国学经典《论语》和《弟子规》为重点,引导学生汲取经典,传承文化,开设《社会探究、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培养社会关怀和全球视野。尝试创新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礼,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倡导时时刻刻实践礼仪,培养言行举止分寸节度。交流学习《礼貌的力量》心得体会;(2)乐,开设《音乐欣赏》(《歌唱发声法》《乐器介绍》)、《中外舞蹈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鉴赏力;(3)射,推行每天傍晚身体锻炼1小时,组织户外登山、体验,举办小型运动会,借由外在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意志力;(4)御,开设学院博雅理念和博雅教育、两往技巧、幸福心理学、性格解析、大学生的心理与生涯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本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领会博雅教育精神和理想,并借此协助学生深化对自我的感受和探索,培养和提升学生驾驭自我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5)书,开设《书法欣赏》、《中外美术欣赏》,以期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领会书法和美术艺术的精髓;(6)数,开设《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与辩论技巧》课程,举办好书、佳片分享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享习惯,提升准确理解与恰当而清晰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辨和演说水平。此外,还邀请校外学者、专家和台湾老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博雅班学生与院领导对话会,召开博雅教育团队与学生师生座谈会等,让学生与领导、专家、学者和老师近距离接触,培养和提升博雅班学生与之互动的能力。

5.师资队伍和教学方式

目前,从事学院博雅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学院博雅教育课题组成员、各系相关课程的老师、与我院合作办学的台湾姐妹校老师和外聘的专家、学者。

在教学方式方面,倡导教师把学生视为主体,与学生建立一种主体间的关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采取讨论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眼光和态度去学习知识。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学”是领会与传承,“思”是体会与裂变,“行”是发展与创新。

6.教育测评方面

每学期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表现以及创新活动、个性特长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课程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综合测评合格者颁发博雅教育结业证书。

总之,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三年时间的摸索,已经初步建构起一个立足学院学生特点和资源状况,符合学院理念的博雅教育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让学生成为有品德的现代人、有品质的职场人和有品味的时尚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晓红.文学经典研读与博雅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44.

[2] 林中燕.博雅视角下的台湾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2,(3):254.

上一篇: 乡镇宣传工作计划 下一篇: 课堂体育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