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6 16:27:57

新概念教案

新概念教案篇(1)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课题、同样的知识,选择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教学研究模式[1]。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求高效、求精彩”[2]。笔者于2012年12月,参与了分别来自银川、西宁、苏州、济宁的老师开设的同课异构,选定的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4位老师针对同一个专题,授课思路和教学方式的诸多环节都各具特色。笔者从新课的导入、元素概念的学习方式和学案应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供同行研讨。

一、新课导入的多样性

施教之功,重在激趣。以趣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新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新课之前的引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轻松地进入新知识学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中也起到固定和归属的作用。

1. 联系旧知识导入

知识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熟练掌握较低层次的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较高层次知识的前提和保障。教师1在新课开始时,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题,这些习题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分子原子知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同时这些旧知识与本节新课元素有一定联系。在新课的开始先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再学习新知识,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教师1注重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够连贯性的掌握知识,必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知识呈现出系统化。

2.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2、教师3、教师4都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慢慢让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教师3给学生播放熟悉的广告,并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如:加碘盐、含氟牙膏、钙铁锌口服液、药品饮料说明书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知神经,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教师3的导入方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教师播放视频、图片的时候,学生的情绪都显得非常高涨,学生注意力也明显被深深吸引住。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看的图片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3在新课导入时,给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精神状态饱满,思维处于活跃之中。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

本节“元素”课,教师主要采用联系旧知识和创设情境导入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导入方式:

(1)趣味导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趣味性,一则趣味小漫画、趣味动画、趣味小故事等,会使原本单调、无味、抽象的化学知识显得鲜活、有声有色。

(2)实验探究导入。初中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对各种物质的独特性质充满着很大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能够设计充满乐趣和趣味性的实验,定能够激起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直观导入。化学教学中的微观概念学习,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等直观性和真实性的教学用具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在大脑中建立对知识的直观印象,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认知思维。

二、概念学习方式的特色性

施教之功,巧在授法。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变化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元素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四位教师选择运用不同的概念学习方式,各具其特色性。

1.引导学生剖析概念关键词,加深化学概念理解(如教师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3]。

在元素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1引导学生对概念关键字词,逐字、逐词地理解,反复推敲,深刻领会,一遍又一遍的分析理解,学生的思维神经伴随着一遍又一遍的碰撞,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慢慢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学生也明确元素概念中的关键部分。

2.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内涵,揭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师2)

化学概念是高度概括抽象化的表述,要全面、深刻理解化学概念,就必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地使用它。因此,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清晰地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的适用范围。

3. 启发学生思考系列化问题,促进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如教师3)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通过步步引导,启发学生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观察、剖析化学概念,尽力去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一定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刻体现科学的严谨和准确性。

教师3的整个设计借助一系列的问题展开,环环相扣,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训练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得出了最严谨最正确的元素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非常有印象的理解元素的概念。

4. 启迪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日常概念迁移到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如教师4)

日常概念是指在同他人进行日常交往和个人成长经历过程中掌握的概念。它形成于学生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些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作为学习化学概念的知识背景,把它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将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教师4将日常概念迁移到化学概念中,企图用“汽车元素”、“中国元素”这些宏观的日常概念来迁移到元素概念中,试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元素和“汽车元素”、“中国元素”一样,是一类物质的总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面对老师的再三发问,学生难以对“汽车元素”、“中国元素”这些概念做出说明。因此,情境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素材作为促进学生元素观念建构的有效载体。

三、学案应用的选择性

本次针对“元素”这一课题,两位老师都选择了学案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 。下面笔者提供了教师1的学案,并对学案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

两位教师设计的学案都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课前回顾、学习提升、学习讨论、课堂练习的设计,使学生获取知识联系的方法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轻松地学习。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学生的大脑不再是混乱、无序的,学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本节课重难点,从而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师1整节课都是按照学案的顺序进行的,使得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逐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学案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这位教师过分依赖学案,学生整节课都是面对学案,教师仅借助学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信息来源单一,课堂的教学情境太过于平淡,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情绪不够高涨。

教师3则在应用学案的同时,兼顾使用视频,为教学环境创设出轻松自在的氛围,使得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乐于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小视频,传递学案上的知识点,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在获得刺激之后,填写学案,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巩固,学生在双重教学媒体的刺激之下,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启示与反思

1. 情境的创设应利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为 “情景”而情景

化学作为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师纷纷绞尽脑汁试图创设教学情境,有时候反而忽略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4利用生活元素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描述“汽车元素”、“中国元素”的含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能表述出日常中元素概念的含义,一时课堂氛围有些低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在与教学内容主题相适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学科观念镶嵌于其中,达到一情境多目的的效果。

2. 概念的学习应循循善诱,不可一蹴而就

化学概念作为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概念的学习方式虽然有很多,但是老师万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教师3精心创设思考题,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概念的学习,一边不断发散学生思维,一边加深对元素概念的探究,最终让学生获得了准确完整的元素概念。知识呈现的方式有多种,但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主动地学习[4]。

3. 学案的使用应适度,不可完全依赖

学案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领路者”,课堂学习的“好帮手”,毫无疑问显示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当一节课教师、学生完全依赖于学案,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因素。学案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学生上课仅仅是填写学案,不愿动脑,懒得思考。教师1整节课的教学资源就是学案,笔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化学无趣。学案的应用,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适度的原则,多媒体、视频、音频都是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尽量使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同课异构”是一个真正体现“百花齐放”、“优势互补”的交流互动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探讨教学、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进步的机会。从本次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可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碰撞。在同课异构这一条道路上,教师们会收获到更多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周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 4) :83-86

新概念教案篇(2)

导学案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有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研究的是学生、学情、学法,是新课改下课程的二次开发。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中,针对不同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方式以及导学案与教学的结合方式也有所不同,导学案的应用操作策略自然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导学案在概念课、复习课、习题课的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导学案在概念课中的应用策略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数量形式和空间关系,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是数学定理、法则推导的基础。概念课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数学概念的来源有各种途径,有的概念直接来源于现实模型,直观形象,容易理解;有的概念是把现实事物再加工,提炼出本质属性并理想化,比现实模型更加精确也更加抽象;有的概念是由于数学体系的理论完整性或者纯粹数学上的需要人榇丛斐隼吹模可能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类比的模型。由于数学概念的来源不同,那么在导学案的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概念的引入,充分展现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使得概念的生成过程自然流畅。

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入数学概念,再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诠释概念的生成过程,然后通过精简的问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掌握新的概念。

此外,由于概念的来源不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障碍程度也不同。有的概念,学生通过导学案完全可以理解,课堂上不需多讲;有的概念,即使学完整节课,学生仍会觉得理解不透彻。我们要认识到,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需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而且,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我们不能孤立地认识事物,而要从联系的角度辨证认识。因此,在用导学案进行概念课的教学时,我们要把数学概念放在整个数学概念体系中,从概念的引入、生成、辨证理解、内涵、外延和应用的整个过程理解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概念体系。

二、导学案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复习课是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对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化的认识,经过分类、整理、联系、构架,使得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的知识体系。运用导学案能够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在复习时,使用导学案能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课的导学案一般包括这些内容:(1)基础知识回顾;(2)重点、难点辨析;(3)解题方法探究;(4)知识能力训练。

其中,基础知识要基础、系统、全面。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过程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对其中的易错点、难点做好标记,留待课堂解决。

重点、难点则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辨析。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暂时结论、互相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解题方法探究则是通过当堂解析经典例题,引导学生从审题,理解条件和结论,发现联系,找到突破点,形成思路,到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最后整体回顾,总结方法。通过整个过程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形成书面材料的能力、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对于例题,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尝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可行性、适用范围、注意条件、计算难度和切入角度。对于学生出现的错例或导学案中的错例,我们要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还要知道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错。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些例题进行多种变形,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或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不同方法,做到一题多解。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发散思维,充分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识能力训练要做到数量适合、题型多样、难度适宜、层次分明和注重综合运用。及时恰当的练习能够培养技能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我们在复习课中运用导学案时,要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控好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和节奏,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双向互动,公开透明,积极高效的教学氛围。我们要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的问题化、层次化,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能力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自己的能力发展。

三、导学案在习题课中的应用策略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内容是简单回顾学生在新授课上做过的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同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习题课的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寻找相应策略,解决未知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应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方法,了解哪些数学思想。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保证例题的示范性和习题的典型性、规律性、针对性。

其次,要注意内容的合理安排。习题一定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习题难易程度要做到难度适宜、层层递进。

再次,要重视导学案“导”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突破重难点。

最后,要重视导学案的应用评价,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生长新知识,实现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实施导学案之后,我们要重视学生对习题课上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习题课上出现的疏忽和不足,通过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牢牢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新概念教案篇(3)

数学概念是数学体系的核心环节,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更要摒弃对概念理解的繁琐叙述,以独具匠心的案例设计,师生恰当的互动交流,借之以学生探索、辨析、感悟以及批判性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掌握和应用。

一、概念引入要以实例为切入点,在辨析中比较,让概念的导入和“生成”水到渠成

从概念的同化来说,要想掌握新概念,学生必须掌握那些作为定义项的概念,从新概念的形成来说,学生必须具有刺激模式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否则,就不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先创设学习新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让概念的导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悟和体验数学知识的萌芽以及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案例1] 新教材(北师大版)“交集、并集”这一概念的教学,教材上安排的教学情境是:用Venn图分别表示下列各组中的三个集

编者在这里的思路非常清楚,借助实例向学生直观展示交集的概念。但由于太直观简单,学生基本不需要探索、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就能轻松获取新知识,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并不会很高,而且对于难点(并集的定义)又没有提供背景材料。于是笔者在组织教学时,选择教材的一个例题:“学校先举办排球赛,某班45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一次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作为引入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画图及演算,学生能得出19名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对求解过程进行反省,结合Venn图,学生便能自己抽象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定义。

二、在辨析中调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下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案例2] 在“概率”一节中,为帮助学生区别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概念,我提出了以下问题:连续掷两次骰子,以出现的点数作为点 中的 ,问点 落在圆内的概率是多少?

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脱口而出――几何概型问题!算一下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比不就清楚了吗。

仔细推敲,却另有情形,发现是在可能的36个点中,出现点(1,1),(1,2),(1,3),(2,1),(2,0),(2,3),(3,1),(3,2)的可能性,属于典型的“古典概型”问题,于是 。在这里几何概型“有形无实”,不是对学生的概念理解出现偏差的“当头棒喝”吗?!

“抽象”和“严谨”是数学概念的重要特征,而叙述数学概念的语言又是经过高度抽象、精心提炼,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理解”,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判别某一细微之处,甚至逐字逐句加以推敲、分析,但仅仅限于字面的表述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往往对这样的语言和名词仍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诠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里既可以以“形似而神非”的个案来校正;也可以巧设“案例组”。在对“案例组”的辨析中,通过归纳、抽象、概括、提炼,使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在应用中辨析,使概念学习得到“升华”

数学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肯定不够,还必须上升到抽象层面去理解应用,使概念的形成由“过程”向“抽象”再到“具体”的转换,在应用中将抽象的定义转换为具体的形态,暴露数学的实质内涵,以及朴素的数学思考过程。

[案例3] 为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奇偶性能深刻理解并应用,设计以下问题:设x、y为实数,且满足关系式 , 问 ?学生先是通过两式相加,进而因式分解给出结果,但达不到设计目的。于是我把两式改为: , 问 ?在原解法行不通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对题设条件的观察,构造函数 ,显然 是奇函数,且在 上单调递增,又由条件知: ,所以 。

在这里,能否构造出函数式,并及时把握准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合理使用其性质,是检验学生思维水平的标志。由题设寻找切入点,跨越关键,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在对该题不同解法的比较、辨析中,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在概念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案例,让学生在辨析、比较中自然体会出一个新概念的起源、发展并完善,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新概念教案篇(4)

学习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为今后学习发展做铺垫的环节,对于科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往往浅显易懂,小学科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设立的,所学的知识也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带有启蒙的色彩,而初中科学是在小学科学基础之上的提高,引导学生深入的认识科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精确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概念的转变,使得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一、概念转变

(一)含义

概念转变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与之前所学概念不一致的新概念而发生的转变,概念的转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更替的现象,也是对你知识进行集中的表现。

(二)方式

在进行概念转变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两种方式,即充实和重建。其中,“充实”指的是学生所获得的新知识与以往所学的知识有相似性,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融合之时,就会对原有的概念知识进行相应的删除或者增加,从而使得原有的概念知识得到扩展;“重建”指的是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当中,为了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注解或者是对新知识概念进行表述而重建产生出新的结构[1]。总的来说,概念转变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利用新的知识概念充实原有知识概念,而当两者出现冲突之时,根据新知识进行概念的重建,使得概念知识能够与学生学习的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案导学概念

学案导学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方针,经过全体任课教师的集体研讨制定,对学生进行素质化的教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把学案作为学习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适当的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普遍问题,进行逐个解析,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此外,教师在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学案导学在初中科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学生由小学学习阶段步入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也逐渐加深,在初中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对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科学知识造成冲击,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良好的方法,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冲突进行解决,而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科学知识的概念得到转变,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众所周知,每当要进行新课之前,最先要做的就是预习工作,这也是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的学习程序[2]。因此,在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导学案,把科学教学的目标确定下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基础内容,以及初中科学知识点的加深,合理确定好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初中科学中有《观察生物》这一章节,而相对应的小学科学中也有有关于动植物的章节,在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认识了部分动植物物,了解了动物和植物各自之间的共同点,而在初中科学知识当中则上升了一个高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因此,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明确好学生学习的目标,既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又可以让学习在教材的预习中有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概念的转变奠定基础[3]。

(二)在导学案中明确教材重难点,在教学中着重讲解

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重进行讲解。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明确了课堂中所要讲解的重难点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上课前明确教学目标,上课中明确教学任务,在课后又有复习的方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4]。虽然初中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是小学的科学知识已经跟不上初中科学知识学习的步伐,因此,教师在导学案当中要把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标注出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以扩充原有的知识,使得概念得到转变。例如,在进行讲解《地球与宇宙》这一章节的过程中,由于在小学科学知识当中也有《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而这两部分知识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把与小学科学知识不同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标注,使得学生能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预习,从而扩充已有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充实,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除此之外,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向教师进行请教,以便于能够得到及时的讲解,从而更好的进行概念转变,为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科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就在于能够使得学生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强化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初中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学生科学知识概念的转变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例如,在进行讲解《电路探秘》这一章节时,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电,并且在小学科学知识中也学习过相关知识,为了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学所学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深,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会知识的运用,使得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能够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也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概念转变理论下导学案编写的一些反思

导学案的编写是一个艰辛的工作,要求编者熟悉所教的初中阶段教材,又要熟悉小学的科学阶段教材,熟知小学生上来的、具有的科学知识网络框架,深知学生具备的学习新知的潜知识区,从所认知的科学现象到新知的科学本质,理解学生在概念转变时的难点,如何构建,科学课程要求科学教师素质非常高,所以在编写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较大瑕疵。综上所述,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习的知识概念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于科学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学知识也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而初中阶段的科学知识是对小学阶段的加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做好科学知识概念转变,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扩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聪玉.从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J].科学导报,2014,(18):43,44.

新概念教案篇(5)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新概念教案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新概念教案篇(7)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案例式教学法中的应用分析

新概念教案篇(8)

一、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及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的欢迎。

2.地理案例的运用,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

首先,提出地理案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有关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问题。

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次,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案例教学引入地理教学中,除了能给学生提供教材可能都未涉及的丰富而生动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提高自己独立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理解释能力和地理预测评价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新概念教案篇(9)

关键词

“有价值的失败” 机制 设计原则 课堂 学生

一、“有价值的失败”的设计

1.“有价值的失败”的概念界定

“有价值的失败”一词描述的是对于同一主题的问题或事件,个体运用先前学习的知识去生成对于新知识或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活动[1]。这种现象是新加坡国立教育机构学习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者卡普尔发现的。换句话说,“有价值的失败”的核心内容就是指个体努力地学习新信息后即使失败了,个体为掌握新知识不断对问题进行剖析、积累经验,那么以后遇到同一主题的问题时,个体就会回忆起并应用这些知识,提高问题的解决效果。

2.“有价值的失败”的设计

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卡普尔实验的对象为九年级学习数学的学生,设计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学习分为4个周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对照组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教学指导和反馈,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实验组也要解决相同的问题,不过这些学生要相互探讨,教师不提供任何提示,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指导,在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中给出问题整体的解决方案[2]。

二、“有价值的失败”的机制

课堂中学习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初始阶段,如果学生在教师具体的指导帮助下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这里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在教师的指导阶段,学生没有必要去识别和理解先验知识是否被分化,只要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习知识的表达方式即可。其次,当知识在教学情境中被提出时,学生按照教师发出的指令进行学习,学生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知识及其表现方式以教师给出的方式来学习[2] 。

认识了“有价值的失败”的机制,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机制指的是协调各部分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四个机制分别为:与目标概念相关的先验知识的激活和分化;注意目标概念中关键概念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理解和细化;在目标概念中组织关键概念的特点[2]。

1.与目标概念相关的先验知识的激活和分化

了解学生是否运用了“有价值的失败”,就要知道与目标概念相关的先验知识是否被激活和分化了。先验知识就是与学生当前的学习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先验知识如果在“有价值的失败”的活动中被激活,那么学生就会利用先验知识,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例如,对于“挫折”概念的学习,课程学习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这时候如果学生具有与“挫折”有关的先验知识,如先前学习的“阻碍”、“妨碍”、“失败”等概念都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于“挫折”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先验知识的分化现象,先验知识的分化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搭建的知识框架。如在对“挫折”概念的探索过程中,会分化出对“困难”、“磨难”、“阻碍”等知识的学习。所以说,在对“挫折”概念的学习中,即使学生没能够给出“挫折”的完整定义,但这次的学习也是有价值的。

2.注意目标概念中关键概念的特点

课堂中掌握目标概念的关键概念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但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探讨,能够分析出关键概念的特点,让学生在构建新知识的框架时明白每个知识都有其存在的特点。如对“挫折”的学习,其核心知识是对“挫折”特点的分析。如果在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目标概念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那么这样的学习即使在最后的学习评估中失败了,这种失败也是有价值的。

3.对目标概念中关键概念特点的理解和细化

在“有价值的失败”的情况下,学生不仅要注意目标概念中关键概念的特点,还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深入理解和细化关键概念的特点。对关键概念特点的理解与细化过程中,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先验知识逐步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目标概念的特点,还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

4.在目标概念中组织和装配关键概念的特点

在“有价值的失败”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时,学习之前教师不要给学生任何指导,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会激活和分化先验知识来进行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注意到目标概念中出现的关键概念,抓住关键概念对其特点进行分析,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是分散的,还需要一个组织的过程。组织关键概念的特点是为了整合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在“有价值的失败”设计中的表现机制,卡普尔假设学生在“有价值的失败”的情况下将会生成多种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发现标准答案,从这个角度看是失败的。但是,“有价值的失败”设计会更好地激活和分化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必须用到的先验知识。在实验后期,教师会对问题进行解释,先验知识将会帮助学生学习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在卡普尔的研究中推测通过比较学生生成的标准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当教师对新知识进行解释和详细的阐述时,学生可能会应用他们掌握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释关键概念的特点。这可能会更好地组织和装配知识[2] 。

三、“有价值的失败”的设计原则

“有价值的失败”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包括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四个机制被体现出来。两个阶段是生成阶段和整合阶段。生成阶段提供给学生生成和探索对于新颖、复杂问题的情境支持和多个表现和解决方案的机会。整合阶段提供给学生比较、组织和装配在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中学生产生的与之相关的表现和解决方案的机会[3] 。

要使“有价值的失败”的设计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4]。

1.创建问题解决的内容,包括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但又不会使学生遭受挫败,依赖于先验的学习资源并且允许有多个表现和解决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创建问题解决的内容时,如果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讨论的价值,会影响学习积极性,从教学效果上来说,这是毫无价值的失败。如果讨论的问题太难,让学生产生了挫败感,同样也会影响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低起点),但最终要达到较高的目标(高落点)[5],选择既具有挑战性也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挫败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先前的学习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选择的问题建立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和解决方案,如果仅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也不适合“有价值的失败”的教学情况。

2.为解释和细化提供机会

设计“有价值的失败”的教学情况时,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解释和详细地阐述他们所做的事情。这里解释和详细阐述需要理解和语力的支撑,互动双方对对方及其语言符号的理解或诠释,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6]。熊川武认为,语力的敏感性是顺利对话的条件,对语力的敏感性表现在不仅知道话语的意义,而且懂其行动及效果 [7]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学生个体先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和同伴进行探讨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讲出正确答案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进行矫正,最终获得正确答案。

3.提供比较情境支持以及比较失败或未达到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与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的差异的机会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去感受并用已有经验去理解它[8]。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情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得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学习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比较情境支持的机会,让学生评论创设情境支持的好坏,为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情境提供参考依据。

还要让学生比较未达到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与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的差别。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会想到这种表现和解决方案的原因,以及这种解决方案与标准方案的差异。要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那么学生下次解决新问题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说明“有价值的失败”设计在学习过程中是教学需要的。

四、提高“有价值的失败”设计的策略

教学中运用“有价值的失败”设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去了解问题的深层结构,而不只是简单地了解其正确答案。学生的理解和详细的阐述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1.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互动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但在“有价值的失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关键。在“有价值的失败”的整个阶段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索找出对于目标概念的表现和解决方案。在课堂互动中,合作是基础,探究是根本。互动中讲究合作,合作中贵在探究;没有合作,就谈不上互动;没有探究,互动也就失去了意义[9]。在互动探究中完成思维的交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实现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有价值的失败”的后期阶段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给出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去深入地理解和细化,去比较和组织学习的知识和解决方案,这些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协作,教师为学生的思考酝酿激活思维。如果单独的自发激活不能产生答案,则交互激活可提供额外帮助,酝酿期的激发使被试对环境提供的新信息敏感,新信息引发的激活与酝酿期不断渐增的信息相结合,从而提高发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10]。

2.教师准确的定位和反思

进行“有价值的失败”的活动,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定位。选择的学习内容要具有挑战性但对学生而言又不会令他们挫败,教学准备时教师要处理好知识与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教师查阅资料,多与师生交流,了解新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到的知识是否相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之间的差异等内容,对知识和学生做出准确定位。

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反思工作,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回忆课堂中每位学生的言行并思考这些言行出现的原因,思考教学中所选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符合“有价值的失败”的教学活动,是否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对于目标概念的标准的表现和解决方案等问题。通过教师准确的定位和反思可以让“有价值的失败”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N.G.Holmes.& James Day.& Anthony H.K.Park.& D.A.Bonn.& Ido Roll.Making the failure more productive:scaffolding the invention process to improve inquiry behaviors and outcomes in invention activities[J].Instructional Science, 2014, 42(4).

[2] Manu Kapur.Productive failure in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variance[J]. Instructional Science,2012 (4).

[3] Manu Kapur.& Nikol Rummel. Productive failure in learning from generation and invention activities[J].Instructional Science,2012 (4).

[4] Manu Kapur.& Katerine Bielaczyc.Designing for Productive Failure[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2 (1).

[5] 许瑜.以学生为主体的专题式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李宝强.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和外部表征[J].教育评论,2001(2).

[7] 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8).

[8] 许红梅.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简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新概念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通过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概念设计教学现状

1.1概念设计课程特点

《概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已有知识经验等在创新主体身上的综合表现”。本课程一般开设在本科三年级,此阶段学生的特征是已对前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但缺乏有机综合各项单一能力进行设计创新的实践训练和经验总结。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就主要以设计课}项目教学的方式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

2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文化产品概念设计教学研究

2.1 概念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梳理,围绕“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形成以下基本思路:采用“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练做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将文化产品概念设计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按照概念设计教学流程来开展。

2.2研究过程

在课程教学前期的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可以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宏观把握概念设计的含义、特征、意义、构思方向和关注热点等知识点。此阶段授课可结合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通过具有前瞻性且符合未来生活趋势的概念设计案例为学生展示概念设计的魅力和重要价值,并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任务及能力培养导向、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好参与概念设计的准备。

随后,课程教学进入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实质设计期,学生作为主体实际参与概念设计全流程,教师则通过组织和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流程以学生团队分组开始,要求学生围绕特定地域文化人群展开生活形态的调研。目的是通过生活形态研究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问题点,进而开展文化概念设计。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观察能力,学会认真观察是开展概念设计的第一步,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观察习惯,并以观察特定地域文化人群的生活形态作为训练重点;二是调研分析能力,明确“收集信息要博,选择信息要精”这一调研分析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设计调研记录技巧,如剪贴簿、记事本、建立信息库等来实现对信息、图片和物品的收集。重视分析过程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概念设计“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向未来看趋势、对比分析看特点”的调研分析特征,并通过形象直观的案例明确调研分析的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对用户的研究,从用户的生活、文化、居住环境等特征角度来琢磨产品的文化属性,使产品能更多地体现出用户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以获得用户的认同,进而确定产品的概念模型。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模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大量阅读与研究设计所关联的文化内容、现实状态、市场环境、民俗特征、造物文化等,并由此提取出可设计与延伸的文化因素,进而提出与市场具有相溶性的设计模型,即设计创意构想”。提出概念模型后,教学进入了方案构思阶段。此时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此阶段的方案构思一定是建立在前期用户研究的结果之上。教师应该结合问题的实际,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课堂上构建案例式和互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接近实际的设计情境和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课后多多拓宽交流渠道,形成热烈的设计研讨氛围;同时要加强概念发散的方法指导,从案例模仿开始,逐步让学生形成概念充分发散的系统方法。

最后,课程进入设计视觉化阶段,教学将围绕概念细化、效果图表达等环节开展。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表现手法开展设计,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实现设计的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的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围绕设计中关于材料、结构、造型等问题积极思考对策。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各组设计方案展开设计评价,以此来衡量各组设计的最终效果。

3结论

通过教学研究,清晰地理顺了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概念设计教学的目标、思路、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文化产品设计开发为课题研究内容,探索了新的概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 下一篇: 船舶党支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