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6 16:04:58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1)

【正文】

致富不忘众乡亲引领群众赚“鹅财”——养殖户“五星新农家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今年49岁的张海峰,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东北汉子,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靠养鹅致富的能手。年轻时他打过工,做过小买卖,也从事过种植业,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又回到老家自主创业,成立了士琴大鹅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创业前,张海峰夫妇了解到中心镇丰收村有着悠久养鹅历史,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依安县被命名为“中国白鹅之乡”、获得国家地理标识品牌和依博源新上马大鹅屠宰生产线后,村“两委”积极采取典型引路、效益吸引等措施,全力推进大鹅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出台免费疫苗、种鹅补贴、贫困补助、孵化器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养殖户发展壮大,给张海峰发展养鹅产业吃下了定心丸。2017年年初,他引进4000多只肉鹅,精心饲养,到当年年底获纯利14万多元。2018年7月他又成立养鹅合作社,带动17户贫困户入社,现在年均出栏量1万只以上。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2)

建党99周年思想感悟范文一

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纪元。

时光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在这个奔腾的时代,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已经迈上了繁荣昌盛的强国大道。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在新时期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

尽管在社保局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却早已对在这里工作的严谨、细致、紧张与繁重感同身受。局领导班子呕心沥血,引领全局拼搏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为推进我市社会保险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办公室工作,因为辛苦,有的同志已经早生华发;在业务部门,尤其是服务大厅,因为劳累,有的同志已落下病根。因此,有人形容在社保局工作的都是“拼命三郎”。我想,如果没有一股拼劲,一种敢拼、善拼的精神,就不会创造工作的奇迹。为工作拼、为事业拼、为人民拼,哪怕再苦再累也值得,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和钦佩!

前段时间,我就了解了这样一些事情。有一次,为了迎接市领导来社保局调研,全局上下,加班加点整理好本部门的汇报材料,齐心协力地争取用最简短的时间和最简洁的方式向领导有效反映本局的现实情况和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办公室在各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出色完成了接待任务,得到局领导的表扬。

在业务部门,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为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了参保人能尽快尽早地拿到住院报销费用、为了职工群众的参保情况准确登记录入、为了参保人的社保关系顺利转移接续、为了管理好职工的人事档案、为了向群众宣传解答社会保险条例政策,许多同志埋头苦干,常常忘记了下班时间。有些党员干部,白天上班忙于日常事务管理,有些材料只能晚上回家撰写,通常写完了已是凌晨一、二点钟……

五一前,我局有位同志生病了,但他坚持上班,一丝不苟地完成负责管辖的工作。五四青年节,按规定,他本可以休假半天,领导让他休息,同事也劝他,身体不适就休息半天吧!他一边盯着电脑,一边说,手头这么多活,这假我休不起啊!为了单位的文件资料能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中午才去看医生,下午大家又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保局不胜枚举。我们的同志来自群众,热爱群众;他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追求一流;他们把青春抛洒,把无悔深藏。身边的工作同志尊敬、爱戴他们,周围的人民群众认可、赞许他们,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社保局每位党员干部都以最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建党周年献礼!生活中,他们是那样平凡,但在工作上,他们始终从未忘记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

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人——平常时刻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能够豁得出来!正是过去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的壮举和我们身边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的无私奉献,才在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共产党这座不朽的丰碑!

有首歌唱得好,“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你我永远的挂念……”,比天大,比海深的还有什么?那就是对人民的深情!只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党的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和谐美好!

建党99周年思想感悟范文二

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曾经打磨石斧石锤的手,从石头上打磨出智慧和力量。

一曲颂歌为何?一片痴情为何?曾经那段被枪林弹雨异国铁蹄蹂躏过的记忆已被历史深深收藏,走过屈辱走过苦难的先辈们,用千年如一的信念凝聚成一面鲜红的旗帜。沸腾的黄河水咆哮着,激情澎湃,浪花翻滚,一阵高过一阵,驮载着祖国走过波折,走过屈辱,走向成熟,走进辉煌,走向成功。

我们有过解放的愉快,开拓的艰辛;有两弹一星成功的自豪,恢复港澳的快慰;有三峡工程的壮观,神舟号飞船升天的壮举;有开发西部的气概,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冰雪洪荒阻不住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地震天灾撼不动我们众志成城的意志。我们沿着几位巨人铺下的路基,驾驶着科学发展的快车,一次又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新的高潮。当新世纪的春风又一次吹奏文明的序曲,一个个宏伟计划交替闪烁在电脑屏幕上,一扇扇窗口争先恐后向大海开放,一条条高速公路马不停蹄追逐着车轮的速度。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片姹紫嫣红,气象万千;全国人民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到处充满着青春活力,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全国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阔步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弹指瞬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建党99周年思想感悟范文三

看!在湘江之畔,在黄浦江边,在紫禁城下,在黄鹤楼旁,星星点点,点点星星,是谁在擦亮一丝火星,这希望的火星,这振奋的火星!终于在年前,在绿草如茵的七月,在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在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船上,那些星星之火聚成了一只火炬.从此,这火炬燃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从此,这火炬开始指引一个民族前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聚集在这火炬下,越来越多的劳苦大众跟随在这火炬后,这火炬从广东来到武汉,从南昌来到井岗山,从瑞金来到陕北,从瓦窑堡又来到北京.它带领中华民族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专制与腐朽.这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就是我们的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从此一个新的中国在东方诞生了,一个古老的民族重新站起来了.但饱经忧患的祖国疮痍满目,曾经苦难的民族如何再度富强我们的党再一次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带领着我们扛起了这艘巨轮的纤缆.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八十五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为一名圣中的学生,一名充满朝气的时代新人,站在鲜红的国旗下我对中国共产党仰望宣誓:我要践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系祖国,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博学慎思,拼搏进取,砺志笃行,自强不息,身在五中,热爱五中,奉献社会,成就人生.青春无悔,描绘人生花样年华;激扬文字,谱写明天壮丽诗章!

今天我很荣幸站在演讲台前和大家共庆我们党的99岁生日,我骄傲,因为我内心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信念,那就是——永远跟党走,党在我心中!

建党99周年思想感悟范文四

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纪元。时光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在这个奔腾的时代,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已经迈上了繁荣昌盛的强国大道。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在新时期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

尽管在社保局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却早已对在这里工作的严谨、细致、紧张与繁重感同身受。局领导班子呕心沥血,引领全局拼搏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为推进我市社会保险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办公室工作,因为辛苦,有的同志已经早生华发;在业务部门,尤其是服务大厅,因为劳累,有的同志已落下病根。因此,有人形容在社保局工作的都是“拼命三郎”。我想,如果没有一股拼劲,一种敢拼、善拼的精神,就不会创造工作的奇迹。为工作拼、为事业拼、为人民拼,哪怕再苦再累也值得,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和钦佩!

前段时间,我就了解了这样一些事情。有一次,为了迎接市领导来社保局调研,全局上下,加班加点整理好本部门的汇报材料,齐心协力地争取用最简短的时间和最简洁的方式向领导有效反映本局的现实情况和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办公室在各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出色完成了接待任务,得到局领导的表扬。

在业务部门,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为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了参保人能尽快尽早地拿到住院报销费用、为了职工群众的参保情况准确登记录入、为了参保人的社保关系顺利转移接续、为了管理好职工的人事档案、为了向群众宣传解答社会保险条例政策,许多同志埋头苦干,常常忘记了下班时间。有些党员干部,白天上班忙于日常事务管理,有些材料只能晚上回家撰写,通常写完了已是凌晨一、二点钟……

五一前,我局有位同志生病了,但他坚持上班,一丝不苟地完成负责管辖的工作。五四青年节,按规定,他本可以休假半天,领导让他休息,同事也劝他,身体不适就休息半天吧!他一边盯着电脑,一边说,手头这么多活,这假我休不起啊!为了单位的文件资料能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中午才去看医生,下午大家又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保局不胜枚举。我们的同志来自群众,热爱群众;他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追求一流;他们把青春抛洒,把无悔深藏。身边的工作同志尊敬、爱戴他们,周围的人民群众认可、赞许他们,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社保局每位党员干部都以最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建党周年献礼!生活中,他们是那样平凡,但在工作上,他们始终从未忘记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

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人——平常时刻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能够豁得出来!正是过去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的壮举和我们身边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的无私奉献,才在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共产党这座不朽的丰碑!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3)

在綦江人民卫士的行列里,有这样一个人,他身着警服三十多年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石角这片热土,他用一腔真情拥抱光明、谱写人生,他用朴实而又执着的音调唱响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旋律;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用文明与知识的春风雨露滋润了自己以及孩子们的心田,唱响了崇尚科学辛勤劳动的乡音;他从警三十余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为民、秉公执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甘做路石,令人情弦颤动,令人肃然起敬!他就是綦江县石角派出所民警——何光宇。

从警30余年,他胸中装的是百姓的冷暖,装的是神圣的职责,装的是人民的安危。他扎根最艰苦的基层,在点点滴滴的警务工作中注入爱心和坚韧,石角镇的深浅高低他都了如指掌、铭记在心;他爱岗敬业精通业务,深夜电脑前的键盘鼠标里有他苦练基本功的汗水和眼泪;泥泞中、风雪里,有他指挥车辆、带领小学生平安穿过马路的身影;一份份准确无误的报表,一叠叠清晰如水的案卷、一张张生动感激的笑脸,流露出他垫在心底里的那份踏实……

30年的坚持,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何光宇就是这样深深扎根在他眷恋的这片沃土。

对于辖区的大事小事,他总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桩桩件件挂心上;他执法为民,胸怀百姓安康,全心全意为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了石角镇这方热土永葆亮丽的风景,他用心血和汗水托起金色的太阳;为了党的事业,他因公负伤伤未痊愈便投身工作;为了工作他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在何光宇同志所谱写的诗篇中,拼搏和奉献是主旋律,正义和真情是奏鸣曲,他用一片丹心满腔热血书写着人民警察这个大写的名字!

3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老何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他为石角派出所、为石角镇得百姓所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

1月,老何因公出差遇到车祸,肋骨摔断4根,受伤住进了医院。人躺在医院里,可他的心却惦记着工作。他想到的是:案件卷宗该整理了,学习材料该更新了,所里的工作该写总结报告了……于是,伤未痊愈他就急着出了院,没等完全康复就回到所里上班了。为了工作,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为了工作,他隐瞒自己的病情,废寝忘食,拼命苦干,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用实际行动为头顶上的国徽增光添彩!这是一个普通的警察用闪光的足迹书写豪迈的人生之路 !

岁月的风霜涂上了老何的双鬓,也涂伤了他的身体,夜以继日的苦干使他的高血压病越发严重,但他依然带病坚持着、奉献着……填写报表,整理档案,他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十几年来经老何之手上报的上万份报表都准确及时,经老何之手存放的档案都井井有条,从设计到抄写都是那样规范工整,无可挑剔。要问老何为啥这么卖力?他说:“干工作就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对得起百姓!”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崇高的境界!

何光宇把百姓视为亲人,把百姓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心中装的是人民的安危,想的是群众的冷暖,他用人民警察的大爱,唱出了一曲感人的警民雨水情深之歌。

在他担任石角镇中心小学驻校民警兼法制副校长期间,12月的一天,石角小学放学的铃声如期响起,老何打开校门,像往常一样站在公路人行道旁指挥车辆,正当小朋友们排队依次过街时,一辆违规超速驶来的三轮摩托车刹车失灵,眼看就要撞上一名小学生。关键时刻,老何没有一丝犹豫,快步上前抱住孩子,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三轮摩托车,老何被重重的撞到在地,过了许久才慢慢站起来。看见小女孩被吓得哇哇大哭,老何赶紧将她抱在怀里:“孩子,别哭,现在没事了,爷爷送你回家!”

任重道远奉丹心,危难关头显风流。这就是石角百姓眼中的老何啊!

老何,他朴实而又闪光,平凡而又伟大。他站在闪耀着蔚蓝色威严的人民警察行列里,就像浩瀚大海里的一滴水,然而,这水滴却折射了太阳的七彩光芒,他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脚步踏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他用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一名30多年警龄的人民警察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一点,老何做到了。

百姓心中有杆秤,它一头连着祖国的荣誉,一头系着百姓的嘱托。何光宇用一腔赤诚换来了石角镇百姓的赞许。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4)

1980年:中央书记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

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鲜明的主题。1980年5月19日,中央书记处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开放历史档案。

中国档案文献,连亘绵延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构成。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的发掘,曾震撼学术界,令国外史学家和文化史家们惊羡不已。然而,由于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石室金匮”、“秘而不宣”档案意识的历史积淀,由于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个时期“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档案管理基本处于封闭的态势中。

改革开放勃兴之初,社会各界对开放档案的呼声日趋增多。据国家档案局有关文件披露,当时历史科学的研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记的编写工作发展很快,对查阅、复制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的要求日益增加,科技部门及经济战线各个方面对利用档案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许多同志对档案馆的工作意见不少,主要是“保密规定”不当和查阅批准手续太繁,纷纷要求开放和公布档案。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刘大年、吕叔湘、谭其骧、周谷城、王子野就提出了“建立历史档案保管、开放、使用的规章制度案”。他们认为:国家的历史档案数量浩大,内容极其丰富。档案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记录材料,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集中在档案保管部门,有的由于不必要的保密限制无法使用,有的由于缺乏整理,不便利用。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1979年10月,国家档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历史档案工作座谈会,就历史档案的利用和开放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历史研究人员强烈呼吁开放档案。同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外国学者也提出了利用中国档案的要求。1979年2月,国家档案局恢复以后,在着力进行国内档案工作恢复、整顿的同时,与国际档案界开始有了接触。1980年1月,国家档案局和外交部给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联合发出关于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信,并准备参加同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以“档案的利用”为主题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

这些因素形成的合力推进了档案开放的步伐。1980年3月17日,国家档案局制定《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几点意见》,规定档案开放范围一是明清档案(包括明清以前的档案),以及1949年以前的民国档案、日伪政权档案,二是1949年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即自建党以来到1949年的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军队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的档案;开放利用对象和手续是,凡中国科学研究部门、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持正式介绍信,证明其身份与使用档案的目的,经档案馆同意后,均可在馆利用档案,凡是中央或省级党委领导下的党史研究部门,党校和大专院校的党史教研室,经过党委介绍,证明其身份和使用档案的目的,经档案馆同意后,均可利用已宣布开放的革命历史档案,并可摘抄其部分内容。外国科学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摘抄、复制我国历史档案,经过我国外事机关介绍,或与该国有文化交流协定的我有关机关介绍,或个人提出申请,经国家档案局同意或报请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按批准的范围利用档案;外国科学研究人员,除经中央特许者外,暂不得利用党的历史档案。

1980年5月19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中国档案由此迈开了走出封闭的关键的第一步。绝大多数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1980至1984年五年间接待利用档案的人次和提供档案的数量超过以前20年的总和。上海市档案馆1980年至1983年共接待利用者20465人次,提供各类档案48592卷(册)次,为编写《当代中国》、《上海经济》、上海党史大事记、党史专题,新县志以及行业史、厂史、校史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李、陆定一、李强、舒同等老同志为撰写革命回忆录都曾来沪利用过馆藏档案。

1984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档案馆

人们把档案馆比作历史的窗口,从中可窥见历史的真相。当尘封已久的部分中国档案解密后,许多外国学者急切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一扇扇刚刚开启的窗户。

1980年后,戒备森严的中国档案馆的阅览室里,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同肤色的外国学者。他们大都是根据两国文化交流计划来华进行学术研究或学习进修的。珍藏明清王朝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短短几年中,就接待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1500多人次,为他们提供利用有关中国明清两代政治、经济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档案190多万件次,复制档案2万多件次。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布赖纳・顾德曼(Bryna Goodman)在1984年9月出版的《美中交流通讯》上发表了《上海市档案馆印象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国家档案馆对外开放初期时的情景:

上海市档案馆设在上海市中心较热闹的一条大街――四川路上的一座不标名的大楼内。该馆虽收藏着关于上海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大量书籍、期刊和档案材料,但就这两方面的历史研究来说,这些馆藏利用率很低。正因为门外不挂档案馆的牌,所以就不能引客上门,不过,并不能就此认为上海市档案馆对外国研究者或国内非政府机构的查阅者“不开放”。而且,在过去的几年里,该馆已默默地但却是明显地表示乐意向研究人员开放更多的材料。不过,利用档案可能要化费不少安排时间,因而使不习惯于中国档案馆种种特性的研究人员感到失望。

在1983年和1984年间的8个月中,我有了利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机会。虽然我在到达中国之前就已表明有兴趣去档案馆利用档案,但是直到我被确定为复旦大学学生后,才开始办理正式申请手续。经办理长达数月时间的官方手续后,我得到消息说,档案馆接受了我的申请。整个过程冗长繁琐,人们不清楚这种让

人长时间等待的必要性。

档案馆阅览室的设备布置得很得当,光线充足,安静,但是没有暖气。馆内辟有一间中国读者的大阅览室,一问外国读者的小阅览室(我就在这小间里工作)。馆藏分两类――印刷材料和档案材料。第一类材料可复印;档案材料(原始件)只可手抄摘录。中外读者一律不准使用档案目录,因而严重妨碍了充分利用档案的资源。不过可以不断提出要求使用新指定的材料,只要这些材料同你的经允许研究的课题有关就行。

上海市档案馆制定了好几个计划,打算改进馆内的工作和公布档案。该馆为档案员举办了历史课以使他们更加熟悉材料。此外,该馆最近还成立了一个编研室,负责调查有关选题的档案全宗和编辑出版工作。该室在1983年出版了“上海档案史料丛编”第一卷。

在档案馆工作的整个期间,我同其他人慢慢熟悉起来了,虽然每天往往仅说几句话和互相看上几眼,但这对今后的学术交流仍有意义。看完该馆提供的最后一份材料时,我发现我所看到的原始材料要比我起初所想象的要多得多。档案馆还额外赠送我一张我在当时那间很熟悉的阅览室工作的照片,这使我很感动,他们也很想记住这一次经历的事。

顾德曼现为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教授。专家称之为卓有成就的美国中国近现代史学者,以早期上海同乡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家乡、城市和国家――1853-1937年上海的区域网络和认同》,奠定了她在史学界的地位(1990年代)。正是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使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切身的体验,换一种眼光探求中国的历史真相,成了她的学术追求。

现在来读顾德曼的这篇印象记,犹如在读一页发黄的历史档案。顾德曼当年描绘的情景,已退出了历史视野。20多年来,上海市档案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外国利用者,他们眼中的档案馆是日益开放的。1989年至1990年间,美国学者叶文心教授在上海市档案馆经历了长达两个半月的档案查阅工作。回国后,她在美国《中国交流信息》杂志上发表了《我眼中的上海市档案馆》一文,详尽讲述了自己此行丰硕的收获,并向美国读者介绍了该馆的服务程序、开放情况和组织结构,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93年5月,一位年逾花甲的美国妇女自大洋彼岸致函上海市档案馆,申述其因法律程序上的需要,迫切希望该馆尽快为她查证她和丈夫1946年在上海某教堂结婚的注册证明,以及她女儿1947年在上海某医院出生的证明。上海市档案馆立即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查找到了有关证明材料,并将复制件迅速寄往美国。当她收到自己近半个世纪前亲手签下的注册材料时,激动不已,专门致函上海市档案馆表示谢意。

1988年:凭身份证就可看档案

中央书记处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在当时并不为社会公众所注意。在当年档案意识尚十分薄弱的社会环境里,大多数公民对档案外延的理解,仅仅同于那伴随一生难以见面,却与自己命运浮沉攸关的人事档案。当百姓对档案有了更多了解后,却又无缘叩开这扇神秘之门。因为档案开放是有限制的j是要单位介绍的,是要批准同意的。这一状况终于在1988年有了历史性的变化。

1987年9月5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这就是说,平民百姓凭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堂而皇之走进档案馆看档案了。从向“单位人”开放到向“社会人”开放,中国档案开放又迈开一大步。“档案是一种权力。”因为“生成档案就意味权力的产生,利用档案也是如此。”一位美国学者如是说。

1987年12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破天荒举行开馆以来首次新闻会,向社会宣布开放近10万卷历史档案。这一天,上海市档案馆恢复挂牌,而上一次挂牌是在1959年12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成立之际,但仅仅亮相了一天,就因为保密的原因,馆牌被撤下封存了。

1987年12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迎来了第一位凭身份证走进档案馆的利用者。上海市档案馆有点急不可耐了,选择12月31日建馆28周年纪念日,比规定提前一天向社会开放了。第一位查档者叫刘瑞麟,上海汽水供销科的一名干部。 “我是听了今天早上电台关于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的广播后来的”,刘瑞麟兴奋地告诉接待人员, “我是搞产品供销工作的,今天主要是想查一下解放前上海食品行业的市场经济情况”。

档案的开放,使原本平静严肃的档案阅览室,成了百姓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源头”。失散几十年的亲人得以团聚,一些纠缠不休的矛盾当即得以澄清,一些本来可能对簿公堂的案子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1988年的一天,上海虹口区第二律师事务所受理了一个颇为棘手的民事纠纷案。居民钱某(女)婚前有几十万元财产,后与韩某结婚。1973年3月又通过协议离婚。钱某去世后,留下遗产40万元。围绕这笔巨额遗产,韩某之兄与钱某之侄女都提出了继承要求,争执不休。因当事人都已去世,所以案情较为复杂。1988年9月6日,虹口区第二律师事务所人员到静安区档案馆查阅了婚姻档案,从离婚档案中查到了钱某与韩某离婚时的协议书,协议书上清楚写明“无财产纠纷”。律师事务所人员兴奋地说,这仅仅几个字,就说明这笔遗产应归钱某侄女继承。

这样的故事,在全国3000多个档案馆里经常发生着。档案,已开始介入中国公民的社会生活。

1997年:解密档案在美国展出

1997年9月20日下午,中国近80位名人的手迹,共100多件档案在美国洛杉矶卫星城蒙特利市内一家颇有名气的书店长青书局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名人手迹展》在此拉开了美国巡回展的序幕。9月20日~10月7日,该展览先后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地展出。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纽约副总领事、驻洛杉矶文化参赞等分别出席了当地的展览开幕式。当地报纸和《美国之音》等对展览活动作了20多次的报道。美国邮政总局150年来第一次为一个外国展览专门发行的纪念封加盖了纪念戳。

近80位历史名人亲笔手书的函札、文稿、诗文,让参观者得到了一次难得的中国书法艺术享受和历史漫游。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尺牍,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同盟会元老于右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国学大师章太炎,国民政府高官李宗仁、谭延闽,地方绅商李平书、虞洽卿,文化艺术界名流徐悲鸿、梅兰芳、沈从文、俞平伯等诸多历史人物多姿多彩的书写风格,透露了当年这些人

物的活动踪迹和心路历程。人们纷纷赶来与历史名人“对话”:原元老李济深的夫人偕同儿女在李济深的手迹前合影留念;中国近代金融家周作民的女儿和她的丈夫――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的儿子专程赶来观展,并对上海市档案馆精心翻译出版《颜惠庆日记》表示感谢;91岁高龄的原将军,曾任胡宗南部参谋长的沈策激动地说,他本人是的过来人,看到不少手迹都是官员的手迹,心中感慨万分,看到这些手迹保存得那么好,令他深深感到共产党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胸怀宽广,确是伟大。

这次展览的档案,都收进了上海市档案馆编撰的大型史料图册《民国名人手迹》里。编撰史料和举办展览,也是档案馆公布和开放档案的形式:1983年以后,上海市档案馆先后编撰出版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旧中国的上海的广播事业》、《日伪上海市政府》、《上海解放》、《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等,在国内外举办了近百次档案史料展。

2002年:百姓与“红头文件”亲密接触

2002年9月2日,家住浦东的卫女士成了上海市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窗口”正式向社会开放的第一个查阅者。她是因为自己家房屋要拆迁想查查政府对于拆迁户的政策。上海市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窗口”对外开放之初,几乎每天都有200多人前往查阅,出现了排队查阅“红头文件”的火爆场面。

“红头文件”并非法律和行政用语,是老百姓对各级政府机关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机构名称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过去看文件讲级别,有些事传来传去就走了样,现在可以看到白纸黑字的文件,政府有啥规定,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方便了我们老百姓。”利用者纷纷赞扬档案馆的做法,认为这是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一天,市民王先生为办“私房落政”的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上海市档案馆咨询,没想到在这里果真找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在1991年和1995年颁布的两份文件。他把文件都复印下来了,准备带回去好好研究。他说,查到的两份文件对他帮助特别大,之前他对“私房落政”的政策规定只有零星模糊的了解。他也曾经到有关部门询问过,但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文件不让看。王先生说: “我拿着这两份文件去办事,部分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就不能敷衍我了。这回不是他让不让我看文件,而是我给他看文件,监督他办事。”

新世纪初,深圳市档案馆、济南市档案馆、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江苏省常熟市档案馆等在全国率先尝试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提供利用工作,以后此项工作迅速向全国扩展,至2004年已有千余个国家档案馆开展了这项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在全国建起一个“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网络,将各种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红头文件”汇集到查阅中心,让群众根据需要免费查询。作为档案开放职能的延伸,国家档案馆承担起提供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的职能,获得了利政、利民和扩大档案馆社会影响的多重效益。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把提供利用政府信息工作正式确定为国家档案馆的一项重要职责。

2008年:“档案与你同行”

自2007年开始,上海每年举行“档案馆日”活动。4月28日,首个“档案馆日”活动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市民可以免费参观档案馆,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的历史档案,观看各种档案展览,参加专题讲座,作客“城市记忆”咖啡沙龙,点播老电影等。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是由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法邮大楼”改建的,充分利用并挖掘了原大楼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经过一番悉心打造,2004年4月一座以近代建筑语汇和现代装饰风格、信息技术、开放模式来解读申城百年记忆的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在世人面前。各种政府公开信息、80多万卷开放档案及数万张历史照片,可供读者查阅利用。主题展《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以珍贵的档案史料和现代展示手段,引领人们穿越百年沧桑,触摸发展脉络,体验薪火传承的生命意识;《上海婚姻习俗展》等各种档案专题展以新的视点重构历史瞬间,还原生活图景,精致而鲜活地刻画了城市发展的某个侧面:老文献、老照片、老电影构筑了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空间;开放式休闲露台,是观赏浦江两岸胜景的绝佳去处;多姿多彩的档案文化产品,成为寻常百姓的珍贵收藏。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5)

查一路

时下,欧洲的一些媒体都承认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布吕尼热心于慈善事业,尤其是在其弟弟2006年死于艾滋病之后,多次亲赴非洲,成为艾滋病防治项目的重要代言人。喜欢布吕尼,不仅因为她的非凡魅力,而且因为她的善良之心。固然,她有独特的位置,但她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行善举,还是令人敬佩的。

非但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可以左右潮流或掌控政局,我们普通老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显著,或者不常在荧屏前暴露,不够闪光和耀眼,不够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日本农学博士远山正瑛,1980年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位于鄂尔多斯)种树十小时。在他的影响下,日本有7300名志愿者来恩格贝种树,种下树木300万棵,染绿黄沙四万亩。一个人、二十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

前不久,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待擦好鞋对方付了钱后再给他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的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一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借故跑了。在B城,他搭了五次出租车,下车前,五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五千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也因此每年收到上亿元的利税,这就是一位擦皮鞋的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我儿子在饭前便后都得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试探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他很果断地摇头,说这怎么行,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起就养成了习惯!

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影响力有限吧?其实错了,她们的影响力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赏析】

本文有两大亮点:一是标题出彩,即观念新,论点好。具体来说,主要好在“每个人”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包括平凡的你和我,包括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大有作为!因为我们“都有影响力”。往大处说,往深处想,“每个人都有影响力”又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意思是每个人都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都能使其他社会成员得益于自己的影响力――立意的深刻性不言而喻。二是取材好,用例恰当。如果想证明名人明星有影响力,不难!我们熟悉不少这类事例;想说“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不易!这样的例子从哪里找?史书经典里好像没有。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举了三个例子:日本农学博士远山正瑛的事例。他的事迹很感人,但他的身份却不算普通,后来,他还因此成了名人;擦皮鞋的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例子。这些人的言行是自然随性的,没有刻意而为且微不足道,影响力却实实在在地产生了。这样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用来说明“每个人”,很确切,有说服力;还有一个是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成果,她的工作虽是普通寻常的,却足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力可谓不小。这里其实说的是每个人的平凡工作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极具代表性,论证很到位。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6)

他是xx建站初期创建者之一、xx供电所施工队队长xxx。他一直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多年以来,他并没有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而居功自傲,而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耐心给年青人传授技艺,在生产的第一线总是看见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他忙碌着,他无怨无悔地工作着,就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别人,却永远消耗了自己。

1984年,他怀着年轻人的满腔热情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被安排到客店供电所工作,成为客店供电所的一员。建站初期,面对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既好奇,又陌生,那些成套的设备,令人眼花缭乱。设备内部纵横交错的线路,让人目不暇接,厚厚的图纸,难懂的符号更让人感到举步唯艰。有了现代化的设备,不掌握这些先进设备的相关知识,就无法成为企业的主人,在困难面前,好学的他并没有知难而退,白天他认真听师傅讲课,虚心向同事请教,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反复学习有关的课程内容。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就这样周而复始,永不间断地努力学习内容,他所付出的辛勤汗水终有回报,凭借着一股坚韧不拔和敢于拼搏的精神,较快地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成为班组里的业务骨干。 本文来自sjclw.net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在电力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安全”在生产工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施工队队长的他深知“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为此,他经常组织班组成员学习安全规程制度,学习事故案例。在工作中,他更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按规程施工,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每次在施工前,他总是习惯性的看他还在读书的儿子给他写的一份温馨的家书:

亲爱的爸爸:您好!

自我懂事起,使我了解到您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在此道声:“爸爸您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家时每当看到你换上整齐的工作服,我和妈妈就知道你又有施工任务了,妈妈也时常给您说:“你是施工队队长,在安全上要做好表率,工作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还要让你与工作的班员都高高兴兴的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在平日里,每当看到您那忙碌的身影,作为儿子的我,心中总有种说不出的酸楚,每当看到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时,我总有一份难于言表的心疼。

我和妈妈都支持您的工作,希望您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您所爱的事业中。做好自己的安全防护工作,做个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爸爸您为这家付出了很多,您为我们筑造了爱的巢穴,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家。所以,我和妈妈迫切地希望您: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你的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sjclw.net 事迹材料网

爱您的儿子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7)

10多年来,她精心打造房地产开发公司这支队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勇立潮头,开拓进取,承担了大量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了一批保障性住房,让千千万万百姓住上优质舒适的房屋,有了称心如意的家。在公司取得非凡业绩、发展壮大的同时,她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推进慈善公益事业,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获得了“全国劳模”、“江苏省环保形象大使”、“江苏省慈善之星”等诸多荣誉,展示出新时代女性的骄人风采。

身居陋室,自小立志盖好房

对许多出人头地的人来说,苦难童年经常是规律性的成长起点。自幼家境贫寒,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和家人寄住在水渡口一间简陋房屋的情形。“房子是向人借的,质量很差,一下雨就漏得不成样子,而且到处漫水。”说,儿时生活的艰辛在她的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让她体味到了百姓的冷暖,也练就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

从那时起,她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在改善自己境遇的同时,多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享受到社会的温暖。

1982年,淮安二建面向社会招工。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报了名。然而,公司在招考时却规定:谁抬黄沙多就选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服输的强忍着刚失去父亲的悲痛,从一楼到五楼爬上跑下,一口气抬了26筐。考官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一个25岁的柔弱姑娘竟这般顽强!正是这26筐黄沙,奠定了了今后的人生航向,成为她实现“为百姓盖好房”梦想的起点。

进入建筑行业后,工作调动频繁。她做过话务员、幼儿园教师、工会干部,也干过房屋拆迁、房改售房等工作,度过了充实的12年时光。可贵的是,在此期间,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她都任劳任怨,竭力做到最好。正是这些经历,让她在努力学习和实践锻炼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为她今后施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5月,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被聘任为总经理,承接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建设解困房的任务。当时,她一无人手、二无项目、三无资金。朋友劝她:“这活儿整天爬高爬低,很辛苦,是男人干的。”她说:“男人能干,女人也能干!我就是要干出个样子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促使她冒着风险将个人房产作抵押,大胆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公司不开工,我辞职!”

公司刚起步时,和她手下的人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跑项目、征地拆迁、筹集资金、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等大小事务十分繁杂,需要协调的部门非常多,但她就像“拼命三郎”,做事总是一马当先。那阵子,她几乎是天刚亮就到工地,很晚才能回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曾两次晕倒在工地上。但他毫无怨言,从不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最终拿下了凤凰新村解困房一期工程的七亩三分地。开工那天,躲到一边大哭一场。这七亩三分地,不仅保住了公司的法人资格,也延续了她的梦想和追求,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明白。

永争一流,严守质量生命线

在看来,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远景目标的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合格的“企业公民”。多年来,狠抓企业管理,在住宅建设上,她敢为人先、永争一流,视房屋质量为生命。对待工程,她坚持的原则是滴水不漏,发现质量问题,不手软,不留情,坚决返工。

有一次,在花园项目施工过程中,她发现由盐城一家建筑公司承建的花园a02号楼主体工程水泥标号不达标,而此时已房子已砌到了第二层,施工队负责人托人说情让给面子。对此,不为所动,当即下令将房子全部扒掉返工。“面子值几个钱?百姓生命最值钱!我是党培养大的,在工程质量上,任何人都休想蒙混过关!”最终,正气压倒了邪气,施工队老老实实地重新进行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

在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广大百姓的需求,坚持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国家安居工程花园建设过程中,在全市率先采用坡顶屋面、半架空地下室及供电、电讯等所有管线设埋地下等六大全新设计,使用高科技材料解决地下室渗水、管道堵塞及卫生间积水等质量通病,配套建设了超市、活动中心,而其设计建造储藏室,更是开了全国住宅建设先河;富春花园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设计了占地26亩的中心广场,建设中融入欧式及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推动淮安住宅建设在质量与水平上实现阶段性跨越;浦东花园率先在全市采用集中供热、供暖与外墙保温技术,运用智能化达8项之多……

严格的工程管理,勇于创新的理念,铸就一个个建筑精品。公司开发的花园、富春花园、浦东花园等项目,成为代表淮安城市不同阶段住宅建设水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淮安城市建设的杰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每年国内外来各小区参观者愈万人。公司开发项目共获得“省文明小区”、“省绿 色小区”、“省园林式居住区”、“省百姓理想住宅”、“省安全文明小区”、“省交通安全文明社区”、“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省以上表彰50多项。花园、富春花园、浦东花园成为全市仅有的三个获得全国“国优示范”称号的金奖小区。富春花园是全市惟一获省政府表彰的“江苏人居环境奖”项目。

历经10多年的风雨历程,将公司锻造成为一支建筑铁军,雄居我市国有建筑企业龙头位置,至今已建住宅100万平方米,10000余户家庭乔迁新居,35000余人从中受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起,很多市民会由衷地赞叹:她建造的房子,尽管放心买、放心住……

乐善好施,爱洒人间散清香

是博击商海的女强人,他的名字也常常和慈善、爱心凝结在一起。作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一直在实践着小时候“帮助穷人”的愿望,长期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这些年,对于淮安这片热土上的困难群体,倾注了她无私的热心和关爱。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8)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 现代 经济 政治 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 哲学 、社会 科学 、文学 艺术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着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 中国 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加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9)

天竺的奏折批到了琉求国

行走在作为那霸市中心金融区的泉崎区,可以看到一座醒目的孔子像。在雕像的侧面,有着孙中山的《大同书》全文,而正面,则雕有1974年的题字“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造像”。这浓郁的儒家痕迹,提醒着人们。历史上的琉球王国,曾经因袭中国的风气,尊崇儒术,这点更类似朝鲜半岛,而不同于政治上以武士阶层为主,思想上儒、佛和神道教并重的日本。历史上这座孔子像所在之地曾是琉球王国的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儒学,创始于中国的康熙12年。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会典》(明清两代记录和藩属关系资料的书籍)实行。

琉球群岛和中国的交往渊源非浅。隋朝时,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命率船队出海寻访异俗,到一个群岛,见其“地界于万涛之间,蟠旋蜿蜒,若虬龙浮于水中”,因此将之命名为“琉虬”。“虬”是龙的一种,“有角为龙,无角为虬”,因为龙在中国古代代表皇帝,出于避讳《隋书》就将它改为同音的琉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都是谐音。

说起琉求国,唐朝时还有一个典故,因为热爱戏曲的玄宗皇帝忙于听戏,结果把一份来自天竺的奏折批到琉求国去了。玄宗因此大怒,将戏子们赶走,戏子搬入梨园,于是有了“梨园子弟”的说法。

14世纪起琉球王国兴起,并成为东亚世界政治体系中一个独立王国。明朝洪武初年,琉求国上表求册封,明太祖朱元璋以同音的“琉球”二字替代之。石之有光者是“琉”,磨圆的美玉是“球”,“琉球二字即海中一串发光的美玉”,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

从明朝开始,前往中国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学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生。一部分留学生是王室亲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又称“唐监生”。1393年(明朝洪武2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学生开始到北京国子监学习。到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现在北京的国子监内,还有琉球学馆原址保留。

另一部分留学生则在福州学习,称“勤学人”,他们多数是琉球国里的久米村(又称唐营,中国人后裔聚居的村落)人。从这点来说,琉球人的祖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浙江和福建地区。勤学人在福州广泛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还包括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技艺。

在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所以派遣至中国的留学生成为重要的人才。1719年(清朝康熙58年、日本享保4年),琉球国在文庙的南边建起了明伦堂,成为府学(市级别的学校)。从唐营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康熙的训谕《圣谕衍义》。每个月的三、六、九日,还要请紫巾大夫到讲堂讲学,对学生解释中国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有才的人保举做官。

琉球国内的儒教教学从8岁开始,学校安排“通事中”一人为训诂师,教授他们学习。1798年(清朝嘉庆3年、日本宽政10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

除了尊儒,历史上琉球的宗教方面亦祭祀关圣、观音、土地、妈祖诸神。其国的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的典礼。这些宗教祭祀礼仪在被日本吞并后遭到严重的清洗,不过直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痕迹。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作为日本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琉球亦流行神道教信仰。第一尚氏王朝时的尚金福王建立了琉球最早的神社(祭祀的是天照大神),以后琉球有了所谓“琉球八社”(波上宫、冲宫、识名宫、普天宫、末吉宫、安里八幡宫、天久宫、金武宫),除佛教和神道外,琉球还有自己独有的精灵崇拜,在日本吞并时期,相关的巫师和巫女曾遭到残酷的镇压。

日本默许琉球两属

从那霸往北,就是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首里城了。21世纪 的首里,天蓝海清,端丽无比,犹如一座在南意大利海滨的东方城市。而历史上的首里,则是琉球历代国王居住的王国。首里则通假“守礼”。

整个首里古城位于一块高120米的石灰岩台地上,东西长350米,南北约200米。正门名为中山门,又称国门,之后是中国风格的牌楼式建筑―守礼之门,门上的匾额为守礼之邦,为中国皇帝所赐。守礼门成为了整个琉球群岛的最重要代表性建筑,也被印在2000日元纸币的一面(另一面是源氏物语图)。

首里城正殿朝西,表示尊中国为宗主国之意。不过其建筑风格 “唐破风造”形式的屋顶却是(虽然名字里有“唐”字)日本特有的,内部装饰也是日本式的。总体来说,首里宫殿吸收了日本在建筑上的独特风格,使得琉球的建筑更像是琉球、日本、中国三国的融合体。建筑的石材来自中国进口的大青石,木材来自日本萨摩藩(今九州鹿儿岛县),屋顶覆盖高丽瓦,殿前立着两根用中国石材雕成的雕龙石柱。从材料的建筑来看,也深刻反映历史上琉球作为东亚海洋贸易重要中转站的历史地位和繁盛。

实际上,有明一代,琉球共朝贡171次,列第一位,比第二位的安南多了近一倍,暹罗为73次,朝鲜30次。同时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前来琉球,这些船体模型在冲绳各地的文化博物馆都可以见到。从清代起进贡最多的是朝鲜,琉球没有超过百次,排第二位。

琉球积极纳贡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借助纳贡进行贸易,在执行海禁的明清两代,这是除了以倭寇之类走私行为以外唯一可能的合法贸易手段。而且中国因为面子,往往以极为高额的资金收购琉球货物,以至于这种贸易又被称为“唐十倍”。

琉球和日本的贸易也非常普遍。而且由于1609年萨摩藩曾经出兵占领琉球,所以琉球在后期一直对中日两国同时进贡,这种两属的局面,可以说在东亚历史上是非常罕见而特殊的。有趣的是,当时日本出于经济考虑,一直默许琉球两属,甚至有意防止中国方面发现这一点。清朝虽然发现了这一点,碍于各种考虑,也未加干涉。

琉球语,和日语很不同

行走在冲绳各地,处处可以发现当地人喜欢在屋顶放置石狮像,这实际上是源于福建人的传统。然后和中国很多地方一样,也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当”。而特色美食里总少不了几样,即红烧肉、炒苦瓜和泡盛酒。这些重油的炒菜完全不似日本风味,而更类似中国风情。特别是那红烧肉,配合以著名的冲绳名物黑毛猪,加入砂糖烹制,类似中国江浙口味,美味之余倍感亲近。泡盛则由大米制成,但并非像日本清酒那样酿造而成,而是类似于烧酒,由蒸馏而成。因发酵时产生气泡,使大米膨胀并上浮而得名。

酒足饭饱之余,又可以欣赏当地艺人的弹唱。琉球特有乐器是与三弦类似的三味线。当地传统歌曲唱腔豪迈悠扬。在日本以冲绳音乐为代表的岛呗非常有名,许多著名的歌唱家也出自冲绳。传统上,琉球舞踊和戏剧(组踊)与日本的舞蹈和戏剧不完全相同,有闽南文化和马来文化的特色。

琉球音乐发展史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使节带来的乐舞和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准备大型乐舞《御冠船踊》。随着琉球王国的消亡,其宫廷音乐就此失传,亦无乐谱存留。但近年已经复兴。在中国互联网的视频上,甚至可以看到现在一些琉球宫廷音乐的演奏视频,因为饱具明风,引起许多人的兴趣。

除了音乐以外,琉球人也尚武术。历史上,在首里城的广场上,经常有拳术操演。源于中国武术的琉球拳术,后来发展成为日本的国技空手道,因为空手道又称为唐手。空手道英文“Karate”汉字写法的一种即“唐手”。传统琉球兵器也很多样,似中国而不似日本以倭刀和长枪为主。

走在冲绳各地,经常会为当地人的一些方言和名词所困扰,因为其和现在的标准日语大不同。冲绳人也喜欢热情向外国人介绍本地方言。琉球语和日本语类似,多数学者认为属阿尔泰语系,也混合了部分古中文以及闽浙的方言。文学方面,琉球人有自己的琉歌。其形式与和歌很相似。尚清王代时(1531年,明朝嘉靖10年、日本享禄4年),在首里王府开始编辑的民间琉歌大集“おもろさう(omorosausi)”所使用的是平假名。《明会要》提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首次向明朝入贡时的贡表表文,说“其字体科斗(通假“蝌蚪”)书也”。所谓“科斗文”就是平假名。民间流行平假名,而官吏皆通汉字。

所以古代中日琉三国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受过教育,用汉字一样可以交流,一如当时中日朝越之间一样。古代的琉球人,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中国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

有趣的是,汉字也不是直接从中国传来,而是经过日本传到了琉球。按照《隋书?留求传》的记载,7世纪的琉球没有文字。据琉球史书《球阳》,约在英祖王时期(13世纪)日本和尚禅鉴来琉球,创建了琉球最早的佛寺极乐寺。禅鉴大师不仅为琉球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汉字、平假名等文字、文化向琉球的流传。

影星狂热支持琉球独立论

日本风俗,会将姓氏写于门牌之上,比如井上田中之类。在冲绳这点亦不例外。只是观察一下当地的这些门牌,就发现许许多多独一无二属于琉球群岛的姓氏。可以说,只要有日本人姓新垣、比嘉之类,就基本可以判断家乡是冲绳县。

由于日本吞并琉球以后强迫当地人改日本姓,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就产生了很多独特的琉球风日本姓氏。这些姓氏既是日本式的,某些也暗示着华夏渊源。比如姓叶的改为亲川,姓王的改为国场,福建移民吴氏改为我那霸,陈姓改为仲本(其家徽依然是繁体陈字),阮姓改为喜纳。秦姓改为金城,如著名影星金城武。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10)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1以身作则好作风

他的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每个星期走基层在1000公里以上

走进黄诗燕在炎陵县委的办公室和宿舍,记者很惊讶。

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员多次要求进行简易装修都被他拒绝。宿舍很小,床上用品都很普通。

“宿舍里的东西,都是上一任领导留下来的,黄书记上任后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说,“平时除了接待外,一有时间书记就在走基层,每天都排得很满。”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境界。”黄诗燕多次在讲话中这样说。

“担任炎陵县委书记近9年,黄书记为炎陵发展不辞辛劳,每个星期走基层来回车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说。

“黄书记在炎陵没有私交圈。”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红兵说,“他常说‘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感情就是工作上相互支持,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工作中交往最好的感情’。”

由于常年在县里工作,离家远,黄诗燕对妻子女儿都照顾不上。平时工作忙,也很少有时间打电话。黄诗燕心里总感觉愧疚,每次洗衣服都和妻子视频聊聊天,“等忙完这阵子,就回家好好歇歇!”可这一等,竟等到天人相隔。

在炎陵县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黄诗燕的事迹还在传颂着。他用8年多始终如一的奋斗,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2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黄诗燕短时间内先后走访了全县11个乡镇(场)、54个贫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山路闭塞,一公斤两块钱贱卖给商贩……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部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32019年12月27日。在炎陵县县长文专文的办公室里,文专文指点着墙上一幅炎陵县地图,感慨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的设计师,政治站位高,富有战略眼光。

“黄书记将炎陵作为一个大整体来规划,提炼出‘四老四地’的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坚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并通过修建102公里的旅游环线,改变了炎陵千百年来东、西、南不联通的交通格局。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炎陵县副县长陈黎明,同样佩服黄诗燕的前瞻性:“山沟沟里的县委书记,眼光放得很长远。2013年,黄书记提出了守住‘绿水青山’是炎陵人民的第一选择,实现率先全面脱贫、率先全面小康是炎陵人民的第一梦想。他很有定力,看准了、盯下去,一张蓝图干到底。”

2017年,炎陵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部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6.57%下降到2017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2018年10月19日,炎陵县召开全县脱贫摘帽总结表彰暨巩固提升动员大会。黄诗燕向全体与会人员深深鞠躬,讲话非常动情,很多干部都流下了眼泪。当他讲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还脱稿说,大革命时期有3万多炎陵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希望大家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继续努力。

“黄书记为炎陵脱贫而来,为炎陵脱贫而去。”文专文红了眼圈,“你看这幅株洲市地图,从株洲到炎陵,就像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来回近500公里,要花五六个小时。黄书记跑了差不多9年。单是坚持做到这一条,就不容易啊。”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4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11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等地。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2019年11月11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担任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的谭忠诚在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后一次见到黄诗燕。临走时,黄诗燕叫住他:“老谭啊,炎陵黄桃发展进入了关键期,你怎么看?我们找个时间探讨探讨。”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贰 高质量脱贫,要增强“造血”功能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如何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农为主的炎陵怎样才有发展后劲?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20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19年11月26日,黄诗燕还陪同省里一个考察组去湖南全康电子科技公司考察。但这一次,平常总是激情满满全程讲解的黄诗燕,声音低了,步子慢了,甚至一个人在角落里坐了好几分钟……

叁 “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2011年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于是,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黄诗燕自己则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被拒绝;办公桌褪色掉漆、书柜变形,建议换新的,被拒绝……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5“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黄诗燕,将一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立在炎陵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感召来者,以启后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我很怀念黄书记。”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拿起桌上的这张合影照片细细端详,“人们常说,当家3年狗都嫌。黄书记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还这么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3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3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贰 “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上一篇: 期中考试教学总结 下一篇: 专业展会模特礼仪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