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1 18:09:20

竞技武术论文

竞技武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051-05

竞技武术散打体系的构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由传统武术提取而来融合西方文化因子的新的武术技击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由此,引来了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持批判态度的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已经没有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西方竞技格斗项目的简单照搬与模仿,是“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的简单重组,体现不出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武术没有太大关系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从“相搏”、“手搏”、“卞”、“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是传统步步演变的结果,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持赞同态度的观点认为,体育属性是散打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2],竞技武术散打是时代的产物,是武术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征象,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争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发展,并努力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填补武术文化在转向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可以肯定,不管持什么态度,目的是为了使竞技武术散打更好地发展,百家争鸣更加促使了竞技武术散打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从它的普及程度、文化内涵、时代性等各方面来考察,它都不失为当代中国的一种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模式[3],现代正是传统发展的演变和结果,是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正如洪浩教授指出的“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4]。”同样,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武术击技与竞技武术散打的二元对立,它是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更新,或者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尝试着解读竞技武术散打相关争论的原因和出发点,以揭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

1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的竞技武术散打

文化融合是指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5]。指某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6]。这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冲突、对话、筛选、移植、整合等过程,原来的文化体系经过这个过程而相互影响、调整和适应,逐渐地改变原有文化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互不相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接近,最后在这种相互适应的调整中逐渐地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种文化体系逐渐产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而原来的文化形态可能随之而消失,或者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按照原来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即是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在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中逐渐地使各种文化开始走向统一,经过汉朝政权的强化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家为主体共同构成了融合型的中国文化。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曾经多次遭受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最终入住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地融入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中。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敲击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输给了新近兴起的海洋文明。在两种文明的迎头相遇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冲突,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样,它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文化相交互融,共同构成了当今繁荣的武术文化体系。主流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导致附属文化作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武术文化在这种冲突与交融中也产生了自己的新的武术文化体系――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和推手等内容。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标志是清末民初废除武举(1901)建立现代新式学校及马良的《中华新武术》等,竞技武术散打的雏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1928年第一次国术国考项目中就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7]341,1933年第二次国术国考中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7]344。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竞技武术散打几经挫折,先是战乱年代的支离破碎,接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唯套路方向发展及的影响等,最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才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经过了近百年、尤其近三十几年的不断调试,竞技武术散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

20132 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2.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

竞技武术是异质的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武术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武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它,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质,由此,也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褒扬与批驳[4]。

2.1.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由来已久,最多是“散打四不像”、“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程大力等认为,散手擂台上的徒手,无例外地采用的都是“站起来”的姿势,然而这种站起来打的“武术”,哪里还有一点武术的影子。连弓、马、仆、虚都没有,散手算什么中国武术[8]。现今所谓散手,实际上抄袭临摹自国外的自由搏击,而散手王争霸赛不分体重级别总决赛,是生硬混合两种竞技文化截然不同的原则。所谓散手,拳法百分之百是西洋拳击的;腿法大半是泰拳的;摔法虽然被某些人自诩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它实际上与中国跤毫无关系,而只是从西洋自由式、古典式摔跤学来的几招[9]。散打很难体现出中国武术打的巧妙与深奥,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精、气、神、劲等武术神韵,也必然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0]。

回到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上来,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面的展现传统武术击技的精髓,“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原因在于它只是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部分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它还要从属的竞技体育属性。同理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是完全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竞技武术散打。盲目的保守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古已有之的擂台对抗、切磋交流,只是武术竞技形式的一种,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化了的竞技武术散打。这种传统性的坚守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4 竞技武术散打形成的思考

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其实是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问题,是武术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自觉反思,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怎样积极地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用以补充和充实到现代世界竞技格斗体系当中去。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问题要求武术人在精神层面保有一坚持。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真有文化自觉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应当是‘古今同在’的;并且由古今同在的程度,来决定他的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复兴中国文化,在精神上,必然是复古的,同时也必然是开新的;复古与开新从精神上说乃是同时存在[18]。”竞技武术散打在最近30余年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关于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与研究匮乏,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古今同在”的精神状态,或者精神层面的“开新”大于“复古”。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武术技击体系的多元重构

在众多以跆拳道、拳击、泰拳等作为范式来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的推广、技术、文化等问题时,我们可否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元的,跆拳道、拳击、泰拳只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和人们的多元需要是有联系的,和中国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建构不足是有关系的。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技击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能适合爱好者一生去习练。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成功即是一种昭示。反思竞技武术散打、跆拳道、泰拳、拳击等所有的竞技格斗项目,它们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技战术、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重新建构,是用拳、腿、摔、拿,器械、徒手等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重新编排、整理和融合下所产生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体系。

4.2 增强竞技类武术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它的主体话语权及文化表现力的缺失。技术体系、训练方法等只是竞技武术散打文化表现力的某些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过多的追随传统而拒绝现代科学体系,况且现代科学体系也不仅仅是西方的独创,同样存在着中国的一些组成因子。关键是除了这些方面外的文化表现力的不足。竞技武术散打在比赛中支撑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兼爱、礼仪、武德等等,这些能够表现中国人精神、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种种文化现象却没有通过竞技类武术项目的舞台进行宣传和表达。研究者认为这些文化的展现远远大于主体文化的宣传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将这种内在的精神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观看比赛向受众传播种种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文化及价值的诸现象。

5 结语

5.1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对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相关争论,源于批判者没有看到竞技武术散打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还要从属于竞技体育的属性;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这种盲目坚守传统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它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5.2 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击技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新的武术击技类项目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对竞技武术散打的争论启示我们传统体育的复兴与建设,要增加其附属文化的建设、增强文化表现力,彰显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叶伟,主编.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学[OL].http:///playvideo.asp?id=7589.

[4]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韩玉敏,郝秀芬,等主编.新编社会学辞典[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333.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融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91.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8]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9]胡儿.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10]王柏利,王岗.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11]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2]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

[14]黄强,潘晓波.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15]张世英.新哲学演讲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5.

[1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竞技武术论文篇(2)

1绪论

1.1研究目的

竞技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具有竞争性特征的表现形式,在世界上有很多武术的表现形式,但是只有中国的武术具有一种竞争性质,并且将各种武术套路概括起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了中国的武术套路,在中国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长期的搏斗过程中提炼出了一种攻防技术,这种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分化,因此就形成了竞技武术套路,与其他的运动不同的是,竞技武术套路不仅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能够兼顾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参与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促进无数的发展,但是无论怎样的变化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出了体育运动的艺术属性。竞技武术套路能够成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吸引力,并且结合了“内外兼修”“整体意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武术的进步打下了基础,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融入到中国武术之中,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研究意义

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武术套路为传承中国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在中国武学界不断地加强竞技武术的研究,现在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沉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于竞技武术的研究可以提升宣传力度,理论的研究为促进竞技武术的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结合武术套路的分析,结合创新意识,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具有着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武术套路的本源问题是现在竞技武术套路的创新问题,也就是结合时代的发展促进武术套路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加,文化的认同感在不断提升,竞技武术在套路的创新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西化”特征,如何让竞技武术的套路创新与发展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所以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着实践发展的方向,为提升中国武术套路的研究做出指导,并且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为促进中国竞技武术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的指导。

2竞技武术套路的创新的内容

2.1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在流传、发展和练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套路练习和对抗练习两种运动形式,围绕着这种运动形式产生了很多赛事,并且随着现在人们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对于武术套路的创新研究。武术套路就是将一些武术的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通过不断的演练再现武术的艺术价值。武术套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程,在史料中有很多零散的不详细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在《单刀法选》中有着对于武术套路的论述,将武术的动作连接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演练,重点突出武术的艺术价值,这就是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武术套路是极具有特色的一种运动形式,是有别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形式的独特运动,武术套路不是简单地将武术动作联合起来,而且从每一个动作的构想、操作和创新等结合起来,将武术的的“起承转合”的效果再现,充分的发挥出了武术的欣赏价值,有效的提升了艺术的创作性,促进了武术的套路发展。

2.2竞技武术套路

学术界对于竞技武术套路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现在一般对于竞技武术套路的定义是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上面逐渐发展形成起来的,主题是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目的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和竞技体育项目,武术套路和竞技体育之间具有很强的连接性,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体育特征,是一项将传统的文化和武术结合起来的运动。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卖弄,武术的专业人群为活动的主题,围绕着竞技项目和竞赛项目的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并且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特征,一种是在规则的制约下进行;二是发挥人们身体以及潜能的最大化;三是提升运动的记忆,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这几点的特征可以将竞技武术套路不断的发展创新,通过完善武术的套路创新实现武术运动的竞技,提升武术的艺术价值。

2.3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意境”创新

意境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他的存在是依靠着艺术形象为依托,没有艺术形象就不会产生艺术的意境,针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意境”方面,首先中国的武术自古就是与自然相和谐的,并且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意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武术套路要一直保持活力就需要借助创新的作用,赋予竞技武术套路一种新的意境,提升其艺术的欣赏价值,有效地促进武术的发展。自然规律和人们生活的本能是表现武术艺术价值的本源,竞技武术套路的人是将自己的感情和武术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武术的欣赏价值,并且通过创新,竞技武术可以通过运动的形式将人们心灵深处的成果表达出来,这也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基础。竞技武术套路注重“精气神”的培养,所以在创新竞技武术套路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

2.4创新竞技武术套路的“和谐观”

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中国竞技武术的套路,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武术套路的研究,现在加强武术的创新要立足于“和谐”,国家现阶段倡导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武术和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要坚持思想观与价值观都要符合社会的发展,竞技武术来源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的思想基础上面展现了艺术的价值,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是一个动态过程,追求的是“和谐”观,所以,现在创新竞技武术套路要从“和谐”的角度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并不是单一地追求武术的外在形象,还有很重的内在神韵,竞技武术套路的参与者追求的是形神的创新,通过套路练习,竞技武术套路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武术文化的价值,提升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创新。武术套路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和谐”观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与社会的主旋律结合在一起才是促进武术发展的基础,才是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方向。

2.5创新竞技武术套路的“意象”观

“意象”观是竞技武术套路的灵魂,加强这一方面的创新要从传统的审美和艺术的创作角度进行,中国的武术是最具民族传统审美特点的运动形式,竞技武术套路体现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特征,竞技武术套路是攻防技术的艺术体育,他脱离不了“真”,也脱离不了“实”,所以在加强竞技武术套路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强“意象”观的创新。竞技武术套路的“意象”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中,将运动和武术动作中的套路结合社会文化的“意象”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竞技武术套路的研究,也只有这样才会实现技术的进步和武术文化的套路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竞技武术套路的创新需要结合“意象”,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要求联系着能够把心、神、意结合起来,将整个动作的起、承、转、合连接起来,并且在体现武术的套路中要将练习者内心的认识表现出来,现在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所以,武术竞技也体现着一种趋势,只有不断结合竞技武术套路的研究才能够有效提升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价值。

2.6创新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的创新需要结合社会文化的现状,通过分析现在社会文化的基本情况才能够为竞技武术的创新提供支撑,所以,从艺术价值的创新角度分析,竞技武术的套路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创新,实现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竞技武术的套路是一种艺术追求,武术可以对人性进行陶冶,然后将练习者的内心净化,只有人们提升竞技武术套路才能够提升竞技武术的艺术价值,人们在武术审美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逐渐形成一种审美心理结构,并且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长久的影响,这都是因为艺术的作用而实现的。在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完善创新道路上面,现在还需要继续不断的体悟、挖掘和发展,只有将民族传统的中国武术在世界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竞技武术套路的创新。艺术形式的创新需要结合竞技武术的特点,通过艺术的作用提升中华武术的影响。现在加强竞技武术的创新首先就需要创新艺术角度,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通过完善艺术的创作才能够提升文化的价值,竞技武术套路是将整体的武术形式整合起来,并且从艺术创新角度可以实现竞技武术的升级,将中国文化的特点结合武术的竞技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化与武术的同步创新。

3结语

竞技武术的创新研究要从武术学和艺术学的角度进行,武术套路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型的艺术,所以,加强创新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将艺术的“和谐”“意象”等元素在竞技武术中创新,随着现在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竞技武术的创新要从多角度进行,本文从艺术创新的角度,从套路创新的角度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指导,本研究侧重竞技武术的训练和艺术性,将武术套路中的的“内外兼修”和“整体意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促进艺术创新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竞技武术的发展,只有结合当下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艺术的进步,才能够有效地为竞技武术的套路研究提供基本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武勇成,蒋威.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2]李光辉.试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搏击•武术科学,2006(11).

[3]颜辉萍.从文化冲突与变迁看武术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4]王国志,邱丕相.新世纪武术国际化发展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5]余水清,王燕,任军.论竞技武术的科学发展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6]孙仲春.我国武术竞赛市场化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7]徐瑛.从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奖牌分布看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8]王楚泽.中国武术运动市场化问题探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竞技武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0138-04

A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cien tific Study Compared with Athletic Wushu

YING Juying

(Zhejiang Economic and Trade Polytechnic College, Hangzhou 3100 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505 papers ontraditional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retrieved from CNKI from 1998 to 2007 are a nalyzed and contrasted in respect of the annual tendency of change, fields of re search and types of research.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quantity of papers o n both traditional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tends to be fluctuating and unbalanc ed.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Wushu is obviously lagged to the bas ic research. It points out that highlight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achievingscientific skill and training is the ke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Wus hu; Emphasis on the media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eeking an appropriatecompetition system as well as descending traditional Wushu by school should befocuses of Wushu research.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paper;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stu dy; analysis

新世纪,“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时展的强音,在体育领域,更多的学者 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上,特别是受西方体育影响较小的传统武术。 实际上,自上世纪末以来,武术界一些学者就开始涉猎有关传统武术的问题,关于如何看待 传统武术,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的路应该如何去走等一系列问题逐渐 成为武术科研的重点。众所周知,20世纪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西方体育在整个世界蓬勃发展 的一个世纪,传统的中国武术虽然与西方竞技体育具有迥然相异的文化特色,但是,这并不 妨碍从其发展轨迹之中寻找一些可以借鉴之处。武术领域,受西方体育影响较深的竞技武术 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现代体育模式,本文将以竞技武术的科研 为参照物分析传统武术的科研现状,总结其成就和不足,从而寻找传统武术科研的方向与重 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美国科学指标统计体系中,科技成果一般可分为三类:学术论文(以及专利)、用价值量表 达的成果和教育培训成果,其中学术论文(以及专利)为直接成果[1],据此,本文 对传统武 术和竞技武术的科研情况的比较主要以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选取了自1998年1月 到2007年12月10 a间有关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章。具体方法是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 ,在检索项“题名”栏中分别先后输入检索词“传统武 术”和“竞技武术”,采用精确匹配方式,在选择查询范围时采用中图分类法――总目录、 教育与科学、综合体育,共检索出有关传统武术的论文348篇,有关竞技武术的论文242篇, 共计630篇。对检索出的文章全部下载,并进行初审,剔除不属于学术论文的文献以及重复 性研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武术论文505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对所收集的论文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纵向的时间轴对比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 的科研情况,以分析传统武术科研的发展趋向;通过横向的研究领域、科研性质对比竞技武 术与传统武术的科研情况,分别将二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类统计,旨在客观呈现当前二者的科 研状况。

1.2.2 数理统计 对收集的论文按不同标准分别进行分类,并进 行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 对不同标准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10 a来有关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及走势对比近10 a有关传统武术的学术论文共285篇,有关竞技武术的学术论文共240篇,具体数量分布 见表1,总体趋势见图1、图2。

从表1和图1、图2可以看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期刊论文基本逐步增加,从2004年开始急 剧增加,竞技武术的论文研究在2006年到达高峰,继而又快速回落。而传统武术研究则基本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武术科研的总体趋势,即: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特色较浓的传统武术,半个世纪以来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 将被打破,传统武术将再次取得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为促使作为未来武术发展主流的传统 武术能够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其目前的科研状况进行宏观分析,指出其成就与不足,从而 使更多的研究者整体把握其发展概况。

2.2 近10 a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期刊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对比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论文按研究的主要侧重点进行分类,论文数量由高到低排列,具体 数量见表2、表3,主要分布见图3、图4。

由上可知,对两者的发展问题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这说明整个武术的发展相对西方 体育仍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武术发展一直是关心民族武术的学者们倍加关注的焦点。另外 ,对于竞技武术研究,技战术训练研究高居之最,而对传统武术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十分薄弱 ,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是也是传统武术研究的重点。

2.3 近10 a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期刊论文科研性质对比分析按科研性质分类是各学科进行科研工作较为通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它便于明确研究课题的性 质,把握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按研究课题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于基础研究 (basic research),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刘大椿教授认为,“基础研究这种科学活动的主 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的性质、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是指依据基础研究的成果,寻求解决实际 问题的方 法或途径的研究。[3]将所选武术论文按科研性质进行统计与分析,具体数量如表4 ,分布如图5、图6。

由以上可知,有关竞技武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比较平衡,而传统武术的应用研 究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传统武术的实质性发展。

3 讨 论

3.1 武术科研的重心开始转向传统武术研究,其中关于文化与发展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由图1、图2中反映出来的传统武术研究逐年增多,竞技武术研究开始回落的趋势可知,传统 武术将逐步取代竞技武术在武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关于 传统武术的文化和发展研究。传统武术的发展研究成为焦点,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武术一 直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况,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成为热点,是因为社会 大环境的使然。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中华民族一败再败,政治、经济、军事的落后使很多人 开始怀疑我们的文化。面对连续惨败的事实,处于极度自卑状态的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妄自菲 薄的心理,力图将中国发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西学。“西化”几乎成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 展的特征性标志。从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到的“砸烂孔家店”,再到改革开放后 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等等,西学的历史印迹无处不见,直到20世纪末,在很多 人心目中还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

中国体育的发展也走了同样的道路。在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下,继承发展了几千年传统文化 的庞大民族传统体育体系逐渐分崩离析,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上百个武术拳种逐渐付之东 流。从近代一直到今天,西方体育在中国已遍地开花,奥运会――一个包含极少数东方体育 项目的体育盛会,一直左右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它一方面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东方体育,使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被挤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所措地发展。[4]我们的全运会基本以奥运会为指 针运转, 除武术之外没有一个民族体育项目,即使武术也做了大规模的精简,进行了近似完全西化式 的发展。作为武术一小部分竞技武术也一直在为进入奥运会而四处奔波祷告,一再削足适履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定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以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奥运会之所以能最终发展成世界性体育盛会, 是因为内外因都具备了。传统的中国武术之所以在20世纪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是因为它们 无深邃价值,而是因为没有促使其发展推广的外部条件。[5]当外部条件具备了, 自然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21世纪,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条件逐渐具备。20世纪 末,面对片面“西化”,强调“竞争”带来的种种弊端,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以自然、和 谐、统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经济落后并不代表文化落后。正如于均 刚在其博士论文中所述:“现代普遍流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仅适合经济领域 ,不适合文化领域”[6]。西方的强大有其先进制度的原因,也有其到处烧杀抢掠 而奠定了 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的原因。我们不否认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自 身固有的先进文化。“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 的预言。进入21世纪以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武术的发展真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

从统计结果看,近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文化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比重最多,占到整个传统武术 研究的60%。其中,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之所以高踞传统武术研究之最,正因为武术界 众多学者看到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契机;这种契机正是因为东方文化的再次兴盛而致,所以有 关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仅次于发展研究,成为传统武术研究位居第二的研究热点。

3.2 传统武术的研究领域极不均衡,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偏多,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偏 少,这是目前关于传统武术研究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比较而言,竞技武术论文中,基础研究略高于应用研究,比例相对持平,而传统武术论文中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约为4:1,应用研究比重相对较少。应用研究的相对匮乏会使基 础研究始终停留在“认识世界”阶段,而不能在“改造世界”中发挥实际作用。只有加强传 统武术的应用研究,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武术的具体实践问题,缩短传统武术科研的实践周期 ,加速传统武术科研的价值转化,加快传统武术的发展进程。

竞技武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现代体育模式,从运动员体能锻炼、教练员素养 、技战术训练、规则竞赛、以及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现代体育理论模式,在这 种情况下,其技战术研究仍然高居之最,这说明竞技武术研究已经逐步细化到深层。而传统 武术的研究极不均衡,其技术战术的研究仅占7%,与竞技武术技战术训练的论文比重65%相 比相差近10倍,近60%的研究集中在文化发展研究上。“重文化研究,轻技术研究”成为当 前传统武术科研领域的普遍现象。

传统的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学者 的精辟论证已经将传统武术定位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另有些学者的研究仅限于低层 次的从文化到文化的文字游戏,这种转换式的重复研究可能是受当前评职称过分要求论文数 量的影响,甚至部分文章毫无根据地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使本来还比较清晰的传统武术云 雾缭绕,令读者不知所云。低水平重复研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不仅会增加读者 的阅读负担,而且给传统武术蒙上一层过于玄虚的外壳,使人们难以准确把握。

在研究武术文化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武术这个文化载体比较特殊,它毕竟是一门以 运动技术为表征的人体文化,其文化的发展传播绝不能脱离技术载体,只有逐步完善技术研 究,通过技术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面对众多西方体育的普及,传统武术庞 大的技术体系有待于系统化、科学化,只有寻求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技术体系,加强应 用领域的研究,才能切实落实传统武术的发展。因此,文化热后,对传统武术研究在注重文 化研究的同时,更要落实到技术层面,传统武术技术才是传统武术得以推广的载体。

3.3 在巩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为传统武术寻找切实 有效的途径,是今后武术科研的重点目前的传统武术科研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已有的文化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去粗存精,去伪存 真,并逐步过渡到技术领域的研究。在怎样的文化框架下进行传统武术的技术传承和传播, 使传统武术在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作用,应该成为今后 研究的重点。例如,对于青少年应该选取怎样的技术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的作用;对于中年人应该通过哪类传统武术的哪类运动形式进行锻炼,才能使其通过锻 炼体会人生,在武术的和谐中寓对抗,对抗中求和谐的技术中感悟人生过程;对于老年人应 该以哪些内容为主,以什么样的技术标准进行锻炼,才能真正起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目 的。只有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传统武术的发展才有实质性进展。

对于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说得再天花乱坠,若没有人学,没有人练,那也是徒劳 。要使更多的人喜欢传统武术,首先要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武术。在进行了上述技术的改革 研究后,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大力宣传,对传统武术发展会起到最直接的催化作用。有研 究表明:从2001年到2005年间,CCTV5对中国武术的关注程度极低,其所占份额还不足其总 量的1%,5年来对全国武术锦标赛的转播为0,作为普及教育的“跟我学”栏目对武术的传 播次数也为0。[7]凄凉的数字让我们震惊。人的观念要靠一种信息不断地、反复 地刺激人 的大脑才得以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对中国武术的遗忘和搁置,对西方体育的呵护和 热衷,将必然导致西方体育的中国盛行和中国武术的大众遗忘。[8]加强对相关的 传统的中国武术赛事的直播、转播,加强对武术教育价值的宣传,以进一步配合传承民族文化,弘扬 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是当今媒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对于国家媒体和主流媒体。只 有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武术,才真正使武术在当今的社会大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比赛与规则方面的研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论文的比重为2%和19%,巨大的悬殊应该 与竞技武术特有的竞赛功能有关,但竞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传统武术的开展中同样必不 可少。比赛是拉动发展的最好方法,没有比赛,传统武术很难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其发展 自然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有关传统武术竞赛的实践已经展开,比如很多省市举 办的世界传统武术节,但是应该采用怎样的竞赛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竞赛仍然 基本采用竞技武术的竞赛方法,采用竞技武术套路的旧版本竞赛规则。如果按照这样的举办 方法进行下去,那么,随着比赛的逐步正规,参赛者水平的提高,这种竞赛将与现在的竞技 武术套路比赛无异,将无所谓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分,而统统成为现代竞技武术。加 强传统武术的竞赛研究应该成为其发展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学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是传统武术普及的必由之路。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次原始 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载体。欧美的各种球类活动和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 跆拳道,都是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改造。传统武术历来追求的修德塑人的教育目标恰恰是 当今青少年学生所需。面对跆拳道在中国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武术诸多不可替代的价 值如何才能得以实现,众多基础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得以转化?寻求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切 实可行的推广模式,将特色的文化建设的全新理念注入当今武术发展规划,以科学的文化发 展观指导武术的实践发展,使武术的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加强传统武术的应用研究,是真 正落实传统武术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统计结果及分析论证可知,武术科研的重心正在逐步转向传统武术研究,与社会大环 境相适应,关于文化与发展问题成为传统武术研究的热点,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传统武 术的研究领域极不均衡,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偏多,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偏少,从而导致 其研究成果难以完成科研价值的实践转化,这是目前关于传统武术研究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

针对目前传统武术科研存在的问题,加强技术领域的改革,研究适合传统武术的比赛模式, 以学校为中介完成传统武术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媒体对其进行有力的宣传,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传统武术,应该成为今后传统武术科研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沈新尹.引文计量与基础研究成果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 17(1):5-7.

[2]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 互补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 郑旗.体育科研方法[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6:19.

[4] 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 ,(2):89-84.

竞技武术论文篇(4)

“技击”一词,早见于《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所载:“齐愍以技击强”。此处所言之技击意为士兵杀敌之技术,以至清代,学者仍认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以上记载表明,古代武术主要服务于搏杀格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下,武术逐步由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演变为文明的体育文化形态。在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属概念之下,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在于它的技击性。对于武术的技击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搏杀格斗,如果以此为标准,套路运动将不能称之为武术。然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套路运动的存在,武术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将武术的技击本质理解为“实战格斗”,实质上是从古代武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武术运动,没有看到武术体育化进程中的质变规律。在武术的体育化嬗变中,武术的技击本质发生了质变,即由搏杀格斗裂变为“表现攻防格斗方法”和“运用攻防格斗方法”两个方面。如原始套路的产生,主要是服务于实战搏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套路逐步摆脱了和实战格斗的依附关系,走上表现技击的发展道路。通过对武术技击发展脉络的动态考察,可将其界定为“表现和使用攻防格斗的方法”。

武术的内容十分庞杂,它既是一个类的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在武术的体育化演变中,一部分转化为具有体育属性的技击术,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太极推手,摔跤等;而另一部分以致伤、致残、致死为目的的武术内容,由于违背体育的本质,只能游离于体育范畴之外,但这些内容,仍包涵在广义的武术概念之内。所以,武术运动并不等同于武术,武术还包括一些不具备体育属性的实用武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具有体育属性的这一部分武术内容,即武术运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有从实战搏杀的技击术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譬如太极拳早期的发展,以提高实战能力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核心,但此后的太极拳家又提出了“详推此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发展方向,这是武术由搏杀格斗的技击术向体育演变的结果。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人们过多强调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本质,即健身性,忽略了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差异,极力批判“惟技击论”,致使武术走上“惟套路”的发展之路,“技击”对抗项目长期被排斥于体育运动之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事物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规律。在人们认识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共同的健身本质之后,便随之深入探寻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本质,即技击本质。对技击本质的再认识打破了武术“惟套路”的格局,促使了“技击”对抗项目的复兴,反映人们对武术本质的认识,由普遍性深化到特殊性。竞技武术的兴盛,使其竞技本质日渐凸现。由技击本质到健身本质、再到技击本质,乃至竞技本质,是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上的深化。由此可发现: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武术的本质是多层次的。

列宁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 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了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之后,将深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 关于本质的层次性,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提出:“每一本质,不论是实质性的还是空的本质,都存在于本质的层级系列中,存在于一个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层级系列中。”据此,本文在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本质命题的基础上,将武术的本质划分为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一般本质是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具有的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而特殊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击本质。

竞技武术论文篇(5)

一、前言

中华武术是多种文化形态与体育相结合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的集中体现,她神奇的健身理论,也是中国对人类体育文化的一大贡献。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是在用身体运动讲述中国文化,用它的精美招法和奇妙功力诠释中国文化,武术运动也是推介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中国武术的推广将具有深远的民族意义,将为中国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尊顶基础。跆拳道运动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现代化竞技体育活动,它是以手脚技术为进攻武器的格斗对抗项目。纵观韩国跆拳道的形式与发展,它的技理、技法经历了世界其它民族武术柔和与提炼的过程,最终走向奥运会的赛场。历史资料表明,韩国的跆拳道源于我国的武术,而且可以肯定,中国武术无论在技击效用上,还是在养身保健、承载文化内涵方面都优于韩国的跆拳道,中国武术要比跆拳道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魅力。

二、有关武术推广方面的研究

关于竞技套路的发展问题,也一直吸引着众多武林人士的眼球。董芳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加大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推广的力度与范围,改革武术竞赛规则,降低套路技术难度,增强观赏性”;余水清等在《论竞技武术的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武术市场化的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武术市场化进行论述。有关跆拳道与武术对比方面的研究。在科研领域跆拳道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而有关跆拳道与武术对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比较单一,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为此,本文以跆拳道的发展对中国武术推广的启示为题,试从两者普及情况的对比分析、跆拳道的发展进程及优势等方面总结出中国武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得出一些对中国武术推广有益的启示,对中国武术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跆拳道的成功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启示

1、应强化武术的礼仪和武术的精神导向作用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自古就有所谓“武以观德”之说。武德一直为历代武术界人士所看重,即使时至今日武德内涵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尊师重道、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等道德规范,仍是当今人们为人处事必须遵守的准则。随着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出台及实施,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强化和重够武术的日常行为规范,充分重视宣传武术的精神导向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愈发是一个崇尚竞争与能力的社会,同时人们内心深处总不免有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人的精神支柱作用就显得热别重要。全社会都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也需要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的舆论氛围,而武术所倡导的积极进取有为的精神,正可以为这个社会和时代所用。

2、中国武术在向国际化推广过程中应重视自身体系的调整

制定一套评判标准相对简便、可造作性强、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竞赛规则,在武术训练中穿着统一服装,并用不同颜色的袖章和衣领区分不同的水平等级。对武术的传播推广效果进行调研,同时根据武术受众和现代竞技比赛的需求改造武术,增加武术的观赏性和群众基础,使武术国际化打开奥运大门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入奥运,借助奥运对武术进行更好的世界性的宣传是实现武术的普及与发展的最好契机。

3、从历史和现状看中国武术的将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深深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生存与发展的武术从众多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迎来了她的春天。只在很短的时间,全国上下就兴起了一股习武热潮,加上文化传媒的宣传,许多武术爱好者由于对武林高手和无武术的崇拜,纷纷投入到习武的潮流中。短短的几年里,发展起来的武馆和武校12000多家。随处可见武术招生广告,千年古刹的少林寺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宁静,许多外国朋友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求学武功。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令每个武术人为之振奋,但是假如当初我们兴奋之余多一份清醒,也许就不会出现今日的尴尬局面。这股习武热潮的确来得太突然了,当武术界没有来得及揣摩,它便迅速冷却了。因此一些武馆倒闭,或迫于生计而改换门庭。昔日观众爆满的武术比赛,现在却门庭冷落,观众寥寥无几。目前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武术的危机,并进行科学化训练,去宣传武术的作用和传授方法,使武术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中断多年的拳击运动又得到了恢复,这为武术“假打”为“真打”做了先导。所以,武术与跆拳道相比较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经过全国上下同心的努力,定能找回我们中华武术昔日的辉煌。

四、建议

1、中国武术在向国际化推广过程中应重视自身体系的调整,比如:制定一套评判标准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竞赛规则,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对训练方式和规则作适当调整,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武术的各类协会和组织,在中国武术院设专职部门,其部门下设在各省市武术院,专职负责中国武术哥们各派的推广发展事宜,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与支持,促进武术的普及发展;

3、在武术训练中穿着统一服装,让中国的武术服装事业成为世界流行的一颗亮点,促进中国武术的推广;

竞技武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00-03

21世纪的脚步以刻不容缓的步伐走进了发展尽千年的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和东西方文化及诸方面不断的碰击和交流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不断的进行自我改革与完善,形成了现代竞赛体系完备的竞技武术和多姿多态的大众传统武术。武术的现代化路程是坎坷和艰辛的,回顾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分析武术发展的过去和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对于中国武术的今后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近代武术发展回顾

1.120世纪初期传统武术的低谷发展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宗教和拳术为主要武器的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对武术的偏远和禁止。清政府对于西方火器乃至兵操的崇拜和迷恋以及对民间习武的严厉禁止,促使了武术不得不从公开转入了地下。据马良评论:“盖因义和团起事,惟持刀枪棍棒各器械,且其平时操练,亦是武术。故政府既以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堪致巨变,遂严禁人民存置武器,纨绔书因亦大受影响……。又各村镇庄乡,经此巨变,籍武术之力得保平安者,亦复不少,此等庄乡对于武术教育,不惟不见退化,反从此愈加进步。”[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和团的失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公开发展,但也为武术的后期发展提供了后续力量。

如果说义和团的失败为武术的低谷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那么武举制的废除则是武术向民间的转移的关键因素。1898年,清廷“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1]武举制的废除切断了中国习武者的仕途,武术从此从官方走向了民间。这在客观上虽然降低了习武人的积极性,但却为以后武术价值的多元化提供了发展空间条件。同时,由于科举已废,习武之人“遂多改事他业,故各省各处之武学馆,亦入天演之淘汰。”[1]武术从此与社会活动开始了广阔而复杂的联系。这为以后的武术教师、保镖、武术会组织的创办等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总之,在这一阶段,由于义和团事件和武举废除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其特点是武术职业由官方走向民间,武术活动由公开转入底下。但同时由于大量武术人员向民间的转流,从而为下一阶段武术飞跃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1.220世纪20年代传统武术自身体系的分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政府的,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复杂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不断冲击,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式的物质和精神的科学、民主等理性观念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武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变革。其中沸腾一时的“国术改良运动”就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文明所碰击出的火花。而改良运动中较为著名而影响深远的“当首推马良所提倡之中华新武术,次当述及天津之武士会及北京之体育学校。”[1]“新武术”实际上是从武术套路中抽取基本动作,归类整理,再编排连接成新的套路,其“教材及教授法,概受瑞典式体操之影响。”[1]从此可以明显看出,“新武术”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然而,它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却起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点,即“新武术”所代表的武术体系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对立。尽管当时“新武术”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竞技武术,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长期的中国武术界的争论。其影响一直波及至今。由于当时的“新武术”比较适合与学校体育教学,所以被教育界大为欢迎。1919年经国会辩论通过,成为全国学校体操的正式内容。[1]

传统武术由于“新武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自身体系已经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量变,其表现为新武术体系与传统武术体系在力量方面的转移和对抗,但尽管如此,这种转移和对抗是不明显的,相对处于萌发状态。

1.320世纪30、40年代武术体系自身的正式裂变1927年中央武术馆成立,次年改为中央国术馆。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大量的省市国术馆。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33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市建立国术馆,共计300余所。中央国术馆得到了当时教育部的大力资助,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对下属各级国术馆统一领导,从而打破了中国武术长期分散发展的无控局面。中央国术馆的工作性质和作用主要有:1) 大力开办武术训练班和国术学校,促进武术教学的规范化;2) 举办各级国术考试,促进武术赛事的规范化以及相关比赛规则的改革;3) 编著武术书籍和出版武术期刊,推进武术学术研究;4) 管理全国武术事宜等。从中央国术馆所履行的工作职能,可以看出中央国术馆的创立和发展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武术已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分化。

在中央国术馆地位以官方的形式确立以后,中国武术活动的中心地位就逐渐被国术馆、武术团、武术学校等新型的武术组织所取代。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新武术”体系和传统武术体系的严重分离和对立。传统武术自身体系出现了正式裂变。这种体系的裂变为建国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对抗做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国术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武术自我改革的产物,武术从此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型与发展

2.1建国初期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环境的改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政府的重视,中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武术作为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前,武术无论在管理、政策方针、理论以及活动等各方面得到了旧中国所未有的良好发展。

在这一时期,传统武术处于向竞技武术的缓慢转化阶段。在运动会和各类比赛中,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互容生长,传统武术多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如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政务院副总理对武术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组织了传统武术优秀项目赴中南海进行汇报表演,看后说,要珍视几千年的传统。可见,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化阶段呈并列发展,两者体系并无明显的分离标志。

2.280年代后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型与传统武术发展的局限在期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武术事业暂时走入了低谷。随着的结束,中国武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在80年代后,武术面貌皆是日新月异。从此,中国武术打开了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但由于国家政策和国际体育化的影响,武术工作重点由传统武术转移向竞技武术。从而使传统武术完成了向竞技武术的转型过程。这也决定了传统武术地位和发展空间的以后走向。特别是在1983年到1986年,经历了由国家体委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遗产”的工作后,传统武术除了几年一次的地方传统武术观摩交流赛外,整个形势基本上走向了没落,并由官方再次走回了民间,开始了缓慢无序发展。而传统武术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则走上了历史新舞台,开始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武术国家相关机构的建立、武术竞赛的蓬勃发展和武术规则的相对完善、武术科研体系的完备和飞跃、武术走向国际的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在这一阶段无论从相关机构、比赛规模、科研队伍、国际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发展状态。传统武术活动主要以民间武馆、群众活动等方式进行。在海外主要以传统武术拳师开设武馆以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由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严重分离和竞技散打在国际地位的日益下降,从而使国家有关机构和武术界从新开始重视传统武术。从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与竞技武术发展的同等焦点问题研究。

3现代武术发展的问题思考

3.1文化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根源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说过:“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方式。”[2]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武术文化概念已被文学界和武术界所接受),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武术是带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充满着普遍联系和因果辨证的观点,而西方人却以对事物分割式的形而上学态度对待[3]。哲学上的这种观点、思维的差异对于体育方面的影响是昭然可见的。东方人认为体育在于生活,西方则崇尚体育在于运动。西方人认为技击是为了达到人体超越自然,显示个人价值的目的。东方人则在学习技击这一过程中体会和升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对宇宙“道”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仅从东西方哲学观点上的这一最根本也是最重要差异这个角度,概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差别。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是一种在中国浓厚哲学体系氛围中生长的特殊体育运动。如果忽略了这一事实,那么,对于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队伍中的落伍就显的毫无思绪。因此,正确看待传统武术面临的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3.2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的融合发展使武术难以与西方体育谐和共处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熏陶的武术文化,其文化的表现必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上述的武术概念的模糊性、武术拳谚的简约性、阴阳互变的技术原理等。除此之外,其武术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即思想、心理、道德等方面也是影响极深。因此,武术技术理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在了一起,这也就基本上确定了武术体系的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基本风格,以“礼”、“谦和”、“中庸”为核心的种种规范,构成了中国武术主“静”的一面,以“阴阳”、“五行”变化及种种对于社会、人生实践以及自然的体验思想又形成了其“变”的饿一面,通过变来达到自身的平衡调节。[4]如太极拳的阴阳哲理、八卦掌的太极易学原理、形意拳的五行生克原理以及整个传统武术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形神兼备”、“阴阳和谐”等传统武学理念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印记。因此,具有整体综合性的武术体系已不是单纯的一种运动,这也就决定了武术必然无法与西方体育运动和谐统一发展。在现代以单项身体机能为主的国际化竞技体育运动中,

所以,由于武术运动与之特点的格然不如,所造成的远离和黯然失色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现代化快节奏的社会发展,简单、清晰、快速的体育运动模式已逐渐呈主导趋势。这也正是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3.3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立与和谐发展20世纪末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其竞赛体系庞大,后备队伍充足在武术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尽管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其他传统武术比赛的存在,但由于竞技武术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巨大而不可回避的。

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国内武术比赛较多。从整个形式看,武术基本上沿着竞技比赛模式在国内和国际上发展。而传统武术仅仅限于一些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太极拳比赛等等。因此,竞赛市场空间的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尽管以武术文化节为领头的地方传统武术比赛得以发展的空间,但是传统武术只停留到表演、献艺、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赛。其层次只能滞留在民间。而无法与教为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从而也导致了对传统武术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和观念产生。

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尽管在现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然而,竞技武术在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在推向国际发展的同时,已经无法忽略对传统武术的割爱。近年来,国家武术管理部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改革和措施,相继开发和举办了多种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武术竞赛活动。不难看出,现代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在兼顾传统与竞技相结合的发展,是一种和谐式的发展。中国武术也只有在兼顾两者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推动武术的长远发展。

4结语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充满着艰辛,尽管如此,中国武术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活力和进取精神。无论武术的现展存在着何种问题,武术的自身改革和发展是成功的,因此,在如此基础上,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找寻武术发展中的缺失,弥补发展中问题,实施传统与竞技的和谐发展,不失是一种中国武术今后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J].体育文史,1998(1-4).

竞技武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竞技武术套路是竞技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从传统武术中逐步地分离出来,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套路始终坚持的是一条继承和发展的道路。所谓继承就是保留武术独有的动作元素和本质特征;所谓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按照竞技体育的共性要求和武术的实际情况,对武术套路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虽然,竞技武术套路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技术在不断地整合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武术独有的动作元素和技击本质特征始终没有变化。

近几年来,竞技武术套路又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制定了难度动作分等级评价标准,使运动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潜力,表现出更加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动作规格、动作难度、演练水平分类进行评分,对比赛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准确;同时,对场地、服装、器材、音乐等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以增加比赛的安全性和观赏性。

2.武术套路运动的观赏性

2.1武术套路编排的合理性

随着武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和提高难度动作成了武术技术创新的生命。武术套路要讲究协调性、连接性,腿法,步型,跳跃等动作怎样恰到好处的组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武术发展的高,难,美,新特点,并能够在比赛现场冲击到观众的视觉。近几年,为追求高分,大多数运动员都把难度较高的动作放在一二段,略显空洞,忽略了武术基本的技击特征,对武术基本动作重视度不够,失去了武术的内在精髓,那么观赏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武术套路编排中不仅要要求难度的质量,更要牢记基本动作的重要性,动作组合的连接性、协调性,从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动作难度、肢体的伸展度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以此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套路比赛的观赏性。

2.2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音乐伴奏

武术套路除了肢体动作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武术的精、气、神,武术的神可以通过与音乐的结合更充分的渲染观众。武术来源于生活,它的每个动作同样承载着独特的含义,武术套路中节奏的编排充分考虑了该拳种或器械的本身特色以及运动员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武术套路比赛中给套路配上音乐,可以使套路中动作,组合衔接的更加协调。音乐的高低起伏,以及节奏的快慢可以与套路中动作的节奏巧妙地结合,无论是长拳的快速有力,还是太极的柔和、轻灵,都能够与音乐相辅相成,更充分的表达套路演练者的情感和套路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2.3竞技武术套路中服装的设计

武术服饰源于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使武术项目的神韵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服装之美为武术套路演练者的展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武术服装也传达出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武术套路的本身特点。由于武术服装是为武术这一专项运动服务的,所以武术服装的标准化是必要的,这也是武术竞赛评判的基础。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武术服装应该怎样创新才能吸引观众是服装设计不容忽视的考虑因素。竞赛服装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外形,个性,以及比赛套路的风格选择比赛服装的面料、版式,以及图案和颜色的搭配。

3.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竞赛规则的不完善

竞赛规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杠杆,好的竞赛规则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技术方向发展,但是,规则并不是尽善尽美。规则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太繁杂,扣分内容太详细,不易操作。因此需要本着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规则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从而引导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向着更高的水平前进。

3.2武术套路过于单调、缺乏刺激性和悬念性

目前,全国共有6500多万武术习练人口,因此,武术比赛观众应该像球类比赛一样,甚至比球类比赛有更加火爆的场面。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看台上的观众少得可怜。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是两两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而且比赛中双方很有可能是身材、体重相差悬殊,那么到底鹿死谁手,这样的比赛给观众以悬念和刺激。武术套路不会给人带来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使得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观众越来越少。

3.3武术套路比赛内容太繁杂

武术套路比赛内容太多,少则十几项,多则三四十项,让人看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大杂烩。而且运动员表演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导致观众视觉上的疲劳,这使得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大大降低,像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世界最高规格的体育盛会,“减肥“的呼声都一浪高过一浪,更何况竞技武术套路这样一个小项目。

3.4媒体宣传的不利因素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武打片过多地采用特技镜头,让观众感觉武术就是飞来飞去的神功,这给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电影电视中的功夫片,只要一到双方决战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功,这对武术的宣传很不利,我们需要的是像《少林寺》这样真打实战的功夫,而不是特技镜头掩饰下的所谓的功夫片。

3.5理论体系不完善和科研能力水平低

在向世界推广武术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缺乏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理论,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练员及科研人员。竞技武术套路产生至今,虽然也吸收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理论,但是,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必定会阻碍技术动作的发展。因此需要完善规则,科学把关竞赛规则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方向。

4.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

4.1竞技武术套路申奥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对“花”的设计雕琢

1996年《规则》和新世纪试行《规则》对难度动作分值的加重旨在引导竞技武术套路向奥运会难美表现性项群靠近,这完全符合竞技武术套路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促使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我们向国际推广武术所要完成的一次飞跃,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探询竞技武术以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武术,去寻求武术的真谛,这必将促使整个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所以,前一阶段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更强调对“花”的设计雕琢,促使动作高度规范化和难美化,创新更多的新颖难度动作,以便做好奥运之前的技术准备。

根据这个需要,武术界应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不要再避讳武术成为“花拳绣腿”似的“舞术”,武术成为“中国的艺术体操”之类的风言风语,而应该大胆地借鉴、吸收、综合、创造,从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门艺术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到戏曲、舞蹈等艺术宝库中摄取精华,为其发展“锦上添花”。

4.2未来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将游离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锦”和“花”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强调“花”势必会影响“锦”,重视高难动作创新势必冲击武术固有的技击特点、特有的精气神。当高难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接近发展极限,肯定还要强调对“锦”的编织加工。近来,竞技武术套路为了迎合奥运会,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一再“削足适履”,从而失去了许多自身的优秀特点,以至于民间武术界许多人士对此无法接受,如果再不遏制这种态势,竞技套路赛场有可能完全失去观众。因此,当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以后,向传统回归将成为必然。所以,即便成为奥运会项目也仅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武术传播,使更多的人来探寻竞技武术以外的整个武术,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推向世界。

当以发展难度动作为主的艺术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竞技规则的再次修订必将成为大势所趋。那时的竞技规则将引导技术由偏重于武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转向内在的精神、气、力、功,将攻防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改变现在很多运动员赛场上“练得很起劲,就是不知在表达什么”的局面。当内在的东西,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个性化特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规则还将再次修改,最后使其技术平衡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5.总结语

综上所述,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规格质量高,跳跃动作难度大,动作演练技巧美,动作创编构思新,可以简称为高、难、美、新的这个技术发展方向,不但与竞赛规则中动作规格、动作难度、演练水平的评分要素相吻合,而且对继承武术技术精华,突出技击本质特征,适应竞赛共性要求,明确技术发展趋势,强调训练重点问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竞技武术论文篇(8)

课题的目的意义: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体系。然而,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各自的困难。竞技武术套路的体操和舞蹈化愈演愈烈,使人难觅武术的技击本质;缺乏传统武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散打也难以普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了重视。《武林大会》、《武林风》等节目相继播出,随后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也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

以上几项赛事的选手格斗技术简单直接,却远没有表现出武术传说中的高超境界。这些比赛虽然还原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但也是对群众心目中武术形象的破坏。

这些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实际上走的都是两条路,即是“打”与“不打”。我们按照西方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武术分为技击和表演两部分,但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确是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武术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它与国外技击运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以及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上海体院的邱丕相老师说过,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郭玉成老师也明确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因此,对于武术赛事来说,套路表演缺少了武术的技击性,擂台实战也无法体现武术的本质特色,对于其“神秘性”也是一种破坏。

如何将实战和表演这两条路合二为一?本人在观看研究了各种技击格斗类比赛之后,认为借鉴美国的WWE赛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W W E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世界摔跤娱乐) 是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比赛,配有专门的编剧及播报员,跌宕起伏的剧情比电视剧还要精彩。WWE的选手都经过极其专业的训练,拥有过人的体魄,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选手们共同排练出各种精彩的打斗动作,比赛时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说WWE是一种将体育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赛事。

中国武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优美的技击动作可以编排出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我们的武侠文化也可以提供大量跌宕起伏的剧情。武术借鉴WWE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这种亦真亦假的比赛也可以充分保留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做到“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全新的比赛模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本文对历年来研究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以及武术职业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述。

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

本文属于武术传播研究,所参考的书籍主要是上海体院郭玉成老师的《武术传播引论》和《中国武术传播论》这两本书。

郭玉成老师在其著作《武术传播引论》中对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的武术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1

在《中国武术传播论》第四章“武术竞技传播论述”中对解放后我国竞技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第五章“武术商业传播述评”中对“散打王”、“武林风”赛事及武术节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的观点。2

2、关于武术套路文化的研究

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3———套路运动美学思辨: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5: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6:因此,套路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意境,并将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所以,套路的演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打实斗,是对真打实斗的一种超越。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功夫)与中国文化一样重视“意境”与“完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许多动作只是“意想”的技击,具有“技击涵义”,但并非真实的实用技击。真打实战的格斗技术在“擂台”上可能会寥寥可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认为,若武术套路与散打都会,是“兼项”,并非“能打会练”或“打练结合”。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8: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将套路所描绘的技击理想或想象投射到竞技场、技击的真实场景,其情节的预设、艺术的加工处理等,顿时被随意、杂乱、实用的现实所代替;其攻防兼顾之编排、“劲”之完整、应之而扑的效果,也难以避免“荡然无存”的结局。

邱丕相,王 震《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9: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他们“致伤致残”的血性和“你死我活”的残忍。

3、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10: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 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场”。 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1: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

武术需要登上奥运舞台,但不是它的最高目标。武术进奥运,不能失去自我,迎合简单化、竞技化的要求,让武术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少。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展示的是“原装货”,而不是“四不象”。

4、传统武术擂台实战的研究分析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12:就现实武术呈现给世人的面貌看,武术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3:“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武界人士的习武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14:其次,何谓“真实武林”?武术文化传播一定要真实吗?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独有的、神秘的。“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文化要有差异性才有吸引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求武者纷至沓来。可见,“还原真实武林”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需要论据。

然而,“武林大会”所推出的梅花拳等拳派的打斗比赛,使武术的神秘文化特征渐行渐远。所谓“还原真实武林”其实是对武术“神秘”文化的破坏,对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武林大会”收视率稳定或直线攀升,但现实的“收视率”与武术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5、关于武术职业化的研究

郝素红,樊海云《武术职业化初探》15:武术职业化是相对于“业余武术”而言的,是指武术练习者由业余向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武者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认识并利用其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并且从中获取高额收入,把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职业化使武术走向市场,运用市场杠杆调节武术职业化发展,在行业统一管理下,按市场规律操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16:借鉴其它项目和领域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结合传统武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职业化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1、非业余的、受过正规训练并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专业人才。2、受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体现从事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价值。综合起来说,传统武术职业化就是从事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或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发展,并以传统武术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运动员价值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劳务和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武术职业化,给传统武术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传统武术的价值,给传统武术练习者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无疑将会刺激、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动机。作为职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将不得不提高自身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会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如何创建适合展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建制,适宜的比赛形式至关重要。

程云旺《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1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性、商业性、文化性和企业化经营是职业散打本质的特征。职业性、文化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性和企业化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对职业散打的概念做如下概括;职业散打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武术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散打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散打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使经营实体(俱乐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散打运动体制。职业散打实质,是散打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商业服务和武术文化服务的过程所产生的价值交换和价值转移,所谓“散打运动职业化”,就是竞技散打运动由其他体制向职业散打体制逐步过渡、转化,并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2.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套路运动美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1.3.

4.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

5.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6.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 体育科学,2007.12

竞技武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14―03

前言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其特色就在于武术是伴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所以武术不仅仅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今武术的发展主要是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种形式,传统武术的竞技化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武术究竟应该以哪种模式前进尚无定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之间的争议却成了当今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其争议的重点主要在于:武术竞技化过程中造成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流失。诚然,竞技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巨大,但这不能否定我们建国以来几十年为此做出的努力,也不能对竞技武术全盘否定,武术的价值是武术发展的重要目标,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价值的变化方面。另外,武术的发展也要符合时代潮流,其自身的价值也应及时作出转变。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传统武术的概念

关于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做出不同的界定,这是因为传统武术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Ⅲ。在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是周伟良先生,他将之定义为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1.2 竞技武术的概念

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比赛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现代经济体育项目。

2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

当今武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单一滞后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竞技武术以其“高、难、美、新”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了中国武术的标杆,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传统武术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1983年至1986年,“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那么其具体成果就是是:“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字;录制的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这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未来保护和发展的难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由于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和时代性的原因,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竞技武术究竟能不能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能否代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这都是现在正在探索的问题。实际上,关于竞技武术的争议在于:竞技化严重,武术套路也成了体操式的程序化动作,这种改变的优势是能够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武术的推广,其不足则是与武术文化内涵传承相割裂,大大削弱了武术的技击属性,失去了中国武术的特色。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作为新中国以来武术的一大创新,竞技武术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竞技武术动作高度协调、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真可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具有很大的表演、欣赏和健身等价值,是新时期武术创新的一大成果,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从事物的单方面评判其好坏,要联系其背景和所处的位置。笔者认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争议主要在于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传统武术,但并没有带动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反而削弱了传统武术的影响力。诚然,竞技武术并没有带动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竞技武术的发展给传统武术带来了机遇和方向。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CCTV武林大会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诞生,2013年全运会上出现了武术套路(传统项目)的比赛。所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应该是一种相互学习和促进的关系――传统武术为竞技武术提供必要的营养,竞技武术也应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促进传统武术价值的改变,这样才能促进武术的大发展。

3 传统武术的价值的转变

温力先生在中国武术概论中将武术的价值概括为:健身、技击、教育、观赏经济等价值。而传统武术是伴随着农耕文明与生产劳动,是在个体自卫群体抗争禽兽袭击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并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利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它融汇了中国的古典哲学美学中医等理论。因此,传统武术几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成分,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传统武术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做出足够的转变。作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竞技武术虽然不能代表传统武术,但其飞速的发展给传统武术带来了足够的思考,也影响和促进了传统武术发展价值的转变。

3.1 健身价值的转变

健身价值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练习武术是通过人体的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强身健体增进健康。但以传统武术的价值而论,技击价值是其主要价值,健身价值是次要功能,大多数的习武者也是在习练技击过程中达到健身的目的,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少林寺武学是凤毛菱角但当今时代的发展,技击价值已不能作为武术价值的首要功能。在这方面竞技武术做出了榜样,其健身价值也是非常明显。其实传统武术在健身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闻名于世的太极拳就是范本,传统武术拳种丰富,除了太极拳之外,尚有“形意拳”、“八卦掌”等优秀拳种。而且传统武术大都朴实严谨,具有长期性,习练者不用追求太高的技术难度。另外,传统武术大都传自民间,非常便于推广和学习。因此,由竞技武术带动的传统武术健身价值的转型是新时期发展武术的必由之路,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必须作为传统武术推广的首要价值,传统武术要想更好的发展,进入广大群众中去,这种转变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

3.2 技击价值的转变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自远古社会以来,武术就是伴随着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和自然的搏斗中萌芽和产生的,之后又主要被应用于军事和战争,技击术是其能够不断被应用和发展的关键。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技击价值,实战是当时武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开始,也是认识武术的目的和终结。

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是武术得以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也是传统武术的特色。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武术家主要是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从杨露禅到杨澄浦,从叶问到李小龙,传统武术的技击之术被发扬到极致,所以许多学者在对竞技武术进行批判时的主要理由就是:竞技武术套路技击属性的丢失。以竞技武术套路来说,其本身的确缺少技击属性,但以散打为代表的竞技武术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将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保留了下来。传统武术讲究以势守人,以气摧人,以巧胜力,以力打弱,以长制短,以近制远,以柔克刚。同时,又以刚克柔,以圆防直又以直打圆,以圆制圆又以直打直,以虚击实又以实击虚。以散打为代表的现代竞技技击术在打法上趋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由于场地、时间的限制,竞技者更讲求技击的效率。现代技击总体节奏日趋迅速、激烈,要求竞技者必须有良好的体能和耐久力。简练直接的这种表现形式,是现实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传统武术技击价值仍然存在,但其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在技击价值的表现形式上积极改变,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3.3 观赏价值的转变

娱乐和观赏价值伴随着武术的发生发展逐渐丰满起来,在古代,武术主要是一种技击术,人们除了用它进行实战之外,在日常的操练和对抗性练习时都可以观看,这是武术的观赏价值的雏形。纵观当代武术的发展,再没有一种武术形式比得上竞技武术,其表演价值已经被展示到了极致,武术本身的艺术之美非常鲜活。其实,自古代社会以来,由于人们娱乐生活的匮乏,对于武术的欣赏价值非常关注,所以人们会对打擂台情有独钟,这时候往往都是万人空巷。但除去这种擂台上的武术之外,其他的武术表演非常有限。除非是迫于生计,一部分的武者会走向街头习武卖艺,这是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多的武术表演。所以现今的传统武术不能再孤芳自赏了,必须要走出来,要让别人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美之所在。传统武术也具有娱乐性,它不但有竞技武术的爆发式的美,也有那种涓涓细流式的渗透,传统的武术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传统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竞技武术给传统武术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但传统武术必须适时的对其观赏价值做出改变,调整自身,走出家门、国门,才是当今武术发展的时代需要。

3.4 经济价值的转变

竞技武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39-05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a study is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Wushu Games. As a new phenomenon, National Wushu Games' concept reflects culture-orient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martial arts cultural space; the project settings reflect "practice first, competition second"; new event operations reflect the concept of "share sports". Recommendation: Wushu Games projects should be set to martial arts boxing sequence, covering all of boxing styles; strengthen publicity,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vent, and build Wushu Games brand; the final value of Wushu Games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cohesion of martial arts people emotions,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and cultural space for Wushu survival and heritage.

Key words: Wushu Games; cultural space; culture standard; Wushu events

2014年8月8日在天津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以下简称武运会),作为全国性武术专项运动会,其举办初衷在于“展示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保护并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2014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竞赛规程总则中亦明确指出 “举办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协调发展,彰显东方体育文化特色,展示武术运动综合实力,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运动水平、服务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1]”然而,面对中国武术当前林林总总的国内国际武术赛事,举办全国性武运会的意义又何在?武运会与当前诸多的武术文化节表演、全国武术之乡等武术比赛相比较又有怎样的不同?武运会能否成为今后中国武术发展的一面旗帜,担当中国武术发展的重任,引领中国武术真正走向辉煌发展的未来?因此,有必要对武运会发展进行一番全面的审视,剖析武运会的出场背景和价值定位,分析武运会的办会理念和发展特征,总结武运会的办会经验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以期为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武运会:一个新生的事物

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武术,原本有着坚实的民众基础,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但由于文化全球化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使中国武术越来越淡出中国民众的视野,游离在主流体育健身项目的边缘地带。“今天全球化已经渗入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影响到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娱乐生活,成为当代中国讨论一切问题时无可回避的前提和基础。”[2]面对文化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权的侵略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文化安全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迷失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民族文化是其获得身份认同感的心灵家园,对于个体而言,也正是民族文化灵魂的召唤,个体的心灵才能获得平静和皈依。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强硬侵略态势下,陷入发展式微的尴尬境地。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的停滞会成为武术管理部门的“罪过”。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能够引领中国武术走出发展困境的平台和载体。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的武运会就是武术管理部门为了摆脱当前武术发展式微处境的积极探索和强力举措。

在哲学上,当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时,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新生事物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全国武术运动会的出现显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武运会寄托着武术管理部门和众多武术群体和个人希冀将中国武术带出发展泥沼的殷切厚望。

2 武运会发展审视

2.1 办会理念:回归文化本位,构建武术文化空间

当前中国武术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正是源于对武术本体认识的差异造成的。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长期以来一直遵从技术本位的发展模式,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侵略态势下,特别是在中国武术申请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过程中,一味地迎合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理念,削足适履,最终将原生态的中国武术弄得面目全非。不能“守正”回归文化本位,又不能“创新”迎合西方体育竞争理念,长期以来中国武术就在回归传统文化还是迎合西方竞争理念的夹缝中尴尬地苟延残喘。缺失文化本位发展理念的中国武术,不仅使中国武术丧失了发展生存的文化空间,也将把中国武术的发展带进无序混沌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文化,在本质上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实践领域中,“首要的是文化的中心性”。武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关于人身体的哲学文化。武术的发展和进步、武术发展问题的解决和破解都应由文化方式来加以表达、谋划、组织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武术的文化本性。武术“文化本位”的发展理念,是指把武术文化作为武术发展核心的价值尺度去衡量武术的社会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以武术文化为价值尺度去衡量武术发展地位,以武术文化为导向去设计武术发展战略思维,以武术文化为中心构造武术发展机制。

武运会“回归文化本位”的办会理念是武术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武运会不仅是一种“以文化为本位”的发展制度设计,也是一个“以文化为本位”的发展实践。武运会的酝酿、筹备和运作,处处体现了武术“回归文化本位”的办会理念。武运会淡化了金牌意识,凸显了武术文化交流和重在参与分享的运动理念。将比赛的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并且扩大了获奖的人员和范围,开设了武术文化论坛,增设了武术传统文化展示的诸多内容等,都是武术回归“文化本位”的具体体现。

“武术文化本位”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发生在一个非常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与环境之中,因此,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3]”武术的发展是在整个社会人文大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迁的。自然的、历史的和全球化的文化和环境也在武术文化本位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动态的或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影响着武术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每个层面、每个面和每个点。从这个意义上,武运会的产生给武术的发展建构了恰当的文化空间,也给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特定的场域空间和重要平台。武运会的举办让不同风格特点的各拳种门派以表演或者以项目竞技的方式予以交流、传播与传承,使民族武术文化被展现在受众面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武术,也进一步使其休闲、健身、娱乐的功能发挥出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因此,武运会的意义在于建立人们对武术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武术传统文化的记忆力,弥补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时空变迁导致的集体失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手段。所以,武运会的举办不仅为武术发展建构了公共的时间和空间,其公共效益和文化效益必将影响深远。

2.2 项目设置:演武为主,比武为辅

武运会设有竞赛项目、表演项目和文化展示三大部分,竞赛项目分为武术套路比赛和武术散打比赛;表演项目分为武术段位制表演、武术特色拳种表演、武术太极拳推手表演、武术短兵表演;武术文化展示项目分为武术文化论坛和武术产品展示等。从项目的设置分类分析,武运会以交流、表演和文化展示为主,而弱化了竞技比赛的内容。

武术套路,在本质上是一种演武文化。“武术套路是中国审美文化主导下的武术格斗思想与格斗技术的结晶体,是以人体攻防本能为基础升华形成的一种身体运动审美文化,是体现尚武距离美的艺术;在武术套路演武中,招法与劲道是演武文化的灵魂,‘拳势’特点体现演武文化的民族风格。[4]”在武术运动会中,演武以交流表演为主,弱化竞技比赛,淡化金牌意识,体现了武运会在项目设置和竞赛制度上的创新。由于当前现代武术已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划分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大类,现代竞技武术脱胎于传统武术,是建国后形成的新武术体系,因此,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母体,一定程度上,传统武术发展的好坏决定了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在现代竞技武术趋向竞技化、科学化的今天,传统武术在民间依然遵循“口口相授,代代相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生存着,它亦有自己一套不同于现代竞技武术的体系。建国以来,尽管武术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的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传统武术的发展并没有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特别是在西方体育项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习练传统武术的意愿降低,习练人口大幅减少。面对传统武术发展式微的现实,武运会根据传统武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安排了传统武术特色拳种的表演交流,淡化了传统武术的竞争意识,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各拳种门派的切磋交流提供了平台。

面对传统武术发展式微的现实,将传统武术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并依武运会为平台夯实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地位,不仅符合中国武术发展的长远利益,也是传统武术的构成特征和发展规律使然。传统武术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源流有序”的传承中既有保持了数百年不变、原汁原味的原生性色彩,又有在原生性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创生性风貌;各拳种“拳理明晰”,在反映武术的技击本质时,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然而形成武术套路时却又“风格独特”,各擅其长;每个拳种的训练过程“自成体系”,却又具有相似性,即以功法训练贯穿始终,套路与格斗训练并行不悖,诸如此类种种,构成了传统武术体系独特的特征。因此,传统武术拳种传承的原生性特征,使“不同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这种人体特征必然在传统武术文化上有所体现。[5]”不同区域的传统武术风格特点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正是缘于不同传统武术门派和不同风格拳种,才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丛体,让诸多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武术拳种放在一个平台上争金夺银,显然不符合传统武术的构成特征和发展规律。

因此,武运会在项目设置上,针对传统武术主要是演武――交流表演为主,针对竞技武术则强调对竞赛成绩的追求。武运会的竞赛项目中包含着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和竞技武术散打比赛,对于现代竞技武术而言,强调的是对竞赛成绩的追求;武运会的表演项目,无论是武术段位制还是武术特色拳种的表演,抑或太极拳推手还是武术短兵的展示,都属于传统武术项目,对于传统武术而言,武运会的表演强调的是对传统武术技艺的切磋交流和学习提高,而弱化了对竞技成绩的追逐。全国武运会竞赛和表演项目设置,涵盖包括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诸多拳种体系的有机统一,遵循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项目特点和发展规律,协调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以交流表演为主,竞技比赛为辅的项目设置特点。

2.3 赛事运作:守正出新 ,体现分享运动理念

当前,中国武术赛事或者不同主题的武术文化节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中国武术给人一种无限繁荣的假象。打着武术国际交流名义举办的各种武术国际邀请赛,很多情况下只有少数的国外运动员参加,多数都是国人自娱自乐的游戏;规模庞大,影响广泛的香港国际武术节,在当今已经成为参加者捞名组织者获利的游戏;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或者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武术赛事早已演变成各省、市、地区争金夺银的战场,功利性显而易见……因此,中国武术在诸多看似繁华的武术赛事的遮蔽下,并没有取得令国人满意的发展效果。武术赛事的守正创新,就成为武术赛事运作的必然结果。

“和合共生,守正出新”是一种充满哲理的发展思想,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并结合自身长期实践,实现平衡和谐、追求固本创[JP2]新的高远境界和价值主张。“合和共生”是我们的世界观,“守正出新”是我们的方法论。“和”表示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和”“合”互通,是“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的意思。由于当前中国武术已经被约定成俗地划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所以如何协调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均衡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武术发展尴尬境地的主要任务。武运会在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散打上规定只有全国武术锦标赛前8名或者前4名的选手才能够报名参加比赛,保证了竞技武术发展对运动成绩和高技术水平的追求;而对传统武术的参加者则由地方武协推荐参加,体现了传统武术重在交流和表演的特点。因此,武运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协调统一,和谐共进,全面发展的赛事运作理念。

胡小明教授指出:“分享运动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6]。中国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最为典型的体育形态,由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典型的“弱竞技性”的体育文化形态,因此,中国武术必然要走“重在参与,注重分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武运会在奖项的设置数量和参加表演项目的形式上都体现了“分享运动”的发展理念。如,首届武运会对参加套路自选项目的运动员按照实际参赛人数录取,各单项男、女分别录取前8名,第1~3名颁发奖牌和证书,第4~8名颁发证书;参加套路传统项目和集体项目,均按照实际参赛人数录取,分别录取一等奖20%,二等奖40%,三等奖40%,颁发奖牌和证书。这就意味着,凡是参加套路自选、传统武术以及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和代表队都将获奖。毕竟在现代西方体育的强势冲击致使中国武术发展式微举步维艰的现实面前,能够参与武运会就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大贡献。武运会的奖项设置不仅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和代表队回家后都能够有所交代的现实处境,更是武运会“重在参与,注重分享”理念的真实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运会是政府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它的合法性和立足点就是普惠大众。可以说,武运会属于一项“分享运动”的社会实践,它由政府利用公共资源组织实施,其成果理应由大众分享。武运会提供分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成果,还有中华武术是一家的团结情谊。

3 武运会发展反思

3.1 项目设置应以武术拳种序列为界限,涵盖所有拳种

尽管首届武运会设44个分项,103个小项,基本涵盖了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大多数内容,但并非所在传统武术拳种都得到了出场展示的机会。作为全国性的武术运动会,绝对不能忽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7]的129个拳种。举办武运会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今后武运会在项目设置上可以借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在弱化或者考虑取消现代竞技自选套路和竞技散打的基础上,打造以传统拳种序列为界限的表演项目设置,把129个武术拳种全部纳入到武运会的表演体系中,让129个拳种都有在武运会展示的机会,将武运会真正打造成中国传统武术技艺交流、武艺展示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国武术各拳种门派真正的相互包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举办武运会赛会的价值诉求和实现中国武术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

3.2 加强赛事宣传,打造武运会品牌

与全运会等部级体育赛事相比,武运会仅仅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武运会在宣传力度以及宣传手段多样性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全运会等部级武术赛事。宣传乏力,不仅使武运会丧失了让全国非习练武术的民众认识、了解、参与武术项目的机会,也使很多武术爱好者因为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或者是由于繁多的全国性武术赛事冲淡了人们对武运会的参与热情,失去了对武运会的关注。武运会在宣传工作上做得远远不够,以致很多民众根本不知武运会是怎样的赛事,更不知道还有武术运动会的存在。

武运会今后的发展要充分借鉴其他运动会的宣传与普及经验,打造武运会品牌,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宣传与普及方法。武运会应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媒体的互动,快捷、有效地宣传;充分利用“武术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的特殊平台,加大武术宣传,根据不同的习武群体选择适合的项目,注重发挥地方传统拳种的优势,满足武术爱好者的需要,拓展习练武术人口,为武运会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3.3 协调发展,构建武术生态和文化空间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中,中国武术界应该淡化门派意识,消除狭隘的门户之见,武术界‘天下武术是一家’的凝聚团结形象才能让中国武术驶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8]”中国武术拳种门派众多,狭隘的门户之见这一传统陋习是形成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武运会这个平台上,要引导人们“淡化门派意识,各门派之间,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谐共处,相互融汇的共识,将大大提升和增强中国武术团结凝聚的良好外在形象,推动中国武术整体水平的进步,加快中国武术全球传播的步伐。”[9]

根据文化空间理论,“文化意象与依存物交互作用并形成‘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是文化意象的诞生母体和生存之源,文化意象如果失去了‘文化空间’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水之鱼”[10],保护住了“文化空间”就保护住了文化意象。因此,不应当把武运会打造成武术运动精英展示的专门场所,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性发展,竞赛、表演与武术文化展示融合共生,既要有竞技、又要有展演、更要有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武术爱好者,特别是深藏在民间的草根武术家都能够得到在全国武术交流展示的机会。把武运会打造成中国武术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展现本门派的拳种技术风格和文化风采,而同源的武术文化同台交流和展示也会拉近人们间的距离,从而凝聚武术人的团结情感,构建武术生存的文化生态和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4 结语

让武运会真正成为中国武术今后发展的一面旗帜,这是所有武术人心中的“武术之梦”,因为武术之梦寄托了武术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深切情怀和发展期盼。但是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武术本体的科学认识,回归文化本位,构建武术文化空间应是全国武运会的办会发展理念。只有对中国武术本体观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才能正确定位武运会的发展方向。武运会不能办成第二个全国武术锦标赛,在项目设置上,要体现出[HJ2.45mm]以交流表演为主,竞技比赛为辅的项目设置特征;在赛事运作上,要体现分享运动的现代体育理念。此外,武运会应当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武运会规范科学发展;宣传打造武运会品牌,增加参与门派拳种数量。武运会真正的价值在于凝聚武术人团结情感,构建武术生存的文化生态和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2014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竞赛规程总则[Z].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2015-07-05.

[2] 王岳川.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

[3] 刘朝晖.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24-29.

[4]李龙.中国传统武术教育的区域性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5(2):67-69.

[5]马剑.武术套路:一种演武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13(3):113-115.

[6] 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2010,30(11):3-8.

[7]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10.

上一篇: 医院党员自我鉴定总结 下一篇: 综合执法个人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