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8 01:52:10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1)

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始成立于2016年,原成立名称为宿州市高新区爱心企业联盟,后经宿州万众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宿州市民政局核准,更名为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一直以来,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都牢牢地将志愿工作与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让市民通过亲身参与志愿服务或者接受志愿者的帮助,切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弘扬和推广“快乐义工,快乐奉献”、“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做一辈子的义工”等具有特色的志愿文化理念,从而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质。

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实验——推广——总结——普及”的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机制。服务队利用资深志愿者的智慧与经验,对新的志愿服务项目由直属总队进行探索试验,逐渐成熟之后向镇(区)、社区(农村)推广。同时,志愿者骨干前往社区(农村)总结分析服务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调整完善之后进行普及,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五年来,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项目从单一到丰富、从传统到新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涌现出七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爱心企业联盟、圆梦课堂、绿色环保、爱心送考、亲子义工、社会探热针、应急救援。

随着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社会化、事业化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组织推动的架构,逐步形成了“党政重视、团青推动、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志愿服务发展格局。同时,还吸引其他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热心人士支持。

近年来,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着力构建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事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推动镇(区)服务队落实专职人员、专用场地、专项经费等“三专”问题,率先在小学建立亲子义工队、环保义工队等;率先开办开放式运作的宿州市爱心企业慈善店。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2)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自愿、量力和组织引导相结合。要把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与深化创先争优及加强老干部“两项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力所能及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注重点面结合,有组织地开展。

(二)坚持实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注意结合老干部的个人爱好、专业特长、能力特点,着重自愿参与、自由组合、自选项目、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充分尊重老干部的服务意愿和个性需求,又能帮助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

(三)坚持突出重点与广泛倡导相结合。要通过重点组织和引导本单位的老干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和带动包括“五老”人员在内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努力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三、服务内容

充分发挥广大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积累的党性强、作风好,政治威望高、群众基础好,人生阅历丰厚、工作经验丰富等独特优势,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管理需求、群众工作需求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等需求,坚持自愿量力,因人制宜,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老干部参与社会管理的主渠道,让老干部既是社会服务的享受者,同时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1.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重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2.发挥老干部的品德优势,重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3.发挥老干部的经验优势,重点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建言献策,积极支持党政工作,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4.发挥老干部人生阅历优势,重点在鼓励老干部著书立说、撰写回忆录,提供史料,开展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5.发挥老干部的威望优势,重点在积极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开展传统文化宣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开展青少年帮教、关爱留守儿童、网吧义务监督、服刑人员子女帮教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6.发挥老干部群众工作优势,重点在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创建文明社区(村组)、调解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7.发挥老干部的社会影响优势,为加强社会建设拾遗补缺,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区(村组),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8.发挥老干部的个人专长优势,重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指导技术改造、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四、活动方式

(一)开展一轮组织发动。镇关工委办公室建立三凤镇老年志愿者总队办公室,指派专职人员管理,做好氛围营造、完善制度、阵地队伍管理等工作。

(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各单位、各部门要把组织开展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广泛发动、引导老同志在所居住场镇、社区、村集中连片推进“四线一片”老干部工作亮点工程,探索老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新路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中形成具有特色的老干部志愿服务品牌。

1.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以打造黄桷街社区、村、村、村示范点为抓手,推荐退休(离职)的老干部到村(社区)担任村级组织带头人,建立社区“老干部收发室”、“爱心超市”、“文明社区监督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帮扶队”等组织,鼓励老年志愿者在社区、小区内主动担任社工、物业委员、楼院长,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2.大力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主题实践活动。以打造三凤小学示范点为抓手,成立老年志愿者校外辅导员队伍,定期在结对学校、班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文化熏陶等活动。

3.广泛开展建言献策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以打造村示范点为抓手,对一些涉及民生问题、重大项目实施、重要政策推行的事项广泛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展“银发先锋”活动等引导老干部多形式、多层面发挥作用。

4.扎实开展“美丽晚霞公益行”实践活动。以各老干部为重点,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老同志从身边事做起,随时亮出志愿者身份,让志愿者行动融入社会日常生活,变有组织的志愿活动为志愿者的自觉行动,让老干部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倡导员、助推者。

(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镇党委将定期对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要建立健全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先纳入各种优秀评选,引导更多有专长、懂技术、有优势的老同志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积极探索总结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点、面推进情况,着力构建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服务群众有效机制,形成推进全镇发展新跨越的系统化措施和制度化成果,大力弘扬老干部群体的“正能量”。

五、组织实施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3)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深刻内涵、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正确把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认真总结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重要启示,摸清志愿服务事业的现状,找准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志愿服务的独特优势发挥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结合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机制四大建设和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海外服务六大工作领域,认真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制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工作规划》。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志愿服务各项基本建设,不断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事业化、 社会化发展

建设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机制。凸显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的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长抓不懈,全力推进。要进一步挖掘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理念的内涵,用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感召青年和社会公众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坚持“重在策划、重在基层、打提前量、打主动仗”的基本思路,通过权威信息、宣传品牌项目、树立优秀典型、介绍立法进展,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体现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着重宣传基层的生动实践,做好重点项目的制度规范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重点做好志愿服务立法和政策保障措施及志愿者权益维护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和保障志愿者权益。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了解媒体需求,探索与媒体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强化品牌形象,规范志愿者ci设计,统一注册程序、宣誓仪式,创作、推广志愿者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研究中心的作用,做好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工作。开展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等奖项评选表彰活动;举办论坛、纪念晚会等中国志愿服务十五年重点活动。

着力构建志愿服务的便利化参与机制。以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为核心,在注册和服务、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两个便利化”上下功夫,活跃志愿服务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创新志愿者注册工作手段,采取网络注册、12355青少年信息平台注册、活动和项目注册、服务站点注册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注册渠道。今年,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争取达到2800万名。创新注册志愿者管理和开展服务工作思路,以推行《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试行)》为切入点,建设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管理型志愿者和骨干志愿者的核心作用,围绕他们形成规范的志愿服务团队,承担注册志愿者日常管理和岗位开发、开展服务等工作,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小型化、经常化和便利化。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打造志愿者注册与管理、志愿服务岗位信息与对接、志愿者交流与互动、志愿者工作展示与合作的有效平台。适时开通和推广使用中国志愿者网“志愿者网上注册管理信息系统”、“志愿服务岗位信息系统”和“志愿者工作电子政务平台”。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站建站形式,拓展社区志愿服务站的功能,探索依托服务站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伙伴和法人志愿者,依托敬老院、福利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推行服务基地认证和挂牌制度,探索在服务基地建立志愿者招募点、注册点和志愿者服务队。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和领导协调机制。以事业化发展为导向,学习借鉴已经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或领导协调机制地区的经验和模式,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建立志愿者工作部门;通过申请增加事业编制的方式成立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或自筹自支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等多种形式,在共青团组织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今年,省级团委争取普遍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团委组织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积极争取当地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形式成立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设在团组织。

探索建立联系和吸纳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促进基层活跃的合作机制。通过大力加强团属志愿者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协会专门工作机构、强化协会理事会建设、吸纳协会个人会员、完善协会组织网络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各级志愿者协会的社会化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联系、吸纳、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上的作用。加强协会与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国际志愿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吸纳运行规范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公益类青年自组织等加入协会。按照有关社团管理规定,积极探索在不同行业、系统、单位以及街道社区建立协会分支机构,引导社会资源向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倾斜,着力促进基层志愿者组织的发育和壮大,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

推动建立稳定有效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理念,推动设立“政府资助专项基金”,推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募集为主要来源、志愿者组织所在行业为依托、商业性途径筹集为主要形式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总结推广已经建立的“志愿服务基金会”的经验和模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争取党政支持,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会。与保险公司等合作,探索开发专门的志愿服务险种。

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认真总结志愿服务已经立法的13个省(区、市)和8个城市的立法实践并进行推广。积极推动具备条件、未立法的地区的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做好志愿服务全国立法筹备和推进工作,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立法研讨会和课题研究,积极争取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法制办支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立法调研,提出立法建议报告,推动列入立法规划。

三、抓好重点工作、深化重点项目,动员广大志愿者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4)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这次长达184天、全球瞩目的盛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见证和分享了各国的多元文化、独特智慧、文明传统及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参观人数和场馆规模都创了历次世博之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场馆建设者、世博局各级工作人员以及各参展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另有一个在背后默默奉献的群体不可忽视,那就是经过层层选拔、承担在世博期间服务工作的200多万名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私奉献的真谛,并荣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使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和普及。

世博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涉及不同国家、地区、肤色、人种、信仰,相应地在世博会筹办、举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一届世博会要取得成功,也必然少不了各类群体的共同参与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绽放。

自2009年5月以来,上海世博会受到上海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报名人数扶摇直上,其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在华留学生,他们不但享有针对固定目标人群的语言优势,而且理解世博会的内涵,拥有为世博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在本届的世博会上,中国青年大学生和这些国际学生共同合作,汇聚成一股生机勃勃的动力之泉,开创了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在上海世博会筹办、举行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作为世博园区志愿者和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通力合作,担任场馆解说咨询等各类工作,与中国志愿者同学一道为成就一届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大规模长时间的大型国际活动中的的志愿者工作经验相对还不够丰富和成熟。尤其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志愿者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如何针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有效管理,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的发生,使志愿服务工作得以在国际合作的氛围下顺利开展等,都是有待于我们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目前都缺乏相对完善的系统梳理和研究。

为此,我们于上海世博会顺利落幕后的2011年5月,设计完成了《“世博后青年志愿者国际合作经验探析”调查问卷》,并分为中国学生版和外国学生版,分别面向曾经参加过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发放。截至2011年7月,共回收有效问卷252份,其中中国学生226份,外国留学生26份,留学生以韩国、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主。调研对象中,本科生为174人,占总人数的69%,研究生78人,占总人数的3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外国留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以期深入完备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一、对世博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的回顾与分析

在通过实际工作总体把握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外志愿者合作过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研对参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外学生的服务动机、具体原因、服务感受、合作体会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力求为将来进一步开展志愿者国际合作提供借鉴。

在招募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过程中,不少中国大学生踊跃报名,而一些在华留学生也热情高涨。追根溯源,他们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动机和原因不尽相同。我们通过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发现。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增长见识是志愿者参加世博会活动的最主要动机,分别占到中国学生总人数的97.3%、留学生总人数的92.3%。拓展人际关系是次重要因素,分别有30.4%的中国志愿者和38.5%的留学生志愿者是出于这一目的。而为了免费看世博、想要获得世博纪念品、为了获得学校和学院的奖励等功利性目的鲜有人选择。由此可见,自身能够获得能力上的锻炼,并借此机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志愿者们最为看重的,他们的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功利性、从众性较不明显。在这一点上,中外志愿者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当我们更进一步详尽了解中外大学生参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主观原因时,我们发现培育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见识、使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中外留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三个主要的原因,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学生更加看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其排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外国留学生更加注重社会见识的增长和自身成就感的满足,他们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国志愿者和外国志愿者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而光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获得了游客和世博会主办方的广泛好评。那么志愿者在服务完成后的内心体验如何呢?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有21.2%的中国志愿者和46.2%的外国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务期间总是非常快乐,另有76.1%的中国志愿者和53.8%的外国志愿者表示大多数时间很快乐。可见,总体而言,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服务给总计97.3%的中国大学生和100%的外国留学生都留下了快乐美好的印象,而且留学生更容易体验和享受极致的快乐感受。

对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经历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中国志愿者和外国志愿者的评价均以积极影响为主,分别占到总人数的82.3%和79.2%,没有人认为产生了负面和消极影响,在这一方面,中外志愿者的体验也很相似。

在世博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外大学生在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履行各自的职责之外,还常常需要在同一岗位上精诚合作,共同来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甚至突况。面对着语言交流、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障碍,中外志愿者在此类平时较少遇到的国际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又如何呢?

从中国志愿者的评价来看,外国志愿者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58.0%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与本国志愿者不同,而只有30.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中国大学生与他们不同。有30.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中国志愿者比他们本国的志愿者更加负责,更具有服务和奉献精神,而只有6.3%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更富有责任心。

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有85.1%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与自己相处非常融洽,没有遇到问题。从外国志愿者的视角来看,对于中国志愿者的评价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结果,有23.1%的外国志愿者曾经与中国志愿者发生分歧,其中较多的是由于和文化差异,占15.4%,其次是由于服务理念的不同而引发了矛盾,占7.7%。而论及宗教问题和文化差异,中国志愿者几乎没有在志愿者国际合作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只有1.1%的中国志愿者认为自己在合作中遇到过此类问题。

一旦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发现或遇到了问题,中外志愿者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95.0%的中国志愿者会尝试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对方的立场上和情况中来重新考虑问题,通过双方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求得相互理解,他们不会想到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更有少数学生表示会坚持己见,互不相让。而外国大学生中除了有61.5%的志愿者会采用这种方式外,另有38.5%的志愿者会寻求第三方的支持,通过他人来和中国学生沟通和协调,在这点上中外志愿者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

二、对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的展望和建议

我们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程的筹办和组织工作中可以看到,任何一项国际性的大型会议或活动,都必然将面对多元文化的参与和融合,才能体现出其国际性、跨文化的特点,才能使国际性的会议或活动取得真正的成功、获得各国参与者的认可。因此不同国籍的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中外青年志愿者的通力合作将是今后类似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工作的发展趋势。面对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今后同类或类似活动中的志愿者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1.推动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常规化、日常化发展,拓宽合作途径

我们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在担任世博志愿者的这些学衡中,只有9.7%的中国学生没有参加过其他日常的志愿者活动,而外国留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46.2%没有参加过任何其他志愿者活动,经常在中国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留学生只有15.4%。由于平时缺乏志愿者活动的锻炼,也缺乏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和中国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部分外国留学生在世博会之类大型国际活动中首次与中国大学生合作,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教育国际合作日益推进的今天,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中国大城市中,中外学生均普遍希望能在志愿者工作中增加合作的机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不少留学生也充满爱心,希望能将所学用于社会服务工作。因此,建议相关的负责部门和机构能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开辟国际合作的途径、搭建跨文化合作的舞台,以便让中外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逐步积累国际交流的经验。高校负责志愿者组织工作的部门,也须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将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问题作为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尤其注重培养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外语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丰富和充实关于各国文化、习俗的知识,从而使志愿者国际合作得以顺利愉快地开展。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志愿者以参加所在学校中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主,占82.5%,而留学生志愿者则以参加政府和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服务为主,占62.5%。留学生志愿者日常志愿服务的内容更为宽泛,在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引导服务、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等领域,外国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组织方性质以及服务内容的差异,使中外志愿者的的日常服务较难能出现交集。在这一情况下,更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精诚合作、打破壁垒、互通有无,尽量搭建更多的中外合作的平台,使中外志愿者各展所长、相互学习、学以致用。

2.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使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志愿者”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是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而引入的身份概念。“志愿者最早起源于西方19世纪,义务扶贫救困,是志愿者最早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概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到中国的,并以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

外国留学生从其祖国来到中国,有些在成长过程中早已见证或体验了本国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因此对中国的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在作为文化旁观者的留学生眼中,显现得更为鲜明。例如,有40%的外国志愿者感到在中国,人们对志愿者服务不够了解,其比例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另有2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16.8%的比例。同时,还有部分外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者一样感到,志愿者组织尚缺乏有效的管理。

志愿者工作的相关组织部门,在大型国际活动的志愿者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了解反馈、总结经验,注意到外国留学生具体的需求和要求,通过留学生志愿者了解到志愿者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历史更为悠久的国家的具体做法和运行机制,去粗取精地加以借鉴和学习,以不断改进我国的志愿者工作机制,使其在凸显中国特色的同时,在水平上、规模上、宣传力度、保障机制上,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中国和外国志愿者,都十分看好中国志愿者工作的未来发展,认为这一领域的工作,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外志愿者跨文化合作的机会,也将日益增多。在这一片普遍乐观的期待中,中国的志愿者工作更应在交流和学习中勇敢前行,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来实现中国志愿者工作真正成熟稳健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其中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成功实施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借鉴经验,也为“世博后”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提醒,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国青年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而努力前行。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6)

二、工作目标

实现“六个一”目标,即“组建一支群众满意的党员干部队伍、收集一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一批群众和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破解一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形成一批有建设性的调研意见、建立一批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员自愿与组织引导相结合。充分激发党员履行义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自觉性,鼓励党员发挥自身特长,自主选择服务项目,灵活多样开展自愿服务活动。利用安监工作特点,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专项活动,突显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坚持集中行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每季度集中开展2次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小分队,引导党员干部从身边小事做起,把集中行动与分散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常态开展与服务重大活动相结合。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机制,坚持常态化开展服务,不搞一阵风。积极参与全县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抢险救灾等志愿服务工作。

(四)坚持典型示范与推广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示范岗、示范窗口和党员专业服务队的示范带头作用,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工作创新,确保取得实效。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

按照活动要求,立足安监工作实际,制定好年度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施方案和年度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要求,建立管理制度,做好思想发动,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党员志愿者服务各项工作,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工作落实阶段(4月—11月)

根据工作实际和人员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定期与经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定期与集中开展活动。每月第四周的周五确定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日,集中开展各种为民、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机关党支部和党员要按照“双报到”的要求,与社区充分沟通协调,安排每月“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每到活动时间,党员志愿者到所联系社区开展环境整治、综合治理、促进生产、普法科普宣传、丰富群众文化等服务。党员志愿者要佩戴党徽,活动期间党员志愿者要“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为群众至少办2件以上实事好事。

2.分散与经常开展活动。深入开展“五联五帮”、“驻村帮扶”和“走基层”活动。局机关党员志愿者要及时与关田乡西坪村进行对接,与帮扶对象取得联系,按照党员干部帮扶方案开展帮扶活动,重点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帮困、发展产业项目、村容村貌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12月)

总结领导班子和个人在扶贫帮困、志愿服务、共驻共建等方面的成果与不足,查找和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积累党员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典型,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建立档案。

五、保障措施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87-08

[作者简介]宋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上海2002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届,仅在世博园区内,共有13批次79965名园区志愿者上岗,服务总量超过1千万小时,服务人次超过4.6亿。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编制“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情况,探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和有效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要求写出自己服务上海世博会的真实收获,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补充和归纳整理,同时在综合分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Wilson和Musick等人的研究,拟定出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志愿服务收获的初测问卷题项,形成了封闭式“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学生调查问卷。借助SPSS10.0统计软件,先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分量表(维度)的a系数,即计算每个单项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维度)总分的相关,用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同时结合对问卷编制效度题的检验,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形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学生问卷,共32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等5个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问卷由填选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

由于研究的需要以及地域与实践时间等原因,抽样选择上海的本科高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结合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83.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填选题采用频数分析法。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测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运用SPSS10.0进行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得出总问卷的a系数为0.86。说明问卷的信度符合教学测量的要求。问卷通过编制效度题(测谎题)来探测问卷的效度。测谎题2题,不计分,如果被测者均答错,则该问卷视为无效。

(二)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社会利他方面,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服务使人们的观博行为更加舒适便捷,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了弱势群体,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曾在园区服务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小张,其父亲的突然离世给原本不宽裕的家庭重重一击,可当世博志愿任务来临时,小张毅然放下了手头的兼职,全心地投入到了服务世博的行列中。小张自信地表示:“父亲见我如此倾尽心力地服务世博,为学校、为上海、为国家争光,会欣慰的!我的人生曾经遭遇最黯淡的时光,但我将为我的生命重新点燃光亮!”这种利他的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能够使大学生们在帮助弱势群体,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心的高尚感使得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大,追求更加崇高。

(三)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利益实惠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利益实惠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认为,参与世博志愿服务使自己有机会与各世博场馆零距离接触,并换得了许多珍贵的世博徽章,获得了素质拓展学分。一定的物质激励和学分奖励作为大学生世博志愿服务收获之一,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激发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名声荣誉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名声荣誉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为成为世博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为获得老师、同学以及游客的肯定和赞许而感到光荣。在大部分大学生眼里,“世博志愿者”的称号,无论其服务对象是什么,无论其服务岗位在哪里,他们具有的共同称号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具有清晰的身份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种身份认同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志愿服务收获之一,使志愿者在“后世博”时代能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五)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可以从知识与素养、能力、人际、心理四个维度来揭示。其中知识与素养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显著,心理方面的收获相对低些,但这四个维度的平均值均远大于中性水平,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体验。

在知识与素养维度方面,8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86.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知识与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公民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必备的主体条件。在人际维度方面,84.9%的志愿者结交了更多的朋友;85.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增加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认识。多交朋友、丰富社会经验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升的内容之一,已经在大学生的世博志愿服务中初见成效,必将在“后世博”时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结交朋友、实现价值。在能力维度方面,82.1%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85.9%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掌握信息的能力;86.2%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观察能力;85.3%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84.5%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1.1%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创新能力;85.6%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86.6%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组织能力;88.7%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使自己的综合能力获得了提升,全面社会应用能力和国际对话意识也得到了拓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心理维度方面,87.6%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培养了自己积极的意志品质;86.6%的志愿者认为培养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83.5%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就业自信心;80.8%的志愿者认为完善了自己的性格;81.1%的志愿者认为自己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良好的心理素养、主动的心理调适意识、积极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作为世博志愿者必须具备的,也是其在世博志愿服务中逐步完善的重要内容,作为其世博志愿服务的重要收获内容之一,推动着大学生在“后世博”时代更广泛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全面地构建自己健康的身心素质。

(六)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认为在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非常好,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的收获大于付出。曾在生命阳光馆服务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小汪,虽有双手残疾,但表示只要看到游客会心的一笑,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这种情感方面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在尝试性体验中求得真知、求得真情,这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潜在价值,使大学生能够以愉悦的态度、高涨的热情和宽阔的胸怀,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中。

(七)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图2描绘了大学生世博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不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Independent-samplest test)。统计表5中表明大学生世博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八)不同性别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在利益实惠、名声荣誉、社会利他方面,男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女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男生受外来动机的推动获得的收获体验更加强烈,适当的外部激励、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向比内在动机更加有效,外部强化更加激发着其志愿服务活动。在情感体验和自我发展方面,男生显然没有女生的平均值高,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女生相对于男生往往更注重内在的感受,更希望获取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发展的肯定,如图3。

统计表6中表明男女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男女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九)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理工科和文科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确实存在某些差异。在社会利他、自我发展、情感体验方面,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文科学生,我们认为这跟理工科学生相比于文科学生社会性知识相对少些有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理工科学生的社会接触和社会性活动也相对要少些,因而在世博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更加直观、更加强烈。而在利益实惠和名声荣誉方面,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差异表现不大,如图4。

统计表7中,表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十)不同出生年份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总体上,90后大学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80后大学生,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幸喜的。说明在90后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生后,志愿服务的推动和普及更具有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图5。

统计表8中表明,80后和90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出生年份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客观条件的外部激励强化,促进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颇丰

在我们的访谈中,许多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表示世博局、学校、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十分重视,不仅有体贴的关怀问候,还有周到的消暑降温用品,更有志愿者生日时的慰问礼物。适当的外部强化能激发学习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并促进成就动机,克服障碍。无论是电视媒体播放的志愿者公益宣传片,还是报刊媒体报道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都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自上而下人人关心志愿者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人尊重志愿者、给予志愿者一定社会地位的舆论环境,促成大学生们圆满地完成世博志愿服务工作,提高了志愿者服务效能,培育了“海宝心一代”志愿者文化。

(二)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内涵表现不一

1.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为显著

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志愿服务收获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五个方面来揭示。各项内容均处于中性水平之上,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感受。顺序依次为:社会利他、自我发展、情感体验、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能够把社会利他作为志愿服务的最高追求与收获,而且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注重自我发展,在获得名声荣誉、利益实惠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可以说,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层面,从自我发展到社会利他,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是比较全面成熟的,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经济与情感的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一致。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收获体验的多元化,又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目标的崇高化。

2.不同服务岗位、性别、学科、出生年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存在非显著性差异

男女学生性别角色、文科和理工科学科差别、80后和90后不同出生年份差异、园区和城市站点服务岗位不同,引起了大学生世博者志愿服务收获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要秉持性别、学科、年龄、岗位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性别优势、学科优势、年龄优势和服务岗位优势,发挥各自的角色特长,关注其志愿服务行为的变化发展,合理定位,实现风格式的成长,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创造男女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80后和90后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主体内部因素激发着其志愿服务行为,推动其获得全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技术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这和志愿者精神是很吻合的。在我们的访谈中,有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服务世博、奉献世博,是我成长道路上难得的佳遇,也是我成长为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们把世博志愿服务作为锻炼自己并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作为自身发展并展示才华的机遇,努力争取并充分服务好世博,在志愿服务中取得了全面的收获。以某高校为例,从报名的几千名大学生中通过层层选拨,最终确定一千多名注册志愿者,可见大学生对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和期盼。当然在“后世博”时代,我们要维持并保护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大力弘扬世博志愿精神,宣传世博志愿者典型,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同时创造更多的条件,进一步开发志愿服务新领域、新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四、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客观层面

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要把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认真总结不断研究。大胆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创新,开展“后世博”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志愿者权益保护、奖励激励等机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资助机制。形成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合力,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组织网络,齐心协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强化监督与评估,让各项政策切实普及大学生。要加强考核通报、督促检查、回访调研,让志愿者们体会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肯定。

(二)内涵层面

首先,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要通过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等形式,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选择,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经认定后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志愿服务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帮困助残、助学助弱、支教扶贫、科技推广、义务献血、环境保护、心理咨询、法律维权、社区义工,以及“科学商店”等形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或研究及获奖情况纳入学校推优评优、就业推荐等各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探讨志愿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恪守公共道德,传播社会文明,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现代公民。

其次,舆论引导,正面宣传,扩大典型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一是精神传播,注重宣传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宣传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二是典型带动,以媒体宣传、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强各类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和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三是志愿知识普及,以论坛、讲座、读本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四是志愿理论、志愿文化研究成果宣传,整合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团队,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最后,抢占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平台的志愿服务功能。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无限放大的活动空间。支持微博“打拐”、提供求助资源、分享考研经验、安慰失意网友、维护网络秩序、举办论坛活动、支持募捐信息、跟帖环保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体现。在网络上,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观察员,也能够在网络志愿服务中扩大交往范围和社会接触面,实现自身能力和精神追求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主体内部层面

在访谈中,有学生对世博志愿服务发出这样的感叹:“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必须因势利导,加以强化。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8)

今年我局的春运,可以说是打了个大胜仗。这是路局、局党委全局把握和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政治工作保春运的结果,也是全局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这其中,局团委、客运处、宣传部联合开展的“和谐春运,平安出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功不可没的,成为了今年我局春运工作的亮点之一。

总体评价这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任务艰巨,组织得力,收获不小。所谓任务艰巨,是指面对持续64天的志愿服务和列车严重超员的乘务环境,广大青年志愿者克服了客运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压力大等困难,不怕吃苦,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共青团号”列车的值乘任务。所谓组织得力,是指全局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局党委、路局的号召,在两天之内,152名青年志愿者全部到位。活动期间,加强青年志愿者列车员的管理,成立了班委会和临时团支部,开展“每趟一星”评选活动,举行列车春节晚会,加强添乘指导。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推进。所谓收获不小,不仅表现在“共青团号”列车安全运送旅客21.9万人次,更为可贵的是,活动展示了我局青年职工的良好风貌,培养锻炼了一支强有力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增强了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相信,这必将成为我局共青团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路局党委对这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满意的,借此机会,也向全局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朋友们表示慰问。

同志们,春运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希望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能认真总结这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去,为全局的改革发展再作贡献。为此,希望大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体现特点,努力实现共青团工作创特色。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是团的工作生命所在。这次开行“共青团号”临客,使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希望各级团组织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在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团组织能为的结合点上找项目、做文章,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开展特色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同时,对青年读书、创新创效、青年文明号创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团的自身建设等工作,也要借鉴好这一经验,努力展示我局共青团工作的新特色,带动全局团的工作上水平。

二、主动融入中心,在运输安全生产中展示作为。这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取得这么好的成效,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将团的活动直接融入到全局的中心工作当中。这也说明,团组织必须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主动融入中心,与全局整体工作合拍,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有效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当前,保安全、保稳定是全局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确保“两会”期间的运输安全和政治稳定,是全局各级组织和全体干部职工的职责和使命。希望各级团组织要融入保安全、保稳定这个中心,安排设计针对性强、确有实效的团内活动,动员和带领全局团员青年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严格遵守“两纪”,落实标准化作业程序,加强设备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两会”期间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9)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妇联领导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活动(工作),及时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及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要求我妇联干部职工做好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各科室要为志愿服务行动提供支持,要将此项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县城工作的重要抓手,促进我县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志愿服务小组,为进一步做好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 实施动员

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自然服务活动。立足工作实际研究设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使广大妇联系统干部职工在参与活动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高尚情操、增强社会责任。

1、重点在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维护公共秩序、引领文明交通、文化体育、网络文明传播建设志愿服务,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仪、讲道德,推动文明的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优质的社会服务的发展和形成。结合局业务工作在“3.15”、“5.20世界计量日”等,组织本单位党员志愿者开展相关服务活动,为阿合奇县提供公平公正、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针对计量、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对县各乡镇场的集贸市场设立公平秤并免费检测、检定,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

2、围绕创造优美环境,大力开展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植树种绿、清洁环境卫生志愿服务,营造天蓝,水清、街净、地绿的生态环境,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的理念。组织干部职工在牙郎奇进行植树活动,开挖树坑500余个,并完成了后续的栽种、浇水任务。并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深入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虚拟空间,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宣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宣传健康低碳的生活理念,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和植树绿化经验、技术,不断提高阿合奇县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扎实推进“学习雷锋、奉献爱心”志愿帮扶活动。爱心一元捐270元,帮扶哈拉奇乡贫困户10余户;体现了我妇联干部职工的爱心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以党的十、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系列讲话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以全国文明单位“保先保牌、持续提升”为主线,全面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培育“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氛围,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新贡献。

二、活动内容

1、深化“邻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各单位志愿服务队要深入社区,以需求为导向,以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苦难群众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文明向导、心理疏导等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对接社区的各级文明单位要按照签订的协议,落实结对责任,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帮扶帮困、扶老助残志愿活动,覆盖困难群众的需求。各级党员志愿服务队要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通过亮明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深化“文明翔安”志愿服务活动。各单位志愿服务组织要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便民利民为目的,依托公园广场、车站码头、交通路口等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交通督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从11月20日起,新店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实小和新店中心小学等学校要根据《文明交通引导对接安排表》(具体见附件1),组织人员参与翔安东路新莲路口的文明交通督导活动,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3、深化“美丽厦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各单位要带头组织开展洁净家园志愿活动,深入结对社区、共建村镇,对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要深入开展文明出行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和公共秩序维护志愿行动,组织志愿者到车站、公园、景区等人员密集区维护公共秩序,劝导不文明行为,组织志愿者到车站等人流量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活动步骤

1、宣传部署(11月底)。结合学校实际,印发活动实施方案,对全市“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举行全市“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推动活动广泛深入开展。2、组织实施(12月)。依据制定的活动方案,突出重点,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级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要结合实际,多层次、多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3、总结表彰(12月底)。总结交流工作成效,推广成功经验,表彰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要根据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上一篇: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