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词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8 17:00:30

征婚广告词

征婚广告词篇(1)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又拥有着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依存于文化同时又反映文化,文化制约语言同时也依靠语言这个载体得以传承下去。

具体来说,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语言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二,语言具有镜子的作用,它能反映并揭示出该民族的文化及其内容。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一些文化特征,观察其语言是一个不错的路径。第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认识。

二、征婚广告

1.什么是征婚广告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在报纸、杂志或网络等传媒上自我推销、寻求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和其他各类广告的目的一样,征婚广告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征婚广告必然需以语言来完成,而语言与文化的特定关系,又使得征婚广告反映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由于生活方式,生活区域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又英汉语言所构成的民族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观念。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中英征婚广告的语言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民族文化、生活、思维及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

三、对中英征婚广告的对比分析

本文中的60篇征婚广告,分别取自《知音》和Washingtonian。通过对60篇中英征婚广告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英征婚广告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1.叫法。中文的征婚广告,被安排在“××婚介”分类广告里,明确说明是“婚介”。 而英文的这类广告没有提到“婚”字,安排在“人对人”(People 2 People)栏里。

2.分类。虽然两种广告都分了四个部分,但分类标准却不同。中文征婚广告分为: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英文广告分为:女征男、男征女、男征男、女征女。

3.小标题。在这一方面,中英文广告非常不同。每项英文征婚广告都有一个小标题。例如,“不一样的厨师”、“乐天派”、“天生狂野”、“寻觅幸福时光”、“带给我阳光”、“还在等待”,等等。这些标题中,有的描述自己的职业,有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有的是对未来一种浪漫关系的渴望,有的是用一种类似广告语的引诱语来吸引对方的注意。比如,“不要错过”、“赶快行动”,等等。中文征婚广告中没有类似的小标题,每项都是直奔正题。

4. 用词的不同

在中文征婚广告中,女性多用下列词语进行自我描述:端庄贤惠、身材高大、活泼开朗、靓丽清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爱乖巧、皮肤白皙、楚楚动人、气质与修养良好、含情的眼神透出一种灵气,等等。

而在英文征婚广告中,女性的自我描述词语多强调其:身材丰满火辣、有吸引力、头发及皮肤颜色以及头发的长短,直卷等,同时对眼镜的颜色也做强调。

中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儒雅俊逸、风度翩翩、相貌英俊、高大英武,等等;英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身材高大、身体健壮、五官端正、褐色眼睛、淡蓝色眼睛、金色短发、是否留胡须,等等。

性格的描述:中文中无论男性女性都不太注重描述自己的性格,在用语方面也比较单调。而英语征婚广告却恰恰与之相反。在中文征婚广告中,我们发现女性常用下列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性格:温柔贤惠,性格温和等。而在英文征婚广告中常见的女性性格描述的词语有:乐观,开朗,浪漫,真诚,直爽,幽默,关心他人,善于倾听忠诚等。在英文广告中,还有些女性会坦诚地写出自己是“smoker”(“烟民”)。

在中文征婚广告中,男性对自己性格的描述常用的词语有: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有幽默感,等。英文征婚广告中常见的男性性格描述用语为:忠诚,诚实、幽默、友好、自信、善于相处、开朗、热情、浪漫、有爱心、善解人意、神秘莫测等。其中,真诚和诚实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开朗和诙谐;再次是幽默。

在对婚姻状况的说明中,中文广告事先就分了四个部分: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所以可以说征婚者100%介绍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在英文广告中,很少有提及自己的婚姻状况的。

5. 征婚者自我介绍和对配偶的条件要求统计: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两种文本在自我介绍、性别、年龄、相貌等方面均未有明显差别而出现差异较为明显的地方为:身高、性情、兴趣爱好、职业/岗位、经济条件及工作灯方面。而“自我介绍”所反映的正是征婚者对自己综合信息价值的判断和取舍,也就是说征婚者在传达个人信息时会做出一个判断,哪些信息是有助于征婚成功的,哪些信息是消极的,不需要的等。从这一点来说,中英文的自我介绍都能反映出征婚者所持的价值观,从何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整体价值观。

征婚广告词篇(2)

一、中国网络征婚广告

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信息者们基本注重两大条件,即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针对前者,自我介绍及择偶标准中多涉及外貌、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等;而对于后者,往往提及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

1.物理条件

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物理条件主要包括外貌、年龄、收入、职业、教育、婚姻和子女。在50则征婚广告中,仅4%的人提及自身外貌,10%的人对其理想配偶的外貌提出要求,他们多希望自己的对象“美丽”、“漂亮”、“五官端正”、“美丽大方”。6%的征婚者强调自己收入“稳定”,54%的人提及自己的职业,如“供职于央企”、“不是公立体制内的人,北京某私立学校工作”、“有自己的公司”、“在私营企业工作”,但并没有人对配偶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样本分析显示,男性更注重个人职业的提及,采用如“稳定”、“朝九晚五”、“偶尔加班”等来描述自身职业。关于教育问题,28%的广告者提到自己受过良好教育或曾在欧美留学,他们常运用如“07年本科毕业”、“山西大学本科,济南大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表演系专业”等句子来介绍自己的受教育程度。约6%的人对理想伴侣的学历有要求,指出“学历大专以下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或“学历相仿即可”。在所有征婚者中,8%的人提及自己的婚姻状况,其中6%的人对配偶的婚姻状况有特殊要求,如“对于离婚带孩子的,我想我还没有这个经验能教好您的孩子”、“离异有孩子等条件相差较大的男士们请不要浪费彼此时间了”这类句子并不少见。在自我介绍部分,约6%的人提到自己有孩子,并表达了对其深刻的感情。

2.心理条件

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多从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角度介绍自己的心理条件。性格特征指广告者自己或其理想配偶的品质,兴趣则代表了广告者的喜恶,家庭观念指其对待家庭、家庭成员及朋友的态度等。

(1)性格特征

在50则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使用各种词汇和短语来描述自己或理想配偶的性格特征。其中,“孝顺”、“有责任心”、“善良”、“幽默”、“体贴”在所使用的词汇中位居前五;而“想象力丰富”、“有魄力”、“兴趣广泛”在样本中不多见,因此,并未在统计表格中列出;此外,广告者们也多用“倔脾气”、“急躁”、“固执”等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

(2)兴趣爱好和家庭观念

在50则征婚广告中,56%的广告者提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仅8%的人希望能与未来的伴侣共同分享自己的爱好,然而大多数人却用“喜欢音乐、读书”或“兴趣爱好广泛”等较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个人兴趣,其他不曾提及个人兴趣的人则多强调自己的物质条件和人格品质。

在50则广告样本中,26%的人提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4%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懂得维护好家人、亲戚、朋友圈子”、“懂得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二、美国网络征婚广告

在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基本注重两大条件,即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针对前者,自我介绍及择偶标准中多涉及外貌、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等;而对于后者,往往提及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

1.物理条件

在50则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大多广告者并未提及或强调外貌和年龄。一方面,征婚广告上的照片已可明确展示个人外貌,另一方面,自我介绍部分已涵盖外貌的个人信息,如身高、体型、肤色等。在自我介绍和择偶要求部分,仅4%的人强调个人外貌,10%的人表达了对配偶外貌的特殊要求。例如,他们多采用“tan”、“slender”和“beautiful”来描述自己,并希望自己的理想伴侣“natural beauty”、“middle”、“good-looking”。

50则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仅2%的人定义自己的收入状况为“well”;16%的人使用如“I'm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turned Poet, writer and author”、“Every day I wake up thrilled that people pay me to do the thing I love. Writing fits really well with my easygoing attitude and gives me the flexibility to do what I want”等句子描述自己的职业,然而,仅4%的人希望自己的理想配偶“professional”;针对教育状况,在意该条件的人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well-educated”。根据样本分析,男性似乎更看重教育状况,但也并未给出具体要求;所有广告者中,仅4%的人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在自我介绍部分,16%的人提到自己有小孩,并且表达了自己对其深刻的感情,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接受并同样爱护自己的子女。

2.心理条件

在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多从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角度介绍自己的心理条件。

(1)性格特征

在50则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使用各种词汇和短语来描述自己或理想配偶的性格特征。其中,“funny”、“have a sense of humor”、“smart”、“adventurous”、“confident”在所使用的词汇频率中位居前五;而“generous”、“conservative”、“optimistic”在样本中不多见,因此,并未在统计表格中列出;此外,广告者们也多用“silly”、“stubborn”、“headstrong”等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

(2)兴趣爱好和家庭观念

如表6,仅6%的人不曾提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其余几乎每位男性都表达了对运动的偏爱;20%的承认自己喜欢和家人朋友共处,14%的男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能享受与亲朋好友共处的快乐。

征婚广告词篇(3)

2.研究设计

网络征婚广告往往反映出人们对家庭权力分配、未来不确定性和成员关系等的态度,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中美两国网络征婚广告。本研究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网络征婚广告,旨在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具体来说,尝试回答如下三个问题:(1)从权力距离角度,中美网络征婚广告体现了哪些文化差异?(2)从不确定性规避角度,中美网络征婚广告体现了哪些文化差异?(3)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角度,中美网络征婚广告体现了哪些文化差异?本文以2013年4月22日百合网和的100则征婚广告为研究对象。其中,中美征婚广告各占一半,男女性别比例也各占一半。

3.结果与讨论

3.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男女广告者均强调自己的收入、职业、教育、婚姻及子女状况等个人信息。此外,在介绍个人背景时,他们也多提及父母。然而,美国网络征婚广告的者们则更多地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

3.1.1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集体主义中国人不仅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家庭成员。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大多数人会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诸如“家庭和睦简单,父母健康,条件尚可”“父母都是老师,小时候家教严”“父亲已退休,母亲即将退休”“家族也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爷爷奶奶都是医生”“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目前家人都在上海”等句子屡见不鲜。一方面,家庭背景的介绍可暗示广告者的个性和习惯,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信息也暗示了广告者的潜在条件。例如,当提及自己父母身体健康、工作稳定时,广告者也表明今后的压力较小,因为无需花过多的精力和金钱来赡养老人。Hofstede(2008:225)指出,在集体主义社会,“并非家庭支持个人,而是个人维持家庭”。在中国,人们往往被寄希望于“能够照顾家庭。且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对群体的忠诚以及个人对组织或机构的依赖”(许力生,2009:100)。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伴侣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还涉及双方家庭。此外,职业和受教育状况也同样暗示了广告者照顾家庭的能力,这在集体主义社会也非常重要。

3.1.2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个人主义与中国征婚广告不同,美国广告很少涉及家庭成员的信息及收入、职业等物质条件,美国人多强调个人性格和兴趣。与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常出现的“孝顺”“有责任心”等词不同,美国广告中多采用“funny”“humorous”“smart”“adventurous”和“confident”等词来描述个人性格特征。显然,美国人更重视相互之间的快乐。当谈及个人兴趣,美国人往往会给出自己最热爱的运动或自己爱好的详细信息,例如“IenjoyrunningalongtheErieCanalbeforework,goingtothegymafewtimesaweekandplayingintheKickballLeaguesdowntown.”“OneofmyfavoritecomediansisLewisBlack,hisrandomnessjustdrawsoutalaughanytime.”。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之一是在个人主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Hofstede,2008:227)。Hofstede(2008:230)指出,个人主义社会中的人“倾向于以‘我’(I)为中心来思考和看待问题。这里的‘I’,即单个人的身份认同,是根据个人特征而非群体关系来划分”。在美国这样的个人主义社会,孩子通常在核心家庭长大,很少见到其他亲戚。他们一旦独立,就会离开父母。因此,选择伴侣时,他们多根据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父母的观点。

3.2高权力距离/低权力距离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许多广告者坚持传统的家庭劳动分工,男性负责挣钱养家,女性负责家务琐事。而美国人的征婚广告并未提及此类分工,相反,他们更期盼找到与自己持有相同价值观念、能共同分享一切的理想伴侣。根据Hofstede(2008:83)权力距离的定义,在中国,父亲和男性在家庭中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3.2.1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高权力距离中国网络征婚广告的者们强调尊敬长辈,尤其是对父母的尊敬,多用“孝顺”“孝敬父母”等词来描述自己。正如Hofstede(2008:99)所说,在高权力距离社会,子女往往听命于父母。即使长大成人,“只要其父母健在,他们也必须听从于父母的权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子女就是养老的保障。因此,待子女成人,他们就必然要担负起赡养和照顾老人的责任。在广告者中,男性往往通过介绍工作来显示自己支撑家庭重担的能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温柔善良”“懂得维护好家人、亲戚、朋友圈子”,并且“生活简单,社会关系简单”;而女性则多用“体贴”“顾家”等词来描述自己,并且希望对方“有责任心”“重视家庭”。一些女性还对另一半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要求。在古代中国,女性一直遵循着“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因此男性地位一直高于女性。在男权主导的社会,男性被认为是财富的创造者,负责全家的生计;女性则负责处理家庭琐事,照顾子女。虽然中国女性的地位近年来有所上升,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3.2.2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低权力距离总体而言,美国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们相信“人生而平等”。统计结果显示,2%的美国人在网络征婚广告中提到个人收入,16%的人提及职业,2%的人介绍了受教育状况,而中国广告者对上述三项的提及比例分别为6%、54%和18%,均高于美国人。美国征婚者几乎不提及个人职业,即使偶有涉及,也不会给出诸如收入等具体信息。此外,针对个人兴趣,94%的美国人做了介绍,而中国人中仅有56%的人提及。并且,美国人并不在意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家庭劳动的分工在美国征婚广告中也并未涉及。相反,性格和兴趣却是他们最看重的信息。

3.3高不确定性规避/低不确定性规避调查显示,中国网络征婚者们更喜欢稳定的关系和简单的生活,而美国人却喜欢探索新事物,不愿过早确立稳定的关系。正如许力生(2009:101)所说,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处于该文化中的群体对不确定性的喜爱和容忍度及其选择处理应对改变的不同方式。Hofstede将这些变化称为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即某一文化受模糊的、不确定的情况影响的程度。虽然Hofstede(2008:151)并未明确指出中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AI,UncertaintyAvoidanceIndex),且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和排名也并不算高——在5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43,UAI指数为46,但根据本研究数据分析,中国与美国相比可称为高不确定性规避社会,而美国则为低不确定性规避社会。

3.3.1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高不确定性规避中国网络征婚广告者常用“稳定”“公务员”等词来强调自己工作稳定,表明自己具有长期支撑家庭重担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中国,拥有“铁饭碗”,即工作稳定、薪水固定的人在单身人群中颇受青睐,因为他们在退休之前都无需担心由于个人表现而影响工作稳定。此外,中国人大多时刻准备好确定婚姻关系,他们相处的直接目的就是结婚。一旦找到对的人,他们将很快确立稳定的关系,并尽快步入婚姻的殿堂。因为,对大多中国人来说,婚姻是双方关系实现稳定的保证。所以,诸如“我想时机成熟就结婚”“期待一份长长久久的感情伴我走下去”“有组建家庭的想法”“一年内不考虑结婚的请绕行吧”等句子,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并不少见。尽管有人并未明确提出婚姻要求,他们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向自己的另一半提出理想妻子或丈夫的要求。在中国这样的高不确定性规避社会,人们对生活中的威胁和不可预见性很是担心,他们需要较为正式的规则、计划和制度来构建生活(Hofstede,1980)。对于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稳定,尤其是家庭、工作和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这是构成和谐的基本要素。

3.3.2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低不确定性规避在美国这样的低不确定性规避社会,人们更易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认为应尽可能少地受规章制度的约束。他们更愿意接受生活中的不寻常事件也更愿意挑战各种风险(Hofstede,1980)。在美国征婚广告中,人们常表明自己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如“IjustwantsomeonewillingtobeasadventurousasIam”“Somewhereoutthereisagreatguywhowillnotonlywanttointroducemetonewthings,butwillalsoliketotrysomeadventures.”这样的句子在征婚广告中屡见不鲜。多数美国人并未提及个人职业。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认为职业并没有性格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人追求自由、乐于改变,他们常从一地搬到另一地,工作也不断更换。因此,这种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就无需再作介绍了。此外,美国人往往以交友为目标。在征婚广告中也常出现诸如“IamlookingforayoungwomanthatIcangettoknow,takeitslowasfriendsandseewhereitgoesfromthere.”“NoPressure!Let’sjustrelax...becomefriends&gettoknoweachother...andseewhathappens.”等句子。尽管他们也期待找到人生的理想伴侣,但并不愿快速确定婚姻关系。相反,他们倒愿意“takeitslowasfriendsandseewhereitgoesfromthere”。

征婚广告词篇(4)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获得台湾国史馆国史研究奖助的《寻觅良伴——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1912-1949)》一书,是台湾国史馆于2011年出版的以近代中国征婚广告为主题的著作,作者陈湘涵毕业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其学术研究范围以近代中国妇女史与社会文化史为主。

罗志田曾说,“评介品质较高的书籍,更能推动或引导学术的发展。”①读罢此书,既从征婚广告中发现了历史,又对作者见微知著之功力深表赞叹。反复研读,现将收获陈述如下。

1 关于作者之所欲言

作者围绕着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这一中心,探究了调和媒妁与自由恋爱的择偶方法——婚姻介绍所、广告征婚、通信求婚等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为读者呈现了婚姻选择的社会脉络与历史特色。通过检阅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作者发现:在那个新旧兼容的时代,征婚广告虽然是以冲破婚姻旧藩篱的革命性姿态出现,但实际上,它在传递新式婚姻理念的同时也是旧式婚姻观的载体。此外,作者还注意到,征婚广告彰显了报纸等大众媒体在私领域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它连接了私人与公众,既表达私人情爱却又同时传递公众认同。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引申出了对民国时期“隐私”问题的思考。

2 关于作者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

第一,资料丰富且多样。其一,作者不仅从《申报》、《世界日报》等报刊和《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选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还对文集、年谱、传记、访谈、演讲录这类二手资料加以分析后酌情利用;其二,作者应用了大量的电影、小说等艺文作品,以此来探究艺文创作中的征婚意象,理解社会大众对于征婚的既定印象与想象;其三,作者充分利用了“中国影视资料馆”、“中国大陆电影《非诚勿扰》官方网站”等网络资源,彰显了信息化时代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其四,作者运用了为数不少的英、日文资料,虽然不能以应用外文资料的多寡来品评研究成果的良莠。

第二,作者在选用史料时态度审慎、负责任。一方面,作者在卷帙浩繁、种类颇多的载有征婚相关内容的民国报刊中,选取了上海《申报》和北平《世界日报》作为广告材料的主要来源。如作者所自陈,这样选择是其在仔细研读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后,经过认真分析、考量所做出的决定。如作者通过前人高岛航的《1920年代的征婚广告》这一研究成果悉知,从1920-1924年间上海《申报》每年征婚广告的数量为20则以下,到1928年已有约100则的广告,至1929年更达到140则。②在充分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作者才依据广告量多寡与办报时间的长短以及地区的考量,选取了《申报》和《世界日报》为主要材料来源,搜罗其中的征婚广告和相关的评论作为支撑其观点的论据。另一方面,在具体论 述的过程中,作者对存疑的史料有细致的考证。如对于冯玉祥的征婚传闻,作者将《冯玉祥传奇故事》、《炎黄春秋》、《前所未闻的民国趣事:冯玉祥与南北群雄》以及《羊城晚报》中所载的各个版本逐一陈述、分析,最终得出“冯玉祥刊登征婚启事的说法,几乎完全无法令人采信……传闻终究只是传闻”③的结论。此外,在叙述“晚清的媒妁征婚与广告征婚”时,作者对两个版本的蔡元培征婚也进行了比较与考证。

3 关于作者对其所欲言的论证

第一,论证思路清晰、缜密。作者先是利用报刊资料对征婚广告的出现、发展、变化及其社会意义娓娓道来,然后以社会调查、征文活动以及婚恋调查等为主体资料对民国时期青年男女的理想婚姻蓝图和择偶条件进行考察。随后,作者以征婚案例以及电影、小说等艺文作品为材料,探究征婚广告的社会效应及其在时人心中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征婚广告这一研究对象的认识。最后,作者除了对前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补充之外,还指出了一个由征婚广告所反映出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近代的“隐私”问题。

第二,聆听时人声音,最大限度接近历史本真。有哪些人在通过广告征婚?不同的群体对广告征婚有怎样的态度?在征婚广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家又是以何种姿态“在场”的?作者以聆听时人声音的方式,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解答,最大限度地再现了近代中国征婚广告的原貌,力图无限接近历史本真。

第三,选题虽微,但没有“碎片化”。作者虽然在微观上选题,但却充分注重对研究对象的宏观关怀:纵向上,作者的论述具备历史感,没有囿于题目所限的1912-1949的时间范围,而是从1899年蔡元培(1868-1940)征婚之事说起,并往后延伸,一直到2008年热映的征婚题材影片《非诚勿扰》;横向上,作者站在征婚广告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婚恋问题这一社会问题的高度上,将能够反映时人婚恋问题的材料尽可能地全部应用,并论及当时除广告征婚的其他择偶方式以及择偶观、婚姻观、恋爱问题、男女社交问题、私密与公开的关系问题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4 关于作者研究之不足

一方面,作者在绪论中自陈了其研究中因材料所限,未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其一,透过报刊资料,只能展现都市生活下的婚姻问题,限于报刊的流通范围,难以探知农村的问题;其二,难以追踪征婚广告刊登之后事情的后续发展情况,无法探知征婚的真伪和成功与否;其三,最大的疑问是,征婚的普及性及其所占当时婚姻形式的比例,无从探知。

另一方面,仅就笔者对该书的认识而言,该书尚有瑕疵。作者在绪论中陈述——“透过耙梳报纸上的征婚广告……更能折射出城市居民自我形象的公开表述”,④笔者品读本书数次,尚未找到作者关于 “城市居民自我形象”这一内容的明显描述,恕笔者浅见,若作者能在此方面加以论述,或许能使征婚广告这样一个微观研究对象发挥出更大的“社会透视”作用,使读者从中发现更多的历史。

5 结语

《寻觅良伴——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1912-1949)》一书,透过征婚广告自白与社会回应、相关的社会新闻、报刊上对征婚现象的讨论、婚姻问题的实例,以及婚恋观的社会调查,揭示了民国时期的婚姻状态与婚姻问题。笔者认为,尽管略有瑕疵,但作者以其开阔的研究视野尽其所能地对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进行了历史还原,同时,他通过征婚广告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物,为读者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可以说,该书使读者见微知著——从征婚广告中发现了历史。

注释

征婚广告词篇(5)

在Laura J. Schaefer的书《透视征婚广告的历史》中,维多利亚时代绅士们的征婚广告通常都不自觉地灌入某种莎士比亚体,充满了不文言则不成婚的悲壮意味,此外,还附加一份详细的财产报告和官方认可的体检表,情书和遗嘱都有了,可见旧时代的英国熟男尽管缺乏平安贵族深草少将,为了追到大美人小野小町,带病狂奔100夜,最后死在半途中的那种东方式的狗血激情,却也还真心诚意,腐朽之处偶现奇葩。

遗憾的是,这份传统并没有得以延续,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中期,英国报纸的征婚广告开始取消私人私语,代之以征婚中介的集体征婚广告,所谓的集体征婚广告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征婚广告如出一辙:“王某,27,173CM,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本市户口,有房无婚史,欲觅肤白贤惠持家女20-25共携百年,有意者请电XXX(中介电话)。” 中介竞争激烈,片土必争,而报纸广告价格昂贵,所以莎士比亚体也好,拜伦体和济慈体也好,注定要牺牲给商业性,征婚广告不比“马桶急修”有趣多少,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之一;另一方面,以前的人登广告前掏心掏肺,因为要和你定生死,而现在的人谈了30次恋爱,也不一定要和你定生死,当然用不着那么上心。所以个性征婚的文化一旦没落,似乎就这样一直没落了下来,到了互联网的年代,也还是没能咸鱼翻身。

比如说 《卫报》算是英国最有文化的报纸了,所以吸引了很多三高(高龄,高智商,高 品味)的小资、中产和绅士们在卫报报业集团创办的“卫报情侣网”上征友。它可不像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上的, 该网站打出“高雅”牌,所以又有“三高阶层”的TAKE ME OUT(山寨版《非诚勿扰》的前身)之称。尽然如此,我在浏览了35岁到49岁英国熟男之80%的征友启事后,得出了一个深刻印象:他们都是同一爹娘生的,且在同一个幼儿园长大,都泡过同样的妞(在沙滩上喝红酒看落日),欣赏同样的音乐(从摇滚到爵士到古典),听同一电台(BBC4),都是英国左翼(谁叫《卫报》是左派报纸呢?),都热爱健身(每周两到三次)和绿色食品……他们,像大部分的英国熟男那样,信奉谦虚的美德,每到需要夸赞自己时,都要借助他人之口(我的朋友说我是一个非常具有幽默感的人,我的母亲说我智商很高……),虽然他们的开场白都是“坦白地说”,但是要他们真的袒露自我,那可真得动用高级瑜伽才能把他们那僵硬的嘴皮撬开不可。

当然也有“出类拔萃”的熟男,敢于以这样的广告词示爱:“我170,失业有孩却腿短志坚,苦练咏春拳,47岁高龄仍在读牛津积极心理学MA,业余爱好中世纪炼金术和密宗。性格古怪,爱走偏锋。希望遇到不戴假睫毛,不化僵尸妆,不追宝马者,共同探讨真爱的奥秘。她不一定非要读村上春树,但最好明白为什么不对称的耳垂也可以很性感的道理。”

征婚广告词篇(6)

且看第一条,是个26岁的公务员,说是出身于干部家庭,经济优,有三室一厅住房两套,这且罢了,其中居然还有这么一条——“深为领导赏识”。这什么意思嘛?简直是空头支票嘛,万一你领导调走了呢?万一你领导改主意了呢?人家小姑娘要是冲这条选了你,岂不是受骗上当?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干嘛要这么现实,可是要是这条没什么意义,你干嘛在一个字几块钱的征婚启事里专门列出这条?

如果说这条已经够雷人,再朝下看,我简直要借个早已过气的词叫做“雷得外焦里嫩”。下面一连三条,在不同的优秀条件后面,都标明相同的一条——“有公派车”!是啊,有车算啥啊?就算你宝马奔驰,也没咱这哪怕是一辆普桑的“公派车”牛。这个词的背后,是有公权力撑腰的。

广告能见时代风貌,能反映人性,而且我还发现了,正儿八经的像CCTV上的广告没什么看头,都是时代精英,都水光溜滑的,主流是主流了,但离生活太远。有意味的广告体现在弱势媒体上。

比如街上那种美富婆夫君不育重金求子的,这种虚假小广告承诺了一个男人全部的梦想,财、色、外加基因延续。但就因为太完美了,更显得不可信,我有时站在路边想,有人上当吗?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处境?来历?对于人生的看法?

征婚广告词篇(7)

重庆渝中区的汤女士近日致电《重庆商报》记者称:“13名富豪女子同时登报‘借种’,酬金最高竟达60万元。”记者根据汤女士提供的线索,搜索21日《重庆×报》,果然在第4版广告上发现:征婚交友广告中“借种”广告多达10余条。据统计,有13名自称富豪的女子同日登报“借种”。有4名表示要重酬男方,但未注明金额,其他9人皆称重酬男方20万至60万,总酬金达310万。(《北京娱乐信报》9月22日)

不过,如果你要是认为天上会掉下馅饼,可以财色双收,恐怕又是南柯一梦。记者分别以年轻打工仔、中年研究生身份,拨通其中一个“借种”广告电话。接电话的一名女子先是称“借种”女子的丈夫是服装商,应征的男方只要是年轻小伙就行。其后,又介绍称女子丈夫是台湾房地产商人,对记者的文化程度感到满意。在两次电话中,接电话女士都再三嘱咐记者要带500元介绍费到某婚介所与“借种”女子见面。

征婚广告词篇(8)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问题愈发突出,作为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之一,中国电影及其市场发展值得关注。从经济战略而言,电影市场是文化市场的重要一极;从文化战略而言,电影市场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电影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在主流文化解构的背景下,①在多方面涉及文化安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2008年底贺岁档,《非诚勿扰》迅速成为票房冠军,已经成为冯氏影片最卖座的一部。如果说《中国式离婚》让中国影视进入了“后结婚时代”,那么近年频繁上映的征婚影片又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更猛烈的征婚文化的影响力。征婚片作为贺岁片,在大事频仍的2008年获得成功,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一、档期电影时代的中国贺岁片

随着商业片的发展,档期电影的时代已经来临。好莱坞等成熟电影市场已把档期研究透彻,影片可能还没开拍就确定好了档期。超前的档期安排甚至在导演、演员、剧本甚至故事大纲这些电影最基本的要素完成之前,而这在中国以前看来还不可想象。

档期已有,组合难成。除了贺岁片档以外,中国电影有了情人节档、奥斯卡档、暑期档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全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电影拍出之后开始学会在不同的档期寻找到自己最可能有价值的位置,而档期也越发理性地排列自己能够掌握的影片资源。但是,目前的中国贺岁档等电影档期还远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年冷,一年热,题材不固定,票房不稳定。而美国的档期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票房收入都有明显的标志,如“暑期档”票房通常能占到全年的40%,主要观众群是正在放假的青少年,以商业片为主,如热闹的动画片、刺激的科幻片、动作片和搞笑的喜剧片。档期的最大价值是将所有的电影资源按照最合理的市场原则进行组合,并将这一组合理念贯穿影片的宣传、制作、放映等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单纯的后期放映策略,更不是时间上的押宝。而目前贺岁档等档期还没有很好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出现不顾题材的成堆影片都来冲击一个档期的情况。

偏爱形式的大制作,忽视内容的创新,甚至脱离了贺岁片的宗旨。众多贺岁片在票房上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导演和技术,后者又推动前者逐渐开始了大制作。大制作无可厚非,但是往往让形式上的恢宏、炫目、夸张、刺激取代了内容上的细腻、感人、丰富、创新。如2007年岁末贺岁档期《投名状》《集结号》等虽然视听震撼,人物性格和动作鲜明抢眼,票房火爆,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作为贺岁片,题材上温暖爱情、吉祥或优美的故事为首选,风格上以欢庆热闹的喜剧为最合适,目标观众以老少咸宜为主,主题的人情和道理要通俗易懂,这才能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都顺畅接受。而无论是《投名状》的血腥杀戮还是《集结号》的灰色战争,都已经偏离了贺岁片的方向。要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②尊重艺术规律。

二、贺岁片中的征婚电影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结婚方式的变化巨大,但是在电影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让历史剧、战争片长时间占据中国当代影视大量空间,个人的私生活很难取而代之。另一方面,是近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人思想、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重要主题的放映也主要以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宏大叙事为主。

相比之下,对于中国人私人空间――尤其是结婚方式变化的关注明显不足。而征婚电影的井喷既是填补这一需要的极端表现,又让人不得不反思档期电影市场中金融危机下的表现。其实,征婚片对婚姻文化的反映多是一种戏剧化、喜剧化方式。《爱情呼叫转移》中12女对1男,《爱情呼叫转移2》中12男对1女的征婚方式其实和现实中有的征婚相比也许并不是太夸张,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征婚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要性。

《桃花运》讲述围城内外的男女寻找婚姻、爱情的故事,主要以五个不同年龄的女性为视角,情节相对独立,展示婚姻的多种可能性。成功小白领(李小璐饰)可以争取到广大白领阶层,懂得享受小资生活,婚姻理想是找个有钱的男人当靠山,而现实却是别人介绍的有钱人各有缺陷,让她明白,只有主动出击寻找有钱而且有才的男人,才能让她满意。一个富商的女儿(宋佳饰),得到一大笔遗产,一心想找一个真心实意对自己好的另一半,结局完美,过程戏剧,纯情但不做作。一个农村女孩(梅婷饰),对夫妻生活传统保守的观念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坚持认为只有婚姻里的关系才是最长久的,是返璞归真的爱情想象,最淳朴的爱情观也最能获得大多数女孩的认同。还有中老年爱情,以历经沧桑的人生,无论是婚姻厌倦型还是心甘情愿型,感情把握自然到位,感觉真实,惹人怜悯,用爱情博得同情和感叹也是贺岁片的重要策略。

《非诚勿扰》讲述大龄青年秦奋在征婚中遇到一位陷入婚外恋的空姐笑笑,想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来帮助笑笑,可惜笑笑始终跳不出不伦恋,反将自己逼入绝境。作为典型的贺岁片,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批判和讽刺,即使是批评也是调侃式的。《非诚勿扰》的灵感来自陈国富的电影《征婚启事》,《征婚启事》做的是一个结合虚构与纪录的艺术实验,最大的创作动机是找一个借口来看遍“人的嘴脸”,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现实性。而《非诚勿扰》惟一深沉、深刻的话可能是秦奋对邬桑告别感言:“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就是缺朋友,原来最好的几个,现在都各奔东西了,有的时候真的会特别孤独。”这个情节是借用顾晓阳的小说《洛杉矶蜂鸟》,那个小说结尾是,刘小刘在洛杉矶开着车,一边唱一边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影片试图从感情的角度去解释和解决婚姻中的情感死结,可惜最终只能让笑笑以自杀的形式来摆脱这段感情。

总之,征婚电影作为典型的贺岁片,以一种热闹的方式表现浮躁的情感世界,非诚勿扰之“诚”是“心诚”之“诚”,而诚心成了快节奏现代结婚中最宝贵、最缺乏的要素。影片内容具有贴近性、时事性,用网络征婚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很具代表性,以至于越来越靠近央视的春晚小品,要对一年来发生的大事进行总结点评。无厘头、戏谑的语言具启发性,它让观众在影片故事层面得到情感的共鸣,在信息方面得到满足,如《非诚勿扰》对2008年发生的地震和金融风暴的提及就引起了观众会心的反应。

三、“口红效应”与隐性广告策略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2008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恰恰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眼下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口红效应”开始显现,“口红效应”一词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日本市场调研机构近日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侣。

“口红效应”一词在国内走红,源自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还主要是理论的附会。2008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但是,贺岁片的井喷,尤其是《非诚勿扰》的票房成功并不是金融危机直接的反映,而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和经济规律。

2008年是中国大事年,大悲大喜不断,观众对喜剧的需求饥渴。大悲有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金融海啸等,大喜有奥运成功举办、神七胜利升空、两岸三通等,国人心理大起大落,急需释放紧张压抑,越是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越是需要喜剧,需要寻找一种精神的释放和寄托。

档期成就《非诚勿扰》,占尽天时地利。天时主要是,除了周末档外,还有圣诞档和元旦档,这两个节日档足以让《非诚勿扰》狂揽票房。相比之下《梅兰芳》虽是一部投资上千万美元的“超级大片”,但却后继乏力,《叶问》也对《非诚勿扰》形不成威胁,同时避开了可能形成威胁的《赤壁》,这给《非诚勿扰》留够了足以抬高票房的时间。如果不是《梅兰芳》提前公映,《非诚勿扰》也就不会提前公映,继而档期也不会赶这么好、这么巧。

商业营销多元化,隐性广告策略化。电影成功再出书的策略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多元化的营销仍然是电影市场成功的利器。出版商把《非诚勿扰》的剧本称为长篇小说,以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传播,再加上图书里的广告以及电影以外的广告,冯小刚在商业运作上可谓得心应手。

隐性广告的硬性植入在保证投资的同时伤害了艺术原则。葛优刚演完哭戏,观众尚在回味时,一张某银行信用卡突兀地被丢在了桌上,粗糙的植入很容易伤害了观众的情感。影片中植入的广告涉及餐厅、酒、汽车、邮轮、信用卡、手机、网站、笔记本电脑、景区、墓地等品牌,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电影的画面或对白中。

从社会思想来说,也要警惕以电影为载体的外来文化侵蚀,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日益增长的虚无主义、浮躁文化、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想等,③对中国电影、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样广告满天飞的形势必会影响电影艺术的自由发挥,尤其是结尾大团圆的结局显得牵强。影片在最后部分生硬地一转:笑笑跳海被救,重生以后抛弃了过去的感情包袱,和秦奋好好地重新经营一段新的感情,同时,秦奋还从自己的发明中看到泛红的股票指数,象征着一切都会好起来。对商业妥协以后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实际已经把影片的整体感破坏殆尽,一部出色的悲喜剧变成了博人一笑的肥皂剧。虽然这么多的广告连导演都自觉脸红而出来道歉,但显然这种道歉不能挽回电影在艺术上的损失。电影艺术的创新,还是要内入手,尝试叙事结构的创新和叙事策略的打磨,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电影市场的活力。

注释:

① 卢衍鹏:《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② 王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出发》,《学术论坛》,2011年第7期。

征婚广告词篇(9)

对此,消协提醒您当心婚介消费三类陷阱:

招数一:成为会员,套你上钩

不少婚介公司在广告中都打出成为会员,免费建档的招牌,其实就是为征婚者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交上介绍费或会费后,信息登记不要钱。

婚介会根据消费者要求的条件,推荐几位优秀的人选(会员)让征婚者选择定下目标,而约会就要另外定时间了。当迟迟没有收到约会的通知,征婚者就会询问婚介情况,婚介会以种种理由推迟见面,或者再另选他人应付过去,以后征婚者再到婚介公司去理论,“红娘”就将责任推到消费者曾未见面的人身上。

招数二:使用“婚托儿”骗你没商量

征婚广告词篇(10)

向隽永恒久更进一步

蒂芙尼广告词:

无尽闪耀

闪耀着婚礼

闪耀着蜜月

闪耀着今天

闪耀着明天

闪耀着无数个每一天

Tiffany 订婚钻戒

幸福璀璨,因你们坚定的永恒无尽闪耀

Diamond lasting forever a spread far

牵挂就是幸福

但当Diamond和Tiffany相遇,那就再也抗拒不了了,经典的六爪钻戒,把钻石的完美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光芒得到最大限度的折射!也成为了订婚戒指的国际标准…再配上淡蓝的盒子,白色的绸带,我想应该没有什么人会说"No"的!

施华洛世奇 广告词:

珠宝是物质的,施华洛世奇是精神的。每个女人必须拥有一件施华洛世奇的装饰品

发现你的闪光

施华洛世奇的广告音乐:

陈慧琳的Love Paradise

宝诗龙广告词:

上一篇: 形体培训礼仪 下一篇: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