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电课程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5 05:13:20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1)

1.引言

《工厂供电》就是工厂所需电能的供应与分配,《工厂供电》这门课程就是研究如何向工厂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保证其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一门科学,该课程的特点是:先修课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要求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为今后从事供配电技术工作奠定基础。为实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改革,由传统教学改革为项目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教学为生产服务的目的。

2.高职高专《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工厂供电》是高职高专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与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对知识的需求有差距,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为了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改革。

3.高职高专《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对《工厂供电》课程理念、思路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等五个对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参照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岗位调研,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按岗位能力确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配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按典型工作任务需求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反映职业标准。

针对工矿企业变电所电气运行、维护、检修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群,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重构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按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按照专业岗位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提炼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思路进行课程开发。重视教学过程监控,将过程考核与任务抽查考核有机结合,且在过程考核中增加理论环节考查,加强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与总结提高,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同步达标的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3.2对《工厂供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本课程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概述、高压电气设备、电气主接线、配电装置及接地装置、二次回路等五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子项目。

3.3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3.3.1仿真教学法

工矿企业变电所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极高。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仿真实训的优势,积极运用仿真教学。在仿真机上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对工矿企业变电所电气设备进行运行操作、故障模拟与处理,获得工矿企业变电所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机上的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仿真教学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过程评价。

3.3.2四阶段技能训练法

技能训练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

(1)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讲解任务要求,讲授必需的专业知识。

(2)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边示范操作过程边讲解工作要求与操作程序,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通过理解操作过程。

(3)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得到反馈信息,纠正错误。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完成项目报告,师生共同对训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归纳总结。

3.3.3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如提供生产实际中发生过的事故或缺陷,描述事故发生过程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讨论、提出预防、处理事故的方法,然后在仿真机上进行验证,学会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应用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3.3.4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有五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设计了与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的学习子任务,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布置任务、问题,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习得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5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10KV/0.4KV变电所为课程学习的载体,模拟工矿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实际岗位,按照工矿企业变电所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站长、班长、普通电工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工矿企业变电所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4.结语

《工厂供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其特点是内容涉及面广,工程实践性强。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供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达到高职高专课程标准要求,几年来,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有效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生产的联系,加强了课程教学环节的工程实际训练,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2)

1.引言

《工厂供电》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必修课中的一门专业学科,该课程具有内容庞大、涉及面广、密切联系实际、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供电需求愈加强烈,同时对引进技术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一些传统的“直灌”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人才培养教育需要,由此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工厂供电》教改是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典型,在该课程上,我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深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更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传授型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将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掌握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新模式。

2.1 分析学生,梳理课程

在上课之前,首先了解上课班级学生各方面信息,如班级内学习尖子生、后进生、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程度、学习主动性等;其次对授课计划和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反复研究,对前几届所上的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补其不足,给即将上课课程充分做好备课准备。

2.2 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每章节新概念、基本原理、问题重点和难点的内容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在引入新知识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启发学生由提出问题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有疑问到解决疑问过程转变,使得其在学习新知识既得到掌握又得到锻炼,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更加牢固。

另外,课堂上授课时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间互相提问,这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勇于提出问题, 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间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工厂供电系统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知识点时提出问题“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公式:PWL=3I230RWL”是怎么来的?刚开始有很多同学都不太明白,经过学生结合课本对应知识点反复阅读,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后能够完全理解,对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使得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刻苦专研,虚心好学良好学习风气。

2.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老师主要是采用和“直灌”式传输型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课堂、多媒体,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不同授课知识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目的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所以说根据不同的章节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1)在讲解“电力负荷及其计算、短路电流及其计算”两个章节的知识点时,由于涉及计算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抽象,需要板书推算各条公式,由此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讲授课本基本内容方法,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等让学生消化和扩展;(2)在讲解“高压一次设备及其选择、低压一次设备及其选择”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各个设备形状和技术性能,让学生观看图片使得学生对设备了解更深刻,然后让学生到校内实验室参观了解一些设备,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到现实设备观摩了解,对学习的知识点掌握更扎实,为后面工厂实习打好基础;(3)在讲解“变压器选择”、“防雷、接地与电气安装”、“工厂电气照明”等知识时,主要以教室和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直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老师在现场直接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2.4 结合实际,增加新教学内容

《工厂供电》课程是一门比较传统课程,其书中知识点的计算方法、设备选择、校验方法等都大同小异,但如今各电气设备发展迅速,很多新型号新设备雨如春笋般生产出来,目前教材上介绍的几乎是一些典型的过时的设备,对新设备介绍少之又少。所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电网公司现在常用的变压器设备和我市两家高低压开关柜的现状发展规模,学生在了解新电气设备、新技术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直接向老师借阅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找并下载资料,共同讨论,拓展知识面。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工程综合训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工厂供电》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工厂供电系统设计步骤和设计方式方法的综合训练,我们在《工厂供电》实践教学设置方面有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两项内容。

3.1 课程设计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为了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是真正的受益者,在整个课程设计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3.1.1 强调设计纪律,保证设计秩序。为保证课程设计正常有序进行,教师在设计前期强调纪律和不定期抽查设计进展情况等,同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有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当各小组组长,其主要是负责本组考勤、与老师对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成果汇总等,确保设计工作正常开展。

3.1.2 课程设计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修课程和所学《工厂供电》专业知识进行电气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报告的撰写工作,学会选择和确定电气设备的型号和规格,学会查找和运用有关设计手册和技术资料,学会运用AutoCAD绘制电气工程图等。

3.1.3 课程设计内容。课题题目是:某机械厂降压变电所设计,从课题题目出发,依据提供的工厂的总平面布置图、工厂负荷情况、工厂各车间负荷统计资料、供电电源情况、地质水文资料等其它资料进行设计。由于学校提供设计资料资源有限、材料过于陈旧,我们提供给学生一些社会上用得比较多的设备技术参考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新的设备技术知识有一定掌握,设计出更可靠、更实用、性价比更高的供电系统。另外,为摆脱大量繁琐的计算和图纸修正工作,我们利用AutoCAD和DXP现代工具做为辅助技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给予正确指导,并重视设计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按期按质完成设计报告。

3.2 生产实习

由于现在学院执行的是三加一教学模式,从学生在大四第一学生后半段开始,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为期4到6周的毕业生产实习工作,如高低压开关柜厂、电气分厂,供电所等专业操作性较强的电气岗位。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要求按照企业相关工作制度上下班,跟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现场电气技术。通过毕业生产实习,一是让学生了解各种高低压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用途;二是学习高低压开关柜的一次二次工作原理和布线工艺;三是掌握现代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掌握系统设计工作所必备的图纸设计、设备选型、参数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知识。通过生产实习,也是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前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为能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真正独挡一面。

4.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们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上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从学生上课反馈统计情况来看,他们对该课程有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加强,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系统和全面。但是,社会需求是各方面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对各行业专业要求极高,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善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和总结,让学生在学校能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社会输送更全面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介才. 工厂供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3.7

[2]吕梅蕾 等.“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报,2003.2。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改革基于的理论依据或现实问题

工厂供电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如何向工厂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保证其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一门科学,要求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职能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人员。结合此目标,教师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时需将内容渗透于实践当中,但工厂供电课程所需要的实践的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外形结构较大型、也不便让学生操作,且电工作业为特殊工种,使该门课程的实践训练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能采取以理论课为主,结合图形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极易导致高职教育向学科型教育靠拢,而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而高职学生本身具有基础较差,学习约束力较弱等特点,最终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课程没有根本的认识,甚至对于基本的高低压器件都没有根本的认识,导致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不具有到相关供电单位实习的能力。

结合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现状,学生学习后不能直接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为了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锻炼学生的计算、设计、绘图、实践等能力,必须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改革的意义

本项目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宗旨,达到“动手快、后劲足”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占更大比例,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练习与操作的机会的特点。通过对工厂供电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最终显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更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专家针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为引导教学法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行为引导,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提出三段式教学方法即课前的预习自学、优化课堂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这三个阶段,改变以往课堂上采用的“直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孙琴梅根据所在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和地区特点,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分析,找到合适项目,提出项目教学法,注重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根据本课程与生产实际的关系找到一个或两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找到一个能贯穿课程的工程项目,要完成该项目,可通过几个贯穿整个项目的能力训练模块(即能力训练项目)来实现,而能力训练项目中所用的知识就是本课程的知识要求,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一系列方法都忽略了课程设计环节,没有将课程设计结合到整个教学任务中,本项目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结合行为引导、项目任务教学法,将课程设计各部分设定为每一个任务并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模拟化教学,完成所有任务即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使学生真正地对工厂供配电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研究。

4 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改革研究的是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针对工厂供电课程特点,结合课程设计要求,即工厂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补偿、变配电所及主变压器的选择、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选择、变配电所及柴油发电机房的布置与结构设计、供配电线路设计、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设计,设计图纸的绘制等,在整体组织上,吸取项目驱动的特点,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围绕每一个单项行动(任务),展开相关技能的教学,一步一步,环环相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最后将整个设计模拟化,在模拟工厂的供配电房中完成,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教学,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充分锻炼学习与思考能力,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绘图的能力,并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学生的责任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工厂、各种实物等教学环境与教具,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5 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勤于动手,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走出传统课堂,但又不完全脱离课堂,采用模拟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进而成为一个指导者,达到教学双赢目的,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实现高职学校职能教育的目标。

6 改革创新之处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4)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职业素养。

工厂供电是高职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培养从事企事业单位降压变电所运行维护安装,车间动力设备控制维修安装,民用建筑供电及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高低压开关柜安装调试,照明系统安装维修岗位的高级技能性人才。

一、课程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工厂供电属于强电类课程,实验相对困难,特别是高压部分。以往我们采用的是在教室讲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参观现场,做简单的实验,最后进行两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学过的各个章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供电系统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在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的是系统的分析、理论的讲解及复杂的计算,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缺乏实践环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另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生源的减少,使高职学生的素质、文化课基础差别较大,对于这些有着不同个性、不同目的、不同爱好的教学对象,怎样组织教学,怎样使他们成才,也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随着我院示范院校的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工厂供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原来工厂供电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通过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引入新知识。在设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把项目划分成为几个具体的、较容易掌握的任务,将知识点含在每个任务中,以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

1.项目、任务的设计

选择合适的项目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项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因此在项目选择上我们把握住了以下几点:项目内容要基本包涵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而且最好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深度适宜,既不能太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任务。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学校相关的供电系统的设计作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项目。根据知识的前后逻辑和项目的实施过程,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将情境与任务同步结合起来,共设计了5个教学情境,8个任务,如表1所示。

2.项目、任务实施过程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情境1(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认识)中的两个任务(机加工实训车间的负荷计算、纺织实训车间负荷计算)为例,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相关知识学习。学习本情境的理论知识,包括电力系统和变电所的基本知识、电力负荷的计算和功率因数的补偿、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等基础知识。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结合项目任务,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观看、板书、到学校的实训工厂参观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对供配电系统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计划实施。根据任务分组,每组3~4人,确定小组负责人,布置工作任务,两个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小组负责人带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在几个小组之间进行指导。

检查评价。检查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估,包括负荷计算的过程及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比较、学生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评价,最后给出本任务的分数,每一次分数和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整个项目的成绩。

三、结语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使用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认知能力。

总之,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是一种新教学法的尝试,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任务的实施缺乏实训设备,项目的设置覆盖面不广,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些脱节。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项目贯穿整个课程,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提升各种实践能力,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5)

引言

《工厂供配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项目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课程的骨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基于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单元设计是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

1.教学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倒闸操作常识性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票的填写内容、格式及操作方法。同时,对供电系统一次主接线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倒闸操作技能。

1.1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按下达的工作票填写相应倒闸操作票;使学生能够按倒闸操作规程及要求,正确执行操作票;使学生能够处理操作过程中的异常问题。

1.2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标准术语;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的规程及倒闸操作票的内容及填写格式;使学生掌握倒闸操作步骤;使学生掌握生产中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

1.3素质目标:扩展学生相应的信息收集能力;提高学生企业规范文档编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执行“二票三制”的严谨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2.课程内容

2.1确定工作任务:熟悉并理解倒闸操作标准术语;学习倒闸操作规程;学习倒闸操作票的内容、填写格式;练习填写倒闸操作票;模拟演练倒闸操作步骤;落实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

2.2项目情境引入:事故经过:1999年5月5日,天台城东变电所进行35kV母线压变、母线避雷器实验工作,9:04分,县调陈某向城东变值班员(正值)丁某下达调度操作指令:35kV母线压变由运行改为检修。丁某接令后,即会同另一值班员(副值)赵某带上预先拟好的操作票、验电笔、接地线等工具到达户外现场。正值监护,副值操作,9:12分,当操作到第三项:在35kV母线压变闸刀压变测验电,挂11#接地线时,由副值验明无压后,误合上35kV母线接地刀闸,造成35kV母线三相短路,110kV天台变天坡3677线速断动作,重合失败,后加速动作,同时,热电线低电压动作跳闸,桐柏3512线低电压动作跳闸,电站(厂)解列。城东变、南山变全所失压,10:34分经事故处理,改变运行方式后,由城坡3511线恢复对城东变、南山变的供电。事故造成两变电所停电11时22分,少供电量7694kwh。

事故原因:虽然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持有操作票,但没有认真执行倒闸操作“两票三制”,没有核对操作票中的操作项目、内容,而是凭经验和记忆进行,以致把操作“挂上接地线”误操作成“合上接地闸刀”;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操作时麻痹大意,操作前,虽然把接地线带到现场,却在操作时没有对使用接地线产生疑问,而是凭直观想象用接地闸刀代替接地线;(3)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状况不十分熟悉,监护人和操作人未能及时发现操作错误。

3.课程实施过程

3.1熟读项目任务书: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自主熟悉模拟屏;

3.2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倒闸操作的基本知识;

3.3整理、汇总资料:各运行班将收集到的资料汇总;

3.4创设教学情境:进入学习情境;

3.5熟悉模拟屏:教师演示“10KV变电站一次系统智能模拟屏”的操作方法;学生熟悉模拟屏及操作方法;

3.6误操作案例分析:各运行班对误操作案例进行分析;汇总案例分析结果;交流确定事故原因;教师以主任身份听取案例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

3.7进入岗位:学生进入模拟工作岗位,确定操作人和监护人,准备填写任务1-1操作票;

3.8填写任务操作票:由各班操作人执笔,填写倒闸操作票;

3.9评估、总结:各组之间展开讨论、评估、总结;

3.10资料整理:填写工作日志;整理记录资料;编写工作报告;

3.11清理工作场地。

4.实施效果

学生以各运行班值班工作形式完成了10KV变电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倒闸操作标准术语、倒闸操作规程及操作票内容和填写格式有了更为清楚地掌握;学生亲身演练了倒闸操作步骤并更加熟悉了生产中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二票三制)。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结语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课程的骨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通对“10KV变电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项目化教学单元的设计,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倒闸操作规程的安全作用及倒闸操作步骤的科学性。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56-02

一、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课堂教学

(一)根据教学采用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手段

工厂供电技术主要涉及35KV及以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计算、应用研究和运行维护,有着鲜明的工程应用背景。为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形成多样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板书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因此,在引入概念、计算公式时,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在分析解题思路、讲解习题时,在复结时,都要采用板书。因为在教师书写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对于某些难于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复杂的变化过程,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可以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并富有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手段。如在讲授继电器结构和动作过程时,利用实验室废弃的继电器,给学生演示其动作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要比单凭看书上的图片效果好得多,学生非常感兴趣,概念理解彻底全面。

(二)找寻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加深概念理解

学生初次接触一门专业课时,如果不了解学科、课程的体系结构,就会觉得教学内容纷繁复杂,预习复习没有头绪。因此,在注重教学要点讲授的同时,还要关注内容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首先要重视第一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关注最大的一节课,这节课如果吸引不住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不清楚、目的不明确、学了也不知道能干啥,学生就会觉得无趣,往后要使他们重新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就更难了。因此,在第一节课上,要讲清楚教学内容有哪些、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重点在哪里、教学要求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教学内容和课堂纪律各方面的要求。虽然,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内容可能不了解,因此不十分理解内容之间的具体联系,但只要把这种思路方法应用到随后的每一节课上,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在随后的每节课中,首先要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强调本节内容与上节课内容之间的联系,讲完本节内容后,要有总结。这样,每个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的,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又有利于融会贯通。

(三)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能成为一言堂,教师不要做只会看黑板、地板和天花板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手段。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层次进行提问。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也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当然,提问可以是自问自答,提问在于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和重点,带着问题听课。

其次,小组讨论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可能各有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同,这样使教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答疑、角色扮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二、注重实验和课程设计

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完之后,随后进行相关内容的实验。由于实验学时的压缩和实物实验的限制,本校设置了实验室实物教学和软件仿真实验环节,实物实验进行的是继电保护电路的结构和整定,学生可接触实际设备,掌握和巩固课堂所讲的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对于有些实验,在实验室不方便开展,如电力线路的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和单相试验,不能观察实验现象,只能看到实验结果,可以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来模拟短路现象,既直观,又增加了趣味性。也可以利用Microsoft Visio软件绘制工厂变配电系统的电气接线图。

课程设计设置在讲完课程内容和学生做完课程内实验后进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强化供电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方法综合应用于完成某个实际变电所及厂区配电系统的工程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首先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都是假想一个题目,如“某重型机器厂供电系统设计”,然后修改负荷资料、自然条件以及供电电源的主要参数后分配给每位同学。由于题目是假想的,学生完全是闭门造车,根本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差,毕业设计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好的设计题目应该来源于实际,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工厂企业供配电系统,也可以选择居民小区、大型商场或医疗场所。这样既增强了实用性,又可以让选题多样化、工程化,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还要注意引入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和新设备,做到与时俱进。

其次,课程设计还应该完善考核方法。考核是检验学生的手段和方式,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课程设计成绩包括平时成绩、答辩成绩和报告图纸成绩。在课程设计的初期,要明确考核要求。课程设计期间要加强日常管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最终,课程设计需要通过答辩和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答辩考查学生对课题的熟悉程度、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报告和图纸要求设计方案合理正确、格式规范。通过细化考核方式,可以做到对学生设计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掌控,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避免出现东拼西凑、滥竽充数的现象。

三、与科研实际相结合

对于专业课而言,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是课程的实用性。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只要求学生理解知识点,不重视和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学生就会觉得听课还不如自学,学了没用,也就没兴趣学了。

工厂供电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其中大多数内容变化不大,如负荷计算短电流计算、电力线路的选择和校验、电力设备的选择和校验、继电保护的整定方法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供电系统中来,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做一些专题讲座,增加一些新知识,如供电设备部分,可重点介绍箱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SF6互感器和电子式互感器、SF6开关、真空开关和GIS组合电器等新设备,尽量使学生所学与目前供电技术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四、结论

工厂供电课程具有显著的实用和工程特点,因此,无论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来展开。理论课讲授供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验课,学生接触实际设备,可以巩固课堂内容,增强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手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CAD设计技能,逐渐具备工程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参与教师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对该领域有整体性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的零距离。总之,通过先理论,后实践,最后应用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具有供电系统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全局性、综合性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专业的工厂供电课程,在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和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研究团队,在教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供电设计人才。但在技术日新月异、市场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学改革还应不断深化、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方法、加强教师自身建设,争取培养出更优秀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志平. 供配电技术[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2版), 2008.

[2] Chen Yan, Du Yong-dui, Ma Chun-ya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 of motor and drive[C].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nton Press, 2010: 980-980.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7)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工作于生产、施工、服务第一线必须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近期我校大力开展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通过教研会讨论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结合,不断的创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制度。为我校学生毕业后顺利被用人单位接受创造了有力条件。

在过去的两年教学过程中,我先后担任了我校发电厂专业06、504级和07、505级的电力工程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对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发现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性质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能较好地适应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理论知识面广博和工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电力工程是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遵循电力生产“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方针,以电能生产和传输为主线,主要讲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发电厂、变电站与输电网的接线方式,输电网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参数与运行特性,电力网的潮流计算、调压调频、电力系统稳态与暂态特性及其分析计算方法和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让学生能充分掌握好电能生产、输送、变配等相关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在国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力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内容。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1、发电厂概述。知识点:能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火力发电和水能发电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原理;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发电的原理。

2、电气主接线。知识点: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与种类;各种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高、低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工厂供电系统的主接线;建筑配电系统接线;配电装置。

3、输电网运行分析。知识点:电能质量分析;电网各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电路;电网的等值电路;输电网的潮流分析;电力系统频率分析。

4、配电网运行分析。知识点:配电网的电压计算;配电网的损耗计算与降损措施;简单配电网的潮流计算;复杂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配电网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

5、电力设备的选择。知识点:电力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计算分析;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母线、电缆、绝缘子的选择;高压电器的选择;低压电器的选择;发电厂和变电所

6、电力负荷特性与计算分析。知识点:负荷曲线与特性分析;负荷计算的方法;工厂、建筑供电负荷的统计计算;负荷预测简介。

7、继电保护基础。知识点: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单侧电源电网相间短路的电流保护;电网的接地保护;主设备保护;10kV配电系统的保护;工厂、民用建筑供电系统的保护。

8、防雷与接地。知识点:接地概述;雷电的形成与危害;防雷装置;输电线路和变电所的防雷;工厂供电、建筑配电系统的防雷。

9、电力工程设计。知识点:电力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电力设备图形符号;电力工程CAD简介;变电所电气设计示例;工厂供电设计示例;建筑配电设计示例。

四、实训课程的改进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我觉得关键在于改革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强校企合作。

《电力工程》作为发电厂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或工矿企业供电部门工作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这些部门也正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领域之一。也为进一步选修其他电力类课程奠定必备的专业基础。原授课计划中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课的讲授,强调电力系统设计与短路电流的计算,但是针对于目前的就业情况,高职学生已经很难从事电力系统设计工作,更多的毕业生会从先一线的生产,监控和操作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训条件与学生动手机会。

电力系统静态仿真模拟实验及暂态仿真模拟实验,国内只有少数几所学校拥有此实验条件,因需要投巨资购买基于VLSI的多机系统仿真软件,并且实验目的主要是针对与锅炉与汽轮机操作,及电气自动化专业电网控制方面,对我校发电厂专业作用并非十分显著。可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课时的发电厂电气部分仿真上机实验,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了解电厂生产现场的操作流程及应付突发状况的方法。

同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和变电站参观,直观地感受各种电气设备;并安排学生进行断路器控制及操作等实验。大力推行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转换。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的改善教学条件,与河南煤化集团下属多个电厂通过协议达成了“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到现场去,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实实在在的操作设备,按时按质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甚至通过思考,提出的某些创意可被应用到生产中,为企业创收。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因此,应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增加实践教学力度,发展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8)

(1)撰写了与当今供电水平相符,能够反映当今供电系统特点的新教材.本校在多年供电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立足于城市供电系统范畴,适合于当今城市供电技术发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工厂供电概念的教材.例如,书中给出了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演化.这是随着城市电缆化水平的提高,供电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教材中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工程性相结合,基本概念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衔接,以及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同时,还注重各相关内容的解释、衔接与联系,强化了学生对于供电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掌握,以满足系统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及运行操作等工作的需求;

(2)开发了能够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针对教材相关内容,本校以模拟环境替代现场环境,创新性的开发了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通过对供电系统运行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全面掌握了供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规律;同时通过实验中的参数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系统中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意义和影响.该软件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平台,又可补充教学,引导学生自发性与研究性的学习.目前,该软件正在进行再开发,争取能做更多的演示,更贴近于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最终作为典型的教学工具商品向全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加以推广;

(3)加强了参观考察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与实际相联系,建立更为完整生动的系统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我校还加强了实际参观考察的环节,使学生亲眼看到现实中的供电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35kV变电站、10kV变电站和学校附近的220kV变电站,观察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变电站的平面布置、线缆走线等情况,尤其对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讲解.另外,考虑到运行中的供电系统无法深入设备内部,我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开关厂和变压器厂,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设备内部,彻底了解设备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响良好;

(4)强化了工程概念,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设计与运行的思路贯穿课程始终.我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任务甚至毕业设计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大部分过程融为一体.这样,在课堂教学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课程设计的内容也相应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课本每一知识点在实际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明确.而在课程设计阶段,则注意突出课程设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完善与提高.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双重质量,使得教学质量好,实践效果好;

(5)与学校背景和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突出了课程特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因此供电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流程尤为重要.在供电技术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我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甚至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直接把相应的设计规范作为授课内容,且与配电技术课程相结合,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完整的建筑电气课程体系.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9)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贯标”工作交流会开得很好、很及时,希望省公司多组织交流、多组织培训,尤其是对各单位一把手进行培训。

会上进行了“贯标”工作问卷调查,从收到的22份调查表统计得出:贯标工作领导是重视的、企业是需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开得很新颖,将使公司系统的贯标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

贯标工作取得的成绩:

1、“贯标”认证蓬勃发展。自96年省输变电工程公司首先通过“贯标”认证后,**铁塔厂、省电建一公司、省电建二公司、汉口电力设备厂、省电力设计、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电力工程公司、**供电局电力工程处、宏源电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鄂能物资有限责任公司、鄂电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荆门电厂检修安装公司、汉川汉电检修有限公司、鄂州供电局、黄冈供电局、青山热电厂、黄龙滩水电厂、**供电局供电设计院、**供电局电力物资公司、黄石供电局等21个单位分别按照ISO90**和ISO90**标准建立了本企业的质量体系,且陆续通过了国内和国际注册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核,获得认证证书。其中,省电力试验研究院还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的现场评审,获得了认可证书。这些取得贯标认证的企业,对内提高了管理水平,对外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主动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荆门供电局已编写完毕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于20**年8月26日黄强局长宣读了令,荆门供电局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式颁布试运行,他们以贯标为基础,全面推动“创一流”工作,省公司**副总经理、**主任到会祝贺,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力支持和鼓励荆门局走管理创新的道路。荆门局已于10月中旬进行了第一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在贯标活动中,各发供电企业加强了自身的管理工作,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巩固了“达标、创一流”的成果。

2、“贯标”促进质量提高。已贯标的单位,他们将质量管理工作融于日常工作之中,严格从管“过程”入手,达到管“结果”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企业的工程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创历史最好水平。如:

①省输变电工程公司在施工及生产管理中严格执行程序文件及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消除质量返工现象。“贯标”五年多来,施工的工程通过各级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0以上,受到了业主和上级领导的好评。继500KV长万线获国家电力公司达标投产“创一流工程”,500KV鄂赣联网工程获网局“达标投产工程”,220KV长青变获“优质工程”之后,20**年他们将承建的500KV孝汉线工程作为公司树企业形象的“窗口工程”来抓,坚持把加强质量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主线,很抓施工前控制、施工中控制和施工后控制,在质量控制与反馈工作上,严格落实三级检查制度,根据不同施工阶段、施工内容制定了不同的检查办法及规定,形成了以经理、总工、部门主管和现场施工员为一体的质量信息反馈线,各部管理人员随时亲临施工现场,参与并指导现场施工与质量控制,及时解决和预防质量隐患,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了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标准,满足了国网公司、业主和公司的质量要求,受到了业主及国网公司代表的好评。在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之后又荣获20**年度“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单位”称号。

②汉川电厂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各级领导都认识到:质量管理是工作的关键,有质量就有效益。汉川汉电检修分公司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技术上与标准看齐,检修工作精益求精,在各个环节和控制点中加大检修工程质量监督和考核力度,有效地保证了检修质量。公司承接的襄

樊电厂、鄂州电厂、华阳三门峡电厂、深圳妈湾电厂、广州珠江电厂等多个电厂的大小修项目及部分技改工程均一次启动成功,尤其是三门峡电厂和珠江电厂300MW机组“DCS”系统的成功改造在国内同行中极局具影响,赢得了客户的好评和信赖,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汉电公司也荣获了20**年度“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单位”称号。

③青山热电厂面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和电力市场的需要,为提高电厂的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从2000年9月份开始实行全厂贯标,涉及全厂的运行管理和内外检修。在质量体系试运行过程中厂内进行了#2炉大修,对外经历了珠江电厂大修、潜江华盛电厂大修、鄂州电厂大修等工程,在各项大修工程中严格按照质量计划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工作,如在本厂#2机检修中发现汽缸有7根螺栓不合格,其HB硬度值在3**以上,金属试验室及时将《异常项处理报告》送汽机分场,对7根螺栓进行了恢复性热处理,并对外协的2根螺栓检查发现其提供的材质报告不符合要求,也按贯标的要求及时填写了不合格报告作退货处理。另外在主汽管技改项目中,也按贯标文件的要求对主汽管老焊口和主给水老焊口进行复检,发现有3个焊口内存在超标缺陷,及时填写《异常项处理报告》,通知分场进行补救处理,直到检验合格。通过贯标大大提高了电厂的管理水平和检修质量,得到了甲方的一致好评,也为开拓检修市场提供了质量保证。目前,贯标工作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行2000版换版,同时为配合我国加入WTO后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将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④黄龙滩水力发电厂开展贯标工作以来,全厂严格按照贯标要求,从设备的日常维护、超作运行,缺陷和故障处理,以及记录台帐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按制度要求,定期检查,特别是在缺陷管理方面,按照ISO的要求,从发现到处理,到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全过程采取闭环管理,确保了机组安全运行,创造了4387天的全国最高纪录。另外,参加柬埔寨基里隆I级水电站项目投标一举成功,为我国水电厂进入国际市场开创了新的一页。

二、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

自96年全系统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由生技部主管以来,紧密结合生产、基建及系统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活动,消除了缺陷,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开拓了电力市场,也为系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年上半年生技部主要组织了全系统的QC成果材料评审,召开了成果会(竞争省公司一、二等奖),并将优秀成果报送到华中网、中国水电质协和湖北省,参加高层次的评审和竞赛,将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推荐到中国水电质协参加评选。取得的成绩如下:

1、QC小组活动概况。QC小组登记注册688个,QC小组普及率36.44;坚持活动的QC小组509个;QC小组成果率64.53;QC小组活动创造可计算的经济价值1165万元。

2、获奖情况:省公司**总工和**电力局**副局长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称号,湖北汉新发电有限公司、湖北省宜昌供电局、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均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单位”称号,超高压局尹正来同志和省电建一公司的文萍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QC小组活动获奖情况:20**年全系统各单位上报省公司的优秀成果93项(限额上报),获得省电力系统表彰的优秀QC成果40项;获得华中网表彰的优秀QC成果32项;获得全国电力系统表彰的优秀QC小组13个,质量信得过班组1个;获得省公司表彰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4个,他们是:省超高压输变电局、襄樊供电局、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十堰供电局;省公司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副总经理获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称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供电局江南变电分局,他们的QC成果“提高新设备单元保护正确动作率”在全国电力系统评比竞争中,发表评审分第一,总分第一,名列前茅,在全国供电企业的成果会上,QC小组成员的优秀演讲和生动的画面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被中国水电质协推荐参加全国优秀QC成会,江南分局继自班QC小组连续四年获得部级优秀QC小组称号。荆门供电局和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湖北省的会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荆门供电局直属分局的“提高电热锅炉市场占有率”和计量测试所的“提高检测中心电能表检定质量”,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热工温度班的“消除DJB-8多功能监视保护仪误动”等,均被湖北省推荐“国优”。**电力局修试分局的“科能电力电子有限公司QC小组”也被**市推荐为“国优”小组。

3、今年QC小组活动的特点

(1)、QC小组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如十堰供电局的陈明珠局长、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钱勇总经理都是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加本企业的QC成果会,他们鼓励QC小组结合生产开展活动,多动劳脑筋,进行小改小革,为系统多作贡献。

(2)、QC活动面广,积极性很高。供电系统的鄂州、荆门、黄石、襄樊、宜昌、孝感、十堰、**、**及高压局;发电系统的荆门、黄龙、黄石、松源、鄂州、青山、白莲河、沙市电厂;省电力设计院、省输变电工程公司、电建一公司、电建二公司等单位都开展了QC小组活动。从成果质量和水平来看,进步很大的单位有超高压局、十堰局;保持先进的单位有**局、荆门局、襄樊局、荆门电厂、黄石电厂。各单位参与QC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今年省公司召开竞争一、二等奖的成果会上,有的单位没有参加但也派了代表来参加观摩,如鄂州电厂、沙市电厂、武昌电厂、松木坪电厂、孝感局、黄石局等单位都派了代表,这次会真正达到了竞赛和交流学习的目的。

工厂供电课程总结篇(10)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上一篇: 微信邀请函 下一篇: 乡镇文书档案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