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5 19:15:08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1)

^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是深受幼儿喜爱的重要有效课程模式和学习活动,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等方面有着传统集体教育及其他教育模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效果,成为多年来幼教改革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生态共享的教育理念强调区域空间的平衡与共生,倡导资源共享。笔者通过反复学习领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的精神,结合惠州市机关幼儿园2016年创设生态化区域活动的教育中心工作,对生态化区域活动中班际共享区域的设置原则、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模式、教育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深入探索建立生态化区域活动积累了实践和理论的经验。

一、班际共享区域的概念意义

班际共享区域,指的是在班与班之间相邻的空间或某-特定合适的地点,为特定班级幼儿设置的公共活动区域。在传统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多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及幼儿发展需要,把区域划分为建构区、娃娃家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不同的类型,各区投放的材料及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不同。各区空间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教师和幼儿一起约定“坚守工作岗位,不要随意走动”等规则,导致幼儿无法与其他区域进行感兴趣的互动联系活动,常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因此无所事事而到处游荡。《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尽力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共享区域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以班为圈、材料自享的界限,让各个班各个区的活动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使区域活动向开放化、共享化方向发展。

二、共享区域的设置原则

(一)因地制宜,适合本园场地实际情况

共享区域中的“共”多指的是地域空间上的共同拥有,强调的是空间的有效利用。共享区域要考虑根据本园场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设置。笔者所担任的中二班,与中三、小五、大一班相邻,在这四个班级相邻的公共地方有宽敞明亮的走廊通道、安静的楼梯角和幼儿园公共功能室“建构室”等。这些方便的公共地方,都是设置共享区域的上佳地点,所以笔者和相邻的其他三个班级的教师根据这些公共地点的特点认真探讨,决定在这些公共区域科学地开辟设置共享区域。开展共享区域活动时,各班幼儿根据共享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自由选择进入各区游戏、学习,各班教师按共享区域地点的指导方便性选择靠近本班的共享区域来指导幼儿的共享区域活动。

(二)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和发展水平

《指南》说明中指出:“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班际共享区域的设置要遵循幼儿的各年龄段特点及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小班的幼儿认知较依赖行动,爱模仿,但又不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技能。所以“商场”“医院”等要求交往、合作能力较强的区域内容则不太适合小班。我们在靠近小五班、中二班的幼儿园“建构室”设置了供小五班、中二班共享的“大建构区”“快乐剧场”这一操作性、供模仿性强的区域作为大带小混龄共享区域,年龄大的孩子带着年龄小的孩子一起开展建构和表演游戏,用自己的经验教弟弟妹妹建构和表演的知识,体验大带小合作游戏的成功和快乐。

中班幼儿的活动水平较小班明显提高,是幼儿园三个年龄段中各方面能力发展承上启下的阶段,需要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充实的空间,对同伴交往的需求、自身角色扮演意识等也快速发展。我们在中二、中三班相邻的公共走廊设置了“社会一条街”共享区域:以“快乐小剧场”“医院”“开心商场”“可可餐厅”等需要较强的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及角色流动性强的共享区域作为中二、中三班的共享区域。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是幼儿园三个年龄段中最强的,特别喜欢对抗性游戏。因此,教师除了让大一班共享以上班级的共享区域,还在中二、大一班的公共走廊设置了“美美发廊”,在靠近大一班的楼梯角设置了具有较高思维能力要求的“区”共享区域。各班孩子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可以根据活动的情况和需要在共享区域中联系和互动。如“餐厅”的工作人员可到“超市”购买需要的食材,各区的工作人员在遵守各区的活动规则下可以到“医院”看医生,到“剧场”看表演,逛“商场”或到“发廊”洗发美发,各班“美工区”的制作坊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美工作品送到“商场”出售或分享到各班进行环境装饰等,喜欢活动的小朋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到大班的共享“区”,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的本领或与其他中班的同伴合作下棋。共享区域间的有序互动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游戏、分享经验的积极性,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三、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模式

通过一学期的共享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笔者与合作班级教师采用混龄互补式共享和平行合作式共享的模式将传统中细分独立的各个区有效地联系起来,凸显了共享理念中“享”的内涵,不仅是空间的共同拥有,更加突出教育空间、时间、计划、内容、经验、材料的分享。

(一)混龄互补式共享

混龄互补式共享是指相邻的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同一共享区域里开展活动,形成大带小互补合作关系,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中幼儿年龄、班级之间的界限。在活动中,各合作班级教师依据混龄活动小中大班不同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主题内容的选择、不同层次材料的投放、不同规则的制定,使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游戏。我们发现,在混龄的区域活动中,幼儿间产生积极的经验交流,年龄大的孩子在活动中努力想办法组织带领弟弟妹妹顺利活动,在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中表现出谦让的态度,锻炼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增强了责任心和成就感;年龄小的幼儿在年龄大的孩子带领下,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区域自主游戏,也可以跟随哥哥姐姐享受大带小的游戏,从哥哥姐姐那里学到更多相处、协商、认知等良好品质、习惯的知识经验。大带小活动的带动作用,更容易让幼儿产生学习和活动的动力,既给合作伙伴提供了经验共享的机会,还可以弥补相当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亲情交往的不足。

(二)平行合作式共享

平行合作式共享指的是同一年龄段各班幼儿进入共享区域互动活动的模式。同年龄幼儿发展的水平和生活、学习经验都比较相当,教师可以根据相同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考虑内容相似的共享区域主题内容。如以上案例中,笔者与合作班级教师根据中班年龄段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中二、中三班相邻的公共走廊设置的“社会一条街”活动中发现,平行年龄班的孩子因年龄和发展水平相当,在共享区域中更加自主、大胆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与同伴协商如何完成游戏任务,有效促进了中班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这种共享模式对材料和经验的共享利用率都比较高,也便于教师根据同年龄段各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整体观察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快速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成效

经过一学期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各合作班级教师在活动后经常交流总结经验,取得了以下教育成效。

(一)促进幼儿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等全面发展

在以上共享区域活动案例中,因打破了以往只限于本班幼儿合作游戏的局限,使幼儿扩大了交往、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年龄班或同龄班孩子为合作伙伴,一起协商、分工、策划活动内容,努力合作完成游戏任务。在这个互动合作过程中,幼儿间产生了更多的分享和碰撞的机会,孩子们积极发挥各自已有经验,积极与不同年龄层次幼儿交往互动,有效促进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从小建立生态共享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二)提升区域活又柿浚减少教师工作量

一直以来,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和投放是教师工作的重头戏。为了研究和准备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材料,许多教师常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研究、策划区域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幼儿活动材料的准备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甚至是大量业余生活时间。班际共享区域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画班为圈、材料自享的界限,使区域活动界限模糊,将各班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享,几个合作班级只需要在合适的地点设置同一个共需的区域,降低了班与班之间材料投放和区域内容设置的重复性,让幼儿教育实现了空间、时间、课程规划、材料、经验及教师人力资源的共享,不仅有效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大大减少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整体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是实现“还师于幼”的有效途径。

(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让相邻合作班级的教师加强了业务的联系与沟通,各班教师共同商讨规划共享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收集和投放。教师要经常一起探讨本班幼儿与其他班幼儿如何消除陌生感和畏惧感,如何激发幼儿主动交往的动力、兴趣,如何指导大带小混龄共享区域活动,如何选择和整合各班区域材料,一起交流总结共享区域活动的经验效果等,并通过多种形式如结合2016年惠城区幼儿园公开观摩活动和惠州大学实习生帮带交流会等将以上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经验、成效与幼教同行及院校的幼教专家教授、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并得到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导。整个实践探索过程集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一体,激活了教师研究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师教育合作能力和教研能力,有利于幼儿教育开放化、共享化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五、班际共享区域活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一)本园各课程模式的时间安排问题

目前,惠州市机关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区域活动、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音乐、体育、美术等专科教育活动模式组成。由于各班各个模式的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会有所不同,所以给各班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时间共享的障碍,不能让共享区域活动的共享率达到最大化。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调整全园的课程模式时间安排问题,统一全园区域活动时间,才能让各个班的共享区域活动更好地实现共享化目标。

(二)教师对共享区域活动的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发现,进入共享区域的对象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各指导教师对不同年龄班的孩子的年龄特征比较了解,但对具体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了解不够全面,这就给指导教师的适时正确介入指导带来了困难。如在共享区域“快乐小剧场”活动中,有时会迎来一群邻班的“小捣蛋”,剧场表演还未开场,教师就会听到不少小演员的告状,说“小捣蛋”们不遵守“小剧场”的约定,故意捣乱,大家都无法表演。教师只好又专门对这群“小剧场”的小演员们重新进行规则教育和活动指导,并花一定的时间对几位“小捣蛋”们进行个别教育后,小剧场的表演才能再次有序开始。可见,共享区域共享化特点对教师跨班式指导策略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跨班式的共享指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更好地保证共享区域活动的质量。

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推进了生态化区域活动建立和发展,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整体质量,对幼儿身心健康及教师专业成长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形成了生态化幼儿园开放性理念和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结合本园生态化户外区域游戏活动的特色,对共享区域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如家园合作共享活动、班际与园际共享活动相结合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区域活动将成为生态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流,让我国的幼教发展走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49-02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教育目标,而有目的、有目标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去操作摆弄,实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规则在区域活动中用于调和活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其有助于活动开展成功,能够达到幼儿的需求,推进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积极性能力的发展。

一 为了活动有序开展,创建规则意识

小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无规则意识,因此老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时要有耐心。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让幼儿受到有形和隐形提示的熏陶而逐步形成规则,幼儿的规则教育不但是培养他们社会化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他们发展自身的一种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不会使活动开展受到管束,相反还会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序、自由、和谐。

1.让环境会说话

根据设计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并有兴趣地遵循区域中的规则。如在区域中画的标志小脚丫是引导幼儿怎样把鞋子摆好的暗示。为了让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还让其愿意接受,应把传统枯燥无趣的规则管理以一种游戏、轻松化的方式展现。此外,为了让幼儿能自主性得到综合性的发展,那么改变幼儿的学习方法,为幼儿建立规则是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在区域活动中的墙面上张贴规则的图示,如阅读区及建构区的墙面上贴读书安静、爱惜图书及各种道路、建筑的搭建等标志。

2.入区方式情趣化

为了吸引幼儿,小班组每个班都按照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创作了不仅生动简单、直观的表现方式,又具有本班特点,并且用情趣化的进区形式来促使幼儿带着积极且愉快的心情自主的进入区域活动中。

如幼儿小一班的进区方式是根据区域的不同颜色及表情的插卡来选择,然后把插卡对应着区角标志旁边用吸管做成的插孔里插上,如此多少插孔就表示这个区域的人数。小二班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挂挂卡,则让人有一种比较直观的印象,动物卡通形象的不一样就代表着区域的不同,幼儿通过挂挂卡的选择而进入到相对应的标志区域开展活动,这种方式对小班的小朋友而言既浅显又容易接受。

二 小班区域活动前提出规则标准

之所以区域活动特别受幼儿喜欢,是因为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集体上课形式,且充分展现了以幼儿为主体,重视幼儿活动自主性,以内容多元化及小组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来达到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主要是通过直觉和具体方面去了解规则、明辨是非、分析事物。所以,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遵守怎样规则,活动中要怎么做,在活动开始以前要跟幼儿提出具体合理的标准。提出规则不仅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规则的不同要采纳不同的方式让幼儿了解:

1.具体强调规则统一

开展区域活动前要让幼儿了解今天有哪些区域开设,让幼儿对所有区域的标志都有感性认识,防止寻找时迷茫地等待。同时要让幼儿对有些统一规则有个认识,如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实行插牌选区,活动中要注意安静、不能随意走动,要爱惜区域材料,做到轻拿轻放,结束号令响起就得立刻结束操作,把材料整理收拾好。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把规则转化为行动,就需要老师每次在活动开展前把前次活动的情况总结一下,注意强调需改进的问题,促使幼儿尽力按照规则去做。

2.具体强调个别规则

不仅有统一规则,而且区域的不同其规则也就不同,由此,还要根据活动区域的特点安排规则,根据有些隐性的提示及材料的限制来约束幼儿。如为了显示区域同时有几个幼儿进入区域活动,就可以在所有区域前画上小小的圆点或脚印等类似标志;在进入益智区域活动时要按照序号、标记取材料;进入生活区域时必须要根据提示:先洗手,再系围裙才可开始操作等。如此既可降低集体讲解这些隐性的浪费,又可以培养幼儿学会观察、归纳和总结活动规则,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 小班区域活动过后要进行规则要求评价

区域活动以后的评价,不但有助于幼儿活动方式得到调节改进,还能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欲望和需要。评价区域活动要根据情况而灵活运用,同样能采取教师评价、个别评价、幼儿评价、师幼互评及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些幼儿规则意识不强,还常常会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此时老师就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不仅如此,老师还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及进步,并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同时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指出来,引导他们改正缺点,争取进步。在进行评价时,先要肯定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努力争取所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为了提高幼儿规则意识,激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要让幼儿对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有更明确的了解,通过讨论与分析来了解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没有做好。

在对最佳区域进行评价时,以及操作最认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安静与成果最明显、材料收拾整理最好的等评选,都可以采取教师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选的过程中,不但能让幼儿感受到经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所获得成功的欢乐,还能让他们建立更大的自信与满足,调动他们再次活动的愿望,从而提高规则意识。

四 结束语

小班区域活动规则的培养,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不仅重视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而且还要有耐心,通过在活动区域中建立有形和隐形的提示的结合,以及活动过后的评价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为了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规则,那么就需要对培养幼儿活动规则中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好,重视幼儿的需要,做好坚持不懈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的效果。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83-02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得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务必会发生种种难以想象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指导方法,以下就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幼儿区域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的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创造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且易分散,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角色游戏,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强化情感体验法(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幼儿参加活动,也不只是为了游戏,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乐于自主参加,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幼儿家长的重视,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已经成为广大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包括身体特点、心理特点等方方面面的特殊性,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对于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来说,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自身的控制能力以及自理能力都比较薄弱,对此必须认真做好区域材料的摆放,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小班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幼儿园小班教育教学实践,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十分重视,需要引起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要性

通过多年的幼儿园小班教学实践,对于区域材料摆放来说,对于小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幼儿园小班教师对此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从总体上来看,通过区域材料摆放,对于幼儿园小班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营造温馨环境。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年龄都非常较,特别是刚刚步入幼儿园之后,对幼儿园还比较陌生,幼儿无法很快的融入到环境当中,因而会制约幼儿小班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而通过区域材料摆放,能够营造了一种温馨的环境,进而让幼儿的兴趣十分浓厚,同时也能够使幼儿的恐惧感减轻。比如在开展幼儿园小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材料摆放中来,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幼儿们都比较乐于进行这项活动。比如我在开展幼儿园小班教学的过程中,就采取了这种办法,小班的幼儿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区域材料摆放中来,慢慢幼儿彼此之间也越来越熟悉,不仅区域材料摆的环境十分温馨,孩子们相处的也十分温馨。

二是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对于幼儿园小班教育来说,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不强,要想开展好幼儿园小班教育,必须采取更多的办法,而加强区域材料摆放则对于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于区域材料摆放有了新的认识,区域材料摆也是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具有很强作用的教学手段,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合理摆放材料能够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比如在材料摆放的过程中,尽管小班幼儿的年龄不大,但是通过让幼儿寻找材料,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更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比如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让幼儿合作寻找材料,并对幼儿如何合作提出了要求,这样就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是有利于了解幼儿需求。对于材料摆放来说,通过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能够对幼儿的需求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小班教师就可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及特色化的教学模式,进而能够推动教学工作创新。比如在开展区域材料摆放的过程中,让幼儿参与到材料摆放中来,教师就能够了解幼儿的需要,进而根据幼儿的需求开展教学创新。再比如通过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材料摆放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也能够更有效的了解幼儿的需要,进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效性。总之,通过区域材料摆放,教师应当将了解幼儿需求与开展幼儿教育创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优化措施

一是提高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视性。通过对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做好区域材料摆放,不仅能够推动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创新,而且也能够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广泛。要想更好的开展区域材料摆放,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重视程度,这需要幼儿园以及广大教师共同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说,要给予幼儿园小班以充足的空间,同时还要加大教学材料的投入力度,使区域材料摆放能够深入开展;幼儿园教师则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区域材料摆与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科学的摆模式,强化教育导向。

二是强化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由于小班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儿普遍都喜欢做游戏,因而在区域材料摆放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这样能够提升吸引力。这就需要幼儿园小班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高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比如对于幼儿比较喜欢的教具,除了要在外面摆放之外,更多的要在里面摆放,但要让幼儿知道摆放在里面,这样能够引导幼儿深入的寻找教具,并教给幼儿寻找教具的方法,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总之,小班教师在进行区域材料摆放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趣味性,同时也要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材料摆放中来,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类的摆放模式,有利于提升趣味性。

三是注重区域材料摆放的转换性。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要想使区域材料摆放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区域材料摆放的“转换性”,要定期对区域材料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动,这样能够使幼儿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同时通过幼儿喜爱的教具,鼓励和引导幼儿去主动寻找教具,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达到提高幼儿玩耍兴趣和提高幼儿寻找能力的目的,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区域材料摆放“转换性”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幼儿园小班区域材料摆放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幼儿园小班教学来说,区域材料摆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最为突出的就是有利于营造温馨环境、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有利于了解幼儿需求。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小班区域材料摆放的问题,特别是要从自身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区域材料摆放的有效措施和方式方法,重点要在提高区域材料摆放的重视性、强化区域材料摆放的趣味性、注重区域材料摆放的转换性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区域材料摆放更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园小班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5)

能够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记笔记,数量足,内容丰富。积极参加团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团员的先进性。热爱集体、团结同事、乐于帮助同事进步、尊重老教师、对待幼儿有爱心。严格遵守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服从园领导对我的工作安排,积极配合完成各项工作。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开展了网络式主题教学活动,提前备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制作精美的教具。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担任“区角实验班”,配合园里的领导及康乐园领导的指导,虚心学习把班级的区域搞的有声有色,做到区域与环境结合,让幼儿感受到上幼儿园的乐趣。根据不同的主题及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不同的区域,并不断丰富材料。逐步建立了生活常规、游戏常规、活动常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善于总结才会不断提高。因此我做到每节课后写评析,对自己的每一节课进行总结。坚持每周写观察日记,捕捉教育实践中的点滴火花。而且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教具,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上课上的得心应手。

三:班级管理方面:

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我,及时协调三位教师的工作,并积极配合分工管理好班级工作,同时让幼儿也做班级的小主人,让他们当任小班长、小组长,培养了幼儿的服务意识,同时让幼儿进行锻炼。班级工作井井有条,班级常规好受到领导的表扬。同时班级在本学期多次被评为月先进班级,本人还获得一次月岗位之星。

四:在家长工作方面:

我深知,幼儿的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于是我召开了家长会,提升家长家园共育的理念。设立家园联系窗,进行家园共育。让家长及时

了解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幼儿各方面进步、通知以及保育注意事项等等。家长们积极配合我们开展主题活动,家园联系密切,认真填写各类调查表,按时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平均每半个月联系一次,如实反映了幼儿在园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开展亲子活动,带领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游玩,增进了班级家长之间的感情,班级的各项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

五:自身进步:

在本学期,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参观其他园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特别在在区域活动开展上,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同时实践上也逐步积累一定的经验。在班级管理工作上,也更知道如何去做好一名班主任,同时在班级家长工作上,也知道要如何更好的开展家长工作。同时不断的学习,大专考试已经毕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则是幼教本科的学习。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6)

一、幼儿混班游戏活动现状

混班游戏我们是首次开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前期的准备中,我们老师反复讨论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特别严重。

问题1: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孩子们在场地上乱跑、乱窜,不听指令随意进行自由活动。喜欢往人多处挤,统称“人来疯”。别人排队,他不干,往前挤,往前推,人倒了,最开心。

问题2:“鱼龙混杂”“门庭若市”

观望所有混班游戏,看似热闹,其实不然;孩子们进行的都是与混班游戏无关的活动,比如,在区域中你追我赶;或者一个区域重复玩,不肯换区域,导致某个游戏区域内人满为患,而其他区域则空无一人。

问题3: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因为是户外区域游戏场地大了,老师们设置好游戏区域之后给孩子们相对的自由,孩子不再选择区域,而是游离在区域游戏的边缘,站在区域某一个地方看着其他小朋友,一个人从这头走到那一头,没有进入游戏。

二、影响幼儿自主换区的诸多原因

原来混班游戏的混乱现象是有原因的,我总结如下原因:(1)场地的设置无序。(2)内容安排无目的。没有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内容。3.活动的管理无效。

三、混班游戏自主换区域的指导策略

(一)合理划分活动空间,让幼儿有秩序地换区

环境是隐形的老师,有序的环境会无声地提示孩子。让孩子在无形中懂得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乐趣。

1.按场地布局划分

合理的区域设计需要环境的支撑,而利用幼儿园现有环境,将幼儿园现成场地设计成为既有游戏性又有规则性的场地是我们老师集体的智慧。

2.按游戏内容划分

我们除了按照幼儿园环境设计出最理想的空间安排游戏之外,同时我们还归类游戏内容,创设5个大区,将游戏目标融入5个大区中,从小游戏过渡到大游戏,换区的次数变少,孩子们的等待时间加长,但排队意识逐渐加强。

3.按组织方式划分

一段时间的户外混班游戏,发现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为此我们将技能性的一些内容固定区域,固定进出口让幼儿自主选择,自行监督,教师将不做指导和管理,让幼儿每天自行完成。

(二)设置动静皆宜的游戏内容,让幼儿有兴趣地换区

多样的游戏形式总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在不断更新的游戏内容中让幼儿体验户外混班游戏的快乐。

(三)加强游戏监督管理,让幼儿有目的地换区

在幼儿园活动中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规则性也比较强,可通过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他们明白生活中时时有规则、处处有公理。户外游戏有很大的活动量,幼儿情绪易兴奋,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忘记游戏规则,所以我们通过许多方式来刺激幼儿遵守换区域的规则。

1.设置区域管理人

因进出口的位子随着游戏场地合理的划分不定期的转换,所以每一次区域场地转换时请幼儿做“小旗手”,设立“小旗手”管理队。

2.实施挑战奖励卡制度

管理队让我们的区域更有秩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每一个出口设立小贴纸奖励处,得到管理队表扬的幼儿手持奖励卡到奖励处兑换小奖品,奖品虽小但作用大,幼儿不仅学会自行排队,而且为了得到小奖品相互合作,不再出现你推我挤、互不相让现象。

3.采用每周一次记录的措施

区域游戏的活动需要老师不停地更换游戏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游戏更加适合孩子自主换区呢,并且长时间不更换大的游戏内容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们通过表格记录形式形象地折射出在哪个区域玩的幼儿规则意识最强。

在混班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的是孩子在运动中的乐趣、孩子在运动中的过程、孩子运动的发展轨迹,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孩子动作的发展和运动后的结果。我们把混班体育游戏活动的权利真正还给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更为广阔,孩子们自主选择区域也有利于孩子社会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验游戏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徐则民,洪晓琴.走进游戏,走进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7)

《指南》指出“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幼儿自主性发展,是幼儿个性素质和创造性素质和谐发展的源泉,是幼儿一生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巧设区域游戏活动环境,满足小班幼儿发展的需要,为自主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指南》明确指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1、区域游戏环境富有情境贴近生活。

熟悉的游戏情境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贴近生活的游戏场景更能激发小班幼儿参与的愿望。如设置角色情境体验区:“娃娃家”、“贝贝餐厅”、“美发店”等。这种富有情境的角色体验区,能让小班幼儿在角色扮演的体验过程中,联想实际生活,肆意摆弄材料,模仿成人的行为,在不断学习和探究中,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后续自主性发展奠定基础。在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收集过程中,不

忘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主题活动《汽车叭叭叭》设置的区域活动――汽车城,就可以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的各种各样玩具汽车,这些熟悉物品幼儿玩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兴趣盎然。

2、巧用区域游戏的独立性与开放性。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差,明显的区域划分,不但能使小班幼儿明确不同区域的游戏内容,便于幼儿的自主选择,而且能给小班幼儿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减少因为场地、材料等争夺产生的摩擦,更能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娃娃家、智慧屋、巧巧手等设置都是相对独立的。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同,会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学习和探索,所以,我们创设游戏活动区域又是相对开放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和玩伴,满足小班幼儿交往的需要。

3、注重区域游戏活动设置的动静分离。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游戏区域的设置注意动静隔离,避免相互干扰。一类是相对动态的,也就是声音比较响,操作或动作幅度比较大的活动,如:娃娃家、表演区、建构区等。因此,教师应尽量把性质相类似的活动区放在相邻的位置。如:把安静的阅读的图书区与以动脑子为主的益智区设置在一起,把操作幅度较大、声音较响的娃娃家、表演区、建构区设置一起,放在空闲空间比较大的地方。这样的设置既可以满足操作区域安静的学习与操作的条件,又可以满足音乐区域内的幼儿淋漓尽致的表达与表现。保障了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丰富的区域游戏活动材料,能激发小班幼儿自主学习、探究、表现的兴趣,满足幼儿自主性发展需要

教师通过富有层次的、巧妙投放更贴近生活,更能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能提高幼儿自主性学习、探究、表现的积极性。

1、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投放应该贴近生活,富有情趣。

对于创设的区域游戏环境,我们总是有意识的把一些学习性的东西,渗透到游戏中,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经验和感受。在益智区,我们发现幼儿对穿珠子很感兴趣。针对不同幼儿发展能力的不同,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木珠,以及粗细不同的线,但玩了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兴趣。我们给幼儿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过节给妈妈送项链、手镯、帮小动物穿门帘等等,幼儿的爱心被激发,穿珠子的目的性也更强了。又如:为了激发幼儿对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锻炼幼儿夹轻小物体的能力,我们制作了小动物的头像,幼儿可以根据它们的嘴形把相应的“饼干“喂给他们吃,孩子们体验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也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

2、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应该具有层次性和多功能性。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如:在益智区游戏――我给毛毛扎辫子中,我们投放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蝴蝶结,每一蝴蝶结后面都有一个数字,不同的幼儿关注点不同,刚开始有的幼儿只关注把蝴蝶结扎在辫子,而没有关注蝴蝶结后面的数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开始关注蝴蝶结的数字与辫子的数字相对应扎辫子,立即会出现一个爱心拼图,而且不同颜色混搭会有不同的变化,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感觉非常有趣,材料的巧妙设计满足不同发展幼儿的需要。

三、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积极正面引导和评价,能促进小班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小班幼儿多以平行游戏为主,要促进幼儿自主性和谐发展,少不了教师积极正面引导和评价。

1、小班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平行介入引导为主。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蒙台梭利也说过“不是要让儿童来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努力地去适应儿童,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内在的节奏和认知事物的顺序。并在他们的活动中做到不要判断,而要协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务、创造条件。”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只有当幼儿主动发出邀请的信息,或观察到幼儿某一行为持续重复出现,游戏无法正常进行时,教师以游戏者身份或倾听者的身份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以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加以鼓励和引导,如“宝宝坚持,坚持就胜利了”、“宝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方法会更多”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推动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发展。

2、小班区域游戏活动后的正面评价,应以分享快乐为主。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评价多以教师提点分享快乐为主。在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用眼睛观察,用高科技设备记录,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图片、影像帮助幼儿再现游戏情境,激发幼儿讲述、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在积极正面的评价中,小班幼儿自主性的得到了发挥。如:建构区活动后,我呈现了一组幼儿活动时图片,通过活动时的情景再现,幼儿展开了游戏时情形的讲述,通过七嘴八舌讨论和分析,幼儿得出了结果:“语嫣和我搭一样的城堡,都很漂亮”、“露露拼插的时候要再建牢固些,就不会坏了”、“我们分颜色收拾玩具速度会更快”……,通过快乐的分享,幼儿经验得到了提炼,为后续活动自主性发展做好了铺垫。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主性,必须从环境的巧妙设置入手,通过富有情境的环境创设,保障区域的相对独立于开放,兼顾区域的“动”与“静”投放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自由自在参与活动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积极正面引导和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班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晓燕.《3――5岁儿童自主发展特点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352(12)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8)

期:___________

2020年幼儿园园长年终总结范文

转眼间,一个学期在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已悄然而逝。本学期,我园认真执行《纲要》、《指南》,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___幼儿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主动的人格发展,为其打下良好基础。本学期在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成绩。现将幼儿园园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期我们注重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带领教师观看《最美教师》视频、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___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的事迹。通过学习使教师们明白了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一个受孩子和家长信任和喜爱教师,必定是有良好师德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为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而不断努力。

二、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坚持按级负责,明确分工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做好安全工作。通过定期学习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努力做到防患。每一季度举行一次全园安全演练,让幼儿掌握安全逃生的技能。

三、保教工作

___本学期幼儿园___教师们认真学习《纲要》、《指南》的精神,并要求教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各项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园开展镇教研课、园内教研课,以及___周岁以下教师每人一节教研课、创意小游戏活动评比等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学习、展示的平台。

3.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活动。本学期儿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本班教育教学总目标和主题进展需要,有目的、有步骤、逐步铺开的提出各阶段的区域活动目标。开学初,各班根据上学期幼儿活动区的活动情况,先让孩子练习按标记摆放玩具;在孩子能够熟练的将玩具按标记摆放时,再分组去玩各个活动区的玩具,建立这个区的玩具只能在这个地方玩的概念,最后在全面铺开,让小朋友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这样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活动的常规。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引导,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我们能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反思与调整,使整个区域活动呈现阶段性、连续性,从而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___月份举行了园内区域活动观摩评比,小五班、小三班、中一班、中五班、大三班、大六班的区角活动,受到全园老师的一致好评。

4.重视幼儿的体育锻炼。我园利用早操、户外活动、集中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得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四、教研工作

本学期我园继续把《幼儿园教育纲要》和《指南》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加强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们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在___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形式多样化,观察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需要变得主动了,尝试创新的多了。同时,我们采取分小组分专题继续进行研讨,___和分组教研活动十多次,开展园内观察及评课活动六次,不断提高教师们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有十多名教师参加了省学前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

五、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园的家长工作继续把做好班级家长工作作为基础,如每月出一版“家园联系栏”、教师们有计划地家访、随访等等;还通过召开家长半日活动开放、亲子活动、校信通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期结束向家长举行全园幼儿综合能力汇报会,提高了家长对我们的满意程度。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9)

一、思想统一

以“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责任意识来统一思想,学校从校长到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充分认识到卫生习惯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抓好两个环节:

1.是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卫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是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团队组织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制度保障

学校可以制定卫生行为规范,统一学校卫生建设,班主任根据学校卫生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卫生规定,明确本班卫生要求,明确卫生值日小组卫生要求和明确个人卫生要求。于此制度相结合可实施以下活动。

1.学校校卫生值日生督促检查,实行班级卫生积分制,每周评选一次,对卫生搞得好的班级,可评出前三名,授予卫生流动红旗,对相应班级的班主任和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实现奖励。

2.值日班长轮值制:每天值日班长负责监督教室、卫生包干区的清扫保洁,做到每节课余时间督促当天卫生值日生到所在辖区查看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当场解决。

3.卫生区域个人负责制:把教室和包干区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学生分到一个区域,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区域负责,做到整洁干净。

4.卫生工作每天总结制:每天值日班长对卫生工作做出小结,班主任对每天的小结要及时评价,对相应的学生或表扬或批评,对值日班长工作提出指导或改进意见。

三、以“活动”促卫生习惯养成

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橱窗、校刊、标语等宣传工具,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培养学生卫生行为习惯。卫生教育一般是学生不乐意接受的,通过开展活动,可提高学生参与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愉快、潜移默化地接受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开展以下活动:

1.召开一次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2.办一期以卫生行为习惯为主题的黑板报。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篇(10)

2.为了突出音乐游戏的创造性、情感性,过于淡化区域活动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展音乐区游戏,以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总目标的达成,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一、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首先,合适的游戏内容是音乐欣赏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这里的“合适”,主要指适合幼儿年龄、认知特点的游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幼儿欣赏乐曲类型从易到难的顺序是摇篮曲(小班)――各类进行曲、各民族特色音乐(中、大班),欣赏乐曲内容从易到难进度可以这样安排:小宝宝要睡觉、小鸟飞、小兔和狼、熊跳舞(小班)――郊游、水族馆、小夜曲、小兵走(中班)――京剧(龟兔赛跑)狮王进行曲、喜洋洋(大班)。

其次,生动形象、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投放是音乐欣赏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例如:

游戏:送磁带宝宝回家。(小、中、大班均可设置此游戏)

游戏目标:喜欢欣赏并尝试辨别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

游戏材料:用废旧皮鞋盒制作的房子若干(上面画有人物、动物标记)、各种音乐性质的磁带。

游戏方法:让幼儿在听赏乐曲的基础上,为该乐曲的磁带找到合适的家,如将欢快的音乐送到小兔的家里,将恐怖的音乐送到大灰狼的家里等。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表示不同音乐特点的房子在增加,如小鸟房子、黑熊房子、小鱼鱼缸、印有京剧脸谱的房子、狮子房子等。不同性质的乐曲磁带相应也在增加。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呈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幼儿在音乐区域游戏中从听辨两种具有明显特点的音乐并作出选择到欣赏多种具有特点的乐曲并作出选择,得到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游戏兴趣始终高涨,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韵律游戏

韵律活动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实际区域游戏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在练习时虽然兴致很高,但能连贯、优美地律动的幼儿少之又少,很多小朋友每次在区域中都是无目的地即兴舞蹈,能力方面进展很慢,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大班还在无目的地律动。这显然脱离了教学大纲要求,影响了区域活动学习效果。经过探讨,我们尝试用“跳舞小人”图例来引导幼儿学习律动:我们请参加音乐区域活动的幼儿先听音乐创编动作,然后将幼儿创编出来的他们自己认为最美最好看的动作用单线条的跳舞小人简洁地标在乐谱下面。如在韵律活动“欢乐舞”中,我先请小朋友感受音乐的情绪,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编欢快的舞蹈动作:娃娃步、互相绕绸带、两幼儿高低交错甩绸带等,接着我对幼儿自创动作进行整理、完善,和幼儿一起用他们认识的图谱记录下来。最后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照着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听着音乐合拍、动作协调地跟着图谱进行韵律活动了。

三、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打击乐游戏

在传统的打击乐区域游戏中,老师往往会提供现成的打击乐器。如:铃鼓、圆舞板、小铃、鼓等,引导幼儿自选乐器按照节奏图谱进行演奏。在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此并不很感兴趣,小朋友只玩了一会儿就放下了现成的玩具,眼睛看着其他区域的小朋友等着交换游戏了。有一天,一位小朋友带了个吃剩的空饼干桶到幼儿园,他模仿电视里的音乐会在饼干桶上敲起了爵士鼓,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围观。看到幼儿自发生成的音乐打击乐游戏,我灵机一动,将饼干桶简单装饰后真的做成了一面鼓的样子,还将筷子用红布包上海绵做成了鼓棒投放到音乐区,小朋友的兴趣很高,争着用饼干桶做成的小鼓敲出了好听的节奏。随后一段时间,老师又鼓励幼儿回家收集、带来更多的废旧材料,一起动脑筋做做有趣的打击乐器。如在麻将的两边打孔,穿上牛皮筋套在手指上做成响板;用啤酒瓶盖子穿在铅丝上做成了串铃;用酸奶瓶装满黄豆做成响罐。最后,我们还请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乐曲配音,进行伴奏游戏。音乐区一下子成了小朋友最想参加的区域活动。因为他们在这里动手动脑,充分感受到“我创造、我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歌唱游戏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歌唱活动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源是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内容的第二个来源是周围的媒体,如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广告里的歌词等。第三个来源是幼儿自创的内容。有些幼儿会用一个熟悉的曲调自编不同的歌词。如他们会把《春雨沙沙》中的“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改成“北风北风呼呼呼、呼呼呼”、“青蛙青蛙呱呱呱、呱呱呱”。老师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歌唱游戏时一定要灵活运用上述三方面内容来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以此调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歌唱游戏的兴趣。

另外像“图谱提示法”在歌唱区域游戏中用到的也很多。如在歌唱《头发、肩膀、膝盖、脚》时,我将歌曲中出现的人体器官依次画成图谱,再引导幼儿看着图谱进行学习,幼儿很快掌握了歌曲内容。又如在教学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时,我们启发幼儿将每句歌词描绘的内容分别用简单的图画记录,然后将图片内容打乱引导幼儿排图进行歌唱游戏,幼儿也很快掌握了歌词内容。

上一篇: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 下一篇: 工厂的规章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