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年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1 12:58:56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29

[中图分类号]F832.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我国的经济力量极不相称。跨境结算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服务,通过从贸易角度分析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政策,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可选择的计价形式有3种:出口国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国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chile Currency Pricing,VCP)。Grassman通过利用1968年瑞典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其国际贸易计价货币进行研究而提出了“Grassman法则”,即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使用最多的计价货币是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其次是进口国的货币,很少使用第三国货币计价。Ligthart等则在Grassman规则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个程式化的事实:工业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其次为LCP;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或是VCP;同类型商品贸易主要使用美元或其他工具货币计价,但不同类型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Page进一步验证了Grassman法则的适用性,并发现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更多规律: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发达国家之间,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结算货币的选择密切相关;③大宗初级商品一般采用少数几种货币计价结算,而美元则是首选货币。

国内学者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实施后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陈红泉认为人民币结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民币结算存在进出口结构失衡、地区结构失衡等。王朝勇、孙延风等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现在存在着结算规模依然偏小、我国企业话语权与议价能力薄弱、人民币境外流动清算系统尚未启用等问题,这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现状

1.1 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启,但初期整体规模不容乐观。试点首年年末,银行累计为365家试点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总金额仅为35.8亿元。201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区域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扩张,结算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上半年的结算金额就接近上年的20倍,达到925亿元。随着2010年6月试点范围和贸易结算范围的扩大以及各项试点配套政策的日益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进入迅速增长的阶段,于该年年底达到3 414.3亿元人民币,出口试点企业的数量也增加至67 724家。

2011年和2012年,结算试点范围全部放开且取消了出口试点企业的限制,人民币跨境结算迎来了强势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除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小幅回落以外,基本维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第四季度跨境贸易结算金额达1.46万亿元人民币,占当期进出口总额的21.76%。2014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5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加了41.61%,2014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大量增加。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2010年1季度-2014年4季度)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断发展,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据全世界银行间金融电信学会(SWIFT),截至2015年1月,人民币全球付款价值不断取得新高,以2.06%的全球占有率紧随市场份额为2.79%的日元,位列第五名。而在2014年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39%,全球排名第7位。而且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币在信用证支付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7.32%上升至9.43%,超过欧元的6.45%,成为信用证支付中第二常用货币。人民币在支付市场上地位的上升,表明人民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1.2 人民币结算的商品结构

作为进出口贸易中的两大部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人民币结算量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为199.9亿元人民币,占一季度总量的91.1%,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仅为19.5亿人民币,比例为8.9%。2011全年的货物贸易为15 60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为5 512.7亿元人民币。2012年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总额为20 600亿元人民币,较之2011年增加了32.1%;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总额为8 752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加了58.76%,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增加的幅度超过了货物贸易增加的幅度。而2014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59 00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贸易额为6 565亿元人民币(见图2)。

图2 2010年-2014年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总量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特点

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仍十分有限。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占全年对外贸易额的17.9%,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264 334.6亿元人民币,而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金额仅为65 565亿元人民币,只占到当年贸易总额的24.8%。

人民币结算商品结构失衡。2010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99.9亿元人民币,占人民币结算总额91%,服务贸易及其他仅占9%;到2014年第四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5 900亿元,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0.8%,服务贸易及其他占9.2%,但其总额为1 609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结算区域发展不平衡。首先,从境内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跨境贸易结算经历了从2009年7月开始试点的上海、广州、深圳、东莞4个城市到2010年6月扩大至全国20个省市再到2011年8月扩展至全国所有地区的过程。从试点以来至2011年6月,东部地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13 461.02亿元,而中西部仅分别为324.5亿元和889.4亿元。东部地区结算金额是中部和西部结算金额的41.5倍和15.1倍。

人民币结算收付结构逐渐趋向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2011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比分别为1∶5、1 ∶1.29、1 ∶1.67、1 ∶1.7。这说明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之后跨境贸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般都维持在1 ∶1.5左右,2014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收付比分别为1∶2、1∶1.66、1∶ 1.36、1∶ 1.24,人民币结算收付金额趋向平衡(见图3)。

3 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贸易因素分析

3.1 贸易规模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贸易规模是一国货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贸易规模的增加会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贸易额增长放缓或退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必定会下降。

3.1.1 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基础

根据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权上占有有利地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4.3%上升到2014年的12.2%,总额增长了接近9倍。如图4所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除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略有下降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64 3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增长率大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一国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之比重(世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只是该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从历史经验上看,货币的先发优势和惯性影响力巨大。英国从二战后就不再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但英镑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和德国先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两国的贸易主要用美元进行结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人民币结算才刚刚开始,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并不大。

3.1.2 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偏低限制了人民币结算规模

Bacchetta认为出口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有利地位。我国已是第一贸易大国,据2011年统计,我国是124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比例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4.3%到2014年占世界总出口比例的12.2%(见图5)。但当时英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有力地支撑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二战之后初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当时西方国家的45%,也促使了美元霸权的产生。我国的贸易份额占世界的比重还较低,对于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支持并不够。

3.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比例。我国的服务贸易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鲜活力,现在服务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当一部分比例,但与货物贸易相比,比例依然较小,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例依然不协调。

如图5所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2.2%;到2013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5%,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8.5%。虽然服务贸易的比重增长缓慢,但绝对数额增加的很快。199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98亿美元,2013年就达到了5 396亿美元。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极大促进作用。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服务贸易结算比例达到了24.9%,结算额为16 309亿元人民币,较之2010年增长了2倍左右。

图5 1980年和2013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结构比例。我国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不断上升(见图6)。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1 477.1亿美元,出口490.39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5 124.09亿美元,出口7 129.6亿美元。到2013年我国的初级产品进口为6 576.01亿美元,出口1 072.83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为12 926.87亿美元,出口21 027.36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这为我国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提供了可靠保证,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品差异化程度影响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初级产品集中在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这种高效的标准化交易方式,反过来又一进步推动了商品的同质化,迫使出口商选择交易所指定的、单一的、交易成本低的货币计价。相反,那些生产技术和品质差异较大的出口商品,主要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品、耐用品,出口商在计价货币选择时有更多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表现为计价货币比较分散,很少出现类似大宗商品那样集中使用一两种货币计价的情况。实际上,在同质的出口商品计价中,一旦某种货币取得先机,被广泛使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很强的惯性,出口商一般不会轻易替换计价货币。因为替换计价货币很可能造成交易成本上升或国外需求数量下降,使得出口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3 贸易区域结构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3.3.1 对外贸易区域分布不均影响结算实收付比例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从进口来看,我国进口市场多元化,从拉丁美洲和非洲进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从出口来看,市场分布依然较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结构造成了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小于进口贸易即实收实付比例的不协调。根据Page对Grassman法则的进一步阐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贸易伙伴结构角度考虑,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议价权相对会弱于进口,出口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就会小于进口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

3.3.2 出口企业的国内区域影响人民币结算国内分布

内部区域结构则是指一国国内各地区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这一指标表现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开始对外开放的区域,发展对外贸易中有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以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图7所示,2014年1-9月东部地区的进出口分别占全国进出口的88%和84%,而中部和西部的比例都不超过10%。内部区域分布的特点也影响了我国跨境贸易结算国内的分布状况。2013年第四季度东部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5%,而中西部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5%,我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对外贸易分不开。西部地区有与我国的邻国交界,沿边贸易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周边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及内陆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跨境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这也造成了中西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较小。我国的地理区位和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状况造成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内地发展缓慢,沿海沿边地区发展迅速的特点。

图7 我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秋季

4 政策建议

自2009年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既存在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包括: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及逐渐提高的全球份额,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东亚处于“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不断改善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不利因素包括: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较低,贸易区域布局不合理等。从整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在结构方面的有利因素则较少。

4.1 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夯实人民币结算基础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对外贸易经过了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近来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逐渐缓慢,对外贸易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人民币流进流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对外贸易中崭露头角,为对外贸易又开辟了新的渠道。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出口占比约85.4%。从外贸发展的角度看,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是外贸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2015年6月20日,国务院对外《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合理增加进口,扩大国内消费,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我国企业要积极利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机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占有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增强了我国的市场主导能力,这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区域贸易中,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民币成为东亚“10+3”框架下的主导货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种种迹象表明,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4.2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掌握结算货币选择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行者。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及在货币选择上的话语权。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力。虽然我国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及我国现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使得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与国外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投入和人才投入,在产品研发、品牌树立以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在结算货币上有更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当前我国在办理手续上还是比较繁琐,需要政府简化手续,并为进行人民币结算的企业提供出口退税政策上的优惠来提高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

4.3 提高出口产品的异质性,提升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

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异质性对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提升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愿,政府应推出相应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多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这导致了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弹性比较大,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由于聚集效应和惯性,国外进口商具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实际操作当中,对于那些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大宗机器设备的企业,给予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优惠的政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利用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推进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

4.4 平衡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扩大人民币结算使用范围

依据Grassman法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倾向于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意愿并不太强,对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不利的。在未来应加强我国与新兴市场和金砖国家的贸易发展,并且在与之贸易中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此外,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促进人民币在这一区域中的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文强,王相宁.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分析――基于FMOLS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4(6).

[2]范方志,韩骏.中国资本项目管制与跨境贸易结算: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3]李波,伍戈,裴诚.升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算货币选择视角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1).

外贸年中总结篇(2)

(一)总贸易特征

从绝对量角度来看,喀什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量整体趋势处于上升状态,但是这种总体上升趋势在不到十年内经过了两次短暂下滑,从长期趋势来看,处于一种震荡性上升的状态。本文所考察的数据而言,2000年到2002年为止,喀什总贸易量处于下滑状态,从5657万美元下降到1503万美元,2003年开始一路走高,到2008年达到其峰值166329万美元,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处于下滑状态,2010年下降为89446万美元。从相对量角度来看,喀什地区的贸易量总体上表现出震荡性增长特征。增长速度最高达到504.5%(2006年),下降速度最低达到-67.4%。整个十年期间,只有在2003到2008年为止出现正增长,2000年到2002年以及2008年后处于一种负增长状态,是一个大起大落,极其不稳定的贸易状态。

(二)进口贸易

从2000年到2006年为止,进口绝对量逐步下滑,从2000年的2826万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158万美元,下降幅度为2000年的17倍,2006年后进口贸易绝对量呈现不稳定增长,2010年到198万美元,波动性特大。但总趋势始终处于下滑状态。一是进口贸易在喀什地区总贸易中所占比重表现的很不稳定,总体情况是大幅度下滑,最低时(2009年为准),只占总贸易量的0.09%。二是进口贸易量本身的增长率更为剧烈地震荡。总之,喀什地区进口贸易是以一种稳定性极差的震荡性贸易趋势为特征。

(三)出口贸易

为了更好地描述喀什对外贸中的出口情况,本文汇总喀什地区外经贸局和新疆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喀什出口贸易情况比进口贸易好得多,而且容易看出,整个对外贸易是由喀什出口贸易拉动的局面。

喀什地区的总贸易量几乎由喀什地区出口贸易来推动。一方面,喀什地区总贸易量中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从2000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99.7,最高年份(2009年)达到99.991%。另一方面,从绝对量角度考察,从2000年到2002年为止,出口贸易经过短暂的下滑之后,开始逐步稳定上升,到2008年实现峰值,即出口量达到16.603亿美元,上升幅度为2000年的58倍,2002年的380倍。2008年后出口贸易绝对量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并没有出现绝对下降,比起2008年所占的比重仅下滑0.1个百分点。从稳定相角度看,喀什地区出口贸易稳定性也比较差。其大起大落的特征远远超过进口贸易表现得大起大落状态。总之喀什地区的出口贸易量支撑整个喀什地区的对外贸易,而且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对于整个喀什地区贸易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区域分布特征

以下的数量分析请您参考表1。

表1 喀什地区与西亚国家贸易额比例表 单位: 万美元

年份 喀什与西亚贸易总额 喀什与南亚贸易总额 喀什与中亚贸易总额 喀什与巴基斯贸易总额 喀什与吉尔吉斯贸易额

2000 77 1315 4265 1315 3735

2001 1015 1482 461 1483

2002 377 1126 377 1122

2003 6 849 1816 849 433

2004 14 1118 3581 1118 2378

2005 64 1552 4455 1552 3052

2006 266 1638 36860 1638 30055

2007 310 11816 104920 11804 90805

2008 206 11147 154453 11147 135504

2009 51 5629 95296 5619 82457

2010 447 881 89435 875 63474

(一)喀什地区与西亚国家贸易特征分析

通过表1,我们知道新疆与西亚国家和喀什地区与西亚国家的贸易现状。西亚国家在占喀什地区总贸易额的比重很少的,而且喀什地区与西亚国家之间存在绝对的贸易顺差。这意味着暂时喀什地区与西亚国的贸易对本地区外贸发展带来的作用并不大。但是以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如果喀什地区日益重视“据病开药”,此与西亚国家贸易额会不断上升的。因为喀什地区与西亚国别贸易关系频繁,贸易额不多等原因,作者下面没有详细的分析喀什地区与西亚国别贸易情况。

(二)喀什地区与南亚贸易特征

喀什地区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虽然有波动性但还是越来越大。而且喀什地区总外贸额中占的比重也不断地增多,这清楚地表明了喀什地区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发展有很大的潜力。总体而言,喀什地区与南亚国家贸易都存在绝对的贸易顺差。这对新疆尤其是喀什地区是一个对外贸易发展空间的,潜力的“信号”。喀什地区要看重本地区企业向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产品竞争力,并要以维持现有的贸易发展趋势,同时要不断的增加与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来往。

(三)喀什地区与中亚贸易特征

中亚国家贸易总额在喀什地区贸易额中占得比较大,同时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265万美元到2010年的89435万美元,绝对增长幅度为21倍。从进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中亚国家向喀什地区进口贸易在其贸易中占的比重逐年上升,而往喀什地区出口贸易是逐年下降。这是因为我国与中亚个别国家之间已形成了贸易协定,比如“中国-上海贸易组织”等等。与此同时,中亚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西,中亚国家较高,这对喀什地区产业结构以及出口南亚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的要求日益提高。

三、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国别贸易分析

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依托边境口岸实施的边境贸易量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是这些口岸针对的是中亚国家,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因此进行国别贸易分析时,首先从贸易流向国角度,分别对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的国别贸易进行分析。

(一)喀什地区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分析

吉尔吉斯坦与喀什地区之间的贸易分析讲通过喀什与吉尔吉斯斯坦、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贸易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第一,从贸易总量看,喀什与吉尔吉斯贸易总额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呈一种同方向。从表7可以看出,在吉尔吉斯贸易总额中喀什地区与吉尔吉斯贸易总额占的比重并不多。这意味着喀什地区与吉尔吉斯贸易对整个自治区与吉尔吉斯坦的贸易的影响力并不大。其次,喀什地区与吉尔吉斯坦贸易额在喀什地区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大。这表明吉尔吉斯坦与喀什地区之间的贸易来往会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喀什地区对外贸易。

第二,从贸易结构来分析喀什地区与吉尔吉斯坦贸易关系,表7清楚地表明,随着喀什地区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吉尔吉斯从喀什地区进口贸易额也不断地增加。这种增长速度是从2005年到2009年是最快的。

(二)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贸易分析

巴基斯坦作为喀什地区外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也是喀什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经济体国家,在喀什地区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也是一种震荡的贸易过程。具体情况请参看表8.

据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贸易总额看,首先,各个的贸易总额是不断的上升趋势。因此而说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贸易会影响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其次,单一国家贸易来比较,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的贸易总在喀什地区总贸易额中占得比重是较大的。虽然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贸易总额中有波动性,但是总体来观察贸易总额是日年增加。而且这贸易中存在绝对的贸易顺差。

四、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周边国家贸易容量扩展能力分析总贸易额来分析

表2 中国、新疆、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额比列表 单位:万美元

年份 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总额 新疆与西亚国家贸易总额 喀什与西亚国家贸易总额 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 新疆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 喀什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总额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总额 喀什与中亚国家贸易总额

2010 13107239 11588 447 7042982 16166 881 2870107 1374240 89435

表2清楚地表明了2010年中国,新疆和喀什地区分别与西亚,南亚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总贸易额。分别看来,与西亚国家贸易总额比较新疆与西亚国家贸易额相当于占中国与西亚国的0.088%,而喀什地区的是0.003%。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来看,新疆与南亚贸易额相当于占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的0.229%,喀什地区的是0.125%.与中亚国家贸易,新疆与中亚贸易额是占中国与中亚贸易的47.88%,喀什地区的是3.12%。据上述,虽然新疆尤其是喀什地区与西,南,中亚国家进行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是与这些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占我国与这些国家贸易额不到1%(除了与中亚国家之外)。虽然喀什地区具有各方面有贸易方式,但是本地工业,农业,加工业未发展,无法提供需求国所需要的高科技,重工业产品。因此,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喀什作为一个“传送器”,喀什地区从事外贸的企业是“操作人”,周边国家所需要的产品从我国内地买进,然后卖给需求国。所以既然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是频繁的,但是这些原因,本地企业得到的收益减少,导致贸易额的不增。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确定,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有现在的潜在的扩展贸易发展能力趋势。这是因为自从喀什地区成立“喀什经济特区”,国家实施19个省对口援疆的政策后,各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会结合喀什地区实际情况为主,因此喀什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会有所改善和发展。总而言之,喀什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中要“中亚为主,西亚部放,南亚扩展”的贸易发展战略来扩展本地对外贸易。

(二)喀什与周边国家贸易产品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经过18年的改革与发展,西,南和中亚各国也都进行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显示了各自的特色,但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至今尚未建成,尤其是轻工业体系较为薄弱。这与喀什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即出口产品有所满足需求国。据表10喀什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从以前的纺织品、日用品等生活资料,进口化肥、棉花等生产资料为主的单一商品结构,逐步发展到目前涉及纺织服装、五金器皿、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轻工机械、成套设备及汽车、农机,塑料制品、日用百货、建筑建材、轻工工艺等28个大类、400多个品种。

随着喀什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投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展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需求,喀什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吸引了青岛海信、宁波雅戈尔等国内500强企业,以及台湾怡美国际、山东东阿阿胶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喀什地区并在喀什地区投资建厂,形成了一批以电视机、电动车、棉纱、建材出口为主的出口组装及加工生产企业和一批以林果产品、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不仅为喀什地区特色资源和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地产品市场得以延伸,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效提升了本地加工产业竞争力。

五、总结

第一,已经形成比较清晰地对外贸易发展思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喀什地区依托自己特有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以及特殊的战略地位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并提出“全力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的发展战略和“贸易先行,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

第二,喀什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量大幅度提高。目前,喀什地区已成为我国进军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开重要门户之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进出口贸易量从1992年的872万美元,2008达到历史最高点实现16.6亿美元,虽然2010年喀什地区对外贸易量有所下降,实现89446万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量,但是从整体上看,2010年的增长幅度相当于1992年贸易总量的11倍。

第三,喀什地区外贸微观主体逐步壮大,形成有效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有效提升。喀什地区的贸易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现有进出口经营资质的企业达到230余家,其中外贸流通企业200余家,为喀什地区大力发展外贸物流业务打下了微观运行基础。外向型加工生产企业达到30余家,逐步实现本地加工出口,有效提升了本地加工出口贸易竞争力,部分企业已成为喀什地区外贸增长的核心力量。

外贸年中总结篇(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举措。在对外贸易领域,早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经过几年实践,特别是经过2008年和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开放湖南”是“强盛”湖南的必经之路。湖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示要“敞开胸怀,展开双臂,促进开放发展”,表达了建设“开放湖南”的决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加速的新形势下,湖南省对外贸易一方面要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发展壮大与转变方式的关系,这是推进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一个亟需破解的课题。 一、“十一五”时期湖南省外贸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外贸依存度日益上升,外贸结构有所优化。但与东部各发达省份,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仍大有空间。 (一)外贸总量快速增长但规模仍然较小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外贸总体上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湖南进出口总额544.1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73.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46.89亿美元,增长近1倍,年平均增长达15%。但是,全省对外贸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10年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只有0.49%,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从2006年的第18位降到了2010年的第20位(见表1)。这表明在进出口方面湖南与全国的差距还在扩大,发展相对缓慢。 (二)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但贡献率偏低 在十一五期间,2006-2008年湖南省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外贸出现负增长;2010年,全省外贸保持恢复性增长。全省外贸依存度和外贸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的情况也类似。总体来看,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在2009年下降后逐步回升。但目前湖南外贸依存度仅在6%左右,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仅在10%左右,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比较弱(见图1)。 (三)服务贸易规模偏小但潜力巨大 首先,从整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湖南省服务贸易增长势头强劲,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下同)总额由2006年3.9亿美元扩增到2010年的2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51%,服务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由2006年的7%上升到2010年的12.1%。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位居全国第18位,居中部6省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湖北、河南、安徽)。其次,从各服务贸易部门发展情况来看,旅游和运输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稳居主导地位,二项合计占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4.3%,传统服务仍是拉动我省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兴服务贸易行业总体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其中,以影视动漫、音像为主的文化服务;以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服务为主的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都增长迅速。 (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初级产品、资源型比重仍然较高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2006-2010年,湖南机电产品出口95.9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19.26%提高到2010年的34.16%,占“十一五”时期全省出口总额的28.68%。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7.21%,占“十一五”时期全省出口总额的4.43%(见表2)。传统出口商品烟花、陶瓷、纺织品等出口较为稳定。但钢材、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占出口的比重仍大(约占全省出口的四分之一),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与中部其他省份比都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比重与湖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 (五)货物贸易方式有所优化但加工贸易的比重严重偏低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加工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分布逐步优化。2006-2010年,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53.8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倍。但全省对外贸易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尽管201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上升至12.2%(见图2),在中部六省仍排名靠后,反映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水平较低。 二、加快转变湖南省外贸发展方式思路和措施 我国各省市对外贸易部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创造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和经验。这对湖南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都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转变外贸发展的思维观念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一重内涵 湖南对外贸易的落后,首先落后在思想观念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没有思维和观念大转变,就不会有湖南对外贸易的大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Sachs)和安德鲁.沃纳(A.Warner)1995年的一项实证研究证明: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开放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外贸最开放的国家,出口增长最快,经济增长率最高。这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也适用于一个省份。我国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列的省市,同时也是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前的省市。这样的发展战略,应该同样适合湖南的实际。从我省现实来看,外贸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全省经济的的整体发展。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彻底摈弃“湖南外贸规模反正小,自然不重要”、“湖南是内陆省份,外贸可有可无”等等传统意识;要跳出外贸看外贸,树立开放的“大外贸”观念;要意识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推进湖南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二)转变外贸结构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二重内涵 外贸结构的层次很丰富,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结构、货物(或服务)进出口结构、货物(或服务)出口结构、货物(或服务)进口结构等等方面。1.湖南省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互相促进,均衡发展通过发展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收益过多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的格局,缓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目前,在服务贸易结构上,国际服务贸易增长最快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湖南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居于首位,运输行业服务贸易的比重略有上升,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则是明显的弱项,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等项目在服务贸易总收支所占比重很小。总体而言,湖南服务贸易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旅游、劳务出口、运输、商务服务等方面,附加值和增值率都较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湖南省要优化货物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扩张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由原来出口大量初级产品转变到出口工业制成品,由出口低附加值产品转变到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由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首先,湖南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额不高。2010年湖南省农产品出口5.41亿美元,唱主角的是活大猪及肉类产品,总值2.52亿美元,占了半壁江山。而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出口量不多,精深加工的产品比例更低,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今后应利用湖南在生物科技、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智力、技能、科技密集型的如茶叶、粮食、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现代精细农业,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效益。其次,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制成品出口中“两高一资”产品的比重,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0年,湖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是27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是28.3亿美元。可见,湖南已经在努力按照国家意图,将出口产品的重点转移到高新技术产品上来,并同时在这个方面实现了逆差。只是这个进出口的数额还不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同时,我们要根据出口目标国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欧美市场出口要着力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比重;出口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产品,要着重研究互补性,出口比较优势的商品。 (三)转变贸易方式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三重内涵 2010年湖南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25.35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7.89亿美元。而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主体,如广东省2010年加工贸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6.85%。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极易遭受贸易摩擦,特别容易遭受反倾销制裁。据调查,截至目前,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不及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湖南省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实现由一般贸易独大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均衡发展的转变。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外贸规模、提高外贸质量的重要抓手,使加工贸易在增量上有大的突破。同时,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税区、保税仓库、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贸易成为的新载体。湖南也要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优势和功能,拓展对外贸易。另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也给湖南省外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转变外贸竞争方式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四重内涵 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着很多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内外贸一体化开始起步。对外贸而言,既是市场开拓方式的转变,也是对外竞争方式的转变。原来,以出口为目标的外贸企业与以内需为目标的内销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竞争方式。加工型外贸企业大多是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只需提供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但是内销企业必须面对整个终端市场,从品牌策略到营销渠道,从经销商到消费者,从产品设计到客户管理等,都要全力以赴。因此,外销转内销的机会成本很高。当然,从适应一种竞争方式到另一种竞争方式,需要过程。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内销和外销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无所谓国内市场或者国外市场,都是统一的全球市场。湖南要加强三外联动和内外贸一体化,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由“小外贸”到“大外贸”的转变。注重“三外联动”和内外贸融合,加强外贸和外资、外经和内贸一体化。争取湖南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于规避汇率风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转变贸易收益分配格局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五重内涵 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中低端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环节。产业和分工的转移是一种梯度转移。生产分工的价值链在局部的提升与其中低端生产制造的分散化和区域扩大化将同步进行,高、中、低生产环节的分工同时存在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因此,湖南在迎接产业转移的链条中,既要站在广大农民工立场上去普及中低端制造业生产,又要从经济效益出发去实现结构升级。要达到这两者的统一就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分工。比如,长株潭重点承接高端制造业和高增值环节,吸引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转移入湘。郴州、永州、岳阳和益阳等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则要主动承接境外和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加工出口。总之,要有包容性,从分配格局和发展意义上惠及民生,扩大湖南人民的福利。

外贸年中总结篇(4)

从贸易发展规模层面分析,自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1.6亿美元,而到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7867.8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9.5%,高于同期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6.6%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1%上升到了2003年的89.4%。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8.5%增加到2003年的45.8%,进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0.6%增加到2003年的43.6%。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出口商品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状况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理论界也常常以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来衡量一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按照商品附加值的高低,通常可以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我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统计也将进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两大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1月版;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2004)。

海关统计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并呈现以下趋势特征: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990年,东部沿海地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分别为83.9亿美元和166.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2.5%和77.5%。到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到2662.7亿美元(不含北京),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的93.0%,而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到7.0%。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出口则保持稳定增长,相对比重有所下降。第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发展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又一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地区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3090.7亿美元(不含河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633.8亿美元,占该地区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为57.6%(不含河北省)和29.8%,占我国当年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5.6%和98.7%。第三、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东部沿海地区出口总额的9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50%,但是,如果从制成品内部构成比例分析可以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产品仍以中低技术水平的劳动紧密型制成品为主。2002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仍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出口主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同期主要出口商品(前10位)总额的比重达到3/4。

2.进口商品结构出现了逐步优化的趋势

1990年,东部沿海地区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总额为21.4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9.2%,到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总额上升为275亿美元(不含北京),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为11.7%。与此相反,工业制成品进口却呈上升趋势,199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为90.2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80.8%,到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上升为2075亿美元(不含北京),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上升至88.3%。

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原材料进口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已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进口产品。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速技术产品成为该地区最大宗的进口商品,而且比重的增加幅度最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大幅度增长既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进口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在逐渐提升,因而减少了对国外低技术产品的需求,同时也显示随着区内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3.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

在我国的海关统计中,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三种。1990年,我国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加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超过一般贸易出口,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自此以后,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激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带动,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到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3204.6亿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为58.6%,一般贸易出口总额为2099.9亿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38.4%。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91、1997、2003),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7、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1990年进出口数据不包括北京市和辽宁省。

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提高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更值得一提的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培养外向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4.非公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力量

在我国的海关统计中,将对外贸易的参与者即贸易主体或企业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三类。其中,其它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由于我国倾斜性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之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亲缘关系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使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企业发展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取代国有企业成为该地区对外贸易的市场主体,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311.4亿美元、1294亿美元和656亿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为60.6%、23.7%和15.7%。特别是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绝对主体。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与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之比达到103.3%。

二、对外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的经济也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那么,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否与对外贸易增长有关?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究竟如何?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多大?

1.净出口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净出口常常用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该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两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净出口增量/GDP增量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率

1979~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简均值为3.75%,同期GDP增长率的简均值为17.04%,净出口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年平均值为0.18,说明对外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呈正向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净出口对GDP有显著的影响,彼此关联度很高且呈正向相关关系,净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GDP增加15.65346524个单位(15.65元)。

2.出口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出口总额的变动对GDP总量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出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向相关关系,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GDP增加2.422568728个单位(2.42元);出口增长与GDP增长有较好的关联度,出口每增加1%,将导致GDP增长0.2%。

3.进口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量回归分析表明:进口对GDP有显著的影响,彼此关联度很高且呈正向相关关系,进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GDP增加2.565881949个单位(2.57元)。

另外,从进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进口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分析,从1979~2003年的25年中,东部沿海地区有16个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大于1,这说明,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进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4.外资企业外贸进出口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边际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外资企业出口扩张对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量增加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且呈正向变动关系,外资企业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东部沿海地区GDP增加3.747919728个单位(3.75元)。同时,外资企业进口扩张对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量增加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且呈正向变动关系,外资企业进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东部沿海地区GDP增加4.496487237个单位(4.50元)。

三、结论及启示

第一,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很明显,进出口贸易保持一个较大的发展规模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虽然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推动作用,但不同的时期,其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因为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还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素不足,要素供给的稳定性就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进口增加要素供给则成为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方式;之后,出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扩张与国内、区内市场相比,市场就显得相对狭小,需要通过扩张外部市场来容纳更多的产出,借助出口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就成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第三,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高度正向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提高,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外贸年中总结篇(5)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外贸年中总结篇(6)

一、 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 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 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

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 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 70% 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 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 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 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 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 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外贸年中总结篇(7)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外贸年中总结篇(8)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何为“外贸强省”,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但“外贸大省”与“外贸强省”有明显的区别。外贸大省指进出口贸易额居国家前列,进出口商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

对外贸大省的判定是基于重商主义理论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出口的越多,贸易顺差越大,获取的金银就越多,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越富裕。因此重商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外贸大省的贸易主体多是一些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一般供应商和主要供应商,生产方式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过于重视量的衡量,因而对出口贸易依赖性较大,不利于一省贸易结构的优化,其评价指标一般局限于GDP、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经济经常是融合在全球中的,对外贸强省的判定需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球生产网络(Dieter and Henderson,1999)是指为生产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 通过潜在市场使用者-发明与设计-再设计-生产-营销之间的联系与反馈构成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来完成的一般产品生产并出口到国外的流程。它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从而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因而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就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对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升级的过程。贸易主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并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升级。从贸易内容升级而言,它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加工贸易总量从量的粗放型增长向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二是加工贸易主体更多地融入高新技术产业网络;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四是通过贸易品质的改变促进其出口价格改善,即贸易方式升级。从贸易客体升级而言,对外贸易逐步实现贸易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多元化,更大范围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通过以上分析,外贸强省的指标体系可以从贸易规模、贸易主体、贸易市场、贸易结构、贸易方式、贸易环境六个方面来构建。

二、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困境

广东作为外贸大省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广东离外贸强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广东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主要还面临以下发展困境。

(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如表1所示)。虽然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首位,但是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的35.6%,降至2011年的25.1%,即由原来最高占全国的比重1/3下降为1/4。其增长幅度总体上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就2011年来说,其增长率为16.4%,就比全国增幅低6.1个百分点。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不断下降。

(二)外资企业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近年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通过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广东省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如表2所示)。在出口方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省总出口中占63.9%,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滑,到了2011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61.1%,但是所占比重仍超过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的15.4%下降至2011年的10.7%;在进口方面,近年来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66.5%降至2011年的59%,但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占总进口的18.9%下降到2011年的12.3%。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外贸发展过分依赖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三)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目前,广东省服务贸易增速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其进出口总额排位居全国第三。2006至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88.6亿美元增加到608.2亿美元,年均增长34.0%。到了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其中进口445.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2%;出口4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10%。但是2011年服务贸易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贸易强省所要求的指标(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达到39.8%,同比增长8.6%。显然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比较大,但是占外贸总出口比例还是较低。

还有,进出口份额较大的机电产品在2011年进出口58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低于全省进出口增幅3.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226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的59.4%,增长10.3%,略高于江苏、上海和山东,比全国进口增幅低2.4个百分点;出口3597.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7.6%,同比增长14%,低于全省出口增幅3.4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幅低3.5个百分点,并且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这些情况都说明广东省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外贸结构,以提高外贸竞争力。

(四)对外贸易方式初级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经贸成为广东经济的生命线,然而,在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一直偏高。2005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额都逐年增长,分别从2005年的1018.21亿美元和2922.08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208.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如表3所示)。虽然在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为19.5%,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13.8%,但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一般贸易比重仍然较低,并且其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显然,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情况截然不同,说明虽然广东省不断提高加工产品所含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但是仍以粗加工为主。

(五)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据统计资料显示,一直以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州。2011年广东省的外贸市场份额亚洲占65%左右,而北美和欧洲合占25%左右,但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分别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前三位贸易伙伴出口额占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1%。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是:东盟、日本和韩国,其进口额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37%,同比增长11.3%。

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尤其是出口市场前三位占到出口总额的60%以上,这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增加了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容易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利于广东省外贸经济的发展。

(六)贸易环境急需改善

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现在,涉外经济摩擦加剧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也意味着广东这个中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对外贸易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入世前,与广东省发生贸易摩擦的对手多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入世后,欧美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对广东省产品出口发起的调查呈现增加的趋势。2011年广东省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涉及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电子行业,虾、家具、彩电、鞋等案件的个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

在遭受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调查时,近年来开拓新兴市场卓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也频繁对广东省发起贸易摩擦,如2011年7月墨西哥对阿莫西林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拉美地区对广东省的首例双反调查。阿根廷和巴西也对广东省出口的瓷砖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加快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改善贸易规模的能力

广东省应该改变长期贸易顺差的局面,制定相应的适度增加进口的政策,重新审视进口和出口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法:第一,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单方面利用国外资源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和进口政策,要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互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互动的整体。不仅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合作开发本省需要的资源,深度开发国际市场,而且还要鼓励大型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创造并拥有自主的工业产权。第二,发展与贸易互补性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广东所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如自然资源、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以改善广东省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省在国际资源市场上逐步趋于有利的地位。

(二)推动国内企业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广东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民营企业,扭转外资企业主导广东出口贸易的不利形势,以推动国内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外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或集团化发展,完善资本运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广东外贸出口的主力。同时,政府要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以鼓励、扶持、引导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三)积极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广东的商品多半是出口到美国、欧盟、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这样的贸易格局很容易受到主要贸易伙伴政策、金融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利于抗击风险,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或经济出现问题,就会使广东的外贸事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一方面,在继续重点、均衡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的同时,有步骤、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使广东省的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广东省产业快速发展和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不同的贸易出口市场制定不同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得新型的出口市场更具吸引力,以有效地降低外贸风险。

(四)优化外贸结构

从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看,由于出口产品技术性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造成质量不高,致使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总体层次和效益较低。为此,一方面,应该优化货物贸易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广东省应该大力提倡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实行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最终实现“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的贸易”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广东既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服务业市场竞争环境,又要通过财税等扶持政策鼓励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优先发展,并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促进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档次和结构,规避低碳技术贸易壁垒。

(五)完善对外贸易方式

在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工贸易为广东省外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失衡,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过高,而且大部分是粗加工。所以,在贸易方式方面,一方面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为此,广东省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扩大省内采购原材料和使用国产料件的份额,带动和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同时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要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改变广东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小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广东应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由加工基地向生产制造基地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六)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首先应该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出口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扩大出口,而不是以增加出口数量为手段,更不能以牺牲价格和利润为代价,这不仅浪费资源、能源,还会加剧贸易摩擦。其次,实施规范的出口管理制度。广东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省内出口企业出现低价竞销、出口结构单一、不注重品牌塑造、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坏习惯,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促进省内外贸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第三,应大力培育并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往往独木难支。因而要在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前提和基础上,选择出口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以便在多、双边的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加强沟通,扩大影响,抱团应对贸易摩擦。第四,加强培养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有重点地培养一批精通WTO协议相关内容的,具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改变广东省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及争端中的被动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广东真正成为一个外贸强省。

参考文献:

外贸年中总结篇(9)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背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中的演讲中,提出要建设一条“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10月,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战略,这两个发展战略被称为“一带一路”战略,并且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写入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从而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且发展潜力最大的一条经济走廊。这条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走廊以我国东端地区为发展起点,向西依次划分为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三大经济带。中亚经济带主要是由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组成,同时中亚五国也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另外,在我国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亚五国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合作国。

随着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尤其是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双方互补性是非常强的。中亚五国在棉花以及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农产品加工产品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上则长期处于劣势发展地位。而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发展优势较大,相反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进口贸易发展上却日益处于劣势地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上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双方在地理位置上是相邻的,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贸易发展中的运输成本,从而便于展开双边贸易。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双方在农产品贸易的进口方面主要是以粮食和棉花这两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2002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棉花进口贸易总额只有2500万美元左右,占双方贸易总额的0.7%。2010年,双方的棉花进口贸易总额上升到80万美元,占双方进口贸易总额的7.5%。因此,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关系得到不断地增强,同时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特点

1、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总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合作上的不断增强,双边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发展规模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2000―2013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总额上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波动,但总体上依然处于增长的态势。2000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只有1.1亿美元,2013年这一贸易总额则激增到11.6亿美元。而双边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则从2000年的1500万美元增长到7.1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55%。另外,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贸易发展中除了2003年和2009年之外,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发展状态,并且在2009年以后这种贸易逆差已经从增长到减少,当前已经只在小幅度范围内波动。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是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的。

2、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具体分析

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总额发展上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同时也拉动了中亚五国与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是,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却长期处于波动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2013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仅增长了87%,同时双边在农产品贸易上还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但是哈萨克斯坦并非是造成双边逆差的来源国。另外,2006年以后,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开始转为贸易顺差,并且这种顺差近些年来呈现出扩大的态势。

从当前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总体现状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也不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家。2000―2013年,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基本上是呈现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发展上的不断增长,两国实现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稳步、快速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家,从2002年,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就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并且这种贸易逆差呈现出连年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乌兹别克斯坦不是我国同中亚五国进行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市场,但是我国同乌兹别克在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口总额上的波动就会直接影响我国同中亚五国的进口总额发展。

我国同塔吉克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额发展上长期处于增长态势,但是双边在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的发展变化却是同步的,比如双边处于贸易逆差时,其不论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也同样呈现出贸易逆差的发展趋势。

我国同土库曼斯坦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上也呈现连年增长的稳定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同土库曼斯坦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规模较小,2010年双边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还都是处于增长的趋势,但是从2010年以后就开始逐年下降。另外,土库曼斯坦也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3、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结构分析

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互补性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中亚五国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其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对外贸易发展上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但是在需要劳动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的加工农产品出口上则处于劣势地位。而我国则与之相反,劳动以及资本资源密集型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却处于出口劣势。正是因为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对外贸易发展优势,所以形成了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互补型进出口贸易结构。

具体来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出口结构上主要是以肉类、肉制品以及水果和咖啡茶叶等产品为主,这四类农产品占到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34%、27%、17%以及14%,总体占到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近90%。中亚五国从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则是纺织以及加工材料,这两类农产品占到双边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的83%和11%,这一比重相对于其他类的农产品出口总额来说是很大的。

从各国国内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优势角度上来说,由于各国拥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从而使得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进口贸易结构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上主要是以水果、杂食这两类农产品为主,并且占到了哈萨克斯坦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94%。另外,我国还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加工材料、纺织和谷物等农产品。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上则是以肉类、肉制品以及水果这三类农产品为主,其中,水果是我国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另外我国每年还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大量的皮革以及纺织类的农产品。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则主要是咖啡以及香料等农产品,而我国从这三个国家所进口的农产品也都是这类农产品,主要是以纺织和加工材料为主。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措施

首先,全面革新我国同三大经济带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发展模式,尤其是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方式的创新,以此创建出“一带一路”的新型对外贸易发展格局。主要通过开展区域性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不断推进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建,以此来尽快消除关税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阻碍,从而实现双边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扩大。

其次,结合我国同三大经济带,尤其是中亚五国以及我国国内农产品发展优势,适当增加具有发展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种类,从而丰富和拓展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规模。

最后,上海经贸合作组织应当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当中发挥出应有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在协议框架范围之内积极推进双边开展农产品经贸往来,从而提高我国对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经济带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四、结论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同中亚五国开展积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必然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安全、经济以及外交上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扩展我国在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地区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在区域经济以及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不断深化和日益频繁,使得我国在双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从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总额发展趋势上来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贸易结构上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但是我国从中亚五国所进口的农产品在结构上依然比较单一,多数都集中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注:【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自贸协定视阈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温州视角”,项目编号:FG2014139。)

参考文献

[1] 严雪莲、朱娜: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9).

外贸年中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

一、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在东北三省范围内,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其贸易额占东三省贸易总额的70%左右。近几年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增长很快,对辽宁省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强。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顺差额为119.1亿美元,净出口对辽宁省经济的贡献率是13.1%,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辽宁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6.3%。

从进出口总额看,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其中出口总额579.5亿美元,增长13.5%。2013年上半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增幅回落放缓,进出口总额54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5位,其中出口额30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7.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2位。

从贸易方式看,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29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0%,同比增长32.7%;居于第二位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额230.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8%,同比下降4.0%。

从对外贸易的国家看,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4个。但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52.1%。辽宁省对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分别是101.3亿美元、75.9亿美元、68.7亿美元和55.7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5%、13.1%、11.9%和9.6%。

二、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量大幅增长,期间波动明显

2005年以来,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期间波动明显,如表1所示。2005年以来,辽宁省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有大幅度增加,除2009年波动明显外,其他各年份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裙带效应”显现,外需市场萎缩,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受到影响。从同期增长比可以看出,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已经放缓,同比减少0.9和5.8个百分点,到2009年,效应更加明显,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分别是-13.1%和-20.5%。2010世界经济触底反弹,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也随之复苏,2010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出现强劲反弹,增长幅度达28.2%和28.9%,超过2008年的总额。而到了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回落,增长速度缓慢,分别为8.4%和13.5%。由此可见,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稳定性较差,可持续性发展不足,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二)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仍显缓慢,净出口贡献率不高

2011年,辽宁省经济总量22226.7亿元,全国排名第七位,而对外贸易总量960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九位,出口总量510亿美元,全国排名第八位。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滞后于经济总量的发展,即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2011年,辽宁省的资本形成总额即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4%,拉动经济8.6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7%,拉动经济-1.4个百分点。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沿海优势没有彻底释放,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显现,从2005年开始,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为负值,2008年和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6.2%和-16.9%,对经济的拉动更是达到-2.2%的水平。因此,辽宁应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凸显沿海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

辽宁省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有打破贸易方式平衡的趋势。随着辽宁省对沿海经济带的重视和固有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加工贸易占总出口贸易的比重,从2009年起超过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上升到主导地位,如表2所示。加工贸易占总贸易比重超过一般贸易比重,辽宁沿海港口优势没有显现。东三省和内蒙地区的货物出口从大连港出海较多,大连港负荷较大,影响一般贸易的发展。因此辽宁省应加强对其他港口的管理,比如丹东港。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大通道的贯通和鹤大高速公路的修建,东北东部各市(州)可以从丹东港出海,这可以缓解大连港的港口运输压力和增加辽宁省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整体提高对外贸易出口量。

辽宁省的加工贸易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多是对进料简单加工,然后出口。辽宁省的出口商品主要四大类:第一大类,原料产品,水海产品、冻鸡、玉米和鲜苹果等,属于农产品原料直接出口;第二大类,简单加工产品,食用植物油和成品油等,属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出口;第三大类,高污染产品,水泥和钢材等,属于对环境破坏较大的产品出口;第四大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产品,电动机,电视机和鞋等,属于需要低廉的劳动力支撑的产品出口。加工贸易中,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出口的产品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处于世界产业链中的下游和末端水平。辽宁省的加工贸易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产业链,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此来改善辽宁省的对外贸易结构,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外贸市场相对稳定,拓展空间有待加强

目前,和辽宁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215个,但主要的贸易国集中在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辽宁省对外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对稳定,但过于集中。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和美国,因此辽宁省的对外贸易状况受日本和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景气状况影响较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对外需求下降,可能导致辽宁省对外出口的直接下降;另一方面,受制于人,随着美国和日本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及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导致辽宁省对外出口的间接下降。

2006年以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市场相对稳定,主要市场占出口总额维持在70%左右,日本市场相对稳定,居辽宁省对外贸易出口国家首位。对美国市场出口额从2009年开始超过韩国,欧盟市场略有下降。主要市场出口总额占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辽宁省对外贸易市场在不断开拓,新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辽宁省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继续稳定亚洲的日、韩、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等主导市场,开拓东盟、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拓宽贸易市场空间,提高外贸市场占有率。

三、辽宁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辽宁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加对外贸易量,以增量带结构转型升级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形式中附加值较高的行业,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可以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对外贸易总量,以增量的增加带动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因此,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是辽宁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本文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第一,制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战略,凸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优势。第二,充分利用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现代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突出沿海港口优势,以大连港为主,周边各市港口为辅,由点及面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地区营销中心。第三,注重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培育,形成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借助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对辽宁省服务业进行整体推介和宣传,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使服务业成为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增加高新技术贸易比重,以结构优化促转型升级

上一篇: 班组管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