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工作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0 01:07:49

整治工作论文

整治工作论文篇(1)

以迎接“世界佛教论坛”盛会为契机,全面开展对××国道沿线景观的综合整治活动,实现××城市面貌的较大改观和对外形象的明显提升。

二、整治范围

××国道西起××轮渡码头,东至××码头,沿线10米范围内的区域及周边相关地段。

三、重点整治内容

(一)拆除整治范围内有碍景观及违章搭建的建筑物;

(二)对沿线景观有影响的建筑进行粉刷美化;

(三)增加部分地段的绿化景观,利用绿化对较差景观进行遮挡。

四、责任分解

根据“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原则,××区政府、新城管委会、××区政府分别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整治工作;[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城建委负责城市道路沿线的绿化,公路局负责国道沿线景观的绿化。

五、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国道沿线景观综合整治指挥部,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总指挥,成员为市城建委副主任××、市公路局局长××、××政府副区长××、××政府副区长××、管委会副主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建委,联系电话:××××××××)。指挥部主要职责为:制定××国道景观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协调整治工作的矛盾,分解下达整治任务,检查督促重大项目的实施。

各成员单位要相应建立综合整治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制定整治方案,对本辖区和本部门的整治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检查、统一考核。

五、工作步骤

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需要,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有序推进。各单位要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把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要求,高标准地完成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第一阶段:1月4日至1月中旬,为调查摸底阶段。由各责任单位组织普查摸底,制定整治方案,确立整治重点,筹措整治经费,做好整治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为宣传发动阶段。《××国道景观综合整治通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各责任单位要深入整治现场进行动员,使沿路群众明确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工作目标,支持参与整治工作。

第三阶段:2月中旬至3月底,为集中整治阶段。各责任单位全面落实综合整治的各项任务。

第四阶段:4月上旬至4月中旬,为巩固完善和会期保障阶段。各责任单位要巩固、完善、保持整治工作的成果,确保佛教论坛期间××国道沿线景观的市容保障工作高标准落实到位。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国道沿线景观综合整治工作是迎接“××论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综合整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专抓专管。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打好综合整治的攻坚战,全面改善我市的对外形象。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保证整治有序开展。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分解目标责任,细化工作方案,建立目标责任制,保证综合整治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依法行政,强化督查。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综合整治工作。要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报告制度,自2月份起,各责任单位每半月一次向指挥部办公室上报整治进度情况。指挥部成立督查小组,每半月一次通报各单位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集中力量、集中主题、集中时段宣传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重大事件和先进典型,对整治不力的单位和抵制整治的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努力营造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

整治工作论文篇(2)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技能与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一体化集成服务的新路子,对于全面整合与利用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保证部队“打得赢”、“不变质”中的联合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积极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中央军委和总部根据“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实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化。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既是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利用共享化和教育训练远程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升军队院校整体现代化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需要。“全军院校一个馆”,是总部机关早在1998年就确立的全军军事训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奋斗目标。《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全军院校图书馆基本建成信息资源丰富、布局优化、特色鲜明、联合共享、动态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建设目标。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即是依托了‘军训网”对各院校,尤其是对政治院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实施有序的整合和联合服务保障,也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是克服目前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弊端的需要。近年来,全军院校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目前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来看,仍然存在着松散管理与条块分割、标准不一与自成体系、自产自给与重复建设、经费紧张与技术力量有限、规模偏小与尚未真正形成共享保障合力等弊端。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实施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工程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联合、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各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

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运用“军训网”、“因特网”交互技术及《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雷达”、“知识导航”等搜索引擎应用功能,开发与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分别将“军训网”、“因特网”上被选定的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站地址、栏目名称、文献信息目录和内容摘要等指引信息,按照政治理论学科专业以及特定用户某一个研究领域和信息源载体形态与种类的要求,加以分类排序、规范整合集成,建立诸如“冠状树”结构的导航路线图和自助式搜索界面,同时建立一个能基本覆盖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专业及可以直接链接检索的知识信息导航库,直接帮助与引导“军训网”读者搜索和获取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集成系统。据了解,目前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研发或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军队政治工作、军队文化工作、军事新闻传播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军事信息管理和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达20个左右,我院还相继建立了“政工”、“军旗”、“军心”、“军魂”等4个特色网站。这些分布在各单位的数据库和网站,不仅涵盖了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建设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基本形成更新维护制度。运用数字图书馆现有的“信息雷达”、“站点分布式检索”等应用工具及挖掘、转载、复制等方法,依据《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指南》公布的重点学科专业目录和相关标准规范,把这些数据库和网站的全文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查询、统一标引分类和有序整合集成,实行自动和便捷的查询检索,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科研提供针对。

(三)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系统。通过建立健全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合作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依托“军训网”网络环境及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数字化生存平台和各院校现有设备与技术,采取统筹规划与协作分工、分布建设与统一整合、实物交互与网上递交、自动与在线共享相结合的途径,对分散在各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的各类公开发行刊物、自编教材与著作、学术科研成果、研究生毕业论文、内部简报与研究资料、专题讲座与报告等原生特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期分批地收集递交、规范化加工和集中统一整合,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及集成服务网站,确保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总中心和各联合院校门户网站的原生文献信息资源的及时自动更新维护和实时利用。

(四)构建军队政治理论教学相关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协调联合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以《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搜索查询到的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目录为基数,统筹分工联建,按照先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再公共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轻重缓急,一方面有计划地对馆藏非密级教学参考书刊资料进行分期分批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对军内外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相关的网络课件、专题讲座报告、最新教材和专著等资源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加工和更新维护,并将其与原生文献信息资源一道,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排序、合理配置、整合集成,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和集成服务网站,直接为各院校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查询系统,适时开展军队院校图书馆政治理论教育相关馆藏印刷型书刊的馆际互借活动。

(五)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依托军队院校现有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应用平台,构建学科专家与智能工具有机结合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专家人才库、咨询工作站、推理与获取机制和用户界面组成。其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人才库。在网上公布专家人才的自然概况、教学科研成果、专业研究方向和咨询资历等息,让咨询者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掌握咨询专家人才的情况。二是建立智能化推理和咨询信息库管理系统。前者能在跟踪分析咨询者需求和进行实时咨询解答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咨询者获得相关咨询信息;后者能对已咨询过的信息源进行自动搜索整合、及时更新扩充和咨询信息,为新咨询者提供参考咨询信息。三是建立专家联合咨询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是根据各院校学科专业分布和协议分工建立专家教授联合咨询站点,通过制作个性化网页、开设电子信箱和BBS等运作方式来实现。由于该工作站采取的是联合咨询模式,尽管网上的咨询专家所在的位置是虚拟的、不同的,但咨询者的需求能从四面八方获得满意的答案与信息服务,实现专家与咨询者之间由过去的一对一传统咨询模式向网络环境下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新咨询模式转变。

(六)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由全军政治院校及有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联合共建。考虑到各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和网络设备条件、数字化建设程度、技术力量及驻地比较分散等实际情况,拟以全军院校整体数字图书馆和各院校现有数字化设备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信息资源互动调度、有序整合管理和网络信息共享检索的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实现“军训网”域内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界面的检索与利用;拟以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 )为开发平台,联合共建文献信息数字化加工和自动化系统,实现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分工合作、分布建设与有序整合;依据国际“DC核心元数据”、国家和军队“中文元数据方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元数据及分类规范标准体系,实现同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有序整合与统一界面快速准确检索;以联合共建共享为目的,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协作分工机制,实现联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时交互、应用导航、主动推送和高效管理与利用。

三、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主要措施

整治工作论文篇(3)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tegrity; cooperativit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根本性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下发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党、国家、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系统工程。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的课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课,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历史使命。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学时。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执行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基本保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接纳能力强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显著提升。应当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教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深刻的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互相配合协调,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来思考,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要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去思考、去规划,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各门教学课程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校外两个层次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质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是一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W工作的整体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构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

2.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侧重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的教学整体性还缺乏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各自层次理论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认为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教研互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空间相对较少,这也正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缺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教学疑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师生间对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有效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服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按照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最多的形式基本上是课内实践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从整体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各高校严格遵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后续培养、成长、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特别是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统一培养、培训机制,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省级统一轮训、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能力。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性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校内协同性。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机制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部门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相互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党委应当协调组织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校政工干部、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与校团委、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相关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党委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形成相关报告,并报请学校党委研究解决;各高校纪委要履行好纪律监督的各项职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开展纪律监督。做好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增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建立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上来看,共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高校发展水平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发展现状来讲,总体上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这也是各方面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本科高校中有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综合支撑,无论从教学科研层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成长、培训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核心定位是在教学,教学任务的压力普遍还是不小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机制,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具备明显优势的高校为主体,加强对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相关院校的协同带动优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开阔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野。

整治工作论文篇(4)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结束后,我们在批判“”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整治工作论文篇(5)

自开展整治活动后,四支部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各种表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文山会海”方面:抓工作靠开会发文件,会议文件过多过长,有的缺乏实质内容,只注重形式和数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存在,有时把口号当成绩,把准备做的说成已经做了,把布置的说成落实。有些工作落实不力、工作疲沓,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将会议和文件当成工作成效和成果,抓工作节奏不快。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系统的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和政策观念,领导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

党员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极力克服“文山会海”改进会风和文风。强调会议实质内容,要全面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把高涨的工作热情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力戒浮躁浮夸。

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政风。

二、“经典路线”方面:调查研究搞形式、走过场,有时决策前不了解实情,调查研究不到位。与群众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有些工作上贴近群众不够好。党员干部相互之间缺少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工作上存在怕得罪人,和稀泥的现象。在总结汇报上还存在不实事求是,爱面子现象。

整改措施:加强党员党性锻炼修养,从严要求,紧密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决策,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联系实际,严抓政治思想。放下思想包袱,坚持原则。凡事要求亲力亲为,认认真真对待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要在理论联系鉴定工作实际、指导鉴定工作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三、具体要求

整治工作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63-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总结、探索中,笔者将九千标准①机制的基本内核和质量管理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了一个以质量为主线、以闭环为特征,制度建设为基础、运行程序为保证、督导考评为手段,融质量、制度、程序、督导考评诸要素为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行工作机制,称为“环型工作机制”。

实践证明,“环型工作机制”是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张皮”、“一手硬一手软”、覆盖面不大、运动型、走过场等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软变硬、由可有可无变为非做不可、由时为时不为变为稳定运行、长效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工作机制。

一、“环行工作机制”的基本构架

1.以质量为主线

对外进行质量保证承诺和对内进行质量管理指导是九千标准的核心,质量意识对思想政治工作也十分重要,在“环行工作机制”中,构建保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高质量的文件化制度体系,并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强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纠正、预防措施,通过文件化制度体系的建立,程序的有效运作和调控措施的实施,构成系统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整个机构的高效率高质量。质量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环行工作机制的始终。

2.闭环运行为特征

环行工作机制是一个由计划、实施、指导帮助、督促检查、评比奖惩、反馈完善等环节形成的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行工作机制”。我们以一个单位全年的政治理论学习运行机制为例,剖析它的运行轨迹:

一是制定计划。年初由职能部门根据上级年度宣传工作要点和本年度工作意见,拟定全单位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含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报分管领导审批。根据领导签批的学习计划,职能部门于每季度始10日内制定并下发季度理论学习计划(含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因特殊情况学习计划需要调整的由职能部门及时下发通知。

二是组织实施。职能部门根据计划安排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长的要求,组织每月的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考勤和有关书籍、学习用品的准备。根据季度理论学习计划,单位各部门按照有关理论学习制度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理论学习,并按要求按照填写《理论学习中心组季度学习情况统计表》交职能部门。

三是指导帮助。职能部门通过下基层或有关会议,了解各单位的理论学习实施情况,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下一步理论学习的指导性意见,帮助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其他困难,不定期地对各基层理论中心组学习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各基层理论中心组学习不断走上制度化、制度化轨道。

四是督促检查。职能部门每季度对各单位按计划完成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口头督促检查,通过参加统一组织的党建目标检查和年终双文明检查以及本处日常不定期检查等方式,按检查标准有关要求对各单位的理论学习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每次检查结束,及时向被查单位反馈检查结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顿意见,并要求被查单位限期改正。每次检查情况填写在《宣传思想工作检查记录簿》上。

五是评比反馈。职能部门根据每次检查结果,确定各单位全年理论学习工作成绩,并交有关方面作为优秀党支部和双文明先进单位的评比依据之一。并对整个情况进行反馈完善,搞好第二年的理论学习工作。

以上的工作轨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行闭环。

3.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直观地讲,“环行工作机制”是建立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基础上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是“环行工作机制”的基础。

“环行工作机制”依存的制度,不是无序的制度的总汇,而是一个相互联系覆盖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类是类似九千标准中“质量手册”的制度,是新机制运行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规性”文件,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主要内容包括新机制的质量方针及影响机制运行质量的部门、岗位、个人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如单位的管理者(主要领导层)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具体职责,各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每个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的职责。

二是程序类制度。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具体程序,如中心组理论学习程序,普法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程序等。

三是作业指导类制度。主要是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运行进行作业指导,包括具体工作的目的、适用范围、定义、职责和工作评比、反馈等。

4.以运行程序为保证

制度体系是通过运行程序来实施的。闭环机制的运行过程不是无序运动,而是按照事先设定程序的有序运动,闭环运行机制的实施过程,就是制度体系按特定的程序运行的过程。

在运行程序过程中,文件化的制度具有法规性质,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建设使整个机制有法可依,程序运行使整个机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程序化是法规的规范之道,在运行程序中,无论是主要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地位平等,依制度规定的要求,按规定的程序行事。下序(下级)遇到不清楚的事情首先不是请示上序(领导),而是看制度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上序对下序也不能滥用权力,超越“程序”。整个闭环运行机制就是一部完整的机器,它靠程序的力量制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工作行为,制约每一个工作环节,纠正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每一项任务的有效实施。程序一旦启动,制度一旦进入运行程序,则全员受控,并受控全过程,使思想政治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

5.以督导考评为手段

在闭环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督导考评是保证制度体系实施质量的重要手段。闭环运行机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任何一项具体工作的状况和效果首先要实行全过程记录,根据能完整地反映制度的运行状态和工作状况的记载情况,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制度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合性和运行机制的状况、工作程序的执行、工作效果的状态等进行督检。

为了确保工作质量,构建上级对下级的组织监督,下级对上级的民主监督,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纪检部门的专门监督,社会各界的公开监督等全方位的立体监督网络,突出有效性。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对工作完成状况及时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奖惩直接挂钩。在监督、考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对工作计划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动态倾向,及时反馈到职能部门和领导机关,及时查处、修订,不断改善和完善机制。

二、“环行工作机制”的特点

1.以创新为原则

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是经济体制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实现机制优化的途径,也必须走创新的路子。

一是理念的创新。即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科学机制引入“环行工作机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闭环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命力。闭环运行机制,之所以能够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许多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创造出很大的成效,就是因为他引进的科学原理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近一个多世纪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没有科学就没有法治,没有科学的原理就难以创建科学的机制,没有科学的态度难以摸索出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的规律。

二是方法的创新,即运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同志曾指出“推行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做思想工作,这是符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的。”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作为全单位工作的一个整体将学习、宣传、教育、廉政、精神文明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整体,将组织领导机制、思想教育机制、工作管理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将制度、程序、规则、督导落实等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科学的运行机制中,才建立了健康、有序的新的运行机制。

2.以人本为核心

工作机制是为工作内容、工作对象服务的。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和高尚思想培育人,进而提高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检验我们工作机制效果的重要标准,既要看工作的覆盖面,广大干部群众的受教育面,还要看广大干部群众是否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参加。只有群众参与的普遍性,才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只有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才能自觉地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闭环运行机制中,群众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被动的受教育者,还是推进思想教育的主体。以往的教育,在相当多的单位,干部总是主体,是教育者,群众总是客体,是受教育者,重点对象的定位不准,因而群众逆反心理强、收效甚微。下序不仅有接受上序的组织监督的义务,也有对上序民主监督的权力。不分干部群众都在程序运作中自我接受教育,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创新自我,从传统被动的“完成任务型”至主动的“内在需要型”,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增加干部群众的责任心和主动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以“三化”为保障

三化即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闭环运行机制体现了法治化、制度化和效能化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机制,但是,不论是何种模式的机制,都应体现法治化、制度化和效能化的特点。

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就是法制化、制度化、效能化,是一种法治经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作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要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首先要体现这些特点。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也是筑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需要。法治化是从法治的角度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保证思想工作不是可为可不为,可有可无,而是非为不可,非做不可,非有不可。法治化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有与无、为与不为问题,制度化则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的问题。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依靠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抽象的要求量化、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量得准,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与经济工作一样,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产品”的生产,是以受教育者为载体、以高素质的受教育者的生产为“最终产品”的生产,是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也存在效益问题。效能化就是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效益,“为”的效果问题,克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

三、“环行工作机制”的功能

1.使“二元”向“一元”转变,即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的“二元”向思想玫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相互渗透统一的“一元”转变。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和“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以两个文明创建为载体,实行一元化领导,统一考核。在组织措施上,建立了以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两手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各司其职配合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基层党委建立二级责任制,确保组织落实。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创一流这个一切工作的目标开展,将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渗透到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去。不搞完全游离于中心工作的独立任务。如在两个文明创建中,将精神文明的要求具体化、细化、量化,直接渗透到业务工作中,业务工作体现精神文明的要求,在业务工作中强化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促进行风建设;强化行风意识,搞好优质服务;强化廉洁意识,树立清正廉洁的执法形象。将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水平要求结合起来,共同考核,共同提高。

2.使“线型”向“环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由运动型变为正常型

线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依靠行政命令,单一组织的行为,由上而下布置,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灌输。一项中心工作来了,就像来了一场运动,从上向下层层发文件、看报纸、开会,文件发完了,报纸读完了,会开完了,事情也就结束了。往往是热在上面,冷在下面。

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通过两个文明创建改为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业务工作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就存在,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项正常型的工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严格按照闭环运行机制的程序运行。闭环运行不是一个从起点出发再回归至起点的,但这简单复归过程,在闭环运行中,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按照明确的要求、规范的标准运作,都受到严格的调控,每一项工作都在自控、自律、自我约束的机制中实现。

3.由松散无序向系统规范转变,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不广、存在断层、盲区和漏洞等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政治、伦理、世界观、方法论等多层面,具体工作涉及组织、宣传、监察等多部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将内容分割开、部门分割开,相互缺少沟通和协调,覆盖面不广,形成断层、盲区和漏洞等。

在“环行工作机制”中,首先,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制度体系不仅覆盖了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而且对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要素都进行控制,对每一项工作实施程序化管理,协调各部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消灭了断层、盲区和漏洞。解决一些领域、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无人负责的问题。其次,全单位部门、个人岗位职责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每个部门应该做什么,每个人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都很明确、清楚,不论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还是刚进单位的新同志,都能很快适应情况、进入角色。克服了过去思想工作无章可循,可有可无,使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特有的规律有序地运行。

4.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由声势型变为实效型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重投入、轻产出,重过程、轻效果现象十分严重。闭环运行机制的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这种“粗放”式的声势型转为“集约”式的实效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在目标管理中,将思想教育任务的长期性、目标效果的具体性和周密的阶段结合起来,将中、短期争取目标和阶段忙计划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当年的实际工作,制定全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并根据中心工作及时调整,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教育机制中,将教育内容和受教育对象结合起来,因人施教,突出针对性。如在领导干部教育中突出“三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员教育中突出“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员工教育中强化“三爱”,即爱祖国、爱团队、爱岗位。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突出检查学习成效:一是通过学习理解了多少,二是思想上、理论上提高了多少,三是不正确的东西丢掉了多少,四是指导实践,成绩出了多少。在结果考评中建立了规范考评标准,使各项工作行有依据,考有标准,突出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62-01

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应该说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及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或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教育阶段。近年来各高校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笔者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

1.1 关于教学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及时掌握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把握内涵的准确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和主张,具有政治性;思想工作主要是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具有广泛性。实践中,既不能忽视原则去淡化甚至抽掉应有的政治内容,又不能一概用政治标准去对待一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突出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和思想道德这个基础,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加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实践要求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教育;又立足学生需求,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教学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疑虑和现实问题。要区别对象的层次性。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教材及理论前沿,更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学生。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2 关于教学感染力

增强教学感染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很多因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和被发现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驾驭教学机遇、运用教学场景展现个人魅力这是一种能力,通过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关爱学生的生活、关注的学生的成长同样也能展示出师者的风范,从而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无疑是拉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交流、增强理论教学感染力的最有效办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1]包括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师德等。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教育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也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在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 优良的班风、校风是最好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总书记在对北大老师和同学们的四点希望中指出:“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流校风。希望老师们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希望同学们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为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努力”。[2]这也为我们培育良好的班风、校风指明了方向。班风、校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制度、传统,更离不开教师、学生管理者,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班风、校风,对课堂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能够起到巩固和内化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科学的评价方法也可以看作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考核及评价办法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的评价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单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就应该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与日常管理,党建、团建,学生社团服务等活动中,这不仅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真正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在专业领域教学和研究方面,就有较高的要求,在多年从事教学实践过程中,其研究成果和思想理论可以逐渐渗透到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直接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拓展思想理论的渗透渠道,通过班会、讲座、谈话及开展班级活动等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可以直接举办针对于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座和研讨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这种有效的形式以点带面推广到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就会推进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素质。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实质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和持久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教学本身不会放弃理论学习和专业研修,如果学校能够恰当地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一方面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调动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素质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校辅导员、班主任长期培训指导,不仅会推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提高,还会形成团队学习风气,对于整个校风也会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8)

作者简介:顾千红(1966-),女,辽宁大连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供电公司检修公司,政工师。(辽宁 大连 11603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39-02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企业文化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了解,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从概念上弄清楚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关于企业理念、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的理论,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理论概括,用文化形式来表述,这些表述的文化内容及其形式指导并影响着企业的各项工作。它集中反映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具体到一个企业内部可以由全部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规定,以及按照这些文件展开工作的人的心态构成。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理论,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服务的。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影响和提高人的政治觉悟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法制道德水平的工作指导理论。该理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而创立和不断丰富。

从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它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而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与重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该层次的教育是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二是行政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民主法制教育、经济形势教育等,该层次的教育内容是政府的需要。三是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企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厂规厂纪教育以及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日常教育等,该层次的教育内容是企业本身的需要。四是对个别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个别职工的思想问题、协调职工之间的关系,该层次的教育内容是个别职工的需要,人们思想上有了矛盾,有了问题,需要有人去帮助解决。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间有相同点,是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关系,其共同点表现为:目的相同,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则相同,都以人为本;方法相同,都强调从实际出发。第二,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有所区别,不能互相代替,其不同点表现为:企业文化着重于理念渗透,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理论灌输;企业文化内容广泛,管理属性明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政治倾向更鲜明;企业文化作用对象既有人,又有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

二、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开展企业具体工作中,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确实有许多人有很深的见地和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思路和经验。但是也不能否认,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系也有不正确的认识,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这是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

一是相同论。认为这些工作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外的工作,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大同小异,区别不大。

二是替代论。认为这几项工作中的任何一项都能取代其他工作,只侧重抓好一项工作就可以了。

三是各异论。认为这几项工作各有自己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互不相联,各管一摊。

四是虚化论。认为这些工作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是国有企业内的政治需要,所以搞些形式,完成任务即可。

这样的认识误区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

1.抓住根本点,把所有工作的根本目的定位到建设和谐企业上来

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传统的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建设和谐企业。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围绕建设和谐企业这个工作目标来开展,而决不是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游离于企业中心工作之外。否则,企业文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不能找到它们的根本点,每项工作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会使员工找不到工作重心,手忙脚乱而又不容易出成果。

2.找准切入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于企业文化范畴广,内涵丰富,具体工作中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纲,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来带动和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

首先,企业文化要建立的新理念能带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以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前提,而企业文化建设导入的新理论、新观念、新的管理思想能给企业思维创新和观念的转变带来契机,引导人们从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渡。

其次,企业理念的实践过程有利于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就是要打造和谐团队、塑造企业精神、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等,这些工作在职工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忠诚企业、自觉奉献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工作中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从而能够促进员工队伍团队意识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另外,企业文化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创造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和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习惯、一种风气。这种好的风气一旦形成,整个职工队伍就呈现出一种奋发进取、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求实奉献的生活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劲头,企业内部就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工作环境是进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这几项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

3.把握结合点,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一是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要依赖各级党组织。进行思想发动、开展教育是党委工作的长项,所以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必须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作保证。二是提升整合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要依赖各级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进行提升整合工作。提升整合哪些内容、如何提升整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都离不开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同时,各单位党组织长期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一个单位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单位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都能从党委日常工作中反映出来。这些都是进行企业文化提升整合的基础素材。三是推进企业文化由文本文化向制度和行为文化的转变,要依赖各级党组织。企业文化说到底应该是执行文化,而不是理论文化,多好的理念不把它变成企业制度和员工行为,都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理念实践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发展与推动,才能真正将企业文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四、公司党委协调各项工作关系,抓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2000年开始,大连供电公司明确由党委主抓,宣传部牵头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党委在全力组织建设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基本的环节,即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进行全员企业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提出分阶段梯次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推动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同步提升、倡导内外结合的提升整合方式、促进企业文化由文本文化向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转变等。从几年来的实践情况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打造“明珠彩虹”品牌的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系统性、全方位、长期性的原则,实现服务文化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到理性,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努力解决企业理念、制度、行为和队伍素质方面的问题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是分五个阶段梯次推进服务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即企业文化建设从开始到现在共经历了“企业文化的启蒙阶段”、“服务文化初步认知阶段”、“系统提升整合阶段”、“服务理念实践化阶段”和“再提升整合”五个阶段。

整治工作论文篇(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知识的分析往往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更多学者愿意从思政教育知识应用方向进行探究,然而实际逻辑分析或者对知识体系本身构建的逻辑思考却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下,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无法得到明确,或者说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无法以合理逻辑进行梳理。因此无论从知识体系内容本身,还是从知识理论基础拓展方面讲,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进行逻辑建构性分析有显著的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

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分析探究的基本组成进行介绍,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提供相关切入点,保障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

根据基本定义,主体指有目的地从事实际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线思政教师及研究人员往往是整个教育体系实践的基本主体。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从学科发展、知识脉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不断验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进而不断促进学科有效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整个教学工作,进而传授学生间接经验,指导学生在高校的正常生活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自身对思政理念的有效把握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而通过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并通过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及思政辅导员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其从知识理论的研究、间接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等方面不断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验证产生影响。

1.2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学科体系的有效发展,更在于对学生的正确教育与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观念,而其主体意识或者对外界认可的渴望程度愈发强烈,如果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其个人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高等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显著的必要性。而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客体不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侧重点及研究主要方向需要适度改变,现阶段大量对课程知识的研究局限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本身,其与高校实际联系的内容显得相对缺乏,因此从这一方面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对研究客体给予高度重视,明确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保障高校思政理论逻辑分析的特点与有效性。

1.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内容非常繁多,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认识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而从实际学生教育方面讲,个体的思想教育、人格与道德观念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体系方面讲,在高校从事思想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目标,从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后期,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职业观等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从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讲,一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情况对学生开展基本道德观、学习观等教育,而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品格、社会实践认知方面教育,最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期,教师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观指导理念,对学生融入社会进行指导。这两方面内容从不同层次构成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其与思政研究的主体及客体共同构成了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为整个学科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基础。

2.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的简单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建构性,文章在本节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进行简单评价,根据体系发展现状找寻更多参考,保障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建构性分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1高校思想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

基本原理构建是整个学科分析严谨性、严密性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则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分析基础将会失去必要的科学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但是在学科研究方面,各个学者对于理论的解读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与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结合方面,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出现了非常多的不同点。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基本原理无法完整构建的基础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思考进程受到限制。在微观应用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知识的逻辑分析缺乏合理支持,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论体系依据知识在原有相关理论基础上找寻了一个研究或者应用方向,而后形成的对于体系的构建、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参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就显得非常不足,体系构建的认可程度不高,实际教育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2.2逻辑分析的统一指标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开展,规范分析缺乏必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分析工作长期缺乏统一指标,即使在现阶段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判定因素。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分析工作时,实证分析内容难以形成,数据的搜集、对现状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即使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工作,在现有数据下,大量学者也只能从应用层次对相关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解读工作难以展开。而对于规范分析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整个思想政治分析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对现状判定的困难,对相关趋势的简化分析,对本质内容的浅显探讨都不能为实际思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参考,进而整个规范分析工作也不能有效进行,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一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逻辑体系要想实现科学化非常困难,学科内逻辑分析的结论差异化显著,观点的探讨及论点的辩驳很多时候带有显著的主观因素,学科理论体系实质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3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逻辑分析缺乏科学方法,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缺乏保障。

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失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一个显著欠缺点,由于学科发展偏重主观思考,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逻辑思考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分析工作讲,很多时候这一学科下的逻辑分析工作往往只是指单一的主观思考或者对部分理论体系的解读,实际现象及逻辑科学性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基础原理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研究成果的互相交流、论点的科学辩驳及实际的验证也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进而理论研究的最后成果即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也不能获得保障,学习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

3.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的逻辑建构性分析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即理论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本原理构建的缺乏、研究指标及研究方法的缺失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思考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分析为基本参考,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逻辑构建性分析进行探究。

3.1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

现阶段,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建构工作相对缺乏,因此整个学科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课题研究很难获得一致认可。因此在现有资源及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及一线实践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寻找切实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形成统一认知,为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有逻辑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比例,即有意识地凸显部分基本原理的构建工作,并适当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点评与讨论,力求在学科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方面,研究人员要尽量争取开展独立的课题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校学生管理部分内容为课题的切入点构建相关研究,以争取单位的支持,保障逻辑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从基本原理构建与客观条件方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工作。

3.2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

由于研究指标的缺失及研究方法的缺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分析逻辑建构工作无法获得科学性、客观性的保障,进而实证分析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规范分析在缺乏必要支持下也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工作只能局限于主观理解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关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工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指标的评定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开展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社会学科分析方法构建本学科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政教育内容本属于社会学科的一个部分,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教育学研究内容又对高校思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规范分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这两方面补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方法的构建获得参考,实际分析方向及指标的构建得到保障,进而整个逻辑分析的科学化、客观化及分析成果的实用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3.3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逻辑分析工作往往以部分学科为基础进行,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而通过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思路及相关结论推动整个思政逻辑分析工作的进行。虽然在这一方法下,思政教育分析工作获得了显著推进,但是学科的主体性无法有效凸显出来。所以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借助前期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探究等工作不断强化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尽量将相关方法与思政研究分析内容结合,以思政研究主要目标与主要指标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把本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凸显出来,进而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分析逻辑的建构才能逐步获得认可,尤其在逻辑分析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逐步获得提升。整个逻辑体系的分析工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也能逐渐变得科学化,整个逻辑分析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应用的效果逐步增强,自身理论分析结论形成与探讨也能获得认可。

文章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其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探究,在整体分析工作开展之前,文章首先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认定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并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进行基本探究。在对思政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对其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逻辑分析指标缺乏及逻辑分析方法的缺失进行描述,进而客观分析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不足。最后文章结合之前分析,从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的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逻辑分析工作,最终谋求学科分析的高度认可及学科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雯.关于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2:245.

整治工作论文篇(10)

《意见》要求,区属新闻媒体要认真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要紧密围绕综合整治阶段工作重点,对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和内容,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运行机制,宣传健康环境理念,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整治、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氛围。要精心策划专题报道,认真做好深度系列报道,连续刊播有分量、有深度的消息、评论文章。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果,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推广经验,促进整治工作。

上一篇: 拓展训练培训 下一篇: 政协文史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