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支审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2 09:42:31

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篇(1)

我们在对某类资金占用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进行审计时,属于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目的是以证实其真实性,合规合法性为主,检查主体只是对这个单位,检查其合规合法和效益,对领导者个人应负的责任只是这个项目审计的从属内容。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检查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外,还要检查领导人在任职期内在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如任职期间上级有关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有关责任制考核指标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上级有关部门指定落实的有关事项。否则,审计目的、重点不清,将影响审计质量和结果。

二、审计的程序、原则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在准备、实施、报告阶段不太复杂,且针对性强。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准备阶段不论领导人自行离职还是组织调动都要在组织人事部门下达调令前进行,要坚持"先审后离,调一审一,未审不调"的原则,审计部门在接到委托审计通知后,要合理确定审计招生方案和日程时限安排,并将需要审计的内容、范围、要求告知有关被审计人员和有关部门,要其作好相应准备,同时除要求领导人所在部门、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外。还需领导人按时提交有关经济责任书面(述职)材料,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进行分析研究;在实施处理阶段,要对领导人任职期间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目标资料进行认真核实,对发现问题要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人员述职报告中谈及的问题,审计人员有权要求其作出明确答复,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要进行延伸审计。

对领导人应负的直接和间接责任要划清责任归属。如要区分前任与继任领导人责任,对遗留问题要区分形成和解决责任,同时还要区分层次责任,明确领导人自身决策同主管领导部门行政干预和执行人员所负责任,报告阶段要及时将审计结果报告上级部门,还要按常规下达审计意见、决定,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等重大经济问题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审计的对象、范围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资产负债、资金运用等会计资料,审计范围主要是财务收支状况,财务成果真实性,合规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则是全部经济管理及资金活动,审计范围涉及面较广,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

四、审计的报告、结论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对发现的违纪违规等问题,只作出不真实、不够真实、或不合规合法等审计结论,或经过审计证实其真实、基本真实、或合规合法,并针对存在问题直接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要将审计内容归类汇总写出结果报告,除财务方面不仅要作出是否真实合规合法的结论外,还要对领导人所在部门,单位各项财产,财务等家底状况以及审计时间界限作出全面结论,对领导人任期内应履行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反映与评价,为上级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五、资料的取证与核实也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有关资料,可直接从会计报表、账雹凭证中取得,并通过计算核实。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的可从财务收支审计中取得,有的需要通过外埠取得,如对项目投资决策审计时,就需要从有关合同,有关企业账表以及有关部门经济计划统计等资料中取证。

总之,财务收支审计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最基本内容,但经济责任审计则包含着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讲,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专项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则具有全面审计的性质。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根据任务的要求,要兼顾到财务等各方面的人才,对重要审计事项应坚持审前培训,以便使审计结论更具客观公正,全面真实,保证审计质量。

2.关于经济责任的时间,要尽量做到与现行财务、会计和统计报告期相一致,截止时间可考虑定于年底、季末或月末,以便核查。对任职期限较长的领导人的审计,要抓住重点,可考虑以近几年的工作为主。

3.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注意可比性,如对比有关财务经济指标,要注意与其历史同期数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资料的真实性,以便正确地反映业绩。

财务收支审计篇(2)

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的几个重点分析:

1.做好事前调查。事前调查是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审查工作的原始数据和方向性是否正确。要做好事前调查,一般采取的策略是张贴审计公示、走访相关人员及单位、现场勘查、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审查机构或单位的组织形式、财务状况、会计数据及资料等。同时还可以对审查单位的历史审计档案进行分析。总之,掌握的资料越详细,越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实施。

财务收支审计篇(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经济活动将逐步呈现有序状态,经济违规现象逐步减少。同时,由于审计工作逐年深入,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基本得到控制,矛盾不那么突出了,审查财务收支合法性、财务状况真实性、财务成果正确性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单纯揭露违纪违规问题,片面强调监督职能,管理中的差错漏洞从账面难以反映,从而削弱了审计的服务职能。而管理审计则弥补了这些不足。由此,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成为必然。

首先,管理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已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普遍理解和认同,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才能获得高效益。这就要求借助管理审计的职能作用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改进内部审计,调整组织结构,适应新的体制,已经成为企业加强管理,完善控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其次,开展管理审计也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高层次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审计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特别要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管理审计应该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业务,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和内部审计管理层次的需要。

第三,管理审计立足点高,定位准确,便于内部审计开展工作。管理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涉及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部控制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组织机构,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熟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内部审计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这种“天然”优势使它更适合做管理审计工作。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主要方法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中,有些人对管理审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实上,管理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都兼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可以统一于一种审计形式之中。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客体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者、被审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审计的主、客体应努力进行观念自我更新,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2.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的客观性。审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之外,审计部门只有独立于被审计活动,才能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3.内部审计要立足“内向服务”。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于企业内向服务,对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要发挥独立的监督、评价职能,正确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坚持独立审计与积极参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内审贴近经营、熟知管理的优势。审计人员要扩大视野,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运用各种分析性审计程序,将传统的直观反映审计发现转变为分析评价内部控制,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4.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功能性测试和遵循性测试,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三、完善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建立完善的审计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收支审计简单易行且审计结果直观,成果易见。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不仅花费力气大,且直接成果相对不大,但间接成果即审计建议被采纳带来的效益却可能非常大。因此,审计人员业绩不明显。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效考核指标偏重于审计结果,使得审计人员人为地将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淆起来,一方面讲管理审计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讲企业经营不规范,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先搞好财务收支审计,再向管理审计延伸,使管理审计停留在口头上。针对这种情况,须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做文章,在对审计人员考核时,应加大对管理审计的倾斜,引导审计人员在这方面下工夫,为搞好管理审计提供保障。

财务收支审计篇(4)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常态化的“体检”方式,两者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推进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促进提升组织治理效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与统筹应用,不断增强审计效果,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促进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结合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在讨论两者结合应用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实现两者融合的实施方略和具体路径。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可行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履职情况所开展的审计。其目的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财务收支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和有关会计理论与原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与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所开展的审计。其目的是促进单位遵纪守法,纠错防弊,加强内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比较

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都是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开展的审计业务,两者存在相同点。第一,遵循的监督原则相同,都要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托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评价。第二,执行的审计程序相同,都要经过编制审计计划、组织审计实施、制作审计底稿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程序。第三,运用的审计方法相同,都会在审计过程中涉及和使用观察、检查、询问、分析程序、重新执行、重新计算、函证等审计方法。第四,涵盖的基础工作相同,都是以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进行核查,都是以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事项为主线进行监督。作为不同类型的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也存在不同点。第一,审计目标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维护秩序、监督干部、规范权力、促进廉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查错纠弊、防范风险、加强内控、提升治理。第二,审计对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情况。第三,评标标准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评价标准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部门规章、相关规定,财务收支审计依据的评价标准是《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第四,审计重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财务收支审计重点审查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现行规定和实际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内容,财务收支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和证据支撑。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范围很大程度上可以延伸拓展至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范畴,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国家政策落实情况、战略目标完成情况等可以作为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延展。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两者可以互相利用审计成果,互相验证审计结果,互相作为审计证据,这种具体业务之间的兼容性和穿插性以及审计结果的渗透性和互补性,使得两者的结合具有了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正确把握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区别和联系,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恰当的工作方式,科学高效地将两者有机结合与统筹应用,实现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促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

“两统筹”背景下的必然选择201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做好审计项目和组织方式“两统筹”做出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探索融合模式,努力做到一审多项,成果共享,全面覆盖,合力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统筹融合与有效衔接,可以有效促进审计工作“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关注的审计重点、收集的审计证据、形成的工作底稿和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仅可以被财务收支审计所用,而且可以促进财务收支审计在注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关注单位政策的执行和内控的建立等,扩大审计范围,提升审计质量。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经营风险、内控缺失和廉政风险点等不仅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出具的佐证和支撑,还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立项的线索和依据,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内部审计存在机构不健全、资源不充裕、人员不充足、素质不够高、自主审计少、业务外包多、监督不周到等问题,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和审计力量匮乏单薄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此种紧张局面,两者融合式、嵌入式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审计力量薄弱的问题,促进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助推审计监督全面覆盖。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

在大力提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今天,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过程中的审计数据共享、审计成果互促是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的良好体现。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在工作内容上有多层次的重合,两者互相引用审计工作底稿,互相利用审计成果,交互验证审计结果,互相检查整改效果,均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的大量节约。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创新尝试

202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跟踪督促检查,推动建立健全相关长效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交互嵌入整改督查模块,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是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创新尝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将财务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列入审计范围或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激发审计整改的原动力,促进审计整改的完成。在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增加核查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账务处理、内控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整改情况的工作环节,可以有效加大整改督察力度,加快审计整改的进程。在两者持续的相互协调、相互督促中,审计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随之建立。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路径方略

(一)统筹考虑,同步计划,做到审计工作一盘棋

按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筹划重点任务安排时,要做到通盘考虑。汇集年度审计项目,根据情况特点,权衡审计力量,同步计划,总体部署,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做好审计组之间的沟通联络和工作对接,通过顶层设计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做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依据合力规划和高效安排有效解决当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二)整合资源,同步实施,促进具体工作一体化

在确保审计效果的前提下,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方案时可充分考虑工作内容的重合度。在审计资源和审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步组织,同时实施,形成重合工作一起做、特色工作重点抓、总结工作分开写、整改工作相互促的良好局面。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两者可共同开展,包括审计证据的取得和审计底稿的制作;干部监督管理,聚焦经济责任等方面的特色审计工作,两者可自主界定分别开展;审计报告形成方面的工作,两者可在借鉴相互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分别撰写;审计整改方面的工作,两者可在审计范围内,交互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从整体上提升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工作高效开展。

(三)依托实际,合理布局,恰当扩大审计范围

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可恰当适度地扩大审计范围。在确定财务收支审计范围时,可将审计范围从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扩大到经济责任审计所涵盖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国家政策是否贯彻落实、发展战略是否制定执行、经营成果是否达标等内容,并写入审计方案落实于实际工作,将实际工作形成审计成果并归档积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依据,达到一审多用的理想状态,促进总体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提高标准,纵向延伸,适度加大审计力度

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内涵,根据具体的工作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依据等方面,较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提升、拓展和深化。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可适度提高审计标准,将审计向纵深发展,加大审计力度,为经济责任审计打下基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可恰当在财务收支、经营绩效方面加大审计深度,为财务收支审计做好铺垫。

(五)信息共用,成果共享,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有效手段。第一,数据的共享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二,数据库的搭建,使得数字化审计模式得以实现,两者可以互相利用审计数据、证据、底稿,加深加强数据分析,切实提升工作质量。第三,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审计数据的精准分析,加快审计工作进度。第四,数字档案的建立和重要项目的备案机制可以为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充分的基础数据和可靠的审计证据,同时形成审计预警,协助发现审计问题。第五,审计问题数据库的建立和审计问题电子对账销号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六)交互验证,互促整改,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内部审计过程中,互相验证审计结果,互相促进审计整改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重要内容。第一,两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嵌入审计模块,对重合或者具有钩稽关系、逻辑联系的审计内容交互验证。第二,在两者确定审计范围与核查内容时,增设互相检查整改结果、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工作环节,既能查验整改工作是否到位,也能对整改工作起到督促作用,增强审计整改和成果转化的刚性约束,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七)建立制度,制定流程,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内涵,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内部审计部门可制定两者结合应用的制度规定、工作流程、操作规范,促进具体工作规范化建设。对结合应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用审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方法加以固定,让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实际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操作,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两者结合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加强培训,注重人才,建设高素质审计队伍

为了更好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工作,更是为了满足党和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这是根本所在、关键之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升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履职胜任能力,锻造出熟悉各种方针政策、掌握全面审计知识、了解各项业务流程、明晰各种审计类型、懂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核型人才,可以保证两者融合工作的更好完成。

(九)注重融合,明晰差别,合理界定应用模式

审计人员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时,要注意加强区分,不可将两者混淆。在具体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应用,侧重提质增效,还要注意区分概念,明晰差别,严格把握两种不同形式审计的实质和特点,区分目标、统筹安排、明确重点、突出要点,不能用一种形式的审计替代另一种形式的审计。综上,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与统筹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加强两者的结合应用是国家政策时代形势的要求,是解决内部审计力量薄弱问题的路径,是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的体现,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途径。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两者结合的实施方略和具体路径,以期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增强审计效果,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高尚国.内部审计“1+N”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9(10):66-69.

[2]王兵.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财务收支审计篇(5)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主要方法

第一,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中,有些人对管理审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实上,管理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都兼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可以统一于一种审计形式之中。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客体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者、被审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审计的主、客体应努力进行观念自我更新,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第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的客观性。审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之外,审计部门只有独立于被审计活动,才能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第三,内部审计要立足“内向服务”。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于企业内向服务,对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要发挥独立的监督、评价职能,正确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坚持独立审计与积极参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内审贴近经营、熟知管理的优势。审计人员要扩大视野,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运用各种分析性审计程序,将传统的直观反映审计发现转变为分析评价内部控制,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第四,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功能性测试和遵循性测试,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二、完善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第一,建立完善的审计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收支审计简单易行且审计结果直观,成果易见。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不仅花费力气大,且直接成果相对不大,但间接成果即审计建议被采纳带来的效益却可能非常大。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效考核指标偏重于审计结果,使得审计人员人为地将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淆起来,一方面讲管理审计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讲企业经营不规范,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先搞好财务收支审计,再向管理审计延伸,使管理审计停留在口头上。针对这种情况,须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做文章,在对审计人员考核时,应加大对管理审计的倾斜,引导审计人员在这方面下功夫,为搞好管理审计提供保障。

第二,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审计业务涉及企业全部经济活动,是专业性很强且依赖于审计人员审慎性、创造性的劳动。管理审计与财务等管理部门开展的经济活动分析,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间接经济监督评价,其本身不具有管理职能,不是直接的管理活动,不能替代管理部门的工作,后者是管理部门结合各自的业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两者的目的和程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进行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掌握财务、统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决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抓住重点,改进方法。首先要选好审计项目,结合本单位特点有针对性选择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及营销审计等类型审计项目。一般情况下按照调查、测试和评价的方法,可以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及原因,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法、系统分析法,对市场营销、经营目标、组织、方法、程序、业务流程及营销效果等进行综合检查,寻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审计建议。

总之,将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应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的目标应放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其定位应放在“管理、效益”四个字上。

参考文献:

财务收支审计篇(6)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其中,管理审计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笔者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早期,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查错纠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而且具有服务的职能,可以说是一种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其监督的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要求内部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并对经营决策进行审查,以降低企业的风险程序;企业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对生产经营技术方面的问题加以评价,深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内部审计不但要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纠弊和资产保护信息,还要针对企业在管理和控制上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重点内容

1.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符合性测试,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相应调整审计方案,实施具体的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地、有效地、经常地开展物资采购内控审计,随时地了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动态和信息,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物资采购经营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开展物资采购内控审计,抓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点,找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做贡献。2.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末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与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既要运用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还要结合某些非财务指标,如:管理控制、企业资产、劳动力资源和发展战略等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经济效益作“文章”,把审计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对所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要分析原因,从制度和机制上提出改进的建议及具体的措施,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低成本费用、挖掘内部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寓审计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切实做到“一审、二帮、三促进”。

3.管理过程审计。它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策划阶段切入,如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生产科技发展计划、招标标底的编制过程,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等等。搜集掌握各项经营活动的目的、目标和评价各种业绩的标准。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后,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财务收支审计篇(7)

(一)二者产生的动因相同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二)审计的主体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

(三)审计程序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

(四)审计范围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

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

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目标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1.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2.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3.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4.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5.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

(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

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员之家版权所有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三)审计的内容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1.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2.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4.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

(四)审计的目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

(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财务收支审计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71-02

国家审计又叫做政府审计,目前,我国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是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在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下,要想制定完善的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必须从审计查出问题的本质出发,深入研究其问题的本质,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订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方案、明确相关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加以整改,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机关提升审计质量水平,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审计监督职能,达到审计的目的。

1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的前提

要想深入研究国家审计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质量衡量指标,首先应当充分了解与国家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准则,只有在熟知并有效执行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审计准则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审计目标,突出重点,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及各种相关制度规定,制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起来才能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审计规律的需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否则会造成方案与实际脱轨,偏离或妨碍审计目标的实现,造成审计质量水平的低下或下降,以致无法探究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1)全面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按照依法审计的原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和指导下实施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如果不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准则的约束,就会造成各种不规范行为的产生,给国家财政财务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按照法律规范行使各种权利,履行相关义务,依法审计。

(2)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按照国家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组织研究小组,针对现行形势下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用于计划并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时刻按照规定和方案行事,规范审计行为,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要明确审计责任。

(3)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自觉担当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全面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所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其首要的任务应是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因此,国家审计质量的水平应该是以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的目标最终是否实现来衡量,衡量指标为:被审计单位针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检查出的违规行为进行整改的过程体系,具体包括应纠正违规金额、纠正金额、纠正类型以及纠正率等指标。

2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下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的分析

自美国审计学家迪安基洛(DeAngelo)在1981年首次提出审计质量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审计质量做出了相应的定义,由于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而做出的定义,所以会出现很多的差异,影响审计质量水平高低的因素也有很多,寻求了不同的替代指标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部分替代指标的研究发现,有些指标主要是社会审计所具有的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定义表述得不是特别完整,如事务所规模、审计诉讼、审计时间与审计收费、审计市场集中度、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可操控应计利润等。

2.1 国家审计质量应该可以用一个或一组替代指标来衡量

审计学家多普齐和希谬尼克(Dopuch & Simunic)(1982)和迪安基洛(1981)都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无法衡量的,但是经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代替,不过只能以替代指标来衡量。由此可以推断,国家审计质量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具有相同点,通过研究发现其共同点,进而发现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有关替代指标的有效作用,也就是以替代指标来衡量国家审计质量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或者符合需要。对照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的特殊性,经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用来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几个指标即审计诉讼、可操控应计利润(或结余)和审计时间是可以满足国家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的,但审计诉讼(含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的发生本身就显示了审计认定的事项存在争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也就存在问题,且国家审计机关发生审计诉讼的可能性很小,现实状况也确实不多,故可忽略暂不予纳入国家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的讨论。

2.2 审计时间不宜作为国家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时间,审计项目的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督促整改需要一定的时间,审计时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审计时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好估量,因此不宜作为国家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2.3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是双向性的

财务收支审计篇(9)

审前调查反映,该医院计算机应用系统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所构成,其中财务系统使用《财星2002》单机版财务软件,后台数据库为SYBASE;业务系统为《FGHIS3.0》网络版,后台数据库是SQL_SERVER2000;以及我市医保专用信息系统。医院财务部门根据HIS业务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及相关原始单据,通过手工录入到财务软件中。因此,我们确定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即AO软件采集转换财务备份数据;利用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SQL SERVER导入业务备份数据。并以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是否一致为切入点,明确审计重点,研究制定具体审计实施方案,向该医院发出审计通知书。

依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步骤,我们运用AO的模板采集转换2005年度财务数据后,进行了账表重建,生成了审计需要的电子账簿。在AO的审计分析之账表分析模块中,按会计科目分类对医疗和药品收入进行审查,根据设定的条件进行检索汇总,生成门诊、住院和医保的医药收入现场审核结果表。在取得业务系统数据库代码说明后,运用SQL语句对已导入审计人员计算机中的业务数据库进行查询,主要是利用《缴款数据表》和《发票数据表》,生成门诊、住院和医保的当年医药收入情况表。我们将上述财务系统医药收入和业务系统医药收入进行整理对比后,发现两者数据不相符。经进一步审查,原因主要是:(1)财务与业务数据的统计口径标准不一致;(2)业务系统确认收入的日期设置错误;(3)医保病人就医系统未与HIS系统完全对接,且医保单机系统由于机器损坏造成部分数据信息丢失。

我们重点对医院的药品销售情况进行了审计。以往对医院药品销售情况的审计是个难点,原因就在于,面对几十张甚至几百张药品名单,成千上万的药品种类,浩瀚的数据海洋,我们感到非常茫然,手工审计只能随机抽查几个药品,“蜻蜓点水”而已,对药品销售和加成总体情况无法全面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审计西药中标药品售价加成情况时,我们打开业务系统的药品数据库,调取《药品出入库明细表》,按照国家和省发改委有关药品加成文件,以及物价部门制定的具体标准,编写SQL语句,以药品代码、药品名称、药品规格、产地、批发价、零售价为分组条件,按加成级次分别查询和计算药品代码、药品名称、药品规格、产地、批发价、零售价、销售量、超标单价、超标金额等字段。将查询结果生成新表,经整理后就形成了药品售价加成基本情况表。参考语句为:

select药品代码,药品名称,药品规格,产地,批发价,零售价,sum(数量)销售量,零售价-批发价×1.33超标单价,(零售价-批发价×1.33)×sum(数量)超标金额。

into西药加成10元

from药品出库明细表2005

where批发价>5and批发价

group by药品代码,药品名称,药品规格,产地,批发价,零售价

having零售价/批发价>1.33

在对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审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医院的业务信息系统仅依靠一台服务器提供数据后台支持,而且数据库的历史备份文件也保存在这个服务器上,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或遭到损坏,医院的正常业务将陷入瘫痪之中,重要的历史数据将会丢失,这将给医院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医院业务信息系统在设计上有着重大缺陷,数据库历史备份文件中仅保存近两年相关详细业务数据,之前的历史数据被程序自动清除,只保留一个粗线条的数据框架,这不符合《会计法》对原始凭证最低保管期限的规定。因为财务数据来源于业务数据库,从这个意义上讲业务数据已成为财务原始凭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该院的数据库运行和备份安全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我们就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以下相关建议:

1、健全财务制度,避免制度缺失。医院应建立完善、统一的医药收入财务体系,将包括医保住院系统在内的所有医院收入系统全部纳入HIS系统管理,做到财务数据来源于业务数据库,两者统计口径一致、账账相符,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财务状况。

2、加强日常管理,避免管理漏洞。医院应加强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及时改良计算机网络系统,增加备份服务器和独立的外存储器设备,建立双后台支持的服务器系统,尽快消除数据库运行的安全隐患。

财务收支审计篇(10)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两种不同审计类型,在我国审计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从现代审计历史来看,审计的类型有多种多样,早期审计多为弊端审计,后来又出现了资产负债审计(也称信用审计),进而发展成财务报表审计,这些都属财务审计范畴。国家审计产生以后出现了财政审计,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绩效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在全面总结荷泽地区干部离任审计的经验后,于1997年中纪委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1999年5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2000年12月26日审计署以审办发〔2000〕21号文形式颁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01年2月1日以审办发〔2001〕7号文件形式颁发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从而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审计上的地位。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类型与以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在经济监督中的作用。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点(一)二者产生的动因相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二)审计的主体相同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三)审计程序相同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四)审计范围相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一)审计目标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1.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2.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3.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4.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5.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三)审计的内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1.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2.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4.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四)审计的目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引导被审单位的经营行为,帮助被审单位寻找差距及产生的原因,促进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主要包括:1.反映单位效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反映单位营运状况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3.反映单位偿债能力状况的资产负债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三、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致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这是因为,在审计程序上二者都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阶段。在审计方法上二者都利用了现有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如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在审计内容上二者都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因此,在轮审的前提下,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积累的财务收支审计资料,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 开门揖盗 下一篇: 体育教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