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置疑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9 05:49:24
不容置疑篇(1)

2、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容置疑的。

3、许多欧洲学者认为避开黄道坐标系建立一个完整的一套完整的赤道坐标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不容置疑地发生了。

4、与能源消耗量关联日趋密切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产出有不容置疑的增长。

5、虽然这里的有些词条很幸运,因为它们是不容置疑的。

6、我坚决反对违背我们对所有欧盟公民的不容置疑的神圣承诺,我们保证过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与欧盟的公共机构交流并得到他们可以理解的答复。

7、我们不了解斯坦福金融集团的情况,但有一件事情不容置疑:斯坦福极度自大。

8、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努力是不容置疑的,他的成绩使我们震惊,他为我国农业带来新的曙光。

9、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点,不容置疑。()

10、如果拿破仑取得了最终胜利,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

11、伊森是一个杰出的领导,并且具有极高的个人魅力,大家都信任他,所以他说出的话和做出的决定不容置疑。

12、国家领土不容侵犯,这个问题是不容置疑的,谁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过错将成为千古罪人。

13、调查结果与民众的说法一致,不容置疑。

14、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疑。

15、爱迪生是位真正的天才,这是不容置疑的。

16、但是,由掌握实权的中央规划部门国家发改委(ndrc)作出这两项宣布也提醒人们,中国政府不容置疑地扮演着人民币“守门人”的角色,而且它青睐一种极其谨慎的、受控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7、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不容置疑的。

18、他对于这片土地的喜爱是不容置疑的!

19、但不容置疑的一点是,功能提供方必须就如何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他们提供一个明确易懂的选择,以便他们做出决定。

20、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不容置疑篇(2)

2、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容置疑的。

3、许多欧洲学者认为避开黄道坐标系建立一个完整的一套完整的赤道坐标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不容置疑地发生了。

4、与能源消耗量关联日趋密切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产出有不容置疑的增长。

5、虽然这里的有些词条很幸运,因为它们是不容置疑的。

6、我坚决反对违背我们对所有欧盟公民的不容置疑的神圣承诺,我们保证过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与欧盟的公共机构交流并得到他们可以理解的答复。

7、我们不了解斯坦福金融集团的情况,但有一件事情不容置疑:斯坦福极度自大。

8、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努力是不容置疑的,他的成绩使我们震惊,他为我国农业带来新的曙光。

9、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点,不容置疑。()

10、如果拿破仑取得了最终胜利,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

11、伊森是一个杰出的领导,并且具有极高的个人魅力,大家都信任他,所以他说出的话和做出的决定不容置疑。

12、国家领土不容侵犯,这个问题是不容置疑的,谁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过错将成为千古罪人。

13、调查结果与民众的说法一致,不容置疑。

14、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疑。

15、爱迪生是位真正的天才,这是不容置疑的。

16、但是,由掌握实权的中央规划部门国家发改委(ndrc)作出这两项宣布也提醒人们,中国政府不容置疑地扮演着人民币“守门人”的角色,而且它青睐一种极其谨慎的、受控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7、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不容置疑的。

18、他对于这片土地的喜爱是不容置疑的!

19、但不容置疑的一点是,功能提供方必须就如何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他们提供一个明确易懂的选择,以便他们做出决定。

20、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不容置疑篇(3)

堂吉诃德的最大问题不在于他的梦想无法现实化,而在于他不去反思自己的梦想是否符合时代或为自己和旁人带来积极的力量。我们的梦想需要被反思,却不可被质疑。

真正坚持梦想的人不会因为无谓的比较而质疑自己选择的道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奉劝学生20年后再去和同学比较成功,一则是因为短时间内“追梦者”和“随流者”的差别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部分追梦者可能因短时期的成效比较而开始怀疑自己的挣扎与坚持。态度不坚定者倘若怀疑自己的道路,那么谈何“坚持”与“实现”?

真正坚持梦想的人即使经历坎坷也不会质疑梦想本身。独自思考生命的浮士德将灵魂抵押给魔鬼。只要他对任何一个美好瞬间感到满足,他的灵魂就会属于魔鬼。他尝试着创造美好的生活,努力坚持着“追寻生命真谛”的梦想,却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灾难。最后他试图筑堤拦海,想干一番为人类造福的事业,因为眼睛已瞎,误把魔鬼派遣使者们为他掘墓的声音当成建堤的声音,在无限的满足感中倒地而亡。

坚持追寻梦想的浮士德得到了上帝的灵魂拯救,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坚持梦想的他虽然历经磨难、彷徨,却不曾疑惑或放弃追寻。虽然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接近梦想甚至来不及沉醉,却因为追寻本身而日益高尚和纯洁化。坚持梦想不意味着梦想必定成真,追寻者心无旁骛地追寻坚持的过程亦是一种美。坚持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圆谷幸吉不曾得到冠军,但他始终为梦想而坚持,坚持着向梦想靠近。

就像赫尔曼・黑塞在《荒原狼》中所说:“奔跑者永远也不会因暂时的困难而对现状甘心或放弃。”坚持梦想的人们怀着满腔热血奔跑着,他们目不斜视,因为他们坚持的梦想不可被质疑。

不容置疑篇(4)

一首《盗将行》,一首《离人愁》,就被人以为这就是古风歌曲。我尤其痛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居然也有资格来标榜古风。

推开孤城万里,吹动春风。

我想,真正的好东西,还是应该小众一点比较好。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要一火起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被泼脏水,被误会。

这些想想都是很恶心人的。

不容置疑篇(5)

清代西沙群岛海域属海南岛崖州协水师营管辖。据《崖州志》记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西接儋州营洋界,东接海口营洋界。”他们巡洋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海南岛东部的万州东澳港起,绕海南岛沿海,到西部的昌化四更沙为止,历程一千里;另一条是直接向南巡洋,到越南中部的占城洋面,也就是到达中国西沙群岛海域。

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广东水师副将吴曾亲自率舰队巡洋至与昆仑岛洋面相接的七洲洋。吴巡视的七洲洋的位置,在与之同时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的“四海总图”中有所记载,在琼州与昆仑岛之间,长沙和石塘之西,包括了西沙群岛一带海域。在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中,对七洲洋的位置描述得更加具体:“……在赤道北一十三度,过瓦蕾拉山,安南(即今越南――编者注)东南境也,海名七洲洋。”由此可知,吴率舰队巡洋是从琼州府治附近出发,到达七洲洋洋面,即今西沙群岛海域。这是清政府当时已在西沙群岛一带行使和管辖权的有力证据。

越南人黎贵在1776年任顺化协镇,所编的《抚边杂录》中写道:“黄沙渚正近海南廉州府,船人时遇北国渔舟,洋中相问,常见琼州文昌县正堂官。查顺化公文内称:乾隆十八年,安南广义府彰义县割镰队安平社军人十名,于七月往万里长沙采拾各物,八名登岸,寻觅各物,只存两名守船。狂风断捉,漂入青澜港,伊官查实,押送回籍。”从这段记载中可以了解两点:一是越南船只时常在洋中遇到中国渔船,相互问候,且经常看到琼州文昌县正堂官在洋中巡视。也就是说,中国渔船一直在西沙海域进行生产作业。二是安南安平社军人往万里长沙采拾沉船遗物时,遭风漂到海南岛青澜港,清朝官员获悉后,经过审讯核实,即将他们“押送回籍”。这充分显示清朝官员在西沙群岛海域内有效行使了和管辖权。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重申对西沙群岛拥有的两次行动

1909年4月,两广总督张人骏在处理完日本商人西泽吉次非法侵占中国东沙群岛的事件后,考虑到中国南海疆域内的其他岛屿,如西沙群岛等,若不及早注意维护,难免又会发生类似东沙群岛被侵占的纠纷。于是,他决定派员前往西沙群岛复勘,并于宣统元年三月间,委命咨议局筹办处总办直隶热河道王秉恩、补用道李哲,会同筹办经营西沙岛事宜。

筹办西沙岛事务处(以下简称筹办处)自成立后,即开始筹备前往西沙岛应行办理事宜,定有“入手办法大纲十条”。其内容大致如下:

1、测绘各岛。详测各岛经纬线度、地势高低、广袤若干、面积大小等。2、勘定各岛。择其相宜,修造厂屋,并筑马路,安活铁轨,以资利运等等。3、采取分化研究。4、修筑盐场试晒。闻各岛潮汐涨落,每遇风日晴朗,成盐较易等。5、察验土性,以备种植。6、同往查勘员役、工匠各项人等,另列清摺。7、筹办目前应用各项器物,另列清册。8、同行人员,连同仆从、工匠等,共约一百余人,在路伙食,即由轮船供给等。9、酌带木泥工匠勘定厂屋地址等。10、现拟请派伏波、琛航、广金兵轮一同前去,并借海关小火轮,悬挂兵轮,以便岛内往来便捷。

派往复勘的人员,除水师提督李准、广东补用道李哲、署赤溪协副将吴敬荣、水师提标左营游击林国祥等人外,还有随带的测绘学生、化验师、工程师、医生、技术员以及工人计一百七十余人。他们于宣统元年四月初一日,分乘“伏波”、“琛航”、“广金”三艘兵轮由粤省起航,四月二十二日回省。先后查勘了西沙群岛的十四个岛礁,并分别以兵轮的名称以及岛上的特征,将这些岛礁命名为“伏波岛”、“琛航岛”、“甘泉岛”、“珊瑚岛”等等。查勘人员每到一岛,则在岛上立碑为记,并命木匠以木架建木屋于岛上,以椰席盖之为壁,地皆铺椰席,竖高五丈余之白色桅杆于屋侧,挂清朝之黄龙旗,以示此地为中国领土。并将从大陆带去的山羊、水牛雌雄各数头放于岛上。同时还令海军测绘生绘地图,以便返回后呈送海陆军部及军机处存案。

西沙群岛查勘回来后,筹办处即草拟了开发西沙群岛的“办法八条”,同时还拟定了西沙群岛东西各岛的名称:东七岛――树岛、北岛、中岛、南岛、林岛、石岛、东岛;西八岛――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南极岛、琛航岛、广金岛、伏波岛、天文岛。一并呈报总督署。

李准一行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拥有,在国际上引起较大的反响,英国海军水道测量部1938年出版的《中国海指南》(China Sea Pilot)就写道:“西沙群岛有两个主要岛群,即宣德群岛(the Amphitrite Group)和永乐群岛(the Crescent Group),还有一些小岛及暗礁。1909年中国政府将其列入版图,并经常有船队前往巡视。”1932年9月29日,中华民国驻法国公使致巴黎外交部的照会中亦写道:“前清政府在1909年确实派出海军到西沙群岛考察,并向世界各国宣告其有效占领,即在永兴岛升起中国国旗,鸣礼炮21响。法国政府在当时并没有提出抗议。”根据国际法和习惯法,拥有远离大陆的岛屿的主要条件是最先的有效占领,换言之,是国民最先在那里定居,从而使其国家拥有这些领土。海南渔民自古以来就在西沙群岛定居,并建造房屋和渔船以供其需要,李准此行正是以国家行为向世界重申中国拥有西沙群岛的历史事实。

中国政府采取的另一次行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的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以及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当时的中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收复了台湾,随后正式收复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1946年秋,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由海军司令部派兵舰前往,进驻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同时还有国防部、内政部、空军总司令部、后勤部等派代表前往视察,广东省政府也派员前往接受。接收人员分乘太平、永兴、中建、中业四舰前往,其中太平、永兴两舰赴南沙,中建、中业两舰赴西沙。1946年11月24日,由姚汝率领的“永兴”、“中建”两舰抵达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在岛上竖起“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碑的正面刻“南海屏藩”四个大字,并鸣炮升旗,以示接收西沙群岛工作完成。12月12日,由林遵率领的“太平”、“中业”两舰亦抵达南沙群岛的主岛,为了纪念“太平”舰接收该岛,遂以“太平”为该岛命名,并在岛的东端立下“南沙群岛太平岛”的碑石,在碑旁举行接收和升旗仪式。随后接收人员又到了中业岛、西月岛和南威岛,分别在岛上立碑为证。在太平岛设立了南沙群岛管理处,隶属于广东省政府管辖。中国政府这次接收行动充分说明,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立即收复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

越南所谓的“黄沙”、“长沙”不是中国的西沙、南沙

越南外交部最早列举的是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越南儒生杜伯撰写的《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该书“广义地区图”的一段注释写道:

“海中有长沙,名摆葛,约长四百里,阔二十里,卓立海中。自大占海门至沙荣,每西南风,则诸国商船内行漂泊在此;东北风,外行亦漂泊在此,并皆饥死,货物各置其处。阮氏每年冬季月持船十八只来此取货,多得金银、钱币、铳弹等物。自大占门越海至此一日半,自沙淇门至此半日。”

“长沙”名“摆葛”,越南文意即“黄沙”。越南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命名为“黄沙”。越南以此为依据,认为阮氏每年派船到“黄沙”取货,这个所谓的“黄沙”就是中国的西沙群岛。其实,这个卓立海中、名为“摆葛”的长沙,其范围起自大占海门(今越南广南―岘港省的大海门),止于沙茶(今越南义平省的沙兄海门)。从大占门越海至长沙的距离是一日半航程,从沙淇门(今广义省平山县东南的一个海口)至长沙是半日航程。也就是说,这个长沙是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沙头距越南海岸稍远一点(一日半航程,约30余公里),而沙中部却与越南海岸靠得相当近(半日航程,约10余公里)。这些事实说明,这个所谓的长沙就在越南中部占城附近的外罗海中,距离西沙群岛还有200多公里,它不可能是中国的西沙群岛。

越南外交部白皮书列举的第二条史料是黎贵在1776年编纂的《抚边杂录》,书中写道:“广义府平山县安永社居近海,海外之东北有岛屿焉……岛之中有黄沙渚,长约三十余里,平坦广大,水清澈底……”越南引用这段史料的目的,是先把“黄沙渚”说成是名为“摆葛”的黄沙,然后将之与中国的西沙群岛混为一谈。但是,史料提到的安永社,系指永安、安海二坊。按《大南一统志》记载:“理山岛在平山县东海中,俗名岣崂哩,岛四面高中凹……永安、安海二坊民居焉。”这就是说,永安、安海就在越南中部的理山岛,所谓其东北的岛屿不外乎是理山岛附近的一些小岛。

越南外交部白皮书还抛出一张《大南一统全图》,声称该图所绘的黄沙、万里长沙就是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事实上,这块“长条地带”的画法并不是《大南一统全图》的专利,我们只要看看英国船长约翰・沙利在1613年写的《航海志》一书中的地图就可发现,两张地图都如出一辙。《航海志》地图上,在这块长条地带的上端标尖笔罗岛、中部标广东群岛、下端标羊屿。可见这块长条地带(即《大南一统全图》中的黄沙、万里长沙)包括了占婆岛、广东群岛和羊屿,也就是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在外罗海的一些小岛和沙洲。

约翰・沙利在《航海志》中讲述他在越南中部近海航行的情况时指出:在北纬16°至17°,“幸福岛东经”129°30′至130°42′之处(幸福岛在今非洲西北的加拿利群岛,位于现代西经18°左右,当时西方人以此作为子午线计算经度。上述经度折合今天格林威治东经约111°30′至112°42′)有“眼镜群岛”(Les Lunettes),即中国的西沙群岛。在“眼镜群岛”的西南方,“幸福岛东经”128°至129°(即今天格林威治东经110°至111°),北纬16°30′至12°之处,有旧帕拉塞尔,其形状像一只脚,脚的大拇指朝向西南。这个形状像一只脚的所谓“旧帕拉塞尔”,就是《大南一统全图》中绘在广义前面海域名为黄沙、万里长沙的长条地带,它所处的位置显然与中国的西沙群岛不同,中国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7′~17°08′、东经111°10′~112°55′,而此长条地带位于北纬12°~16°30′、东经110°~111°,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越南外交部白皮书谈的最多的是一名法国传教士塔伯尔1837年发表的题为《交趾支那地理考释》的论文。文中写道:“帕拉塞尔是由一群小岛、岩石和沙滩组成的迷宫,延伸到北纬11°和东经109°10′……嘉隆皇帝认为,增地虽小,但也扩大其领土。1816年,他庄严地在那里插上旗帜,并占有这些岩石,估计不会有任何人对之提出异议。”按标出的经纬度,帕拉塞尔指的是距离越南中部海岸不远的某些岛屿,可能是平顺地岛。这可从法国人沙依诺1820年发表的文章《交趾支那见闻录》中得到证实:“交趾支那,其国王现称皇帝……几个距海岸不远的岛屿组成的帕拉塞尔群岛。只是到了1816年,当今皇帝才占有这一群岛。”

西方史籍中记载的帕拉塞尔,其地点和范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它们通常把这块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分布在外罗海中,由一些小岛和沙洲组成的“长条地带”称为“帕拉塞尔”(Pracel)。到了1817年,经过英国船长罗斯等人对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之后,西方史籍才开始把“帕拉塞尔”的范围向北延伸,包括了中国的西沙群岛,而直至19世纪后半期以后,“帕拉塞尔”才被用来专指中国的西沙群岛。“帕拉塞尔”所指地点和范围在时间上的差异,使越南当局有机可乘,他们把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旧“帕拉塞尔”与之后的“帕拉塞尔”混淆起来,以他们的黄沙、长沙来取代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越南外交部白皮书以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手法,将其黄沙、长沙说成是中国的西沙、南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歪曲史料记载的原意。如《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的注释,明确说明称为“摆葛”的“长沙”是在大占海门至沙荣一带,距离大占门为一日半航程,距离沙淇门仅半日航程。这个“长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指分布在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岛屿,但是越南某些学者却称“摆葛”是越南文字实行拉丁化前的“字喃”,意即“黄沙”,而“黄沙”又是他们现在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称呼,遂武断地把黄沙与西沙划上等号。二是混淆地图上的同名异地。如《大南一统全图》把绘在越南中部沿海的一块“长条地带”写上黄沙和万里长沙,越南某些学者则将这两个地名与现在称中国西沙、南沙群岛为“黄沙”、“长沙”联系起来,大肆渲染这张地图的“精心与准确”,仿佛抓到了一个“确凿证据”。殊不知这块长条地带无论从形状,或者是从所处的经纬度来看,都与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毫无相似之处。三是钻了同一地名所指的地点、范围可随时间变化的空子。如西方史籍中记载的“帕拉塞尔”,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通常指的是位于越南中部沿海的“长条地带”。到20年代以后,其范围才向北延伸,包括了中国的西沙群岛,而一直至19世纪后半期以后,才被用来专指中国的西沙群岛。越南某些学者就利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大量引用西方史籍中有关19世纪20年代前“帕拉塞尔”的记载,企图将之与中国的西沙群岛混淆起来。

越南政府曾多次公开承认过西沙和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自1954至1975年,越南政府曾多次公开承认过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其中最突出的有三次:

(1)1956年6月15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接见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黎禄进一步介绍了越南方面的材料,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属于中国了。”

不容置疑篇(6)

当时西班牙警察没有在国内找到指纹的匹配者,于是他们求助国际刑警组织,后者把指纹转给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他们在FBI的指纹数据库寻找匹配者。没多久,指纹专家就识别到一个人,这是一位年轻的律师,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郊,名叫布兰登·梅菲尔德(Brandon Mayfield)。梅菲尔德在数据库里的指纹,是他前几年服兵役时按规定留下的档案。

FBI特工立刻冲去波特兰市,逮捕梅菲尔德、搜查他的住宅和办公室。联邦调查局逮捕梅菲尔德,是基于一条应用了一百多年的刑事侦探理论,即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指纹相同。而指纹专家出庭向陪审团作证时,也总是用绝对自信的口吻:“我百分之百相信,这个指纹来自被告。”但是这条刑法界的金科玉律,其实是一个从来没有严格检验过的假定。

FBI完全相信这个“理论”,但考虑到指纹匹配的结论,是专家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所受的训练作出的判断,为了保险起见,避免人为的错误,在逮捕梅菲尔德之后,FBI又另请两位资深指纹专家检查核对,结果这两位专家也认定两组指纹匹配。三位FBI的指纹专家分别写的证词,都是百分之百认为马德里地铁站爆炸物上发现的指纹,来自梅菲尔德。

这个案子中,FBI只有一个证据,就是那几枚指纹。但梅菲尔德几乎是没救了,尽管他坚持声称自出生以来都没有去过西班牙,可是连他自己聘请的律师和指纹专家都不信他。

梅菲尔德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度日如年,绝望地认为只有等死了。他没想到,西班牙警方在当地抓到了与爆炸现场获取指纹匹配的真正凶手,梅菲尔德马上无罪释放。

这个案子是由刑事证据理论的不科学造成,牵涉的几位指纹识别专家,都是受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指纹相同理论”的误导,犯了正直的错误,本身无可非议。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胡搅蛮缠的话,这个“理论”其实还能成立。打个比方,我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身高。”而我可以这样来验证:如果有两个人,用厘米为单位测量出身高相等,就用十分之一厘米为单位测量;如果还是测不出区别,就用百分之一厘米、千分之一厘米等等为单位,总能得出这两人身高不等的结论。

在西班牙地铁恐怖爆炸凶手抓获后,这几位指纹专家将凶手的指纹和梅菲尔德的指纹再次核对,结果这回他们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区别。

梅菲尔德的案子暴露出传统刑事侦探理论存在科学性不足的严重缺陷。主要问题为将假设、猜想和经验作为科学理论,很多检验结论受专家主观判断影响,没有一个客观的检测标准。

目前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DNA识别技术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刑事识别理论的科学。传统刑事识别学是根据警察部门的经验总结得来,而DNA识别技术则是从医学发展出来,而且能对两个样本匹配的概率给出严谨的定量分析,不像指纹识别,专家对陪审团说两个指纹百分之百匹配时,实际上说的是主观概率,没得到实验数据支持。

DNA的良好声誉引来了狐假虎威

DNA刑事证据识别技术问世年代不算很长,已享有盛誉,被称为“刑事鉴定学中的唯一科学”,因为它有别于传统方法,不是依靠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然而像名牌皮包一样,盛名之下,会冒出伪劣的赝品。

2012年7月5日的《芝加哥论坛报》报道了芝加哥地区当年早些时候的一场审判。这是一起涉嫌性攻击9岁女孩案,检方的主要证据是女孩身上发现的DNA同被告克利夫兰·巴雷特(Cleveland Barrett)的DNA“匹配”。一般DNA作为呈堂证据时,要提供匹配可靠性的数据,通常是十几亿人中才能发现一个匹配者。但这个案子的检方只是言之凿凿地宣称被告DNA与案发现场的DNA匹配,却不说匹配的概率有多大。

幸亏辩方律师这方面内行而且负责,在他的交叉盘问下,检方专家证人承认,这份所谓的DNA样本,可以在每4个非洲裔男性、每8个拉美裔男性、每9个白人男性中找到一个匹配者。换言之,检方的“DNA”证据,可以在芝加哥地区“匹配”几十万人。

原来案发后,送交DNA实验室检测的女孩身体擦拭片样本中,没有发现案通常情况下的证据,只有少量普通男性细胞。警检方明知这份DNA检测报告毫无意义,还是作呈堂证据提交了。

辩诉双方在审判中提交的证据,事先要获得法官的批准。巴雷特的案子连法官都被DNA的名气蒙住了。可以想象,对于DNA知识完全外行的陪审员,检方就更容易蒙混过关了。据媒体爆料,女孩的母亲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她导演了这个事件,为的是陷害报复巴雷特。女孩的证词明显受过事先调教,而身体检查没发现任何遭的迹象。巴雷特在拘留所蹲了一年多冤狱,不过他还是算幸运的,获无罪释放。可是类似的狐假虎威“DNA证据”,在其他案子会有什么结果呢?无从知道。

美国首位经由DNA检验脱罪的死刑犯

司法文献都称柯克·布鲁沃斯(Kirk Bloodsworth)是美国首位获判死刑后,经由DNA检验证明无辜的囚犯。在布鲁沃斯获释后,国会制定的一项法律以他的名字命名,该项法律对各州司法当局检验DNA的成本,联邦政府予以部分补偿。不过称布鲁沃斯为DNA检验赦免死刑的第一人,未免有点牵强,因为在送验DNA前,他已从一个死刑犯,改判为两次终身监禁、永远不得假释的无期徒刑。

1984年7月25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郊的一处丛林里,发现9岁小女孩丹妮·汉密尔顿(Dawn Hamilton)的尸体。女孩惨遭,被殴打致死。罪犯是个变态狂,在现场很多物品上留下生理证据,包括。但当时刑事侦探还没有采用DNA分析技术,使得这些证据不能提供有价值的破案线索。

因为有人向警察报告,看到柯克·布鲁沃斯(Kirk Bloodsworth)那天带受害女孩进入那片丛林,几天后他被逮捕。当时布鲁沃斯23岁,不久前才从海军陆战队荣誉退役,没有任何犯罪记录。

1985年3月举行审判。除了检方刑事鉴识专家作证牵强附会,指女孩身体附近发现的一个脚印,同被告鞋子一样大小,再没有其他任何物证。虽然布鲁沃斯坚持自己是无辜的,从来没有见过受害女孩,但陪审团判断布鲁沃斯有罪,主要的依据是5名证人的证词,他们或者说那天看到被告同女孩一起进入了这片丛林,或者说那天看到被告出现在案发地点。陪审团宣判布鲁沃斯犯下性攻击、、一级谋杀等三项重罪,随后法官判处他死刑。

判决后,布鲁沃斯被关进死囚牢房,同时等待上诉结果。1986年7月,马里兰州上诉法院以检方对被告隐瞒有利于他的证据和资讯为由,撤销判决,发回重申。

上诉法院的这个决定,使布鲁沃斯充满了希望,但是没多久,希望就破灭了。第二次审判的陪审团还是宣判这三项重罪成立。这回法官判处他两个终身监禁的无期徒刑。布鲁沃斯再次上诉,被驳回。

在监狱里,布鲁沃斯不断写申诉信,只要能想到的人和机构,包括总统、国会议员、国会司法委员会等,他都寄去了信,陈述自己无辜蒙冤。但是,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布鲁沃斯又让朋友和家人寄进来许多书。他说,在狱中用阅读的方法来防止发疯。1992年,他从朋友寄来的一本书中阅读到,伦敦的警察利用DNA分析技术识别了两起命案的凶手。布鲁沃斯想,既然能用DNA确定凶手,那么也能用DNA排除他是凶手。于是通过律师,布鲁沃斯向司法当局提出核对他的DNA和女孩衣服上中的DNA。布鲁沃斯的要求最终获得批准,但是法庭判DNA检验费用由他自己负担。

接着又出现了令布鲁沃斯心惊胆战的一幕。他被告知,女孩的内衣不见了,可能已销毁。在布鲁沃斯的坚持下,当局再次寻找,总算幸运,沾有的女孩内衣失而复得,居然在法官办公室的一个纸袋里寻获。布鲁沃斯的律师联系了DNA检测实验室,当局将女孩内衣和布鲁沃斯的新鲜血液样本一起寄去。

1993年5月17日,DNA检验报告出炉,断定女孩衣服上的不是来自布鲁沃斯。因为这个DNA检验是在私营实验室做的,联邦调查局将检验样本再送到它自己的DNA实验室复核。同年6月25日,FBI的DNA实验室也排除了布鲁沃斯是的来源。6月28日,法官命令释放布鲁沃斯,这时他已经被监禁了9年。

这起凶杀案到这一步为止,以案发时的技术条件而论,警检方的办案也许不能算有很大谬误。但此后,警检方的行为十分荒谬。这项DNA检验,不仅排除了布鲁沃斯涉案,也向当局提供了真正凶手的DNA资料。但是警检方按兵不动,无所作为,完全不想对此案再作任何侦办。倒是布鲁沃斯把侦破这个凶杀案、抓到真正的凶手,作为他出狱后的主要任务。

布鲁沃斯坚持不懈,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才说服警检方将该案凶手的DNA证据,放到全国的DNA数据库核对。就是这么一项简单的计算机搜寻作业,马上找到了真凶。2003年9月,巴尔的摩市检察官办公室宣布,19年前和谋杀9岁女孩丹妮·汉密尔顿的案件侦破,凶手是金佰利·拉夫纳(Kimberly Ruffner)。

马里兰州的司法当局在1994年建立了重罪案囚犯DNA数据库,并且链接到FBI的网络,成为全国DNA数据库的一部分。而早在1984年布鲁沃斯被逮捕后一个月,拉夫纳就因为一起入室盗窃、和企图谋杀案件被捕入狱了,后来被判处45年刑期。因为是重罪案囚犯,政府在1994年建立DNA数据库时,将拉夫纳的DNA存档,所以计算机一搜索就找到了。在检方将1984年命案的DNA证据与拉夫纳的DNA对上号后,拉夫纳承认犯下这起谋杀案,获判终身监禁。

有5年时间,布鲁沃斯和拉夫纳关在同一个重案犯监狱,彼此的牢房也很靠近。在狱中,这两人有过很多交往,拉夫纳知道布鲁沃斯在不停地申冤,但从不曾透露他就是真凶。

按照布鲁沃斯被捕前3万多一点的年薪,马里兰州政府赔偿他30万美元,作为补偿他9年冤枉坐牢的工资损失,但是没有向他道歉。可以赔钱,但不认错,不道歉,这是美国一种常见现象。

这起案子有好些方面值得深思。

1984年命案发生后,有两个男孩对警察说,当天早晨看到遇害女孩汉密尔顿和一个陌生人走进这片丛林。警察根据男孩的描述,绘制出嫌犯草图,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几天后一名匿名女性打电话给警察,说草图上的嫌犯很像柯克·布鲁沃斯,他在离案发地点不远处的一个家具进口公司工作。

警察逮捕布鲁沃斯后,要他站在一排人中间,然后让两个男孩分别辨认案发那天看到的那个陌生人。一个男孩挑出其中一人,但那是个警察,在那排人中充作陪衬的角色。而另一个男孩什么人也没挑出。然而开庭时,这两男孩作证说,就在汉密尔顿被谋杀前,看到布鲁沃斯和汉密尔顿一起走进丛林。另外有3个住在出事地点的成年人出庭作证,说那天看到布鲁沃斯出现在附近。陪审团主要根据这5个人的作证,判定布鲁沃斯是凶手。

不容置疑篇(7)

千真万确的近义词详细信息:

que qie bu yi

1、确切不移

示例:它靠近于神话,却又是确切不移的真实!

wu yong zhi yi

2、毋庸置疑

示例:根据这个观点,在化石标本里,平均复杂程度毋庸置疑的增加只是一种偶然的事实,即:生命从简单开始,因此只有一条道路可以继续下去。

bu rong zhi yi

3、不容置疑

示例:不容置疑,这部小说打算致力于9/11后美国移民这个更大的问题,理想与恐惧的撞击,还有乔治布什时代的希望与现实。

wu ke zhi yi

4、无可置疑

示例:这是一场完全出自其固有品性的战争,这是一场为了重建个人权利赖以存在的无可置疑的基石的战争,这是一场重塑个人高贵道德品质的战争。

wu yong zhi bian

5、无庸置辩

示例:这则新闻报道的事实,无庸置辩。

不容置疑篇(8)

【英文解释】

suspect;doubt;distrust;have a suspicion that...;[电影]Doubt;

【基本解释】

[doubt;suspect;scepsis] 心中存疑

我怀疑这些事实能否给他作证

怀疑推销员的动机

【详细解释】

心有所疑;疑惑。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子犹怀疑,求之明据。”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九:“但人君位号,岂容降改。闻之天下,孰不怀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我有一件事,怀疑了许久,要问大哥。” 赵树理 《三里湾·汇报前后》:“ 菊英 怀疑这些分单是假的。”

怀疑的成语及解释

半信半疑 半:二分之一;信:相信;疑:怀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不容置疑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毫无疑义 一点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表示完全明确肯定。

将信将疑 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居之不疑 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确凿不移 确实可靠,不容怀疑。

确切不移 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深信不疑 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无可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庸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形迹可疑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疑行无成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眼不见为净 指心里不以为然,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撇开不管。也在怀疑仪器不干净时,用作自我安慰的话。

疑神疑鬼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半疑半信 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疑鬼疑神 怀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乱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见鬼”。②形容事物神秘离奇,令人难以捉摸。

疑似之间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

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正冠李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不容置疑篇(9)

古代希腊散文家普鲁塔戈早在3000年前曾经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而我们探讨的课堂置疑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课堂置疑,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探索行为,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观点。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故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明确置疑的目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第一,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第二,通过置疑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目的。第三,置疑过程还是改善和加强师生关系的双边活动。通过置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身体、思想情况变化,获得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以达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第四,高效的置疑能够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促进逻辑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以达到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夯实置疑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置疑能力是化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置疑的质量如何是衡量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化学这一与社会科学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养,巧妙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对启迪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都有很大作用。

1要博学深思审问。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系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其他交叉学科知识的了解,遇到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也要深刻思考,同时要虚心讨教其他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因此,化学教师只有博学深思审问,才能扎实自己的教学内功。

2要丰富置疑语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炼置疑的语言,置疑时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并适当地营造教学幽默和设置教学悬念,问题的表达要完整、清晰与连贯,问题的措辞也要准确严谨。幽默、诙谐、连贯的语言容易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并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以便教师很好地监控教学过程。

三、把握置疑的技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那么,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设疑,二要指点。而好的设疑“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这也是学生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好置疑技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乐趣。

1要注意难易适当:教师在设置教学置疑前,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从实际出发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使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构建知识的长久记忆。例如,在学习完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设疑,吸水性和脱水性是一样的吗?这两种性质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呢?为什么把蔗糖放在浓硫酸里面,蔗糖会最后膨胀变黑呢?对脱水性这个问题,学生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设置铺垫,让同学们先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们观察发现蔗糖最后变成了黑色物质碳,接着问题就迎刃而解,原来浓硫酸脱水是把蔗糖里面氧和氢的比例以1∶2的比例脱去形成碳单质和水,此反应让同学们对脱水作用的实质有个深刻的了解,并和吸水性有一个明显的对比。通过教师的置疑,层层递进,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浓硫酸的性质。

不容置疑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改变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考科目设置“3+X”改革逐步实施,中学化学教学面临挑战。课时缩短,内容拓宽,综合科目间联系加强。提高课堂效益,显得非常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悟出“置疑感悟”教学法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效能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置疑感悟”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法与学法的创新,学生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以创新的教法带动创新的学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置疑感悟”教学法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层层设计出疑问,拟定若干条问题,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使学生感悟怎样产生问题,从那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哪些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一种教学策略。其基本程序如下:

学生根据课题内容及相关背景材料、信息,自学提问教师备课时,考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层层导引疑问课堂中师生共同寻求解决疑问的方法使学生感悟知识、原理师生共同小结、归纳知识和方法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三、“置疑感悟”法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教师在课堂上应始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步步引导,设置疑问,层层有悬念,充分触动了学生的兴趣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集中注意力,轻松地思考和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悟化学知识及运用的魅力,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学会学习化学知识,而且善于观察、阅读,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探索。培养他们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中得出新规律的能力。

(三)将教与学和谐统一。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教过程。是学生获取,自学和自教的有机统一,是学习的发散性、逻辑性、严密性科学思维策略的集中运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寻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思维领域。

(四)立足于化学与生活。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内有效时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多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师生互学、互动。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问题的空间。

四、“置疑感悟”法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善于以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创设多形式的疑问,并教会学生提出疑问。还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学生自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会受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潜移默化。(二)教师应注意课堂活动的艺术性,尽量从学生常见的、容易观察的现象,容易接触的事物,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三)教师还应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更新,不断加强学习,才有能力为学生创设课堂创新氛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效能。

五、应用示例

“置疑感悟”教学法可应用于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化学实验和化学习题的讲评等内容的课堂教学。现以《钠》课堂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多形式的设置、导出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配以电教多媒体手段,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引入: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1.图中的焰火为什么这么红?2.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焰火吗?3.炒菜会炒出黄色焰火,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教学:设置疑问,层层递进,步步引伸

环节一:提出问题:1.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一种具体物质?2.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3.研究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们应先分析什么?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一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环节二:初步猜想:1.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为什么?2.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是容易失还是得电子?化合价怎样变化?是表现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

环节三:理论分析-问题探究:1.为什么钠银白色的切口在空气中很快变暗?2.钠在空气中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成物是否还是Na2O?3.从这两个反应得出什么结论?4.钠为何会浮于水面?为何熔成小球并四处游动?为何反应后的水溶液使酚酞变红?5.生成的气体是H2还是O2?如何证明?6.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7.根据钠与水反应的实质,钠与盐酸能反应吗?,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8.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能否置换出铜?9.总结出金属钠与酸、盐反应的规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所有的新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学生讲懂,而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获得,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脱节问题。 “置疑感悟”教学法的应用,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达到了“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之功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学校开学督导准备 下一篇: 专题组织生活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