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4 08:39:25

流通管理论文

流通管理论文篇(1)

1图书馆员要做好流通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流通部是展现图书馆利用价值的重要部门,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工作人员每天面对青年大学生,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图书馆在他们心中的价值形象。所以流通部的馆员应该比其它部门的馆员更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专业教育。

首先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真正做到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服务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服务读者的质量,关系到馆员的品质,优质的服务可以博得信赖和支持,良好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21世纪高校图书馆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化等多元化的有机结合。随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管理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纸质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分类、整合提供服务平台。这就要求馆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广泛更系统更深层次的服务,成为一个合格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信息知识导航员。现代图书馆已逐渐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现代的服务方式转变。只有具备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才能架起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流通部的工作是单调而繁杂的,馆员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专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博学多才,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态度和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胸襟及默默奉献、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对读者势必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美好和遨游书海的情趣,为读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借阅气氛。

2做好藏书管理是图书流通工作的重点

藏书管理是做好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献资料管理目标应是损失少、寿命长、排架准确、整齐,使之便于读者利用,使馆藏图书资料经常处在流通状态中[2]。图书流通得越快,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而现实管理中发现,部分入库选书的读者,由于不了解图书的分类体系和排架规律,常出现放错位置的现象,流通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巡视架位上的图书,发现有放错架的图书要及时归到正确的架位上;对归还的图书和新到的图书要及时上架,保质保量上好书,以利于读者查找,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应随时整架、排架,将乱架率降到最低。笔者发现有的读者到书库找书,在A处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抓在手里然后继续找书,到了B处又看到另一本更喜欢的书,于是就随手把A处的书落在了B处,我们且不说这是故意还是无意,其结果已经造成乱架现象。这样,这些书就长时间错放在其他架位上,不能和其他读者见面,而影响文献资源利用率。如经常巡视,就有可能及时发现和随时纠正这种现象。另外,及时修补破损图书是流通服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读者喜爱的书流通率高,破损率也高,如不及时修补,就会影响图书流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的涌现,图书资料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文献老化也快,对那些利用率不高,或破损严重,甚至长了虫的图书应及时下架,以提高图书流通率。

还有,在藏书管理中也不能忽视书库的防火、防盗和清洁卫生。每位工作人员都要了解有关防火、灭火知识,学会安全用电,熟知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纸质文献不能晒太阳,也怕潮湿,必须根据书库的位置和每天日晒的规律,知道一天当中何时该开窗和关窗。经常清扫书库里的蜘蛛网和书架上的灰尘,由于来往读者较多,每天应清扫一次地板。

3读者违规行为的预防及处理对策

在图书馆的图书流通中,普遍存在着毁书、盗书现象,有的读者为了得到书刊上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为了避免抄写的麻烦或是为了节省复印经费,为了一己私念,不惜牺牲图书馆的信息资料,竟在借阅的书刊上开起了“天窗”,更有甚者,一偷了之。有的在阅读的书刊上,随手记录私人信息,或是结合自己当时读书的心境,把评论毫无保留地写在了所借阅的图书中。尤其是教材及教学辅导类图书,如我馆大部分有习题集的教学辅导书被读者当成了练习册,在书中密密麻麻地填满了答案。

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学校及图书馆的高度重视,行为者已完全无视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利,他们不顾自身的行为将给后来借阅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生、蔓延,这将是图书馆的不幸,也是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不幸。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课堂教育,一是图书馆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多强调信息道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熟悉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动态,在教学中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传递、、利用信息时,要真实、准确、及时,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对人要以诚相待,勿传虚假信息,同时,还要发扬民主作风,反对信息垄断、封锁和独占[3]。

图书馆是大学生课余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是大学生们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传播、交流以及课余休闲的主要活动场所。特别是直接和学生面对面的流通部在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道德情操的教育方面具有下列优势:①接触学生具有广泛性;②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具有及时性;③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具有直观性;④引导和教育学生具有主动性和多样性。同时,高校图书馆里各种优秀的书刊读物对大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①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阅读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著名科学家的模范事迹和成长道路,可为大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使大学生学习到高尚的品质;②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可以使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大量的优秀读物中渗透着歌颂善良美好、鞭挞邪恶丑陋的主题思想,感彩鲜明,并且通过形象的说理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可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③通过阅读文艺作品或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读书活动,可以寓教于乐,溶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使大学生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此外,丰富的历史读物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对于经过教育之后还发现有违规现象的读者,我们只能根据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来惩罚,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4在流通工作中做好服务育人

图书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是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需求[4]。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所具有的教育服务功能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显突出和重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它与大学的课堂教育、实验室实践教育一起构成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均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流通部门作为图书馆的窗口,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线部门,是读者主要接触部门,也是读者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所以图书流通工作是以读者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正处在确立世界观,面对社会选择自己和自己选择人生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好这一读者群的服务工作,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是摆在流通部门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

4.1满足读者需求是服务育人工作的前提流通工作是以读者为服务对象,以馆藏文献为服务手段,通过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来传递各种信息,使各类信息发挥其社会效益的育人工作[4]。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和教师,流通部门要根据他们对文献信息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设置服务项目。如解答读者咨询,帮助他们解决查找资料时遇到的困难;开展联机检索服务,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检索所需要的资料。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借阅期限和册数,延长开馆时间,最好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能适当开放,便于师生借阅。图书馆流通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读者,借、收着不计其数的书籍,重复着机械式的劳动,解答着永远解答不完的问题,有时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如果不注意调节,就容易和读者产生磨擦。为了防止类似问题发生,首先,要注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定准自己的位置,不能有怕麻烦的思想。其次,要有耐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位读者的咨询,争取满足每位读者的要求。即使读者有时的要求过分了,也要耐心地解释或给予变通。要让读者感到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不是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增添负担、增加压力,而是图书馆的职能所在,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广大师生的科研成果越显著,文献利用率越高,越表明图书馆的工作做得好。

4.2做好阅读指导工作是服务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径导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世界观还没形成,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求知欲强。他们有必要借助图书馆这一知识宝库来了解和认识社会,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在图书流通工作中需要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工作人员来进行阅读指导工作,在工作中应遵循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如果能有效地做一些真正有助于读者的导读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流通部门的服务育人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4.3工作人员与读者的沟通是服务育人的重要手段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流通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交流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交流的结果。要学会与读者沟通,要主动与读者交流。这是因为读者服务工作本身就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只有了解对方的愿望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从沟通的媒体上分主要有两种: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语言沟通和行为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沟通是相互的,沟通的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读者,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只有尊重读者,读者才会尊重你、信任你。所以与读者沟通,态度要和蔼,感情要真切,语言要诚恳,把读者当作朋友来看待,通过交流来达到沟通和理解,形成互相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

总之,服务育人是流通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都能够在工作中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信念,就一定会取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晓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J].图书馆论坛,2005,25(3):228-229.

流通管理论文篇(2)

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在操作上一般指甲乙丙多地互相报道和被报道的情形。它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甚为关注的问题。诚如政治学者R.Muir指出(1):“各地域之间信息流通的水平及其变化,反映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力度,以及趋向分离或整合的走势”(1981,P113)。新闻又是一种表征话语(discourseofrepresentation),它通过连续不断地报道社会变动而与现实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将人们日常的、零碎的、本地的、相对静止的个人经验与社会的、流动的、制度的、整体性的以及聚焦化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因而有一种“自动”获取的“合法”权力。新闻报道及其信息流通的这种特性使其扮演一种社会性的整合离聚功能,也因此,它彰显了所在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统治合法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对于时代而言,这些变化的特征较为集中体现在地方自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各级传媒扮演了何等角色?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呈现出何种面貌?从一个长时段的视点来看(1949年建国以来),以省为单位的区域间新闻交互是如何演变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又是如何从一个侧面体现在省际新闻流通中?显然,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久前,笔者和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合作,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2)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一些初步综述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深化。

关于中国大陆“省”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由于国土辽阔,情况复杂,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曾于50年代在有关省之上设置“行政大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六大区。至1955年大局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撤销大区。自此,“省”一级行政单位(包括中央直辖市和自治区)便成为大陆在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下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单位。在“省”以下虽还有“地区”和“县”,也各自发挥其重要的地方行政功能,但并不能视为实质性的行政单位。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大陆“省”的研究明显增多,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采用3种取向。第一种是“中央—地方”研究取向。这是研究传统的主流思路。第二种是“区域比较”。这种方法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主要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分析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和研究其发展的模式。第三种是“省的个案研究”,通常以一个省,或几个省份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上述3种研究取向,主要是为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计,方法虽异,但无所谓优劣,然而在分析阐述上则各有利弊。“中央—地方”研究取向主要关注“省与中央(北京)”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排除了省与省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互动,以致难以深刻理解中央与“省”之间的变化。“区域比较”方法将诸多省份划为大区(例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而不是针对省际关系和它们的互动情况探讨其性质,这样在解释区域发展或其他问题时,忽视了省际互动和其间差异这一重要因素。此外,这种研究方法较多关注经济发展方面而甚少涉及其他方面。“个案研究”取向虽然提供了某个省份的详细资料,但这种方法难以令人了解全貌。不过它可以为下一步的省际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对“省”的研究,还未涉及省际互动领域,作为上述3种取向的补充,我们认为需要发展出第4种研究取向,即:系统的省际关系互动研究。这种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某种同质单位(例如,“省”被视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行政管辖单位),研究的问题需涵盖或适用于所有这类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或这种联系的某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这种研究取向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收集资料难度很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头绪繁多。另外,如果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也使研究不易进行。就本文而言,我们尝试采用这种研究取向,探讨中国大陆省际间的新闻信息交互流通。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对内开放,只要目前市场经济及区域开放持续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各省将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互利交往。据此,省际间的新闻流通总量及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了解省际水平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探究省际交互联系更具意义。当然,本文研究的范围只是新闻信息,虽然这只是省际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的潜在价值则不容忽视。

省际新闻流通的分析框架

上面提到,运用某种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对采用第4种取向的研究至关紧要。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受到盛行于70年代研究国际间新闻信息流通方法论的启示。当时,一大批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促成了“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大辩论,最后导致美国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言之,研究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学者揉合了发展传播学和批判学派的特点,视跨国新闻信息流通为世界体系运作的一个方面和构成要素。同时,它也是世界体系的产物。许多学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揭示了不平等的国际新闻传播谱系,也揭示了世界体系内在的结构矛盾和冲突关系。世界体系是当代左翼思想家华勒斯坦(Wallerstein)提出的一套分析全球问题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将世界划为“中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边缘”(不发达国家)和“半边缘”(介于两者之间)三大块,以全球视野,分析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90年代,冷战结束,但华氏理论不仅未过时,反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而倍受重视并被其他学者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析和论述。

传播学者几十年来通过研究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媒体对外国的报道,总结了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模式。主要的发现在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信息流通失衡现象及单向主导的传播资源分配制度。90年代中期,在两位著名国际传播学者统筹下,一批学者同时对38个国家如何报道全球214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国际新闻信息交互流通的调查,采用系统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统一的内容分析方法,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从2000年开始,研究成果分卷出版。

回顾几十年来积累的文献,可以说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研究已具备充分的理论范式和整合分析的框架。我们认为,通过对有关因素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一成熟的分析方法似可借鉴作为一国内新闻信息流通研究的基础框架。

省委机关报与省际新闻流通

在国内传媒体制中,每一家省委机关报就是该省的“人民日报”,它代表省的领导层向全省说话,履行传递政令,上情下达的职责;同时,它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又在与外省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成为把门人及外省特定形象的塑造者。但是,由于国内传媒传统上是一种垂直单向性的宣传型模式,省委机关报历来以宣传上面政策,报道下面省情为主;面对其他省份的报道,除了一些常规的新闻(如“祖国各地”,“塞外风情”等花絮新闻)可按编辑专业喜好处理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在改革搞活的年代里,尤其还要顾及地方的经济利益、贸易往来、人口流动等有利或不利本省的因素。换言之,省委机关报在国内1500份地方报纸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们“守土有责”,通过某些机制,对其他省份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让它流入本地区。也因此,这种传递既涉及政经因素,也涉及编辑程序;既有一定的采编运作习惯使然,也同省委领导层的理性偏好有关联。以此类推,这种情况也可存在于地方各级传媒中。这说明,中国地方传媒机关报和外部信息交互的运作机制,是一块有待深入开拓的研究领地。

省委机关报这种“精英导航”特性,使得它在众多的各类地方媒介生态圈内始终执政治传播之牛耳,其权威地位无可替代;也由于各省省报一般在1949年建国以后就开始不间断地连续出版,而其他种类的媒体则无此条件(如“晚报”和城市电视台,直到80年代才开始兴盛起来,且是以某一特定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我们顺理成章选择了全国各省的机关报作为代表媒体,并以每一省的党报对外省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长时段系统抽样内容分析方法搜集材料,试图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探究建国以来省际

新闻流通是怎样体现在省委机关报上的。

研究关注点和主要发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和关注点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949年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的模式与形态变化;

2.“”前(1949—1966),“”期间以及后时代(1977—至今)3个阶段省际新闻流通的比较。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考察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省际新闻流通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与50年来社会变革的关系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3)

因此,我们选择以系统纵向设计的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在具体操作上,分别选定3个年段,在相距各20年的时段中,又分别选取两个连续的年份点,每个年份抽取4个星期的省报进行全体抽样调查。为了降低特定年份殊事件的影响,每个时段都分别包括这两个年份。最近的年份为1995—1996年,倒溯上去的20年中为1975—1976年(末期),最后倒溯的年份为1955—1956年(前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3个年代分别是代表各自的10年时段。总之,这样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可反映过往40多年间中国大陆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也在我们驾驭的范围内。(4)表一、表二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表一:省际新闻流通量统计表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两年内消息总数290715097269

每天平均数51.926.9129.8

每省每天平均数2.01.05.0

单省消息比例%87.284.995.1

消息形式

一般消息%66.382.762.5

简讯%7.3225.8

相片%26.515.311.8

涉及本省的消息%2.22.42.4

头版消息%49.840.54.8

新闻主题

政治军事%14.136.510.6

经济发展%63.835.835.7

科学技术%8.310.116.4

文化娱乐%7.54.515.2

罪案%1.90.79.4

天灾人祸%1.48.44.2

趣味%2.936.3

其他%0.212.1

表二:省际新闻的空间分布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被报道:%

最多的九个省606761

中间的九个省272526

最少的九个省13813

报道者:%

最多的九个省424155

中间的九个省323232

最少的九个省262713

被报道:%

最多的五个省435245

最少的五个省635

报道者%

最多的五个省262437

最少的九个省13147

[page_break]

归纳表一、表二的数据,省委机关报反映出来的省际新闻流通特征如下:

一、省委机关报每天登外省消息并不多,报道量偏低,但近年呈上升趋势。1955—1956年间,平均每份省报每天只有两条外省新闻;1975—1976年间,每天只有1条;目前则为5条。其中,增长最快的省份为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

二、质的方面,65%以上的省际新闻报道属普通消息类报道,新闻图片类型的报道不断减少。而90年代简明新闻类则明显增多。

三、版面安排上,50年代不少外省新闻处理成简讯栏放在头版,而当下的作法是将非本地的新闻(包括国际、国家和外省)放在内页固定的版位上。这说明近年省际消息在省报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但重要性降低。

四、报道主题方面,经济消息占据主要地位,政治新闻在文化革命后期占36%以上;同时,除了科技新闻有10%和76年唐山大地震使灾祸消息攀升至8%外,其他种类的报道则少得不成比例。90年代的重大变化则是新闻类型呈多元化趋势,趣味性的软新闻和罪案新闻的比例增加较明显。

五、空间分布上,在所有3个年段中,省际新闻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省份。信息丰富省份和信息贫乏省份的差距在90年代呈扩大趋势。1995—1996年间,9个信息丰富省份占了55%的报道量,而9个信息贫乏省份仅占13%,比率为4.21。

结论

这项研究调查了建国以后3个年代省委机关报进行省际新闻交互流通的情形和模式,取得了一批宝贵数据,对认识大陆前、中以及贴近当今的90年代省际间的新闻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状况颇有裨益,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启示,故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开端,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实证,还缺乏多元有效的参数变量进行更复杂的量化统计,从而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传统上,大陆的报刊是以“中央—省—市(地委)”三级党报为核心的垂直管理体系。政治学者A.Liu早期研究表明(5),这种垂直统领性的媒体结构和全方位网络式宣传导向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和宣传上的话语服从(1971,P175—176)。按照分工,中央一级的报纸(包括综合性和行业对象性报纸)除了负责传递中央的信息外,也侧重各地新闻动态的报道。在时代,传递和推广各地符合中央意图的先进典型和地方经验往往是中央一级报纸要唱好的重头戏。而省及市一级的报纸主要任务则放在上情下达和报道本地区新闻上,对其他省或市的横向报道往往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更使这种变化赋予了和以往不同的内涵。但是,这种变化又受制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既有体制结构、不同媒介的限制;也受到经贸的、地缘文化的、人口的、历史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省际新闻的流通量研究还需和中央传媒对各地报道的新闻流通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省的省委机关报对外省报道总量一直偏低,期间,每天只有1条,反映了当时高度一元化的宣传整合模式。到了90年代中,这种一元化的模式已有所改变,但省际新闻的流通量仍然较低。平均而言,每家省报每天也不过只有5条外省消息。换句话说,每6个省里面,只有1个省的消息出现在它省的机关报上。这种状况,一方面大大落后于日益密切的地区间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上,至少在各省的“精英导航”机关报上,仍然较为偏重信息的垂直单向流通。而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呈现出来3种模式的异同,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的矛盾,新的社会改革因素和旧的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间愈来愈加大的信息失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传媒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单一党报/媒介体制在官方权力的政治掌控和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下正不断向双轨制结构演变,即:新兴的市民—市场导向的商业媒介体制同传统的党报媒介体制在经济和政治上“各占一方,共存补缺”,甚至实行“小报(代表市民的商业媒介)养大报(代表正统的党报媒介)”,这情形有些类似80年代以来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如合资、民营、集体等)的双轨制现象(6)。当然,由于传媒的政治敏感性,商业媒介目前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要比非国营企业小得多。但是,这类媒介(主要指市民报/晚报,消遣杂志,有线电视台/各省的卫星台和新近崛起的民营网站等)对促进地方信息交流意义重大。根据一些零碎的材料,一些市民报(7)如《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近年来不仅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也较为重视外地新闻尤其是社会的财金新闻的报道,这需要今后专门的研究予以实证了解。

鸣谢

本研究曾获得香港浸会大学学术研究基金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另本论文初稿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国际研讨会”(2000年10月20—21日)上报告过,并获数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本文的定稿已尽量吸收了他们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见Muir.R.(1981)ModernPoliticalGeography.London:Macmillan.

(2)笔者与祝建华的一部份研究发表在《新闻学研究》期刊,2000年7月号上,题为“中国大陆省际新闻流通之研究(1955—1996)”,第161—181页。本研究从方案设计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祝建华教授都贡献良多,笔者感到受益匪浅。

(3)本研究是系列研究计划的第一个项目。

(4)关于操作与抽样过程的几项说明:

1)1955—1956年间的3份省报不适用于全部3个年段,其中一份直至1975—1976年依然阙如,《日报》于1956年后期才创刊;《宁夏日报》于1959年创刊;《海南日报》则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因此,在3个年段中互动省报样本数不一致,1955—1956年间是27份,1975—1976年间是29份,1995—1996年间是30份。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只使用27份省报样本在3个年段内进行比较,29份样本在70年代与90年代进行比较,90年代的对比则使用30个样本。

2)我们初步检测发现,大部分省报很少报道其他省的新闻,因此要进行内容分析的研究(通常每年选取一或两星期)必须选取数量相当大的样本。我们在所选择的6个年份中,就每一年的4个

星期28天内的省报,进行全部抽样调查,或者说我们选取的样本,包括了4816期报纸。

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省际新闻报道,其他表述意见的文章,例如社论、评述、读者来信以及副刊、广告、天气预报等非新闻性的材料均未采用。

4)关于“省际”新闻的定义,我们参考有关国际传播研究传统界定的关于“国际新闻”定义的阐释来判定符合本研究需要的“省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5)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它既是首都又是一座主要省级城市,我们将它代表国家和城市的双重身份作了特殊的处理,在研究中排出了有关中央政府与国家大事的报道。

6)假如一则新闻报道涉及一个以上的外省,我们采取多个省的条目处理。

7)国内一流大学的3位资深新闻资料室管理员协助担任资料收集工作,他们运用上述标准对选自30个省份出版的省报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下列要求逐项进行编码:事发地点(即外省名称),新闻数量,是否涉及本省人士,报道类型(普通新闻、简明新闻、图片新闻)和刊登位置(头版或内页)。由于编码人员经过反复培训,素质较高。加上编码要求明确,最后编码分类的一致度符合标准,达到满意的要求。

(5)见A.Liu(1971)CommunicationandNationalIntegr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流通管理论文篇(3)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next]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next]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next]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国务院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政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党中央与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next]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流通管理论文篇(4)

二、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管理创新对策

1、提升流通阅览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图书馆的“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以此为检验标准。在实现“以读者为本”的各个环节中。最终要靠馆员这个操作层面的工作来落实,要通过馆员良好的服务来得以实现。在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集散中心,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如何从中挖掘与整理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图书信息,并建成一个高效的图书信息服务平台,是当前高校图书馆肩负的重任。数字信息时代使得高校图书馆不再是简单的图书借还场所,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将数字信息进行整理与开发,以此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由于高校图书馆界对流通阅览工作服务概念存在误解,降低了对流通阅览工作服务素质的要求。长期以来,对流通阅览服务工作最大的要求是文明服务、热情周到。这种简单化的理解,掩盖了流通阅览服务工作还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事实。受这种思维定式影响,高校图书馆在用人制度、培训工作上表现出对流通阅览部门的歧视。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升通常有两条路:职务的提升和职称的提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中处于管理层的有馆长级、中级的部主任,岗位少、名额少,是绝大多数馆员无法跻身于管理层。职称的评定需要馆员具有一定水平与数量的科研著作,这对于长期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流通馆员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再加上流通的种种琐事往往使馆员无暇顾及科研,因而多数情况下,虽付出了不少劳动却依然成果寥寥,在职称评定是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深入学习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图书分编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图书信息服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职业讲座,或者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图书管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拓展其工作视野,为馆员的未来工作发展明确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其他院校图书馆的合作交流,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岗位交流的机会,使其进一步了解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内涵。

2、不断发展与创新流通阅览部的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图书借还的基础上,将图书咨询导读、人员管理培训、图书流通等事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计划、实施和落实相关的工作内容。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标准化管理应包括图书馆环境的标准化管理,图书借还操作的标准化管理以及读者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等内容,从图书馆的环境整洁、图书借阅流程、对读者的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3、建立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与人际关系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对图书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感,进而出现工作散漫、服务态度差等情况。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之后,相关的专业自我效能感会逐渐降低,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的参与工作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需要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打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对图书管理工作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各部门、各岗位的沟通交流,通过组织开展读者交流活动、职工竞赛、工会活动等,丰富图书馆员工的业余生活,使其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工作。

流通管理论文篇(5)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众多,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但大多数的药品流通企业规模都不大且较为分散,信息与网络的建设很不健全,甚至有管理秩序混乱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医药市场假药频出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不合理的竞争削弱了药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服务质量及产品开发能力,另外,医药事业的发展使得药品种类繁多,很多首营品种缺乏严格的检验就上市销售,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制约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严格控制与监管药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药品流通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信息处理与财务管理方面更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1.2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必要因素。而药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更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注入企业内部,加强药品生产、设计、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同时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指导与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体系予以支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实际上,医药市场需要定期的市场调查,企业的生产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对资金的流向、投资的回报率甚至是风险评估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实现实时的监控与资源的共享,从而帮助药品流通企业利益最大化。

1.3药品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尽管现阶段已经有很多药品流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并没有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因此,我国信息网络的应用不甚健全,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其次,药品流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知过于浅显,没有真正清楚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有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需要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帮助医药企业恢复健康运营,只有资金与技术同时到位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与硬件的需求;最后,就是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急需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医药企业还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能够发挥创新意识将药品经营做得更好。

2药品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2.1响应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要求

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新修订的药品质量生产管理条例更是对药品的储存及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药品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方面,强化药品的存储管理系统,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物流管理软件,将库存管理落实到实处,尤其是输送线路及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工作,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实现物流的高效率运作。另一方面,就是运输管理系统,药品流通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药品的运输,而我国中小型的药品流通企业众多,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药物配送的跟踪、调查及指挥等,尤其是药品物流中心要负责监管货物送到客户手中,同时,调度人员的工作也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帮助,对运送车辆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确保运送质量及安全。

2.2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质量管控

新版的GSP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药品的质量管控环节要尤为重视,尤其是冷链运输的管理需要对温度、湿度以及运送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不仅是为了确保药品的质量,更是提升企业信誉的关键,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人为操作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的药品流通企业采用ERP系统来实现药品流通的监管,但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还需要改进,最好将业务系统转变成具有质量管控功能的系统,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要求。

2.3打造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中小型药品流通企业一定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较为欠缺,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来强化管理人员的实践技能,尤其是一些重要软件的应用。另外,软件系统的供应商最好是专业的信息化团队,这样药品流通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团队至关重要。

流通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06-02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大部分教师也都要参与到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工作中。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是所有专业教学每年都要面临的一项繁琐工作,从出题、选题,再到写作与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与指导工作采用见面办理、沟通为主及手工操作方式,存在以下主要困难:

1)由于学生离校实习或者学生所住校区与教师办公地址相距较远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与教师见面不易,信息沟通不畅。

2)由于每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个选题多名学生,而且教师工作繁忙,再加上学生离校实习或上课等原因,导致学生和教师很难在工作时段内同时有空闲时间来进行写作指导。

3)毕业论文写作整个工作流程的工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大,业务流程复杂。

4)毕业论文写作各个工作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阶段文档,而且通常需要依赖前面阶段产生的文档,因此,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会产生和使用大量的相关文档,文档管理工作繁杂。

基于上述原因,非常有必要开发一套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处理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大量工作,大大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同时利用Internet打破师生交流上的时空限制,大大方便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上,选用工作流技术及其相应工作流管理系统和工作流开发环境,定义、开发、实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工作流程,并管理每个工作流程产生和使用的相应文档。

1 工作流技术概述与应用现状

根据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定义[1],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过程建模和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可以与其它应用系统有效结合,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业务管理系统。采用工作流技术作为核心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最大的特点,也是这些系统与普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最大差别,是它们具有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明确的任务处理实体;同时,它们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客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工作流技术已走出理论研究阶段,开始应用在ERP、CRM、OA、SCM等各类MIS系统的开发中。主要的应用行业有:消费品行业,制造业,电信服务业,银证险等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物业服务业,物业管理,大中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政府事业机构,研究院所及教育服务业等,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和集团公司。

开发基于工作流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相关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目前最常用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Open Dynamics Inc的Joget Workflow,起步软件Justep X5 Studio,北京慧正工作流系统,上海满智的EMSFlow流程管理平台等。

这些工作流开发平台基本都提供了工作流引擎、可视化流程定义工具流程建模工具、流程管理与监控、角色与权限管理、快速表单开发、丰富的业务工作流规则、支持复杂的业务工作流、强大的代码扩展能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监控和分析工具、强大的表单快速开发工具、强大的组织机构和权限支持等功能。

上述工作流开发平台多数是基于Java/J2EE架构的,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是基于大家熟悉的Microsoft .NET架构。其中,SharePointDesigner 2013的目标用户是业务分析人员,SharePoint开发人员,企业IT人员,信息工作者等,要求开发者熟悉SharePointDesigner 2013,包括核心的工作流概念(如:stages, gates, actions, conditions,loops等),更易使用和掌握。而VS2012主要面向中高级开发人员,要求开发者熟悉 VS2012,包括软件开发概念和WF4.0、部署、安全等。使用VS2012可以开发出高度复杂的、灵活的、定制化的workflow,而且还可以开发custom action,供SharePoint Designer 2013调用。[2]

2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流程有:院系管理员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初始设置(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相关通知公告、工作流程安排及相关表格文档等)、指导教师拟写论文选题、学生选择论文选题、院系管理员调整选题、院系管理员公告选题分组名单、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学生提交论文终稿及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文档打印与入库等工作阶段,各工作阶段相互衔接并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非常适于使用工作流进行定义、建模和开发。

3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角色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院系管理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系统功能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指导教师在线拟写论文选题、学生在线选题、在线论文写作与指导、指导教师与评审专家在线评阅、答辩管理、文档输入打印等。主要的系统功能模块包括:选题管理、文档管理、在线写作与指导、用户与权限管理、评审管理、答辩管理、公告管理等。

4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为实现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在线指导、在线编辑、在线文档等,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三层组成。开发架构采用Microsoft 4.0,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开发工具采用业内广泛使用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的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为web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开发。

在工作流开发平台选择上,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进行工作流开发,这样可以和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无缝集成。工作流系统可以使用两种方式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一种是直接调用流程管理中心的可视化模块,将这些可视化模块的url链接挂接到应用系统的菜单上,使得点击应用系统的菜单,就执行这些流程的管理模块。另一种就是在应用系统代码中直接调用工作流引擎的api来集成。

5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工作流详细分析、定义、优化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并采用工作流系统与B/S架构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使得系统既能很好地适应毕业论文写作管理实际工作,又实现了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在线化、科学化、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流通管理论文篇(7)

一、西方当代主要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对于西方教育管理主要理论流派的类型,大多数学者是按照教育管理理论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加以分类的。在分析教育管理理论时一般是先介绍一般的行政理论或管理理论,然后再分析这些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通过查阅教育管理类相关书籍文献,笔者发现也有学者将西方教育管理的理论流派分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和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这三大理论流派。

(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科学教育管理理论是受科学主义的管理理论特别是西蒙的科学主义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着著名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一个主导性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丹尼尔・格林菲斯、哈尔平、坎贝尔、霍伊和密斯科尔等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认为教育管理也应该是一门科学,它应该具有物理学那样的严谨性和规律性,该流派对管理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流派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它重视人的理性和组织的结构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培训,帮助社会管理人员来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不懈追求的一种精神理念,使人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被动地甘受外在世界的摆布。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有学者指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与1927年-1932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试验以及在这一实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者通过研究霍桑试验的实验结果,发现工人的积极性更多的与人的精神因素相关。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对管理中人的精神需要等非认知理性因素加以重视,而人际关系学说就是对这一发现所进行的理论概括。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学说使社会科学家对研究管理中人的因素产生了积极的兴趣。直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流派相对立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关注组织中的人,关注人的非理性方面,比如人的意志和情感等,至于理性方面,则更关注价值理性和伦理理性。

对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有学者指出主要包括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等人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等人的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以及麦克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等。第一,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该理论表现出了对人的因素的特别关注,认为管理理论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人的意志、情感和动机。第二,教育管理价值理论。霍金森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应该特别关注“价值”及其在管理活动、管理理论特别是管理哲学中的地位,这促进了人们对教育管理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第三,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将自己的宗旨定位为“为人的自由而管理”,它批判了阻碍人的自由的社会制度,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提出领导必须具有批判性、必须具有变革能力、必须具有教育性、必须是道德的等观点对教育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实践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第四,教育管理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想要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包括教育组织,仅仅批判社会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人的主观性表达,如语言、信仰、组织等文化。第五,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大致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于之前提到的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仍略显不成熟,该理论主张将整个个体置于管理的视野,关注人的内在状态,强调管理需要用心而不是单凭理性或理智的说服。

(三)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流派是一种企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的理论流派。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两位教育管理学家――科林・依维斯和盖伯利乐・拉克姆斯基。该理论流派以自然科学中神经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何吸收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开拓了教育管理者的眼界。它的决策模型和培训模式能够给予当今教育管理研究者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启示。然而,自然连贯主义只看到了人类认识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几乎完全忽视无论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还是认识的中介系统都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

总之,西方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而展开的,从而也就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以及为调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而形成的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二、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反思

在收集整理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了一些教育管理学家对教育管理的思想观点,并得到了相关启发,由此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做了一些反思。

(一)加强家校联系。高校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对于新环境、新学习和新人际都需要适应期,而部分学生可能会在此过程中因适应能力差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当前高校中因人际交往障碍、环境适应性差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事件越来越多,在学校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可以进一步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进而加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人际观,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二)注重学校教育。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高校应该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多维度地为青年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加强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学识渊博、德操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独特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被人重视的需求。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要以理服人;对人格有缺陷的学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和训练,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促进那些不良人格品质向良好方向发展,直至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现代大学生群体由高中紧张的学习进入到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存在进取心不足的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激励和推动他们去获得成功,使他们在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当中自卑、懦弱以及懒散、懈怠的面,以形成健全人格。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交往。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交往空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文娱联欢,开展体育竞赛、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从中增强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第三,实现学生参与管理的多元化。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除了班干部制度,存在权威主义伦理学色彩的还有高校学生会制度。这些制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一部分人而否定另一部分人;利用一些人来管理一些人,分而治之,这样可能会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发展他们的自我潜能。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发展中来,可以指导和鼓励具有管理组织能力的学生组建社团以丰富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轮流任职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管理,还可以通过管理意见征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合作意。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受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更具有竞争意识和为就业提早做准备的意识。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谄媚虚伪甚至弄虚作假,为了综测而费尽心思只为毕业时简历上能多一些奖项而增加自身竞争力。尽管争取各类奖项也是青年学生进取心强的表现,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靠真才实学获得所需才是正当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往往失掉了基本的道德,这样的“人才”进入职场往往会污化职场风气。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焦虑等症状,甚至引发因就业问题而导致宿舍关系闹僵等极端事例,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观,缓解就业压力。

总之,教育管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志成:现代教育管理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流通管理论文篇(8)

随着电能的市场需求与日剧增,水电开发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且基于水电梯级开发能体现出显著的效益的特点,世界各国开始普遍重视流域的梯级开发。在流域梯级开发高速的发展的同时,将伴随着水电检修公司从 “个体检修”模式逐步演变发展为“流域检修”模式,即由一个检修公司负责某流域或在流域中某区域内的检修工作。当检修公司从个体电站的检修走向流域检修过程中,将会因工作环境、地理因素、检修形式的改变及不可控因素的增多给其安全管理带来巨大隐患。

1.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1.1 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且不能彻底根除的,只能将危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其目标是控制住不可承受住的风险,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1.2 事故致因理论

在事故致因理论中,不安全现象所产生的事故可以用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三个数学模型来描述,通过数学模型分析,Farmer和Chamber提出了基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具有不安全行为的人或物)存在性对事故发生影响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解释了具有事故倾向的个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1.3 橙色GDP理论

橙色GDP理论是指事故发生的指数变化与GDP增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探讨了企业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的一些宏观因素可能对事故发生的影响。即事故发生的指数变化与GDP的增幅呈正相关。

2.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难点分析

检修公司的转型发展从个体电站检修逐渐走向流域,在此过程中将面临着以下难点:

2.1 管理风险增大

随着流域检修模式的逐渐形成,检修公司的施工区域也随之扩大,以国电大渡河公司为例,大渡河干流梯级开发完成后,该公司检修公司将负责22个梯级电站机组的检修工作,检修区域将辐射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乐山等地共1000余公里。且上述地区多处于地震、泥石流高发区域,交通以沿河公路为主,给安全管理上增添了巨大的难度。

流域检修任务量的加剧的同时伴随着检修作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将呈现出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人力资源的调配带来了一定难度,人员配置不合理将增大安全生产的风险。在现有管理人员配置的情况下,企业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将有所下降。

2.2 外部因素风险

流域检修公司在面临全流域检修过程中,将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2.1地质条件复杂。水电站多处于地震多发区域内,且伴随着包括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流域检修公司在面向全流域的检修过程中,将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固有系统安全风险,增加了安全管理的不可预知性。

2.2.2交通风险高。流域检修公司所面临的电站检修业务多处于高山峡谷之间,交通多以沿河公路为主,塌方、落石等伤害时有发生,且加之地形条件复杂,恶劣天气导致的雨雪、暗冰、大雾等综合因素,将进一步增大流域检修过程中的交通风险,造成交通事故。

2.2.3民俗文化多样。流域检修公司所处地区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民俗文化多样的事实。在此类环境中作业,与当地居民接触过程中,容易因文化差异产生冲突,影响到职工的人身安全和民族矛盾。

2.2.4作业环境恶劣。流域检修公司的作业具有地区性,其施工地点经常处于高海拔、低含氧、天气寒冷等恶劣环境作业,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到检修职工的人员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加之检修作业季节性较强,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高强度作业,在环境的影响下会进一步使职工身体素质下降,容易出现疲劳作业等现象。

2.3 技术因素风险

在流域电站的逐步建成后,流域检修公司将面临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机组检修,同时检修工作量将成倍增大。而此时职工技能水平的增长速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量需求,在现有职工的整体素质下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大流域内的检修工作。若单纯依靠作业人员的引进来强制完成检修任务,那么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在此种模式下,技能水平不达标的职工将成为“事故倾向者”,增大了技术层面的安全风险。

3.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

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它展示了安全理论(文化)、事故全过程控制及安全目标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

图1中展示的理论维、控制维和目标维的具体含义如下:

3.1目标维

安全管理的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是为实现不同子目标而需要明确的一个企业内的安全任务,它是不可变更的。子目标是针对任务的开展而进行计划、修订和实施的,它需要在整个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修偏以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3.2 理论维

任何一个系统内的安全管理,都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文化理念以及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3.3 控制维

控制维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危险源识别并控制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识别并控制危险源,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通过安全目标、安全理论、安全控制方法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可在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中取得一定成果。

4.基于安全管理三维结构的流域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对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三维管理模式的应用,结合流域检修公司所面临的安全管理现状,对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以下方法:

4.1 制定基于“堆”结构的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是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管理提升的导航,且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够实现,安全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过高无法实现;过低实现容易,却没有起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的。因此一个合理的安全目标需要接近实际,而略高于实际。

安全目标的制定,可根据流域检修公司的结构分解细化为“堆”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从流域公司、各电站检修项目部、检修班组、作业小组、职工个人等方面,逐级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由于“堆”结构是已排序的树结构,因此在“堆”结构模式下的安全目标制定方法可通过二叉树遍历算法进行各级目标的查找和考评,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4.2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安全管理的理论之基,也是安全管理文化之魂。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上一个台阶,向着卓越的方向发展。安全文化的最终受体是职工,因此只有在企业职工心中树立牢固的安全文化理念,将“要我安全”的被动管理模式转变为“我要安全”的主动接受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安全管理的易操作性和实效性。

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将重点落在安全培训上。同时,安全培训工作可将味同嚼蜡的法律法规学习融入参观、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因素以增加其趣味性、可接受性,提升培训效果,保障培训质量。

4.3 创新流域安全管理控制方法

普遍的流域管理方法较简单,一般采用将原有的“个体检修模式”进行放大管理以实现流域检修安全管理。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下,难以在流域检修这类大数据模式下实现精准管理,因此需要探索出适合流域检修模式下的安全管控方法。

4.3.1建立基于“N叉树”结构的片区化管理模式。在“N叉树”结构的片区化管理模式中,将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抽象为片区式的“N叉树”数据结构模型。在模型中,流域检修公司为“树”结构中的根节点,每一个检修片区是流域检修公司的子节点,同时检修片区也是该片区各班组的根节点,以此类推。

在此模式下,每个根节点对应负责该片区的检修任务,其子节点对应相应班组的检修任务,下一层子节点负责对应作业小组的检修任务。由于本结构中,每一个根节点对应一层管理节点,通过对“树”结构进行遍历即可很方便的完成对流域检修公司各层次实现安全对标、问题查找等操作。

4.3.2加强基于“KYT”活动的安全风险预知预警活动。在吴德华等人《交通事故贝叶斯最小风险控制模型》中讲述到,贝叶斯算法适用于

一个属性值对给定类的影响并独立于其他属性值。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事故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安全影响可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其危害降到最小。

在流域安全生产管理中,可通过加强实施全过程风险预控的“KYT”预知预警活动降低安全风险。在不断深化安全评价、问题点预控以及三标一体化管理基础之上,作业之前采取在假定工作状态下对潜在危险源辨识、分析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从而起到有效控制风险和防范安全事故的目的。

4.3.3打造“管理型”流域检修公司。随着流域开发的壮大,仅仅依靠流域检修公司亲力亲为来服务整个流域的检修工作是不科学的。根据橙色GDP理论中的描述,流域检修公司在承揽大范围流域业务的同时,必将带来安全风险的成倍增加。因此,在大流域模式下,检修公司可转型为“管理型”检修公司,即检修公司成员在流域检修过程中将以技术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将大批的劳务输出作业专业分包给具有资质的工程局等检修队伍,流域检修公司主要从事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风险。

4.3.4放弃外部检修项目保障流域检修力量

目前,多数流域检修公司由于流域开发的不完全,公司的人员配置中有少量冗余现象,导致在检修过程中部分职工利用率不高。此时,流域检修公司将冗余的部分职工用于拓展外部检修市场,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流域开发的不断完善,流域检修公司承担的内部工程量成倍增加。而外部市场多存在着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等特点。在内外检修模式共存的情况下,将给上述的“N叉树”结构增加叶子数,即会占用一定的管理资源。且职工常年漂泊在外,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并在多种元素综合后形成一定安全风险。而当所占有的资源、隐藏的风险高于创造的价值时,那么外部市场所带来的效益成了“带血的GDP”。同时,外部工程占有了现有资源,将对流域内部检修形成负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流域内部工程的设备风险和人生风险。

因此,放弃外部检修市场集中力量搞好内部检修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安全管理范围,提高流域检修公司对各子节点的把控力度,提升管理质量。

5.结束语

流域检修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着系统因素、管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管理风险。本文从安全管理理论出发,结合安全管理的三维模型、数据结构算法等对流域检修公司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安全目标制定、安全理论应用及安全控制方式的几点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德志,梁工谦.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及机制研究[J].软件学.2006(5)

流通管理论文篇(9)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流通管理论文篇(10)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上一篇: 设备助理工程师工作 下一篇: 水利上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