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科技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

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62-1050/S 国内刊号
  • 1001-1463 国际刊号
  • 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甘肃农业科技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甘肃农业科技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试验研究、旱地农业、专题论述、新品种新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试验研究
旱地春小麦新品系陇春9143选育报告3-4

摘要:旱地春小麦新品系陇春9143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引进品系山农8003作母本、自育高代材料8553—5—1—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在2a的国家西北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2716.88kg/hm^2,比对照品种定西35增产6.39%;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4.30%、湿面筋32.30%、沉降值25.2ml;经室内、室外鉴定,抗旱系数为0.7016,抗旱指数为0.9195,适应度61.111%;对条锈病免疫,中抗白粉病,高感黄矮病;适宜在甘肃省定西、临夏及宁夏西吉、固原等地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种植。

优质面包面条型冬小麦新品系定鉴6号引育报告5-7

摘要:优质面包面条型冬小麦新品系定鉴6号由定西市旱农中心于2000年从乌克兰引进,2001—2005年完成引种选育程序。该品系具有丰产、抗旱、抗病等特点,适应性广,加工品质优良。在定西市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3641.70kg/hm^2,比对照品种陇鉴19增产19.1%,籽粒含粗蛋白16.79%、湿面筋39.0%、沉降值63.8ml,降落数值(S)413,吸水率68.6%,面团稳定时间4.4min,最大抗延阻力EU212,拉伸面积62cm^2,面包体积820cm^2,面包烘焙评分88,面条评分82,各项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小麦品质标准。经过多年试验适宜在海拔1700~2100m半干旱地区的川旱地和梯田地、水川地种植,属水旱兼用品种。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2号选育报告7-8

摘要:冬小麦新品种灵台2号是以长武112中的变异单株经过多年连续选择选育而成的。在2000—2002年平凉地区山塬组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727.2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0增产11.70%。生育期274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2.81%、赖氨酸(干基)0.46%、湿面筋26.2%、沉降值60.8ml,容重746g/L。中抗条锈病、黄矮病和白粉病,抗性表现1~3级;抗寒性、抗旱性均为1~3级;抗倒伏。适宜在陇东的冬麦区灵台县、泾川县、崆峒区等旱塬地、川水地,陕西省长武县、千阳县,宁夏泾源县及周边同类地区种植。

小麦地方品种资源对条锈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9-12

摘要:通过对142份国内小麦地方品种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观测,初步筛选出抗条锈病材料24份,其中对条锈病免疫材料9份,近免疫材料5份,高度抗病材料4份,中度抗病材料6份。抗条锈病材料的抹高平均为121cm,以高秆、冬性、早熟和晚熟品种为主;穗型以长方型、纺锤型为主;千粒重11.1~56.8g,编号54、110、118等材料兼抗白粉病,属多抗性种质材料。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的鉴定和利用12-15

摘要:对从CIMMYT引进的99份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通过抗锈性和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出21份对条锈病高抗至免疫的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99份材料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筛选出8份携带1.5+10特异优质亚基和1份携带5+12亚基的合成小麦;利用筛选的抗锈、优质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组配正交、回交组合,不存在远缘不育现象,虽然较对照宁春4号熟期略晚,但其籽粒全为角质;对其中两个组合的F6代1250个单抹进行SDS-PAGE后发现,有64份含有1.5+10亚基,3份含有5+12亚基。作者分析认为,合成小麦的鉴定和育种应用,必将极大地丰富小麦种质资源,为培育丰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系奠定基础。

甘蓝型冬油菜双主序性状优势分析16-18

摘要:对甘蓝型冬油菜种植号为05—788群体中的双主序和单主序油菜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双主序和单主序油菜在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数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株高、分枝部位、一次分枝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上存在显著差异。

棉花引种试验结果简报18-20

摘要:民勤县引进6个棉花品种的试验结果表明,新陆早8号、新陆早10、硕丰1号的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开花吐絮早,生育期短,籽棉产量较对照品种新陆早7号分别增产14.07%、8.89%、6.66%,皮棉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8.14%、7.88%、18.09%,适宜民勤县以及同类特早熟棉区推广种植。

引进春小麦新品种(系)试验初报20-21

摘要:永昌县引进10个春小麦品种试验的结果表明,7个品种(系)XC-6、D68-20、E47-146、E46-2227、2010、垦春13、21351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以品系XC-6折合产量最高,为10454.5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9.5%;品系D68-20折合产量为10340.9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8.3%;3个品种(系)宁J210、1248-4、农福2号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减产,减产率为7.1%~8.3%。

全国甜菜区试新品种(系)在黄羊试点丰产稳产性及抗病性分析21-23

摘要:采用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HSC),对2004~2005年参加全国甜菜新品种区试5个品种(系)在甘肃武威黄羊镇试点的丰产、稳产性及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种BTS356、ZD211的丰产、稳产性好,2a平均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陇糖2号增产29.86%、19.40%,产糖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7.27%、20.43%,含糖率分别为19.6%、20.0%;对立枯病、黄化病、白粉病的抗(耐)性优于对照,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适宜在河西走廊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

玉门市春小麦深松耕播种对比试验结果初报24-25

摘要:玉门市春小麦深松耕施肥播种与常规耕翻施肥播种对比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深松耕播种春小麦产量可达7384.5kg/hm^2,较常规耕翻播种增产1119.5kg/hm^2,增产率为17.87%;纯收入可达6434.05元/hm^2,较常规耕翻播种增加1304.25元/hm^2,增幅为25.42%。

应用灰色理论综合评判油葵新杂交种25-26

摘要:运用灰色理论对引进9个油葵品种(系)LG5680M、5634、5651M、SL315、LG11475L、LHA451/21、LG9023R、LG5530M、LG20470V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等权和加权关联度评判分析。结果表明,品系SL315表现最好,与品比试验的田间表现结果一致。

不同类型大豆品系在兰州市的适宜种植密度研究27-28

摘要:以自育两种株型的4个大豆品系为试材,采用二因子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种类型的大豆品系开花期、成熟期延迟,生育期、株高、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减少,茎秆变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降低,并且分枝型品种倒伏加重。适宜的种植密度主茎型品系为21.75万株/hm^2,分枝型品系为18.15万株/hm^2,产量分别达3750.0kg/hm^2和3375.0kg/hm^2。

平凉市农田鼠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29-31

摘要:通过对平凉市农田害鼠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主要农田害鼠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确定的农田灭鼠适期春季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当农田害鼠密度达到3.0只/hm^2时就要防治,并提出了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20%菜盛乳油防治甘蓝主要害虫田间药效试验31-32

摘要:用20%菜盛乳油不同浓度稀释液喷雾防治露地甘蓝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菜盛乳油1000、1250、1500倍液对3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喷药后3d防效达最高,喷药后7d的防效虽有所降低,但仍然在90%以上。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专题论述
临泽县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33-35

摘要:在分析临泽县种子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统一思想,明确认识;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合理规划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监管,规范种子生产秩序;强化服务意识,优化种子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临泽县发展种子产业的思路。

古浪县草业发展现状及几点建议36-38

摘要:在阐述古浪县草地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对策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加快草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培育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庆阳苹果产业的优势与发展建议39-41

摘要:在分析庆阳发展苹果产业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苹果产业的建议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规模化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玉门市种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思路42-44

摘要:在分析玉门市种子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种子产业发展思路是:深化改革,加速育繁销一体化;优化品种结构,开发新品种;搞好规划,加强基地建设;整合资源,拓展制种领域;落实种子法规,加强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