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科技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福建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

Fuj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5-1078/S 国内刊号
  • 0253-2301 国际刊号
  • 0.4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福建农业科技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福建农业科技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优秀学者论坛、园艺科学、农产品加工、动物科学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双孢蘑菇产、质量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1-5

摘要:对206个收集自世界各地的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的总DNA进行大规模的SRAP、ISSR和RAPD分析,共获得15条SRAP、3条ISSR和2条RAPD特异性标记条带。利用这20个标记条带对206个菌株中的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农艺性状的131个菌株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得标记和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共筛选到5个与双孢蘑菇质量性状明显相关的标记SRAPl—5(1000)、SRAP2—3(200)、SRAP5—9(650)、SRAP5—10(400)、ISSR809(2100);3个与双孢蘑菇产量性状明显相关的标记SRAP2—3(400)、SRAP2—4(1200)、SRAP2—3(1800).研究获得的分子标记经下一步的验证,有望作为双孢蘑菇的杂交育种过程中高产、优质菌株筛选预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6-10

摘要: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分解酶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牛瘤胃为材料,筛选得到4株8-葡萄糖苷酶产生菌株,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各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选取l株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较高的菌株,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到l株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6.589 U·mL-1的菌株命名为TAl;经鉴定该菌株为液化沙雷菌属(Serratia liquefaciens)。研究结果对产β-葡萄糖苷酶的微生物资源获取具有-定的借鉴意义。

低温弱光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11-16

摘要:以西葫芦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弱光、低温弱光3种胁迫方式分别处理幼苗,测定西葫芦幼苗的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研究其在低温弱光逆境条件下叶片光系统受损伤的程度,以明确叶片内的细胞受损伤程度。结果表明:低温、弱光、低温弱光3种胁迫条件下,西葫芦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NPQ)、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丙二醛(MDA)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弱光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最多,而低温弱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弱光伤害。弱光胁迫下的西葫芦幼苗生理指标显著性差异最大,说明弱光对生物膜的影响最大。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及铁皮石斛精油研究进展17-19

摘要:概述了植物材料的干燥方法对精油提取的影响,介绍了蒸馏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综述了铁皮石斛精油的研究进展,针对铁皮石斛精油主要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旨在为铁皮石斛精油的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

飞桥莴苣不同栽植规格试验20-22

摘要:以1畦2行和1畦3行栽培方式为基础,分别配置5种栽培密度规格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株行距条件下,1畦2行比1畦3行种植的飞桥莴苣的茎粗、单株商品重均表现较优,产量和产值较高,且以1畦2行、株行距25cm×30cm种植的飞桥莴苣最佳,每667m。产量5466.7kg,产值达5466.7元。

仙游县冬春季大棚黑皮冬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23-25

摘要:黑皮冬瓜是福建省仙游县瓜菜类蔬菜的主要栽培种之一,随着当地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其栽培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推广应用冬春季大棚黑皮冬瓜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可实现黑皮冬瓜产量、效益双丰收,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黑皮冬的主要品种特性,并从育苗、定植、植株调整、温度控制、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对冬春季大棚黑皮冬瓜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冬春季大棚黑皮冬瓜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浅析福建野生中草药黄花远志的开发利用26-28

摘要:黄花远志是一种我国特有的珍贵中药材之一。介绍了黄花远志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及其功效,对福建省黄花远志的野生资源分布、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开发利用提出了4点建议。

2007-2016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趋势分析29-33

摘要:对2007-2016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区域试验主要设置早稻组、中稻组和晚稻组3个类型组别试验,并依据成熟期、品种特性、参试品种数量等分为中熟组、迟熟组、优质组、特种稻组、感光组、A组、B组、c组等,年参试品种数量984122个;第1年区域试验品种淘汰较高,第2年区域试验进入生产试验的几率较高;参试品种以中、晚稻品种为主,品种组合类型以杂交稻为主;单一高产、优质或抗病水稻参试新品种居多,但同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综合性状的水稻参试新品种数量不多;水稻新品种选育目标由注重高产、优质、抗病性的单项指标,转向注重高产、优质、抗病等综合性状指标;科研单位仍是福建省最主要的育种力量,水稻育种由科研单位独大的局面逐步向科研单位、企业、科企合作模式齐头并进,并进一步向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转变的趋势;品种参试单位以省内育种单位为主,省外育种单位参试品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马铃薯新品种泉云3号选育与推广34-38

摘要:泉云3号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越南的VT一1为母本、内蒙古的新型栽培自交系NS79—12—1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程序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2010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0007)。该品种属中熟品种,株型直立,耐贮性好,2006—2008年参加福建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99212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11.02%,抗晚疫病。泉云3号选育与推广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优势互补的亲本配组杂交,利用不同生态环境优选目标性状,采用边试验示范、边繁殖,创新推广模式。

福宁薯12号在福清市的种植表现及绿色栽培技术39-41

摘要:福宁薯12号是以宁薯3号为母本、金山7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型甘薯新品种,由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并于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1001)。2016—2017年福宁薯12号在福清市试种,综合表现为株型中蔓半直立、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病性好、商品性好、耐贮存。介绍福宁薯12号在福清市的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从生产基地选择、做畦起垄、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福宁薯12号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甘薯露地无公害栽培技术42-44

摘要:晋江市共有5个认定的无公害甘薯基地,无公害基地甘薯每667m。产量可达2458kg,产值达3933-4916元,经济效益显著。结合当地生产实践,从地块选择、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整垄施肥、栽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甘薯露地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

厌氧干发酵装置的设计与运行研究45-48

摘要:为促进厌氧干发酵装置产业化发展,设计了一种10m3的玻璃钢厌氧干发酵装置。介绍厌氧干发酵装置的结构设计和制作材料,确定了该装置的运行工作参数,通过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种猪场生产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状况良好,原料产气率0.032m3·kg-1·TS-1平均每天产沼气3.1m。,经济效益较高,沼肥年收益达2920元。该玻璃钢厌氧干发酵装置设计合理、使用寿命长、运输安装方便,经济效益较高,市场前景广阔。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的研究与应用49-53

摘要:为统一规范福建省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总结多年开展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的实践经验,起草完成福建省地方标准《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技术保障规范》(DB35/T1461—2014),该标准共分为10章和3个附录。标准的贯彻实施提升了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益,为净化城市空气、抗旱增雨、防雹减灾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瓯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建议54-56

摘要:为掌握建瓯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于2017年采集建瓯市耕地0~20cm土壤样本294个,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锌及有交硼含量。结果表明:建瓯市耕地土壤pH值整体呈酸性及以上水平,平均为4.85;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整体呈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分别为26.78g·kg-1、122.60mg·kg-1有效磷含量处于丰富水平,平均为51.62mg·kg-1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为101.45mg·kg-1交换性钙、有效锌、有效硫含量呈丰富水平,平均分别为637.74mg·kg-1、3.78mg·kg-1、40.08mg·kg-1;交换性镁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为79.01mg·kg-1;有效硼含量缺乏,平均含量为0.47mg·kg-1。

元谋干热河谷强侵蚀区陷穴空间格局分析57-61

摘要:陷穴是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强侵蚀区主要的潜蚀地貌之一,是一种可以导致水土流失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选取元谋干热河谷具有典型性的强侵蚀区——沙地村范围内的陷穴作为研究目标,采取纸质版影像图与电子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基于ArcGISl0.2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对陷穴的最邻近指数、二阶性质的K函数以及核密度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占据重要比重的串珠状类型陷穴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地村馅穴总体上呈现为以233.72m为半径的范围内的聚集分布模型,在此范围内,陷穴的聚集模式呈现为先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当半径为102.47m时陷穴聚集程度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半径进一步增加陷穴的聚集程度逐渐降低;当半径超出233.72m时,陷穴体现出分散的特征;总体而言,沙地村陷穴分为3个高密度区与3个低密度区,此类区域均为地形破碎的冲沟发育区;串珠状陷穴占总陷穴数的58.7%,每串陷穴的陷穴数有3~6、9~11、14~15个,且多以3~5个为主,大多分布于冲沟内部。研究结果揭示了干热河谷强侵蚀区陷穴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往往与冲沟相伴生,多分布于冲沟中上游位置,特别是冲沟沟头分布较为普遍。

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新机场配套建设项目为例62-66

摘要: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在全国各地均有试点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以新机场配套项目建设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为例,研究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的编制方法。结果表明:经土壤采样检测,剥离区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均符合剥离要求;通过对项目区土壤质地、剖面结构型的分析研究,并考虑施工要求及经济效益合理化,确定项目区土壤剥离仅剥离耕作层土壤,不剥离犁底层土壤,剥离土层厚度为20CIXI;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回覆应做到时间与空间相衔接,坚持效益与成本最优原则,“即剥即用”为最优选择。

福安市康厝乡东山村驻村扶贫实践与思考67-70

摘要:通过1年的驻村科技扶贫工作实践,结合福安市康厝乡东山村农业发展现状和村民劳动力结构特点,从党建扶志、传播农业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分析扶贫发展思路及成效。同时提出了东山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包括提高站位,建设美丽乡村;盘活耕地,发展特色农业;融合三产,推动乡村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