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从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看中国大陆演化轨迹

摘要: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根据壳幔结构的差异和大地构造作用发生的时代把它们按演化阶段排序,可以找寻这类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笔者在文中根据全球地学界实施的COCORP、BIRPS、DEKORP、LITHOPROBE、ICDP、ECORS和SINOPROBE等计划取得的成果,扩充了板块构造学中的威尔逊循回,即把原先主要描述大洋板块起源、发展和封闭的威尔逊循回,扩展到同时包括大陆和大洋板块演化的大循回中去.文中概述了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内容,除经典的威尔逊循回的组元之外,扩充的组元包括洋陆转换、大陆汇聚拼合和大陆裂解等,为大陆岩石圈生成和演化作用提供了细节.根据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大陆岩石圈演化规律,可以对中国地质学家已经发展的大陆构造演化的序列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使构造演化的序列的属性和轨迹更加准确清晰.从寒武纪古亚洲洋扩张和冈瓦纳大陆裂解,到新生代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拼合,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事件序列说明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是大陆岩石圈演化轨迹的大概率规律.
237-244

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俯冲带作为地球循环体系的关键部位,具有构造活跃、地震多发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基于震源位置,俯冲带地震既可划分为板间和板内地震,也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俯冲带内的浅源地震包括板间地震和浅源板内地震,而中源和深源地震皆属于板内地震.在地球浅部,温度与压力低,浅源地震是由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沿着先存断层发生不稳定摩擦滑移造成的.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加使得流行于浅部的脆性和摩擦行为在无水条件下被强烈抑制,岩石从而表现为可抑制地震的韧性行为,使得中—深源地震的诱发机制有别于常规的脆性行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了解到中源地震的诱发机制主要是脱水或与流体相关的致脆以及塑性剪切失稳,而深源地震的成因主要是相变致裂.然而,中—深源地震很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中源深度既可能是流体相关的致脆导致脱水源区的脆性围岩产生地震,亦可能是脱水的蛇纹岩本身可能在流体孔隙压的作用下作粘滑滑移,而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孕震带宽度大于“反裂隙模型”预测的亚稳态橄榄石冷核宽度的深源地震可能是由第一阶段的相变致裂和第二阶段的塑性剪切失稳诱发,而孕震带的实际宽度与预测宽度相当的深源地震则可能仅由相变致裂引起.只要过渡带内名义无水矿物中的结构水能释放出来,脱水致脆同样可能触发一些深源地震;而塑性剪切失稳不仅能在中—深源地震触发后的扩展阶段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还能单独触发一些中—深源地震,因此能够解释大多数反复发生的中—深源地震活动.
245-268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青藏高原刻痕与地壳分层构造

摘要:本文针对青藏高原的科学问题,讨论多尺度刻痕分析结果的地质和大地构造含义.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和构造变形带,取得的反映上、中和下地壳结构的3套图件,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有深度标定的定量的约束.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后,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结晶基底的图件与地表观察的地质构造吻合图件,而得出的中、下地壳图件提供了地表观察难以准确辨识的大量信息.例如,青藏高原内密度较高的地体包括喜马拉雅地体、克什米尔地体、察隅河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柴达木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和羌塘地体是青藏高原中有壳根的核,而密度最高的克什米尔和察隅河地体在大陆碰撞时不易碎裂,对东西两个构造结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青藏高原地壳大尺度强烈的低密度扰动反映了下地壳流的源区或者侧向挤出管道流,下地壳流可分为垂向管道流和侧向管道流两种.反映地壳变形带的脊形化参数图标明了现今地壳不同深度构造的位置,这些包括古地体拼合缝合带、古俯冲变形带、走滑剪切变形带等.结合边界刻痕参数图,可以绘制出中、下地壳构造图.
269-280

广西乐业泥盆系—石炭系沉积碳酸盐岩脉及地震事件沉积的新发现

摘要:广西右江盆地发育多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在各台地边缘广泛发育同沉积断层及沉积碳酸盐岩脉,常常发育地震事件记录。在广西乐业台地边缘上泥盆统融县组鲕粒灰岩、藻粘结灰岩等地层中新识别出多条晚泥盆世沉积灰岩脉:玛瑙纹状灰岩脉、白云岩脉、微晶灰岩脉及藻灰岩脉等,新识别出早石炭世海百合茎灰岩脉(内部结构呈高密度颗粒流状新类型),同时观察到同沉积断层及同生角砾岩、层内断错及原地震裂岩等,为沉积碳酸盐岩脉的成因提供新的证据,同时表明在乐业台地边缘,至少有两次同沉积正断层的活动,一次发生在晚泥盆世,诱发了脉及围岩均为晚泥盆世融县期的沉积碳酸盐岩脉、层内断错及原地震裂岩;一次发生在早石炭世,诱发的脉为早石炭世尧云岭期,围岩为上泥盆统融县组的沉积灰岩脉及伴生角砾岩。展示了在广西右江盆地发生张裂背景下,乐业台地边缘同沉积正断层活动,诱发地震事件,同时伴生张裂隙,即沉积灰岩脉的构造一沉积过程,是广西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伸展过程的历史记录。
281-287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介绍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研究员等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摘要:2015年2月9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颁发证书仪式在北京朗悦饭店举行,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委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沈照理教授为朱立新研究员等3人颁发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当选证书。朱立新研究员,男,196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工作,在地热地球化学、环境及农业地球化学、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较好了创新性科研成果和业绩,是国内勘查地球化学界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工作者。
287-287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前寒武纪地球演化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可能模式

摘要:前寒武纪地壳以其独特的岩石组合以及构造类型在地球演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简要描述了前寒武纪地球演化中的特殊地质现象,并讨论其蕴涵的地球演化的可能的因果联系和时空关系.针对前寒武纪地球演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可能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一一论述.前寒武纪一级构造模式可能经历了由垂直方向运动为主的地幔柱模式向由水平方向运动为主的板块构造模式的转变.对于前寒武纪板块运动存在的检验,硬玉和红宝石则是很好的板块构造指示矿物.根据太古宙克拉通与元古宙克拉通之间的几何关系与时空演变的联系,笔者等认为2.4 ~2.2Ga很有可能是前寒武纪构造模式发生转折的关键期.其间发生的全球冰期事件和超级大陆的形成并无很强的相关性,但与海平面的高低直接相关,这很有可能是大洋块体俯冲下沉至地幔引起海水“倒灌”所致.此后,地球表壳岩的刚性特征即发生了变化.
288-306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介绍

《地质论评》常务副主编章雨旭研究员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摘要: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1月27日通知,中国地质学会《地质论评》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章雨旭研究员等284人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四批领军人才”。通知指出,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行业人才队伍,是推动新闻出版业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升级,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升级的迫切需要,对于推动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06-306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砂岩碎屑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构造环境分析

摘要: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其主体为一套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浊积岩.利用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物源区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砂岩骨架成分统计表明马尔争组砂岩主要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且成熟度较低,砂岩碎屑骨架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4%、21%、35%,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其物源类型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岩浆弧物源区的混合物源.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马尔争组砂岩样品SiO2=58.12%~72.98%,均值67.77%,REE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LREE/∑HREE =6.5~12.1,δEu =0.63~0.75,Eu具弱负异常,CIA值为56说明源岩遭受初级强度风化作用,具近源沉积特征.研究结果指示马尔争组砂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源岩性质为长英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类源岩且主要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与变质基底,沉积盆地类型为深海—半深海盆地.它是古特提斯洋北支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演化历史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沉积响应.
307-323

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内幕不整合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内部存在一期重要的不整合.通过对数十口钻井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及与露头剖面的对比,发现该不整合的顶、底层位变化较大,地层缺失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覆于鹰山组第三段(下奥陶统上部)之上,且有部分钻井良里塔格组下部也发育不全,缺失了至少11个牙形石带,相当于有17~20Ma的地层缺失;其二是巴楚地区,良里塔格组覆于鹰山组第二段或鹰山组第一段(中奥陶统下部)之上,缺失了至少8个牙形石带,相当于有约14Ma的地层缺失.上述地层缺失主要是由于中奥陶世以后塔里—巴楚地区出水成陆,碳酸盐岩地层受大气淡水溶蚀的结果.在不整合之下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的岩溶是十分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对该不整合的研究对于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特别是鹰山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324-332

云南保山栗柴坝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摘要:云南保山熊洞村栗柴坝组地层(S2-3l)其底部与早志留世仁和桥组(S1r)整合接触,顶部与早泥盆世向阳寺组(D1x)整合接触,地层沉积较连续,整体表现出混合沉积的特征.以此剖面为基础,连续采集碳酸盐岩样品24个,根据其显微特征、元素相关性、组份含量及相关元素的比值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①样品中Sr与CaO、SiO2、Al2O3和K2O等氧化物之间,以及各氧化物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反映了栗柴坝组不同沉积阶段陆源组份与方解石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②通过对碳酸盐岩中元素含量以及相关元素比值的垂向分布特征分析,如Sr/Ba、Mn/Fe和V/Ni等,对栗柴坝组不同沉积阶段进行了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数据表明栗柴坝组各时期沉积环境差异显著.③岩石微观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具有一致性.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有益于古沉积环境恢复和古气候的判别与重建.
333-343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介绍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摘要:(1)从中国侏罗纪神、仙二兽再论哺乳动物起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孟津等人根据辽宁建昌发现的160Ma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了贼兽类2个新属3个新种:陆氏神兽(Shenshouzlui)、玲珑仙兽(Xianshou linglong)和宋氏仙兽(X.songae),首次从头骨、下颌、牙齿和头后骨骼等方面,全面地揭示了贼兽类的形态学特征。这项研究还澄清了有关贼兽类牙齿同源性、定位、咬合关系等方面的争议,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哺乳动物支系——真贼兽类(Euharamiyida),它和多瘤齿兽类构成姐妹群。依据早期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时代与古地理分布,哺乳动物可能起源于属于劳亚大陆的陆块,在早一中侏罗世已经高度分化。
343-344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

摘要: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道的纵剖面,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分析龙门山不同位置的地形特征.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①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②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尚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③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④龙门山不同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表明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龙门山北段则具有较弱的构造活动性、较低的隆升速率,并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345-355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东北部乌伦古坳陷内的断裂主要发育在坳陷周缘和中部,平面上以北西—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逆冲—走滑断层为主,地震剖面上显示为基底卷入型断层.存在坡坪式、叠瓦式、双重式、背冲式、对冲式等多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研究区内断裂的生长指数揭示主要断裂以及断裂体系其中生代活动强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迁移规律:横向上,东早西晚,有自东向西的拓展演化规律;纵向上,主控断裂随时间由红盆断裂依次向红盆南断裂、喀拉萨依断裂转变,断裂活动中心由北东到南西迁移.西北部变形较东南部变形弱,受力方向来自北东和南东方向.
356-366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新书介绍

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结果揭晓

摘要:为表彰和宣传在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项目代表,树立地质工作的先进典范,展现地质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激励地勘行业学习先进,开拓创新,推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战略行动,促进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在编辑《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年度资料汇编》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评选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双十”评选工作的开展,对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366-366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关于赣中相山矿田相山“碎斑熔岩”

摘要:赣中相山矿田相山杂岩体的主体岩石——“碎斑熔岩”的成因和命名,长期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火山喷发成因、火山溢流成因、火山侵出成因、潜火山侵入成因等,本文通过综述“碎斑熔岩”的岩石学和相带特征,结合剥蚀程度、密度垂向变化研究成果,论述了“碎斑熔岩”不是火山岩而是侵入岩的成因观点.同时,对相山是否存在潜火山岩提出了质疑,探讨了相山“碎斑熔岩”的形成深度问题.认为“碎斑熔岩”命名为碎斑花岗斑岩更符合其侵入成因特点.
367-375

云南元谋县黄瓜园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宇地层集中出露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地质构造演化的窗口,也是最近研究的热点.近年本项目组在南北走向的元谋—绿汁江深大断裂北部、云南元谋县黄瓜园地区识别出了中元古代晚期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069.4±6.9Ma(MSWD=0.47,n=18).岩石化学表现为较高的SiO2(平均值高达72.79%)和中等Na2O+ K2O(平均为6.62%),低TiO2(平均0.26%)、低CaO(平均0.79%)、低MgO(平均0.52%,Mg#平均值22.13)和高Al2O3(平均12.84%,A/CNK平均值为1.33)含量,总体表现为亚碱性花岗岩的特征.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32.96×10^-6~278.72×10^-6,平均237.00×10^-6,稀土配分曲线明显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δEu在0.38 ~0.49之间;微量元素配模式明显亏损Ba、Ta、Nb、Sr、P和Ti,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a、Zr、Hf、Y等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本区花岗岩属于A2亚类,可能源于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为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中元古代末期,康滇地区除了发生过南北向的块体汇聚外,可能还可能发生过较大规模东西向的汇聚过程,为全球性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组成部分.此外,该区花岗岩的时代与邻近拉拉IOCG矿床中辉钼矿的Re-Os年龄高度一致,表明拉拉铜铁矿床成矿物质的最终定位富集与中元古代晚期康滇地区微陆块东西方向汇聚后的伸展运动密切相关.
376-392

莱州湾地下卤水形成的古地理条件分析

摘要:晚更新世以来在莱州湾南岸形成的地下卤水分布范围大,储量多,但地下卤水成因复杂.分析认为,地下卤水成矿条件受多种因素控制,莱州湾南岸的多源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为地下卤水资源的生成创造了良好的补给、运移、过滤、储存、封盖条件.在海退初期,澙湖水体由风暴潮作用下越过沙坝不断注入正常海水和位于其下部河流沉积物地下淡水共同组成,澙湖中产生的高矿化度盐水在回流渗滤作用下进入三角洲前缘,澙湖水体将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稳定状态,在返流过程中卤水盐度会发生水平带状分异;在海退成陆时期,长期蒸发作用和季节性河流物质运输形成卤水存储,陆相沉积物掩埋了前期卤水层即成为地下卤水层;三次大规模海陆变迁,形成三个卤水层相间的分布特征.以澙湖—沙坝为卤水生成反应器,被溶解的组分在蒸发泵作用下产生分馏,在沉积物内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产生矿物蚀变,在回流渗滤作用下沿潮坪、三角洲前缘生成地下卤水.
393-400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大兴安岭富林地区早古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对基底隆升时间的制约

摘要:对大兴安岭富林地区早古生代大伊希康河组、黄花沟组、红水泉组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①大伊希康河组的碎屑锆石的年龄在458±4~470±4Ma之间,与区域上的多宝山岛弧的火山岩年龄相一致,暗示着额尔古纳地块在早—中奥陶世大伊希康河组沉积时还未隆起;②黄花沟组碎屑锆石年龄谱为431±4~2227±24Ma,与区域上的额尔古纳地块所呈现的几组热事件年龄相一致,表明早志留世黄花沟组接受沉积时额尔古纳地块已经隆升至地表,为周缘盆地提供物源;③红水泉组的碎屑锆石测定年龄值为283±4~780±7Ma,其中283±4Ma为区域上的晚石炭世侵入岩热事件响应的年龄,多数碎屑锆石的测得年龄为333±3~343±3Ma,表明该套沉积物接受沉积时间的下限为333±3Ma;此时,物源区额尔古纳地块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已剥蚀殆尽.另外,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与推测的物源区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研究.
4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