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摘要: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拆沉为在重力作用下“去陆根”的作用过程,演化过程可分为大陆根拆离、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地幔整体破裂三个阶段.大陆碰撞带、俯冲的大陆和大洋板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拆沉.大陆岩石圈调查表明,拉张区可见地壳伸展、岩石圈拆离、软流圈上拱和热沉降;它们是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早期的主要表现.从初始拉张的盆岭省到成熟的张裂省,拆离后地壳伸展成复式地堑,下地壳幔源玄武岩浆侵位,断裂带贯通并切穿整个岩石圈,表明地壳伸展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和西欧北海盆地曾处于成熟的张裂省.岩石圈破裂为岩浆侵位提供了阻力很小的通道网.岩浆侵位作用伴随岩石圈破裂和热流体上涌,成熟的张裂省可发展成大陆裂谷.多数的大陆裂谷带并没有发展成威尔逊裂谷带和洋中脊,普通的大陆裂谷要演化为威尔逊裂谷带,必须有来自软流圈的长期和持续的热流和玄武质岩浆的供应.威尔逊裂谷带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为地震低速带,其根源可能与来自地幔底部的地幔热羽流有关.
945-961

中国现行海底地理实体通名术语存在问题辨析

摘要:由于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起步晚,实践基础薄弱,翻译和编写的海底命名规范中的有个别通名术语定义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权威地质辞典和相关标准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Shoal是顶部覆盖松散沉积物的暗礁,会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暗沙”.Bank是表面相对平坦的海底高地,不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滩”或“浅滩”.②建议参考国际海底命名委员会(SCUFN)颁布的《海底地名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又称B6文件)(IHO and IOC,2008.),以1000m高差作为海山和海丘的分界,并且不对Hill(Abyssal hill)和Knoll作进一步区分,均称为海丘.③现有辞典对Canyon和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的翻译和定义可以沿用:Canyon译为海底峡谷,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译为海(底)谷,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横切面形态,而与规模无关.建议将Sea channel(Submarine channel)译为“海底水道”,不仅与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译法一致,而且易于与海底峡谷和海底谷区分.④Plateau译为海底高原和海台均可,且两者并没有地貌等级差别,建议《海底地名命名》作相应修正.
962-970

地应力主要测试和估算方法回顾与展望

摘要:随着人类对深部矿产资源和能源材料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深部开采问题必将成为工程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地应力参数的准确确定是有效解决该重大问题的基础工作之一.文章总结了目前在能源和资源开采中使用较为广泛的26种地应力测试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基本力学原理、发展史作了简要介绍.这26种方法按照数据源途径可以分为5大类,分别为基于岩芯的方法、基于钻孔的方法、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学方法以及基于地下空间的方法.这些方法依据满足工作需要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主动法和现象分析法,对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深部能源和资源开发,主动法的适用范围更广.不同的方法所反应的应力信息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建立在大体量岩体上的方法对于分析区域应力场更为可靠.最后文章对未来的应力测量与估算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
971-996

南非主要金矿集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摘要:南非是世界上金矿石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金矿床主要产于东北部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①赋存于兰德盆地砾岩型建造中的“兰德”砾岩型金矿床,②产在绿岩带中的绿岩带型金矿床,和③主要与白云岩有关的白云岩型金矿床,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兰德”砾岩型金矿床通常品位高,开采规模最大,目前采矿的深度最大,是南非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其矿床成因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砂矿模式和热液模式,就目前资料来看笔者等认为其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矿化阶段;绿岩带型金矿床则以巴伯顿地区为代表,矿床具有规模大、易开采等特征,因此在南非金矿床开采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脉或剪切带中,矿床成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火山成矿模式、转换滑脱构造模式和构造交叉模式.
997-1008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埃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摘要: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类的碳膜化石——革辛娜藻Gesinella,具有完整的须状固着构造.这一须状构造的形态和大小与Hiemalora非常相似,致密加厚的基部及其周围辐射状分布的丝状或须根状构造,可以分别和后者的中央盘以及周缘突起的“触须”相比较.陡山沱组的这一类碳膜化石同时保存有明显巨大的形同藻类的叶片和固着器,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底栖印痕化石提供了新的认识,即:盘状的Hiemalora可能是多细胞藻类的固着器官,而不一定是最初解释的似水母动物或其它叶状体生物的固着构造.不过,证实这一点尚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的保存方式和埋藏环境.
1009-1018
地质论评杂志新书介绍

开启旅游地学之门的金钥匙——《旅游地学大辞典》

摘要:《旅游地学大辞典》由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8月出版,一年来在旅游地学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此大型工具书由陈安泽任主编,副主编为卢云亭、张尔匡和田明中,共有46位撰稿人,还有26位审稿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韩、刘嘉麒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中国旅游地学的奠基人、开拓者。
1018-1018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沉积模式研究

摘要: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分析了形成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不同应力环境和特征.通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随着边界断层真②断层和汉留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发育程度越强烈,因而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频率与高邮凹陷深凹带的边界断层的坡度有关,变形构造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古地形的控制.并且该类变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储层的物性和连通性.通过参考国内外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模式,提出了研究区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沉积模式,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发育于边界断层形成的斜坡区附近,从剖面上可以分为上部浅水区、中部斜坡区和下部深水区三个区带.
1019-1025

燕山运动“绪动/A幕”的本意及其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摘要:“燕山运动”提出已有90余年.该概念从产生之日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论.本文首先回顾了该概念的原始含义及其存在的逻辑问题.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绪动”阶段、即A幕;火山幕、或称为中间幕;B幕.“绪动/A幕”的本意指上火山岩系下部砾岩与煤系地层之间的不整合事件.需强调翁文灏所谓的上火山岩系包括了主体的火山岩和火山岩之下的砾岩.这套砾岩在辽西为海房沟组、在北京西山为龙门—九龙山组.翁文灏认为砾岩产生于燕山运动的“绪动/A幕”,但“绪动/A幕”与“火山幕”的关系翁文灏认为难以阐述清楚.翁文灏在提出燕山运动(Yenshan movement)之后、丁文江提出了燕山期运动(Yenshanian movement)的名词.后续的研究者多因循“燕山期运动”的思想,但在中文表述中几乎只使用“燕山运动”的文字表述,这造成了逻辑上理解的差异,二者显然是不同的概念范畴,需予以区分.理清原始概念之后,本文通过位于北京西山雁翅镇田村、淤白村附近的钻孔和探槽,揭露出北京西山九龙山组底部的一套厚约12m火山凝灰岩.凝灰岩之下发育一套砾径可达2m、碳酸岩质的砾岩,与其下寒武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代表“绪动/A幕”的不整合面.凝灰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揭示了154Ma和161Ma两期年龄,前者限定了九龙山组的底界年龄,后者可能代表了“绪动/A幕”发生的最早火山响应.最后本文依据不整合面穿时性特点指出位于龙门—九龙山组砾岩之下的不整合面在空间上应收敛于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不整合面.而龙门—九龙山组砾岩与髫髻山组火山岩具有同时异相的空间特征.
1026-1042

红层“哑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以东营凹陷南坡始新统为例

摘要:针对红层划分对比所面临的难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多种分层方法相互整合,彼此约束和印证,形成了一套科学、便捷的技术方法,即“接触关系明顶底、岩电特征找界面、多元融合定方案、地震约束建格架”的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技术.该方法针对红层的特殊性,根据岩电特征对干旱气候的响应变化,充分利用了测、录井资料纵向上的连续性优势(避免了取样分析的局限),以及地震资料横向上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红层纵向划分、横向对比的难题,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始新统沙河街组、孔店组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法可为其它地区同类复杂地层划分对比提供技术支持.
1043-1050
地质论评杂志新书介绍

一部非凡的创新著作——《旅游地学大辞典》

摘要:2013年,我国地学界收获了一部丰厚而非同凡响的巨著——《旅游地学大辞典》,这也是我国图书百花园中新添的一朵奇葩。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们借此机会谈谈对本书的一点认知和感想。
1050-1050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河南宜阳地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特征及意义

摘要: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宜阳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陆相碎屑岩中发育的以微生物席生长特征、微生物席破坏特征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认为这些沉积构造的发育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事件造成的特殊水体化学环境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相关,属陆相环境中的“错时相”沉积.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现对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期生物绝灭与复苏奥秘的探索、陆相地层的划分、海相—陆相地层的对比均具有重要意义.
1051-1060

贵州松桃道坨锰矿含锰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

摘要:道坨锰矿床是贵州锰矿整装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的全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其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对含锰岩系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V/(V+Ni)、V/(V+Cr)、V/Cr、Ce/La值,及U、V、Ni、Mo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程度显示其形成于缺氧环境.含锰岩系富集As、Mo、Ag、Sb,及Al/(Al+ Fe+ Mn)、(Fe+ Mn)/Ti、Co/Zn值均显示热水沉积物特征,且在(Cu+ Ni+Co)×10—Fe—Mn、Co/Zn—(Cu+ Ni+ Co)关系图解中,岩矿样品投影点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反映了热水作用对锰的富集和成矿影响甚重.此外,Al2O3/(Al2O3+ Fe2 O3)、Al/(Al+ Fe)、Al/(Al+Fe+ Mn)、(La/Ce)N值及(K2O+NaO2)—SiO2、La/Ce—Al2O3/(Al2O3+ Fe2O3)图解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
1061-1075

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及对东亚季风变化的响应

摘要:对郧县—白河段汉江Ⅰ级河流阶地上风成黄土的沉积学、理化性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汉江Ⅰ河流阶的形成不晚于25 ka BP;黄土具有马兰黄土(L1)→过渡黄土(L1)→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表土(TS)的地层序列,与渭河谷地的黄土地层序列完全可比;25 ~ 11.5 kaBP,冬季风强盛,气候冷干,从11.5 ka BP开始,冬季风逐渐减弱,气候开始向暖湿方向逐步转化,从8.5 ka BP开始,夏季风达到了末次冰期结束后的鼎盛时期,3.1 ka BP前后,东亚季风格局发生变化,夏季风减弱,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干冷的时期,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了表土;汉江上游谷地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后季风逐渐加强、中全新世季风强盛、随后季风衰退和气候变干的夏季风演变模式与渭河谷地黄土的记录高度一致,与邻区石笋和泥炭记录的季风变化趋势也有良好的可比性,但与石笋/泥炭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的起始时间(9.3 ~ 4.2 kaBP)并不完全一致.
1076-1084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北部扶余油层超低渗储层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敏感性的影响

摘要:以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为基础,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方法,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北部扶余油层超低渗储层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层敏感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主要含有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伊/蒙混层等4种矿物,其中伊利石含量最多,绿泥石和伊/蒙混层次之,高岭石最少.储层速敏性和碱敏性相对较弱,水敏性和盐敏性较强,对储层影响较大,勘探开发时应重点关注.粘土矿物对储层水敏性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其中粘土矿物绝对总量是扶余油层水敏性强弱的主控因素.
1085-1092

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定向特征及其应力指示意义——以淮北矿区为例

摘要:基于淮北矿区4个矿井共15块煤定向样品的镜质组反射率测试数据,在相容性调整的基础上,开展煤样镜质组反射率三维椭球体进行拟合.结合区域及采样地成煤后构造演化分析及煤样变形类型特征,深入研究煤镜质组反射率三维椭球体的方位和形状对应力、温度和变形结构的响应,并探讨其内在机理.结果显示:煤镜质组反射率三维椭球体最大—中间反射率所在平面的倾向多与区域应力来源方向相近,其原因可能归结于煤中芳香片层向垂直于岩石圈当中近水平构造应力和上覆地层压力的合力方向优势发育.垂直于挤压应力方向延伸的断层的干扰、煤变形程度和多期应力场的叠加效应是导致少数样品指示异常的主因.在多期应力场叠加影响区域,镜质组反射率定向会向后期应力方向发生不同程度偏转.但对于强变形构造煤,煤体颗粒间的移位旋转会削弱镜质组反射率重新定向偏转的程度,使其镜质组最大—中间反射率平面倾向主要指示前期应力来源方向.岩浆热异常是导致最大—中间反射率所在平面陡倾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弗林参数,多数样品表现为扁椭球型,仅是煤正常演化的反映,而长椭球型则主要反映了岩浆热异常的的影响.
1093-1101

湿地溶解性有机质(DOM)源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湿地是位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生态交错带,而溶解性有机质(DOM)是陆地向水生生态系统输送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物质.湿地中DOM的来源分为内源和外源.对湿地中DOM的来源进行识别有助于认识湿地中营养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目前,对湿地DOM进行源识别的方法较多.根据各种方法在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可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光学法、同位素法、C/N比值法和生物标志法在湿地DOM源识别中的应用.综合分析表明,光学法、同位素法和C/N比值法在湿地DOM源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较多.近几年,由于生物标志物(特别是木质素)不仅能够对来源进行识别,而且对源的变化很敏感,因此生物标志法在湿地DOM源识别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论文在分析各种湿地DOM源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102-1108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阿诗玛石柱碳酸盐岩显微特征及沉积环境

摘要: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阿诗玛石柱,其岩石地层是呈水平产状的中二叠统茅口组厚层块状灰岩,但其构成岩石的具体岩性却未见做过详细工作.笔者等经公园管理部门同意,自下而上分别在阿诗玛石柱背侧底部、下部、中部、上部和顶部共采集样品五块,对其岩石学特征及沉积微相作了详细研究,弄清了这一世界著名景点自下而上的岩石构成及沉积相.底部为高能浅滩相灰色厚层块状具平行层理生屑颗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脚部.下部为中能浅潮下灰色厚层块状(蜷)生屑泥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腿部.中部为中能浅潮下灰色厚层块状砂屑泥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腰部.上部为中能浅潮下灰色厚层块状具生物扰动含砂屑生屑泥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胸部;顶部为高能浅滩相灰色厚层块状砂屑生屑颗粒灰岩,构成阿诗玛头部.其中含有大量生物化石碎屑:有孔虫、三叶虫、藻类、介形虫、腕足、苔藓虫、(蜷)、海百合茎、双壳类,为高能浅滩相和中等能量浅潮下环境.希能为石林形成过程研究和科学普及提供参考.
1109-11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下二叠统风城组白云质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白云质岩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已提交石油三级储量近亿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探讨这套特殊白云质岩的成因机制,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云质岩致密油勘探、评价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通过X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及岩石薄片镜下鉴定认为,发生白云石化作用的母质为火山凝灰物质以及陆源的、细粒的凝灰岩碎屑.白云石普遍发育“雾心亮边”和“环带”等交代残余结构,非传统的沉积成因;从岩层厚度以及矿物组成等判断,不是热水成因.元素分析表明,随着白云石化成岩作用强度的增加以及外部流体的参与,岩石化学组分(包括主量元素如Fe、Mn和微量元素)或富集、或流失亏损,呈规律性变化.白云质岩中的Yb/Ca与Yb/La比值分布在岩浆成因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白云质岩的交代原始物质为凝灰物质,堆积之后发生蚀变、方解石化,在镁离子参与下进而发生不均匀白云石化.
11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