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胶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地球化学及埋藏学研究

摘要:胶东诸城发育了世界罕见的晚白垩世中晚期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点,主要分布在诸城市东南的库沟、恐龙涧、西见屯和臧家庄。本文通过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等方法技术,系统研究了诸城恐龙骨骼化石微观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恐龙骨骼埋藏成岩过程,厘定4个化石集群埋藏层的相对层位关系和骨骼沉积物来源方向,探讨了恐龙死亡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研究区恐龙骨骼化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磷灰石和方解石,也零星含有Fe、Mn、BaSO4及SiO2等矿物成分;骨骼化石和围岩主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显示,CaO、P2O5、F、REE、Y、Sr和Ba、U高值且远高于围岩,其中CaO、P2O5、F、Sr和Ba的高值是由于原始骨骼组成中这些元素背景含量高,而REE、Y及U的异常高值是成岩过程中吸附作用所致;骨骼中Rb、Th、Nh、SiO2、Al2O3、TiO2、Zr、Hf含量低于围岩是由于它们属于亲沉积碎屑元素,都来自母岩的风化产物;骨骼化石中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与上地壳相似,并具有Eu轻微正异常和Ce负异常特点;研究认为,骨骼与围岩较高的Sr、Ba含量及稀土元素异常系源于干旱气候与氧化环境的浅埋藏成岩作用;依据不同化石点骨骼中磷灰石矿物与方解石矿物组成的对比、骨骼与围岩主量元素分子风化率指数及REE、HREE、LREE与(La/Yh)N、(Ce/Yh)N和(La/Sm)N、δEu、δCe等参数的对比,研究区4个集群埋藏的恐龙化石层相对层位关系由下至上分别厘定为库沟、西见屯、恐龙涧与臧家庄;骨骼围岩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下伏青山群火山岩与莱阳群沉积岩的剥蚀产物;研究区上白垩统红土崖组下部不到100m厚的地层中恐龙化石异地集群埋藏层的多次出现表明,集群埋藏不是一个简单孤立事件,恐龙的死亡也可能受制于干旱气�
1001-1023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摘要:2013年10月17日至22日,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会议主题为“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来自全国地勘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局(院)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并听取了大会学术报告;先后参会代表近1200人。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李连举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1023-1023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摘要: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1TI)71.20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0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m(MIS3早期)和55.00~71.20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1024-1034

基于银杏类化石Baiera furcata气孔参数定量重建中生代古大气CO2浓度变化

摘要:大气CO2与地球温室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化石植物气孔参数已被证明是一种较精确重建古大气CO2的生物指标。从甘肃下侏罗统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和内蒙古霍林河下白垩统霍林河组采集了角质层保存完好的B.furcata,对其表皮构造进行了细致分析,详细统计了该种下表皮的气孔参数。应用B.furcata与它最近现存亲缘种Ginkgo biloba的气孔比率,定量重建了早侏罗世Toarcian、中侏罗世Aalenian和Bajocian以及早白垩世Hauterivian的古大气CO,浓度,它们分别是(1263±71)×10^-6、(1388±24)×10^-6、(1599±31)×10^-6和(1899±198)×10^-6,结果与Berner全球碳平衡模型GEOCARB Ⅰ-Ⅲ中CO2浓度变化曲线吻合,证明B.furcata是恢复古大气CO2浓度的良好生物指标。结合我们以前利用陆生植物恢复中生代古大气CO2浓度的结果,发现恢复的中生代大气CO2值均在GEOCARB Ⅰ-Ⅲ模型中的低值区内,据此推测中生代陆相环境大气CO2要低于海相环境的值。此外,在各地的B.furcata下表皮中均发现了气孔簇,认为这是B.furcata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1035-1045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贵州瓮福磷矿区灯影期成磷新层位及叠层石磷块岩的发现

摘要:贵州瓮安一福泉一带是我国重要的磷矿区,被称为瓮福磷矿。长期以来,瓮福磷矿赋矿层位一直认为与开阳、息烽、襄阳一致,均为陡山沱期磷块岩。一直认为属于“下矿层”陡山沱期磷矿。随着近年来瓮福磷矿勘探的不断深入,大量的磷矿被发现,我们在开展磷矿成矿规律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灯影组上部新的磷矿成矿层位和叠层石磷块岩,这对瓮福磷矿区乃至贵州磷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1045-1046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晚古生代泛大陆聚合过程中板块碰撞的运动学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古板块再造方法,通过收集和筛选全球晚古生代古地磁数据,恢复再造泛大陆的构造格局及其聚合过程。晚古生代,全球板块的运动轨迹表明,全球板块整体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运动,聚合形成泛大陆。通过分析单个板块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不同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表明在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四种碰撞方式:①追尾式碰撞:不同板块在同向运动过程中,板块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如前方板块速度慢于后方板块,则会造成其间洋盆逐渐收敛一关闭,如莱茵洋(海西造山带)、索伦洋(索伦山造山带)等。②侧向式碰撞:两个板块运动轨迹大角度交叉,发生侧向碰撞,如波罗的板块向北运动过程中与向东北运动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成乌拉尔洋盆闭合,形成狭长的造山带。③错车式碰撞:两个板块,同向或者相向交错运动,在其侧翼发生走滑一斜向式聚合。如塔里木和华北板块转动方向相反,在侧翼斜向对接,以洋盆属性不明和走滑断层系发育为特征。④拥堵式碰撞:多个大板块之间汇聚区域的小陆块和地体发生多边汇聚,广泛出现岛弧增生和残余洋盆,如中亚造山带。
1047-1059

山东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软沉积物变形期次解析

摘要:前人对软沉积物变形期次研究多数集中于触发变形的地震事件的周期,而对滑塌体内部软沉积物变形期次研究较少。山东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形成于残余盆地背景,且由于地震频发导致滑塌沉积广泛发育。滑塌沉积层中发育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如:同沉积滑塌褶皱、底模构造、剖面x形共轭逆断层、同沉积布丁构造、砂岩层断块及变形团块、微型地垒一地堑组合和叠瓦状倒转紧闭褶皱等。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显示出发育期次不同的特征。本文以灵山岛修船厂附近滑塌沉积层为例,分析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机制,并将其发育期次大致分为滑塌前、滑塌中和滑塌后三个阶段。只有部分滑塌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具有滑塌指向意义,而滑塌前的变形构造不能用来判别滑塌体的搬运方向。
1060-1067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成分特征及构造意义

摘要: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韧性剪切带组成,剪切带中广泛发育同构造变质流体形成的脉体。脉体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石英脉中石英晶体内发育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和气液相包裹体。包裹体成分以含中高盐度水溶液、低CO2、低δ^18~δD以及少量有机质为特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6~337.8℃,白云母压力计计算出的压力为0.27~0.87GPa。整个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成分和同位素均继承了原岩海底火山喷发的地化特征。伏牛山构造带变质程度以绿片岩相为主,压力较大,具有俯冲带的特性。包裹体的特点均反映了宽坪岩块和二郎坪岩块依次向华北板块下俯冲、汇聚时产生了强变形,弱变质的构造作用。
1068-1076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对比

摘要: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植被覆盖严重,地层间接触关系不明,再加上缺乏古生物年代学资料,其填图单位的归属及形成时代问题一直是该地区研究的重点和争论的焦点。传统上该套火山岩地层的归属主要依据岩石组合的对比,且因对其认知的所限同一填图单位常赋予不同名称。该文首先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对比沿革,之后通过对近些年区域上的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承德召集的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研讨会议上张立东-提出的地层柱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和厘定。该套方案主要以最新的Ar-Ar法、锆石SHRIMP、LA-ICP-MSU-Pb法等测年资料为基础,以双峰式火山岩成因为岩浆演化理论,归并为早期、中期、晚期,并遵从了地层学优先命名法则,提出了新的地层柱。
1077-1084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二段湖相混积岩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以罗家-邵家地区为例

摘要:混积岩是混合沉积的典型产物,研究程度较低。罗家一邵家地区处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南斜坡,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发育了比较广泛的湖相混积岩沉积。本文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岩芯描述及样品分析等,对其混积岩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混积岩类型分为两大类4小类,自下而上混积岩含量增多,展布范围逐渐扩大。混积岩成因以渐变式混合和突变式混合为主,局部存在原地混合沉积,各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本区混积岩形成于两大物源注入背景下的湖泊滨岸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泥坪混合沉积微相、生物浅滩7昆合沉积微相、颗粒滩坝混合沉积微相及砂坝混合沉积微相等类型。不同环境下的混积岩组构、混合沉积类型及垂向沉积序列有较大的差异。混积岩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的供给及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其次为构造背景与湖平面升降等因素。
1085-1096

关于深水环境下内波、内潮汐沉积分类的探讨

摘要:深水环境下内波、内潮汐沉积从在地层记录中被发现已过去20年,在这20多年里虽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至今未对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细分。本文以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为基础,结合内波、内潮汐的破碎过程和海洋物理学中内波的研究现状,对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分类进行了探索。将其分为3个层次下的9种类型,分别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斜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斜压短周期内波沉积、等深流叠加内波沉积、低密度浊流叠加内波沉积、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驻波沉积和其他内波叠加沉积。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分别归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和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3类,其余类型尚未被发现。这样的分类较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海洋中内波、内潮汐无处不在,但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却少得可怜的现象,同时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和海洋物理学中对内波的研究结合起来,并能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之中,使之可以和大洋突发事件、天文旋回及大洋环流等联系起来。
1097-1109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质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文章以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与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温暖湿润期与强降水期往往是地质灾害的高群发期。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万年与千年尺度上,黄河上游地区的5个滑坡集中发育期分别对应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中的两层弱发育古土壤层L1-4和L1-2、末次冰期晚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百年尺度上,全国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响应于中世纪暖期和19世纪晚期的季风强盛期;十年尺度上,全国地质灾害的群发期响应于年均降水量;年际尺度上,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年累计极端降水量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制约关系。月份尺度上,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雨季,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与各地的雨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1110-1117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陕西富平金粟山发现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露头

摘要:2013年9月2日,本文作者一行在陕西富平县金粟山、赵老峪、底店一带考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时,在赵老峪组第一段至第四段多处发现烃源岩露头。中奥陶统赵老峪组在鄂尔多斯盆地周围出露广泛,在盆地内部也普遍有埋藏,因此该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该区中奥陶统烃源岩露头尚无正式报道,为了促进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调查研究工作,特作简要介绍:
1117-1118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冀北东猴顶A型花岗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Pb-Hf同位素制约

摘要:本文对河北丰宁地区前人所定的东猴顶正长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Hf同位素分析。LA-MC-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学显示东猴顶岩体为早白垩世(~129Ma)钾长花岗斑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侏罗纪-白垩纪正长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东猴顶岩体具有高硅(69.07%~73.00%)、富碱(Na2O+K2O:9.00%~10.56%)和FeO(全铁)/MgO比值大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负铕异常明显(δEu:0.25~0.41),相对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Th、U、Y等高场强元素,亏损Ca、Ba、Sr、Ti、Cr、Ni、Co等元素,Ga/A1比值高,具A型花岗岩特征,可能形成于伸展环境构造体制。岩体[n(^87Sr)/n(^86Sr)]i=0.70815~0.71197,εNd(t)值为-13.2~-16.8,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为2.0~2.3Ga;全岩[n(^206Pb)/n(^204Pb)]i=16.745~16.765,[n(^207Pb)/n(^204Pb)]i=15.372~15.394,[n(^208Pb)/n(^204Pb)]i;=37.706~37.794;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为εHf(t)值=-20.7~-9.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为1.9~2.6Ga。同位素特征表明岩体源岩可能主要来自壳源物质。考虑到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为新太古代,因此,东猴顶岩体的岩浆来源于太古代地壳物质和部分亏损地幔物质的混合源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岩石圈强烈减薄、地壳伸展作用的结果。
1119-1130

滇西北金沙江缝合带格亚顶—茂顶地区变质岩系的锆石LA-MC-ICP-MSU-Pb年龄——原岩的沉积时代和物源区特征

摘要:滇西北金沙江缝合带格亚顶一茂顶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大理岩等岩石的变质岩系,该变质岩系的原岩沉积时代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采自其中的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岩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测试表明,其中绢云母石英片岩锆石年龄中最年轻年龄为205Ma,锆石年龄谱的主峰值为约231Ma,两个次峰值年龄分别为约214Ma和约255Ma,并存在约420Ma、约502Ma、约873Ma、约1.94Ga和约2.46Ga的年龄峰;石英岩锆石年龄中最年轻年龄为332Ma,锆石年龄谱的主峰值为约361Ma,次峰值为约422Ma,其它峰值为约1.40Ga、约1.56Ga和约1.72Ga。上述同位素年龄表明绢云母石英片岩原岩的沉积时代应晚于205Ma,可能为晚三叠世;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代应晚于332Ma,可能为早石炭世。该套变质岩系并非前人认为的元古宙基底。此外,所分析样品的锆石年龄谱还显示该变质岩系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扬子陆块。
1131-1142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环带钡冰长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摘要: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是全球著名的沉积型层状矿床。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的一项新发现,在该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首次发现了环带钡冰长石,环带的外带BaO含量16.53%~17.86%,K2O含量7.77%~8.19%,相比而言,核部BaO含量12.04%~14.21%,K:O含量8.60%~9.79%。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有工作报道,讨论了这一新发现的地质意义。认为这种环带钡冰长石的出现,反映了重晶石成矿受到热水作用影响,且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期富钡流体的影响,成矿可能属于一种热水、断控、幕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矿床的热水(液)喷流沉积成因,而且加深了对成矿过程的刻画。该认识还可供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因研究时类比参考。
1143-1149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阿木古楞复式花岗岩体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摘要:阿木古楞岩体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行政中心正北。路线地质调查可分解为两期岩石单元:灰黄色中细粒、粗中粒含巨斑二长花岗岩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前者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14.24-2.2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后者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7.1±1.3Ma,为中一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期花岗岩副矿物均富含磁铁矿、独居石、磷灰石和榍石,中一晚侏罗世花岗岩还发育萤石矿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两期花岗岩也表现出相似性:主量元素表现为总体富Si,且有较高的分异指数(DI)及碱/铝(NK/A)、Fe2O/FeO比值,较低的总Fe、Ti、Mg、Ca和P含量;微量元素蛛网图则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a、C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Ba和Sr、Ti;而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出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大、重稀土曲线却较为平坦的右倾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两期花岗岩单元均属于高分异准铝质一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均可能为来自亏损地幔物质经过改造形成的年轻的陆壳高K、正常水含量的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且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来源中还混合有幔源的玄武质组分。而其中一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岩浆来源更有可能源于早期的晚石炭世花岗岩的重熔或部分重熔,至少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阿木古楞岩体中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中亚造山挤压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碰撞晚期构造一岩浆事件,中一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蒙古一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大地构造背景以伸展拉张为主的后碰撞造山构造一岩浆事件。
1150-1164

低丰度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存在的证据及其TOC下限

摘要: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研究低丰度碳酸盐岩能否成为有效烃源岩对评价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多方面研究表明,随着深度增大或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碳酸盐岩烃源岩TOC降低、生烃潜力和残留烃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等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可以发生生排烃作用,国外勘探实践亦发现低丰度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油气田,这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可以成为有效烃源岩。确定碳酸盐岩烃源岩TOC下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研究认为碳酸盐岩烃源岩的TOC下限应该比泥页岩的0.5%低一些。根据排烃门限,利用生烃潜力法和物质平衡数值模拟计算法确定了不同成熟阶段有效烃源岩TOC下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综合确定低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分别为TOC≥1.4%、TOC=0.1%~1.4%和TOC〈0.1%。
1165-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