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社
分享到:
《地质论评》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3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问题讨论、研究进展、科技述评、通讯资料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国际刊号:0371-5736
  • 国内刊号:11-195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82
  • 创刊时间:193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4
  • 综合影响因子:2.62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地质论评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河南省汝阳盆地白垩系的发现及意义

摘要:汝阳盆地是河南豫西地区的一个中一新生代盆地,地质学界把汝阳盆地九店组以上的一套碎屑岩系对比划分为古近系陈宅沟组、蟒川组、石台街组。2006年以来,在原划分的古近系蟒川组中发现了“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因此有必要对该套碎屑岩系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在该区进行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对采集的微体、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鉴定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簿片等样品分析,认为分布于汝阳盆地中部(上店一刘店地区)的这套碎屑岩系的原“陈宅沟组、蟒川组”应改划为白垩系。本文新建白垩系下河东组、郝岭组、上东沟组来代表这一套含恐龙化石的碎屑岩系。
601-613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灰岩微相分析与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摘要:通过对浙江象山石浦灰岩剖面系统的岩相学研究,总结出4种基本灰岩微相类型,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或鲕粒泥晶灰岩、叠层石泥灰岩、薄层一条带状泥灰岩,其形成于潮坪、鲕粒滩和浅海等三种沉积环境。结合整个剖面岩性变化规律,划分出4个沉积旋回,反映了3次主要海侵过程。并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获得了该剖面下部凝灰岩夹层中锆石U-Pb年龄为114±2Ma,确定了该剖面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成果对于深化我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构造一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14-626

灰岩一泥灰岩韵律层的差异成岩作用

摘要:灰岩一泥灰岩韵律层包括结核状灰岩到灰岩和泥灰岩互层,广泛分布在陆棚及深海环境中,出现于各地质时期,是研究高分辨率地层学和环境恢复的理想工具。但是成岩作用在灰岩一泥灰岩韵律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化学压实成岩作用加强了原始沉积的差异,有的学者认为成岩作用不仅能够强烈歪曲原始环境特征,还可以通过自身成岩作用形成与原始沉积特征类似的现象。灰岩一泥灰岩韵律层中的差异成岩作用是指泥灰岩中的不稳定碳酸盐矿物在海底成岩环境中经过溶解、迁移和在灰岩中再沉淀,导致灰岩层没有明显被压实,而泥灰岩层受到明显压实。本文重点评述了差异成岩作用发生的环境和过程,并对与之相关的胶结物来源问题和有机质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以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韵律层为例,探讨了差异成岩作用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627-635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摘要: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有机质母源、沉积环境等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可可西里不同盐度的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分布主要受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体盐度的控制。结果表明,有机质以眼子菜为主的沉水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有较高的C23,正构烷烃峰和高丰度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以及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而没有C23正构烷烃峰,仅有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代表了陆生草本植物来源的特征。咸水、微成水还原环境有明显高Ph丰度。C17的高丰度代表了藻类植物来源特征。不同的中等碳数正构烷烃、高盐度沉积物中未见偶碳数正构烷烃特征表明有机母质的差异是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组成和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C27、C29的存在不一定就是陆生木本植物来源有机质,水生植物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636-642

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再循环与蛇绿岩中铬铁矿床成因

摘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蛇绿岩中不同类型铬铁矿岩的Re-Os同位素研究表明,在铬铁矿石或围岩中均存在极度亏损的具有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新疆达拉布特古生代蛇绿岩带中萨尔托海富Al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109-0.1256,对应的模式年龄为3.5-0.6Ga;西藏班公湖一-怒江中生代蛇绿岩带中东巧富Cr铬铁矿石及围岩Os同位素组成介于0.1175-0.1261,对应的模式年龄为1.5-0.1Ga;雅鲁藏布江中生代蛇绿岩带中罗布莎富Cr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变化范围为0.1038-0.1266,对应的模式年龄为3.37-0.28Ga,而该带中不含矿的泽当二辉橄榄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256-0.1261,没有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存在,与新特提斯洋地幔Os组成较为接近。推测在蛇绿岩形成过程中,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参与循环有利于形成铬铁矿床,明确提出“熔体与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反应成矿”的假说,指出蛇绿岩带中存在的古老微陆块可能是找矿的指示标志。
643-652

一种改进的简单的估算原始岩浆的方法——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丽江苦橄岩为例

摘要:利用橄榄石和熔浆的Fe-Mg分配系数,制作了MgO-FeO演化图解。根据MgO-FeO体系中Fo[橄榄石的Fo值:Fo=n(Mg)/n(Mg)+n(Fe)]等值线与Fe-Mg演化曲线交点确定原始岩浆成分。该图解优点在于可以更简单、直观地判别原始岩浆成分,适用于橄榄石分离结晶体系。同时介绍了该图解的使用方法,并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丽江地区的大具与仕满两个剖面的苦橄岩为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图解来恢复原始岩浆以及解释岩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仕满地区原始岩浆MgO、FeO含量分别为23.5%和12.8%,部分熔融程度较高,SM-14和SM-15是由仕满原始岩浆经过轻度橄榄石分离结晶形成的,基本可以代表原始岩浆成分。大具地区原始岩浆可分为两类,一类部分熔融程度较低,MgO、FeO含量分别为19.8%和11.3%;另一类部分熔融程度较高,MgO、FeO含量分别为23%和13.3%,与仕满原始岩浆成分类似。大具地区的岩石样品成分均不能代表该地区的原始岩浆成分,而是经历了明显的橄榄石分离结晶作用。另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绝大多数的玄武岩中CaO含量不符合橄榄石分离结晶关系,并且MgO含量一般都低于8%,以及岩石中普遍出现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矿物等都表明这些玄武岩不可能由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直接通过橄榄石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653-659

柴达木盆地西部走滑相关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摘要:笔者等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特征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阿尔金山前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阿尔金山前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活动,其次根据走滑断裂规模和走滑断裂对整个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将柴西地区的各种复杂走滑断裂分为盆地级(一级)、区带级(二级)、圈闭级(三级)、显微级走滑断裂;柴西地区各种复杂多样的走滑断裂与之伴生的构造组合都与其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有关;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西各走滑断裂的形成期与改造期,最后研究了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地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60-670

小秦岭大湖矿区钼、金矿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钼金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矿区浅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向深部延伸出现石英脉型钼矿体,F5断层是大湖矿区内金、钼矿主要的含矿构造,钼矿体与金矿体共生或独立存在。钼矿体顶板围岩主要发育钾长石化,而金矿体顶底板围岩则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其中绢云母化和中细粒黄铁矿化与金矿体关系最为密切。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以CO2、H2O为主,含有少量CH4、C2H2等还原性气体,液相组分主要为Na+、Ca2+、Cl-、F-等离子。钼矿体与金矿体的H、O同位素数据显示钼矿脉与金矿脉的成矿流体主要都是来自岩浆水,但是两种矿体的H、O同位素组成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辉钼矿化石英脉与金矿体中钾长石化和黄铁矿化石英脉中的稀土组成具有明显的不同,辉钼矿化石英脉具有较高的的∑REE和轻重稀土分馏,指示金矿体与钼矿体成矿流体来源不同,金、钼可能形成于不同的成矿期。
671-680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临盘地区始新统孔店组-段-沙河街组四段红层划分和对比

摘要:受气候控制的洪水事件沉积因其短暂性、广布性和周期性等特征,具有相对的等时效应,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层。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周期下的事件沉积和正常沉积特征,并结合基准面旋回理论,识别出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临盘地区始新统孔店组-段-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红层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特征,短期旋回以洪水期和间洪水期内发育的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组合为特征,中期旋回以发育一套完整的洪水期一间洪水期沉积为标志,长期旋回则以多个中期旋回组成的地层叠加为特征;以此为依据将惠民凹陷临盘地区孔店组-段-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16个中期旋回及若干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对第一个长期旋回进行了精细层序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干旱气候控制下的红层层序的划分和对比模式。
681-690

塔里木盆地深层寒武系地表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及后期流体改造作用

摘要:对塔里木盆地钻遇寒武系白云岩的塔深1等井的岩芯观察发现埋深超过8000m的深层寒武系白云岩中仍发育有丰富的几毫米至几厘米大小的地表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塔深1井测井曲线的突变反映出了多个寒武系沉积间断(暴露)面的存在;但塔深1井附近寒武系地震剖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没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测井和地震特征表明了寒武系白云岩岩溶作用发生在同生或准同生期,是由于相对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暴露作用,而没有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塔深1等井寒武系白云岩溶蚀孔洞中常见有白云石、石英等矿物的充填。充填白云石具有弯曲晶面和波状消光的特征。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区间110-130℃,没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特点。与基质白云岩相比,充填白云石具有相对较低的Na、K和Sr的含量以及相对较高的Fe、Mn和Ba含量。在同位素组成上,充填白云石具有相对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和较高的n(^87Sr)/n(^86Sr)比值;其氧同位素δ^18O_PDB的变化范围为-11.62e~-5.13‰,平均为-8.00‰,锶同位素n(^87Sr)/n(^86Sr)比值变化范围为0.709361-0.709978,平均为0.709590。上述特征表明了白云石等的充填作用与深部热液活动有关。受深部热液作用强度的限制,寒武系白云岩中已有的岩溶型孔隙并没有被完全充填破坏,仍有较多的储集空间得以保存下来。
691-701

大型帐篷构造对贵州天星桥喀斯特石林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

摘要:贵州黄果树天星桥景区下三叠统安顺组白云岩广泛出露,分布有连片水上石林,其发育在下三叠世台地相与深海盆地过渡的台地边缘相带上,这里海水进退频繁,古海岸带暴露面上大型帐蓬构造十分发育。碳酸盐岩古暴露带这种岩性特征,一则导致岩石充满裂隙及孔洞,极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及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另则导致岩体软弱结构面密布,岩石的力学强度降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极易产生节理裂隙,进而为大气降水入渗及地下水运移开拓出大量通道。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试图探讨大型帐篷构造对该区喀斯特石林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
702-708

汶川地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因模式分析

摘要:文家沟2008-2010年期间8次泥石流事件是在地震滑坡堆积体上因持续强降雨渗透变形溃决和后续侵蚀产生的,不同于一般的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文家沟滑坡堆积体上新生的泥石流沟共冲出松散固体物质总体积约180×10^4m^3,2010年的“8·13”泥石流事件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冲出的松散固体物质体积约在115×10^4m^3。文家沟泥石流的成因模式是,强降雨过程在滑坡堆积体上先期出现“渗流管涌、暂态壅水、溃决滑塌”的造沟作用模式,后期出现“溯源侵蚀、冲刷刨蚀、侧蚀坍塌、混合奔流(搅拌机)”的扩沟作用模式。2008年的“6·21”和2010年的“7·31”泥石流事件主要起因于前者,其他事件主要起因于后者。松散堆积体因排泄持续降雨入渗的能力不足而造成地下水滞留和水位升高是导致斜坡体稳定性降低的内在原因。当地下水壅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斜坡的稳定性最低,成为堆积体表层发生滑塌溃决的临界条件。
709-716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摘要:2012年6月16日至19日,“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宝才,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台湾水土保持技术协会理事长王德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殷跃平等出席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朱立新秘书长主持。
716-716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镇江市蛋山大型堆山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镇江市蛋山大型堆山工程地基由强风化三叠系泥质灰岩和燕山期闪长玢岩及粉质粘土、软土等岩土层组成,其地基岩土层力学性质相差较大。本文对该堆山工程填土的力学性质和人工山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填土的最佳含水率和最优干密度分别为18.2%和1.68g/cm^3,其强度比原状土低,具有中等压缩性。采用分段进行堆土施工可以较好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以土层为地基的西侧和南侧其山体边坡稳定性较差,在特殊不利工况下接近临界状态。这一研究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废弃物处理和堆山景观工程均具有示范作用。
717-725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火成碳酸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及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摘要:火成碳酸岩是地表出露较少的幔源岩石之一。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碳酸盐化的橄榄岩和循环的地壳物质(如碳酸盐化榴辉岩或泥质岩)的低程度(〈1%)部分熔融均可以产生碳酸岩质的熔体,其中碳酸盐化泥质岩具有最低的熔融温度且更加富碱质、CO2和不相容元素;富CO2的霞石质等硅酸盐岩浆也可以通过不混溶或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碳酸岩,用于解释碳酸岩在空间中常与碱性硅酸岩的共生关系。由于碳酸岩熔体具有极低的粘度和高的活性,形成后在上升过程中会将二辉橄榄岩转变为异剥橄榄岩,是引起地幔交代作用和地幔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重要介质之一。实验表明在俯冲作用过程中,大多数的碳酸盐在位于岛弧之下的含水熔融并不分解而是被带入到深部地幔并且稳定存在,含碳地幔的熔融又会形成碳酸岩质的熔体,这说明俯冲循环物质可能对碳酸岩的成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碳酸岩的初始熔体成分、岩浆演化、地幔交代作用、成矿特征以及碳从地球深部返回到地表的途径和过程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国火成碳酸岩出露相对较多,分布广泛,因此,加强我国碳酸岩以及伴生硅酸岩的成因研究,同时开展与碳酸岩相关的实验岩石学工作,不仅可以检验现有的成因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对火成碳酸岩的研究水平;由于其特殊的成因背景,还可为许多存在很大争议的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726-744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中国东部海域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应初探

摘要: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东部陆架海沉积物扩散和沉积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对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机制以及沉积物收支情况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整理的现代沉积速率资料,从物源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泥质沉积区10~lOOa尺度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分布规律,并与全新世泥质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指出物源是控制这些泥质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人海物质是这些泥质沉积的主要“源”,而这些泥质区是典型的“汇”。小型河流河口沉积过程和物质贡献需引起重视。定量化物源分析需结合物源供应等方面的资料,在遵守沉积物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745-756

山东栖霞大方山玄武岩中地幔熔体玻璃捕虏体岩相学及岩石化学研究

摘要:过去地学界对固体地幔岩捕虏体研究已经相当充分。另外,山东栖霞大方山还存在地幔熔体玻璃捕虏体,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既不同于固体地幔岩也不同于寄主玄武岩。此玻璃体特别富K,而且早于寄主岩浆,二者间很不平衡。富K玻璃捕虏体往往被玄武岩浆消化殆尽,但在野外仍然可以找到少量残留体供室内研究。此熔体玻璃的存在意味着该区玄武岩浆作用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岩浆体系,还存在早一期的碱性地幔岩浆。后者消化混染于玄武岩浆之中,会产生富K玄武岩。
757-762

西昆仑慕士塔格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古特提斯碰撞时限的制约

摘要:慕土塔格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出露面积最大的侵入体,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其中发育大量的暗色微细粒包体和基性岩浆条带。根据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以及Th、U、REE元素等特征,所测试的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利用LA-ICP-MS锆石U-Ph定年,测得岩体东西部分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29.6±0.8Ma(MSWD=0.44)、232.8±1.5Ma(MSWD=0.21),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综合获得该岩体年龄为231.4±0.7Ma(MSWD=1.5),属于中三叠世晚期。根据岩石学、锆石内部结构及其REE元素特征,结合前人地球化学资料,该岩体应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慕士塔格岩体应是从挤压的主碰撞期向伸展后碰撞期转换的产物,表明古特提斯主碰撞作用发生在中三叠世晚期之前,之后开始进入古特提斯后碰撞阶段。
763-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