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草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草业论坛、草地资源与利用、牧草研究、种子科技、草地农业、草地畜牧业、草地保护、草坪园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国际刊号:1001-0629
  • 国内刊号:62-1069/S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51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3
  • 综合影响因子:1.617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草业科学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草业科学杂志专论

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读者反映综述

摘要:200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登载的“钱学森生平”,第一次突出强调了钱老晚年的重大贡献“倡导发展沙草产业,帮助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大地周刊》、《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均以整版篇幅围绕钱学森是“中国沙产业之父”开展重点报道。
1-5

“南北分界”与“农牧交错”一席谈

摘要:近来,常有人问:兰州大学地处西北(实际地理位置在全国的中心地带),为什么要关心“南北分界”“农牧交错”这些似乎不搭界的问题。
6-12
草业科学杂志前植物生产层

NDVI和EVI在高寒草地牧草鲜质量估算和植被动态监测中的比较

摘要:对2007-2009年126景MODIS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11个高寒草地监测点的地上生物量鲜质量(AGB)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MODIS共4种植被指数(NDVI250,NDVI500,EVI250,EVI500)在估算高寒草地牧草鲜质量中的优劣,并确定了通过EVI250估算地上生物量鲜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EVI在高寒草地上均比NDVI小,但EVI比NDVI更稳定准确。应用植被指数产品EVI估算高寒草地牧草鲜质量优于NDVI,其中在EVI250、EVI500、NDVI250和NDVI5004种植被指数中,EVI250与地上生物量鲜质量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04(P〈0.01),回归方程为yAGB=-244+1316xEVI250(R2=0.817,P〈0.01)。
13-19

黄土高原3种建群种植物枯落物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摘要:天然草地枯落物分解所产生的化感作用是一种独特的调控机制和竞争作用。研究比较了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3种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枯落物浸提液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幼苗生长指标(出苗率、株高、地上干质量、根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建群种植物均会对苜蓿幼苗的生长产生影响,且会随着质量分数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长芒草枯落物浸提液及茵陈蒿枯落物浸提液分别对苜蓿幼苗的出苗率和株高的抑制效应最为强烈,且3种枯落物浸提液均会对苜蓿幼苗根干质量产生抑制效应,随着质量分数的降低,抑制效应呈现出增加趋势。
20-24

甘南藏族自治州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研究依据1997—2006年甘南州统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甘南州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甘南州耕地总体呈逐年减少态势,且空间差异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甘南州耕地面积变化的四大因素,退耕还林(草)政策是耕地减少的阶段性因素。通过建立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出2007—2020年的甘南州耕地数量。
25-31
草业科学杂志业界信息

本期出现的植物种名

31-31
草业科学杂志前植物生产层

白喉乌头种群生长动态初步研究

摘要: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是新疆伊犁河谷山地草甸草地广泛分布的多年生有毒植物,严重危害着当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掌握其生长发育状态,为合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白喉乌头从返青到开花结实期(5月3日-7月17日)的高度(H)、密度(D)、株丛径(Z)和地上生物量(W)等每15d测定一次,监测其生长动态,并采用一元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对白喉乌头的生长动态进行拟合,并对高度、密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喉乌头的高度、株丛径和地上生物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增长模型分别是:幂函数模型、Long-modified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其拟合方程分别是H=4.6978T0.513551、Z=(494.1776+231.5106T)0.339913和W=2.6393T0.781408;白喉乌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符合房室模型,其方程式为D=114.7676e(-0.005049T)-100.8592e(-0.095765T);在同一时间高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的回归关系:W=39.7814364+5.429432775H-7.108936940Z;高度是影响白喉乌头地上生物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高度来控制白喉乌头的繁殖。
32-37

景电灌区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耦合技术评价分析

摘要:以甘肃省景电灌区的3种典型村落(紧邻沙漠的大咀子村、以砂田为传统耕作方式的寺滩村和以盐碱地种植枸杞为主的红跃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方法调查了村民对沙地封育、保护性耕作、盐碱地种植枸杞(Lyciumchinense)、生态家园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5项措施构成的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的接受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分析农民对管理措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果表明:目标层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为8.569,说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各准则层满意度权重排序为:沙地封育(0.417)〉保护性耕作(0.263)〉盐碱地种植枸杞(0.160)〉生态家园建设(0.097)〉防护林体系建设(0.062),各指标贡献值差异明显,说明农民对5项措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同;不同村落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的认可度不同,同村落对不同管理措施的满意度及认可度权重差异较大;针对灌区发展现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耦合技术及建设对策。
38-44

改良盐碱土和种植技术对土壤性质和树木成活率的影响

摘要:该试验在利用燃煤脱硫废弃物和改良剂改良土壤回填土的同时改良种植技术,即对树坑底部采取四种不同的垫层(无处理、稻草+黄沙垫层、黄沙垫层、石子+黄沙垫层),研究了改良的盐碱土和不同垫层对植树后坑内土壤的pH值和全盐含量和树木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3个处理区不同深度土层的平均pH值较试验前下降了9.01%~12.10%(P〈0.01);对照区不同深度土层的平均pH值均有增加。试验区内稻草+黄沙垫层pH值降低效果最好(P〈0.05)。2)3个处理区不同深度土层的平均全盐含量较试验前下降了1.62%~67.59%(P〈0.01);对照区不同深度土层的平均全盐含量增加22.37%~58.21%。3个处理区稻草+黄沙垫层全盐含量降低效果最好(P〈0.05)。在树木种植后的45d、75d和165d分别测定了成活率,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个处理与对照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国槐的成活率处理组比对照提高了28.7%~31.1%;白腊的成活率处理组比对照提高了88.3%~112.6%;云杉的成活率处理组比对照提高了46.0%~48.0%;西府海棠的成活率处理组比对照提高了26.5%~33.6%。
45-49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及其与碳、氮、磷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放牧、施肥等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就今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侧重点进行了展望。
50-57

垃圾和污泥堆肥用作无土草皮基质的研究进展

摘要:垃圾和污泥经过合理的堆肥化处理之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草坪植物生长。本研究从垃圾堆肥和污泥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草坪草、环境的影响,在无土草皮开发中的应用,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关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58-63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共生固氮的影响

摘要:豆科植物根系分泌物、结瘤因子、根瘤菌与其他具有竞争性的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土壤水分、酸碱性和矿质营养等非生物因子均是影响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中生物因素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深远,在共生体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对根瘤菌-豆科植物侵染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的影响,对促进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两方面着手,主要介绍了宿主植物、根瘤菌及环境因子对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影响,并浅析了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64-70

5月国际市场主要饲料与畜产品价格分析

摘要:北美大豆和豆饼价格分别较4月下跌2.6%和2.5%。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37万t,为4年来首次,美国玉米价格较4月上涨3.4%。
70-70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发挥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以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例

摘要:由国家正式批准实施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保护已列入全国50个水源涵养区的海东——甘南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但项目区由草原、森林和湿地组成的完整水源涵养体系,由于草原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草原"三化")而严重受损。其中,草畜失衡是造成草原"三化"的主要根源之一。本研究在分析和论证草原"三化"及其生态功能衰退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应充分利用甘南黄河补水项目实施的绝佳契机,就如何落实草原"草畜平衡制度"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71-76
草业科学杂志植物生产层

青藏高原入侵杂草黄帚橐吾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研究

摘要:外来入侵物种的遗传变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控制措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本地产生杂草的遗传变异却研究较少。菊科中的黄帚橐吾主要依赖根状茎和种子进行繁殖,是青藏高原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广布杂草。本研究利用RAPD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研究该物种11个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3个随机引物获得了81条可重复的扩增带,每个引物平均产生6.23条带,74.07%(61条)的带是多态的。种群中多态位点变化为19.45%~60.49%,He是0.1698±0.03,表明该物种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RAPD表型(基因型)十分丰富,并且变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总遗传变异的67.64%存在于种群间,而只有31.74%的变异分布在种群内。与起初认为该物种由于克隆繁殖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均较小的预期相反,发现了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高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参数接近非克隆或非入侵物种的平均值。有性繁殖、长距离扩散以及可能的杂交渗入是导致该本地杂草具有不同于其他入侵杂草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
77-87

含有拟南芥转录因子CBF4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摘要:用SalI和EcoRI酶将CBF4基因切下,连接到Bluescript M13(SK)上,构建成中间载体SK-CBF4,再用BamHI和KpnI双酶切SK-CBF4和HpBPC26-CBF4,用T4DNA连接酶将这2个片段连到一起,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HpBPC-CBF4。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植物表达载体HpBPC26-CBF4构建正确,可用于今后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
88-9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板蓝根叶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采用10%的聚乙二醇6000对板蓝根(Strobilanthes cusia)叶片进行干旱胁迫处理8d,并添加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研究外源NO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板蓝根叶片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外源NO处理促进干旱胁迫下板蓝根叶片脯氨酸(Pro)积累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且低浓度的NO能提高SOD酶和POD酶的活性,而高浓度的NO则抑制这2种酶的活性。相同处理下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都呈现下降趋势,而低浓度的SNP使MDA含量下降的更大。表明外源NO处理提高了板蓝根的抗旱性。
97-101

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草地土壤碳密度和组分的影响

摘要:2007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以种植2年的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时期,土壤有机碳密度以隔行混播草地最大,为11.59t/hm2,其次为单播紫花苜蓿草地,二者显著高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同行混播草地(P〈0.01);氧化稳定系数,隔行混播草地最大(1.28),同行混播草地次之(1.16),二者亦显著(P〈0.05)高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1.00)、单播无芒雀麦草地(0.85);表明混播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且隔行混播较之同行混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