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长江学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Yangtze River Academic

  • 42-1754/H 国内刊号
  • 1673-9221 国际刊号
  • 0.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长江学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者与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研究、文献·考据_《古音汇纂》研究专题

长江学术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理念的多重缘起1-15

摘要: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学科、文教建构、意识形态寄托的兴起及其对未来中国文学论述的深远影响,并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鲁迅、黄人、蔡元培、周作人为中心,思考交相汇集的文学及美学观念的实践。

从症候阅读到意识形态缝合——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的嬗变16-23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呈现出批判性逐渐减弱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症候阅读与现代性批判分别是对电影意识形态特性的重新体认和我国意识形态自我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是全球化过程中民族身份自我认同的表征,认同中过分强调了对立,缺少对话精神;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电影中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总结,则使电影意识形态批评与意识形态缝合,批判性减弱。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应坚持意识形态批评的批判性、动态观与时代感。

论沈从文的政治意识24-30

摘要:沈从文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作家。他的政治性不是以对现实政治直接介入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而是站在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立场,以文学的方式来介入现实。与文学政治化的作法相反,沈从文则有将政治文学化的倾向。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他试图探索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形式,以实现改造国族政治的宏大蓝图。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31-37

摘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刻画着墨最繁、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他既是魏晋风度的标杆,也是精于品鉴的名士,同时还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家长。刘义庆主要以褒扬的态度多角度地展现了东晋第一名士的风范。《晋书·谢安传》多采用《世说新语》中的内容,然而两者亦有根本差别:作为正史的《晋书》主要展现了谢安的人生轨迹及其丰功伟绩,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世说新语》则着重抒写他的名士风度,后世对谢安名士形象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它而获得,而非《晋书》。

宋南渡诗坛的创作风貌及衍变38-44

摘要:宋南渡诗坛是一个由和平转向战乱又趋向和平的特殊时段,靖康之难和绍兴和议这两大历史事件对诗坛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士风流—时代悲歌—隐逸情怀的主题衍变,清雅、悲慨、闲淡的风格演变,崇"法"、重"气"、尚"清"的诗学追求历程三个方面,宋南渡诗坛呈现出动态的衍变历程。

袁枚对宋诗的态度45-53

摘要:袁枚对宋诗的态度可谓复杂多元。他批评宋代诗人的种种不足,指摘宋诗的缺憾,其用意或是纠正当时流行的宗宋诗风。而如果不必在唐宋诗间作出抉择的话,他对宋诗的立场则颇为融通开放。袁枚既肯定宋诗的创新精神,承认宋诗中某些体式特别是七律的成就,又欣赏宋人常用的"翻案"、"理语""点铁成金"等手段;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及陈与义等人亦不乏认肯。另外,袁枚的诗论和诗作与宋人及宋诗亦有若干相通之处。袁枚对宋诗的复杂多元态度,与其诗学思想的创新趋向和包容性直接相关,更透露出乾嘉诗坛对宋诗接受的日趋普遍和深广之态势。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高地之旅与莪相式的崇高之美54-57

摘要:本文旨在揭示18世纪时期如画美的审美潮流以及莪相诗歌如何引发了苏格兰高地旅游热,影响了英国游客对线路的选择和崇高之美的体认。

女巨人:身体—国家想象——穆时英《Craven“A”》中的性别与政治58-64

摘要:穆时英在短篇小说《Craven"A"》中将女性身体想象为地理性的存在,以绘制地图的方式描绘女性身体。这种隐喻明显源于欧洲文学传统,与法国诗人果尔蒙的"舆地志"和波德莱尔的"女巨人"形象有着亲缘关系。穆时英通过"重写"承接了欧洲文学传统中女巨人/小男人的构型。当身体-地图逐渐延展为身体-国家时,两性关系超越了欲望和性别,转换成了民族-国家生存的焦虑,实现了对郁达夫《沉沦》式的性欲/民族叙述的误读和改写。

长江学术杂志文学理论研究
文艺思想的现实定力与学科走向——以“延座讲话”及其研究为逻辑基点65-72

摘要:纵观《讲话》的阐释轨迹,大致可作如下分期:一是健康、稳步的阐释、补足期,二是坚持与曲折发展期,三是教条化、绝对化的异化时期,四是活跃与迷失期,五是回归与调适期,六是理性建构期。在全球化语境中,文艺思想的应答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甄别筛选力,二是消化吸收力,三是创新增长力。进入新的世纪,研究者们应勇敢面对全球化语境的挑战,持续推动文艺思想研究的创新活力。具体说来,以下四种基本姿态尤为重要:一是正视文艺思想研究的现有缺陷,二是强化文艺思想研究的现实对应功能,三是创新文艺思想研究的方式方法,四是构建文艺思想研究的学科体系。

后新时期的文学特征与长篇热潮的兴起73-81

摘要:大陆1989年后的"后新时期"文学生态,明显异于1980年代的"新时期"。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商品意识开始向政治、社会,甚至文化领域渗透扩张,不但后的文学轰动效应已不复见,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纷呈"现象也随之消失,继之而起的则是商品化和大众化、个人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1990年代起,在新的文学生态下,长篇小说数量激增,形成创作热潮,追探其源,包含小说文体的发展、各代作家的参与、出版管道的扩增、商业利益的影响等多种内缘和外缘因素。后新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处于此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不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因此如何走过此过渡期,摸索出新的文艺规律,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对话视角82-88

摘要:对话是当代多元社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现代人文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中国学界在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对话视角。第一,中西对话是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本质属性。第二,古今对话体现了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宏观视野。第三,主客对话体现了翻译文学史研究的间性问题。第四,内外对话体现了翻译文学史的思考方法。总之,上述对话视角既是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深化的理论基点。

论庄子之“游”之审美指向89-95

摘要:"游"为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审美指向表现为游戏之美、观照之美、通融之美、逍遥之美和超越之美。这是一种有别于儒家的序化伦理的规范之美,而呈现出随性、简化的超越之美,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和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对后世的美学思想、艺术创造和人生履及都有着透入肌理的影响。

长江学术杂志汉语研究
试论指示词语“本”及其构式“本NP”96-102

摘要:本文讨论了"本"的指示词语性质,并从终点指示的角度对"本NP"进行了分类,认为"本NP"可以指示自我、时间、空间和客体。"本NP"还有语篇指示、移情用法、文内照应等特殊用法。从指别词系统看,"本"和"贵""该"构成了己方、对方、他方三方指示系统。

汉语反义复合疑问词语的发展103-110

摘要:反正组合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反义复合疑问词语属于其中一种情形。这类词语在中古汉语里突现,其意义经历了从模糊表量逐渐精细化的过程。近代汉语时期该类词语开始了系统内部的汰择,其中"多少"意义逐步抽象化,功能不断扩展,成为反义复合疑问词语系统内部虚化程度最高、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词,不仅单独用于询问时占优,在叠架形式中也逐步取代了"若何"、"几许",随着北方方言的强势推行,其流行地域范围广,由北方方言向南方方言扩散。

方位成分“中”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原因111-116

摘要:表示在一定界限范围内部的方位成分"中",从上古到现代其语义从具体到抽象,从实在到虚灵,其词性也经历了由方位名词到时体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导致"中"语法化的原因主要有自身的语义基础、隐喻机制、语义泛化、使用频率高、语言接触以及单音节等等因素。

从简帛医籍看药学词语的时代特征117-121

摘要:简帛医籍所记的药学词汇丰富而繁杂,包括药物名称、药物量词、炮制词语、服药词语与其他相关词语等类别。不同时代的医药文献,其药学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对简帛医籍药物名称、药物剂量、药物炮制、药物疗效等词语的比较,探讨其时代特征,从而为简帛医药文献的时代研究提供语言学上的证据。

长江学术杂志文献·考据
《全宋文》所收碑志文补遗五篇122-124

摘要:《全宋文》漏收陈瓘《丰清敏公墓志》、《邹浩墓志》、《张太君墓志铭》,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杨时《曾肇神道碑》五篇,今予以考证并补遗。

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与《春秋》三传异文125-131

摘要:《春秋》三传所据之《春秋》经文有异,此即《春秋》三传异文。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春秋》,以康熙六十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简称"康熙《春秋》")作底本,但不知道此底本异文择取的标准。经考证,康熙《春秋》的经文取自宋胡安国的《春秋传》(胡传),异文直接沿用胡传。胡传在三传之义中作权衡取舍,三传异文因"义"而定,而康熙《春秋》对胡传之义有沿袭有批判,故三传异文与"义"不再对应。至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对康熙《春秋》以及胡传多有批判,故难以看出三传异文与三传之"义"的对应关系。通过检讨《中国经典·春秋》中三传异文的源头,可以窥知理氏《春秋》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本土《春秋》注疏的疏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