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蚌埠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2200
  • 国内刊号:34-1067/R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微小RNA-125b及其靶基因信号素分子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125b及其靶基因信号素分子(SEMA)4C在乳腺癌组织(BRCR)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CT)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24 例BRCR及其NCT中miR-125b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BRCR及其NCT中SEMA4C的表达.统计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等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联性.结果:SEMA4C表达在BRCR中高于NCT,SEMA4C表达在淋巴结转移和cerbB-2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而在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临床分期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25b表达在BRCR中低于NCT(P〈0.05),其表达在SEMA4C、淋巴结转移以及cerbB-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 -P=0.022).结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EMA4C表达升高,miR-125b表达降低,两者均与cerbB-2过表达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关系,提示SEMA4C为miR-125b靶基因之一,miR-125b可能是一个新的乳腺癌标志物.
1301-1304

JAKs家族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JAKs家族基因在不同时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AKs家族基因在不同时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RT-PCR法分别检测AML初治组、复发组、完全缓解组(CR组)以及正常对照组(NC组)骨髓MNC细胞中JAKs家族基因(JAK1、JAK2、JAK3和TYK2 mRNA)的表达.同时对初治组患者随访3年,统计3年生存率.结果:初治组和复发组AML患者JAK3和TYK2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CR组和NC组(P〈0.05~P〈0.01),4组JAK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治组和复发组以及CR组和NC组间JAKs家族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AK1、JAK2、JAK3和TYK2阳性组和阴性组间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JAK1、JAK2、JAK3 和TYK2 mRNA阳性表达组3 年生存率依次为36.75%、33.12%、22.13%和19.07%,而阴性表达者依次为46.56%、41.25%、39.55%和37.02%.COX 风险回归分析显示,JAK3 和TYK2 mRNA阳性表达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JAKs家族基因在AML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JAK3和TYK2 mRNA表达阳性与CR和总体生存率关系密切,直接影响预后.
1305-1308

胃癌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60例中BRMS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BRMS1蛋白低表达(35.0%),在癌旁组织中高表达(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水平在胃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异常低表达,且其低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有一定关系.
1309-1311

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的制作验证血管端-侧吻合的手术模型可行性评价

摘要:目的:建立SD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验证血管端-侧吻合的手术模型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将右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气管下面的组织,与左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记录缝合针数及吻合时间,1个月后取吻合口血管行HE染色及脑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进行观察.结果:成功建成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吻合7针,平均吻合时间(40 ± 5)min.吻合1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大脑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无脑缺血灶.结论:模型制作成功率高,能保证脑组织血液灌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护颈总动脉周围的分支血管及神经.模型可应用于烟雾病外科治疗及插入性血管移植的临床研究.
1312-1314

慢性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线粒体ATP酶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线粒体ATP酶含量及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低氧训练方案分为慢性组11只、急性组12只、对照组9只.慢性组行慢性间歇低氧训练,首先置于低压氧舱,模拟海拔3 km,每日持续4 h,训练2周;再模拟海拔5 km,每日持续4 h,训练2周;最后模拟海拔8 km,放置4 h.急性组立即置于模拟海拔8 km,放置4 h.对照组则不行低氧训练.低氧期满后,断头处死大鼠,分离心肌线粒体,测定ATP酶活性.结果:慢性组ATP酶含量(9.04±4.71)μmol·mg-1· h-1,均较急性组(4.96±1.17)μmol· mg-1· h-1和对照组(4.38 ±0.95)μmol·mg-1·h-1明显升高(P〈0.01).慢性组Na+、K+-ATP酶活性(2.55 ±1.41)μmol· mg-1·h-1,与急性组(2.66 ±1.07)μmol· mg-1·h-1和对照组(3.08 ±1.37)μmol·mg-1·h-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组Ca2+、Mg2+-ATP酶活性(1.17 ±0.34)μmol·mg-11·h-1与对照组(1.28 ±0.42)μmol·mg-1·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急性组(0.58 ±0.14)μmol·mg-1·h-1明显升高(P〈0.01).结论:慢性间歇低氧训练可增强Ca2+、Mg2+-ATP酶活性,同时能够显著增加ATP酶含量,有助于提高心肌运动功能,使大鼠适应低氧环境.
1315-1317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大学生科技园地

大学生短时心率变异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短时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方法:采用便携式心电记录仪记录410名大学生静坐状态5 min心电图,并按性别分组进行HRV时域、频域及Poincare散点图分析.结果:女性大学生时域指标中平均R-R间期、正常R-R间期标准差和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均低于男性大学生(P〈0.05~P〈0.01);频域指标中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和总功率女性大学生均低于男性大学生(P〈0.05~P〈0.01),而极低频功率、标准化的低频功率、标准化的高频功率和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oincare散点图指标中,散点图宽度和长度值女性大学生均低于男性大学生(P〈0.05).结论:大学生短时HRV时域指标、部分频域指标以及Poincare散点图指标与性别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统计学参考依据.
1318-1320

蚌埠市龙子湖区女性乳腺钼靶检查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蚌埠市龙子湖区女性乳腺患病情况,分析致病高危因素,以期探讨科学合理的乳腺疾病预防措施.方法:对蚌埠市龙子湖区妇女宣传乳腺健康预防知识,将自愿参加研究的1 288名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乳腺钼靶检查及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发现患乳腺疾病834人,患病率64.75%,其中乳腺增生症676例,乳腺良性肿瘤144例,乳腺癌3例,其他乳腺疾病11例.31~40岁和41~50岁调查对象的乳腺疾病患病率均高于21 ~30 岁、51 ~60 岁以及大于61岁者(P<0.05).结论:蚌埠市龙子湖区女性乳腺疾病患病率较高,应定期防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乳腺疾病的二级预防.
1320-1322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快速康复手术治疗组(观察组)30例,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实施手术,应用限制性输液管理模式,术中变温毯保温,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泵;常规手术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全麻实施手术,术后采用常规静脉镇痛泵.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及术毕时的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并观察术后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和术毕各时点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且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各时点水平(P〈0.01);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及术毕时各时点血糖水平较麻醉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清皮质醇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23-1325

早期乳腺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和胸前神经(ATN)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整保留ICBN和ATN的65例(保留组),切断ICBN和ATN 55例(切断组).术后对2组患侧胸肌萎缩情况和上臂内侧感觉进行比较,并观察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保留组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和胸大肌萎缩程度均明显低于切断组(P<0.01).随访6 ~36个月,2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和ATN可有效减少患侧胸肌萎缩,减少上肢并发症且不增加患者复发转移危险.
1326-1327

甲状腺手术中2种显露喉返神经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的效果.方法:120例甲状腺手术中,根据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式不同分为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组65例(99条次)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组55例(57条次).分别比较2组寻找喉返神经时间(即游离好甲状腺开始寻找喉返神经至找到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寻找喉返神经时的出血量)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2种方法寻找喉返神经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均能简便、有效地寻找到喉返神经,并能够有效保护喉返神经不受损伤,术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直视下灵活采用2种方式解剖、寻找喉返神经.
1328-1329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术前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30例

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术前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方法:60例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30例术前采用1~2个疗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的静脉化疗(化疗组),之后全部行宫颈癌根治术;30例直接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结果:化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术前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淋巴结转移,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30-1332

胸片呈不同表现的支原体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胸片呈不同表现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患儿的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选择MPP患儿156例,根据胸片是否呈大叶性肺炎改变分为2组,其中A组患儿胸片呈大叶性改变;B组患儿胸片呈支气管肺炎或云絮状改变.选择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6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检测3组患儿的T细胞亚群并比较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儿的CD4 +和CD4 + / CD8 +均较C组明显降低,而CD8 +则显著升高,其中A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免疫损伤在MPP的起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年龄较大的MPP患儿,胸片表现易呈大叶性肺炎,且受到的免疫抑制强.
1333-1335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42例(50眼)予以常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B组42例(48眼)予以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治愈率、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B组复发率4.2%,低于A组的20.0%(P〈0.05),B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4.1 ± 1.9)d,少于A组的(6.9 ± 2.3)d(P〈0.01);B组患者术后明显不适者2例(4.2%),少于A组的13例(26.0%)(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并促进角膜创面上皮愈合,降低复发率,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335-1337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及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患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及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易患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CI患者39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3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运用PCR检测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分析2组受检者ALOX5AP基因中SG13S89、SG13S114和PDE4D基因中SNP83的多态性,分析ALOX5AP及PDE4D基因多态性与CI的关系.结果:病例组SG13S89中AG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的影响后,SG13S89中AG基因型是增加CI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5);AT型及SAD型CI患者SG13S89基因中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层后分析发现,女性是增加SG13S89基因中的AG基因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G13S89中的AG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使得CI的频率高于其他等位基因,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介导的血管炎性反应实现,而未发现SG13S114及SNP83基因的多态性与CI有关.
1338-1340

不同营养供给方式对无胃肠道功能障碍脓毒症患者血糖控制和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供给方式对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血糖控制和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38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肠内营养液组及顿服营养液组,各69例,分别实施肠内营养液持续输注及营养液顿服,比较2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肠内营养液组和顿服营养液组营养支持15 d后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4.3%及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营养支持前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营养支持1~15 d后血糖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上升(P〈0.01),但肠内营养液组患者营养支持1~15 d后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顿服营养液组(P〈0.01).肠内营养液组和顿服营养液组营养支持15 d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8%及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营养支持1~15 d后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GIDF)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均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P〈0.01),肠内营养液组营养支持1 ~15 d后 GIDF及 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顿服营养液组(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GIDF评分与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持续灌注肠内营养液较顿服营养液而言具有相仿的高血糖、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但其在保证能量供给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作为脓毒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1341-1343

血清肌酐、尿素氮及尿酸对妊娠期糖尿病肾功能的评价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检测在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待产分娩的GDM住院患者99例(GDM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正常妊娠孕妇99例为对照组.对Scr、BUN、UA 3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GDM组血清U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组血清BUN和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UA值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UA水平的异常升高可能是GDM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1344-1345

替吉奥联合伽马刀治疗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替吉奥(S1)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体部伽马刀治疗时用真空垫和三维立体定向体架固定,增强CT扫描,肿瘤靶区外扩10 mm为计划靶区,50%等剂量线包绕95%计划靶区为处方剂量线,每次350~450 cGy,5次/周.10~12次完成.肿瘤边缘总剂量:4 200~4 950 cGy.69例中联合组36例,行体部伽马刀治疗联合口服S1 40 mg/m2 ,2次/天,口服21 d,28 d为1个周期,口服4个周期;对照组33例,单纯行体部伽马刀治疗.结果:联合组近期总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6.11%、77.78%,对照组分别为63.63%、54.54%,联合组1 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7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急性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可耐受,经积极治疗可好转,未发生治疗相关性病死亡.结论:S1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提高1年生存率,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1346-1349

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减轻化学性膀胱炎症状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应用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膀胱肿瘤术后由灌注化疗药物引起的膀胱炎,观察其疗效.方法:44例膀胱癌术后因行化疗药物灌注引起化学性膀胱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各22例,对照组单独给予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治疗组给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服用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24 h内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区疼痛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在改善平均24 h内排尿次数和膀胱区疼痛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2组在改善平均24 h内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内平均每次排尿量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由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能明显减轻膀胱刺激症状,增加膀胱容量,减轻患者痛苦,其疗效优于单用索利那新.
1349-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