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8:16:03
从1906年李叔同创办《音乐小杂志》算起,我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至今已逾110年。在这一个多世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激荡碰撞中,我国的音乐期刊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到20世纪20和3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整体上的传播范围、对象及经营状况都显示出了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倾向。此间,我国的音乐期刊也经历了类型的生成与传播对象的分化。在当下音乐媒介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对我国音乐期刊在一百多年来的传播概况做回顾梳理,或将让我们对音乐期刊在当下的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拥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深深影响了中国当时的文化教育界,中国的音乐文化思想也受到了涤荡,于是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音乐期刊开始萌芽和起步。20世纪20年代之前,有记载的国内的音乐刊物主要有这几本:1906年出版的李叔同编《音乐小杂志》(日本东京三光堂印刷所印行,上海公益社出版,上海开明书店发行)、1908年出版的张无为编《灿花集》(上海灿花书社发行)和1913年出版的李叔同编的《白阳》(浙江师范校友会发行)。然而,这几本刊物更多体现出的是编者的个人力量,①而且目前只存见创刊号,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也很有限。②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至抗战爆发前的音乐期刊传播特征
随着新文化运动大潮的不断推进和各种新文化事业的展开,各种新型音乐社团纷纷建立,学校、专业、社会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城市音乐生活日益繁荣——这些都是中国音乐界对这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突出回应和反映。这个时期主办音乐期刊的,正是这些新式音乐社团、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由知识分子带动的群众团体或政府机构。刊物反映着主办者的国民教育思想与宗旨,反映而又支持着当时的“西乐引进”、“国乐改造”、“美育”、“改造国民品质”等社会音乐文化主潮和音乐生活。20世纪20、30年代,在由音乐社团主办的刊物里,比较重要的、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主办的《音乐杂志》(1920年创刊)、国乐改进社主办的《音乐杂志》(1928年创刊)、北平爱美乐社的《新乐潮》(1927年创刊)、上海新兴音乐社编的《音乐世界》(1938年创刊)以及几本以口琴为主题的期刊等。这些刊物的办刊宗旨,往往呼应着其所属音乐社团的宗旨,呼应着这个时期社会的音乐文化主潮。①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期刊是由在此时期发展起来的音乐师范与音乐专业教育机构、院校及其师生创办的。随着新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界对专业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学术建设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刊物大多数也都表现出了对音乐学术研究的探索和坚持,这在当时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当时发展起来的上海国立音专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29年创刊)、《乐艺》(由国立音专教师发起的乐艺社主办,青主主编,1930年创刊)和《音乐杂志》(音专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艺文社编,易韦斋、肖友梅、黄自等主编,1934年创刊)更是音乐学术探索的突出代表。当时的国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较为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有的地方政府不失时机地介入创办了音乐期刊,开辟了一个对民众进行音乐教育的窗口,其中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的《音乐教育》为主要代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由新式音乐社团、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其他社会群体或个人所创编的音乐刊物,以满足当时人们丰富的城市音乐生活的需要——如对电影音乐的需求,对基督教团体歌咏活动的需求,对国乐演奏、整理的需求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了《今虞琴刊》的民间古琴音乐社团“今虞琴社”,并没有强调对西方音乐的吸收和对国乐的改造,而是专注于对“国乐”本身的研究和整理,比起当时其他的新式音乐社团更为传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20世纪20、30年代这段时间,是中国音乐期刊的第一个发展期。比起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初创阶段,这个时期的音乐期刊无论在传播范围、社会影响面、经营方式还是内容构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因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局势和经济状况而在办刊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一)音乐期刊的地域分布、传播范围与受众面
这个时期的音乐期刊在数量上增长到了几十家,②办刊地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氛围、专业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两地,广东省、江西省等地也有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刊物。根据不同的主办者所办刊物性质的不同,读者受众的类型也分为专业音乐学习者、学校音乐教师、城市音乐爱好者、其他知识分子等。读者接触刊物的途径除了个人的订阅以外,还有图书馆、学校、机关等集体性质的平台。③从总体上看,音乐期刊的受众分布在了全国各地多个省份,读者来自各行各业,当然,其中也会根据某家期刊的专业程度、地域性而表现出一定的专业性或地域集中性。其中,以音乐普及为主要宗旨的音乐期刊的受众面尤为广泛,如从《中华口琴界》主办者中华口琴会的会员构成情况中就可见一斑——中华口琴会的会员分布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华口琴会主办的《中华口琴界》所能达到的受众面。此外,刊物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在当时的音乐期刊中已经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这类“纽带”除了体现为“会员即读者”——编者和读者都属于某个社团的成员这种形态以外,还体现在当时很多期刊都开辟了“读者园地”、“读者俱乐部”一类的栏目,给了读者一个“发声”的平台和空间,让编者可以搜集到读者的各类反馈和建议,增强和巩固了刊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说到刊物和读者的关系,不得不提到当时的音乐期刊所具有的明显的“同人刊物”②的特征——不单只是对音乐期刊而言,“同人刊物”实际上在当时国内文化刊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们受政治的直接干涉少,有比较浓厚的民主、自发性质,办刊的各环节倚赖于某个社团,形成了关系紧密互信的“编—作—读者”群体。廖辅叔曾经回忆:“《乐艺》是纯粹的同仁刊物,来稿一律不付稿费。谁送来一篇文章或一首曲子,就送他刊登他的作品的那一份杂志。”③这样的情形大致反映出了许多当时由新式音乐社团、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院校创办的音乐刊物的状态。④在“同人刊物”的体制下,无论是刊物(编者)和作者的关系、组稿范围,还是刊物的读者对象,都带有了“圈子”的性质。比起大众通俗类刊物的开放和广泛发行,“同人刊物”似乎就显得传播范围相对有限;而且受经济、出版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它们往往生存期较短,印数较少。但这种由体制带来的传播范围的有限不表示其在当时和日后的社会影响的有限。实际上,“同人刊物”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思想的闪光,而被精英知识分子、文化人所认可和再度传播。“同人刊物”的思想性、专业性可以具有很强大的文化引领作用,如《新青年》就是同人刊物。因而,也许可以说,当时的这些“同人”性质的音乐期刊,就如同音乐界中的“《新青年》”,在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期刊的发行方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刊物主要运用了邮寄和代售处销售这两种发行方式。最早创刊和发行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就已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代售处,销售范围主要涉及华北、华东、西南地区,也进行全国及海外发行。⑤兹再具体以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第1卷第10期上的内容为例。刊物订阅的定价表中详细列出了每期、每年、甲种本、乙种本杂志以及国内外邮费等详细的价格信息。从下表中信息可见,邮资由读者负担,并且刊物的发行范围可能已经涉及了国外。这期《音乐杂志》上列出的代售处信息有“北平王府井大街中华乐社、西长安街真光摄影社、灯市口郭纪云图书馆、琉璃厂北京图书公司、景山东街景山书社、青云阁富文斋、东安市场佩文斋、上海四马路中市北新书局”等。由此可见,当时音乐期刊的经售处是以书店为主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