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部位形态学特征及介入封堵术疗效观察

作者:李国庆; 吕继; 郭自同; 余小林; 雷建新; 王钊; 阿木提; 穆叶赛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VSR穿孔介入封堵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分析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介入封堵VSR的疗效,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3岁,罪犯血管为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1例。6例患者均有左向右室间隔膨出瘤。在左前斜45°+头20°投照体位下左心室造影提示4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中1/3、2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心尖部1/3;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舒张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3.40 mm,最大值52.12 mm;收缩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0.40 mm,最大值49.12 mm;筛状穿孔数4(1,7)个;舒张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4.40 mm,最大值18.30 mm;收缩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1.90 mm,最大值16.60 mm。6例患者于AMI后56(7,99)d行VSR封堵术,1例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1例患者术前行体外膜肺氧合。5例(5/6)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16(12,22)mm,此5例置入封堵器前均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1/6)因下壁心肌梗死,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与心室肌后壁交界处,选最大直径30 mm室间隔封堵伞固定困难,封堵失败,1个月后因反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死亡,患者置入封堵器前未对罪犯血管行PCI。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3例(3/5);少量残余分流1例(1/5),择期行降落伞左心室减容术,残余分流消失;中度残余分流1例(1/5)行二次室间隔封堵后残余分流消失。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前术后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变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AMI并发VSR部位呈左向右膨出瘤,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瘤体多数可能呈喀斯特地貌溶洞样筛状多孔,介入封堵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分类:
  • 期刊
  • >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
  • 医药卫生科技
  • >
  • 医药卫生综合
收录:
  • 知网收录(中)
  • 上海图书馆馆藏
  • 维普收录(中)
  •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万方收录(中)
  •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
  • 室间隔穿孔
  • 形态学特征
  • 疗效观察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期刊级别:统计源期刊

期刊人气:778

杂志介绍: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快捷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8812
国内刊号:11-3155/R
邮发代号:82-662
创刊时间:1993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A4
下单时间:1-3个月
复合影响因子:1.85
综合影响因子: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