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小说评论杂志

《小说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2164
  • 国内刊号:61-1017/J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0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
  • 综合影响因子:0.14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小说评论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专题批评

当代文学制度的内在属性、历史变革和改革趋向

摘要:制度作为一个概念,有着较为明确的、固定的和指标化的可操作性体系,更多的是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如何引用“制度”概念,明确文学制度的含义、特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关于“文学制度”的概念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念:
4-8

多元视野下的当代作家生存状态研究

摘要:作家生存状态是文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网络时代来临的新世纪,作家的生存方式,作家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改变。中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作家规模①,与相对平稳的作家物质保障②。相比十七年一体化作家管理体制,中国作家的表述自由度,已变得更宽容,作家生存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不可否认,当下作家生存现状更复杂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9-15

论《文艺报》(1978—1985)的“讨论会”

摘要:《文艺报》(月刊)于1978年7月15日复刊,1981年改版为半月刊,1982年改版为月刊,1985年7月由月刊改版为报纸。"1979年到1984年前后,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段落。"这一时期的《文艺报》作为全国性的文艺理论刊物,以党的文艺政策的宣传者与阐释者的身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6-21
小说评论杂志前沿观察

现代中原“化石”——乔典运论

摘要:当一个人老了,才发现 他是自己的赝品。他模仿了 一个镜中人 而镜子正在模糊,镜中人慢慢 消失在白内障的雾里
22-36

乡土中国的文学形态——以《长河》为例

摘要:从现代文学的角度,乡土文学是基于乡土中国活的精神产物,进入21世纪,乡土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巨变,乡土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样在变化,这里,有生活为文学泉源即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因,但也有着乡土文学反作用于乡土中国——现代中国,即乡土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能够见证社会变迁——思想精神参照的原因,乡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注解的原因。当然,乡土文学还应当包括那些非主流甚至受到排斥的作品。这样我们也就看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乡土文学在中国历经长足的发展,
37-43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王实味与鲁迅的文学因缘

摘要:王实味与鲁迅本来是有机会见面的。从1929年到1935年,除了到辽宁和山东任教一年半,其他时间,王实味都住在上海。跟鲁迅同住一座城市,见面应非难事,但他却似乎从未拜访过鲁迅。个中原因,大概与他寄稿子给鲁迅有关。
49-56

“接地气”和“接天气”——兼谈对“人学”的超越

摘要:近年来,评论家和作家都喜欢说一个词"地气"。这显然是个既通俗又形象还具有传统意味的词。在很多场合,我都会听到某某批评家评论某个作家的作品"接地气",说明其作品贴近大地、人性饱满,并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在南方一年,我总是会听到学者评价西北的作家"接地气",并给予这种"接地气"的文学很高的期待。不错,贾平凹、杨显惠的小说,刘亮程、李娟的散文都有很强的"地气",那种气息扑面而来,犹如置身其中我称其为原生态书写。
57-63

小说课堂之四 小说的雅俗调适

摘要:说到小说的雅与俗,我想专门谈谈金庸的小说。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多数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是。
64-70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挡案

主持人的话

摘要:中国革命所走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文学所走的道路也是如此。这当然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文学。上个世纪5、60年代的作家,多半是随着革命前进的步伐,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自不待说,就是""后的新时期文学,也多半是由从农村改造回城的所谓"五七族",或从农村接受再教育回城的所谓"知青族"创造的。除了这些作家之外,在当代作家队伍中,还有一批从农村进城的作家,就是真正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先前有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后来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包括本辑档主冯积岐等陕西作家。如果说前述作家是农村的过客的话,那么,这些作家就是真正的土著。
71-72

坚持个性化写作——自述

摘要:我从来就认为,写作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自己的写作和别人没有多少干系,和任何团体、机构关系不是很大。三十年前,当我扛着农具在田地里劳动一整天,晚上躺在只有一间大的土厦房中开始阅读文学书籍的时候,只是想,有朝一日用文学作品把自己想表达的表达出来。后来,我尝试着写作,在消息闭塞而偏远的农村,只是埋下头去写。再后来,有了写作的自觉性,自己的想法依旧很单纯:把自己对人生,对人性,对这个时代的理解用一支笔固定在纸上,把笔下的人物固定在纸上,但愿我死去之后,纸上的人物还活着。
73-74

写作是一种生存方式——冯积岐访谈录

摘要:吴妍妍:读您的小说,感觉您是一个有强烈批判意识的作家,您的短篇给我极深的印象,如《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故乡来了一位陌生人》,在这些作品中,您通过巧妙的写作技巧强化批判力度,触及权力与体制,这种批判力度在中国当下作家身上是不可多见的,您曾经在《读小说笔记》中写到,布尔加科夫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写他自己想写的作品,他是一个负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他不愿意加入到虚伪、虚假的大合唱里去,他只能用"曲笔"、
75-79

在边缘处彰显自我——论冯积岐的小说创作

摘要:读冯积岐的小说,时常会产生无法排遣的忧愁。他笔下有一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他们浸染在苦水里,苦难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冯积岐写得却是非常冷静严肃,他把生活中的丑恶一刀一刀划开来,让人不忍卒看却又不得不看。这与他自身的苦难记忆有一定的关系,他的苦难生活集中在""时期的关中西府,作品也以西府乡村为"背靠点"。""之痛是他创作的根源,这种"疼痛感"纠缠了他的灵魂,使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80-85

冯积岐主要作品目录

86-86
小说评论杂志七十年代小说研究

七十年代与《公开的情书》

摘要:1972年(这一年,《牛田洋》、《虹南作战史》公开出版)金观涛、刘青峰夫妻二人设想以他们及朋友之间的通信为素材创作一部反映“一代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的书信体小说。这部小说主要由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青峰执笔,一稿完成于1972年3月,小说最初没有写作者名,
87-94

关于《波动》的个人阅读

摘要:一、寻求理解 在阅读本文之前,如果您还没有读过北岛《波动》这篇小说,建议您尝试耐心地读上几遍。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波动》不是一篇容易读懂的小说。1979年,这篇小说以油印的形式刊登在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上,署名艾珊;此后又公开发表在《长江》杂志1981年第1期,署名赵振开。
95-103
小说评论杂志《花城》研究

《花城》与“重返八十年代”

摘要:一、"重返八十年代"的命题 《花城》文艺丛刊时期(创刊时期)的七期,以丰富而厚实的文学实绩,迅速打开了局面,一跃而站在了全国文学的平台上。这为《花城》后来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1月花城出版社正式成立,从此,《花城》以稳定的双月刊形式发展至今,不间断地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般认为,80年代是文学的年代,是诗的年代,是高考状元都想读中文系的年代,
104-109
小说评论杂志《钟山》专线

污秽、毒以及创痛——陈应松《无鼠之家》

摘要:《无鼠之家》关涉污秽。对于公老倌子阎国立与儿媳燕桂兰之间的情色,小说聚焦了一场赤裸裸的肉搏。“灯拉开,他看到亲家那诧异的眼睛在看着他们:亲家公与她女儿两个人赤身裸体在电灯下白闪闪地拉锯战。”
110-112

有风,从东北来——评高君的《太平年》

摘要:《太平年》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高君的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高君是个勤奋而有才华的人,2003年他开始写小说。他的许多小说,像《流逝》、《花飞花谢》、《段落》、《楚河汉界》、《歌唱》等都还不够成熟,它们总体上都是通过对孤独、死亡、性的书写来表达他的创伤记忆,很容易让人看出他对既有的小说技术路线的实践。但即使是这些作品,无论是《段落》中的段品红和父母阴阳两岸的对话描写,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