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20世纪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长篇卷序言11-19

摘要:在我看来,近三十年,就思想文化背景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文化语境:第一个阶段在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政治的拨乱反正以及思想解放运动,在相当时间保持了同步共进的关系;文学以恢复现实主义传统为中心,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萌动,找到了代言人的感觉,文学反对瞒和骗,呼唤真实地,大胆地,深入地看取生活并写出它的血和肉的说真话精神。

疲惫的书写 坚韧的叙事——2008年长篇小说现场20-30

摘要:2008年长篇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似乎是因其疲惫而显得步履蹒跚。在艺术上别开生面、在思想上别有洞见的作品、甚至引起较大争议的作品都为数很少。这一情况既与我们的视野有限有关,也与长篇小说多年连续不断地“喷发”有关。长篇小说数量上虚假的繁荣,已经不能遮掩长期患有的思想和艺术上的“贫血症”。

乱花渐欲迷人眼——2008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31-37

摘要:多少年来,我们在谈论短篇小说的时候,总是念念不忘叙事技巧。短篇就是一种技巧的运动,这几乎成为一种公理。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就曾说过:“在长篇故事中,一个才能较差的人有时就只是通过堆砌大量事实也能成功。但是在短篇小说中,写作必须是巧妙高明的,否则它将一文不值。”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形式实验场(上)38-44

摘要:有趣的是,在延安的文人中谈得最多的,除了政治,便是艺术形式问题。大约自1939年起,形式问题就成为延安文学界最热门的话题,周扬、艾思奇、张光年、柯仲平、何其芳、徐懋庸以及时在延安的茅盾、沙汀等人,纷纷撰文参加讨论,就文学语言和形式如何变革及其走向各抒己见。这一问题也早已引起党的瞩目,据记载,仅1939年夏,中共中央和、博古便两次邀集文艺界座谈“民族形式”,与会者有艾思奇、周扬、沙汀、何其芳、柯仲平、赵毅敏(鲁艺副院长)等;

论情爱激情50-55

摘要:情爱这种激情发自感官,发自肉体,人们通过或低落或亢奋等难以自制的方式接近幸福感、愉快感,现代人出于对“人性解放”等字眼的偏爱,愿意把情爱解释为两情相悦,但事实上,情爱的内涵远不止此。情爱的指向可能是人(恋人、亲人、朋友、偶像等),也可能是物,更可能是潜在的体制秩序。

小说评论杂志文学地理
主持人的话56-56

摘要: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山东文学,文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方面,许多人认为80年代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的“文学鲁军”已经衰落,他们的代表人物除极少数之外创作大多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许多人又为山东文学的坚守持重叫好,认为90年代以来山东文学之脱离文学潮流正是山东文学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显现。

论齐鲁文化与新世纪山东文学的“难美”飞翔57-64

摘要:日本学者和过哲郎曾谈到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局限性,认为不与空间相结合的时间并非真正的时间,应该把历史与风土互相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的风土性”,即不同的地域空间的差异不仅造成了“精神结构的特殊性”,“还意味着艺术的、亦即艺术家想象力的特殊性”。观照新时期以来的山东文学,就不仅要从时间上进行梳理,而且还要从地域“风土”精神结构来追根探源。

乡村之魅·女性之痛·成长之惑——近年山东青年小说家的叙事荣观71-77

摘要:以张炜、矫健、莫言、尤凤伟、刘玉民、毕四海等为代表,山东当代文学创作在新时期形成了辉煌的历史传统,“由齐鲁文化的厚重内涵、作家的道德使命感和文本的现实主义风格共同铸造的山东文学形象”曾经“赋予过中国当代文学以全新的内容”。山东作为文化、文学大省的地位就此奠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些著名作家仍然延续着良好的创作势头,同时山东青年作家创作也逐渐成长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新世纪山东新诗的审美意识流变78-82

摘要:汉语新诗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古代与现代“断裂”的产物。在外在救亡的现实压力与内在超越的启蒙冲动下,胡适、俞平伯等学者,强烈反对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力创一种散文化、针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思维的新诗,以代替诗化的、内容贫乏的、形式固定、缺乏现实感的古典诗歌,并以此为突破口,唤醒沉睡的民族思想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在全球视野内的现代性转型。

小说评论杂志作家手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九)83-88

摘要:在追寻搜索白鹿原及其周边三县上世纪前半期生活演变和历史演进的业已沉寂的脚步声、同时也在构思小说《白鹿原》的两年时间里,我常常发生惊讶、惊愕、惊奇、惊诧、惊喜等意料不及的心理撞击,还有更强烈的震撼,也有忍不住捶拳吁叹的失控状态。在这种心理遭遇过程中,我几乎不知不觉进入了男人刚剪掉辫子女人还继续缠裹小脚的白鹿原,感受着也体验着这道原上生活的脉动,

小说评论杂志专题研究
评茅盾文学奖的“现实主义审美领导权”89-95

摘要:谁也没有想到,新时期之初,当众多的文学工作者还在为挣脱文艺黑线专政、努力解放思想并殚精竭虑地“回归现实主义”之时,西方的种种文学思潮、流派以及创作方法趁着国门洞开而蜂涌而人,如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迷惘的一代、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女权主义文学,等等。

从茅盾文学奖看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得与失96-98

摘要: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了,作为本届评奖委员会评奖办公室的副主任,我有幸阅读了全国各地作家协会和各出版社推荐上来的所有作品,并做了笔记,收获颇丰,感慨良多。现就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年限里的长篇小说和2007、2008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谈谈个人感受。

依然如此的茅盾文学奖99-103

摘要:原本计划在11月26日向社会公布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终于在11月28日的凌晨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四部获奖作品就这样呈现在了社会公众的面前。这次的四部获奖作品分别是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据说当下时代的文学早已边缘化了,我真的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真诚地关注着文学,关注着茅盾文学奖。

小说评论杂志《钟山》专线
冰山在叙述中浮出水面——读王松的小说《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106-108

摘要:在我的阅读感觉里,王松是一个非常擅讲故事的作家。包括被称为“三红”在内的《红汞》、《红风筝》、《红霉花儿开》等一批小说,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过:“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那种实验性的文本,我宁愿把小说的外形写得更像故事,也就是说,我讲述的基本原则是,一定要符合‘故事’的起码特征”。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精神堡垒的坍塌与重建——论《风雅颂》的文学史意义109-115

摘要:在“五四”以来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以及对其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究,是许多作家着力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在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有着感同身受的真切体会,而且还在于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与精神状态,跟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民主进程息息相关。

乡土经验·生存视域·成长叙述——读冉正万的《洗骨记》119-122

摘要:冉正万发表于《芳草》杂志2008年第6期的长篇小说《洗骨记》,是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又一个写作实绩。他这部小说,并没有将传统的乡土小说模式奉为圭臬,而是通过对自我和生存、成长、痛苦、毁灭和重生这样的母题的重新书写,使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叙述不单单局限在城乡冲突的背景下,而巧妙地将乡村和都市的不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一幅独特的黔地生存图景,丰富了乡土小说的写作视野。

直面“意义”的空场——读冉正万的《洗骨记》123-126

摘要:冉正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纸房》、中短篇小说《奔命》、《飞鼠》和《露草珠花》。均在文坛产生了影响。他以刻画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经验见长,兼具空灵的文学想象力,他的作品往往流溢着一种贵州山地特有的明秀和奇丽的色彩。

浓墨一个不该被文学遗忘的主题——论鬼子对侠义精神的自觉表达127-130

摘要: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死亡,一种文化传统中‘义’的死亡。那个叫‘义’的孩子是确实被缚在墓地树旁的。”侠义精神在中国社会大众中保持了几千年,在今天其热度真的消失于物欲弥漫自我情结膨胀的冲天烟雾中了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国人精神人格建构的重要一面,侠义精神在今天人们的内在中真的无迹可循了吗?想来让人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