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论作家的内心生活4-10

摘要:一个伟大作家,应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内心侵入者,他的思想通过艺术形象这一包裹装饰,直达阅读者的内心。因之,我们也将作家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巴尔扎克带着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借波纳尔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一个作家在道德上和在政治上应该持有固定的见解,他应该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教师,因为人类是不需要导师去教他怀疑的。”接着巴尔扎克说,

文学主于正气说11-16

摘要:凡文皆有气,气各有不同。有清气袭人者,有浊气逼人者;有雅气宜人者,有俗气厌人者;有生气懔懔者,有死气沉沉者;有英气突突兮勃发者,有老气奄奄兮横秋者;有正气浩浩然贯长虹者,有邪气嚣嚣然在尘上者。清气、雅气、生气、英气皆可归之于正气,文必得此正气,而后方能入于人心而行诸远;浊气、俗气、死气、老气皆可归之于邪气,操翰弄墨若竟以邪气为上,

温情主义者的文学信仰——以迟子建近作为例17-22

摘要:在迟子建晚近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中篇,我想应该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年第3期)。主人公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魔术师,不幸在一场车祸中意外丧生,给她带来无边的哀痛。正当人生的岔道口,她在旅途中偶然来到一个叫乌塘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她同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包括丈夫因矿难亡身的蒋百嫂,每每在梦中与亡妻相会的小食摊摊主;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新历史主义之后的当代革命叙事--以《银城故事》《人面桃花》《花腔》和《圣天门口》为例23-27

摘要:在中国百年文学中,革命一直就是叙事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词,“革命”寄寓着一个后发现代国家在面临西方强势文明所做出的痛苦选择。在这种救亡图存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后面,有关革命的文学话题层出不穷。从晚清“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中所表述的开启民智的革命诉求,到鲁迅的立人说、借摩罗诗倡导个人解放思想,一直到左翼文学的现代革命体验,

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看现实主义的当代命运28-32

摘要: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植根于一个强大的历史传统,不仅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的所谓激进派批评家已经预言了它的立场,它还植根于十九世纪以法国为主体的现实主义运动,乃至于植根于整个文学和艺术的历史。”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成为西方叙事文学的基石;重视自然的艺术传统是西方永恒的艺术追求标高。恩格斯对哈克奈斯《城市姑娘》的评价中提出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成熟的标志。

八九十年代小说的集体主义认知视角嬗变33-37

摘要:在中国,集体主义有过十分辉煌的历史。从儒家群体主义思想数千年的迁延,发展到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自觉选择,正说明这一价值理念的强大功效以及在整个人类社会尤其在中国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与心理的基础。作为一种核心价值,它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百义;而作为一种传统精神尺度,它标识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和道德禀赋,

小说评论杂志作家手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连载三)——《白鹿原》写作手记38-44

摘要:1985年,在我以写作为兴趣以文学为神圣的生命历程中,是一个难以忘记的标志性年份。我的写作的重要转折,自然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在我今天回望的感受里,是在这年发生的。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45-46

摘要:最近几年,文坛上在闹“80后”。“80后”是一个特殊的文学群体,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基本上都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赛出来的,因为这帮少年(当然现在都是青年)英雄的来路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文学身份,就得“另眼”相看。我说的这“另眼”相看,不是歧视的意思,而是说,他们不是或不全是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文学来的,

照生活的原貌写不同的文字——魏微访谈录47-52

摘要:魏天真:当我读《在明孝陵乘凉》、《一个年龄的性意识》、《一个人的写作》以及后来的《化妆》、《大老郑的女人》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想到、能够理解你为何要写作又是怎么做起小说来的,但恐怕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所以,很想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也就此验证一下自己的感觉。

“我们的生活是一场骇人的现实”53-53

摘要:这是凡高的一句话,我在这里引用一下,简略谈谈我这些年的创作心得。

魏微:异质的和纯粹的写作54-58

摘要:魏微开始写作时,“前辈”者如林白、陈染等已是金身塑就,有了相当的“历史”地位;同代人如棉棉、卫慧等正横空出世,进行着震撼文坛乃至整个世界的哗变。在写作者以叛逆和前卫自诩,竞相标新立异的潮流中,魏微似乎显得很不起眼。但你绝不能说她是驯顺、正统或者保守的。她也并不就是沉静的;不如说她很执拗。读她的小说,你会感到,

魏微作品目录59-59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从“死亡叙事”到“日常叙事”——论石舒清文学观的转变60-64

摘要:死亡叙事在石舒清那里是指形成的作家的一个专门的文学话题,“死亡”是他的文学世界。或者亲历死者、或者面对死者、或者讲述死者、或者追寻死者。在不同语境和氛围的死中,由死者而生者、由生者而死者,或者死者与生者两界混沌、你我难辨的叙事里小说的意图就此彰显。石舒清的“死亡”既是主题结构也是形式结构,而不是作为小说“结局”的一种结尾方式。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审美视角与话语建构65-69

摘要: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和充满乡土“习性”的言说智慧。尽管时代语境更迭往复,作家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也在不断变化,但他那独具“韵味”的观照世界的视角和小说话语的建构方式,却如同秦腔剧种的名家流派一样,越来越呈现出风格化的特质。同时,在日常审美不断泛化、文学生产和消费却日趋凋敝的文艺流变中,

晓苏近年来的大学校园小说漫评70-75

摘要:熟悉晓苏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个系列:乡村系列和大学校园系列。之所以执著于这两个系列的写作,无他,只因晓苏是一位“城籍农裔”的作家,置身城市,心系乡村。虽然如今在一所大学里做主编,当教授,但晓苏并未忘情于故乡那个叫做“油菜坡”的山村。据说,在每年金黄的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晓苏都会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油菜坡”。

作家的身份及其性别体认——由《日本故事》观照叶广芩作品的超性别现象76-79

摘要:毫无疑问,对作家来说身份比性别更加重要。身份是社会角色,性别是生物标志。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作家的社会性使命感比其自身性别的体认就更为突出。在文学活动中,作家经常也不得不以社会性角色面世,他不可能专门标榜自己的性别。换句话说,文学活动中的作家不能够以所谓的“女性”或“男性”作家的纯粹或狭隘来参与创作和批评,作家应该是超性别的或无性别的。

关于成长的叙事——解读王刚长篇小说《英格力士》80-84

摘要:王刚长篇小说《英格力士》以诗意而纯净的语言,通过一位名叫刘爱的少年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我“在中学时代的一段成长经历——

《出关》:路上的故事85-87

摘要:在我的印象里,关于抗日战争的书写,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大陆和台湾方面的作家、导演都是各写各的事迹,各讲各的民族英雄,作品也甚少交流。譬如,台湾电影《八百壮士》至今仍未在大陆公映过,而《血战台儿庄》这样的正面描写“国军”抗战的影片,在大陆也属凤毛麟角。这样一来,在绝大多数大陆民众的印象中,国民党军队似乎只会搞“摩擦”、摘“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