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论美好人物及其伦理意义——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4-9

摘要: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以研究文学为职志的朋友,颇显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他的一个重要发现:好的小说全都要写坏人的;偷情和杀人是小说的基本主题,而坏女人和杀人者则是小说里的主要形象。

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10-13

摘要:当代文学一直是一个复杂而阔大的现场,它需要有足够阅读耐心的人,才能描述出它的大致轮廓。只是,面对头绪繁多的文学线索,面对一大批未曾经过时间清理的作家和现象,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如何才能对当代文学现场进行有效的发言,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许多有理论野心的批评家,早已不满足于作品研究和现象观察,而总是试图给正在进行中的当代文学一个新的命名,或者通过文学史论的方式,建立自己对一种文学流派或一个文学时期的话语阐释权——于是,几乎所有时髦的文化理论,都率先出现在当代文学批评界,目的无非是希望借此获得新的命名权和理论资源。一时,名词林立,概念翻新,

宁夏的意义14-16

摘要:宁夏的年轻作家们最近专程到北京去参加“宁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会议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召开的,明显透着皇家的阵式,因此来参加会议的年轻作家们显出一脸虔诚的表情。我觉得这真像是当年的学子们赴京城赶考似的,都期待着考上一个状元、榜眼,来一个鲤鱼跳龙门。但在会上,我的感觉却颠倒了过来,我发现宁夏的作家从边远的地区来到中心的北京,他们并不是来赶考,而是来考我们当下的文学。考试卷子就在他们的手上,是他们写出的作品。这既包括宁夏专门编辑出版的一套《宁夏青年作家作品精选》四卷(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也包括宁夏作家最近一段时间相继推出的新作,

陈染的自恋型人格17-21

摘要:陈染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恋型人格的女作家。陈染的自恋集中体现在她的自传性文本之中。这里所说的自传,包括客观自传和精神自传。陈染笔下的人物,《与往事干杯》中的肖漾,《饥饿的口袋》中的麦弋,《无处告别》和《嘴唇里的阳光》、《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的黛二,《潜性逸事》中的雨子,《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中的寂旖,《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以及《破开》、《凡墙都是门》、《舞女与她的梦中之门》中的“我”,都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同时又都是极端自恋的。陈染的自恋型人格在她的自传性文本中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态过程,可以由人物成长的不同年龄层而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来,每一个阶段都带着相应年龄层的特征;而每一个年龄层的自恋,又都是陈染自恋型人格的不同侧面的折射,有时甚至直接是陈染本人的自恋。

本刊征订启事21-21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22-23

摘要: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说是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是的,这个占全部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可谓大得没有边际。笔者前些年去新疆,就深有体会。单说问路一节,内地人问个路,回说几十公里、上百华里,就不免让人思谋着,还要费力走一阵子的了。可在新疆,回说几百公里,是掉在口边儿上的,不用过脑子想,一下子就溜出来了。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但就是这么大个新疆。要说景物,虽也有它的丰富繁茂之处,但那些个沙漠、戈壁,却难免给人以枯索单调的印象。可偏偏偌大个新疆,就主要是以这些枯索单调的沙漠、戈壁,来显示它丰富繁茂的蕴藏。且不说地面上的绿洲.那可是地道的人间天堂,

我相信命运的力量——董立勃访谈录24-31

摘要:李从云:您什么时候开始有当作家的念头? 董立勃:上中学时,就想当作家。只是那时没有想写小说,而是喜欢写诗。到了79年,上了大学,已经有小说开始发表,真正迷恋的还是诗。但写诗老发表不了,小说是写一个发表一个。我的诗歌为什么没有写出来?现在看来,我不属于那种非常有激情的人,缺少诗人的天分。我喜欢有故事、有细节的诗,比如王小妮的诗,我一直很喜欢。我不能接受那种晦涩的,让人看不懂的诗。我以为的好诗,每个句子都是一幅画,要有细节,有实感。

我的文学路32-34

摘要:一个人长大了想干什么,能干成什么,一定会和小时候某些经历有关,我也一样。父亲种地,母亲也种地,不识字,家里没书。十岁那年,是1966年。我上四年级。隔壁家一个小女孩,拿了一本书来串门。书很厚,和一块砖头差不多。书名叫《水浒》。这以前,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翻开一看,字是竖着排的,还是繁体字。看了几眼,很费劲,看不下去,就扔下了。过了几天,闲着没事,又翻开看。这一看,看下去了,越看越有意思,再放不下去了。突然觉得书是个好东西,书带来的快乐,比别的东西都大。从这以后,到处找书看。什么书都看,那会儿,已经开始,好多书成了坏书,不让看了。我不管,只要是书,能找到的,全看。和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人,从全国各地来,什么人都有,下放干部.右派.支边青年。

论董立勃的长篇小说文体35-39

摘要: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意识空前增强,出现了寓言体、词典体、年谱体、笔记体以及以地方志的形式来结构小说等诸多尝试。传统的长篇小说文体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董立勃也在他2001年以来创作的“下野地系列”长篇小说中进行着文体探索。他师承了由“五四”小说家所开创的诗化小说传统,但他在追求小说的诗意的同时,又引进了为废名的《桥》、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诗化长篇小说所缺乏的故事性。正是这二者的融合,铸就了他的长篇小说文体。

董立勃主要作品目录40-40

小说评论杂志旧著新读
雅俗共赏与百读不厌41-44

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首先是以散文大家的身份而著称。其实,朱自清还是位知名的教授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不少见解至今依然给我们启迪。朱自清不仅致力于旧学的研讨,对新文学也不乏创见。他留下的文字虽然不多,却对新文学的研究乃至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这里,笔者仅就他在《论雅俗共赏》川和《标准与尺度》闭这两部作品里的论述做一些演绎,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生死疲劳》:对历史的深度把握45-49

摘要:如美国犹太裔作家李比英雄先生所说,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地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言以旺盛的、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在这一文学地理上建造起气象恢弘的小说艺术群落。而2006年年初问世的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被作者自己看作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标志性的建筑”。从中可以窥见作家在这部小说里倾注的艺术追求,以及作者从创作效果中获得的自信和这一创造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著名评论家吴义勤在评论《生死疲劳》的文章里说他始终认为“莫言的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难得的‘极品'”,并评价“《生死疲劳》无疑代表着小说写作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异乡”与“我城”——外来者的小说北京50-53

摘要:近期一些小说通过“外来者”的目光和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别样的北京地图,暗淡的街巷与其中平凡的人物、没有传奇的生活。这些“外来者”与北京的关系模糊而尴尬,相应的,身份认同也面临着困境。同时由于北京的参照,故乡对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异乡。

无爱时代的流浪者——鲁敏论54-57

摘要:一位忠实的作家,他她的笔就像一道闪电照亮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让读者看到这个平时被熟视无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世界的荒谬性。鲁敏现有的8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是从爱情这一角度展示了我们生活的社会荒谬的精神状况。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现象学视域中的“新生代”小说创作58-62

摘要:自1990年代崛起以来,“新生代”创作至今方兴未艾。对于这一文艺群落,理论界曾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如“新生代”、“晚生代”、“90年代新生代”、“60年代出生作家群”等。其所涉及的作者大致包括韩东、朱文、鲁羊、邱华栋、张曼、刘继明、毕飞宇、徐坤、何顿、王彪、刁斗、述平、东西、李冯、鬼子、丁天、李大卫、陈染、林白、海男以及卫慧、棉棉等。应该说,他们的创作相互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他们都力图与传统实行“断裂”,以个人化姿态直接面对当下进行写作,着眼于今日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将经典性叙事进行一番现象学的剥解还原。一直以来,文论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智。在此,笔者尝试着从现象学这一视角,

“欲望化写作”的三个问题63-67

摘要:谈“欲望化写作”,通常首先是看作品是否展示了“欲望”。实际上这也成为评判“欲望化写作”的一个最直接的尺度。如是,这样的作品显然太多。诸如官场小说、反腐小说、都市小说、女性小说、小说等,都大量展示了人们形形色色的欲望。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游走者的忧心与睿思——赵本夫小说阅读札记68-71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曾有过农民作家、乡土作家的称谓,有过显赫一时的关于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的说法。并确实曾经产生过一些优秀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但纵观赵本夫十年的创作却不难发现,这些称谓并不很适合于赵本夫,他所涉及的题材与关注点亦很难用这类批评术语准确地加以概括,尽管出身农村的赵本夫至今仍保留着某些老农的生活习惯,和难以消除的思想烙印,甚至被一些人称之为“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

传统叙事的魅力——评孙方友的小说创作72-75

摘要:读孙方友的小说,我们感受到的一面是浓郁的中原文化的地域色彩,一面是朴素的传统小说的叙事魅力,二者古朴凝重、相辅相成。尽管作者赋予了作品某种现代意识,也融合了多种现代表现手法,但它的特质和风格依然是本土的、民族的。就像从中原厚土层下发掘出来的一件青铜器,它自然属于那个已逝的时代,但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却与今天是相通的,甚至是很现代的。孙方友的小说不断发表、转载于全国一些重要刊物,不断获得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受到各个层面读者的欢迎,不断走出国门被翻译成英、法、日、捷克等文字,就说明这种地域文化和传统叙事,依然具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和广阔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