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论杂志社
分享到:

学理论杂志

《学理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2-2589
  • 国内刊号:23-1106/D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320
  • 创刊时间:195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15
  • 综合影响因子:0.043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理论 2012年第2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国家自主性:民主政治建构的核心要素

摘要:国家自主性是对当前国家自主性过度与国家自主性不足双重困境提出的理论与现实诉求,而民主政治建构则是孕育于国家自主性的制度文化中,国家自主性的不足与过度同样是民主政治建构的泥淖。基于国家自主性与民主政治建构的内在互构考察,提出国家自主性与民主政治建构的三维写照,即“掠夺型国家”与民主政治建构的先天不足、“俘获型国家”与民主政治建构的可能风险、“参与型国家”与民主政治建构的互动共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自主性与民主政治建构的互促模式:中共领导;政府主导;公民参与。
1-2

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摘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反映和最高体现,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当前大多数党员干部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分析并研究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的成因及危害,引导他们通过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坚定相想信念,是党的建设重要课题。
3-4

弘扬西柏坡精神 推进党反腐倡廉

摘要:西柏坡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其形成时期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展要求,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近年来,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反腐倡廉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把西柏坡精神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完善,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我们党和国家只有形成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的风气才能使党和国家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5-7

浅析党的十二大以来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摘要: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各方面的建设,又是其他各方面建设成果的反映,体现在党执政时能力水平的高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是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基本要求。
8-9

思想中的辩证法光芒

摘要:世纪伟人,站在所处的时代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的前沿,汲取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积极内容,深入研究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扎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形成了伟大的思想内涵。这辉煌思想的很多方面,着重表现在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军事思想中,无不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
10-11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

摘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着执政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贯穿于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始终,集中表现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途径;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等等。
12-13

《南方谈话》中的改革、发展、稳定思想

摘要: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南方各地区的谈话内容也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邓小平在谈话中涉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14-15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谐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抓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主题,以人为本的观点把“为了谁、依靠谁”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旨和原动力,坚持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向前推进。
16-18

派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监督角色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在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现实创造性形成的。其中派不可或缺,而其监督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派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监督角色进行分析,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20

列宁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摘要:近些年来,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理解上始终存在着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但综合研究的内容基本围绕以下观点:一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二是“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社会主义观;三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观;四是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五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观;六是关于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社会主义观;七是关于开展“文化革命”和进行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观。
21-22

如何树立共产党人的幸福观

摘要: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共产党员的幸福观是最符合人的本质,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共产党员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23-24

从国际规制理论角度看中国与八国集团的关系

摘要:八国集团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大国协调规制,它集合了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国际舞台上最有发言权的八个国家。中国是八国集团外的唯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八国集团的关系作为研究主体,以国际规制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流派对国际规制的建立与发展的论述来解释中国与八国集团建立联系和发展的原因。
25-26

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摘要: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既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助推器。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具有深重的理论依据。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反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基本要求。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都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表现为一是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二是有利于提高高校党建实效性。
27-28

“省直管县”体制下政府的文化职能探析

摘要:最初的“省直管县”体制主要包括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但随着“省直管县”改革带来的成效,逐步扩大了县级单位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使得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发展的迅速,也提高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文化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显得格外重要。
29-30

街道社区党建机制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党建机制问题是现在的热点话题,关于街道社区党建机制在学术界已有广泛研究,其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街道社区党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街道社区党建机制的经验研究。街道社区党建机制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关于街道社区党建机制的总体情况研究;街道社区党建机制的创新研究;街道社区党组织机制的完善研究以及街道社区党建各具体机制的完善研究。街道社区党建机制的经验研究主要有总结社区党建实际经验的机制研究和针对社区党建所存在问题的机制研究。
31-32

拆迁补偿中政府行为缺失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拆迁补偿不当引起的社会纠纷,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政府是拆迁活动的利益主体,其行为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完善在拆迁补偿活动中政府行为的具体措施是:加强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多样化行政补偿方式;健全折迁补偿评估制度;简化透明折迁补偿安置程序。
33-35
学理论杂志哲学研究

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摘要:五四以后,、陈独秀、李达、艾思奇、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视角,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批判,揭露了孔教与帝制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纲常名教的不平等本质,挖掘了孔教盛行的社会经济根源,检讨了传统贞节观和婚姻观的弊端,并运用阶级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辩证地分析,在指出其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中所包含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主张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36-37

回归与对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再思考

摘要:现代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暂且悬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取得的成果,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实地视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生长的进程。其中的“回归”维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性”,尤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而“对话”维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获得“当代性”,进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双维”,这两种理论维度实际构成了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域”和“当代视域”,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38-40